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集锦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XXX年1月1日施行)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XXX年1月1日施行)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打算的编制与执行,保证有打算、有重点地开展审计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依照«内部审计差不多准那么»,制定本准那么。
第二条本准那么所称审计打算,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审计工作或者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安排。
第三条本准那么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同意托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那么。
第二章一样原那么第四条审计打算一样包括年度审计打算和项目审计方案。
年度审计打确实是对年度预期要完成的审计任务所作的工作安排,是组织年度工作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审计方案是对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所需要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人员分工、审计时刻等作出的安排。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本年度编制下年度审计打算,并报经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治理层批准;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项目审计方案,并报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依照批准后的审计打算组织开展内部审计活动。
在审计打算执行过程中,如有必要,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审计打算进行调整。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定期检查审计打算的执行情形。
第三章年度审计打算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年度审计打算的编制工作。
第九条编制年度审计打算应当结合内部审计中长期规划,在对组织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依照组织的风险状况、治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形,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及时刻安排。
第十条年度审计打算应当包括以下差不多内容:〔一〕年度审计工作目标;〔二〕具体审计项目及实施时刻;〔三〕各审计项目需要的审计资源;〔四〕后续审计安排。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年度审计打算前,应当重点调查了解以下情形,以评判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一〕组织的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二〕对相关业务活动有重大阻碍的法律、法规、政策、打算和合同;〔三〕相关内部操纵的有效性和风险治理水平;〔四〕相关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五〕相关人员的能力及其岗位的近期变动;〔六〕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情形。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原创版】目录一、内部审计准则概述1.1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类2.1 内部控制审计2.2 绩效审计2.3 信息系统审计2.4 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2.5 经济责任审计三、内部审计准则的实施与意义3.1 规范审计行为3.2 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3.3 保证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正文一、内部审计准则概述内部审计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1.1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提供操作性指导。
其中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具体审计业务。
1.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更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参考范例。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类2.1 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旨在为组织提供合理保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2.2 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主要评价组织的运营效果和效率,包括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资源利用效率、运营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帮助组织提高绩效。
2.3 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是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查和评价,以评估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信息系统能够为组织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
2.4 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旨在发现和揭露组织内部的舞弊行为,保护组织的合法权益。
内审具体准则汇总

内审具体准则汇总目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 (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通知书 (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证据 (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 (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 (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 (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 (1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 (1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 (1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1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 (1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 (1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1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19)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 (2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2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2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2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2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 (3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3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3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 (3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3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 (4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 (4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 (4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4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5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2011-05-06 12:58:0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计划,保证及时、有效地执行审计业务,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29个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指中国国家审计署为规范内部审计活动而制定的官方准则和指导原则。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设立的一个独立的、客观的评估和改进活动,旨在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和有效性。
它主要关注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以保障组织的利益和财产安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内部审计职能”为核心,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实施方式、内容、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具体的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内部审计目标准则:内部审计旨在提供独立和客观的评估结果,为组织的决策制定提供依据,确保组织高效运作和有效控制。
二、内部审计实施准则:内部审计应遵循客观、独立、综合、透明、风险导向的原则,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评估内部控制等。
三、内部审计内容准则:内部审计应覆盖组织的治理、战略与目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运营业绩、合规与道德等方面,具体内容应根据不同组织和行业特点进行调整。
四、内部审计职责准则:内部审计应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依法、遵纪守法,保护审计过程的机密性,及时向组织管理层提供审计建议和评估结果。
五、内部审计报告准则:内部审计应及时向组织管理层提交审计报告,报告内容应清晰、准确、完整,并包含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此外,中国国家审计署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内部审计准则,例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准则》等,这些准则针对特定行业和组织类型的内部审计活动进行了具体规定和细化。
总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组织提供了基于规范和标准的内部审计指导,有助于提升组织的运营效率和控制水平,保障组织的利益和财产安全。
这些准则的执行需要依赖相关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2019年29个内部审计准则.doc(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指为了规范和标准化中国境内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指南。
具体准则是对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规范和解释,旨在提高审计效能和审计质量。
以下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具体准则的重要内容。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和职责:2.规定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包括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运营绩效、合规性、资产保护等进行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1.明确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避免利益冲突和主观偏见。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外部和内部干扰。
三、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1.明确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必要性,规定其组织架构和职责。
2.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与公司高层管理层保持密切合作,独立行使其职责,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1.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包括计划和目标设定、风险评估、审计程序设计、证据收集和分析等。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统筹内外部资源,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环境审计:1.评估机构的控制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内部监督机制等。
2.审计控制环境的特殊要点,如组织的价值观、道德标准、风险意识等。
二、风险管理审计:1.评估和监督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2.审计风险管理的特殊要点,如排查内部控制漏洞、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等。
三、运营绩效审计:1.评估企业的运营目标和绩效指标的设定和实施情况。
2.审计运营绩效的特殊要点,如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数据的可靠性等。
四、合规性审计:1.审计公司的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情况,包括合同合规、信息披露合规等。
2.审计合规性的特殊要点,如内外部监管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等。
五、资产保护审计:1.评估企业的资产保护措施的效力和完整性。
2.审计资产保护的特殊要点,如制定安全策略和措施、评估和管理风险等。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一、独立性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的业务和管理职能,独立于组织的其他部门和员工。
内部审计人员应自由选择审计对象,自主决策审计计划和方法,对审计结果负责,并有权向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报告。
二、客观性内部审计应客观公正地评估和报告审计对象的状况。
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循事实导向的原则,以客观的标准评估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和流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保密性内部审计应保护审计结果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妥善处理审计过程和结果中的敏感信息,并仅在需要知情的人员间共享。
四、专业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适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
内部审计机构应为其成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确保他们与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的最新变化保持同步。
五、计划和执行内部审计应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表。
内部审计人员应设计和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测试,以获得足够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
六、风险评估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计划的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够确定与风险相关的关键业务和流程,并对其进行重点审计。
七、内部控制评估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内部审计人员应确定并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加强内部控制系统。
八、报告和沟通内部审计应及时编写和提交审计报告,包括审计结果、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人员应确保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清晰度,并向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
九、绩效评估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估和监督其绩效,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当性。
评估包括审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
总结起来,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涵盖了独立性、客观性、保密性、专业知识和技能、计划和执行、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和沟通、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
这些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有助于确保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准则,并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审核结果和改进建议。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信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2014版全)综述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信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是对组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独立和客观评估过程。
内部审计准则是为了确保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独立性和有效性,提供指导和框架。
以下是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准则一:目标与授权内部审计应以组织的目标和授权为基础。
内部审计活动的目标应该与组织的战略、运营和合规目标相一致,并根据内部审计委员会或管理层的授权开展。
准则二: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应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内部审计活动不受组织其他部门或个人的影响和干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偏袒特定利益相关者,提供公正的、基于事实的评估和建议。
准则三:专业知识与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他们应该持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了解最新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以更好地支持组织达到其目标。
准则四:综合方法和计划内部审计应该采用综合方法和计划,以确保内部审计活动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计划应根据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需求进行制定,并与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
准则五:机密性和保密性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机密性和保密性的要求,不得将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机密信息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
他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内部审计信息的安全和机密性。
准则六:问题解决和持续改进内部审计应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内部审计人员应与管理层合作,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准则七:沟通与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应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
内部审计报告应准确、清晰地传达内部审计发现和建议,以支持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委员会做出决策。
准则八:监督与评估内部审计应自我监督和评估。
内部审计人员应持续监测和评估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和质量,以确保其符合准则的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
准则九:合规与道德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他们应始终坚持诚信、正直和专业行为准则,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声誉。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定。
下面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一些具体准则:
1. 内部审计总体原则:内部审计应独立、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和可靠,确保审计结果准确、及时和权威。
2. 内部审计职责: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运作和风险管理提供评估、咨询和审计服务,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3. 内部审计计划和程序:内部审计应根据风险评估和控制需求确定审计计划,制定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4. 内部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应以书面报告形式呈现,包括审计目的、范围、发现的问题、建议的改进措施和执行情况。
5. 内部审计跟踪监督:内部审计应建立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确保提出的改进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跟踪到位。
6. 内部审计保密和信息安全:内部审计人员应履行保密义务,确保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保密性和信息安全性。
这些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一些具体准则,用于指导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例子,并不包括所有的内部审计准则。
具体的准则可以参考中国内部审计机构和组织发布的官方文件和指南。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实务指南等)

内部审计相关准则汇编——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准则——实务指南——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20年5月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3)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7)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11)第21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 (14)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 (16)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 (19)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22)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 (24)第21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 (27)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29)第21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 (34)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38)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44)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48)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57)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 (62)第23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69)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 (74)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78)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80)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 (83)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88)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91)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95)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102)第23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 (109)第3101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报告 (114)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137)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 (167)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195)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 (301)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329)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打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打算,保证及时、有效地执行审计业务,提高审计效率,依照《内部审计差不多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打算,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任务或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事先规划。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样原则第四条审计打算一样包括年度审计打算、项目审计打算和审计方案三个层次:(一) 年度审计打确实是对年度的审计任务所作的事先规划,是组织年度工作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项目审计打确实是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所作的综合安排;(三) 审计方案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刻等所作出的详细安排。
内部审计机构能够依照组织的性质、规模、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审计打算层次的繁简。
第五条年度审计打算应在下年度开始前编制完成,并报组织适当治理层批准,以指导内部审计机构下年度的工作;项目审计打算和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并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依照批准后的审计打算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活动。
在打算执行过程中,若有必要,应按规定的程序对打算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审计打算的执行情形。
第三章年度审计打算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年度审计打算的制定工作。
第九条年度审计打算应当包括以下差不多内容:(一)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目标;(二)需要执行的具体审计项目及其先后顺序;(三)各审计项目所分配的审计资源;(四)后续审计的必要安排。
第十条在制定年度审计打算时,应当考虑组织风险、治理需要和审计资源,以确定具体审计项目。
第十一条在制定年度审计打算前,应了解以下情形,以评判各审计项目的风险程度:(一)组织的进展目标及年度工作重点;(二)严峻阻碍相关经营活动的法规、政策、打算和合同;(三)相关内部操纵的质量;(四)相关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五)相关人员的能力、品质及其岗位的近期变动;(六)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情形。
内审准则(完整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019年29个内部审计准则.doc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部审计的结果沟通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结果沟通,是指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概况、依据、结论、决定或建议进行讨论和交流的过程。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部审计机构、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结果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的理解。
第五条部审计机构应建立结果沟通制度,明确各级责任,积极有效的进行沟通。
第六条被审计单位应与部审计机构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并及时反馈意见。
第七条结果沟通一般采取书面或口头方式,也可采用其他适当方式。
第八条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应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进行结果沟通工作。
第九条部审计机构应当把结果沟通的有关书面材料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
第三章结果沟通的容及方法第十条结果沟通的主要容包括:(一)审计概况;(二)审计依据;(三)审计结论;(四)审计决定;(五)审计建议。
第十一条部审计机构应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结果沟通。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持有异议,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进行研究、核实。
第十二条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与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
第十三条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结果沟通时,应注意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
第四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准则由中国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遵循性审计的行为,明确相关责任,保证遵循性审计工作质量,根据《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遵循性审计,是指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政策、计划、预算、程序、合同等遵循性标准的情况并作出相应评价的审计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部审计机构、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组织管理层负责确定、制定并执行遵循性标准。
为保障遵循性标准的执行,组织管理层应建立适当、合法、有效的部控制。
第五条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责审查、评价组织执行有关遵循性标准的情况。
第六条遵循性审计是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容之一,是实施部审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七条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做好遵循性审计中的工作。
第三章遵循性审计的容和方法第八条遵循性审计包括以下主要容:(一)国家相关法规的遵循情况;(二)行业、部门政策的遵循情况;(三)组织经营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遵循情况;(四)组织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的遵循情况;(五)组织所定各种程序标准的遵循情况;(六)组织签定的各类合同的遵循情况;(七)其它标准的遵循情况。
第九条在确定审计目标时,部审计人员应考虑向以下方面询问相关遵循性标准:(一)组织经营、财务等相关方面负责人;(二)组织的法律顾问;(三)投资人、合同方;(四)政府及其他主管机构;(五)外部审计人员;(六)其他。
第十条部审计人员在实施遵循性审计时,应当充分关注组织的以下情况:(一)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或处罚;(二)重要的法律诉讼;(三)异常的交易或事项;(四)计划、预算执行结果严重偏离标准;(五)信息严重失真或资料不完整;(六)缺乏相关的部控制或相关部控制无效;(七)其他可能导致违反遵循性标准的情况。
第十一条在实施遵循性审计的过程中,部审计人员应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第十二条在评价遵循性标准的执行情况时,若相关标准之间存在不一致,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一)国家制定的法规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国立法法》的规定处理;(二)行业、部门的政策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应当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机构进行裁决和解释;(三)组织部的计划、预算、程序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应当按照标准制定者的管理层次由高至低进行取舍;(四)涉及合同问题,应按照《中华人民国合同法》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当有证据表明组织可能存在严重违反遵循性标准的事项,或严重违反遵循性标准的事项发生时,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及时将有关事实告知适当管理层。
第十四条遵循性审计情况和结果必须反映在审计报告中。
对严重违反遵循性标准的审查结果,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第四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准则由中国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日期:2005-1-17 作者: 阅读:9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部审计机构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工作,有效利用外部审计成果,根据《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是指由部审计机构对外部审计工作过程及结果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部审计机构、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部审计机构在需要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成果,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审计效率时,应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第五条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时,部审计机构应根据适当的标准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合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
第六条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可以按照评价准备、评价实施和评价报告三个阶段进行。
第七条部审计机构应挑选具有足够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第三章评价准备第八条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之前,部审计机构应考虑以下因素:(一)评价活动的必要性;(二)评价活动的可行性;(三)评价活动预期结果的有效性。
第九条在决定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后,部审计机构应编制适当的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容:(一)评价目的;(二)评价工作的时间安排;(三)评价的主要容与步骤;(四)评价的依据;(五)评价工作的主要方法;(六)评价人员的分工。
第十条部审计机构应取得反映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审计报告及其它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部审计机构应详细了解外部审计所采用的审计准则及其在执业过程中与组织之间协调的情况。
第十二条如果有必要,部审计机构可以与外部审计机构就评价事项进行适当的沟通。
第四章评价实施第十三条部审计机构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应重点关注以下容:(一)外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二)外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外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性;(四)外部审计机构的信誉;(五)外部审计所用审计程序及方法的适当性;(六)外部审计所用审计依据的有效性;(七)外部审计围和容与部审计机构要求的一致性。
第十四条部审计机构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时,应充分考虑其与部审计活动的差异。
第十五条部审计机构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时,可以采用审核、观察、询问等一般方法以及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的特殊方法。
第十六条部审计机构应将评价工作过程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第五章评价报告第十七条在形成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结论之前,部审计机构应征求组织部有关部门与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八条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应编制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容:(一)评价报告的名称;(二)被评价外部审计组织的名称;(三)评价目的;(四)评价的主要容;(五)评价结果;(六)评价报告编制的时间。
第十九条编制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报告,应当做到客观、清晰、及时。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准则由中国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日期:2005-1-17 作者: 阅读:13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部审计机构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的行为,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根据《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指部审计机构聘请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个人或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审计活动中利用其工作结果。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部审计机构、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部审计机构可根据需要,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为了获取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五条外部专家应当对选用的假设、方法及其工作结果负责。
第六条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
第七条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可在以下方面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一)特定资产的评估;(二)工程项目的评估;(三)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四)信息技术问题;(五)衍生金融工具问题;(六)舞弊及安全问题;(七)法律问题;(八)风险管理问题;(九)其他。
第八条外部专家可由部审计机构从组织外部聘请,也可在组织部指派。
第三章对外部专家的聘请第九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独立性进行评价,考虑以下影响独立性的因素:(一)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利益关系;(二)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重要人员是否存在私人关系;(三)外部专家与审计事项之间是否存在专业关系;(四)其他可能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第十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考虑其专业资格、专业经验与声望等。
第十一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前,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与外部专家签订书面协议。
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容:(一)外部专家服务的目的、围及相关责任;(二)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预定用途;(三)在审计报告中可能提及外部专家的情形;(四)外部专家利用相关资料的围;(五)报酬及其支付方式;(六)对性的要求;(七)违约责任。
第四章对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评价与利用第十二条部审计机构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
第十三条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评价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外部专家选用的假设和方法的适当性;(二)外部专家所用资料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第十四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时,如果有必要,应该在审计报告中提及。
第十五条部审计机构对外部专家服务评价后,如果认为其服务的结果无法形成充分、相关、可靠的证据,且无法通过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时,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具体说明原因。
第五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准则由中国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日期:2005-1-17 作者: 阅读:20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部审计人员执行分析性复核的行为,提高审计效率,根据《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分析性复核,是指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部审计机构、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在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执行分析性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