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摘要: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资源,孔子德育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基础、规范和主要方法等,对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现实价值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我国道德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至今尚有着深刻的阐释力和生命力,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道德教育的衍生几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行。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在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氏族内部的尊长爱幼、照顾孤老、团结互助、生活习俗教育已较为普遍。氏族公社末期,伴随着父权制和私有财产继承权,“孝”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同时, 礼乐之教, 起着道德规范的作用。《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明教育特别是道德观念教育已广为普及,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和学校的萌芽,为教育提供了便利。古史关于有虞氏之学为“庠”的传说,证明了当时的教育场所,一为养老,二为传教。至夏、商、周时期,道德教育的发展更为明显。随着依赖于旧经济旧政治的官学体系走向衰落,私学在社会生产力相对提高的物质基础上,在学术下移、士阶层适时而昌的历史潮流中逐渐兴起,出现了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孔子继承、整理和超越了尧舜时代的五典之教、礼乐之教、五常之教和周公制礼留下的道德教育遗产,在述而不作之中阐释微言大意,自创儒学,成就了始于秦汉、垂范二千年而不衰的道德教育基本范式。

二、孔子对德育地位和君主之德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和宗法等级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说明了德政的重要性、道德行为的普遍性,说明了德为首的思想。在道德教育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说明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目的和基本内容的认识

孔子大力倡导的道德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过程, 从而达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人与人之间“各守其礼、各遵其德”的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故而孔子赞同“士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的主张,希望通过教育造就“谋道不谋食”的君子,实现其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和谐。注重人我关系、,这种在群体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由己及人,再及家及国的教育思想,注重抑制个人的需求, 文化教育,“行、忠、信”是对道德教育的要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明了道德引导和礼教规范是为政以德的重要措施,而刑罚则有一定的副作用。孔子还论述了君主之德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是权力的象征,因此君主之德起着典型的表率作用。

四、孔子的德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加强德育研究,汲取优秀传统思想,丰富德育内容。德育作为一种社会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一个有机的庞大的体系,绝非是几个道德规范教条所能包含得了。德育要承担得起人生观的塑造,首要的就是回答“人何以为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科学地向人们展示,“其然及其所以然”来。揭示出优秀的道德规范与个人、社会得益之间必然联系。揭示出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之间的

内在联系。从而使德育内容彻底摆脱僵化教条的可憎面目。中国先秦时代“德育至上”之思想,垂范二千年而不衰,且已积淀为中国文化思想之根本。因此,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思想精粹,把德育放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至今仍有重大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摆脱道德教育以政治和宗法制度为依附的顽疾,认清德育仅仅是治理国家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一个方面,没有制衡的权利只能是一人的权力、腐败的权力,儒学之德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并且在实际的封建政权中变成了愚民手段和社会进步的羁绊。唯有在生产关系由人依附于人转变为人依附物,并进而走向人的真正自由的社会中,全民之“尚德”才会有存在的基石。强调受教育者必须服从于社会,目标是达到社会全体即“群”群我和谐和对国家的尽责教育,以及“仁爱”、“仁政”和“德政”等思想,在当时虽然不可能真正实行,但作为一种精神, 是值得我们继承学习的。

总之,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在其一生长达四十余年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根据其积累的丰富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的以“仁”为核心,包括爱人、忠恕、孝悌、信义、礼、智勇、学思结合、言行一致、因人而异、不断启发、自省自克以及以身作则等诸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后世大儒的推广发展,及封建王朝“独尊儒术”的政策,历史影响巨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22.

[2] 朱熹. 孟子集注:卷五[M ].

[3] 孝经·开宗明义章[M ].

[4] 礼记[M ].

[5] 周礼·地官司徒[M ].

[6] 论语·为政[M ].

[7] 孔子家语·王言解[M ].

[8] 孟子·离娄上[M ].

[9] 吕氏春秋·不二[M ].

[10 ]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M ] / /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91.

[11 ] 孙培青,李国钧. 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39.

[12 ]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