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重点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亲自手打!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一、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形式二、总的来说,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第二节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美国:1.政治:●美国政治生活中对传播媒介的重视;战争中的传播●1927年,拉斯韦尔出版《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美国成立宣传分析研究所2.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批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公司;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传播与社会生活关系日益密切: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第四节传播学的先驱一、四位主要奠基者:(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著名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
主要贡献: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二)库尔特·卢因(1890--1947)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代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
主要贡献: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三)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研究重点:说服研究(四)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
曾获数学博士学位,后来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传播?答:①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信息的交流、交换活动){实质};②传播史人们彼此交流、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及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目的或效果);③世界处处充满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存在的普遍性)。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答: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的含义答:①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哲学意义);②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4.传播的类型答: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人类传播发展的进程(五次传播革命)①口语传播②文字传播③印刷传播④电子传播⑤网络传播①受人体能量与距离的影响。
转瞬即逝,记录性差②由于传播原因导致传播变异③④机械化生产,大量复制。
广泛传播,破除知识及话语权的垄断(启蒙运动)。
第三章1、符号的类型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同人们清醒的,自觉的意识相关联,其中包括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自然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非语言符号通常与不自觉的潜意识相关联,其中包括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而音响符号又包括类语言,事物音响与音乐。
动作性符号:包括人的身体动作,穿着,人所处的空间,事件所用的物体等等。
类语言:是从说话声中分离出来的非语言成分,如说话的语气,语音,等等。
类语言是口语中的附加和补充成分,本身是非语言。
2、符号的本质意义一,符号代表事物。
一种符号是代表了某一事物的运动状态及规律;二,符号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三,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四,符号的意义包括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性,它也就是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它是大家能利用符号来进行传播的基础;内涵意义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它常常带有感情上的爱憎与评价上高低等因素,它是主观的。
传播学概论测试考试重点知识点
1.传播就是(人使)信息流动的过程。
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和差异的表现,是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3.符号是用来指称或者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载体,他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4.前馈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5.组织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其特征有:(1)两个人以上(2)专业化的部门分工(3)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4)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6.群体传播是非组织化的群体内部,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的特征有非组织性、规模不定、灵活性、情感导向、过程与效果充满不确定性7.拉斯韦尔传播模式8.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9.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吃喝住)>安全需求(保健保险健康)>归属的需求(社会交往归属与爱)>尊严的需求(工作尊严社会认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潜能发挥)10.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或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11.大众传播四种社会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12.传播学的时代划分符号和信息时代(亲身传播时代)、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13.李普曼成就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他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另一个就看、是“刻板成见”。
拟态环境也称虚拟环境或假环境,是大众媒介创造,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媒介环境,被社会公众间接感知而当做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刻板印象或固定成见,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14.信息的特征:客观性(信息是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客观反映。
传播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chuánbō)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zhòngdiǎn):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tèxìng)与本质传播学,研究(yánjiū)“传播(chuánbō)”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shèhuì)传播”的特点(tèdiǎn)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fāzhǎn)(重点:施拉姆)一、传播(chuánbō)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dànshēng)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考点整理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1 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传播的类型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也被称为自我传播、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是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内向传播的特点①隐蔽性②内动性③短途性①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由以下几方面要素构成: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e、判断f、推理②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的自我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研究表明:自我可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客我”。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自己找工作时也是“主我”与“客我”的互动结果主——有意义——客的我——象征符——我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c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P80(2)人际传播——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1.传播学基本概念:复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传播定义、传播过程和传播媒介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传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2.传播理论:掌握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传播学经典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回顾传播学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威冯提德的态度变迁模型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并了解现代传播理论如传播生态学、演化传播学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过程和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变量,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媒介等。
同时,考虑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复习量表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以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
4.传播媒介:复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同时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衡量媒介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变化。
5.社会媒介环境:复习社会媒介环境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考虑传播自由、媒体所有权集中、信息多样性等社会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同时了解传播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以及社会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文化和传播:理解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
考虑文化差异和传播的适应性,以及文化创意和文化认同的传播。
复习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7.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调查等。
复习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8.传播技能和实践:回顾传播学所提供的实际应用和技能,如传播策划、媒体写作和公共关系等。
了解传播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并思考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复习传播学教程时,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以促进对传播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传播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大众传播学》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并借助一定的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运动。
(传播信息共享)二、人类传播有四种类型:(网络传播)1.自身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的定义: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或娱乐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特点:①传播者职业化、组织化;②讯息复制化,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③媒介机械化、电子化、网络化;④受众大众化,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人员隐匿;④反馈间接迟缓,具有积聚性。
第二讲: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一、编码:编码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传送和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二、译码:译码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信息或意义。
三、编码和译码达到理想状态必须满足的条件:(1).“线路”通畅无噪音干扰;(2).符号系统为双方所熟悉;(3).符号形式与内容基本对应;(4).编码和译码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
四、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他是传播学的奠基者之一。
贡献:①提出了五W模式;②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③重视和倡导内容分析法。
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传播学的重要文献。
他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1948年)是构筑传播学大厦的蓝图,该文首先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提出了五W模式和五种相对应的传播研究。
该文还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三大作用,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此后,莱特续而提出“提供舆论”。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1)“谁”(Who)—控制分析—传播主体(2)“说什么”(Says What)—内容分析—传播内容(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传播媒介(4)“对谁说”(T o Whom)—受众分析—传播对象(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效果分析—传播效果(二)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卢因:创立了“团体动力学”(又称“群体动力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传播学考试要点
传播学考试要点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客观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构成的。
①广义:信息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信息分为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③社会信息的本质:减少或消除事物中和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内容,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
消息(news)、讯息(message)、信息(information),范围越来越大。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通过符号和象征意义传递信息、情感、态度等。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是传播的内涵。
会心一笑、兔死狐悲、心灵感应);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阶层,官方语言,平民语言,文言文,白话,外交语言,外交文书)中进行的社会化行为,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某种状态,共同语言,等级体现,命令,通知,告示,广告);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5、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 口语传播时代(2) 文字传播时代(3) 印刷传播时代(4) 电子传播时代4、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5、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1)传播者who(2)受传者to whom(3)讯息say what(4)媒介in which channel(5)反馈with what effect6、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7、什么是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8、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互动而共享意义2、信息: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3、符号: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4、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5、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8、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提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可以改变自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9、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提出自我互动本质上来说是与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
10、镜中我理论:镜中我即社会我,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11、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
《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1、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1)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叫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2)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3)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4)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2、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其主要成就(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宣传和传播研究)①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开创了内容分析法,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③宣传研究→大众传播: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述了五个基本要素(5W)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④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
(2)社会心理学家卢因①心理学中“场论”→“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成员个体的简单相加。
在群体和个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e.g对军队士气问题和劝说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②“把关人理论”:1947年,《群体生活渠道》。
“把关人”译做“守门人”。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抛弃其中一部分信息,把另一部分信息通过某种符号形式整理成讯息。
把关行为不仅是信息发出者所特有的,信息的接收者也会进行筛选。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实证研究)①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认为受众不是彼此隔绝的抽象的个体,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与其他人共同生活,互相影响的。
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
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如果你正在学习传播学,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些考试资料来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考试。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
第一部分:传播学基础知识在学习传播学之前,你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1.《传播学原理》(作者:麦克卢汉):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传播学教材,它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等。
2.《传播学导论》(作者:吴岳良):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历史、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3.《传播学概论》(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理论考试资料:1.《传播学理论》(作者:徐友春):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等方面的内容。
2.《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3.《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张志勇):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是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传播学研究。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考试资料:1.《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2.《传播学研究方法与技巧》(作者:张志勇):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巧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传播学考试重点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6、“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7、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9、大众传播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2、两级传播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精)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卡尔·霍夫兰及其助手通过实验发现,在“一面说”和“两面说”两种版本的劝服讯息中,“一面说”对于原先就赞同的人非常奏效,对教育水平较低的人非常奏效;而“两面说”对原先反对此讯息的人非常奏效,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非常奏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考试重点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一种系统2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3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五种传播系统);(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精神交往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的本质区别: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陈力丹认为,这段论述中提出了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一定的精神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2)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的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5.信息社会的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6.信息社会的特点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7.传播媒介的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②再现的媒介系统③机器媒介系统8.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①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 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 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9.符号的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10.信号的特点:(1)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11.象征符的特性①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③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12.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b.传达;c.思考13.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4.符号意义的分类:①明示性和暗示性;②外延和内涵;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15.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众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16.(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17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五种传播类型18.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19.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①定义: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②特点:a.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b.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d.非制度化的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相对平等和自由。
③社会功能:a.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b.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c.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d.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④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的库利的“镜中我”《社会组织》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20.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形成条件①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
该行为中的传播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的信息刺激;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21.流言的特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22.组织传播的定义和功能①定义: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
②功能: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又是保持组织整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信息桥梁。
具体地: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组织内传播的机制渠道:a.正式渠道b.非正式渠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23.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24.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b.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②C.R.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a.环境监视功能(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b.解释与规定功能(传达信息并非单纯告知,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行为反应);c.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d.提供娱乐(满族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传播学概论》):a.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b.经济功能(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c.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并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c.麻醉作用(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失去社会行动力,负面作用)。
总的:(1)使人在媒介宣传和解释性报道下丧失自主辨别的能力,顺从现状(2)降低大众审美鉴赏力文化水平(大众文化产品)(3)剥削人身的自由时间(媒介是偷窃时间的扒手)(4)最具独创性的批判性分析--麻醉精神(5)让人沉醉于媒介接触的虚幻满足之中,剥夺人的行动实践能力,并误以为是在参与社会实践行动25信息环境的定义及特点①定义: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②特点:a.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符号;b.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传达消息或知识且包含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告知性且指示性,制约人的行为; c.当某类消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d.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是制约人行为的重要因素。
26.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①(美)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②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
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27.大众传媒的特点地位稳固;社会组织,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远超一般社会群体),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28.大众(mass)的定义及特点①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
②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无组织性;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匿名性;流动性。
29.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方面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30.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他们原有的政治倾向而不是取决于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说明受众具有某种能动性)。
31.使用与满足模式解释:“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