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摘要:供应链融资模式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目前供应链融资存在明显结构性和制度性制约因素,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供应链整体潜在风险大、企业信息技术滞后。拓展供应链融资服务,重要的是银企共建规范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创新供应链融资主体,构建数据信息共享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管理体系;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供应链指的是商品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其中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因其强势地位成为核心企业,而上下游相对弱势的配套企业大多是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即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在中国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现实意义有:
1.实现银行审贷风险评估的突破,扩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机会。供应链融资审贷标准强调核心企业的规模实力、融资的封闭运作及自偿性、交易的连续性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一方面,银行通过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掌控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把资金投放到过去不愿意贸然介入的中小企业,扩大了经营范围,提高了业务收益,并且改变了过于依赖大客户的格局。另一方面,由于解决了供应链上资金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作用。
2.突破传统融资担保物限制.实现了担保方式的创新。由于在在供应链背景下, 中小企业变成与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收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银行不再强求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应收账款及动产质押作为授信条件.打破了传统融资的思维,灵活性与流动性更高,而对中小企业的的风险程度可能降低到和核心企业贷款接近的水平。
3.实现了融资效率和成本方面的突破。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除了发展业务外,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也同样重要。供应链融资发挥了供应链各节点的衔接功能和服务职能,通过银行与物流企业、专业市场、大的买方企业等的协作关系,通过相同的标准化模式,形成批量融资和管理,有效简化融资流程,并通过生产经营紧密联系,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链关系,降低放贷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近年来已成为“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是国际性银行
2007年度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并在西方银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信贷紧缩大背景下一枝独秀,高速增长。
国内该业务尝试最早始于深圳发展银行于2001年下半年开始试点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通过从试点到该行全系统推行自偿性贸易融资、“1+N”供应链融资实践后,于2006年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截至2010年6月30日,该行供应链融资业务授信余额增至1454亿元,不良率维持在0.35%。
供应链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吸引了许多银行介入。围绕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国内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效仿发展“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物流融资”等名异实同的类似服务。时至今日,目前四大国有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超过30家银行都已涉足这一业务。
在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设计上,目前各个银行均是在此前推出的部分业务基础上,整合几个甚至十多个产品,再加上一些创新的因素,组合成新的产品,使得原有产品得以延伸。
三、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国内银行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开展正如火如荼,但从该项业务发展形势和内外环境来看,仍普遍面临着如下几类问题:
1.目前供应链金融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制约因素。国内供应链融资相对集中于汽车、钢铁等少数几个有限的行业;尚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和行业性指导文件可以依据。
2.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价值认同和理念,仍然存在重销售商、轻供应商,重自身利益、忽视供应链整体利益的现状。
3.物流环境的复杂和混乱。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于是银行很难做到对流程进行控制,使得风险管理无法得到无缝连接。
4.已经形成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在政策法规层面,尽管《物权法》已获通过,但其实施细节尚未出台,在物权权属关系上尚且存在一定的瑕疵,在动产抵押登记上各地标准不一,这给银行通过控制物权和权属的转移来管理风险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大企业获得多家银行授信导致的信用放大功能的叠加,导致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被放大,这在现有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的中国,给银行在监管供应链金融风险方面带来了更高的风险。
5.缺乏健全的信用体系,导致供应链融资双方出现利益偏差并制约其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使银企之间、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缺乏相对可靠的信任。
信息不对称加上金融机构和企业各自追求的利益偏差,直接决定了该业务在实际发展推进中的困难。
四、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对策思路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很好的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拓展的方式,不但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解决了竞争加剧形势下银行资金有效投放的问题,代表了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拓展供应链融资服务,重要的是强化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风险防范,创新供应链融资主体,在服务模式上寻求新突破。
1.银企共建规范的、制度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设计出更完善的供应链融资方案与技术, 并力争与核心企业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供应链企业集群需要对整个产业链进行价值重构与组合,在供应链内部强化引入激励机制,形成相互依赖的“信誉链”和“利益同共体”,在享受核心企业提供的排他性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构建数据信息共享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突破供应链融资技术瓶颈。通过物流、银行、企业多方努力,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不仅能为商业银行与供应链各企业间提供信息传递和共享平台,而且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相关资信评级、业务操作、信息查找等功能,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控制风险的效果。
3.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供应链金融仍然不能完全消除信贷风险,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是供应链金融得以稳定发展的保障,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问题。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作用。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营能力,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授予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直接负责对融资质押物验收、价值评估和控制等贷款运营和风险管理,实现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既提高了运作效率,也降低和转移银行贷款风险,对推动供应链融资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5.扩展供应链融资领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下的供应链直接融资,建立全方位的金融市场有机层次。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王世渝.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商界评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