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备课讲稿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川农大校研发

四川农业大学文件川农大校研发〔2014〕14号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第一部分招生一、招收条件(一)统考硕士研究生1.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本科毕业生;2.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生,经两年及以上工作和学习后,可视为达到所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
(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推免生)1. 推免生推荐条件学校从具备下列条件的学生中择优遴选推免生:(1)基本条件①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学生);②无违法违纪记录,能达到学士学位授位条件;③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成绩425分及以上,或雅思成绩5.0分及以上(外语为小语种的申请者必须达到同等水平)。
(2)直接推免申请条件达到基本条件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本人申请,经学院审核后可直接获得推免资格:①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或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标兵;②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SCI、SSCI、EI、CSCD、CSSCI、ISTP、AH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③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含“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奖励,一等奖排名前三,二等奖排名前二,三等奖排名第一。
(3)推免申请条件达到基本条件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本人申请,经学院综合考核和遴选后可获得推免资格:①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必修课平均成绩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均居于本专业前30%,并具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②对本硕连读生,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必修课平均成绩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均居于本专业前70%,并具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4)破格推免申请条件达到基本条件且必修课平均成绩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均居于本专业前70%的学生,或达到基本条件的本硕连读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请,经学院综合考核和遴选后可获得推免资格。
①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②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的核心学术期刊或以第二作者在本学科SCI、SSCI、EI、CSCD、CSSCI、ISTP、AH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③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含“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奖励,一等奖排名前七,二等奖排名前五,三等奖排名前三;省(部)级奖励特等奖排名前五,一等奖排名前三,二等奖排名前二;④参加省(部)级及以上一级专业学会组织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等专业比赛,获得三等奖以上者;⑤主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或省级项目;⑥综合素质及其他科研、文艺、体育及社会工作业绩突出。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

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二O一五年一月目录第一部分学校标准博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 (11)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18)第二部分学科标准博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生物学 (24)生态学 (27)风景园林学 (29)作物学 (30)园艺学 (31)植物病理学 (32)畜牧学 (33)兽医学 (36)林学 (40)草学 (41)农林经济管理 (4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产业经济学 (43)马克思主义理论 (45)自然地理学 (46)i生物学 (47)生态学 (49)环境科学 (50)环境工程 (50)食品科学与工程 (51)风景园林学 (53)作物学 (54)园艺学 (55)农业资源与环境 (57)植物保护 (58)畜牧学 (59)兽医学 (61)林学 (63)水产 (64)草学 (66)技术经济及管理 (68)农林经济管理 (70)土地资源管理 (7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工程硕士 (75)建筑与土木工程 (75)环境工程 (76)食品工程 (77)农业硕士 (79)兽医硕士 (81)风景园林硕士 (82)林业硕士 (83)公共管理硕士 (84)旅游管理硕士 (85)ii第一部分学校标准1博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一、毕业标准(一)基本要求取得学籍三年及以上,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各培养环节且达到本学科毕业要求的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毕业;取得学籍三年不足四年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还须达到本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申请毕业。
(二)申请毕业程序1. 满足毕业基本要求者,应在学校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答辩申请。
2. 由院所及研究生院相继对答辩申请者进行毕业资格审查。
3. 答辩申请通过者准予进入下一个毕业程序,不通过者不予进入下一个毕业程序。
(三)学位论文要求1. 基本要求(1)符合各学科制订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要求和学位授位标准》的相关要求。
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目标定位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我们要培养出能在农业领域独当一面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不可或缺。
2.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农场实习、企业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4.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如、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以拓宽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1.学术导师:选择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
2.实践导师:邀请农业企业、农场负责人等担任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3.国际导师:引进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为学生提供国际化视野。
四、培养过程1.课程学习: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进入下一阶段。
2.实践环节:学生需参加实验室实践、农场实习等,以提升实践能力。
4.论文答辩:学生在完成学术论文后,需进行论文答辩,通过答辩后方可毕业。
五、质量保障1.教学评估: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2.学术监督:对学生的学术论文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论文质量。
3.实践考核: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效果。
4.毕业审核:对学生的毕业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培养质量。
六、就业指导1.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2.校企合作:与农业企业、农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3.创业支持:鼓励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服务。
4.就业跟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了解就业情况,为培养方案改进提供依据。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农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主 讲 教 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
要
任 课 教 师 2 任 课 教 师 3
内
容
课程教材 或 主 要 参 考 书 适 用
专业范围
注:1. 2. 课程内容:理论讲授部分要明确到章节,实验内容要明确题目;且须明确主讲教师、协讲教师的分工。 理论学时为 16 学时或实验学时为 20 学时,计 1 学分。 (研究生院培养办 Tel:2882706;Email:y2706 @)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课程编码 (暂不填) 名称 中文: 英文: 其中讲课: 2. 3. 实验: 课程类别 开课学期 讲授为主/实验为主/讨论为主/自学为主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开课层次 开课院别 学 分 硕士/博士
学
时
课内总学时: 1.
任课教师 技术职称 教学方式 教学要求 及 目 的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4)植物保护学一、学科简介植物保护学科(Plant Protection)隶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与病原物、虫、草、鼠等植物—有害生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机理以及与环境条件的互作机制,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型学科。
植物保护学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最重要学科之一。
我校植物保护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四川大学农学院时就设立了植物病虫系,自1956年以来,在老一辈植物病理学家陶家凤、冷怀琼先生及昆虫学家谢大赉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现在真菌分类、植物病原学及生物防治、植物抗病性及抗病育种、分子植物病理学、害虫生态及治理和种衣剂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形成了本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教学科研上实际上涵盖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过去数十年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植物保护的科研、教学和生产战线的中坚力量。
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目前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2名。
形成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抗病性及利用”、“植物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和“分子植物病理学”4个稳定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致力于重大病害发生规律、重要病原及其与寄主相互作用和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的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中。
以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为支撑,首次探明了桃植原体黄化病原;鉴定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锈生座孢重寄生菌新种5个;鉴定四川植物病原新种20余个;制订了四川省梨、柑桔、桃等重要果树病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构建出油菜菌核病、水稻稻瘟病、稻曲病和小麦锈病、白粉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探明了小麦、水稻、油菜、玉米、葡萄等种质资源的抗病性情况和抗性机制;分析了小麦白粉病菌、赤霉病菌、玉米弯孢病菌、稻瘟病菌等重要病原的群体遗传结构和致病机理;在水稻、玉米、小麦中筛选了一批抗源材料;标记了抗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的基因,创制了兼抗白粉病和赤霉病的中间材料;有3个抗病、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获得品种权保护。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5109)农业机械化领域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农村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1)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机械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农村发展等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研究方向1、农业机械设计与管理;2、设施农业规划与管理;3、农业装备智能控制技术。
四、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开课学期任课老师学位课公共学位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1 政治教师组英语 3 1 英语教师组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 1 李冬梅等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 1 奇等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 1 朱冰等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2 1 高亮,伍志军学位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 1 康志亮,邹志勇农机推广技术 2 2 吴维雄,吕小荣机械制造新技术 2 2 张黎骅,廖念禾现代设计新技术 2 2 伍志军,高亮现代控制技术及应用 3 2 许丽佳,陈晓燕必修环节科研诚信与道德0 1 导师组中期考核0 3 导师组开题报告0 3 导师组校外实践 6 4-5 各学科导师组非学位课公共选修课科技文献检索 2 1 谭静等哲学智慧的人文关怀 2 1 潘坤专业选修课现代农机及企业管理 2 2 马荣朝,吴维雄先进制造技术 2 2 陈霖,谭雪松电气控制技术 2 2 康志亮,邹志勇跨专业选修课可根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其它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二)课程学时每学分对应于理论授课、实验或实践16学时。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3)农林经济管理一、学科简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已经成为一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的综合性一级学科,是研究农林经济运行规律及其管理机制的学科。
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及其特殊重要性,国内外学术界都高度重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对政府农业政策制定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该学科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实践,进一步吸收了国外较为规范的农业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取得了长足发展,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并与国际接轨,正朝着农业管理学科与农业技术学科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向深入发展。
该学科在持续关注传统“三农”问题研究领域的同时,依据环境与形势变化,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在农林经济发展、农林经济组织与制度、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农村金融问题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倾向于实证方法、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
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一)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了解所从事研究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外文文献、运用外国语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与口头报告,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具有较强的外国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译、写),熟练地在本专业领域内开展学术交流。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关于进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的通知各院(所)、各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工作各个环节的主要依据。
在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多数学科目前执行的是2001年全面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校现有一级博士学科3个,博士(二级)授权学科专业24个;一级硕士学科9个,硕士(二级)授权学科专业59个。
为使我校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形势的需要,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定位、保证质量,学校决定,在2006年上半年对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
结合我校研究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此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布置如下:一、总体要求1.目前我校在校硕士生数量已达2000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因此,各院(所)行政领导和各学科广大教师都应高度重视,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投入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去。
2.通过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并将其体现在硕士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硕士生的教育阶段,应注重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全面培养科研及专门技术工作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3.按一级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在实践中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致共识。
按一级学科培养人才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各二级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学术空间。
在此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我校已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原则上应按一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对于部分研究领域较宽,完全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有困难的学科,可采用“一级学科平台+方向模块”式的培养方案。
对于目前没有一级学科授予权,但在一级学科下已具有较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建议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制定培养方案。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件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28)农业工程一、学科简介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致力于利用工程技术与农业相关技术融合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本一级学科已凝练出丘陵山区的轻小型农业机械技术集成与创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水土环境的理论与新技术、现代农业设施工程和生物再生能源开发、农业电气自动化与农业设施检测控制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方向的特色。
本一级学科目前设置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以及农业信息工程共4个各具特色的二级学科,致力于培养利用工程技术与农业相关技术融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工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农业机电工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表现为:(1)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工作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备独立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程、项目开发及管理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身心健康。
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设置本专业整合全校资源,发挥我校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4个二级学科方向分别介绍如下:1.农业机械化工程本学科方向立足于我国西南丘陵山区,依托我校优势学科,着力发展适用于西南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
目前,本学科方向已形成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农产品检测与加工技术、机械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硕士培养方案(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一、学科简介农业资源与环境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旳特点,研究与应用旳领域广泛,重要研究农业资源旳高效运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和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等理论和技术。
重要波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方面知识。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具有悠久旳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36年四川大学农艺系设旳农业化学组,通过70余年旳发展,已经成为四川及西部地区资源与环境技术支持及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现设有生态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环境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
既有硕士和博士导师40余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
学科教学科研条件优越,设备先进,具有完备旳试验教学条件和先进旳科研设备。
拥有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原子吸取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全站仪、GPS、电子经纬仪、SuperMap和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都市规划设计软件、彩色绘图仪、大幅面扫描仪、数字化仪等先进仪器设备200余台(件),总价值近2023多万元。
近年来,学科教师在关键期刊上刊登论文600余篇,其中SCI 83篇,EI 20篇,ISTP 11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受理正在公告5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学院承担和指导了四川全省土壤污染调查、70余县市土壤及土地资源调查、150余县市测土配方施肥、26市县旳农业污染源普查、60余县中低产田土整改与改良,以及都江堰、安县、彭州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旳科技支撑重任。
二、培养目旳1、应具有良好旳学术道德和学习精神,具有一定旳学术研究爱好和较强旳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遵纪遵法,品德崇高,适应农业资源生产旳工作环境,能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领域旳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应具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旳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土壤和植物试验和试验室旳基本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分析措施;3、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旳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前沿,可以运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旳原理和技术处理农业资源生产中旳问题;4、纯熟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内旳外文资料,具有一定旳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旳能力。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一)该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该领域学生毕业时应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项目评估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研究方向四、课程设置(一)课程体系(二)课程学时每学分对应于理论授课、实验或实践16学时。
(三)专业技能课程说明1、《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本课程是专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领域主干课程,主要是从结构的视角分析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过程,考察农村社区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介绍农村社会的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农村社会成员及其结构与变迁;农村家庭结构、功能与变迁趋势;农村组织构成与发展;农村资源及其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农村文化的变迁与优秀农村文化保护;农村制度的功能与创新;农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现代化;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等。
2、《农村公共管理》:本课程是专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领域主干课程。
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农村公共财政管理以及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等,课程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公共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任务、管理政策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深入的剖析,构筑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管理办法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管理办法四川农业大学文件川农大校研发〔2011〕6号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第一部分报考与录取一、统考硕士生条件(一)本科生报考条件1.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3.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二)同等学力报考条件1.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及以上继续学习,经证明达到所学专业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
2.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二、推荐免试硕士生条件(一)推荐免试科学学位硕士生1.基本条件具备以下条件者,须参加推荐复试,方可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简称推免资格):(1)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独立学院学生);(2)无违法违纪记录,能达到学士学位授位条件;(3)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成绩不低于425分或获得四级证书(外语为小语种的申请者必须达到同等水平);(4)在读期间必修课平均成绩排名居于本专业前30%且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排名居于本专业前40%,并具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直推条件达到基本条件(1)至(3)及必修课平均成绩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均居于本专业前60%,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直接获得推免资格:(1)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标兵;(2)以第一作者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3)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含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奖励,一等奖排名前三,二等奖排名前二,三等奖排名第一。
3.破格条件达到基本条件(1)至(3)及必修课平均成绩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均居于本专业前60%,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破格申请推免资格:(1)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或以第二作者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含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奖励一等奖的四、五名,二等奖的三、四名,三等奖的二、三名;省(部)级奖励特等奖排名前三,一等奖排名前二,二等奖排名第一;(3)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者;(4)参加全国一级专业学会或省(部)级及以上政府组织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等专业比赛,获得三等奖以上者;(5)主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项目;(6)在文艺、体育及社会工作方面有突出特长者。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培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新进展,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诚挚的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二、学制及培养年限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硕士期间学习年限不得低于2年,不得超过4年。
原则上用1学年时间完成学位课和必修课的课程学习,保证用1.5学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三、培养方式和方法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小组一般由3—5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
指导小组的任务是: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检查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情况。
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四、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的总和应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应不少于13学分。
具体要求见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1.学位课(13~15学分)(1)公共学位课(7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英语(包括写译、视听、阅读三部分)(5学分)(2)专业基础课(2~4学分)(3)专业学位课(2~4学分)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
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学分外,学位课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
学位课应全部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2.必修课(6~10学分)(1)必修环节课(4学分):研究生班讨论(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2)专业必修课(2~6学分)研究生班讨论(2学分):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撰写综述报告,制作多媒体,并在本研究方向或课题组范围内进行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2)工商管理学一、学科简介工商管理学是一门以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决策过程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一般方法和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
具体地说,工商管理是一门以企业或组织经营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统计学、运筹学等方法为分析工具,以实证研究(问卷调查、二手数据、实验法、准试验法和案例研究)方法为手段,以企业的组织管理、生产运营、物流配送、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财务与投资、会计和审计、市场调研和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与管理、战略管理、服务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职能管理为主要研究领域,探讨和研究企业或组织内部从产品或服务设计、采购、生产、运营、投资、理财、销售、物流、战略发展等管理决策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归纳和总结旨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社会效益的管理原理、管理规律和管理技术的科学。
目前我校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面有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一个。
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点2001年设立,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本硕士点下设技术经济评价与分析、项目管理、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组织管理与行为研究、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现有导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博士后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会计学专业硕士点2017年设立,本硕士点下设会计理论与方法、成本与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与治理、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现有导师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二、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精通和掌握工商管理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优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适应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3)生态学一、学科简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综合性很强,主要涉及生物学、作物学、林学、草学、畜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地质学、土地科学、大气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学针对长江上游在国家生态与经济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困扰农林牧可持续发展的农畜产品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以生物学、林学、作物学、畜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学科间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以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环境生态、土地生态和生态工程为特色的学科方向,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生态、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健康养殖与环境调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建设与污染水土修复、生态规划与管理等科学研究,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农林牧清洁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培养高素质生态科研与管理人才。
二、培养目标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结合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科特色与科研优势,为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高水平教学和高级管理与决策的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遵纪守法、恪守学术道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全球视野。
2、具有宽广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对生态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深入了解,具备独立从事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高水平教学和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流利地阅读和理解生态学科研究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较高的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设置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土壤生态林业生态学森林生态牧业生态学家畜营养生态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生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四、课程设置(一)课程体系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开课学期任课老师备注学位课公共学位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 政治教师组英语 3 1 英语教师组专业学位课高级生态学 2 1 杨万勤等高级生态工程学 2 1 吴福忠等专业基础课高级土壤学 2 1 王昌全等必修环节科研诚信与道德0 1 导师组中期考核0 3 导师组开题报告0 3 导师组研究生班讨论/ 2 2 导师组学术活动 2 1-6 导师组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农业生态专题 2 2 李首成等家畜营养生态专题 2 2 吴德等环境生态专题 2 2 邓仕槐等跨专业选修课可根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其它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二)课程学时每学分对应于理论授课、实验或实践均为16学时。
2024年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本

2024年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本第一章培养目标和要求1.1 培养目标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深厚学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掌握宽广的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2 培养要求(1)学术素养要求: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科学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应具备严谨求实、创新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数据分析和科研项目的执行。
(3)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应具备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并解决科学问题,具备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4)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包括培养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生论文的调研与撰写、学术交流与评议等。
第二章培养方案设计2.1 专业课程设置2.1.1 深化基础知识课程根据学科基础和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并设置针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包括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方法等。
2.1.2 拓展学科前沿课程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动态,设计并设置针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1.3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并设置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科研训练、科技创新实践等。
2.2 科研方向选择和导师培养2.2.1 科研方向选择学生在第一学期选择科研方向,并经过评审确认。
2.2.2 导师选择与培养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求,选择合适的导师,并进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工作。
导师要求定期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组织科研讨论和学术交流等。
2.3 科研项目的培养与实施2.3.1 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培养和实施,包括项目立项、科研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
2.3.2 科研成果的撰写与发表学生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撰写科研论文,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育方案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育方案(0202)应用经济学一、学科简介应用经济学科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进展的背景下兴起的,它依托于产业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农业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是上述专业学科的融合。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研究条件和实力,在农业经济治理硕士点招生培育21年后,产业经济学专业于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校的一个冲破——四川农业大学第一次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产业经济学属经济学学科门类,是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之一。
经济治理学院的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点2007年开始招生。
现有导师6人,其中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研究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
本硕士点有各类专业图书1万余册,订有中文和英文方面的要紧专业期刊,并成立现代治理实验室,购有中宏数据库和治理统计软件,壮大的软件和数据库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产业经济学硕士点结合四川省经济进展和我校办学特色,设置了5个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产业投融资、产业组织及企业进展、区域经济与进展、国际贸易。
二、培育目标培育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经济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强、有国际目光、综合素养高的,既能从事较高层次实际工作也能进一步深造的高级专门人材。
具体要求如下:1、酷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培育遵纪遵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踊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效劳。
2、把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新进展,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真挚的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了解本专业的进展现状和动向,把握相应的技术、方式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3)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学科简介
农业资源与环境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研究与应用的领域广泛,主要研究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和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等理论和技术。
主要涉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方面知识。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36年四川大学农艺系设的农业化学组,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四川及西部地区资源与环境技术支持及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现设有生态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环境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
现有硕士和博士导师40余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
学科教学科研条件优越,设备先进,具有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和先进的科研设备。
拥有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全站仪、GPS、电子经纬仪、SuperMap和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城市规划设计软件、彩色绘图仪、大幅面扫描仪、数字化仪等先进仪器设备200余台(件),总价值近2000多万元。
近年来,学科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 83篇,EI 20篇,ISTP 11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受理正在公示5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学院承担和指导了四川全省土壤污染调查、70余县市土壤及土地资源调查、150余县市测土配方施肥、26市县的农业污染源普查、60余县中低产田土整治与改良,以及都江堰、安县、彭州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科技支撑重任。
二、培养目标
1、应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习精神,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兴趣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品德高尚,适应农业资源生产的工作环境,能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领域的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2、应具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和专业知识,掌握土壤和植物试验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3、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前沿,能够运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原理和技术解决农业资源生产中的问题;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设置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体系
每学分对应于理论授课、实验或实践均为16学时。
(三)主干课程说明
为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
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
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1、《高级植物营养学》
高级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学科。
主要讲授植物营养基本原理、土壤与植物相关性、植物对逆境土壤环境条件的适应、植物营养遗传、营养胁迫条件下植物的根际效应及适应性机理、植物营养与环境生态等内容。
学习高级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了解当前植物营养学发展的新动态和研究的新领域,熟练掌握高级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2、《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由于生物活动而引起地壳中元素迁移、转化、富集、分散,以及由此引起生物繁殖、变异、衰减等规律的学科。
主要讲授土壤有机质、粘粒矿物、胶体的表面化学、土壤溶液的特性与溶质、土壤的离子吸附与交换、土壤酸化学、土壤化学动力学、根际土壤的化学等内容。
学习和掌握生物地球化学知识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3、《土壤生态学》
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平衡与演变规律的学科。
主要讲授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功能性过程及调控规律、土壤生态系统的
退化与生物修复等内容。
学习土壤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理论,了解当前土壤生态学发展的新动态和研究的新领域,熟练掌握土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
本课程以区域水资源-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水循环模拟为基础,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手段,围绕广义水资源在经济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过程、在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广义水资源利用模式进行科学调控,实现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主要内容包括:SPAC系统水热运输模拟、农业节水机理与技术、劣质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系统转化机理与演变规律、农业多水源联合调控与优化配置技术、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与模式、再生水灌溉环境效应与安全利用技术。
通过学习,掌握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主要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特别是农业领域内涉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科学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技术手段和研究前沿和进展。
(二)重要环节要求
1、研究生班讨论
硕士研究生班讨论课按学位点开设,每个研究生必须参加本专业的研究生班讨论课并踊跃发言、提问、质疑和讨论。
研究生班讨论课由学位点领衔人主持、研究生主讲并参与讨论,导师必须指导自己的学生准备和完成两次报告并尽量参与讨论和点评。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要求外文文献不少于60篇),撰写综述报告并制作多媒体汇报材料,在1-3学期内完成两次以上读书报告并参与讨论学时硕士生不少于20学时才能取得学分。
研究生班讨论课每次时间一般为2小时,每生专题报告时间不少于25分钟,学位点领衔人负责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考核评分工作。
评分按100分制,研究报告占50%,多媒体汇报和讨论占30%,出勤占20%,按100分制计分,由导师和学位点其他导师共同商量评定,成绩分为优秀(80分及以上)、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59分及以下)四个等级。
考核成绩为优秀、良好、合格等级的记2学分,考核成绩为不合格者不记学分且须重修该课程,重修考核后仍不合格者不能取得学历学位证书。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并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考核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前半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情况、学位论文进展情况以及对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本学科点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方可进行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延长学习时间。
3、论文选题与开题
开题报告一般在中期考核合格后、第三学期末完成。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公开举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为: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动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及创新性;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专业5人以上专家(要求副教授以上)组成,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负责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
由指导教师填写《四川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由各院(所)教务秘书报研究生处备案存档。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修改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将终止培养。
对于进行开题报告后更换题目者,须按照上述程序重新进行开题。
4、论文实施与写作
应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编制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相关要求。
五、毕业要求
(一)学分与成绩要求
学位论文应达到本学科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三)其他要求
取得学籍满二年不足三年者,还需达到本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申请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