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彭子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5)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5)展开全文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5)时间:2011-07-04 07:17点击: 1437 次的,阴体之中,包藏阳气。
升降运动,以阳为主。
左部阴多,则阳不能升。
右部阴少,则阳不能降。
人身气化运动,只是津液与热力混合而成。
而得其平,运动自圆。
五行六气,十二经的升降,皆可以此义括之。
然仍不离阴阳混合,与阴阳平匀之理,便可得整个贯通之妙。
中气运动,分析言之,为阴气右降,阳气左升。
其实中气亦阴包阳外,阳藏阴中,故保中气为中医学根本主义。
而保津液,保热力,保津液14Page 28以藏热力,又为保中气之根本主义。
脏腑阴阳之体用脏腑之阴阳为体,阴阳之升降为用。
手之三阳主升,为阳体阳用。
手之三阴主降,为阴体阴用。
足之三阳主降,为阳体阴用。
足之三阴主升,为阴体阳用。
用伤病轻,体伤病重。
体伤病重者,如腑气病寒,脏气病热是也。
如脏气病热,伤及肉质,则更重矣。
十二经主之病轻重十二经以脾、胃、肝、胆、肺、肾六经为重,凡疾病发生,惟此六经最大最多。
其余六经的病,极小极少。
此六经治,其余六经自治。
故《伤寒杂病论》曰:皆脾、胃、肝、胆、肺、肾的事也。
相火的事虽多,皆由胆经负责。
因相火以降为宜,胆经属阳木之气而化相火,胆经降,相火乃降也。
人身宗气、元气与中气的关系人身中部之气名曰“中气”,脾胃主之。
上部之气名曰“宗气”,肺主之。
下部之气名曰“元气”,肾主之。
元气为中气之根,宗气为元气之根。
元气为中气之根者,肾中水火俱足,乃生元气,元气运动,乃生中气也。
宗气为元气之根者,水位于下,而来于上,肺金收降,则生肾水;火藏于下,而来于上,肺金收降,则水中有火,水火俱足。
乃生元气也。
中气足肺气乃足,中气又为宗气之根矣。
肺主呼吸,中气足呼吸乃足也。
十二经应十二时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如每日申酉时,微觉恶寒,或精神倦怠,此肾阳不足也。
每日子时,心烦出汗,或睡着必醒者,此胆经相火不降也。
彭子益——精选推荐
彭⼦益彭承祖(1871-1949),字⼦益,云南⼤理鹤庆⼈,清末民国年间著名⽩族中医学家。
其学术思想远循黄帝、歧伯、越⼈、仲景四圣之道,近悟清代名医黄元御之法,在近代国运衰微、西学盛⾏国⼈对传统中医⾃信每况愈下并备受排斥⽇渐衰落之际,准确地把摸到古中医传承断层的脉络,博采传统国学河洛、易经以及近现代西学⾃然科学等古今之理论从根本上诠释了古中医天⼈⼀体、天⼈相应之道的基本原理,并著书⽴说,正本清源,⼤兴古中医传承之道,⼒挽中医于逆境衰微之际。
功⾼甚伟。
已故中医⼤家李可⽼先⽣尊称彭⼦益先⽣为彭⼦,中医复兴之⽗,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位中医圣⼈。
李可先⽣如此之⾼的评价,彭⼦益先⽣中医学术成就和地位可见⼀斑。
彭⼦益先⽣⼀⽣致⼒于中医古法的传承普及,开班教习,著述颇丰,其遗作中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经李可⽼先⽣校对整理编辑后成单⾏本印刷出版,⼴为流传,⼀时洛阳纸贵。
在民间兴起了⼀股学习中医的热潮。
李可⽼先⽣称彭⼦益遗书为中医第五经典,中医之魂。
并在有⽣之年不遗余⼒,⼴为收集散失在民间的彭⼦益遗书。
好古⽆以传;后贤之学,⾮先贤之垂教⽆以明。
”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理论博⼤精深。
博览钻研中医典籍,宗古代圣贤之道,法⼤医之术,继承发扬,厚积薄发,由博返约是学习中医的不⼆法门。
然由于中医起源于上古,历经数千年,历代典籍在传承时难免要加以整理注释,在整理注释的过程中就难免要打上整理注释者个⼈认识见解的烙印,再加之古汉语⾔简意赅,字字珠玑,稍有不慎,就有差之毫厘失之千⾥之虞。
这在当下尤甚,很多古中医典籍被机械的⽤西医之理删改的⾯⽬全⾮,元神尽失,在后继传承中⼜以讹传讹,贻害⽆穷。
鉴于此,我们旨宗回归经典理论,传承古中医绝学,致⼒于古中医典籍的收集、保护、整理,整理过程中对原著不加删改,不加注释,原汁原⽂呈现,以免误导读者。
尊重原版以求溯源,弘扬古中医⼤道。
历尽万难,因缘际会之间有幸收集到散落于民间保存完好的彭⼦遗书版本,这也是天道于冥冥之中暗佑我中医复兴。
彭子益脉法三层次
彭子益脉法三层次海哭蓝天2021-01-22指法与脉位:自来诊脉两手分,彭子脉法两手合。
三指斜下寸关尺,寸脉本位在浮部,关脉本位在中部,尺脉本位在沉部。
每部皆有浮中沉,三部九候皮肉骨。
有意无意听脉气,合听分听察河图。
脉法第一层诊脉须先定大体,枯润二脉明分辨。
枯脉阴虚忌燥热,润脉阳虚忌阴寒。
拟方下药在指头,脉上定方细细参。
阴虚之脉用阴药,阳虚之脉用阳药。
中虚脉加积滞脉,养中调滞消积水。
轻按为多重按少,轻按少而重按多,多而稀松成分少,都是中虚气不足。
脉润中虚忌润药,枯脉中虚加润药,脉来松微证虚寒,补虚温寒理中汤,左尺短少水不足,当加熟地与麦冬。
肝胆脉细中不足,少许芍药当归润。
中虚肺燥脉必涩,麦门冬汤金水降,涩而兼细脉气枯,半夏当去津不伤。
女子尺脉则恒盛,男子尺脉则恒弱;男子尺盛则阴虚,女子寸大则阳浮。
肾气不足肾气丸,左尺右尺细参详,左多右少为火虚,右多左少为水虚。
麻黄汤证用麻黄,多少麻黄脉短长,寸弱尺少轻剂量,过量汗多诸货作。
桂枝汤证脉气软,芍药寒中须谨慎,炙草扶中宜多用,以减芍药寒之弊。
肠胃滞热用大黄,重按不实不可用,非用不可加术草,中气不伤热滞消。
饮食甚少阴液伤,拟用补土养液汤,术草补土伤阴液,养液之药又伤土,山药扁豆以代术,白糖饴糖以代草,枯瘦细脉忌辛散,当归不宜用阿胶。
腹泻多见食热滞,因于阴寒阳败少,阴寒脉见微而少,泻后气衰面无神,粪不远射而不食,姜附回阳速见功。
食滞热滞腹泻做,脉必紧细而有神,右脉较左脉无力,粪水射远又能食,神曲谷芽以消食,栀子黄芩以清热,伤食不必紧在右,伤寒不必紧在左。
学脉忌以脉猜病,应问病而候脉气,所问之病是外感,所得之脉乃内伤,里气调则营卫和,内伤愈则外感愈,里气不伤脉弦紧,束迫不舒现躁绷,脉不微细阴不亏,疏泄收敛其意真。
学医归结在用药,用药依据在于脉。
左肢肿痛午前轻,左为阴道阴必虚,午前为阳阳也虚,左右两尺皆不足,右尺尤虚桂附丸,午前服下三日愈,有谓风湿谓气虚,凭脉断病见奇功。
驳彭子益评黄元御温病
驳彭子益评黄元御温病中医界相当有影响力的李可老先生及刘力红博士点校了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书中介绍的一气周流圆运动理论,“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和千古奥秘...”(李可语)。
所以此书一出版,即受到了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喜爱。
李可老先生把彭子称为“中医复兴之父”,“继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其实彭的理论完全来源于黄元御,黄氏医书中讲得更透彻,更圆润,彭子只是以更通俗的语言来讲解而已。
一位网友曾做过一个比喻:如果说《圆运动》是《新华字典》的话,那黄氏医书就是《辞海》。
本人以为比喻得比较恰当。
如果真要评个医圣二世话,那彭是无法与黄比的,不是一个档次的。
但彭子为推广黄氏医学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中,彭子对黄氏温病学的评价确是失当,彭子说“黄氏八种,温病、疹病最坏”。
这叫我担心有人会听了这句话而不去研究黄氏温病,(李可就只知彭子益而不知黄元御。
)就象黄氏医书传世近三百年而众多医家不看,仅仅是因为四库全书编辑的评价:“诋诃历代名医,无所不至。
以钱乙为悖谬,李杲为昏蒙,以刘完素、朱震亨为罪孽深重,擢发难数,谓之善骂矣”,“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
因此有必要在此驳一驳彭子的“妄评”。
彭子云:“温病初起之方,用生姜、大枣、炙草、浮萍燥横发散之品,最不合宜”。
我这里怀疑这位彭老前辈看没看黄师的“温病解”,且不说生姜、大枣、炙草、浮萍算不算燥横发散之品,但看黄师原文关于温病的治法,黄师关于温病各个阶段的治法摘录如下:温病卫闭而营郁,法当清营热而泻卫闭。
一日之初,卫闭已见,营热方生,故一日太阳之治,宜凉金补水,而开皮毛,不易之法也。
温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腑热未作,法宜清热而发表。
热甚者,必伤肺气,当用人参白虎汤,清金泻热,益气生津,乃为善法。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腑者,法应汗之。
而温病与伤寒中风,寒暄异气,不宜麻桂辛温,以清润之剂,凉泻经络燥热,方是温病汗法。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6)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6)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6) 时间:2011-07-04 08:17 点击: 898 次胆降肝升,原是一气,欲平肝经上冲之阳亢,惟当降胆经而已。
春气居冬气之后,夏气之先。
阳弱火微,乙木易于下陷,故少年多病木寒。
津液耗伤,木气枯老,乙木易于上冲,故老年多病木热。
调中气而降胆经,此经方治虚劳之大法也。
(调中气而降胆肺,正以复生水藏火之原,以培生气之根也。
降心火,敛相火,生肾水,利水道,清气道,固皮毛,充表气,化津液,敛阳气,生阴气,皆肺金右降之能事也,而胆经不降,生火刑金,肺金能事坏矣! 坚大便,缩小便,化饮食,分水谷,温肾水,培乙木,生中土,运中气,皆小肠丙火、三焦相火之能事也。
而胆经不降,丙火无根,相火外泄,火气能事坏矣!进饮食,化气血,储中气,司上焦诸经下降之关,掌阳气化阴之令,封藏肾气,固秘阳根,胃土右降之能事也。
胆经不降,横克胃土,胃土能事坏矣! 立生命之基,司化之本,聚众阴之会,化元阳之根,生土气之源,作心神之始,受谷精,生乙木,胎春之和,为寿之征,肾水善藏之能事也。
肝木不升,往下疏泄,藏德受伤,火泄水寒,肾水之能事坏矣! 消化饮食,运动中气,司下焦诸经上升之关,开阴气化阳之路,转轮百脉,掌握生机,脾经左升之能事也。
肝经不升,横克脾土,脾土能事坏矣! 十二经中,肝胆二经,权利独大。
肝经之升,又全赖胆经之降,以水中有火,则乙木温升也。
而水中有火,全由甲木下降也。
是肝胆二经中,胆经又为肝经根本,人之衰老病死,全是乎此。
中气为人生之本,未有胆经不降,中气能健旺者也。
)肺经不降大肠经不升主病诀肺经不降咳痰短,汗百痿痈烦寒喘;声泪涕喉肿晕鸣,胆胃肾痨殃非浅。
大肠不升痔漏肛,泻利此经不尽管;便坚肺胃痛肾寒,热实肠痈与外感。
咳者,气逆而积于肺,肺不能容,则咳而出之也。
咳之为病,中虚而肺胃不降,是为总因。
其间有风、热、湿、燥、寒之不同。
因风咳者,多在下半夜与天明时。
木气为风,风主疏泄,半夜天明,阳生木动,故风气上冲也。
李可老中医:诸病皆是元气受损,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李可老中医:诸病皆是元气受损,生死关头救阳为急田原:您曾经遍访山西全境、南北七省,搜集清民国年间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这本遗书是近百年中医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什么?您认为汉唐以前的古中医与现代中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李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其实都是汉朝以前的中医学。
汉唐以后由于好些人误解里面的主要观点,所以中医就走向了歧路。
近现代的、西化以后的中医,都有好多错误的看法。
这个问题最早发现的人是谁啊?就是彭子益。
彭子的理论源自于河图洛书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地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就没办法延续了。
彭子还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都在一个河图里体现了,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
他在1947年到1949年,临终的前一两年,将他一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就把这个从《内经》、《易经》,《伤寒杂病论》所有的古代中医学的研究,全部继承了下来。
这个书和我们现在的中医学院的教材完全是两回事。
他和近代的中西汇通的观点完全不一样,那和中西结合派的观念就更不一样,它是真正古代的中医学。
彭子益的基本观点就是所有病都是本气致病。
什么叫本气啊?本气就是元气,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混元之气。
就是人在生下来以后,脾和胃中间升降所产生的中气,中气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支柱,十二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十二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中气又是五脏的后勤部,假如没有这个中气维持,不断地供养,五脏就无以所养,最后阳气就无法生存。
先天的阳气,元阳,所有病都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变了。
不管你受了外界多大的干预,到你这个具体的人身上,首先就表现在哪一部分(元气有变的地方)受损伤。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7)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7)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7)时间:2011-07-04 07:17点击: 1435 次也。
药物之药,无非帮助本身自己的药耳。
所谓圆运动为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运动不圆用药以恢复其圆为医理,如此而已。
中医学的结果在用药,认识河图,自能认识药性。
不先认识河图,而欲认识药性,正如千枝万叶的树,不见根干,只求枝叶,不能知其来由也。
脉法大概的认识腕上动脉,能诊全身,此古来所传简易的诊法。
脉之动者,血中之气23Page 37也。
脉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为关脉,关上为寸脉,关下为尺脉。
寸脉以诊胸上,尺脉以诊脐下,关脉以诊胸脐之间,左以诊左,右以诊右。
尺主沉,寸主浮,关主中。
关者,升降浮沉的关门,运动的中枢之意。
关前至鱼际得一寸,关后至尺泽得一尺,古人一尺,约今之六寸也。
鱼际者,掌下大横纹也。
寸关尺为全身血液波动总代表之处。
两臂下垂,两腕上举,以寸、关、尺三部,配合本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对,成为一个圆的运动。
右降左升,运动匀和,是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气居上,而降于右。
人身右寸属肺脉,肺与大肠相表里,右寸亦候大肠之气。
造化春木之气居下,而升于左。
人身左关属肝脉,肝与胆相表里,左关亦候胆经之气。
造化夏火之气居上,而来自春木。
人身左寸属心脉,心与小肠相表里,左寸亦候小肠经之气。
造化冬水之气来自秋金。
人身左尺属肾脉,肾与膀胱相表里,左尺亦候膀胱经之气。
造化相火之气降于秋金,藏于冬水。
人身右尺属相火脉,三焦相火与心包相火相表里,右尺亦候心包之气。
造化中土之气居中.而在相火之上。
人身右关属脾脉,脾与胃相表里,右关亦候胃经之气。
此诊整个圆运动分析之法也。
造化之气,三阳右降,三阴左升,右关寸偏大,气郁于上,病属不降,则现头胀、胸闷、耳声、目眩诸病。
左关尺偏大,气郁于下,病属不升,则现少腹满痛、泻利、足软诸病。
左关寸偏小,升力不足。
升力不足者,下部阴水升不上来,则现心虚、惊骇、胆怯诸病。
李可中医
[标签:标题]篇一:李可老中医秘方李可470张汤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李可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老中医,自学成才,长年奔走在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因其自学成才,以致少一些院校派中医的规矩束缚;因其长年奔走于缺医少药的山区,故更少一些西药的干扰,更多一些鲜活的经验。
李老擅用温阳峻药救治危重和疑难病症,在方药用量上为最接近仲景的一代宗师。
我们对其2006~2007年收集的470张处方进行了用药规律分析,或可供同道借鉴。
1.选方问题由于条件所限,我们选方多是连续1~2个月,然后有所间断,然后再连续1~2个月。
故我们选方具有连续性和间断性。
因为我们的用药规律分析当中主要包括用药频率和用药剂量分析两个部分,为了反映李老的一般用药经验,我们去掉了儿童的用药方剂,另外也去掉了丸散膏丹的特殊剂型的处方。
但其他选方均没有经过刻意筛选。
因此,笔者认为选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用药频率分析表一:频率超过50%的处方用药(N=470;剂量单位为克)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合并频率%1. 附子374 79 81.44 9 300 乌附84.322. 乌头25 5.32 26 10 303. 炙草348 78 70.1 7 2004. 干姜256 54 66.9 10 100姜91.685. 生姜155 33 48.8 5 1256. 姜炭22 4.68 36.6 5 907. 肉桂169 36 9.65 1 60 桂56.008. 桂枝97 20 44.9 9 1209. 晒参207 44.04 30 4.5 90参75.1110. 红参129 27.45 36.1 10 10011. 党参17 3.62 75 30 120表二:频率在20~49%的处方用药(N=470)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常用量1.细辛182 38.72 43.62 9 75 452.大枣157 33.40 18.2 4枚30枚12枚3.白术150 31.90 74.27 20 125 454.麻黄117 24.68 10.59 3 80 15-455.茯苓114 24.25 44.2 10 120 456.北芪112 23.83 165 18 500 1207.生半夏110 23.46 49.6 20 75 45表三:频率在10~19%的处方用药(N=470)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常用量1.灵脂89 18.94 31.70 3.3 1002.当归81 17.23 35.74 6 503.牡蛎78 16.59 30.70 10 454.肾四味77 16.38 29.40 9 100 305.龙骨76 16.47 30.13 10 456.山萸74 15.74 75.40 30 1207.磁石63 13.4 29.90 10 458.葱白61 12.98 4.57寸3寸10寸9.赤芍53 11.27 41.46 10 4510.五味52 11.06 27.70 6 5011.白芍49 10.42 42.20 10 90 453. 用药频率讨论李老学术上崇尚仲景,自学医始,即“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认为汉唐后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仲景之旨,倡导“重疾沉疴,师法仲景”。
淡豆豉退烧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习体会
淡豆豉退烧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习体会本期导读在厨师眼里,豆豉是做菜必不可少的一种佐料;在中医大夫眼里,豆豉也是一味必不可少的好药,尤其针对小儿发烧,葱豉汤疗效甚好,还要安全。
餐桌上的豆豉记忆中的豆豉,大约是十几年前常常吃的一道菜—豆豉鲮鱼油麦菜。
有油麦菜的清香,有鲮鱼罐头的厚味,当然罐头里的豆豉早已变得绵、软可口,下饭或者就酒都能大快朵颐,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禁口水直流。
关键是豆豉鲮鱼油麦菜还价格便宜,在手头拮据的情况下,还可以请请同学,打打牙祭,这道菜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上佳的选择。
现在偶尔想起,也会去饭馆去寻这道菜,但店家认为直接用罐头做菜体现不出水平,或许也卖不上价格,也就难觅踪迹了。
就如同找个中医大夫不给你开方子,直接告诉你买几盒中成药吃吃一样,如果碰上那样的医生,准会以为这个医生不咋地。
中医课堂里的豆豉后来学习《圆运动古中医学》的时候,才晓得豆豉居然是一味药,而且是一味好药!对于初学者来讲,所谓的「好药」就是既能治病又没有什么副作用,用起来也可以放心大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用的是淡豆豉和香豆豉,我一直没有能搞清楚这两种豆豉的差别,如果有谁知道的话可以微信告诉我,相信也有很多人不晓得的。
正式照抄的原文如下:「温病脉虚身乏、身痛、发热恶寒,是兼感寒温病。
【葱豉汤】葱头三五个,淡豆豉五钱,不加盐,煎服。
」什么是温病?五钱是多少克?怎么煎服?最关键的是「葱头」是洋葱吗?反正刚开始学中医,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就是一些执业多年的中医也说不清这几个问题的。
葱豉汤退烧记这个坑以后会慢慢填,现在汇报一下我是怎样用「葱豉汤」给孩子退烧的。
女儿四岁半,和所有孩子一样,发烧、咳嗽、拉肚子、便秘是这个年龄段最常见的疾病。
幼儿园讲究吃的花样多,所谓要「注意营养均衡」,肉蛋奶全有,即便孩子稍有不适也不会让孩子「清淡饮食」的。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道理可不是人人都懂得,病了恨不得熬锅鸡汤补补的大有人在。
女儿以前发烧咳嗽的时候,基本是靠小儿推拿解决的,现在这些症状处理起来越来越不太得心应手了。
民国名医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用药诀窍
民国名医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用药诀窍民国名医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用药诀窍彭子益(1871-1949),云南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中医学家、前清太医。
已故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尊称彭子益先生为彭子,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中医圣人。
李可先生如此之高的评价,彭子益先生中医学术成就和地位可见一斑。
彭子益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古法的传承普及,开班教习,著述颇丰,其遗作中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经李可老先生校对整理编辑后成单行本印刷出版,广为流传,一时洛阳纸贵。
在民间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医的热潮。
建议和李可系列书籍一起阅读,可以融会贯通,事半功倍。
附子性热,乃补阳温水寒之药,非补肾之药,巴戟苁蓉等,才是补肾之药。
非将伤寒金匮有附子各方,研究清楚,不可使用。
如非阳气虚少水气又寒之病,而误用之,且有将中下阳气引出之患,与拨动木气煽动心气之患,其患大矣。
大黄性寒,乃攻下肠胃燥热结聚实证之品。
须有舌苔干黄,腹痛拒按之证,乃可用之。
若仅舌苔干黄,肠胃并无燥热结实拒按证,只可少用两三分以清燥热,否则肠胃无有燥热结聚实在之物当之,必将人泻死。
芒硝性热,用萝卜制名玄明粉,泻性速过大黄。
世乃认为性寒,名实不符,本草备要谓芒硝能化七十二种石为水,又曰玄明粉实热忌用,因其热也。
有用玄明粉代西药泻盐用,泻后常有伤阴出汗,须用凉药清热,汗乃能止者,可见也。
枳实性寒,下气猛烈,虚家忌用。
厚朴性热,最能下气,最伤阴液,最伤元气,慎用。
伤寒大承气汤为攻下肠胃燥热结实主方,大黄枳实之寒,配以芒硝厚朴之热,寒热并用,做圆的运动而下,是定法也。
生石膏乃清散金气燥结之药。
寒中败阳,误用杀人。
必须将伤寒论白虎汤与本书时病篇痧胀证,研究清楚,乃可用之。
初学如有用之必要时,可用麦冬代之。
麦冬亦清散金气燥结妙品。
桃仁性温,最攻淤血,较红花平和,初学莫用红花与三棱莪术。
益母草散血力大,脉虚慎用。
乳香没药,通滞攻瘀,可少用。
芫花、大戟、葶苈、甘遂、巴豆攻水力猛,初学莫用。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切疾病都是人体自病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切疾病都是人体自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一本奇书,是中医界的一个国宝,我第一次听说《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从懒兔子的书里面看到的。
这是老中医李可大力推荐的,这本书成书于民国时代,是彭子益彭子所写,李可提到尊重他叫做彭子,这是很重要的称呼。
这本中医书有别于现在的课本,书中介绍只要读通了这一本书,你的中医水平会有大大的提高。
我是在两年前甚至三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纸质版和电子版都有。
因为总感觉自己的中医水平有限,所以就开始阅读这本书,希望可以获得一个提高。
大概阅读了有两三遍,每次都是只读一些,没有读完。
每次只能啃一点点,就跟读天书一样,这本书很难,但是很有价值。
读一遍不懂,就再读一遍。
感觉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那就再看一遍。
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对于那些想学中医,想自学中医或者想把自己的中医水平提高的医生来说,都可以多读几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与现代中医的原理不同,也是一种朴素的哲学观的一些中医观点。
他也纠正了一些内经注释的一些错误,纠正了一下温病的一些错误的理解,纠正了人对儿科的一些误解。
重新定义了十大古方。
他的重点内容第一就是一切疾病都是人体自病。
即使是外邪来袭,也是由于人体自身的圆运动平衡失常所致。
我们需要治病的话,就是去恢复人体的整个圆运动的平衡。
人体运动不圆,所以生病,人体运动复原,所以恢复健康。
一切的治法都是围绕如何让身体的圆运动恢复来治疗。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有更好的对待人体,对待中医的思路。
我们现代的医学,特别是西医学压制了中医学以后,中医正统的医学得不到传扬,伪中医遍布各地,到处传播,导致中医日渐没落。
现在中医院都开西药,中成药都变成了西药处方。
学习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重新去认识中医,重新去思考中医。
推荐有心学习的同道阅读。
名医彭子益,自学逆袭成为清代御医,李可称之“中医复兴的希望”
名医彭子益,自学逆袭成为清代御医,李可称之“中医复兴的希望”中医是非常讲究传承的,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普遍实行师带徒的模式,各种名医工作室也非常多。
这种办法无疑是科学的,可以将名医们积累的经验有效地传承下去,也可以让后学者少走弯路。
不过,这种传承方式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后学者容易受到前人学术思想的束缚,变得停滞不前,创新也变得很困难。
这种模式的缺点在100多年就被一个人发现,于是就走了一条不同于拜师学艺的新道路,通过艰苦自学,并最终成功逆袭,完成了农民子弟—民间医生—皇帝御医的三级跳,成为一个名震天下的伟大中医,后世名医李可对其十分推崇,称其为“中医复兴的希望”。
这个人就是彭子益(1871-1949年),云南人。
他所处的年代,已经是清朝末世,但是通过对于读书人来说,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仍然是正途和主要出路。
不过,彭子益从小对科举并不十分在意,而对中医十分感兴趣,甚至情有独钟。
在具备相当的文化功底之后,他就退出了科举之路,转而潜心研究中医。
不得不说,彭子益可能是那就天生的大人物,他的观点十分超前,而且非常与众不同。
别人学医都是先拜名医为师,而且名气越大越好。
而他却不拜师,决心靠自己去学习和领悟。
因为他认为,拜师会到师傅的影响,从而影响对中医的整体把握。
他认为,古圣先贤就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著作是最好的学习资料。
不得不说,这种思想是非常独特的,也是非常有主见的,但是也是非常冒险的。
因为没有人引领,没有先学者对这些典籍进行讲解,容易走弯路、走邪路,甚至一辈子不得要领而徘徊在医学大门之外。
当然,这种做法一旦成功,就可以成才,而且是大才。
幸运的是,彭子益的这得路子走对,也走通了,他不仅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中医,而且学到了中医的精髓,成为了一名中医大才。
彭子益对中医的整体把握能力非常高,对中医的理解也非常透彻,思想也非常开放,可以容纳百川,站位非常高,很多疑难杂症在他看来就是“小儿科”。
因此,他独立行医不久,就声名大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4)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4) 时间:2011-07-04 07:17 点击: 1438 次木为造化的生气,人身的生机,木气上升,由水中的温气升来也。
水中温气,即是相火。
相火藏在水中的足,水气温暖,木气乃足。
凡温病热烧极盛,肺胃之间并无实火,而现瘛疭抽搐现象至于死者,相火全泄于外,木气无根,而风动故也。
平人甲木下降,刚火生于下,乙木上升,则9Page 23火生于上。
木气足,则相火足,其实相火足,木气乃足耳。
相火足,木气乃足者,必相火与水气俱足也。
相火与君火的关系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为相火。
此相火降入地下,藏于水中,来年春夏再由地下升浮出来,是为君火。
君火者,木生之火也。
水中相火,木气之根,是相火能足于下,君火乃足于上。
如有上热之病,乃在上的相火不能下降,相火燔灼为殃,非君火之过。
君火只有不足,不见有余。
凡肾水耗伤之家,君火暗弱,思想迟钝,神明减少,此皆水少,封藏的相火不多故也相火与金气的关系相火下降,全赖金气收敛之力。
金气凉降,方能收敛。
金收则火降,火降则金凉。
金气不足,收敛力弱,火气飞腾,反伤金气。
金气受伤,火气四散,上热下寒,中气失根,便成大祸。
一年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生者,生相火也;长者,长相火也;收者,收相火也;藏者,藏相火也。
大地之间,除太阳射到地面的相火外,全是金气。
金气如不能收,贝y 冬无所藏,春无所生,夏无所长,造化灭矣。
造化之气,相火与金气的责任极大。
金收则水藏,水藏则火秘,火秘则水温,水温则木和,木和则土运。
故痨病之人,咳嗽不愈则死,因金气不收,相火散泄,水寒木枯,而土败故也。
冬令冻寒不大之地,水中所藏的相火,容易泄出地面,将下降的金气冲开,使之不能收敛。
而金气本以收敛为性,下降为能,金火裹结,遂燥聚于中气之间,而病作也。
以上六气,略举病症,以见大概。
五行的病气即人身的原素木本生火,木病则生风而不生火。
风气尽,木气亡,凡风病用散风药,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2)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2)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2)时间:2011-07-04 08:17点击: 902 次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软,脉浮汗出,为湿热盛于上,故用三黄清降之。
恶寒为肾阳虚于下,故以附子温升之。
非所谓“恐三黄伤阳,故加附子,伤寒痞满,从外之内,故宜苦泻”云也。
“大黄附子汤,阳中有阴,宜以温药下其寒”一语,不免误人。
阳中之阴,阴中之阳,乃人身至宝,岂可下之?此方乃肠胃有热积,脾肾阳气又虚之方也。
尝见此等应当寒热并用之病.医只用寒下,未用温阳之药,服后不见泻下,另易一医,见其脉象中下无根,知为未用附子之故,因单用附子一味,下咽之后,一泻而亡。
此因寒药已将中气下伤,不能运动,是以不泻。
寒药得附子之阳,一动而后泻出,中气即随泻而脱也。
当单用附子之时,脉象既中下无根,应用干姜、炙草温补中气,中气不至动摇,乃不随泻而脱。
《伤寒论》此方黄连、黄芩、大黄三味,只用麻沸汤渍一顷刻,略有苦味,并不煎煮,附子则煎,其意深矣。
麻沸汤,水开至细珠满锅如麻子,故云麻沸,取其上浮之意。
半夏泻心汤平人上清下温,病人上热下寒,惟其上热,所以下寒.惟其下寒,所以上热。
上热所以下寒者,热逆于上,火虚于下也。
下寒所以上热者,上热下降,全赖中气旋转,中气旋转,全赖下焦火足,下寒而中气无根,旋转停顿,故上火不能下降,而现热于上也。
此病呕而胸满为上热,故用芩、连以清上热。
饮食不下为中气虚寒,故用参、枣补中气之虚,姜、草温中气之寒。
假使清上热而不温中寒,芩、连益伤中气,上热益不能降,温中寒而不清上热,姜、草增加上热,呕满必益甚也。
原解甚好,但不如如是解法为有着落。
白虎汤此方为清金燥之方,石膏大寒,用之以清金气之燥,极伤中气,所以炙草、粳米、人参同用。
后人用石膏每加芩、连、地、冬等寒腻之药,将石膏清燥之功,酿成寒中之过,服后烧热更加,病势更重。
烧热更加者,中气被寒药所伤,不能旋转,上焦诸火,更不下降,故更烧热也。
原解极好,“小便赤为内热,白为内寒”一语,须再研究。
?调身延寿的圆运动养生功彭子益
调身延寿的圆运动养生功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问世,使得人们在半个世纪之后重新认识了民国时期的医家彭子益,李可等老中医更是称其为“中医复兴之父”“继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但很多人还不知道,彭子益先生生前曾在圆运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创了一套简便而高效的养生功法——“中医圆运动功”,帮助养生者调理身心、延年益寿,在身体力行中体会运动之圆。
网络视频:中医圆运动功演示托球摇臂经络畅,捧球上下通三阳。
擒球单举理脾胃,背球俯仰任督康。
抱球旋转强腰肾,滚球左右平阴阳。
揉球能治肝心病,升浮降沉执中央。
“ 中医为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物质势力圆运动之学,是圆的,是活的。
人身是一小宇宙,“中医圆运动功”处处以'圆’为运动,充分体现了自然之理、人体生理与中医医理。
”——彭子益“ 运动圆,则五行融合,只见中和,不见五行;五行一见,便失中和,便是病了。
”——彭子益有人问,球在哪里?圆在哪里?好像没看到啊?其实这正是这套养生功的关键所在。
球和圆运动都不是有形的,是要以意念作球,调节和保养身体的圆运动。
最重要的不是动作做对,而是意念到位。
练习的过程中,这份意念是越来越大的。
另外,养生者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感受,挑出某一式来单练,逐渐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彭子益:被称为近代中医复兴之父,著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一个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医学事业的人,李可老中医盛赞其“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
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
传承经典之路,为古圣继绝学,为后世创新篇,保存了古中医学火种,厥功甚伟!”他在忙忙碌碌地讲学、看病、著书的同时,还研究开创了“中医圆运动功”,共有动作八式,整套动作的特点是:1、以中医圆运动理论为依据,每一动作皆以球为中心运作;2、以意领气,以动为主,动静结合,配合呼吸,增强内脏按摩运动,协调脏腑机能;3、动作简便易行;长期坚持演练,强身延年,效果非凡。
李东垣,黄元御和彭子益
李东垣,黄元御和彭子益大家好!我总觉得昨晚有些话没有说清楚。
比如“彭子就是中医学院的一名老师,黄元御是教导主任,张仲景是教材编委,内经是教学大纲!”以及“李东垣是中医门诊坐堂大夫!”。
我知道,群里的很多人都不但学习圆运动,也有同时学习黄元御,当然也知道李东垣,我觉得必须要把这三个人说清楚一点,当然就我现在这个能力不可能说得很准确,但是我就我的意见或者观点可以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
欢迎批评指正。
黄氏一生大多数时间在写作,临床实践不多,他的《四圣心源》里有很多处方,都是他自己搞出来的,讲到一种情况就来上一个处方,很明显这种处方就是理论的延伸,看起来是处方,实际上是理论,他自己的理论,不是撇开理论在实践中摸爬滚打锤炼出来的,照抄照搬这样子的处方用到临床上毫无效果,我们经常看到某某人用了黄氏的某个方子治好了某某病,我不会相信的。
我认为有些人就是为了写书而在写书,其中意思不谈自明。
彭子,在给我们画了两个圆以后他没有设计自己的处方,但他以为张仲景当时的想法就是机械性地把有关处方放到两个圆的五个点上面,实际上还是用处方在延伸他的自以为也是张氏的内心想法,把张氏的处方放在了神坛上,下不来,不接地气,造成张氏处方学习、认识、使用上的混乱不堪。
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错误的,纯书本性质的,没有临床价值,也就毫无意义的。
总之、黄氏和彭子属于理论型,我们学习到他们的认识、对于伤寒的认识、对于中医的核心的认识以后,对于他们的关于临床的看法和认识就不要去深研了,当然,假如你要把自己搞成一位理论型的人才,继续钻研也未尝不可。
而李东垣就和前二位完全不同,李东垣是从实践开始最后涉及理论的,虽然他的理论水平不能与黄氏相提并论,但他的临床实践经验却是黄氏无法企及的,大家可以看看,李氏留下了很多很有价值的临床处方,我们耳熟能详的个个都是经典处方,甚至于有些处方的水平已经超越经典,比如那个补中益气汤。
然而前两位在这里却是空白。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3)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1(3)时间:2011-07-04 07:17点击: 1439 次动不圆,偏见之气也。
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
二火者,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
相火由秋降人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
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
名曰五行,其实六行。
六气圆运动图初之气曰,厥阴风木。
二之气曰,少阴君火。
三之气曰,少阳相火。
四之气曰,太阴湿土。
五之气曰,阳明燥金。
六之气曰,太阳寒水。
木气偏见,则病风。
君火之气偏见,则病热。
相火之气偏见,则病暑。
金气偏见,则病燥。
水气偏见,则病寒。
土气偏见,则病湿。
金气、水气与水中相火之气不足,则病风。
金气、术气不足,则病热、病暑。
火5Page 19气、木气、水气不足,则病燥。
金气、木气、相火之气不足,则病寒。
金气、木气不足,则病湿。
而皆缘于中气之虚,中气不虚,运动能圆,乃不病耳。
六行六气的圆运动,四节一气。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此时令病发生之根源也。
圆运动天人一气,时令病上最为显著。
内伤杂病,亦属六气,特不似时令病之关系生死之速耳。
因时令病乃整个六气散开,中气消灭极易,故死速也。
厥阴风木地面以上为阳,地面以下为阴。
阴位在下,阴根在上。
阳位在上.阳根在下。
初气之时,空气由寒而温,水中封藏经秋收来地面上的阳气,动而上升,是为木气。
木气者,阳根也。
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厥者极也,故称厥阴。
木气主动,风者,木气动失其正之气,故称风木。
初气由六气而来。
六气之时,雪大天寒,封藏气足,木气上升,只化生气,不化风气。
凡大寒之后,民病温病,发热、头痛、身疼、倦怠、小儿麻疹皆木气生意不畅,疏泄化风之病。
初气之时,小儿病麻疹,必神倦发热。
小儿本身木气幼稚,不胜造化的木气疏泄也。
民国名医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用药秘诀,值得收藏
民国名医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用药秘诀,值得收藏补肝胆木气,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合用为主药。
芎归补木气之阳,芍地补木气之阴。
当归性散益肝,芍药性收助胆。
川芎温升,地黄凉降,乃木气整个圆运动之药。
于土气药中用之,如八珍汤善治诸虚者,中土运于中央,木气升降于四维之功也。
芍地能助金气之收,助水气之藏。
芎归能助火气之长。
凡能善用八珍汤之医家,其成绩必有意想不到之妙。
芍地性寒,芎归性热。
当归润肠,脾湿忌用。
阿胶润木气,助收敛,止疏泄,功效无匹。
脾湿肠滑忌用。
温补木气,乌梅第一。
发热舌无黄苔而尿短者极效。
发热则胆经逆,相火虚,乌梅补胆经相火,而降之使下也。
山茱萸温补木气,善于收摄。
酸枣仁专补肝胆,收敛相火。
首乌温补木气,能通能敛。
艾叶温肝经暖下部,能通十二经。
丹皮能除血中伏热,性平功大,妙品也。
秦皮性寒而涩,最清木热,下焦不收宜之。
白头翁,寒能凉血分苦能坚下焦,与秦皮合用,故治热痢。
龙胆草大泻肝胆之火,并除下焦湿热,实证乃可用之。
普通肝胆病热,芍药生地二味,已足运用。
鸡助肝热,为害甚大。
鸡汤一大碗,兑好烧酒二两,生姜二两。
能将肝经之热,运到胆经,以成木气的圆运动,妙品也。
生姜烧酒,俱往右降,由右下降入肝经,再由左升入胆经。
胆经能热,肝经乃不偏热耳。
羊肉温润木气妙品,广西独不可用,冬月食之,病热泻。
吴茱萸温补木气,大热善通,其力极猛,初学莫用。
细辛温降寒水,最益木气,最伤津液,初学莫用。
苦楝子能去木气实热,肝病脉沉相宜。
防风性平,乃疏通木气,使之不郁,防其生风之药,质润而力散,疏泄之病忌之。
世人认为防外来之风。
防外来之风,必如桂枝汤之芍药,乃合理也。
彭子益(1871-1949),是前清太医。
其遗作中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经李可老先生校对整理编辑后成单行本印刷出版,广为流传,一时洛阳纸贵。
在民间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医的热潮。
建议和李可系列书籍一起阅读,可以融会贯通,事半功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名家:彭子
彭子,讳承祖,号子益(1871-1949),清末云南大现鹤庆人,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
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
我尊称他为彭子,是因为他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他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
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
传承经典之路,为古圣继绝学,为后世创新篇,保存了古中医学火种,厥功甚伟!
我尊称他为彭子,还因为他最具中华民族的高风亮节,骨头最硬,脊梁最直的铁杆中医。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化民族屡遭侵略屈辱,西方资本集团唾涎中国四万万人的大市场,以传教、办现代医院,以庚子赔款培养青年西医,诋毁、弱化、消灭中医的手段,基本实现了市占领阴谋的时代。
中医被四面围剿,一部分中西汇通派落入了圈套,学成归国的海归派,如余云岫之流成为他们灭绝中医的急先锋。
正是在中医生死存废的历史关头,唯独彭子一人,独力支撑将倾的大厦,以坚韧不拨的毅力,以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为保护中医,传承古中医学正统,足迹遍及山西、湖南、江苏、四川、广西、云南,所到之处,办学、讲学,为民众义诊,口传身授,引导学生从事古中医学的临床验证,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同时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先后经三十一次修订,完成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写作。
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余云岫《灵素商兑》的义正辞严、有理有据的批判。
彭子在山西二十余年间,太原一度温疫大流行,他以病弱之体为患者施诊、施药,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医学史上传为佳话。
彭子遗书的另一功绩,是找到了古中医传承断层的脉络。
他认为,晋唐之后中医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内经》主旨、医圣张仲景正统。
后世儿科、温病学派、时病派均标本倒置,不识人体本气自病之理,误标作本,妄杀许多人命。
沿袭数百年,贻害非法浅。
我读彭子遗书,深感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书”,久历临床考读之,更是醍醐灌顶,格外亲切。
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反思一生医事之成败,顿觉今是而昨非!对老中青三代中医,特别是受西化影响较深现代中医,更要彻底洗脑,以不辜负中医复兴大业的使命!
医家小传
彭子益(1871-1949),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
出言诙谐辛辣,孤傲不驯,才学过人,识见超迈不与同道合。
彭子益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
成年后,负笈游历重庆,自荐于吴棹仙创办之重庆巴县国医学校任教。
后又到成都四川国医学院任教。
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乘机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山西督军阎西山聘请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
他的大半生就此在讲授中医学理论和培养中医人才中度过。
抗战期间,彭子益一度回云南。
由于省民政厅长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他先后教育培养了400多名医学爱好者。
其间他尽心尽力口传身授,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为云南省医学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其中部分内容台湾著名中医临床家马光亚在其所著《台北临床三十年》已予收录,并认为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
云南著名学者方树梅先生曾经说过:"近代愈加奇形研习,从事著述,辨证之细,析理之精,皇皇巨著,为滇医界放大光明者,则以彭子益先生为最着。
"这是对彭子益在近代云南医学史上的作用给予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他生前遗留下来的16种医学著作,是我国
中医学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他的这些医学著作大体有四类:
(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阐述两种。
其中《生命宇宙篇》采用近现代科学理论阐释《易经》中的河图;力图揭示出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的机理;进而探讨宇宙万物同人类的深层关系。
《原理论》主要取法传统医典《内经》,但却用现代唯物思想阐发阴阳五行理论,进而探讨外在环境和自然天气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从这两种著作中透露出彭子益探讨现代科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之契合点的思维理路。
(二)对传统中医处方和医案的整理、辨析四种。
《古方基础篇》总结了六种治疗处方的标准方法;《时方汤头改错篇》审定了传统的《汤头歌诀》中的错误;《医案读法篇》系统整理了古代各著名医师的医案;《注释王孟英医案》则化难为易,通俗简明地对王案进行了解释。
这四种著作辨析精微,毫发毕现,有正本清源之效。
(三)对传统中医典籍的阐发和解释有三种。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伤寒方解篇》和《金匮方解篇》采用一种整体性观照的方式对重要医典进行疏理阐发,揭示出各书的内在脉络。
行方主次清晰,注解精省明白。
实在为后世医家指出了一条准确把握《伤寒论》和《金匮》两书精华的有效途径。
(四)对传统中医治疗经验和基本治疗方法的总结有七种:《温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杂病治法篇》、《脉法篇》、《舌胎篇》和《药性提纲篇》。
这七种著述仔细辨析了各种疾病的起因、症状差异和根治途径;采用系统性的眼光归纳各种症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其中的种种结论大多经过彭子益亲身从医实践的检验。
正如史料记载中所说:"先生之治病也,诊脉处方,详记医案,以究效验,求理论与实践相吻合。
"这种可贵的科学求实精神确乎贯穿了彭子益的一生,成为激发他的医学灵感的最大催化剂。
彭子益在大半生的医疗实践和医学理论探索中,最终准确地把握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一种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的根本治疗原则;一种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系统性思维方法;一种追根溯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果究底探讨彭子益何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话,那么答案只有一个:正是他的民族那源远流长的医学传统和内地中医学的丰富资源两相聚合,给他担供了无穷的能量。
据文献记载,早在南诏国崛起时代,白族医学就大量地把印度佛教医学、波期医学和藏医学的成果溶合在本地巫医土壤之中,形成了带有浓郁神秘气息的独特医学传统。
但内地汉族医学对它的影响日益加深,以致到10-13世纪,"中医在大理地区迅速发展,并逐渐在大理国医学中取得主导地位"。
这以后,白族医学一直处在和中医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推动的状态之中。
元明清时期,白族地区不但出现了"附子名医"饶国熙,"周石膏"周鸿雪,眼科专家赵良弼为首的许多名医,而且还涌现出《洞天秘典》、《奇验方书》、训蒙医略》和《续千金方》为代表的大量医书。
彭子益正是深受这种深厚传统的熏陶浸染而开创出一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路,成为白族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