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_左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64期)2006年第3期Jour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左 停, 陈 瑜, 齐顾波, 鲁静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94)

[摘 要] 文章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入手,如区域类型划分和特征化,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起因、现状和趋势,如城镇化、劳动力流动、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行政区划等问题。[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区划;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 F3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08X(2006)03-0001-06

[收稿日期] 20060725

[作者简介] 左 停(1964)),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重大课题。本文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一、中国重点农村发展区域及其特征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再加上历史和现行政策诸多方面的原因,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依照不同的标准,可对各地农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把我国农村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者根据人均GDP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个世界0,也有划分为八大社会经济区域[1],甚至六大、七大、九大经济区、二十四个农村经济区的。按照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经济区域所履行的功能,可分为单一功能区和多功能综合区,如/十一五0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四大经济功能区。可按热量差异、植被、土壤等要素的不同来划分区域,如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将我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也有将农村按地形和经济特点分为平原、丘陵、山区、牧区和湖区5个类型区域的。也可按照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的聚居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的实施范围等标准来进行划分[2]。

近年来,国际上日益注重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进而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问

题。对全国农村经济和发展区域进行探讨,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具体情况,发展水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同时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过去进行区域划分多数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限制较大,现在许多农村经济区域划分是间断的、动态的,但是更能针对区域内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解决。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村经济区域进行的划分,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我国农村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了解各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从而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解除地区桎梏,实现国家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本节这里先着重介绍一些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些重点区域及其特征。

二、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客观上存在着三个明显差异梯度,从东至西呈现梯级依次弱化态势,东部属相对发达地区,中部为次发达地区,西部为欠发达地区。

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源于/六五0至/八五0期间一直奉行的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思路。1991年,反映地区差异变化的基尼系数为012463,1995年上升至012747,1996年略有下降,近几年基尼系数又呈上升趋势,说明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又呈扩大的趋势。我国东

中西部地区GDP绝对差距明显。首先,从人均GDP的绝对差距来看,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0年东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155倍和1182倍,1999年该指标值分别提高到1185倍和2142倍。其次,东中西部的经济增长率也存在差距。1990~1999年期间东中西部的人均实际GDP增长速度都不断减缓,但总体上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尤其在90年代后期更为明显。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比中部地区高111倍,比西部地区高116倍。人均GDP最高的上海达到55307元/人,最低的贵州只有4215元/人,相差12倍[4]。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东部地区的上海、北京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而在西部地区的贵州则只有800余元[5]。

表1重点农村发展区域及其特征[3]重点区域区域界定和主要发展特征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它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逐渐被确定下来。

农村区域发展的总体水平来从东至西呈现由高到低的梯次分布,西部为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是西部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直接体现。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大部为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黄淮海地区北起长城,南至桐柏山、大别山北麓,西倚太行山和豫西伏牛山地,东濒渤海和黄海,其主体为由黄河、淮河与海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黄淮海平原,以及鲁中南丘陵和山东半岛。包括京、津和鲁三省市的全部,冀、豫两省的大部,以及苏、皖的淮北地区,共53个地市,376个县(市、区)。黄淮海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水土资源组合好,农林牧业综合发展条件好,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也,是保障我国未来食物安全的主要区域。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生产条件较差,地块破碎,且多为坡耕地,难以规模经营;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多年来广种薄收,大部分地区才刚刚解决温饱。黄土高原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林牧业发展不足;种植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大部分坡地耕种抗旱耐瘠的谷子、糜子,山西和陕西的汾渭谷地是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

农村山区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按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山区县分布在28个省、区、市的901个县(市、旗)。山区至今贫困面仍然比较大,贫困程度也比较深,少数民族也多集中在山区。大部山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地处偏远,相对封闭,交通不便,通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季节性缺水,山地灾害多发、频发;山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容易形成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生态退化与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即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主要包括冀、蒙、辽、吉、黑、浙、湘、粤、桂、琼、渝、川、贵、云、藏、甘、青、宁、新等20个省、区、市的640个县(市、旗)。2005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把民族地区列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扶持区域。

扶贫重点地区根据5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6,国家将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592个县(旗、自治县、市辖区)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扶贫重点县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范围内确定

陆地边境地区我国陆地边境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泮,总长度约2.2万千米,沿边境线分布着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134个县(市、旗)。发展基础设施差,距离中心城市和市场远,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从2000年开始,中央启动/兴边富民0项目,截至2004年底,我国/兴边富民0重点试点县已增加到了37个,占所有陆地边境县的近三分之一,解决了部分边境地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

从城镇化阶段来看,如果与世界各国的平均发展相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仅落后预期工业水平,而且也远远落后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根据魏后凯(2000)的测算表明,199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30137%,其中东部地区为33196%,中部地区为30165%,西部地区为23147%。从工业化进程看,我国工业化进程已开始进入钱纳里划分的工业化中期的期中阶段。其中,东部地区已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西部地区则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此外,若按照购买力平价的划分标准,根据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水平,1999年我国东部地区已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而中部和西部进入下中等收入阶段[6]。

#

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