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危险穴-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教学ppt课件

针灸教学ppt课件

Part
03
灸法技术
艾灸法
艾灸法介绍
艾灸法作用
艾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 ,点燃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 灸法技术。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 痛证。
艾灸法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艾灸法操作时需选择合适的穴位,将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置于所选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一般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
安全防范措施
环境设置
确保治疗环境干净、整洁 1
,避免地面湿滑,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与维护
4
对针灸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规范操作
2
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
行,避免操作失误或不当
操作。
避免感染
3 确保针具、治疗部位和操
作者手部的无菌状态,防 止感染的发生。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不适合针灸的 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毒工作
对针具、治疗部位和操作者的手进行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干燥 等。
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 的经络,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运行气血。针灸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理论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 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针刺后不能立即洗澡,以免针孔 感染。
针灸前要排空小便,以减轻针刺 过程中的不适感。
针刺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刺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灸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禁忌症
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有严重心、肝 、肾疾病者以及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进行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中医针灸将与药物、推拿等其他中 医治疗手段结合,形成多元化治疗
方案。
数字化与智能化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中医针灸有望 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提高治疗效 果与效率。
科学研究深入
随着科学研究深入,中医针灸有望 揭示更多机理与疗效机制,为临床 提供更多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鱼际穴
属手太阴肺经,治疗咳嗽、咽干、哮喘等 。
曲池穴
属手阳明大肠经,治疗咳嗽、哮喘、咽喉 肿痛等。
尺泽穴
属手太阴肺经,治疗咳嗽、喉痹、咯血等 。
原穴、络穴及主治疾病
原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主要治疗内脏疾病。
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别出的部位,主要治疗胸胁和腰背部疾病。
背俞穴及主治疾病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主要治疗与脏 腑相关的疾病。
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穴位
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称为腧穴。它们是气血汇聚和出入的部位。
针灸的取穴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穴方法:根据疾病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辨证分析 确定穴位,再根据穴位位置进行定位和进针。
确定穴位时要注意准确性和安全性。
注意事项
进针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神经和血 管。

针灸经络腧穴详解及病例 ppt课件

针灸经络腧穴详解及病例  ppt课件

位置:面部-胸前-下肢前外侧 循行:
属性:阳经
体内联系:胃、脾、眼、鼻、口、上齿、乳房
PPT课件
21
体表:从食指桡侧 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 行,经肩颈上颜面, 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 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 经相接。
体内:络肺,属大 肠。面部支脉进入下 齿龈,绕上唇。
PPT课件
22
2、循行分布特点:
走向:从手走头 位置:手外侧前缘 循行: 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属性:阳经 属络关系:属大肠络肺 起止穴:商阳—迎香 交接关系:上接手太阴肺经,下接足阳明胃经
急症—中风昏迷配中冲、水沟、足三里。 小儿惊风配合谷、曲池。
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 狂证配大敦。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孕妇慎用刺法)
PPT课件
17
操作要点
中府、云门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造成气胸,少商、鱼际、尺泽治疗实热 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 穴不宜用直接灸(列缺 、经渠、太渊针 刺时避开桡动脉,勿伤及,慎直接灸, 禁化脓灸)。
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 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 沿肩峰前缘,向上交会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到 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膈肌,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从锁骨上窝分出,上行颈部,通过面颊,
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 向左,上行挟着鼻孔到鼻翼两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1
操作要点
PPT课件
32
病例
1.张先生 48岁 男 北京市建工程处项目负责人, 患者因工程紧张劳累上火牙痛,经中日医院牙科治 疗,好三天,又发作。现症:左侧下牙痛,影响饮 食和睡眠,脉弦。 取阳明经下关(左)、合谷(双)和阿是穴(左) 毫针速刺泻法。每3分钟捻转提插1次,针感较强, 20分钟出针。牙痛止,夜寐安,跟踪15天,牙痛未 发。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颈椎病概述
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疾病,针灸治疗颈椎病可 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颈部附近的穴位,如风府穴、大椎穴、天柱穴等,同时根据患者 症状进行配穴,如上肢麻木加曲池穴、合谷穴等。
治疗周期与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颈椎病一般需要10-20次治疗,每次间隔1-2天,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 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和电脑等。
针灸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酸胀、疼痛 等感觉,属于正常反应,可适当休息 或热敷。
如出现晕针、断针、气胸等情况,应 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要点三
注意事项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应先 进行小剂量刺激,逐渐增加刺激量; 对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等患者,针 灸治疗需谨慎。
05
针灸学习建议
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
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包括正确的进针、运针、针刺角度和深度等,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
学习多种针灸手法
了解和掌握多种针灸手法,包括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以便更好地适应 临床需要。
注重临床实践
积极实习
参加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观察老师的治疗过程,了解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 法。
参与病人治疗
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对病人进行针灸治疗,积累实践经验。
,期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的禁忌
禁忌人群
针灸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对于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脏腑功能 低下者,以及妊娠妇女等,针灸应谨慎使用。
禁忌部位
有些特殊部位不宜进行针灸,如乳头、阴部等,防止造成意外 损伤或感染。
禁忌病情
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患有皮肤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症的患者, 针灸治疗应慎重考虑。

《针灸穴位》ppt

《针灸穴位》ppt
对病例的治疗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注意事项
强调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针刺的深度、刺激强度等,确保听众能够正确理解针灸治疗。
病友经验分享与互动交流
病友经验分享
邀请经历过针灸治疗的病友分享他们的经 验和感受,让听众从不同角度了解针灸治 疗。
VS
互动交流
鼓励听众提问和发表意见,让与会者能够 充分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针灸治疗的相 关问题。
针灸穴位在当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趋势
临床应用
针灸穴位在当代医学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神经 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研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穴位的研究趋势逐渐向精细化、 标准化、客观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科学依据和实证研究。 同时,结合其他医学技术和方法,针灸穴位的治疗效果和应 用范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刮痧法
用刮痧板或匙状物刺激特定部位,以排出 体内湿气、促进气血流通。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
内科疾病
如哮喘、支气管炎、胃肠功能 紊乱等。
妇科疾病
如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 等。
神经系统疾病
如偏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 神经痛、失眠等。
外科疾病
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 周炎等。
儿科疾病
如小儿腹泻、小儿遗尿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典型病例分享与讨论
治疗过程与效果展示
病例选择
分享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能体现针灸治疗的优势和效果。
治疗过程描述
详细介绍针灸治疗的整个过程,包括针灸穴位的选择、刺激方 法、治疗时间等。
效果展示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针灸治疗前后的效果对比,让听众 更直观地了解治疗效果。

针刺时重点危险穴位介绍(二)

针刺时重点危险穴位介绍(二)

针刺时重点危险穴位介绍(二)24.*或中 (Yuzhong) KI26 足少阴肾经【取穴】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

血管分布:第1 肋间脉、静脉。

神经分布:第1肋间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 cm (0.5寸)左右。

25.周荣(Zhourong)SP20 足太阴脾经【取穴】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面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

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

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平刺或斜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4cm(0.8寸)左右。

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26.神藏(Shengcong)KI25 足少阴肾经【取穴】在胸部,当第2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肌。

血管分布:第2 肋间动、静脉。

神经分布:第2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2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同上穴。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发生气胸。

27.胸乡(Xing xiang)SP19 足太阴脾经【取穴】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下层为肋间内、外肌。

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及第3 肋间动静脉。

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灸穴位图解ppt(共107张PPT)

针灸穴位图解ppt(共107张PPT)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手阳明大肠经
偏历 Piānlì
【穴名解释】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 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 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 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治法】 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取穴方法】 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针灸穴位图解
LOGO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 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手三阴经从 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 手走头
足三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足阳明胃经 4.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主治疾病
【穴名解释】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 也。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 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 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 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二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二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二)正常字体放大字体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

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

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

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33 .神封 (Shenfeng ) KI23 足少阴肾经【取穴】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

血管分布:第 4 肋间动、静脉。

神经分布:第 4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T皮下组织T胸大肌T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5cm(0.5 寸)左右。

不可针刺太深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脏。

34 .极泉(Jiquan )HT1 手少阴心经【取穴】在腋窝顶点,腋动脉的后方。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腋筋膜、背阔肌腱、大圆肌。

血管分布:腋动脉。

神经分布:腋腔内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大圆肌。

【针剌方法】以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后缘直刺0.5~1.2 寸。

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若刺中臂丛神经或其分支,患者可产生向前臂乃至手指放射的触电感,注意此时不可反复捣刺,宜于点刺三、四下后出针(此手法多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以免损伤神经。

如深刺进入腋腔后,切忌大幅度插提,因其内组织疏松,并且腋静脉壁与深筋膜连系紧密,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破血管,可造成血肿。

针灸危险穴

针灸危险穴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针刺方法】
????直刺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0.5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1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发生危险的是直刺(男性不宜超过36.83mm,女性不宜超过30.96mm)。????
????10.风池??(Fengchi)GB20??足少阳胆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患者目上视可正视,用拇指轻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缘针尖略向内上方,朝视神经方向缓慢进针,深度0.5~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过1.5寸,若超过2寸时,容易损伤视神经、海绵窦、颅内动脉及垂体等眶内和颅内的结构。更不宜提插、捻转。此穴因血管分布丰富,针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胀感,局部呈现青紫。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针灸穴位》ppt

《针灸穴位》ppt
注意点
操作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拔罐时间,以及患者的体 质和病情。
刮痧疗法
适应症
刮痧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热 证和瘀滞性疾病,如感冒、中
暑、肌肉疼痛等。
操作技巧
选用适宜的刮痧板和介质,在选 定部位进行刮痧,通过刺激皮肤 表面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 治疗目的。
注意点
操作时需要注意刮痧的力度和速度 ,以及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详细描述
针灸穴位可针对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 ,调整机体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的功能,进而达到调 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祛邪
总结词
针灸穴位可扶助机体内部的正气,祛除体内的邪气,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 和治疗疾病。
详细描述
针灸穴位可刺激机体内部的特定穴位,调节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内 部的抵抗力,祛除体内的邪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05
针灸穴位的治疗方法和操作技巧
毫针刺法
1 2 3
适应症
毫针刺法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 病,如中风、痛症、痿症等。
操作技巧
选用不同大小的毫针,消毒后进行快速进针, 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目 的。
注意点
操作时需要注意针刺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 以及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头针疗法
耳穴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不同疾病和症状,选取相应的耳穴进行刺激,以达到调 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针穴
头针穴是指分布在头部的一定区域内的经外奇穴,根据不同 部位主治不同,具有调节头部经气、治疗疾病的作用。
头针穴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疾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头 针穴进行刺激。
面针穴
面针穴是指分布在面部的一定区域内的经外奇穴,根据不 同部位主治不同,具有调节面部经气、治疗疾病的作用。

针灸疗法禁忌穴位ppt

针灸疗法禁忌穴位ppt

针灸疗法可用于治疗多 种妇科疾病,如痛经、 月经不调等。
针灸疗法可用于治疗多 种儿科疾病,如小儿腹 泻、小儿遗尿等。
针灸疗法还可用于美容 和抗衰老,如改善肤色 、祛斑、去皱等。
0于头顶,是督脉上的 重要穴位。针灸时需要谨慎,
以免刺破脑部血管。
太阳穴
太阳穴是头面部的重要穴位,针 灸时需要避免刺破颞浅动脉。
劳宫穴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针灸 时需要避免刺破动脉。
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针灸 时需要避免刺破血管。
下肢部禁忌穴位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下肢前外侧 ,针灸时需要避免刺破血 管。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下肢内踝上 三寸,针灸时需要避免刺 破血管。
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下肢腘窝中, 针灸时需要避免刺破血管 。
03
针灸疗法注意事项
注意卫生,防止感染
针灸前应保持皮肤 清洁,避免消毒不 彻底导致感染。
若出现局部红肿热 痛等症状,应及时 就医。
针灸后应避免接触 不洁物质,如水、 油脂等,以防感染 。
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针灸时应注意针具质量,避免 使用破损或不合格的针具。
针灸过程中应注意患者体位及 姿势,避免针具误伤患者。
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中,针灸时需要 避免刺破血管。
胸背部禁忌穴位
风府穴
风府穴位于脑后,针灸时需要 避免刺破枕骨大孔。
哑门穴
哑门穴位于颈椎和枕骨之间, 针灸时需要避免刺破血管。
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气管前部,针灸时 需要避免刺破气管。
上肢部禁忌穴位
01
02
03
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针 灸时需要避免刺破血管。
失眠的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禁忌穴位ppt课件

针灸疗法禁忌穴位ppt课件
.
头颈部危险穴位
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 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 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 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 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 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 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 不能发声,故名。(病音) 门名意与哑门同,(病音) 为失语之意。
哑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面平 哑 门 断
.
哑门
经过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分布的皮肤 至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及皮下静脉。针 刺通过该层时阻力较小,并由松软感觉。经左 右斜方肌之间通过至项韧带,再经左右头夹肌、 头半棘肌之间刺入。
风池
风池穴Fēngchí(GB20)风池最 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 《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 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 颥后发际陷者中,手少阳、阳 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 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 池。”风池穴,足少阳胆经, 定位于在项部,当枕骨之下, 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 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针刺凤府穴/风池穴/哑门穴 禁忌
.
+DAVY
+ 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Acupuncture),即利用针刺与艾 灸进行治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 针灸方法
+ 针灸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针刺法、电针法 和灸法
+ 取穴原则
+ 1、就近取穴 2、循经取穴
+ 针灸作用
+ 1、 疏通经络 + 2、调和阴阳
.
.
.
【毗邻结构】
为项韧带的深面及其周围结构。 1.深面:从浅入深依次有寰枢后膜、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和脊髓。 (1)寰枢后膜:薄而宽阔。位于项韧带的深面,寰椎和枢椎之间。针刺通 过时阻力很小。 (2)硬脊膜:为脊髓的外层被膜,厚而坚韧,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 腔隙,为硬膜外腔,被结缔组织及静脉丛填充。针刺时阻力较大,有韧硬 感。针通过时有突破感。 (3)脊髓蛛网膜:为薄的网状结缔组织膜,为脊髓的中层被膜,与其深面 的软脊膜之间有一腔隙,为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针刺无阻力。 (4)软脊膜:为富有血管的薄膜,紧贴脊髓表面。 (5)脊髓:位于椎管内,为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及 上下神经传导束组成。其上端在枕骨大孔处续为延髓。延髓的功能结构见 风府穴。针刺时有松软感。 2.上方:为寰椎后结节。 3.下方:为第二颈椎的棘突。 4.两侧:为对称的第一椎间关节。由第一颈椎的下关节突和第二颈椎的 上关节突构成。

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ppt课件

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ppt课件
;
;
四.上肢和下肢穴位
(一〕上肢腧穴
1.肩腋与上臂: ①肩部穴一般可针刺1~1.5寸。 ②上臂穴可直刺0.8~1.5寸。 肩井:直刺0.8~1.2寸,深刺易刺伤肺尖,孕妇慎用。 极泉:用押手扪住腋动脉,避开腋动脉刺入0.5~1寸,不宜提插
捣针,防止刺伤腋部动静脉。 肩髃、肩髎:上臂外展上举时取穴,直刺0.5~1寸,肩髎可刺入
百会穴针刺操作:针刺时针尖向前、后、左、右平刺 ,快速透皮后,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有落空感),深度 为0.5-0.8寸,不宜用力提插,可小幅度捻转得气,出针 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血压过高且不稳定时或有动 脉硬化的病人,暂时不针刺。
;
(二〕眼眶周围腧穴
睛明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 内直肌。
;
(五〕项部腧穴
哑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项韧带、 第二、三项后神经、硬脊膜、蛛网膜。
针刺操作:患者伏案坐位,向下颌方向斜刺0.5~1寸, 当针尖刺到项韧带时会遇到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穿过之 后出现空虚感,不可再深刺。禁止向上深刺,当向上深刺 1.5寸以上,容易刺中硬脊膜、蛛网膜出现意外。
;
(四〕面部腧穴
四白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 孔、眶下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眶下动静脉。
针刺操作:直刺或向外上方斜刺0.2~0.5寸,即可刺入眶下孔。 本穴不宜深刺,若过深极易刺伤眶下动静脉,超过1寸可刺伤眼球; 手法轻柔,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刺伤眶下动、静脉出血。
;
(四〕面部腧穴
针刺操作:进针前,嘱患者闭目,术者押手将眼球向 外推开并固定。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慢刺入0.5~1寸, 最深不可超过1.5寸。得气后便留针,一般不作捻转提插 手法;必要时可酌情小幅度捻转,但不宜大幅度提插捣针。 缓慢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 止出血。若出血不止,可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热敷以 促进瘀血消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针灸危险穴-教学课件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

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

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

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

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

1/ 24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

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

以 32 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 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

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 1 寸。

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 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 32mm 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 43mm 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针剌深度超过 50mm 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 54mm 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

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

---------------------------------------------------------------最新资料推荐------------------------------------------------------ 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 0.5 寸以内较为安全;1 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

如超过 1 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 1.7 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2.承泣(Cheng qi)ST1 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

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

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为填充分于眼球、眼球诸肌、眶内骨膜之间的脂肪团块,对眼球起固定作用)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病人双目正视或上视,持 30~32 号毫针,快速点刺破皮,针尖略朝上,缓缓进针,至 0.5~1.2 寸深,以有针感为宜。

3/ 24如无针感,可稍作留针即停针待气后再略加调整针剌的方向或深度。

如再无针感,即应留针,不必强求。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若深度超过 1.5 寸时,多可损伤眼动脉主干;超过 1.9 寸时,即深达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可造成有关组织的损伤。

针剌方向若针尖贴近眶下壁,当进针深度超过 0.4 寸时,即有剌入眶下沟之危险,可伤及眶下动、静脉,出血较严重。

故当必须深剌时,针尖应稍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下壁剌入。

3.攒竹(Cuan zhu)BL2 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有额肌及皱眉肌,深部为额骨。

血管分布:额动、静脉。

神经分布:额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皱眉肌据解剖学研究,眶上切迹存在变异现象。

对 1320 例头颅调查:二侧出现切迹的为 59.2%,而二侧均为眶上孔的占 36.1%,一---------------------------------------------------------------最新资料推荐------------------------------------------------------ 侧为切迹一侧为孔的占 4.7%。

所以,攒竹穴的定位为眶上切迹,实际上眶上孔的变异出现率为36.1%。

同时,还发现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上缘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变异,眶上切迹或孔居眶上缘内 1/3 者为 61.0%,居内、中 1/3 间者占33.7%[1]。

故本穴在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变异的情况。

【针剌方法】 1、直剌:一般 0.3~0.5 寸,如解剖变异为眶上孔,可从眶上孔刺入,进针 1~1.2 寸。

2、斜刺:向下斜剌透睛明 0.3~0.5 寸,以疗眼疾。

3、平剌:用透刺法,透鱼腰 0.8~1.2 寸,治疗头痛、面瘫。

4、如无解剖变异,从眶上切迹向外下斜剌眶上孔 0.3~0.5 寸,治疗眶上神经痛。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一般浅刺,从眶上孔刺入时应用30号细毫针缓慢送针,如有阻力,不宜再进。

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显出血,严重者表现为局部肿胀,上眼睑下垂难以睁眼。

针刺方向直剌时不进入眶上孔一般较安全,平剌时要操作5/ 24熟练,以减轻疼痛;斜刺透睛明时,应避开血管,以防出血。

4.球后(Qiu hou)EX-HN7 经外奇穴【取穴】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

血管分布:浅层为面动、静脉,深部为眶下动、静脉。

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有眼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患者目上视可正视,用拇指轻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缘针尖略向内上方,朝视神经方向缓慢进针,深度 0.5~1.2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过 1.5 寸,若超过 2 寸时,容易损伤视神经、海绵窦、颅内动脉及垂体等眶内和颅内的结构。

更不宜提插、捻转。

此穴因血管分布丰富,针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胀感,局部呈现青紫。

针刺方向本穴宜直刺。

5.下关 (Xiaguan) ST7 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最新资料推荐------------------------------------------------------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

血管分布: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

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针刺方法】直刺 0.5~1 寸或向耳侧斜刺 1.5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下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直刺过深可刺中该神经的主干或分支,引起损伤。

所以如果病人感受到穴区疼痛、发热或触电感,即应将针上提,不可再深刺。

刺激方式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而出现意外,故应避免使用浓度过高或过低、酸碱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液进行穴位注射。

6.四白(Sibai)ST2 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穴位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眼轮匝肌、上唇方肌。

血管分布:7/ 24面动、静脉支,眶下动、静脉。

神经分布: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针刺方法】直刺 0.3~0.5 寸,斜刺 0.5~1 寸,平刺 1.5~2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 0.5 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 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 1 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当针尖进入眶下管时,应按 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进针。

另应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时,须选取 30 号或 32 号的细毫针,且要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以免刺破眶下动脉。

7.水沟(Shuigou) DU26 督脉【取穴】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口轮匝肌。

血管分布:上唇动、静脉。

神经分布:---------------------------------------------------------------最新资料推荐------------------------------------------------------ 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针刺方法】取仰卧位,直刺 0.3 寸或向上斜刺0.5~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是人体中针感反应最为强烈的穴区之一,临床上出现的意外多为诱发癔性发作。

据观察,这类意外事件常发生于刺激过强之时,所以,本穴的针刺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重(急救除外),对有癔病史者,尤应如此。

另外,也有报道因针剌本穴,因间接反应,造成脑出血性中风。

8.哑门(Ya men)DU15 督脉【取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第一颈椎下。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项韧带和项肌中,学问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内上方正对延髓。

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

神经分布:枕大神经和第 3 颈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俯伏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经9/ 24第 2 项椎棘突上缘向下颌方向垂直缓慢剌入 0.5~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5cm 左右。

因该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进针要缓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转手法。

进针深度最深不可超过 1.5 寸,否则可剌伤脊髓颈段。

病人出现传向四肢的闪电麻木感,或头痛、头晕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