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版《文化经济学》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论文题目:新旧版《文化经济学》比较研究

学生姓名: 周海帆

学生学号: 1142009021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指导教师: 胡惠林

学院(系): 媒体与设计学院

新旧版《文化经济学》比较研究

摘要

从2003年第一版《文化经济学》诞生至今已有十余年,这十余年间文化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也日新月异,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老师所编著的新版《文化经济学》不仅弥补了旧版的不足,更为文化经济学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窗。本文试图利用对比的手法浅析新旧两版教材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为初学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文化经济学,教材,对比,文化产业

目录

1 文化经济学学科回眸 (4)

2 新旧两版《文化经济学》在内容上的区别 (5)

3 新版《文化经济学》诞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8)

3.1 数据更新的必要性 (8)

3.2 政策驱动的必要性 (8)

3.3 创意经济崛起下的必然性 (9)

3.4 文化消费安全下的必然性 (9)

4 对后续《文化经济学》版本的建议 (10)

1 文化经济学学科回眸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始,我国进入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但是早在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文化管理类专业——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为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史上文化管理专门人才培养书写了新的篇章,可见,上海交通大学文化管理专业的领导以及老师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胡惠林老师编写的《文化经济学》(1996)这本教材作为我国文化管理专业的第一本教材,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由于文化产业学在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诞生于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校庆的这本《文化经济学》教材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003年由胡惠林老师主编的“21世纪文化管理系列教材”将文化管理类教材细分为《文化经济学》、《文化政策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行政学》、《文化市场学》、《文化投资学》以及《文化产业学》共

7种,从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走上正轨。

在开创了文化管理学科建设的先河后,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发起的“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回应。2004年,教育部正式在本科专业目录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截止2013年底,中国内地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也愈来愈成熟和完善,其新闻传播学专业(文化产业管理方向)成为全国各地文化管理类专业学子报考研究生的首选方向,甚至成了跨专业考研学子的人生目标。

2014年11月,新版《文化经济学》正式在网上销售,并在短短上架几天就被抢购一空,可见,“文化经济学”概念已经深入学者和学子的心,虽然目前市面上还有许多版本的《文化经济学》,比如颜士锋的《文化经济学》和王天玺的《文化经济学》,但无论其销量还是知名度都无法和胡惠林老师的《文化经济学》相媲美,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胡老师是这个学科的带头人,更重要的是胡惠林老师对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的定位极其独到,观点极其深刻,引起广大文化产业相关学者的强烈共鸣。当然,这也不是说他的观点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可能胡老师自己也不认同在1996年提出来的部分观点。这是因为时代在改变,文化产业这门与国家意识形态直接挂钩的专业也在改变,本文主要从教材角度来比较新旧两版《文化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为当今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提供一点思考和启发。

2 新旧两版《文化经济学》在内容上的区别

总的来说,第二版《文化经济学》作为一本教材更显完善和成熟,其内容除了正文外还添加了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和思考题等拓展学生思路的内容,其语言特色鞭辟入里、成熟完善,它的受众为已经具备文化产业相关知识的学生或学者。而第一版《文化经济学》更偏向于专著,一本表达胡惠林老师和李康化老师对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学术著作,虽然为学术著作,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文化产业了解甚少,所以本书所使用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其受众大多为刚入门的学生或学者。

在第一章有关文化与经济基础性关系部分内容中,新版《文化经济学》将原来“共生、同构、互动和一体化”的说法换成“共生、同构和互动”,将“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单独成立为一个小节来详细阐述。在“一体化”部分中,胡老师增加了几个概念,一个是“知识经济”,一个是“创意经济”,还有一个就是“软实力”。应该说,以知识本身所形成的价值形态创造财富,而不是通过消耗物质资源为方式创造财富,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导致了“创意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经济革命”,而对于“创意”的抢夺和运用成为各个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另外变动比较大的是,新版补充了《文化增长与经济增长》以及《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两小节,对文化增长和经济运动关系的阐述更加全面,比如将“文化增长的表现形式分为精神产品形态和物质产品形态,文化运动除了表现为文化增长外,还表现为文化政策、文化思潮、文化环境、文化生态、文化变迁等更广泛的内容”以及“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论述,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论发展都具有启发意义,可以说,新版《文化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将文化与经济的复杂辩证关系阐述清楚,比旧版更加完善和体系化。

为了更好、更详细、更具体地阐述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胡老师单独列了第二章《文化经济的存在形态与结构》。在这一章里,胡老师讨论了文化经济的存在形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经济、时间和空间文化经济、实体和虚拟文化经济以及公共和非公共文化经济。尤其是在《文化经济存在的时空形态与结构》一节中,胡老师详细论述了“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文化经济”、“时间与空间文化经济具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并且以城乡文化经济和区域文化经济为案例佐证,指出了现今中国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应该说,文化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现文化经济的均衡发展是是实现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新版《文化经济学》所补充的这一章节对于整个文化经济学研究领域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为我国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方向和依据。

[1]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