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
生物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课件)

05 消化与吸收生理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和肛门,是食 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 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 参与食物的消化。
消化道平滑肌
构成消化道管壁的主要肌 肉组织,通过收缩和舒张 推动食物在消化道内移动。
研究对象
包括各种动物,从低等无脊椎动 物到高等脊椎动物,重点研究其 生理功能、代谢过程、生殖发育 、神经调节、免疫机制等方面。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体内实验法
体外实验法
在保持动物体完整性的条件下,通过手术 、刺激、注射等方法研究动物体内部各种 生理过程和反应。
将动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从机体内取出, 置于模拟体内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如 离体器官灌流、细胞培养等。
与生物学的关系
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与生物学的其他分支如生物化学、遗传学、生 态学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生物学的发展为动物生理学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手段 和方法,而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丰富了生物学的理论体系。
02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细胞膜的功能:物质 转运、信息传递、细 胞识别、细胞保护等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将食物磨碎、混合并推向消化道 远端。
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 子物质,如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等。
吸收
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被机体细胞利用。 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生物竞赛辅导--动物生理6(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

D
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
1,身体的正常姿势决定于多种刺激, ,身体的正常姿势决定于多种刺激, 有哪些感受器可接受刺激? 有哪些感受器可接受刺激? 2,为什么有的人易晕车,晕船? 2,为什么有的人易晕车,晕船?
3,讲述听觉的形成传导路. ,讲述听觉的形成传导路.
讨论: 当气温下降到5℃ 讨论: 当气温下降到 ℃时,人和青蛙的耗氧
一无脊椎动物的经神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经神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神经网: 2.梯形神经: 神经网: 梯形神经 梯形神经: 神经网
3.链状神经系统: 链状神经系统: 链状神经系统
注意: 注意:
①无脊椎动物神经节 的共同特征是神经细 胞体在周围, 胞体在周围,神经纤 维在中央. 维在中央. ②环节动物,软体动 环节动物, 物和节肢动物神经系 物和节肢动物神经系 统都有巨大神经
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 小脑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脑神经 对 外周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全是混合神经) 脊神经 对(全是混合神经) 间脑
"沿桥中间走" 沿桥中间走" 沿桥中间走
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运动感觉竖中央" 运动感觉竖中央" 运动感觉竖中央 额叶
视觉的形成: 视觉的形成:
房水→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物体反射光→ 角膜→ 房水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物体反射光 角膜 (折光系统) 折光系统) 视网膜上成像→ 视网膜上成像 倒反像) (倒反像)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成正像) (成正像) 晶状体曲度 感光细胞兴奋→ 感光细胞兴奋 视神经→ 视神经
问:眼睛如何看清物体的? 三重调节 瞳孔 眼睛如何看清物体的?
动物生理学奥赛辅导

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部分、选择题(从4个选项中选出1 个正确的,将其供码写在括号中)本人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5,总计30分)1、乙酰胆碱是怎样使突触后膜去极化的?①带正电的乙酰胆碱分子进入突触后膜;②引起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③引起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增加;④引起突触后膜对各种小离子(正离子)通透性增加。
答()2、下列哪种心肌组织的兴奋传导速度最快?①心房肌②房室结;③房室束④心室肌答()3、氧解离曲线右移是由于什么原因?①CO分压下降;②P H值升高③温度升高;④二磷酸甘油酸降低。
答()4、体温一词是用来表明何种温度的?①体表温度;②体核温度;③平均体表温度;④体核、体表温度的平均值。
答()5、肺泡的同缩力来自何处?①肺的弹力纤维和肺泡膜液体分子层表面张力;②肺的弹力纤维和胸内负压;③胞壁弹力;④肺泡膜的液体分子层和肺内压。
答()6、促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因素是什么?①血钙降低;②降钙素分泌增多;③血磷升高;④以上都是。
答()7、下列哪种激素是类固醇(甾体)激素?①甲状腺素;②雄激素;③降钙素;④肾上腺素。
答()8、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哪一种?①甲状腺激素;②肾上腺素;③生长激素;④下丘脑神经激素。
答()9、肾髓质高渗状态的保持有赖于下列何种作用?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③肾小管的逆流倍增作用;④直小血管的逆流作用。
答()10、肾小球位于肾的什么部位?①皮质;②外髓;③内髓;④皮质和外髓。
答()11、在尿形成过程中有关K+的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①在远曲小管中分泌出来;②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③由远曲小管分泌出去以交换Na+;④在盐皮质激素作用下,从尿中排泄减少。
答()12、一般情况,NS- K+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进行哪些离子转运活动?①3个移出膜外;②②2个K+移入膜内;③3个Na+移入膜内,同时2个“移出膜外;④3个NX移出膜外,同时2个“移入膜内。
济宁一中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

?密质:表层、坚硬
?松质:内部,疏松
骨髓
髓腔和松质内,幼年时有造血功能;成年时失去造血功能。骨骺的松质终生保持造血功能。
骨的成分
有机成分:35%,肌原纤维
无机成分:65%,钙盐
随着年龄增长,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减少,弹性、韧性和坚硬性都降低
骨骼的区分
中轴骨骼颅骨
脊柱躯干骨
胸骨
肋骨
附肢骨骼上肢骨
下肢骨
电子显微镜下:肌原纤维由肌小节构成
肌小节=粗肌丝+细肌丝收缩的机能单位
暗带:粗肌丝形成,肌球蛋白
明带:细肌丝形成,肌动蛋白
明带两个相邻的肌小节之间没有粗肌丝,只有细肌丝
Z线:明带中间有一条横向线
H区:暗带中间有一段明亮的区域,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
肌丝滑动学说
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使两个Z线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肌肉收缩
关节
能活动的骨连接
基本构造
关节面
凸起的面叫关节头
凹进的面叫关节窝
关节囊
结缔组织构成,包围整个关节,连接两块骨骼
关节腔:密闭腔,内有润滑液
骨骼肌
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50%。
基本构成:肌纤维有血管和神经
肌肉收缩机理
肌细胞=肌纤维
肌细胞中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1-2微米
光学显微镜下:肌纤维明显的特征是,有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器官的粘膜、一些腺体的导管
单层纤毛上皮:小支气管、输卵管、子公内面
假复层柱状上皮:一些腺体的大排泄管,呼吸道等。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皮肤的表皮、消化道及荫道等。在最下面一层为生发层,由此产生新的上皮细胞。?过度烧伤导致生发层破坏,所以不易恢复,被结缔组织取代。
经典竞赛辅导资料动物生理1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1页 整理人:Zeeto 2010.4 QQ :285462536 E-mail :zeeto@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 区分刺激、兴奋与兴奋性这些概念 搭配下面的名词与概念 兴奋 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
兴奋性 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动作电位)。
刺激 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
2. 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 RP )① 特点● 绝大多数为恒定的直流电位 ● 膜内为____、膜外为___● 不同类型的细胞,其静息电位大小有区别。
② 产生机制● ____的平衡电位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机制 ● Na +的少量扩散● _______泵的活动选择: 一般情况,Na +- K +泵每分解1分子ATP 可进行哪些离子转运活动?答( )A.3个Na +移出膜外;B.2个K +移入膜内;C.3个Na +移入膜内,同时2个K +移出膜外;D.3个Na +移出膜外,同时2个K +移入膜内。
填空: 1.C (K +膜内):C (K +膜外)=_______ ;C (Na +膜内):C (Na +膜外)=_______2.静息时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____的通透性低,对___ 的通透性高,对___的通透性中等。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各种可兴奋细胞在具有一定RP 的基础之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① 特点●● ● ② 产生机制● 填图:通道___,K +通道___,___流出细胞静息状态__极化____电位____通道 ____通道____电位 ____极化③ 细胞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绝对不应期:紧接兴奋之后,出现非常短促的绝对不应期,历时0.3毫秒,兴奋性由原有水平(100%)降低到零,无论第二次施予的测试刺激的强度多大,都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
江苏省高中生物生物竞赛辅导课件-动物生理学-2电生理

③人工改变[K+]O/[K+]i,RP也发生相应改变,如:轴 突管内置换等张NaCl,RP消失(即[K+]i↓→RP↓)。
4、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有: ①细胞膜外K+的浓度; 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 ③生电Na+泵活动的水平。
二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4、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AP等于兴奋
5、AP产生的条件和阈电位:
是激活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临界值。即阈电位先 引发一定数量的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后, 再引发更多数量的Na+通道开放,爆发AP。
因此,当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导致Na+通道开放 与Na+内流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
2、概念: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内外
两侧的电位差。 不同组织细胞静息电位的大小也不一样。哺乳动物的
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70~-90mV,平滑肌细胞 为-60~-70mV,红细胞约为-6~-10mV左右。
静息时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膜电位减小称为去极化,而膜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
(四)入胞和出胞 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是通过细胞本身的
吞吐活动进行的,亦可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1、出胞:指细胞把大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
。 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过程:如激素、神经递质、消
化液的分泌。
2、入胞: 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 过程。
分为:吞噬=转运物质为固体; 吞饮=转运物质为液体。
一侧移动的过程。 [O2]o >[O2]i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动物生理学奥赛辅导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部分一、选择题(从4个选项中选出1个正确的,将其供码写在括号中)(本小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总计30分)1、乙酰胆碱是怎样使突触后膜去极化的?①带正电的乙酰胆碱分子进入突触后膜;②引起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③引起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增加;④引起突触后膜对各种小离子(正离子)通透性增加。
答()2、下列哪种心肌组织的兴奋传导速度最快?①心房肌②房室结;③房室束④心室肌答()3、氧解离曲线右移是由于什么原因?①CO2分压下降;②P H值升高③温度升高;④二磷酸甘油酸降低。
答()4、体温一词是用来表明何种温度的?①体表温度;②体核温度;③平均体表温度;④体核、体表温度的平均值。
答()5、肺泡的同缩力来自何处?①肺的弹力纤维和肺泡膜液体分子层表面张力;②肺的弹力纤维和胸内负压;③胞壁弹力;④肺泡膜的液体分子层和肺内压。
答()6、促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因素是什么?①血钙降低;②降钙素分泌增多;③血磷升高;④以上都是。
答()7、下列哪种激素是类固醇(甾体)激素?①甲状腺素;②雄激素;③降钙素;④肾上腺素。
答()8、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哪一种?①甲状腺激素;②肾上腺素;③生长激素;④下丘脑神经激素。
答()9、肾髓质高渗状态的保持有赖于下列何种作用?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③肾小管的逆流倍增作用;④直小血管的逆流作用。
答()10、肾小球位于肾的什么部位?①皮质;②外髓;③内髓;④皮质和外髓。
答()11、在尿形成过程中有关K+的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①在远曲小管中分泌出来;②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③由远曲小管分泌出去以交换Na+;④在盐皮质激素作用下,从尿中排泄减少。
答()12、一般情况,Na+- K+泵每分解1分子A TP可进行哪些离子转运活动?① 3个Na+移出膜外;②②2个K+移入膜内;③ 3个Na+移入膜内,同时2个K+移出膜外;④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
动物生理学 竞赛辅导资料

第一章消化第一节口腔内的消化消化过程是在口腔内开始的。
在口腔内,由于咀嚼和唾液的作用,食物成为湿润的食团,并有少量淀粉开始化学分解。
此后,食团由吞咽动作送入胃内。
一、唾液及其作用唾液由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以及分散舌和口腔粘膜的许多小唾液腺所分泌。
正常成人每日分泌唾液约1~1.5升。
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l)的液体,其中水分约占99%。
唾液的有机成份包括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尿素和尿酸等;无机成份有钠、钾、钙、氯、氨和巯氰酸盐等。
唾液的主要作用:①湿润和溶解食物,使食物易于吞咽。
固体食物溶解后才能作用于味蕾,引起味觉。
②清洁和保护口腔。
唾液有保持口腔正常湿润状态的作用,能冲淡有害物质,消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或异物。
唾液溶菌酶还有杀菌的作用。
③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最适PH近于中性,氯离子对此酶有激活作用。
由于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口腔内化学性消化的作用不大。
二、咀嚼和吞咽咀嚼是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受意识控制。
咀嚼时,牙齿将大块食物切割、碾磨,使食物变碎;同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而便于吞咽。
咀嚼对食物进行的是机械性加工,属于机械性消化。
咀嚼不充分,可使粪便中未消化的食物成分增多。
吞咽是使食物从口腔进人胃内的一系列反射动作。
吞咽时,首先是由于舌尖上举等动作,使食团进入咽部。
这是随意动作。
此时,由于食团对软腭的机械刺激,再引起一系列的不随意动作,包括: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使鼻咽通路关闭;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使咽与气管的通路关闭,呼吸暂停;由于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从咽部挤入食管。
此后,由于食团对咽和食管等处的机械性刺激,反射性地引起食管蠕动,将食团送到胃内。
蠕动是消化管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
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其特点为管腔内食物的前方消化管平滑肌舒张(舒张波),食物的后方消化管平滑肌收缩(收缩波);由于舒张波和收缩波同时不断前移,食物便被收缩波推向前(图6~1)。
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14页word文档

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根据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BO)纲要和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大纲(试行)要求,有关人体及动物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免疫、调节(神经和激素)和生殖。
上述内容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中已有过一些简单的介绍,这里只就竞赛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些知识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膜在安静状态和活动时伴有的电现象。
它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以神经细胞为例来讨论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及产生原理(1)静息电位:细胞膜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如下图所示,将两个电极置于安静状态下神经纤维表面任何两点时,示波器屏幕上的光点在等电位线作横向扫描,表示细胞膜表面不存在电位差。
但如将两个电极中的一个微电极(直径不足1μm)的尖端刺入膜内,此时示波器屏幕上光点迅速从等电位下降到一定水平继续作横向扫描,显示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表示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存在着跨膜电位差。
此电位差即是静息电位。
一般将细胞膜外电位看作零,细胞膜内电位用负值表示。
静息电位测量示意图A.膜表面无电位差B.膜内外两侧有电位差同类细胞的静息电位较恒定,如哺乳类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90mV。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这种数值比较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极化与静息电位都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
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称为超极化;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称为复极化。
从生物电来看,细胞的兴奋和抑制都是以极化为基础,细胞去极化时表现为兴奋,超极化时则表现为抑制。
(2)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离子流学说”认为,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是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以及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有差异。
在静息状态下,由于膜内外K存在浓度差和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因而一部分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增加了膜外正电荷;虽然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A-)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因膜对A-没有通透性,被阻隔在膜的内侧面。
动物生理学(解析)--生物奥赛

1.解析唾液中只有淀粉酶;胆汁不含消化酶,仅起乳化脂肪的作用;胰液中含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胃液中只有胃蛋白酶。
答案C。
2.解析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具有促进细胞间戮合物的形成,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
缺乏时,因毛细血管细胞间质不健全,致使毛细血管透性增强,易出血,常见的是牙龈出血;骨膜下出血时,可使四肢肿胀、疼痛,即坏血病。
答案C。
3.解析胆汁呈碱性,在十二指肠中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胆汁中含有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在肠内乳化成小颗粒,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胆盐能促进脂肪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醋的吸收;胆盐对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作用。
答案A,B,C,D。
4.解析因为胃黏膜细胞分泌一种略带碱性的豁液覆盖在豁膜表面,将胃液与胃的上皮细胞分隔开,而且使扩散进入勃液层的胃蛋白质消化酶失去活性。
B不对,因为胃中有水解蛋白质的酶。
C不对,胃蛋白质消化酶可以水解胃的蛋白质,但由于赫液层的保护作用使它不会与胃上皮细胞直接接触。
D不对,因为胃腺分泌出来的消化酶原是没有活性的,在胃腔中与盐酸接触后被激活。
E也不对,因为没有豁液层的保护作用,愈合的表皮也会被胃蛋白质酶所水解。
答案A。
5.解析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具有促进细胞间戮合物的形成,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
缺乏时,因毛细血管细胞间质不健全,致使毛细血管透性增强,易出血,常见的是牙眼出血;骨膜下出血时,可使四肢肿胀、疼痛,即坏血病。
答案C。
6.解析 D项,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贮存于胆囊中;G 项,肝脏可以贮存许多营养物质,其余各项均正确。
答案A,B,C,E,F,H。
7.解析该液体不是从血管流出,也不是从淋巴管中流出,故只能算从细胞组织间隙中流出,是组织液。
答案D。
8.解析从胃与小肠来的血液先经过肝门静脉进人肝,再经大静脉回到右心房、右心室,经肺动脉进人左、右肺,经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经主动脉、大动脉到达右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奥赛辅导-动物生理学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根据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BO)纲要和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大纲(试行)要求,有关人体及动物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免疫、调节(神经和激素)和生殖。
上述内容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中已有过一些简单的介绍,这里只就竞赛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些知识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膜在安静状态和活动时伴有的电现象。
它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以神经细胞为例来讨论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及产生原理(1)静息电位:细胞膜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如下图所示,将两个电极置于安静状态下神经纤维表面任何两点时,示波器屏幕上的光点在等电位线作横向扫描,表示细胞膜表面不存在电位差。
但如将两个电极中的一个微电极(直径不足1μm)的尖端刺入膜内,此时示波器屏幕上光点迅速从等电位下降到一定水平继续作横向扫描,显示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表示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存在着跨膜电位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差。
此电位差即是静息电位。
一般将细胞膜外电位看作零,细胞膜内电位用负值表示。
静息电位测量示意图A.膜表面无电位差 B.膜内外两侧有电位差同类细胞的静息电位较恒定,如哺乳类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90mV。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这种数值比较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极化与静息电位都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
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称为超极化;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称为复极化。
从生物电来看,细胞的兴奋和抑制都是以极化为基础,细胞去极化时表现为兴奋,超极化时则表现为抑制。
(2)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离子流学说”认为,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是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以及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有差异。
据测定,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及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见下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在静息状态下,由于膜内外K+存在浓度差和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因而一部分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增加了膜外正电荷;虽然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A-)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因膜对A-没有通透性,被阻隔在膜的内侧面。
随着K+不断外流,膜外的正电荷逐渐增多,于是膜外电位上升,膜内因负电荷增多而电位下降,这样便使紧靠膜的两侧出现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的存在,使K+的继续外流受到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和膜内负电场的吸引,以致限制了K+的外流。
随着电位差的增大,K+外流的阻力也随之增大。
最后,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所构成的两种互相抬抗的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量为0,此时跨膜电位就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K+的平衡电位与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略有差别,通常比测定值略高(即值略小),这是由于在静息状态下,膜对Na+也有较小的通透性,有少量Na+顺浓度差向膜内扩散的缘故。
简言之,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1)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可用上述微电极插入细胞内测量记录下来。
在测出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纤维一个有效刺激,此时在示波器屏幕上即显示出一个动作电位(如右图所示)。
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上升相表示膜的去极化过程,此时膜内原有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并进而变为正电位,即由-70~-90mV变为+20~+40mV,出现膜两侧电位倒转(外负内正),整个膜电位变化的幅度可达90~130mV。
其超出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过程,是膜内电位从上升相顶端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由于幅度大、时程短(不到2ms),电位波形呈尖峰形,称为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
从细胞的生物电角度来看,动作电位与兴奋两者是同义语,而兴奋性是指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细胞的兴奋性也相应发生一系列改变。
从时程上来说,峰电位相当于细胞的绝对不应期;后电位的前段相当于相对不应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和超常期;后电位的后段相当于低常期(如下图所示)。
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兴奋性也就恢复正常。
(2)动作电位的引起及产生原理:细胞膜受到刺激后,首先是该部位细胞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稍有增加,少量Na+由膜外流入膜内,使膜内外电位差减小,称为局部去极化或局部电位,局部电位不能远传。
但Na+内流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数值时,受刺激部位的膜上Na+通道全部开放,使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于是膜外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大量内流,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Na+内流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再生性)。
使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阈电位比静息电位约小10~20mV。
任何刺激必须使内负电位降到阈电位水平,才能爆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上升相是由于膜外Na+大量内流,膜内电位迅速高,使原来的负电位消失并高出膜外电位,在膜的两侧形成一个正外负的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的存在,使Na+的继续内流受到内正电荷的排斥,当促使Na+内流的浓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度差与阻止Na+内流的位差所构成的两种互相拮抗的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
此时膜电位为Na+的平衡电位。
简言之,动作电位的上升相是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是膜由K+平衡电位转为Na+平衡电位的过程。
在上升相到达Na+平衡电位时,膜上Na+通道已关闭,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增。
于是,K+顺浓度差和顺电位差迅速外流,使膜内外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内负外正的静息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简言之,动作电位下降相是K+外流所形成,是膜由Na+平衡电位转变为K+平衡电位的过程。
细胞膜在复极化后,跨膜电位虽然恢复,但膜内Na+有所增多,而K+有所减少。
这时便激活了细胞膜上的钠一钾泵,通过Na+、K+的主动转运,重新将它们调整到原来静息时的水平,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3)动作电位的特点: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现象,刺激达不到阈强度,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无),一旦产生,幅度就达到最大值(全)。
幅度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加而增加。
(4)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沿膜由近及远地扩布称为动作电位的传导。
其传导特点有:①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传导时,电位幅度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
②双向性传导。
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从产生部位沿膜向两端传导。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二)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是靠肌肉细胞的收缩活动来完成。
不同肌肉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虽各有特点,但收缩的基本形式和原理是相似的。
现以骨骼肌为例来说明。
1.骨骼肌收缩的形式肌肉兴奋后引起的收缩,可因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按其长度和张力的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一种是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与其负荷大小有关。
肌肉承受的负荷分为前负荷和后负荷两种。
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可以增加肌肉收缩的初长度(收缩前的长度),进而增强肌肉收缩力。
后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开始时才遇到的负荷,它能阻碍肌肉的缩短。
在有后负荷的情况下,肌肉不能立即缩短而增强张力,出现等长收缩。
当张力增强到超过后负荷时,肌肉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呈现等张收缩。
在整体内,骨骼肌收缩时,既改变长度又增加张力,属于混合形式。
但由于机体内肌肉的功能特点和附着部位的不同,在收缩形式上有所侧重,如咬肌收缩偏于等长收缩;眼外肌收缩偏于等张收缩。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而有效的刺激时,被刺激的肌细胞出现一次收缩过程(包括肌细胞的缩短和舒张),称为单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的有效刺激时,出现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由于刺激频率不同,强直收缩又可分为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两种。
前者是新刺激引起的收缩落在前一个收缩过程的舒张期所形成的;后者是新刺激引起的收缩落在前一个收缩过程的缩短期所形成的。
强直收缩是各次单收缩的融合(如下图所示),其收缩幅度比单收缩大。
在整体内的各种骨骼肌收编是以整块肌肉为单位进行的。
由于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冲动是连续多个动作电位,因此体内骨骼肌收缩都是强直收缩。
单收缩与强直收缩曲线图1.收缩曲线 2.刺激记号2.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肌细胞收缩的原理,目前用滑行学说来解释。
该学说认为,肌肉的收缩并非是肌细胞(肌纤维)中构成肌原纤维的肌丝本身长度的缩短或卷曲,而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使肌节长度(两Z线间距)缩短,从而出现肌纤维和肌肉的收缩(如下图所示)。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肌丝滑行示意图简单地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就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间滑行造成的。
肌丝的滑行过程,就是在一定的Ca2+浓度下,构成细肌丝的肌动蛋白和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结合和解离的过程。
(三)血浆渗透压1.血浆渗透压形成及数值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溶质所形成:一部分是血浆中的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于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的颗粒非常多,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晶体渗透压。
5%葡萄糖液或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近,故称为等渗溶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很小,仅为3.33kPa(25mmHg)左右。
通常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含量较多、分子量较小,因此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中,白蛋白尤为重要。
2.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血浆渗透压具有吸取水分透过生物半透膜的力量。
由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不同,因而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表现出不同的生理作用(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