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儿科护理课程制定标准,以确保培养具备全面儿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2.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儿科护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 培养学生具备识别和评估儿童健康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在儿童医疗和护理中的技术操作能力。
-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与儿童及其家属建立有效的关系。
-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应对复杂的儿科护理情境。
3. 课程内容
3.1 儿童健康管理
- 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
- 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 儿童营养和体重管理
3.2 儿科护理技术
- 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技术
- 儿童行为管理和情绪支持
- 儿童药物管理和安全
3.3 儿科护理实践
- 儿童护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模拟实和实际实的安排
- 儿科护理实践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4. 课程评估
- 课堂小测验和期末考试
- 实践技能考核
- 学生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评估
5. 授课方法
-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案例
- 授课讲座和小组讨论
- 模拟实和实际实
6. 研究资源
-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 学术期刊和研究文章
- 儿科护理实践指南和流程
7. 培养目标
- 学生能够独立承担儿科护理工作
- 学生具备终身研究和继续教育的意识
- 学生能够适应和应对儿科护理领域的变化和挑战
以上是《儿科护理》课程的标准,希望能通过该课程培养出优秀的儿科护理专业人才。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护理适用专业:护理总学时数:54学时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护理药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传染病护理。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二、课程定位: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
以儿科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知识为向导,为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应全面掌握现代儿科护理学的理论,形成科学的儿科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现代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坚持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及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理实一体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护理程序编排教学内容,融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裂痕,逐步摆脱“医疗+护理”的传统模式,并充实和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对儿科常见病病人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并能正确处理。
(2)能够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
(3)能进行学习和更新儿科护理学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知识目标:(1)掌握小儿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健康教育。
(2)熟悉小儿各系统疾病的护理。
(3)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监测须知。
3、职业素质目标:(1)具有严谨的护理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约占考试内容比例的20%。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课程概述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全套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全套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PediatriCNursing总学时:64讲授学时:40实训、见习学时:24学分:3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健康评估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开课单位:护理学院一、课程简介《儿科护理学》是临床专科护理的组成之一,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
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小儿营养卫生的需求,使学生了解其服务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需求。
通过对各系统疾病知识的学习,掌握儿科常见疾病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和专科护理知识进行卫生保健指导、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临床护理,为小儿提供全身心的最佳护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对〃绪论〃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儿科护理学概念、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明确儿科护理人员的角色与功能以及履行角色功能应具备的素质;清楚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正确认识儿科护理的发展趋势,对儿科护理专业充满信心。
教学要求:识记:(1)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对象和范围(2)小儿年龄分期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理解:(1)儿科护理学的概念(2)儿科护士的角色(3)各期小儿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应用:(1)根据小儿的特点提出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2)根据实际谈谈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结合,其中第四、五节内容自学为主第二章:生长发育(5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清楚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及其评估(体重、身长、头围、骨骼、牙齿);正确运用所学护理知识为小儿实施体格检查。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情况《医学基础》是我院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状况,根据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我们针对《医学基础》课程跨度大的特点,仅平面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理论教学、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和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规律,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性质《儿童护理》是助产专业各级医疗机构专业岗位方向课程教育模块课程,是助产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童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学做一体化,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接轨,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对应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岗位。
3.课程定位3.1 课程面向的专业岗位需求通过前期的社会调研,结合近期的深入调查和论证及岗位的需求,确定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3.2 专业课程需求《儿童护理》是助产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为目的,根据助产专业(面向各级医疗机构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方案,以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监护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将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转换为本课程,同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接轨。
3.3 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前置课程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病原生物与免疫、用药护理、护理基本技术、健康评估、心理护理及护理人文等;同步或后续的课程包括:成人护理、助产技术、妇科护理、急重症监护等。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G1331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专业:高职护理授课单位:生化工程学院学时:6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程红 2013.4.15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与作用《儿科护理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护理专科生,在教学中,要考虑儿科学的学科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通过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技能操作能力。
注意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的区别与联系,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以使学生提高儿科学理论知识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基本理念《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绪论、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营养与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和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儿科临床护理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的儿科临床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及临床实习两部分: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儿童的护理、儿童营养、营养不良、佝偻病、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营养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川崎病患儿的护理等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小儿生长发育、儿科护理与操作、、婴儿腹泻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等临床实习内容。
1、绪论儿科护理学定义、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特点、儿科护理学的一般原则、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等。
2、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儿童发展理论、小儿生长发育中的特殊问题及干预、儿童保健、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住院儿童的护理。
3、常见疾病,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营养不良、小儿腹泻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营养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川崎病的护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儿科护理2.课程编码:1404213.适应对象: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4.总学时:565.学分:36.教学条件:6.1.教材选用情况:本院选取的教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儿科护理》第1版,主编:张玉兰,卢敏芳,该教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技能、提升素质为一体,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材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紧密衔接,力求满足专业需求、学教需求和社会需求。
6.2.配套教室、实训室: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护理实训基地,现有护理实训基地900多平方米,建设有专门的儿科护理实训室,拥有CPR模拟人、暖箱、远红外宝暖床、儿童体重秤、身高(身长)测量器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实训仪器、设备,供学生课余时间开放练习。
目前,我校还拥有三个“三甲”和三个“三级综合”教学医院作为教学实训基地。
6.3.试题库建设:(1)以护士资格证考试的要求建设儿科护理课程试题库,采用计算机随机出题目,由教研室主任最后审定。
(2)儿科护理试题库应用于我院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的通例考试,学校教学质量检验测定。
(3)儿科护理课程出题以护理、助产专业培养方针为基本依据,并服务于培养方针而开展教学工作。
(4)出题以课程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为基准,根据专业教学要求课程自身特点,合理确定题型、题量和难易度。
(5)出题以贯彻考核知识与考核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着重检查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出题范围以课程所选用教材为蓝本,试题掌握好深度与广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侧重点。
试题格式规范;答案明确、科学;评分标准简洁、合理。
6.4.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研究条件(1) 教学参考资料1)教材建设: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儿科护理》教材。
2)实训仪器设备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实验物品较齐全,先进,放置合理。
拥有CPR模拟人、暖箱、远红外宝暖床、儿童体重秤、身高(身长)测量器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实训仪器、设备(2) 教学研究条件1)各教学人员经验丰富,深刻理解儿科护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规律;2)学校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及研究条件。
《儿科护理学》课程说课
解决办法
1.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喂养及预防保健,强调儿童动态的概念; 2.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典型临床表现、诊治要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临床护理思维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①改革教学手段 ②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③进行个别辅导 ④开拓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 ⑤利用案例分析 ⑥开辟“第二课堂” ⑦建立儿科护理实验室 ⑧加强临床多,不易咳出,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5℃之间,1天前出现咳嗽加剧,气喘,烦躁不安。查体:体温38.8℃,脉搏160次/分,呼吸60次/分,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可见鼻翼煽动和三凹征,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及细湿啰音,心音低钝,肝右肋下3.5cm,双下肢无明显浮肿。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一、绪论
2
2
二、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4
3
7
三、住院患儿的护理
2
3
5
四、新生儿及其疾病患儿的护理
4
4
8
五、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4
4
六、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2
6
七、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2
6
八、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2
6
九、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3
十、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具有开展儿童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儿童教育工作的最基本能力。
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崇高的职业道德 爱伤观念 高度的责任感
歌谣: 一哭二笑三咿呀,四月哈哈望妈妈。 五抓六坐握足玩,七翻八爬九叫爸。 十站对指十二走,看图说话在十八。 两岁能用少吃饭,喜怒分明命令发。 三岁学穿鞋和袜,长成大娃别娇她。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最新资料推荐------------------------------------------------------《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及代码中文名称:《儿科护理学》英文名称:《Pediatric Nursing》课程代码:G133106 (二)学时及适用对象课程总计 60 学时,其中理论课 45 学时,实验课 15 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三年制护理学助产专业。
(三)课程的地位及性质《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临床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从整体护理概念出发,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疾病护理的护理课程。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儿科临床护理从单纯疾病护理发展为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指导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儿科护理工作从仅仅护理病童发展为包括健康儿童的生长发育、健康的维护、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综合性护理。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3(四)课程的基本理念《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适用专业:护理学课程总学分、总学时:3.0学分;36学时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临床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收集患儿的资料,做出正确的护理评估,确定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及措施;学生能按操作原则及流程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 学习目标1.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儿科护理的特点和一般原则。
1.2熟悉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及素质要求。
1.3了解儿科护理学的任务、范围、发展与展望。
2 教学内容2.1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2.2儿童年龄分期。
2.3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2.4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2.5 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1 学习目的1.1 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估。
1.2熟悉与体格生长发育有关的其他系统发育;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评估。
1.3了解儿童发展理论;小儿生长发育中的常见问题。
2 教学内容2.1 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2.2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估。
2.3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各系统发育。
2.4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估。
第三章儿童保健1 学习目的1.1 掌握各年龄其儿童特点及保健;计划免疫。
1.2 熟悉意外伤害预防1.3了解儿童游戏;体格锻炼。
2 教学内容2.1 各年龄期儿童特点及保健。
2.2计划免疫。
2.3意外伤害预防。
第四章儿童营养1 学习目的1.1 掌握儿童喂养与膳食安排。
1.2 熟悉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1.3 了解儿童营养状况评估。
2 教学内容2.1 儿童喂养与膳食安排。
2.2 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第五章住院患儿护理及家庭支持1 学习目的1.1 掌握儿童健康评估的特点;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儿科护理技术。
1.2 熟悉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儿童用药特点及护理。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型: (公共课限选课)总学时:80 理论学时: 58 实践学时: 22学分数:5适用专业: 护理、护理(助产)、护理(英语)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服务对象为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
其任务是使学生对《儿科护理学》有完整的认识,并掌握必要的技能。
不仅对小儿疾病进行护理,还包括开展优生优育、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的防治质量,为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1.构建《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发展平台。
按照“拓展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为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注重知识的新颖性及前卫意识,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2.设置《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合理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
确定以坚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为原则。
《儿科护理学》课程要重新科学地审视儿科护理“三基”的内涵,基础部分在理论与方法上都应是最基本的,在医院和社区临床护理的应用中都应是最广泛的。
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知识,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由此来打造既能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儿科护理学》课程具有的基本特点,又能适合时代进步所要求学生必备的儿科护理基本知识。
成为学生获得学习专业护理课程、专业护理技能和职业就业能力的工具。
拓展部分为适应学生进一步升华提供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了解《儿科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儿科护理学》的文化价值,构建可供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有效平台。
3.关注《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进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教学原则,促进师生互动。
以模块教学取代传统教学,通过理论讲授、课堂练习、案例讨论、实验实践、临床见习与实习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4.体现《儿科护理学》课程现代文化氛围,要反映当代《儿科护理学》方面的新进展、新知识、新理念。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_01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英文名称:Pediatric Nurs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学时:60 学分:3. 5 理论课学时:50 见习课学时:8 讨论课学时:2 适用对象: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小儿从生命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疾病诊治、心理社会等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期的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护理上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小儿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疾病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实施整体护理。
将儿科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应用于患儿的护理1/ 15过程中。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和手段《儿科护理学》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讲授、临床见习、自学、考试等。
其中理论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模型挂图、病例、板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及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目的。
临床见习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病房进行临床实践的学习,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学期末本学科的结业考试,是对学生学完《儿科护理学》的总体测试,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特点。
熟悉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自学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我国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思考题:1、小儿年龄分期?2、小儿体重、身高估算公式?课内讨论:小儿骨骼为什么不易骨折,但却容易脱臼。
小儿出生后为什么托起头部。
掌握生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其意义;感觉运动功能和语言发育。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供护理专业使用)一. 课程任务《儿科护理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科领域病人临床护理、预防保健以及人群健康促进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全面健康为目的”的护理理念,培养和加强严谨的思维方式,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小儿保健、住院护理和家庭作用紧密融合在一起。
二. 课程目标(一)理论教学目标1.掌握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科学护理程序,对儿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协助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并进行相关的家庭及社区护理,具备提供健康、促进服务的能力。
2.具备能够观察儿科常见疾病的病情变化、治疗反应的能力,能够初步提出病人的护理诊断,配合对儿科病人的检查和治疗工作,对危重病人做出应急处理。
(二)实践能力培养1.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具备按照正规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相互尊重、爱岗敬业、热情耐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具备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文情怀、社会活动和价值取向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第一章绪论 2 0 2 第二章生长发育 4 2 6 第三章健康小儿的一般护理 2 0 2 第四章患病儿童的护理 2 0 2 第五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8 4 12 第六章营养与营养紊乱患儿的护理 4 0 4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8 0 8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6 0 6 第十一章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0 2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0 2 第十四章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第十五章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2 0 2 第十六章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6 0 6 第十八章常见急症患儿的护理 2 0 2 总计66 6 72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及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主要供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使用。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课程编码:学分:3总学时:48(理论:36,实践:12)授课时期:第二学期适用对象及层次:护理专业本科层次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性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从胎儿期至青少年阶段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疾病临床护理的学科。
课程目标、教学中注意的问题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1)明确儿科护理学的任务目标(2)明确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及护理要点(3)明确儿科常见的四大疾病佝偻病、肺炎、小儿腹泻、贫血(4)掌握泌尿系统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小儿的护理掌握缺铁性贫血小儿铁剂的治疗和护理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能力目标了解小儿喂养的知识学会儿科常用的护理技术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小儿进行整体护理思想目标(1)培养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热爱(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3)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应全面掌握现代儿科护理学的理论,形成科学的儿科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现代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
教学重难点以先导课程为基础,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学以致用。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着重阐明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各系统疾病护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基本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儿童年龄分期。
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教学要求:熟悉儿童年龄分期。
4.了解说明儿科特点。
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5.教学难点:儿科护理的特点。
6.教学重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专科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从胎儿期至青少年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规律、预防保健、儿童心理及智力发展、疾病治疗和护理,以及如何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以达到恢复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儿科护理学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对儿童提供综合性的、广泛性的护理,是护理专业必修的课程。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及心理的特点,掌握儿童保健和临床疾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护理技能,能够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宣传,能利用护理程序对小儿实施整体护理。
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护、关心患儿,做好儿童身心全面护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教学活动以理论讲授、示教、实验、自修、电教、小组讨论、临床见习、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以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课堂参与、个人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4.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41学时,实验13学时。
1实践项目及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技能实验、临床见习、个人作业、病例讨论、电教、自修等评价方法理论考试技能考试个人作业:书写护理病历、见习报告、讨论报告等。
课堂参与:出勤、发言的质量、讨论发言次数。
评价标准(百分制)1、评分比例理论考试60%技能考试20%个人作业10%课堂参与10%2、评价等级90分及以上优80分及以上良70分及以上中60分及以上及格不及格分以下60第一章绪论一、绪论:1h二、本章描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科护理学的概念、任务和范围,儿科护士的角色任务及素质要求,以及儿科护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2三、学习目标:识记目标:1.简述儿科护理学的定义、任务、范围。
2.陈述儿科护士的角色任务。
理解目标:3.展望儿科护理学的发展方向。
应用目标:4.从儿科护理学的任务、范围方面分析儿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四、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二章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5h二、本章描述:本章介绍了小儿生长发育的概念、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描述了小儿体格生长与发育、认知发展、心理社会发展、游戏发展的有关知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领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具备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才,为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包括日常护理、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技能。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儿童、尊重生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儿童生长发育: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强调儿童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关注儿童健康,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护理要点。
2. 营养与喂养:介绍儿童营养和喂养的基本知识,包括母乳、配方奶、辅食等,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喂养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3. 预防接种与疾病预防:介绍儿童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和程序,强调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培养学生掌握疾病预防的护理技能。
4. 常见疾病护理:介绍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
5. 意外伤害与急救:介绍儿童意外伤害的种类和急救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意外伤害的急救技能,提高儿童安全意识。
6. 心理行为问题:介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实验实训: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实训项目包括儿童日常护理、疾病预防与治疗等。
3. 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际能力的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构建《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发展平台。按照“拓展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 为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注重知识的新颖性及前卫意识,为学生提供发展平 台。
2.设置《儿科护理学》 课程的合理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 确定以坚持 “基 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拓展 “思想性、 科学性、 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为原则。 《儿 科护理学》课程要重新科学地审视儿科护理“三基”的内涵,基础部分在理论与方法上都应是最 基本的,在医院和社区临床护理的应用中都应是最广泛的。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知识,提高对 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由此来打造既能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儿科护理学》 课程具有的基本特点, 又能适合时代进步所要求学生必备的儿科护理基本知识。成为学生获得学习专业护理课程、专业 护理技能和职业就业能力的工具。拓展部分为适应学生进一步升华提供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了解 《儿科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儿科护理学》的文化价值,构建可供不同学生得 到个性发展的有效平台。
儿科护理学》教学时间分配
模块
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模块一 基础知识
一、绪论
3.5
3.5
二、生长发育
3
2
5
三、营养与喂养
3
2
5
模块二 基础护理
一、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
0.5
0.5
二、住院患儿的护理
4
4
8
模块三 新生儿及新生儿 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新生儿特点及护理
2
2
4
二、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5
5
模块四 营养性疾病患儿
7个侧重点不同的模块, 各模块既保持相对独立性, 又保持连续性, 按教学规律循序渐进, 使《儿 科护理学》教学具有阶段性的重点,保证《儿科护理学》课程之内涵覆盖全过程,贯穿教学始终。
1.本课程在第6、7学期开设,课程总课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实验20学时、机 动2学时,学分5分。
2.《儿科护理学》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7
模块七 危重症患儿护理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2
1
3
机动
2
2
合计
58
22
8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整体护理程序的方法,解决儿童及其家属的健 康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培养应用型的高等护理专科人员,掌握现代护理模式,全方位地 体现以病儿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2.对儿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把握儿科护士的素质及角色要求,努力塑造一名合格的职业护士。
4.运用儿科护理知识开展健康指导、卫生咨询、预防儿科常见疾病。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 体护理,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依据五年制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按照“拓展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 的原则。实施模块教学,共设置7个模块:模块一,基础知识;模块二,基础护理;模块三,新生 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模块四,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模块五,各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模块六,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模块七,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2.运用儿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在对病儿实施程序护理的同时,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等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之才。
(二)技能教学目标
1.对于实践课的操作内容要求动手比例达85%以上。
2.对于临床实习课内容要求掌握护理程序。
(三)素质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员能强化专业理念,热爱儿科护理工作。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课限选课) 总 学 时:80理论学时:58实践学时:22学分数:5
适用专业:护理、护理(助产)、护理(英语)
一)课程性质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专科护理 学。服务对象为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
其任务是使学生对《儿科护理学》有完整的认识,并掌握必要的技能。不仅对小儿疾病进行 护理,还包括开展优生优育、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的防治质量,为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增 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
3.关注《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进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教学原 则,促进师生互动。以模块教学取代传统教学,通过理论讲授、课堂练习、案例讨论、实验实践、 临床见习与实习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4.体现《儿科护理学》课程现代文化氛围,要反映当代《儿科护理学》方面的新进展、新知 识、新理念。
情感态度目标:热爱儿科护理工作,对儿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 把握儿科护士的素质及角色要求。 大力宣传科学喂养知识, 担负儿科护士健康教育责任。
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儿科护理的任务、范围、发展与展望。
(一)必修内容与要求模块一:基础知识知识目标:了解儿科护理范畴、工作任务、学习方法,熟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掌握 各年龄期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综合评价生长发育状况。熟悉小儿对能量、营养 素的需要。掌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担负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能掌握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发育规律,为 小儿进行测量。能运用生长发育知识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能讲述小儿对能量、营养素的需要; 能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并指导母乳喂养;能指导人工喂养。
的护理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4
2
6
模块五 各系统疾病患儿
的护理
一、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7
2
9
二、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2
6
三、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4
四、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1
5
五、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1
4
六、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3
模块六 感染性疾病患儿
的护理
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6
1
5.注重《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进程中新 Nhomakorabea学、新技术的使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
媒体整合、网络、课件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6.实施《儿科护理学》课程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通过提问、作业、实验报告、案例讨论、 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等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规律及儿童护理临床实践的特点,将《儿科护理学》分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