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液液传质分离过程

合集下载

贾绍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4章 气液传质设备【圣才出品】

贾绍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4章 气液传质设备【圣才出品】

第4章 气液传质设备一、选择题1.填料塔的吸收面积等于()。

A.塔内填料总表面积B.塔的截面积C.塔内润湿的填料表面积【答案】C2.某板式塔的降液管面积为0.1m2,板间距为450mm,液相负荷为100m3/h。

该塔盘在操作中可能发生()。

A.淹塔B.过量雾沫夹带C.漏液D.过量气泡夹带【答案】D3.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板式塔内气液逐级接触,填料塔内气液连续接触B.精馏用板式塔,吸收用填料塔C.精馏既可以用板式塔,也可以用填料塔D.吸收既可以用板式塔,也可以用填料塔【答案】B二、填空题1.填料塔是______接触式气液传质设备,塔内为分散相,为连续相,为保证操作过程中两相的,填料吸收塔顶部要有良好的装置。

【答案】连续;液体;气体;良好接触;液体分布2.板式塔是______接触式气液传质设备,操作时______为连续相;填料塔是______接触式气液传质设备,操作时______为连续相。

【答案】逐级;气相;连续;液相3.当喷淋量一定时,填料塔单位高度填料层的压力降与塔气速关系线上存在两个转折点,其中下转点称为______,上转点称为______。

【答案】载点;泛点4.完成一分离任务需要的填料层高度为8 m,所用填料的等板高度HETP为0.5 m,若改用板式塔,则完成这一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塔板数(包括塔釜)为______。

【答案】165.为改进液体在填料塔内流动的不均匀性,通常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答案】预分布;增加再分布装置6.板式塔塔板上影响液面落差的主要因素是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为减少液面落差可采用①______;②______。

【答案】塔板结构;塔径;流体流量;对大塔径采用双溢流、阶梯流等溢流型式;塔板向液体侧倾斜的方法7.若某精馏过程需要16块理论板(包括再沸器),其填料的等板高度为0.5m,则填料层有效高度为______。

【答案】8m8.填料塔的等板高度(HETP)是指______。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传质分离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而对其进行分离的工艺。

它在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质分离过程主要包括溶剂萃取、吸附、膜分离等方法,以下将详细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

1.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是一种通过溶剂对待分离物进行组分分布的过程。

它利用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调整操作条件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溶剂萃取的原理是将混合物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然后加入萃取剂与混合物中的组分发生反应,形成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溶剂萃取化合物。

通过不同的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pH值等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溶剂萃取广泛应用于分离提纯金属离子、有机物等。

2.吸附。

吸附是一种利用吸附剂对待分离物进行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性能差异,通过将混合物通过吸附剂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吸附剂常用的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吸附分离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即吸附阶段和解吸阶段。

在吸附阶段,混合物通过吸附剂时,各个组分根据其在吸附剂表面的亲和力发生吸附,并在吸附剂上形成吸附相;在解吸阶段,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使被吸附的物质从吸附剂上解吸到溶液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3.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对混合物中组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半透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传递性能的材料,可以选择性地传递其中一种或几种组分,而阻止其他组分通过。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渗透膜、离子交换膜和渗流膜等。

膜分离的原理主要包括渗透压差、电荷排斥和分子筛效应。

在渗透压差方面,通过通过半透膜形成的渗透压差来实现物质的传递与分离;在电荷排斥方面,通过半透膜上的电荷作用来实现电荷相同的离子的分离;在分子筛效应方面,通过半透膜上的孔径大小来实现分子大小的分离。

综上所述,传质分离是一种通过利用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的过程。

不同的传质分离方法有着不同的原理,通过调整操作条件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传质分离重点2

传质分离重点2

第一章:1,平衡分离:根据两相状态不同 , 传统平衡分离过程可分为如下几类:汽液传质过程 : 如液体的蒸馏和精馏。

液液传质过程 : 如萃取。

气液传质过程 : 如吸收、气体的增湿和减湿。

液固传质过程 : 如结晶、浸取、吸附、离子交换、色层分离、区域熔炼等。

气固传质过程 : 如固体干燥、吸附等。

,2,速率分离:膜分离、场分离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膜分离又包括超滤、反渗透、渗析、电渗析等。

速率分离过程特点:节能 环保第二章: 相平衡准则(条件):相平衡关系的表示方法1 相图2 相平衡常数K3 分离因子即相对挥发度相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一、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1维里方程 2 RK 方程 3 SRK 方程 4 PR 方程 5 BWRS 方程6 列线图法 3 4对RK 的修正,精度显著改善,简单方便,但对H 2 H 2S 等物系精度差;5 特别适用于H 2 H 2S 等气体混合物;6 轻烃类组分,仅考虑T P 对K 的影响,忽略了组成。

二、活度系数法:1 Vanlaar(范拉尔)方程、2 Margules(玛古斯)方程、3 Wilson(威尔逊)方程、4 NRTL(有轨双液)方程、5 UNIQUAC(通用拟化学活度系数)方程、S-H 方程1 2 数学表达式简单,容易从活度系数数据估计参数;适应性强,对于非理想性强的物系,包括部分互溶物系结果计算结果也能很满意。

多元物系需要多元的相互作用参数,如果没有,不能用于多元物系计算;都没有考虑T 、P 对模型的影响3 不能直接应用于液液平衡,但修正的T-K- Wilson 可以。

4 能很好地表示二元和多元系统的气液和液液平衡;特别对于含水系统,模型效果好;模型参数多,对每个二元物系都有三个参数。

5 所有表达式中,最复杂的;特别适用于分子大小相差悬殊的混合物。

气液平衡常数的各种简化:(1)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适用物系:P<200kPa ,分子结构十分相近的组分溶液可按此类物系处理,如苯-甲苯二元混合物。

化工基础 第四章 传质过程.

化工基础 第四章 传质过程.

注意!传质速率方程式有多种形式(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多 种 传质推动力和相应的传质系数)。传质比传热更复杂。
• 作业 • 1.2.3.4
kL

DL
L
c csm
N A p A1 p A 2
1

推动力 阻力
kG
N A cA1 cA 2
1

推动力 阻力
kL
过 程 进 行 的 速 率
推动力 阻力
显然,若流体气体中的湍流愈激烈Re,则δ ,传质阻力也 愈小,即1/k。
传质速率方程式能否用于计算? (cA1-cA2)可求,但k=?(同传热的,k取决于流体物性、流动 状况等因素)实验测定经验公式(下一章)。
RT p p dl A
利用边界条件积分后
因整体流动而产生的传递速率分别为 :
N

D
ln
p p Ai

Dp ln Bi
N
N cA 和N
N
c B
A,M
Mc
B,M
Mc
A RTl p p RTl p
A1
B1
由于 p pA1 pB1 pA2 pB2 pA1 pA2 pB2 pB1
对流扩散
N D D dcA
AB
E dz
层流:D占主要地位; 湍流:DE占主要地位。
DE——涡流扩散系数。非物性常数,与湍动程度有关,且与流体 质点所处位置有关,很难测定。 D——扩散系数。在温度压力不变时为Const.
对流传质
膜模型
c cA1 F
层流底层 (DE ≈ 0,分子扩散)
作用物
流体分子
流体质点
作用方式

3.传质分离过程

3.传质分离过程

精馏
气-液相通过一块塔板, 同时发生一次部分气 化和部分冷凝过程。当它们经过 多块塔板后, 即同时进行了多次部分气化和 部分冷凝的过程, 最后在塔顶气相中获得较 纯的易挥发组分, 在塔底液相中可获得较纯 的难挥发组分, 使混合液达到所要求的分离 程度
(二) 精馏装置及流程
原料液经预热到指定 温度后, 加入精馏塔内 某一块塔板上, 该塔板 称为加料板。加料板 将塔分成两部分: 上部 进行着蒸气中易挥发 组分的增浓, 称为精馏 段; 下部( 包括加料板) 进行着液体中难挥发 组分的提浓, 称为提馏 段。操作时, 连续地从 再沸器取出部分液体 作为塔底产品( 见釜残 液) , 部分液体气化, 产 生上升蒸气, 依次通过 各层塔板。塔顶蒸气 进入冷凝器中后被全 部冷凝, 并将部分冷凝 液送回塔顶作为回流 液, 其余部分经冷却器 后被送出作为塔顶产 品(馏出液) 。
传质分离过程
Mass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process
Dr.潘传艺
Mass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process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几乎都是多组分混合物, 这些物 料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处理过程进行分离和纯化。 (1 ) 分离过程的种类 均相homogeneous phase物系的分离, 必须使某种组分形成新相或迁移到 另一相。根据涉及的相态主要可分为气-液相的如吸收和蒸馏, 液-液相的如萃 取, 气-固相的如吸附, 固-液相的如结晶等等。蒸馏过程又可分为简单蒸馏和 精馏等。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主要包括沉降、过滤和固体的干燥等单元操作。 随着生产的发展, 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出现了一些新型特殊分离方法, 如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 、超临界萃取supercritical extraction technique等, 分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 (2 ) 传质分离过程 物质以扩散的方式迁移叫做物质传递过程或称传质过程。所有均相物系分离 过程和一些非均相物系分离(如干燥) 都涉及到相间传质, 因此又称为传质分 离过程。除此之外, 反应器中的混合和非均相反应过程中都存在传质问题, 因 此传质过程也是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基础。

传质分离名词解释

传质分离名词解释

传质分离名词解释
传质分离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组分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不同组分的传质速率差异来实现分离。

传质分离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吸附:将混合物溶液加入到传质分离器内,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会被吸附到固定相表面上。

2.传质:将移动相(溶剂)通过固定相,移动相中的组分因为与固定相的亲和性不同而有不同的传质速率。

3.脱附:移动相带走了部分组分,离开固定相后,这些组分会逐渐被分离出来。

如果需要分离多个组分,则需要进行多次传质过程,每次使用不同的移动相。

常见的传质分离方法包括:
1.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适用于分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表面的亲和力不同来实现分离。

2.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适用于分离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通过液相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

3.电泳(Electrophoresis):适用于分离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

该方法利用大分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差异实现分离。

传质分离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需要分离的混合物的性质和要求。

传质分离在化学、生物学、制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传质分离过程_绪论

传质分离过程_绪论

●采用生产装置的闭路循环技术;
●处理生产中的副产物和废物,使之减少和消除 对环境的危害; ●研究、开发和采用低物耗、低能耗、高效率的 “三废”治理技术。
闭路循环系统: 将过程所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循环 使用。
原 料 产品 1 废 物 1 废 物 1
2
2
2
排除
1—单元过程;2—处理
实现分离与再循环系统使废物最小化的方 法: ●废物直接再循环
超滤(UF):
目的:溶液脱大分子,大分子溶液脱小分子,大 分子分级。
进料
胶体大分子
溶剂、水
推动力:压力差(100~1000kPa)
传递机理:筛分
反渗透(RO):
目的:溶剂脱溶质,含小分子溶质溶液浓缩。
进料
溶质、盐 溶剂、水
推动力:压力差(1000~10000kPa) 传递机理:扩散模型
渗析(D):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
同时进行的课程:
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模拟
教材:
刘家祺 主编.传质分离过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书:
邓修,吴俊生.化工分离工程. 科学出版社,2000.
陈洪纺 刘家祺.化工分离过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5.
刘家祺 主编. 分离过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第7章 分离过程的节能优化与集成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分离因子 1.3 分离过程的集成化 1.4 过程开发及方法 1.5 分离方法的选择
第1章 绪论
基本要求: 1)了解分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2)熟悉分离过程的分类; 3)掌握分离因子的概念及意义; 4)了解分离方法的选择;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一、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1. 定义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指的是通过物理、化学或其他方式将原料中的物
质从一种物料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而另一种物料就是传质该物质的媒介。

2. 目标
将原料通过不同方式分离,将其形成符合工艺要求的单一物质料或多
种物质料。

3. 方法
(1)蒸馏:即利用不同沸点液体的差别,用蒸汽来将高沸点液体蒸发,得到更高沸点或低沸点液体;
(2)萃取:即利用萃取剂把溶解物从溶液中萃取出来分离;
(3)透析:即利用分子过滤的原理,将分子的大小作为界限,把分子
大的物质离开分子小的物质,得到分离的结果;
(4)聚类:即利用物料聚合的方法,将多种物料按照一定的聚类规则,聚合成一定形态一致的多种物料,进行分离;
(5)沉淀:即利用水溶液的pH值或溶质的活性,把有溶解或悬浮的
物质分离为比较纯净的物质。

4. 作用
(1)物料的分解:将原料中的物质按照一定的分离过程,分解成多种
物质;
(2)物料的提纯:将原料中的物质通过分离过程,可以提纯成单种物料,使之更加纯净;
(3)物料的精制:将原料中中的物质通过传质分离,可以使溶液中的物质增添成分,以达到高精度处理;
(4)物料的控制:通过传质分离,可以控制几种物料中比例、浓度和均匀性,以达到高效率工艺。

5. 应用
化工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化工行业中,如原油加工,把原油分成石油气体、石油液体和各类残渣,并可获得更多的油产品;在电解废水处理中,能有效分离废水中的铁离子和阴离子,使铁离子含量尽可能降低;在食品饮料行业中,能有效把原料中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以符合食品饮料行业的要求。

传质分离过程的特征与分类

传质分离过程的特征与分类

1.2.2速率分离过程
利用溶液中不同组分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差、
浓度差、电位差)作用下经过某种介质(如半 透膜)时的传质速率(透过率、迁移率、扩散 速率)差异而实现分离。如微滤、超滤、反渗 透、电渗析等。
特点:所处理的物料和产品属于同一相态, 仅有组成的差别
速率分离
膜分离 场分离
1.2.1平衡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 借助分离剂使均相或非均相混合物变成两相
系统,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 两相中的不等同分配而实现分离。 气液传质过程 : 如吸收、气体的增湿和减湿 汽液传质过程 : 如液体的蒸馏和精馏 液液传质过程 : 如萃取 液固传质过程 : 如结晶、浸取、吸附、离子 交换、色层分离、参数泵分离等 气固传质过程 : 如固体干燥、吸附等
原料 (混合物)
分离剂(物质或能量)
分离设备
பைடு நூலகம்
产品1 产品2
(一)分离过程的分类
级数: 单级、多级
相态:固—固、固—液、固—气、气—液液—液、气— 气
有无传质发生: 机械分离、传质分离
处理两相以上的混合物 如过滤 、沉降、离心分离等。
处理均相混合物
按分离过程中有无物质传递现象发生 1、机械分离过程 对象:非均相混合物 特点:用机械法将非均相物系分离,而相 间并无物质传递发生 2、传质分离过程 特点:相间有质量传递现象

第四章 液液萃取02

第四章 液液萃取02

一、计算前提
1. 理论级
离开的两相Rm、Em呈相平衡关系,称为理论级
2. 物料衡算
Rm-1 + Em+1 = Rm + Em 总物料衡算: A衡算:Rm-1xm-1,A + Em+1ym+1,A = Rmxm,A + Emym,A S衡算:Rm-1xm-1,S + Em+1ym+1,S = Rmxm,S + Emym,S
1. 多级逆流萃取流程
(1)原料液从第1级进入流经各级,成为各级萃余相,从第 n级流出 (2)萃取剂从第n级进入,依次与各级萃余相逆向接触,从 第1级流出
2. B、S部分互溶多级逆流萃取计算
(1)图解法求级数n依据
总物料衡算: F + S = Rn +E1 第1级物料衡算:F + E2 = R1 +E1 第2级物料衡算:R1 + E3 = R2 +E2 第n级物料衡算:
二、单级萃取流程及计算
1. 单级萃取流程
2. 单级萃取计算
(1)各液相组成均用A的质量分数表示 (2)已知:相平衡条件、原料液用量F及xF、萃余相组成xR (3)计算:溶剂用量S、萃余相量R、萃余相量E及组成yE (4)计算方法:解析法、图解法
3. 图解法
S FM FM S F F SM SM R EM R, E E RM R E F S
yA、yB:萃取相中溶质A、原溶剂B的质量分数 xA、xB:萃余相中A、B的质量分数
2. 分层
萃取剂与原溶剂具有较大密度差、具有适中表面张力, 使萃取相与萃余相能较快分层
3. 回收性
分层后两相,常以蒸馏法分离、回收萃取剂 (1)萃取剂与其他组分的a大,浓度低组分为易挥发组分 (2)被萃物挥发度低时,萃取剂汽化热要小

传质分离过程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传质分离过程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绪论略第二章习题1. 计算在0.1013MPa 和378.47K 下苯(1)-甲苯(2)-对二甲苯(3)三元系,当x 1 = 0.3125、x 2 =0.2978、x 3 =0.3897时的K 值。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并与完全理想系的 K 值比较。

已知三个二元系的wilson 方程参数(单位: J/mol ):λ12-λ11=-1035.33; λ12-λ22=977.83 λ23-λ22=442.15; λ23-λ33=-460.05 λ13-λ11=1510.14; λ13-λ33=-1642.81在T =378.4 K 时液相摩尔体积(m 3/kmol )为: =100.91×10 -3 ;=177.55×10 -3 ;=136.69×10 -3安托尼公式为(p s :Pa ; T :K ): 苯:1n =20.7936-2788.51/(T -52.36); 甲苯:1n=20.9065-3096.52/(T -53.67);对 -二甲苯:1n =20.989 1-3346.65/(T -57.84);解:由Wilson 方程得:Λ12=l lV V 12exp[-(λ12-λ11)/RT]=331091.1001055.177⨯⨯×exp[-(1035.33)/(8.314×378.47)]=2.4450Λ21=0.4165 Λ13=0.8382 Λ31=1.2443Λ23=0.6689 Λ32=1.5034 lnγ1=1-ln(Λ12X 2+Λ13X 3)-[33223113132332211221313212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Λ+ΛΛ+Λ++ΛA +Λ+Λ+]=0.054488 γ1=1.056同理,γ2=1.029; γ3=1.007lnP 1S =20.7936-2788.51/(378.47-52.36)=12.2428, P 1S =0.2075Mpa lnP 2S =20.9062-3096.52/(378.47-53.67)=11.3729, P 2S =0.0869Mpa lnP 3S =20.9891-3346.65/(378.47-57.84)=10.5514, P 3S =0.0382Mpa 作为理想气体实际溶液,K 1=P P S11γ=2.16, K 2=0.88, K 3=0.38003若完全为理想系,K 1=P P S1=2.0484 K 2=0.8578 K 3=0.37712. 在361K 和4136.8kPa 下,甲烷和正丁烷二元系呈汽液平衡,汽相含甲烷0.60387%( mol ),与其平衡的液相含甲烷0.1304%。

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THANKS
感谢观看
污水处理
01
02
03
去除有害物质
污水处理过程中,传质分 离技术可以用于去除废水 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 离子、油类物质等。
回收有价值资源
通过传质分离过程,可以 回收废水中的有价值资源, 如氮、磷等营养元素,实 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水质
对于需要处理后直接排放 或回用的废水,传质分离 技术可以降低废水中的污 染物浓度,提高水质。
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 气固传质分离过程 • 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 传质分离过程的应用 • 传质分离过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传质分离过程的发展趋势
01
气固传质分离过程
吸附分离
总结词
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气体中不同组分的吸附性能差异实现分离 。
详细描述
吸附分离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气体中不同组分的吸附性能差 异实现分离的过程。在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 附能力不同,从而实现选择性吸附。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 炭、分子筛、硅胶等。
详细描述
静电分离是利用高压电场使气体电离,气体中的固体颗粒物在电场力作用下被分 离出来的过程。静电分离具有分离效率高、处理量大等优点,但设备投资和维护 成本较高。
02
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沉降分离
总结词
利用颗粒在液体中的重力作用进行分离。
详细描述
沉降分离是利用颗粒在液体中的重力作用进行分离的方法。颗粒在液体中受到重力作用而逐渐下沉, 最终实现固液分离。根据颗粒的密度和粒径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沉降方式,如自然沉降和离心沉降 。
过滤分离
总结词
通过多孔介质拦截颗粒实现分离。
详细描述
过滤分离是利用多孔介质拦截颗粒实现分离的方法。多孔介质可以是滤布、滤纸、砂滤器等。当含有颗粒的液体 通过多孔介质时,颗粒被拦截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过滤分离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等领域。

第4章液液传质分离过程ppt课件

第4章液液传质分离过程ppt课件

由于固体的饱和蒸气压非常低,所以用来校正纯固体的饱和蒸气压
的逸度系数值近乎等于1;因固体的摩尔体积通常很小,在压力变化
为几十兆帕范围内,Poynting因子积分值通常不超过2;因此,决定
增强因子E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高压流体混合物中溶质2的逸度系数。
经热力学推导可得:
RT ln ˆ2
v
p n2
T,v,n j
-44.5
96.8
22.5
0.05
152.0
27.98
36.3
解:对于活塞流,塔高H 活塞流=(HTU)ox(NTU)ox ,将已知数据代入式 (4-39):
4 0.9144 1
1
0.5
H
119(0.9144 / H ) 0.5 (1/ 4) 50(0.9144 / H ) 1 0.5 (1/ 4)
该方程为非线形方程,用迭代方法求解H = 5.26 m 效率 =(HTU)ox(NTU)ox / H = 4×0.9144 / 5.26 ×100 % = 69.5 %
超临界流体
通常物质有三种状态,如果提高温度和压力,会出现液体与 气体界面消失的现象,该点称为临界点。 超临界流体是指物质的温度和压力分别超过其临界温度(TC) 和临界压力( PC )的流体,处于临界点状态的物质可实现 从液态到气态的连续状态。 例如:水的温度和压力升高到临界(T=374.3℃, P=22.05MPa)以上时,就会处于一种既不同于水,也不同 于液态和固态的新的流体态-超临界态,该状态水即称之为 超临界水。
1
1
(3 1
140)
Ue U N (U1 1) 0.25 0.5 (3 141)
对比:
吸 收 与 蒸 出

(NEW)贾绍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NEW)贾绍义《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绪 论0.1 复习笔记0.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传质过程基础1.1 复习笔记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气体吸收2.1 复习笔记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蒸 馏3.1 复习笔记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气液传质设备4.1 复习笔记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液-液萃取5.1 复习笔记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固体物料的干燥6.1 复习笔记6.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 其他传质与分离过程7.1 复习笔记7.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绪 论0.1 复习笔记一、传质分离方法的分类依据物理化学原理的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平衡分离和速率分离两大类。

1平衡分离过程平衡分离过程是指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吸附剂等),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为两相体系,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平衡的两相中分配关系的差异为依据而实现分离的过程。

根据两相状态的不同,平衡分离过程可分为:(1)气液传质过程,如吸收(或脱吸)、气体的增湿和减湿。

(2)汽液传质过程,如液体的蒸馏和精馏。

(3)液液传质过程,如萃取。

(4)液固传质过程,如结晶(或溶解)、浸取、吸附(脱附)、离子交换、色层分离、参数泵分离等。

(5)气固传质过程,如固体干燥、吸附(脱附)等。

在平衡分离过程中,i组分在两相中的组成关系常用分配系数(又称相平衡比)K i来表示,即K i值的大小取决于物系特性及操作条件(如温度和压力等)。

组分i和j的分配系数K i和K j之比称为分离因子αij,即通常将K值大的当作分子,αij一般大于1。

当αij偏离1时,可采用平衡分离过程使均相混合物得以分离,a ij越大越容易分离。

2速率分离过程速率分离过程是指借助某种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某些情况下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操作的过程。

速率分离过程可分为:(1)膜分离;(2)场分离。

二、传质设备1对传质设备性能要求(1)单位体积中,两相的接触面积应尽可能大,两相分布均匀,避免或抑制短路及返混;(2)流体的通量大,单位设备体积的处理量大;(3)流动阻力小,运转时动力消耗低;(4)操作弹性大,对物料的适应性强;(5)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调节方便,运行可靠安全。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指的是在化工行业中,通过传质过程和分离过程实现物质的转移和分离操作。

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不同相(包括气相、液相和固相)之间的传递过程,分离过程则是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的过程。

本文将对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传质与分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质过程传质过程主要包括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两个方面,其中质量传递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能量传递是指通过传质过程实现能量的转移。

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为溶质在物理力场的作用下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递,经典的传质过程有扩散、对流和反应等。

1.扩散:扩散是指溶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自发传递的过程,其主要原理是在浓差梯度作用下,溶质由高浓度区域经过空间的携带和碰撞,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直到达到平衡。

扩散过程可以分为分子扩散、界面扩散和体扩散等。

2.对流:对流是指溶质在流体介质中由于流场的存在而引起的传递过程。

对流传质主要分为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两种类型。

强迫对流是通过外加的外力使得流体产生不均匀速度场,从而引起的传质;自然对流则是由于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引起流体的密度变化,进而形成流体的自然循环。

3.反应:反应传质是指传质过程中 beginspace 同时 Beginspace 进行化学反应的传质过程。

在反应传质过程中,溶质通过扩散或对流到达反应界面,参与反应之后再分散到溶液中。

传质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转移和分离过程的机理、改进传质分离过程的性能和优化操作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离过程分离过程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常用的分离技术有凝固、蒸馏、萃取、吸附和膜分离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分离技术。

1.凝固:凝固是指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这种分离方法常用于分离固体颗粒和溶液之间的混合物,通过凝固可以将溶液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蒸馏:蒸馏是一种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液体,使其中沸点较低的组分先从液体中蒸发出来,然后再冷凝成液体,从而实现分离不同沸点组分的目的。

第4章 液液传质分离过程(4学时)

第4章 液液传质分离过程(4学时)
4. 液液传质分离过程
4.1 液液萃取
液液传质分离是利用溶质在两液相中不同的分配 特性,通过相间传质达到分离的目的。


1.萃取原理
萃取:在液体混合物(原料液)中加入 一个与其基本不相混溶的液体作为溶剂, 造成第二相,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两 个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原料液混合 物得以分离的单元操作。亦称溶剂萃取, 简称萃取或抽提。 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A A
此即分配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29/120
分配曲线的作法 ①AB、S部分互溶
yA
xF
P R
B M
E
S O
N
P
以共轭相的萃余相组成xA为横坐标,以萃取相 组成yA为纵坐标,则可在yA~xA直角坐标图上得 到表示这一对共轭相组成的点N。每一对共轭相 可得一个点,将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可得到曲线 ONP,称为分配曲线。
4.2.2.1 溶解度曲线与联结线



1.I类物系 设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 ,但B与S为部分互溶,其 平衡相图如图所示。此图 是在一定温度下绘制的, 图中曲线 R0R1R2RiRnKEnEiE2E1E0称 为溶解度曲线,该曲线将 三角形相图分为两个区域: 曲线以内的区域为两相区, 以外的区域为均相区。
2014年9月5日 8/120
4.萃取操作的应用



对于一种液体混合物,究竟是采用蒸馏 还是萃取加以分离,主要取决于技术上 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一般地,在下列情况下采用萃取方法更 为有利。 (1) 原料液中各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接近于1或形成恒沸物,若采用蒸馏方法 不能分离或很不经济;
9/120
溶质A在萃取相E中的质量比 Y 溶质A在萃余相R中的质量比 X Y KX 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临界流体具有低粘度、高密度、扩散系数大、超强 的溶解能力等特性。
4.2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提 取出待分离的高沸点或热敏性物质的新型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SCF)是状态处在高于临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流体, 它具有低粘度、高密度、扩散系数大、超强的溶解能力等特性。
表 4-1 溶质—溶剂基团相互作用的罗宾斯
与拉乌尔定律的偏差 基团 结合氢的给予体 酚 酸、硫醇 醇、水 多盐杆菌的活性氢 结合氢的受体 酮、二取代基胺、砜、 氢化氧磷(phosphine oxide) 叔胺 仲胺 伯胺、氨、无取代基的氨基化物 醚、氧化物、亚砜 酯、醛、碳酸酯、磷酸酯 硝酸酯、亚硝酸酯、腈、分子 内部结合体 芳烃、烯烃、环芳烃 无活性氢的多环烷烃、单环烷 烃 非氢键合 石蜡烃、二硫化碳 12 + + + + + 0 + + + + 0 0 11 + + + 0 + 0 0 — 0 + 0 0 10 — 0 + — + + 0 — — 0 — — 6 7 8 9 5 — — — — — 0 — 0 — 0 + — 0 0 — + — — + 0 + — — — — + — — 0 0 0 0 0 0 0 + 0 — + + 0 0 0 — — 0 — — — — 1 2 3 4 0 0 0 0 0 0 — 0 — 0 0 + 0 — — — — — — — — 0 0 0 0 — — — — — — 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1.4 微分逆流萃取模型
二﹑轴向扩散模型 轴向扩散模型做了如下假设: 轴向扩散模型做了如下假设: 每相的返混可用一恒定的轴向扩散系数E来描述 来描述; ①每相的返混可用一恒定的轴向扩散系数 来描述; 各相的表观速度在横截面上处处相同,在轴向上是恒定的; ②各相的表观速度在横截面上处处相同,在轴向上是恒定的; 仅仅是溶质在两相间传质,各相体积总传质系数为一常数; ③仅仅是溶质在两相间传质,各相体积总传质系数为一常数; 溶质的分配系数为一常数; ④溶质的分配系数为一常数;
二、萃取体系的分类
(1) 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2) 中性络合体系 (3) 酸性络合萃取体系 (4) 离子缔合萃取体系 (5) 胺类萃取体系
案例
叔胺分子中的氮原于具有孤对电子,能和无机酸的H 伯、仲、叔胺分子中的氮原于具有孤对电子,能和无机酸的 +离子 以稳定的配位键形成相应的铵盐。 以稳定的配位键形成相应的铵盐。这些铵盐和季铵盐中的阴离子 与水相中的金属络合阴离子发生交换,使被萃取物进入有机相。 与水相中的金属络合阴离子发生交换,使被萃取物进入有机相。 因此,这种萃取机理主要是阴离子交换反应。 因此,这种萃取机理主要是阴离子交换反应。 胺类萃取剂一般适用于无机酸、金属离子的萃取。另外, 胺类萃取剂一般适用于无机酸、金属离子的萃取。另外,胺类萃取 剂属于Lewis碱, 利用它的弱碱特性 , 可实现对有机羧酸 、 酚类 碱 利用它的弱碱特性,可实现对有机羧酸、 剂属于 等的萃取分离。 等的萃取分离。
例题:
在实验室对某稀溶液物系进行萃取实验,活塞流工况下测得( 在实验室对某稀溶液物系进行萃取实验 , 活塞流工况下测得 ( HTU ) ox= 19、 现放大设计一个工业塔, 0.9144 m。现放大设计一个工业塔,已知 : (NTU)ox= 4 、 Pex=19、
Pey=50 、 E=0.5 。求塔高是多少 ?
4.1.3 分馏萃取
通常采用塔中部进料的分馏萃取流程。 通常采用塔中部进料的分馏萃取流程。
洗涤液 溶剂 脱溶剂的 SR 萃取相 溶剂 T 溶剂 脱溶剂的 SR 产品A 溶剂 S
进料 进料 进料
A,B
溶剂 S
萃余液
溶剂
萃余液
溶剂
TR
溶剂 T
脱溶剂的产品B (c)
(a) (a)
分馏萃取
(b)
(b) 单回流的分馏萃取
例题:
用苯作萃取剂在喷淋塔内萃取水溶液中的醋酸。 用苯作萃取剂在喷淋塔内萃取水溶液中的醋酸。已知塔高H=1.4 =4.5× m ,塔截面积A=4.5×10-3(m2),萃取相进出口的醋酸浓度分 =0.00397, =0.0115, 别为y1=0.00397,y0=0.0115,萃余相进出口醋酸浓度分别为 =0.688, (均为 均为kmol/m =5.67× x0=0.688,x1=0.683 (均为kmol/m3)。苯的流率E=5.67×10-6 /s, m3/s,萃取平衡关系为 :y=0.0247x。 试求:(1)萃取相总传质单元数; 试求:(1)萃取相总传质单元数; 萃取相总传质单元数 (2) 萃取相体积传质系数Koa。
, 将已知数据代入式
该方程为非线形方程, 该方程为非线形方程,用迭代方法求解H = 5.26 m 69. 效率 =(HTU)ox(NTU)ox / H = 4×0.9144 / 5.26 ×100 % = 69.5 %
4.2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 固体或液体中提取出待分离的高沸点或热敏性物质的 新型萃取技术。
4.2 超临界流体萃取
技术优势: ① 超临界流体具有极强的溶解能力,能实现从固体中提取有效成 分。 ② 可通过温度、压力的调节改变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因而超临界流体萃取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③ 超临界流体传质系数大,可大大缩短分离时间。 ④ 萃取剂的分离回收容易。
4.2.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热力学基础
解 : 对于活塞流, 塔高 H 对于活塞流 , (4-39): 39)
0.5 4 × 0.9144 1 − = 1− H 1 + 19(0.9144 / H ) − 0.5 + (1/ 4) 50(0.9144 / H ) − 1 + 0.5 + (1/ 4)
活塞流 = ( HTU ) ox ( NTU ) ox
( HTU ) 0 =
H 1.4 = = 1.61(m) ( NTU ) 0 0.869

E 5.67 × 10−6 Koa = = = 7.816 × 10− 4 1 /s −3 ( HTU )0 A 1.61 × 4.5 × 10
此塔萃取相的总传质单元数为0.869, 此塔萃取相的总传质单元数为0.869,其萃取相的体积传质系数Koa等于 0.869 7.816× 1/s。 7.816×10-4 1/s。
4. 液液传质分离过程
4.1 液液萃取
液液传质分离是利用溶质在两液相中不同的分配 特性,通过相间传质达到分离的目的。 特性,通过相间传质达到分离的目的。
4.1.1 萃取剂的选择和萃取体系的分类
一、萃取剂的选择
一个合用的萃取剂应与原溶液形成不互溶的两液相, 一个合用的萃取剂应与原溶液形成不互溶的两液相,萃取 剂还应具备以下性质: 剂还应具备以下性质: ①两液相容易分开,不形成乳化液; 两液相容易分开,不形成乳化液; ②萃取剂与任何进料组分之间不形成共沸物; 萃取剂与任何进料组分之间不形成共沸物; ③萃取高; ④萃取剂在萃余相中的溶解度应尽可能地低。 萃取剂在萃余相中的溶解度应尽可能地低。
解: 设萃取塔中传质速率为N。 则 N = E (y0-y1) = 5.67×10-6 (0.0115-0.00397)=4.269×10-8 kmol/s 塔顶和塔底的萃取相平衡浓度为:
y0*=0.0247×0.688=0.01699 kmol/m3 y1*=0.0247×0.683=0.01687 kmol/m3
1 /N
v1 = v N +1 (1 − ΦU ) + l0ΦE
l N = l0 + vN +1 − v1
各式可用质量单位或摩尔单位。 各式可用质量单位或摩尔单位。由于在绝热萃取塔中温度变化一般都不 因此一般不需要焓平衡方程, 大,因此一般不需要焓平衡方程,只有当原料与溶剂有较大温差或混和 热很大时才需考虑。 热很大时才需考虑。
4.1.2 多级逆流萃取的计算
集团法: 集团法 定义φ 为溶剂中组分i进入萃余相中的分数 定义 U为溶剂中组分 进入萃余相中的分数
v N +1 − v1 u eN +1 − ue ΦU = = N +1 v N +1 ue − 1
1 − ΦU = ue − 1 ueN +1 − 1
u e = [u N (u1 + 1) + 0.25]1 / 2 − 0.5
y * − y0 ln 0 y* − y 1 1
y 0 − y1

=
=
0.01290 − 0.000549 = 0.00867 kmol/m 3 0.01290 ln 0.00549
因此得: 因此得:
( NTU ) 0 = ( y − y ) ln
*
0.0115 − 0.00397 = 0.869 0.00867
S p2 S φ2

S p2 y2 = E p
— —
+ +
0 — — — —
— — — — — —
— — + + + — + 0
— 0
案例
苯中分离链烃。苯在罗宾斯表中属于第11组 而所选的链烃—庚烷属于 苯中分离链烃。苯在罗宾斯表中属于第 组,而所选的链烃 庚烷属于 第 12组。 由罗宾斯表可见 ,第8组(伯胺、氨 、无取代基的氨基化合 组 由罗宾斯表可见, 组 伯胺、 与芳烃形成的物系对拉乌尔定律产生负偏差, 物)与芳烃形成的物系对拉乌尔定律产生负偏差,与链烃形成的物系 产生正偏差。 产生正偏差。 尽管胺或氨基化合物在分离该混合物上很可能是有效的, 尽管胺或氨基化合物在分离该混合物上很可能是有效的,没有迹象表明 是否一定分层。罗宾斯表也指出,第4组(具有活性氢原子的多环链 是否一定分层。 罗宾斯表也指出, 组 氧化物、亚砜) 烃)、第7组(仲胺)和第 组(醚、氧化物、亚砜)均与链烃形成正 组 仲胺)和第9组 偏差物系,与芳烃形成理想物系。这类溶剂同样可认为是可行的溶剂。 偏差物系,与芳烃形成理想物系。这类溶剂同样可认为是可行的溶剂。 但没有表明形成的液相数目。 但没有表明形成的液相数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