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无答案

合集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一、现代诗文阅读(4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汉字究竟起源于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但原始的图画与记号无疑为汉字的萌芽与诞生提供了胚胎和模型。

尽管早期原始图画与记号的具体意又尚不明确,但线条多寡不一的相近形象,就已预示着未来脱胎于之的汉字必将有繁有简。

汉字诞生后一直绵延不息而传承至今,在汉字强大的生命历程中,有两种相反的现象共同推动着它向前演变与发展,这就是繁化与简化。

繁化与简化,看似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剖开汉字发展的任何一个共时层面,繁简并存是一种普遍现象。

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汉字,同字正反不定,有繁有简,异形严重。

如“渔”字,或从四鱼,或从二鱼,或从一鱼;再如“车”字,呈现至今的繁简形体竟有数十个之多。

时至战国,“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更为“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提供了大放异彩的时空舞台。

秦代一统,书同文字,小篆虽在法理上取得了正统地位,但“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说文解字》“叙正篆,合以古、籀”,将古今文字汇于一书,全面展示出雅俗共现、繁简并存的用字局面;其中的古文与籀文,尽管都以“重文”身份列于正篆之后,但古文简,籀文繁,即是繁简并存最为直观的体现。

秦汉时期,下层官吏书记事务日趋繁忙,迫于书写速度提升的需要,由篆字简化而成的隶书又需进一步简化,于是草化成了必然之势。

从隶草到章草再到今草的演化历程,即显示了其满足书写便捷需求的合理性,而这种简省从最初的随意为之,逐渐积淀成了约定俗成的普遍现象。

如“爲”字,本从爪,从象,会人手牵大象劳作之意,汉简草书只用轮廓式笔画将其整体的复杂形体勾勒出来而作“为”。

还有同音替代者,如“餘”“余”二字古音相同,汉简就用简单的“余”代替了繁复的“餘”。

历代官方多倡导使用正体字,但形体简化的俗体字一直在民间大行其道。

明末学者吕留良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

成都七中上期高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成都七中上期高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成都七中上期高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成都七中上期高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

B。

A,吹毛求疵cī。

C,编纂zuǎn.D,偌大ruò。

2.A。

B,当作“告罄〞;C,当作“愤世嫉俗〞。

D,当作“嬉笑怒骂〞。

3.C,“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不能用来指“沧海〞和“桑田〞的本意。

4.B。

A,介词误用,“向〞应该改为“对〞。

C,动词谓语“使〞没有主语。

D,“多虑的想法〞语义重复,“虑〞已经包含了“想法〞的意思。

5.D.A,文中没有“能够像地球一样产生人类等生命〞这一信息;B,“紧密〞不对,原文说这个距离要“恰到好处〞.C,文中没有这种表述。

6.C。

A,原文是“更接近我们的太阳系〞,而这里表述为“更靠近我们的太阳系〞,偷换概念。

B,“在形成太阳系的过程中〞被偷换概念为“在生命的形成过程中〞.D,将或然变成已然:“科学家们已经一致认为〞太绝对,原文是“科学家已就这一点基本达成共识〞。

7.A,原文说“织女星距地球约25光年〞,依据我们现有技术,目前我们还无法研制出如此高速的宇宙飞船,因此它不是“最佳手段〞。

或原文无推测的相关依据。

8.B,当作“称〞或“说〞讲。

9。

C,都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或者并列关系〕。

A,①“于〞是“因为〞的意思;②“于〞是“在〞的意思。

B,①“若〞是“如果〞的意思;②“若〞是“你的〞的意思。

D,①“其〞是“他的〞,作定语;②“其〞是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10.D,“苏琼为了求取功名〞是别人误解他这样说的。

11.〔1〕有时其它地方的坏人,一旦从他的地盘上经过,没有不〔被他〕捉拿并送交官府的。

〔重点词“或〞、“奸非〞、各1分;大意1分〕〔2〕〔他因为〕碰上父亲去世回家守丧被解除了职务,老朋友送给他的礼物,他没有一样接受下来。

〔重点词“忧〞、“故〞各1分;大意1分〕〔3〕裴献伯因为先前说过的话,害怕被苏琼陷害,苏琼却说明裴献伯长久无故未得提拔,议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苏琼公平持正.〔重点词“以〞“申〞“尚〞各1分;大意1分〕12.〔1〕诗人以“稻粱肥〞叙写庄稼的长势,通过“肥〞字,生动再现农村的丰收景象;以“豚栅鸡栖〞来突出农村六畜兴旺;以“半掩扉〞来表现民风的纯朴。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最新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最新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B。

蝉.联(chán) 果脯.(fǔ)沉浸.(qìn)嗷嗷待哺.(bǔ)C.尽.管(jìn)装潢.(huáng)裨.益(bì) 沆.瀣一气(hàng)D.瘦削.(xuē) 叱咤.(zhà)喷.香(pèn)硕果累.累(léi)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陨落啜泣提纲挈领诲人不倦B。

寥廓胀红自顾不暇穷兵黩武C.追溯凄婉迄今为止迥乎不同D。

编辑晌午嬉笑打闹前赴后继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___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2)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______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3)在辩论会上,张雷同学思维严密,反应敏捷,_________,不仅征服了评委,而且也征服了他的对手。

A。

抵消往往出口成章B.抵消常常出口成章C.抵制往往巧舌如簧 D.抵制常常巧舌如簧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B.新生代农民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对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的患者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二、(15分,每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二种强调青年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

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

成都七中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试题

成都七中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试题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试题第一卷(共42分)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龟甲田地龟裂甲壳金蝉脱壳B.匀称对称图形狼藉聊以慰藉C.蛮横飞来横祸咀嚼咬文嚼字D.揣摩气喘吁吁薄弱又薄又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札记信口开河兴高采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B.辐射幅员广阔曲尊下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C.安详星陨如雨锱铢必较万事具备,只欠东风D.凝练老羞成怒矫揉造作一日之际在于春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回国以后,在1837年达尔文就想到,如果耐心与这问题相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能够得到一些结果。

(2)本着这种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的好习惯。

(3)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A.搜集必须原型B.搜集必需原形C.收集必需原形D.收集必须原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王刚是个电视迷,经常看得出神入化,有时竟然忘记了吃饭睡觉。

B.这幢建筑因为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戛不过止,建筑也就成了“烂尾楼”。

C.明代万历年间,《群芳清玩》载有12种收藏家的学问,《香乘》有18门技术和学问,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注重,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的动作。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句是A.直到十几天以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仅仅这个点。

B.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D.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

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度上期高2019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近年来,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出现“舆论反转”现象。

公布后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与此前引发热议的说法南辕北辙。

②本来是毫无根据的流言,不料传的人多了,竟闹得三人成虎,连公安部门都来调查相关情况了。

③唐朝是诗的时代,但是唐人也并非个个都擅长写诗,《全唐诗》中有的作品就粗陋鄙薄,不忍卒读。

④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一些所谓的中奖、投资电话,但是电话里的骗子言之凿凿,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⑤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进入“空城模式”,马路空荡,商铺紧闭,一些居民小区更是十室九空。

⑥中国富了,却不忘金针度人,将先进技术传授给邻国,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融合,推动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A . ①③⑤B . ②④⑥C . ②③⑤D . ①④⑥2. (2分) (2017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 .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 .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 .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3. (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B . 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比如“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

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在都市中生活,整天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人和熟悉的地方中长大。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三古代村民犯错,通常都是请族老主持裁判惩罚,族老根据什么呢,答案是传统。

为什么会是传统?费孝通先生举了一个亲身例子;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

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

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断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2022届期末热身考试试卷语文(PDF版)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2022届期末热身考试试卷语文(PDF版)

成都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2022届期末热身考试试卷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新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

家长们仍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花钱花时间,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

前些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这些规定,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但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

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

如果只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

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

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的中高考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去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

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

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

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形式或者建筑体系,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基本上是属于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系统。

只有包括日本、朝鲜等邻近地区在内的中国系建筑才以木骨架结构为主。

由于木材的寿命有其一定的限度,因此连同建筑的寿命也有其局限。

这就是博伊德所谓“年代久远的”中国古建筑出乎意料的稀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主要发展木骨架结构而不像其他体系那样发展砖石承重墙式结构呢?中国古代是同时掌握砖石结构技术的,正如其他的建筑体系同样懂得用木头盖房屋一样。

世界上到处都有石头,同样也到处都有树木,当然,有些地方石头多些,有些地方树木多些,木结构的采用问题的产生似乎并不起因于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

对于中国发展木骨架结构的建筑有一些学者认为是“木”、“石”的有无问题。

建筑学家刘致平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说:“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

”但是李约瑟的看法却是“肯定不能说中国没有石头适合建造类似欧洲和西亚那样的巨大建筑物,而只不过是将它们用之于陵墓结构、华表和纪念碑,并且用来修建道路中的行人道、院子和小径”。

而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修建的“淡泊敬诚”楠木殿所用的木材,并不是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取在当地,而是由南方千里迢迢地运来的。

另一个看法是基于社会经济的理由。

建筑师徐敬直在他的英文本《中国建筑》一书中说:“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容易燃烧,20多个世纪以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

”那么,中国古代的经济水平或者说生产力是否低于其他国家呢?肯定不是。

另外,也不是只有经济强大的国家和地区才去发展石头建筑的。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搬弄石头来建筑房屋的时候。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

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

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

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

”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梁氏所言,即据于此。

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

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

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

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

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

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

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发现汉字之美 流沙河
现代散文要做到“两 个结合”:一是 中外结合,对 于外来语,不应 该搞关门主义 ,要 把人家语言的长处以自然合理的方式吸纳到现代汉语中来;二是古今结合,要把文言文和 白话文的长处结合起来,寻找传承优美的现代字需要我们认识 和辨析,因为 其中表达的既包 括智慧,也包括 偏见,文字表达 一种 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
汉字不止是简单的一个符号。比如,“家”这个字的涵义,不是 family, 不是 home, 从古文字上可以形象地看出,它表现的是牵一头猪到这个地方,这就是“家”的含义。远 古时代是男子入赘女子家,男子到女子家是“家”到那里,女子到男子家是“嫁”到那里, 都是动词。这个简单的汉字提示我们,我们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 ,这是一个遥远的 记忆,却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一个“家”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我们曾经以这种 方式生活过。
B.谦让未遑.也
遑:闲暇
C.冯敬之属尽害.之
害:损害,伤害
D.为赋以吊.屈原
吊:慰问,引申为悼念死者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
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第 3 页(共 10 页)
B.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 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C.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 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D.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 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 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
说到书面语言,如何讲究起来,如何发扬汉字之美,都是要琢磨的。毫无疑问,文言 文已经过时。现在网络上有人用文言文改写歌词,用文言文写写幽默的文章 ,那都只能算 是游戏,没有多大的意思。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至于白话文,有它的长处,也有天 生的短处,长处是便于普及文化和思想,短处是作为一种文学性的语言文字 ,很容易单调 和贫乏。我提倡的是一 种现代散文, 它应该满足“两 个结合”:一是 中外结合,对于 外来 语,不应该搞关门主义,而是要从人家的语法、词汇、句型中学习长处,转化成现代汉语 的通顺的、通俗的方式,吸纳到现代汉语中来;二是古今结合,要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长 处结合起来,寻找传承优美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方式。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 升的还有“擢”“陟”“除”等。 D.改正朔:改用新的历法。正朔即正月初一。夏商周以来,每更换一个朝代,也相应地 改变一次历法,故有“夏历”“周历”之称。
第 4 页(共 10 页)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然后完成 10~11 题。(8 分) 最后的飞翔 宫玺
一只受伤被缚的鹰 终于挣脱绳索 奋力飞上天空
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 鲜血淋漓 心肝如迸
为了最后的飞翔 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 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
盘旋着,盘旋着 一圈,一圈,一圈……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
我很喜欢“认字” 这个说法。以 前,娃娃读书先 学的就是认字,“小学”是一门 非常 重要的学问。后来的大学中文系也一直把《说文解字》当作一门基础的课程来教。现在对 “认字”的重视程度大 不如从前了。“认字”就是了 解清楚一个字的 形、音、义,知 道它 的演变。比如“臣”这个字,多少人把它解释成一个人跪着把背弓起,以取“臣服”之意。 实际上,“臣”最早在 甲骨文里的形 象,是一只眼球 凸出的眼睛,它 的意思是瞪大眼 睛, 是“瞋”的意思。从前的君主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了,因此要派不同的人去管理不 同的事情,去睁大眼睛管理,不是在那里打瞌睡,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以至于不 得不另造一个“瞋”字去表示瞪大眼睛的意思。不把这些演变了解清楚,就无法给别人解 释“臣”的意思,了解清楚了,才谈得上认识“臣”这个字。
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
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撰写
成都七中 2016—2017 学年度上期高 2019 届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4 页,第Ⅱ卷第 4 页至第 10 页,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 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的第一节极力 营造一种悲凉 沉郁的氛围,一 只鹰受伤而又被 缚,让这只鹰的 命运 显得凄惨而令人唏嘘。 B.“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运用比拟手法,化被动为主动,展现出绳索对鹰的阻碍和摧 残,同时体现出鹰为了飞翔,付出了惨重代价。 C.挣脱绳索的鹰最终 的结局是其残 躯被山河收留, 其魂灵被蓝天拥 抱,主要体现了 山河 蓝天对鹰的怜悯。 D.本诗中的鹰,之所 以能强忍身体 剧痛,挣脱绳索 ,一圈一圈地翱 翔于蓝天,根本 原因 是它对禁锢自己的绳索的控诉。 11.请分析全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5 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 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 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 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 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 ,坐宣室。上因感鬼神
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
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
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
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
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 ,定官名,
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
四、(2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3 题。 天才徐志摩 余杰
①1933 年 11 月 19 日午后 2 时,一架司汀逊式小型运输机展翅北飞,把它的身影投射 在深秋斑斓的大地上。忽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雾铺天盖地,飞机顿时迷失了航向。经过 几分钟艰难的飞行,飞 机撞到了泰山 北麓的白马山上 ,“轰”的一声 巨响,紧接着一 团冲
我们的母语形成我们的文化,中国人的灵魂就在汉字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 产。它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还保留着我从哪里来的印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不止是简单的 一个符号,它 就像活化石一样 ,告诉我们过往 的生活方式,过 往的 历史,遥远的记忆。 B.作者认为理想的现 代散文,要中 外结合,吸纳外 来语言的长处; 还要古今结合, 寻找 传承优美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方式。 C.白话文,有它的长 处,也有短板 ,便于文化和思 想的普及是其长 处,短处则是作 为文 学语言,容易单调和贫乏。 D.汉语形成的文化, 已融入国人的 灵魂,是祖先留 下的精神财产, 使得每一个中国 人的 记忆都还保留着从何处来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核心内容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 的演变。 B.对汉字“臣”的误 解,其主要原 因是没有搞清楚 字形的演变,这 样就无法准确地 给别 人解释“臣”的意思。 C.之所以对汉字充满 感情,在于汉 字的内涵,汉字 不是由简单的笔 画构成,而是表 达了 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 D.现在对“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大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的凤毛麟角,充 分表明了学习古文字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字需要秉持开放 的态度,汉字 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在此基础上 才能放心去吸收 世界 各国文化的长处。 B.作者提倡“认字”,提倡学古文字,对当前认字状况深表忧虑 。汉字文化是传统的基础, 丢不得,所以要固守我们的传统。 C.用传统的文字学来 解释汉字,最 大的用处是使我 们认识到,汉字 是有道理的,不 仅是 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
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