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时间取样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時間取樣法
壹、概論
˙時間取樣法(time sampling)的原則上,在觀察幼兒的情境中,觀察者在全部過程中只選擇其中一小段的時間,進行幼兒行為的觀察與紀錄。當你這樣取樣時,你不只是選取時間,也同時選擇某些特定行為。
˙十五位幼兒的攻擊行為,你決定每一位幼兒觀察1分鐘並做紀錄。在觀察小莉的1分鐘內,你在檢核表上針對他所表現的所有攻擊行為你都做註記。
˙它是運用觀察去取樣,而非利用觀察去描述行為。
˙該行為出現的頻率必須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使觀察者在所選定的時間內可以觀察到該行為的發生。
˙如果該行為在15分鐘內發生的頻率少於一次,那麼時間取樣法就不適用應用於此情況中。
˙代表性在時間取樣法中非常重要。「長度、時間間隔、間隔的次數等設計是為了能篤定地捕捉到觀察目標行為的樣本」。代表性只有在比較常發生的行為中才有可能存在。
˙對於你沒有觀察到的行為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預測,而不經由實際的觀察去得知,這就是所謂的代表性。
˙當幼兒表現出目標行為時,觀察者需要在事先設計好的編碼表格上做檢核。˙編碼系統分為:類別系統(category system)和符號系統(sign system)。
˙符號系統要求行為的類別必須是互不相容的,指幼兒所表現的行為沒有一項是可以放在一個以上的類別中。
˙類別系統中的行為也是互不相容,並還必須是廣泛性(exhaustive),必須包括行為的所有範圍。
˙符號系統的方法容易使用,但是你必須先註明要選擇的觀察時間區隔為何,你必須再觀察目的和觀察時間區隔的實際性之間做協調。
˙如果你想觀察第一個幼兒20秒,紀錄20秒,然後休息20秒後在觀察下一位幼兒,在這樣的時間區隔下,你將需要整整1分鐘的時間去完成一位幼兒的觀察與紀錄。
˙時間取樣法的特色:
1.兒童在明確的短時距被觀察。
2.所觀察的行為被視為平常行為的一個樣本。
˙時間取樣法的指引:
1.時間取樣法適用於研究出現頻率較高的行為。
2.時間取樣法只適用於明顯可觀察的行為。
3.觀察者必須說明其操作性定義,使其他人能清楚的瞭解所有的用詞。
4.說明觀察的目的,如此才能正確地決定如何建構時間取樣的研究。觀察目的
有助於決定下列事項:(1)觀察者所需觀察對象之數目(2)所做之觀察是針對個人或群體的結果(3)觀察的頻率如何,才能提供代表性的樣本。
貳、實際練習
˙Gander和Gardner(1982)提出,觀察者可以將觀察步驟的每1分鐘,以15秒為
單位做間隔區分。
一、開放性對閉鎖性
˙時間取樣法歸為一種閉鎖性的方法,因為在初始資料蒐集過程中使用編碼設計。當觀察使用編碼設計時,原始資料就流失了。
˙「做做、停停」的程序描寫為觀察作筆記(note-taking) 延伸紀錄(note-expansion)
二、選擇性程度
˙時間取樣法的選擇性程度很高,因此在觀察過程中只捕捉事先所選定的行為而已。
三、推論的必要性
˙時間取樣法要求觀察者一開始就做推論或解釋,因為在觀察當下你必須馬上決定是否要記錄該項行為;這個決定是根據你是否將那項行為歸在所欲紀錄的某一
特定類別中而定,例如,該行為是否屬於攻擊性行為、合作性遊戲等。
˙你可能需要包含一些敘事描述性記錄法的資料,以利事後當你需要做某些推論時可以派上用場。
四、優點
˙以觀察所需時間和精力來說,時間取樣法是符合經濟效益。
˙這種觀察法也具有效率性,因為透過事先設計好的符號紀錄表,減低觀察者觀察當下所需的判斷和推論的變異性,這也有助於不同觀察者之間紀錄的一致性,使得觀察者之間的信度因而提高。
˙由於此一觀察在運用上很容易,也很有效率,因此觀察者要收集很多的紀錄是有可能的。
˙時間取樣法的另一個優點是,它可以與其他觀察法結合使用,例如編碼設計和敘事描述法。
˙不干涉觀察對象正常活動的情況下做記錄,而且不需事前先與觀察的對象建立關係。
˙能夠提供與量有關的結果,且能夠統計分析個人或群體的資料。
˙有助於決定行為或事件發生的頻率。其提供兩個用途(1)某些情況下對指導者來說是次數重要資料,例如行為修正。(2)從頻率的計數所獲得的資料,可用來發展其他的測量,例如查核表或量表。
五、缺點
˙編碼設計無法紀錄行為發生時詳細的情境脈絡資料、行為的狀況、行為如何隨著時間改變,或者各種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時間取樣法缺乏發生行為當時情境脈絡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以及缺乏事件取樣法對行為紀錄的詳細面貌。
˙必須當行為發生的頻率相當高時,觀察者去設定觀察和紀錄的密集性間隔才有意義。
˙如果你想要觀察的行為發生之比例較不頻繁,則記錄的間隔就要拉長些。
˙所欲觀察之行為地須至少平均每15分鐘就會發生一次,在這樣的情況下時間取樣法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觀察法。
˙如果所觀察的部分行為不能正確地代表所有行為,問題就會產生。(舉例7-15) ˙使用事先設定的行為分類可能會使觀察者的所見有偏差,因為觀察者會一昧地找尋表格上所預定的行為,而不是去描述所發生的行為。
˙在使用這個表格作為觀察之前,你必須先將每一行為的分類做好定義。
六、時間取樣法的應用
˙觀察記錄何時可能對教師和家長派上用場?有兩種情形:
(1)想要了解幼兒在學校最常或最少出現的行為是什麼-攻擊性、合作性、友
善性等。
(2)了解幼兒在學校的社會性互動狀況-受歡迎、孤立、獨立、依賴、領導性、
隨者等。
你可以把感興趣好奇的行為加入時間取樣的觀察紀錄表中。
˙時間取樣法的效率性使得觀察者在追蹤較多數量的幼兒行為上始可能的。
˙你可以把時間取樣的紀錄(如表7-4和表7-5)作為敘事描述法的補充資料,如此可以幫助你對於實際發生的事情有更完整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