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北民歌的历史演变看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55a56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9.png)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摘要】陕北道情音乐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源自当地民间道情艺人的表演。
其特点包括独特的音调、朴实的歌词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
道情音乐通过口口相传,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出多种表现形式。
传承者努力将道情音乐传承下去,并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道情音乐对当地文化及民众情感有着深远影响,成为陕北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符号。
未来,道情音乐有望在现代化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下去。
它的独特魅力、文化意义和娱乐价值不容小觑,对于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发展中,道情音乐将继续传承下去,为陕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道情音乐,陕北,起源,特点,流传,演变,传承,影响,发展趋势,独特魅力,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道情音乐的起源陕北道情音乐是陕西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古老的陕北地区。
道情音乐起源于民间祭祀和宗教仪式,受到当地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道情音乐是一种通过歌唱和器乐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的音乐形式,其歌词内容包括祝福、祈福、感谢、赞颂等,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道情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
道情音乐的起源不仅反映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和信仰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由于道情音乐的起源与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因此在陕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1.2 道情音乐的特点陕北道情音乐是陕北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元素。
道情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真挚:道情音乐的演唱多为情感真挚、深沉的方式,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情感故事。
歌词内容质朴朴实,直白感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 曲调古朴:道情音乐的曲调多为陕北地区传统的古老曲调,旋律简单而富有感染力,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陕北民歌历史
![陕北民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63ed04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b.png)
陕北民歌历史
陕北民歌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农民和牧民生活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陕北民歌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唐山文化时期,当时的人们用简单的歌曲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这些歌曲既有表达人生欢乐的喜庆歌曲,也有表达人生悲苦的悲哀歌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民歌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民歌。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土高坡”、“凉州词”、“兰州好”、“阳关三叠”等等。
这些民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饱满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心灵。
陕北民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陕北民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陕北人民的坚韧和朴实。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ff913818f18583d0496459b5.png)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创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经久不息而代代相传。
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榆林小调、酒歌、小曲等,其中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精华,响彻在广漠无垠、千沟万壑的黄色高原上,它是陕北人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坚强生存的见证,是浓厚的黄土情最深刻的积淀。
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为陕北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表现,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发展,从直接抒发内心悲苦与哀怨的传统信天游,到大众化的新民歌,再到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到50 年代,陕北民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人的精神与斗志;另一次则是在80年代的大众商业化音乐兴起时期,“西北风”作为一种来自本土的新民谣风靡全国,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一阶段,传统民歌黄土高原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强化了陕北人的生存意识而表现出了人的生命力的坚韧, 这种坚韧就是重本安土, 就是随遇而安,这里的深山大沟,黄土深厚,则赋予了陕北人一种凝重,一种胸怀,又因为历史上的多灾多难, 使得陕北人情感起伏波动大, 易于动情生感, 陕北的传统民歌正是基于此,再加上这里地处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汇处, 因而陕北人既有着大汉族文化熏陶浸染下的大度厚直, 又表现出异域民族特有的顽强不挠。
这种品质这些情愫体现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咋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背靠着黄河哟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忙不完的黄土地, 喝不干的苦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 女人为你锁愁眉”,再如《揽工调》、《船夫曲》等,透露出黄土地上生活的悲凉凄苦。
这种艰难又通过爱情,把情爱的渴望、悲恨与人生的苦难相交织来表现,如《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实难留。
浅论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
![浅论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b16c481fee06eff9aef807d7.png)
浅论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作者:马艳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5期摘要:陕北民歌历史悠久,与陕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的多元化相联系,是开放性的民歌,题材丰富,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感情的表达,是陕北人民情感的寄托。
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民歌的爱好者逐渐减少,其传承遇到困到,分析原因,提出陕北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传承发展创新一、陕北民歌的特点陕北民歌历史悠久,是陕北音乐文化的亮点,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大家庭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它有独特的语言、内容、旋律以及表达方式,广受人们喜爱。
(1)陕北民歌曲调唱法具有多元性因其地理位置,陕北民歌在曲调唱法上具有过渡性和多元性。
陕北地处中原与边疆的过渡地带,使其成为了汉族与胡人、农业与畜牧业的过渡地带,也因此成为语言、文化、艺术、礼教的过渡地带,是从缤纷多彩的中原文化到单一冷色调的草原文化的过渡区,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
陕北民歌也具有这种过渡性和多元性,由于地理原因,他同时受着山西戏曲、民歌、甘肃花儿以及内蒙民歌的影响,是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碰撞产生的结晶,他既有阴柔尖锐,又有深沉冗长。
陕北民歌的歌词内容与其较差的自然紧密结合,伴有祈福消灾、反抗斗争的感情色彩。
它是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的生活写照。
(2)陕北民歌歌词题材丰富陕北民歌歌词取材来自于陕北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情感,质朴的表现陕北人民的精神状态。
歌词使其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涵盖好事坏事、喜事丧事、尊崇礼教等,歌词常根据演唱者所处环境进行修改、添加,灵活多变。
(3)陕北名歌是开放式民歌陕北民歌以演唱者的嗓音为基础,演唱随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开放的民歌。
陕北民歌的演唱形式和歌词内容不受限制,其演唱中大部分为真声,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唱者的技巧和创造力。
陕北民歌是一种完全来自民间的原生态的民歌,要求演唱者有自由、豪爽、不羁,是黄土高原辽阔的表现。
二、陕北民歌的发展现状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的艺术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的体现,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人民用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高亢嘹亮的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以及对恶劣自然环境的对抗,是艰苦生活年代陕北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陕西民间音乐报告
![陕西民间音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d4263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c.png)
陕西民间音乐报告一、引言陕西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文化。
在陕西的乡村和山区,民间音乐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陕西民间音乐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陕西民间音乐的起源陕西民间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安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
古代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旅行者。
随着各种文化的交流,陕西民间音乐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陕西民间音乐受到中原地区音乐的影响,融合了汉族、回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
这些音乐元素包括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演奏技巧,形成了陕西民间音乐独特的风格。
三、陕西民间音乐的特点陕西民间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独特的乐器陕西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古筝和唢呐等。
这些乐器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能够表达出陕西地区独特的情感和民俗。
2.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陕西民间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陕西的乡村和山区,人们通过音乐来传承和表达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通常反映了陕西人民的生活、工作和感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 独特的演唱方式陕西民间音乐的演唱方式独具特色。
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进行合唱,以传递出更加浓厚的情感和意义。
陕西民间音乐的演唱方式通常简单朴素,却能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4. 多样的音乐风格在陕西的不同地区,民间音乐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风格。
例如,西安地区的民间音乐更加古典和庄重,而榆林地区的民间音乐则更加欢快和活泼。
这些不同的音乐风格反映了陕西地区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四、陕西民间音乐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陕西民间音乐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陕西民间音乐通过音乐形式传承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记录了陕西地区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习俗,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陕西民间音乐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娱乐和放松的方式。
在陕西的乡村和山区,人们经常组织各种音乐演出和比赛,以欢庆节日和庆祝重要的农事活动。
陕北民歌的故事
![陕北民歌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27913e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3.png)
陕北民歌的故事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组成部分,也是陕西省陕北地区独有的音乐文化形式。
这些民歌通常以陕北方言演唱,歌词质朴真实,表达了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陕北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歌传统,形成于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陕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民间音乐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陕北民歌以其独具特色和深厚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陕北民歌的题材广泛多样,包括劳动歌、爱情歌、战斗歌等。
其中,劳动歌是最常见的一类,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和勇敢奋斗。
这些歌曲常常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旋律简单而优美,让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爱情歌也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浪漫的词句和动人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和深情厚意。
这些歌曲常常描绘出陕北人民纯真、真挚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战斗歌是陕北民歌中最具魅力和感人的一类。
这些歌曲通常描绘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
这些歌曲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陕北民歌不仅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传唱。
在各类文艺演出、音乐会和比赛中,陕北民歌常常成为亮点。
它们已经成为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陕北地区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
它们记录了人民的生活和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陕北民歌的故事仍在继续,将继续为世人带来音乐和情感的享受。
陕北民歌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陕北民歌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e93dd4a6c30c2258019ecf.png)
陕北民歌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本文阐述了陕北民歌发展的历史渊源及跟随时代发展变化的特性;分析了当代陕北民歌的发展现状。
探索陕北民歌发展的途径:首先,陕北民歌应保持它一些原有的音乐元素;其次,陕北民歌不应当受现代流行音乐思潮的冲击,更不能被其所掩盖或淹没;第三,陕北民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
标签:陕北民歌;时代;发展陕北民歌,象一条蜿蜒的巨龙,在这片黄土地崛起蔓延。
近年来,在我国艺术的舞台上活跃着来自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中的声音,是这种声音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是这种声音让我们再次感触着黄土的热情。
同时我国涌现出诸多的陕北民歌演唱家,是他们将这种特殊的艺术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并能时刻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一、陜北民歌发展的历史时期及其社会背景陕北民歌的种类繁多,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信天游,当年走西口的赶脚夫一路传唱,并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唱出了为生计奔波中所有的酸甜苦辣;二人台也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二人台结合了陕北信天游、内蒙长调、山西小曲而成,形式有对唱、合唱,主要以说唱的方式结合伴奏音乐、舞蹈展现某种生活场景或叙述一个故事;酒曲,也是陕北民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陕北高原地域寒冷,人们都以酒来暖身,在饮酒过程中为增加娱乐性,人们用行酒令的方式,现场编词或编曲进行演唱;酸曲也是一种,但是酸曲被很多的人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而实际上酸曲才是人的真情流露,是即兴演唱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民歌中还有一部分显然鲜为人知的音乐,那就是包含有宗教色彩的诸如道情、秧歌词等。
1、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年代里,陕北民歌主要是反映当时人们希望减轻劳动辛苦程度和征服自然的愿望。
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剥削者的反抗,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对新生活的向往。
陕北民歌结合内蒙长调、小调以及山西小曲等因素为陕北民歌的传播和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2、在革命年代里,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是中国革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历史见证,她也是共和国发展的记录者。
陕北民歌在战争的风云中千锤百炼终于成为呐喊全民族苏醒的口号。
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历史进程和风格解说
![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历史进程和风格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c421c91ff111f18583d05ac4.png)
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历史进程和风格解说作者:杨敏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0期【摘要】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是我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经历了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也没有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逐渐湮没,而是经历了沧海桑田却依旧那么灿烂夺目。
它的歌唱形式和方式富有内涵、独具风格,不断地散发着无限的魅力和诱惑,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去进行研究和传承。
【关键词】原生态,陕北民歌,历史进程,风格解说一、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内涵、意义原生态陕北民歌,顾名思义,它有一定的空间地理限制,且是没有被其它元素所融合的,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它的组成部分有三类:号子(一般为劳动号子),如《大小老婆》;山歌(也称为信天游),如《兰花花》;小调,如《三十四匹马队两杆号》。
号子又分为搬运、工程、农事、船渔和作坊五种。
山歌又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
小调又分为一般小调、丝丝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四种。
原生态陕北民歌有自己的形成体制和风格特色,是自成一家又各具内容的汉族民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民土风情。
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内容和歌唱形式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原生态陕北民歌,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
二、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历程原生态的陕北民歌兴起与榆林、延安一带的山谷沟渠、乡间林落,并随着繁衍不绝的陕北劳动人民的日常劳作,情感抒发,用他们与牛羊沟通的嗓子原生态地发出村野的声音、邻里弄巷的歌曲。
陕北民歌最初的兴起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人民的巫歌和祭祀歌曲。
陕北民歌和春节“闹红火”习俗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中有祭祀秧歌的舞蹈,这一出土的文物也说明了民歌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得到兴盛的发展。
民歌相对于其它的艺术形式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陕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陕北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陕北地区纯朴的风土人情,例如《脚夫调》是山歌中比较能反映陕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
陕北民歌的故事
![陕北民歌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7b5bd0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0.png)
陕北民歌的故事
陕北民歌是中国陕西省北部一带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陕北民歌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陕北民歌以其真挚、深刻、朴实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在这些民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是爱情、家庭、生活、劳动和战争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许多杰出的歌手和作曲家也涌现出来,如韩琛、王莹、马连良、张学友等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而且在海外也享有盛誉。
陕北民歌的故事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梁祝》,这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首歌曲。
《梁祝》讲述了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他们一见钟情,并最终在死亡中永远地在一起。
《梁祝》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音乐形式,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除此之外,陕北民歌中还有很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三声道·秦娥雪》、《红旗颂》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陕北民歌的魅力,同时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陕北民歌历史沿革及发展转型
![陕北民歌历史沿革及发展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c4f74c372af90242a995e511.png)
· 60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9【摘 要】陕北民歌是歌曲中的“下里巴人”,虽俗但众,能引起人们共鸣,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陕北民歌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随着世代更替现今又面临着文化转型。
【关键词】陕北民歌 历史 发展陕北民歌历史沿革及发展转型徐 佩一、历史沿革陕北民歌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古代巫歌舞曲和祭祀的秧歌调,《诗经》的《国风》收集了西周至春秋约500年的地方俗曲,古陕北地区俗乐即是15国风之一。
“按照陕北民歌的发展历史,人们通常把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陕北民歌统称为陕北传统民歌;把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陕北民歌称为陕北革命民歌;把新中国成立后所产生的陕北民歌称为陕北新民歌。
”[1]因古时民歌为口头流传,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陕北民歌多流失,保留下来的仅有几曲劳动号子和巫歌祭祀曲。
如用“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
”表达对大禹治水的尊敬。
又如《祈雨歌》“苍天救万民,清风细雨救万民。
天旱了,火着了,地下青苗晒干了。
”[2]原始社会的人们也经常用呼号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至今保留的《老号子》:“哟嗬嗬晦,哟哟嗬晦!哟嗬嗬嗬哟嗬嗬晦,哟嗬哟嗬晦!”[2]即是一曲古老而形式简单的劳动号子。
20世纪30年代后,中央红军到达延安,以延安为中心的民间文艺为人们重视。
陕北民歌才逐渐为人们熟知,流传推广开来。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开启了民歌创作的新局面。
鲁迅艺术学院延安民歌研究会的成立是民歌发展的转折点。
一批文艺研究者开始创作以拥护革命工作、反抗外敌侵略为主题的民歌,如《翻身道情》、《东方红》、《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
其中李有源填词创作的《东方红》即是一首响彻大江南北的陕北民歌。
这些民歌从不同角度鼓舞了人们的奋斗决心,表示当时的时代主题,用民间文化形式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增强人们为新生活奋斗的决心。
从陕北民歌的历史演变看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
![从陕北民歌的历史演变看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83e6614cf84b9d528ea7a83.png)
从陕北民歌的历史演变看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音乐与一切文化有着关联性,它自身的体验与多方面生活感受发生着关联。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音乐的意义却也随着音乐活动特定的主题内容发生着大相径庭的变化,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更新。
将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是有利于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展。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淌着陕北劳动人民的悲欢苦乐,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追求。
作为典型化的西部文化之一,显示出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截然不同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品格。
受到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
比如陕北民歌《东方红》、《走西口》、《绣金匾》、《三十里铺》、《当红军队哥哥回来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等这些深情婉约的经典民歌,是人们难忘的天籁之声,仍然能回忆起陕北民歌的辉煌时代。
如今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多元文化聚集的现代社会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寻求一种更为合适的发展之道。
本文将试图就陕北民歌的变迁、融合、演变、传承、发展为基点,欲求探讨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
一、陕北民歌的溯源当今著名的陕北民歌,与《诗经》中的古老民歌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诗经》与陕北民歌中,都存在以草本缠绕于术本比兴女子依附于男子。
例如《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朱熹说:“妇人以其夫征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以葛、蔹蒙于楚、蔓于野反衬女子孤独无依的悲苦。
陕北民歌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
如:“你是大树我是藤,你缠我抱分不开身”,模式一样只不过表达比前者更加直白露骨,少了含蓄浑厚的诗味,这与人们所处的时代及随之产生的观念变化有关。
但从本质上说。
二者殊途而同归。
不仅如此。
《诗经》和陕北民歌中都还有以“花果比兴婚育的例子”。
在《周南·桃天》中有明显的体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首章便以桃花比新娘容貌的美丽娇媚,不过,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以花喻人的层面上,诗人以桃树的花、果实、树叶起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既是对新娘家庭幸福的祝愿,又是对其将来子孙兴旺的期望。
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探究
![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a83e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4.png)
总之,陕北民歌及其演唱风格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以其深 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演唱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未来,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 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谢谢观看
陕北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陕北地区,它是当地劳动人民在劳动、生 活和情感表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民歌不断 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元素,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音乐体系。
在演唱风格方面,陕北民歌以其自然、真挚、激情的演绎方式著称。歌手们 在演唱时,运用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音色,结合独特的韵律和华彩,使得歌曲充 满了生命的活力。此外,陕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还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言的 韵律美感,以及表达方式的质朴和直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探究
目录
01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
02 二、陕北民歌的特点
03
三、陕北民歌的演唱 技巧
04
四、陕北民歌的传承 与发展
05 参考内容
摘要: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 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形式。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反 映了陕北人民的独特思想和情感。本次演示将从陕北民歌的起源、特点、演唱技 巧和传承等方面,对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进行深入探究。
2、传承和教育
将陕北民歌传承给年轻一代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教育部门可以将陕北民 歌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中,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此外,还可以组织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传授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和经验。
3、创新和发展
为了使陕北民歌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音乐家可以 通过汲取当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和现 实性的陕北民歌。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广数字化技术,让更多人听到陕北民歌的 声音,扩大其影响力。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bd5489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0.png)
关于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探讨1. 引言1.1 陕北秧歌的起源陕北秧歌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农耕文化。
据传,陕北秧歌最早起源于古代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歌唱,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
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集体表演形式,成为农民们丰收后庆祝的一种方式。
陕北秧歌的歌词大多以农民劳作、生活百态为主题,歌曲旋律简单朴实,富有地方特色。
表演形式多样,有的以舞蹈为主,有的以歌唱为主,有的结合了二者。
秧歌演员通常身穿传统的农民服饰,手持各色道具,形象生动。
在陕北地区,秧歌一直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被传承至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陕北秧歌也逐渐走出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一种受到人们喜爱的文化表现形式。
对于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加以保护和推广,让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1.2 陕北秧歌的特点1. 音乐节奏鲜明:陕北秧歌的节奏感强烈,歌曲旋律欢快明快,富有朴实真挚的民间风格,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2. 歌词内容质朴真实:陕北秧歌的歌词多以爱情、家庭、农田劳作等生活场景为主题,内容贴近民生,朴实、真挚、情感丰富。
3. 舞蹈动作独特:陕北秧歌舞蹈动作独特,舞姿优美大方,富有农民劳动场景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服饰色彩鲜艳:陕北秧歌表演者常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配以头饰、手饰等装饰品,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5. 传统文化特色浓厚:陕北秧歌传承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音乐、舞蹈、服饰等,体现了陕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 正文2.1 陕北秧歌的传承历史陕北秧歌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陕北地区已经有了类似秧歌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秧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在明清时期,陕北秧歌开始盛行于农村地区,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陕北秧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壮大。
在当时,陕北秧歌不仅是一种娱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寄托人们情感表达和思想宣泄的方式。
陕北革命老区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研究
![陕北革命老区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33b74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b.png)
陕北革命老区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研究随着全国范围内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陕北革命老区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传承研究备受关注。
信天游非遗民歌源自陕北,具有浓厚的革命历史和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现代生活方式、乡村人口减少以及文化传承环境变迁的影响,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陕北革命老区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研究进行探讨,并对其保护与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一、信天游非遗民歌的历史与特点信天游非遗民歌是指陕北地区信县(今山西省临县)和天水地区(今甘肃省天水市)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宋元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信天游非遗民歌多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为题材,结合独特的音调和表演形式,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原始风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信天游非遗民歌在陕北革命老区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信天游非遗民歌被广泛用于宣传革命思想、鼓舞士气,成为了当时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
信天游非遗民歌也是当地农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节日娱乐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
信天游非遗民歌在陕北革命老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传统的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环境受到破坏,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程度逐渐降低。
受到现代音乐、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信天游非遗民歌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很多传承者因此失去了传承的动力。
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工作面临着技艺传承困难、传统曲目逐渐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
技艺传承困难主要表现在传承者年龄偏大,很多技艺传承者已经年近古稀,随着他们的逝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可能永远失传。
传统曲目逐渐减少是因为很多原创曲目的传承者已经去世,部分传统曲目在传承过程中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改变与丧失。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e6148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f.png)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摘要: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存在的时间较长。
在远古时期先祖就开始在工作的时候唱歌,如狩猎、祭祀和求偶等,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信天游;艺术特征;创新发展民歌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先祖在狩猎、祭祀和求偶等过程中,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演唱陕北民歌的人愈来愈多,陕北民歌地域特色明显。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和背景陕北民歌的起源还有一段非常优美的传说:相传在尧舜禹时期,大禹治水,他带领当地群众,开山挖河,在工作中呐喊,声势浩大。
因为大禹当时正处于成家立业的年纪,但一直未婚,所以人们唱:“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大禹的喜爱。
这首歌唱出了先民对英雄的热爱,唱出了先民们的勤劳勇敢。
从以上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起源最晚在尧舜禹时代,甚至更早就产生了陕北民歌。
论陕北民歌唱法传承
![论陕北民歌唱法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a26122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b.png)
论陕北民歌唱法传承陕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文化区域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而闻名于世。
其中,陕北民歌唱法传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这个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陕北民歌唱法的传承进行探究。
陕北民歌唱法源于黄河以北的陕北地区,它是这个地区的代表性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民歌具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优美的曲调和抒情的歌词。
陕北民歌唱法主要表现在音乐节奏、音调和喉咙发音等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因此,陕北民歌唱法传承十分重要。
陕北民歌唱法传承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
它的龙头老艺人张九龄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教授过许多徒弟,其中不乏有一些著名的歌手如韩磊等。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陕北民歌唱法也开始走向没落的道路。
然而,随着国内外的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陕北民歌唱法的重要性再度受到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许多陕北民歌唱法的宣传者已经重新演唱了一些优秀的陕北民歌,让更多的人重新了解和喜欢这种艺术形式。
陕北民歌唱法的传承也得到了全国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陕北民歌唱法的传承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
在传承者方面,传承者必须拥有高精确度的音乐感觉,对陕北民歌的特殊节奏、音调和声音要有深刻的理解。
此外,传承者还应该拥有良好的信息传递和继承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演唱技巧的不断磨练才能达到。
在受众方面,这种传承也需要整个社会都能够重视和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广和保护传统艺术,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和展览等方式来鼓励更多的民间志愿者和艺术家加入到传承工作中来。
此外,媒体、社群组织和音乐产业在推广陕北民歌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发行唱片、演唱会和音乐剧等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和喜爱陕北民歌唱法。
总之,陕北民歌唱法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一环。
浅析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75b0f4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a.png)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第4期2020 年NO.42020【西部文化】浅析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杨延文(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陕西西安710068)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这种长期流传于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 的民歌类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介绍了陕北民歌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种类,分析了制约陕北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原因,总结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应对措施,以期为陕北民歌的传 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陕北民歌;传承发展;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2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2885 (2222 )24 -86 -23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化 和文化消费的多元化的态势也愈加突显,我们固有的音乐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多年来陕北民歌已在全国广泛流传,但在影视、通俗和流行音乐无限丰富、审美情趣多元化的今天, 难免给人一种“陈旧”感,甚至产生“审美疲劳”。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传承发展具有深厚历史积淀陕北 民歌,使陕北民歌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民歌种类和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陕北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原 因,总结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应对措施,以期为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陕北民歌概况(一)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它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孕育、成型期。
它从原生态民歌、 革命时期创作歌曲和改编的红歌,以及西北风时期盛行的民歌组合发展至今具有庞大体系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在独特的地域地型风貌、自然生态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人文和风俗习惯等背景下形成了 特的 。
陕北 是陕北 生活的史、爱情史、革命史,以及反映陕北人生活的民俗文史。
浅谈陕北民歌的历史起源与特点
![浅谈陕北民歌的历史起源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f9ae387375a417866f8fe1.png)
题材 。陕北 民歌 的题材也是多种多 样的 , 主要可 以分为三大 类: 劳动号子 、 信 天游 和小调 。它 们是 陕北 民歌里 最具 有特 色和代表性 的题材 。 ( 一)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人类 文化 中产生最早 、 历 史最悠久 的艺术形 式之一 , 也是最早 的民歌 。劳动号子是 劳动人 民伴 随着劳动 的节奏 而唱的民歌 , 紧张 的劳动 动作 和沉重 的体力 负荷 , 赋 予 了它 的歌 唱以劳动呼声—— 吆喝 、 呐喊 的特 点。所以 民间 也赋予劳动号子 许多名 称 , 北 方 叫“ 吆号 子” , 南 方 叫“ 喊号 子” , 四川 叫“ 哨子” 。
6 7
当代音乐 ・ 2 0 1 5年 9月号( 上甸 )
子 和劳动过程都是 紧密相联 的, 干什 么活 , 唱什么歌 , 曲调也 都是随着劳动过程而构成 的, 让人~ 听就知道 唱歌者在干 的 什 么活 。 ( 2 ) 一领众和 , 即兴创作 。劳动号子一般 为一个 人领唱 ,
大 家应 和 。在 劳 动 的过 程 中领 唱者 自由 创 造 歌 词 , 带 动 大 家
它没有信 天游 那样浓 厚 的乡土气 息和 清新质 的情调 。例如 《 桃花红 杏花 白》 , 歌 曲旋 律 优 美 动 听, 朗 朗上 口。再 例 如 《 五哥放羊》, 歌曲中加入了大量的滑音 , 旋律婉转好听 , 深刻 的描绘 m恋爱 中的少女等待心上人 回家见 面的急切心情 , 歌 词朗朗上 V I , 形象生动 , 高亢的旋律中透漏着细腻。 ( 2 ) 题材多样 , 生 活面广 。小调 所反映 的生 活面极 其广 泛. 有表现革命 时代 的歌 曲 , 也有表现现实 的生活形式 , 还有
陕北民歌历史与现状探究
![陕北民歌历史与现状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75bedbaa00b52acfc7cad3.png)
陕北民歌历史与现状探究作者:谭华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摘要:陕北民歌蕴涵着独特浓厚的黄土地风情,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珍宝。
是陕北人民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也是继承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首先对陕北民歌的形成因素进行简要的概述,重点研究了陕北民歌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为今后对陕北民歌的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陕北民歌;歌唱情感;艺术性;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163-01一、陕北民歌形成的因素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
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一)历史文化背景据说,陕北民歌的产生,是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开始的,黄帝驭龙升天,万民齐声挽留,声震寰宇。
大禹治水时,率领陕北人民挖掘山川,疏通河道,激昂的劳动号子直冲九霄。
大禹三十未婚,受先民爱戴,齐声高唱“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
”为了表达对英雄的无限崇敬,他们唱了无数的颂歌。
他们辛勤劳作,铿锵有力的号子声震彻天际;他们恋爱娶妻生子,流传出唱不完的情歌。
民歌就是这方土地上人们真挚情感的宣泄,真实生命的呐喊。
(二)地理环境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没有连绵起伏的大山大川,只有沟壑纵横的黄土丘坡。
风沙烈日,干旱无雨,植被稀少,自然环境异常恶劣。
村落稀疏,交通不便,经济也很落后。
这样的环境,使得陕北民歌的情感表达较为内敛。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生存,始终和陕北特殊的地貌特征分不开,他们常年行走于这千沟万壑之间,很是劳累,他们渴望通过呐喊来宣泄心中压抑的苦楚与艰辛,而从精神上达到一种轻松和愉快的境界。
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ce129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e.png)
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探究韩慧【摘要】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is the main form of Northern Shaanxi music,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music.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which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exca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t.The analysis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is helpful for its recompose and innovation,at the same time,it can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主要音乐形式,也是传统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陕北民歌流传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为陕北民歌的挖掘、传承创造了条件。
同时,分析陕北民歌的分类和音乐特征,既有助于陕北民歌的改编、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陕北民歌的繁荣与发展。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陕北民歌;音乐特征;传承与发展【作者】韩慧【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4陕北民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陕北民歌与黄土高原的地域环境、社会风俗等密不可分,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陕北民歌的历史演变看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音乐与一切文化有着关联性,它自身的体验与多方面生活感受发生着关联。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音乐的意义却也随着音乐活动特定的主题内容发生着大相径庭的变化,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更新。
将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是有利于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展。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淌着陕北劳动人民的悲欢苦乐,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追求。
作为典型化的西部文化之一,显示出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截然不同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品格。
受到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
比如陕北民歌《东方红》、《走西口》、《绣金匾》、《三十里铺》、《当红军队哥哥回来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等这些深情婉约的经典民歌,是人们难忘的天籁之声,仍然能回忆起陕北民歌的辉煌时代。
如今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多元文化聚集的现代社会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寻求一种更为合适的发展之道。
本文将试图就陕北民歌的变迁、融合、演变、传承、发展为基点,欲求探讨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
一、陕北民歌的溯源当今著名的陕北民歌,与《诗经》中的古老民歌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诗经》与陕北民歌中,都存在以草本缠绕于术本比兴女子依附于男子。
例如《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朱熹说:“妇人以其夫征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以葛、蔹蒙于楚、蔓于野反衬女子孤独无依的悲苦。
陕北民歌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
如:“你是大树我是藤,你缠我抱分不开身”,模式一样只不过表达比前者更加直白露骨,少了含蓄浑厚的诗味,这与人们所处的时代及随之产生的观念变化有关。
但从本质上说。
二者殊途而同归。
不仅如此。
《诗经》和陕北民歌中都还有以“花果比兴婚育的例子”。
在《周南·桃天》中有明显的体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首章便以桃花比新娘容貌的美丽娇媚,不过,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以花喻人的层面上,诗人以桃树的花、果实、树叶起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既是对新娘家庭幸福的祝愿,又是对其将来子孙兴旺的期望。
以“开花一结果”比兴男女婚爱的模式,在陕北民歌中的也得到了继承,如:洋烟开花结蛋蛋,哪一个女子不嫁汉?金稻黍开花结棒棒,有一个姑娘她好心肠。
马菇子开花结圪蛋,红军的婆姨不嫁男子汉。
均将陕北最普遍、生命力最强的植物的品质赋予女子,而以它们的开花结果隐含女子的生殖能力及两性的结合,俗野但不乏纯朴-散发着黄土地的味道。
总之,陕北民歌和《诗经·国风》在比兴手法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相承关系。
并且运用更加灵活。
这既是民歌本身创作和传播的必然要求,又与模仿有关。
一方面。
民歌是民间歌手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添加时代、地方特色创作而成的,必然遵循着传统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外在模式,“比兴”这一手法,明显是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模仿。
秦皇汉武派人在陕北修筑长城,那些修筑者就有可能成为《诗三百》等古老民歌的传播者,《诗经》的创作手法也很可能被陕北民歌学习运用。
所以,这一继承模仿恐怕并不是相隔几千年后才发生的,而可能是古代就有,并一直传承到现在的。
由于时间推移以及民间歌手的不断加工润色,陕北民歌的比兴内容、形式更为广泛灵活。
《诗经》和陕北民歌是在千载长空的两端,相映成辉。
二、陕北民歌的沿革以及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在旧社会产生的陕北民歌主要反映的是受尽压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高尚的纯真的爱情。
例如著名的陕北民歌《蓝花花》、《想哥哥》、《因推抱柴照哥哥)、《快刀斩不断我和你》、《嘴里不想心里想》、《探情郎》、《五哥放羊》等等浩如烟海的情歌都说的是陕北男女的恋情以及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当然,这个时候的爱情民歌的背后又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它们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抗腐败现实、争取自由解放等内容。
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如《揽工调》、《吃穿有安排》、《打马茹》、《打樱桃》、《迎春揽工》等这些民歌不仅仅限于对劳动情景的刻画。
也表现了陕北人民乐观自信的精神,很多《揽工调》在流露喜笑怒骂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生活现实,更多是对命运的不满。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革命的风暴吹遍了祖国大地,而陕北高原成为了共产党的主要根据地,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
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劳苦大众的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轰轰烈烈的闹红运动蓬勃展开了,也给陕北民歌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创作了反映他们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的以及对新社会热情赞颂的革命民歌。
与旧社会的传统民歌相比较。
在题材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拓展。
在这剧烈变动的历史时代,陕北民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激昂向上,歌唱共产党,歌唱毛主席,歌唱新生活,就传统表现爱情的民歌也有了新旋律。
这时期的陕北民歌大多是运用了旧的传统民歌。
根据革命环境的需要填新词,经过一批音乐家的改编使大批在群众中流行的陕北民歌获得了新生,变成了为战争所需要的革命歌曲。
如《拥军花鼓》、《东方红》、《翻身道情》、《绣金匾》、《高楼万丈平地起》等等满山遍野,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陕北革命民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也插上了翅膀,飞到了祖国各地,出现了学习陕北民歌的热潮。
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更好地推广陕北民歌,建国以来整理出版了许多陕北民歌专集。
使陕北民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陕北民歌在五六十年代得到了空前的传播。
到了文革时期。
陕北民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传统民歌和革命民歌被列为禁止演唱之列,但不管道路是多么艰难,一些音乐工作者冒着危险,重新整理了陕北革命民歌,重新唤起了人们对陕北民歌的依恋。
陕北民歌重新又获得了解放,再次出现了演唱陕北民歌的新热潮。
传统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变异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构成的,它自身都不同程度的存留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积,既是当代的,也是历史的。
随着陕北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它经历了发现、采集、整理、推广、禁止、又一次被整理推广的重大的社会文化变迁,陕北民歌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变迁过程生存和发展的。
文化变迁是各民族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所有社会文化的特征。
音乐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
音乐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产生的土壤,传统的音乐文化也是随着它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发生变迁的,三、传统音乐在文化变迁中的可持续任何一种音乐品种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
总是受到当时当地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里、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都处于一种恒常的历史变迁中,变迁实践的背景过程,是动态的,是各民族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它不以一事一物的变化为终止,而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实践背景过程中的发展史。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变迁是传统音乐因素与现在音乐因素互彈、整合的文化重构。
全球的多元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他们是相互吸取,互相融合。
不是相互排斥的,是共生关系。
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各个品种,一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这种类型性的模式化特征,又是各个不同音乐品种属性与风格色彩属性类归的重要依据,由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性的时代标志特征,一个古老的音乐品种往往含有多种模式结构特征,它是各个时代音乐文化融合的表露。
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许多传统的音乐文化在经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都可能经历从被忽视到重新回归的过程。
人类社会正处于文化模式转型的进程中,即由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全球化的文化模式转型,在此过程中,全球化与传统化的矛盾作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趋同。
可以说这是其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历史上也曾对陕北民歌予以封杀,这只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陕北民歌在传承中既要保持民族性更要注意先进文化的吸收,先进的文化只会强化本土音乐持续的发展,从陕北民歌自身来讲。
陕北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选择了最能代表本民族个性的审美趣味的文化发展模式,其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这种传承中相对稳定的基因,一脉相承,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个民族如果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但一味地追求传统,也会使文化传统趋于僵化和凝固。
传统文化随时都有新鲜的内容输人,与时代共进。
面对传统音乐文化与主流音乐文化的冲突,世人给予了关注,并施与人文关怀。
从中央到地方,采取系列措施来拯救渐渐失落的传统文化。
在专业和业余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各个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搜集、整理和研究。
例如,经过几代传统音乐学者深入实地的考察,寻访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民间老艺人,采集、记录即将失传的稀有乐种,将收录的音乐成果编纂成书、制成音像,方使一些即将失落的民间音乐成为有形的记忆载人档案。
此外。
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拉开序幕,为各民族的传统艺术的流传、保存提供了平台。
陕北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会演唱这些民歌的民间艺人也得到相应的礼遇,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例如。
陕北民歌的歌王李向荣。
柴根等都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的使命。
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传承人2E--妮。
陕北地区著名歌唱演员。
她纯美清澈的嗓音完美地表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热情,展现出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得到全国无数观众的喜爱。
这一举措,无疑对陕北民歌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原来有音乐才能的族人进人团体,成为专业艺人,舞台展演为这些艺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契机。
同时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给予他们以崇高的荣誉,使他们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把他们抬到应有的艺术地位上。
这些聚集民间、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的社会身份由此发生了改变。
他们的表演被录音广播,他们的音乐被记录刊印,他们的形象被拍摄张贴,他们通过舞台将代代相传所形成的“集体记忆”呈现给世人。
可以说,各种规模的舞台展演,成为一种集发现艺术品种、挖掘艺术人才、探究艺术特点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现代传媒的种种便利,传播视听资料,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如何寻找民族音乐文化之根到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已然成为不同国家、地区和族群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而如何用现代的文化理念去辩证的看待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去衡量其传承中的得失,也是人们在进行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中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