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常考知识点复习总结.doc
心电图考试重点总结
心电图(ECG):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心动周期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肌细胞心电向量:具有强度及方向的电位幅度心电综合向量:由体表采集的心电变化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综合的结果心脏综合电位强度:心肌细胞数量;电极位置与心肌细胞距离;电极方位与心电向量角度窦房结: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起源,位于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入口处、界崎上方的心外膜下1厘米,呈扁椭圆形。
结间束:结间束是心房内联系窦房结与房室结的特殊传导纤维。
结间束分为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结是心房与心室之间激动传导的连接部。
心电图是心脏的电量变化,通过人体导电组织和体液,在身体表面的反映。
心电图是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的心脏电活动的表现。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脏的机械收 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标准导联:I 、n 、m加压肢体导联:aVR 、aVL 、aVF胸壁导联:V1〜V6、V7〜V9及V3R 〜V8R心电图的形成及正常心电图P 波:• 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正常人P 波时间小于0.12s• 波幅肢导联不超过0.25mV ,胸导联不超过0.2mV• 波形小而圆钝• I 、II 、aVF —绝大多数直立;aVR —倒置;aVL 一有时直立,有时倒置;VI 、V2一可能直立,可能双向;其它胸导联一小而直立P -R 间期:• 12导联中最先P 波开始至下一组最先出现QRS 波群开始的时间• 正常窦性心律「一R 间期介于0.12〜0.20sQRS 波:• 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房室结窦房结— PR 间期Q 心电图及其导联系统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束支 希氏束•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而后高尖向上的波是R波,最后向下的波是S 波。
•振幅较小用小写,如q、r、s;幅度较大用大写,如Q、R、S•QRS 波历时0.06〜0.12s。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心脏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产生,这种电活动可以在体表上被检测到并记录下来。
心电图的记录是通过体表电极将心脏的电活动传导到纸上形成图形来完成的。
心电图的记录包括心电图波形(P波、QRS波和T波)和时间间隔的测量,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获得心脏的许多信息,例如心率、心律、心室肥大、心室复极化异常等。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心房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房收缩。
在心电图上,P波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并且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结束到QRS波开始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房去极化到心室去极化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3. QRS波:QRS波是心室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收缩。
在心电图上,QRS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4. ST段:ST段是心室去极化到复极化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肌收缩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是等电位水平的,并且与基线平行。
5. T波:T波是心室复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舒张。
在心电图上,T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去极化的整个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去极化的总时间。
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35-0.44秒之间。
以上是正常心电图的一些特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诊断心电图的异常情况。
三、心律失常的诊断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节律异常,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等情况。
心电图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钟,常见的心动过缓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心电图上,可以通过测量RR间期和观察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动过缓的类型。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
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心电图知识复习资料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心脏的电信号是由心脏内的起搏点和传导组织产生的,经过心脏的各个部位传导,最终到达身体表面。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些电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的变化。
心电图的记录通常包括三个导联,即Ⅰ、Ⅱ和Ⅲ导联。
Ⅱ导联是最常用的一种导联,它记录了从右肩膀到左腿之间的电信号。
这些导联的记录结果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情况以及心脏肌肉的缺血情况。
二、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心电图的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是心房收缩的电信号,QRS波群是心室收缩的电信号,T波是心室舒张的电信号。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时间间隔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正常心电图的P波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房收缩的电信号。
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室收缩的电信号。
T波应该是正向的,代表心室舒张的电信号。
这些波形的异常变化可以提示心脏存在问题。
三、常见的心电图异常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正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
心电图可以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3. 心室肥大:心室肥大是指心室肌肉增厚,导致心脏功能减弱。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室肥大的特征,如QRS波群增宽、ST段压高等。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室肥大等疾病。
除了临床应用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
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探索心脏的工作机制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教师可以利用心电图来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脏学知识。
五、心电图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身体放松:心电图记录需要保持身体放松,避免肌肉活动对记录结果的影响。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心电图基础知识个人总结.docx
常见心电图基础知识1 •正常窦性P波:窦性P波标准:1) aVR导联P波必须倒置。
2) I、II、aVF、V4-V6导联P波直立。
3)正常窦性P波还需P波时限vO.lls, P波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0.20mV)o(诊断窦性心律P电轴左偏或右偏时aVR必需倒置,V5、V6必需直立)。
2<>逆行P波1:正常窦性心律时心房除极方向由右上指向左下,所以aVR导联P波倒置。
当心房下部及交界区以下的异位激动使心房除极时,其除极方向由下向上,与正常心房除极方向相反(逆行),故把这种与正常心房除极相反的P波称逆行P波。
由于逆行P波除极时背离II、III、aVF导联探査电极,面对aVR 导联,故aVR导联P波正向、II、III、aVFP波倒置。
本图aVR导联P波正向、II、III、aVF倒置,P-R 间期V0.12s,为加速性交界逸搏心律。
3•逆行P波2 :本图aVR导联P波正向,II、III、aVF导联P波倒置,符合逆行P波标准。
其P・R间期达0.18s,不符合交界心律特征。
此外,VI导联P波负正双向,V4・V6倒置,故符合起源于“左房前下侧壁”的房性激动形成的房性心律的。
4.房性P波:aVR导联P波既不倒置,也不正向,呈双向或平坦时,也属于房性P波。
本图aVR导联P 波正负双向,I、aVL导联正向,其它导联P波倒置或负正双向,既不符合窦性P波,也不符合逆行P波标准,且P・R间期又>0・12s,故属于房性P波,并构成房性心律。
(右房前下部心律)5.房性P波:本图为房性早搏构成的房性早搏二联律,其房早P波形态与窦性P波稍不一致,但P波方向基本一致(房性早搏P波在aVR导联倒置,I、II、aVFx V4-V6导联正向)。
说明房性早搏起源部位在右房上部靠近窦房结附近。
6.P波时限增宽:正常P波时限V O.llso当P波时限M 0.11s,但V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当P波时限M 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起搏系统心脏是一个自主跳动的器官,它的跳动由心脏起搏系统负责。
心脏起搏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
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系统的起搏点,它位于右心房的上部,能够周期性地产生冲动并使心脏收缩。
当窦房结的冲动到达心房肌时,心房肌开始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
然后,冲动到达房室结,再传导到希氏束和它的分支,使心室肌开始收缩。
这样,心脏才能够完成一次跳动。
2. 心电图的形成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心电活动。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种心电活动的变化。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导联同时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反映心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二、导联的位置及意义1.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电极的位置。
一般来说,心电图分为12导联和3导联两种方式。
12导联包括传统的3导联、6导联和12导联。
3导联包括I、II和III导联,分别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和横向传播情况。
6导联和12导联分别在3导联的基础上增加了胸导联和肢导联。
肢导联包括I、II、III、aVR、aVL和aVF,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
胸导联包括V1、V2、V3、V4、V5和V6,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
2. 导联的意义不同的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脏各个区域的功能和病变。
例如,I导联、II导联和III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情况。
aVR、aVL和aVF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横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V1~V6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三、心电图的正常波形1、P波P波是心房肌的兴奋传播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波形。
它代表了心房肌的收缩,从P波的开始到P波的峰部,代表了心房的收缩。
如果有心房扑动或者心房颤动,P波就会消失或者呈现不规则的形态。
心电图常考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常考知识点总结凡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率称为窦房结性心率,简称窦性心率。
正常窦性心律:①窦性P 波在Ⅰ、Ⅱ、aVF 导联直立,aVF 导联倒置;②P 波后必有QRS 波群,PR 间期0.12~0.20 秒;③成人频率为60~100次/分。
新生儿通常为120~140 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电图特征:P 波规律出现,频率>100 次/分,P 波后必有QRS 波群,形态正常。
窦性心动过速P-P 间期<0.6s;P-P 波间期=R-R 波间期;PR 间期略短,QT 间期略短。
金护子教育治疗:大多数不需特殊治疗。
窦性心动过缓:(颅内压增高、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过量、心肌炎)心电图特征:①缓慢出现窦性P 波,频率为60 次/分以下;P 波后必有QRS 波群,形态正常;③PR 间期正常或略延长,QT 间期延长。
P-P(或R-R)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s 以上。
治疗:一般无症状,不需治疗。
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提早出现P 波,其形态与窦性P 波不同;P-R 间期≥0.12s,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 波群相同,期前收缩一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治疗:偶发期前收缩无重要临床意义,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亦可用小量镇静药(如地西泮)或β受体阻滞药、如普恭洛尔(心得安)等。
对反复发生、呈联律的期前收缩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异博定)、胺碘酮等;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慢心律)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和苯妥英钠治疗。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连续3 次或3 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QRS 波群宽大畸形,>0.12s,T 波常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为150~250/min,节律可略不规则。
金护子教育治疗:发作时治疗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其他药物有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胺碘酮等,如上述药物无效,或病人已面现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流灌注不足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不宜应用电复律。
心电图重点
心电图重点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基础知识一.心电图概念(重点)。
二.临床意义。
三.导联:1.定义;2.导联线及与人体的连接(重点);3.常用导联 (难点):(1).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及连接方法 ;(2).胸导联及连接方法,胸导联的安放位置(重点);(3).附加导联及连接方法。
四.波的形成(难点)。
五.心脏传导系统。
六.心电图坐标。
(重点)七.心电图的测定方法。
(时间与电压)导联的定义导联(lead)的定义: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
*导联线心电图机导联线有5条,分别由线头为红、黄、绿、黑、白5种颜色的导联线组成。
红色___右手黄色___左手绿色___左脚黑色___右脚白色___胸前(V1、V2、V3、V4、V5、V6)常用12导联体系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lead system),称为常用12导联体系。
1.标准导联(双极肢导联) Ⅰ、Ⅱ、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avL、avF。
3.胸导联 V1、V2、V3、V4、V5、V6。
标准导联1. 定义:将两个电极置于人体两肢体上的导联。
2. 连接方法:Ⅰ导联: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Ⅱ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Ⅲ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3. 特点:(1).综合反映两肢体间的电位变化。
(2).Ⅱ导联是测量基本间期的导联。
(3).利用Ⅰ、Ⅲ导联电压代数和测定心电轴。
中心电端(central terminal)定义:将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右手、左手、左脚)各串一 5 k? 电阻,然后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 或称中心电端。
加压单极肢导联1.连接方法:avR导联:右上肢接正极,左上肢、左下肢接负极。
avL导联: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左下肢接负极。
avF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左上肢接负极。
心电图知识点复习小结
心电图知识点复习小结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心电图产生原理• 静息状态外正内负• 除极(depolarization)状态外负内正电源前电穴后电极对向电源--向上波形• 复极(repolarization) 电源后电穴前电极对向电源--向下波形• 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电向量(vector)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心电综合向量原则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P-Q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及命名:心室除极• ST段和T波: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3.心电图导联体系• 肢体导联(limb lead)– Einthoven三角–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I II III–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 aVR aVF–额面六轴系统• 胸导联(Chest lead)–单极导联V1-V6–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各串一5kW电阻,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为负极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1.心电图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纵线1mm=0.04s标准电压1mV=10mm时,横线1mm=0.1mV• 心率的测量:60/R-R或P-P间期的秒数•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QRS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上缘到波顶,下缘到波底•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同步心电图• P波、QRS波、Q-T间期从最早起点至最晚终点• P-R间期从最早P起点至最早QRS起点–单导心电图• P波、QRS波:最宽的P波、QRS波• P-R间期:最宽大P波且有Q波• Q-T间期最长–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平均心电轴:–概念: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的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额面电轴–测定方法:I、III;目测;代数和–临床意义• - 30° ~ +90° 正常范围• +90° ~+180° 右偏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 - 30° ~ - 90° 左偏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 - 90° ~- 180° 极度右偏• 心脏循长轴转位–心尖®心底–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逆钟向转位左心室肥大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形态:圆形偶有切迹• 综合向量:左、前、下• I、II、AVF、V4-V6向上;AVR向下–时间:< 0.12S–振幅:肢导< 0.25mV;胸导< 0.2mV• 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范围:0.12~0.20s–心动过速时缩短,心动过缓时延长£ 0.22s• QRS波群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0.06 ~0.11s–波形和振幅• V3 R/S=1• V1< 1mV• V5、V6 < 2.5mV• AVR < 0.5mV• AVL < 1.2mV• AVF < 2.0mV• I、II、III主波向上• 肢体导联<0.5mV或胸前导联<0.8mV为低电压• Q波:振幅<同导联1/4R,时间<0.04S• J点:自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 ST段:自QRS波群终点与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下移<0.05mV;抬高V1、V2 <0.3mV;V3 <0.5mV•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方向:与主波一致;振幅:> 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从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正常范围:0.32-0.44s–校正Q-Tc= Q-T/ R-R• U波:T波后0.02~0.04s的振幅很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1.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高尖,振幅³0.25mV,II、III、AVF显著又称“肺性P波”• 左房肥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增宽³0.12s,I、II、R、L;–呈双峰,两峰间距³0.04s,又称“二尖瓣型P波”– P波终末电势(Ptf):V1负向P波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0.04mm.s• 双心房肥大,P波增宽>0.12s,振幅>0.25mV2.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5/v6 >2.5mV– Rv5+Sv1>4.0mV(男) >3.5mV(女)– RI >1.5mV, RaVL >1.2mV, RaVF >2.0mV– RI+SIII>2.5mV–额面电轴左偏– QRS时间0.10~0.11s–左室肥大劳损:QRS波群增高伴ST-T改变• 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V1 R/S >1,V5 R/S<1, 重度肥厚V1呈qR型– Rv1+Sv5>1.05mV–电轴右偏– ST-T改变• 双侧心室肥大(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正常或一侧肥大表现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1.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缺血型心电图改变–由心外膜→心内膜–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高尖–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倒置• 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ST-T:从正常心肌→损伤心肌–心内膜下ST段压低–心外膜下ST段抬高–机制:轻度缺血:钾离子进入细胞®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压低严重缺血:钾离子溢出细胞®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抬高图6-5• 临床意义– ST压低/T波倒置:典型心绞痛/慢性冠不全– ST抬高/T波高尖: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它:心肌病心包炎药物继发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1.基本图形及机制• 缺血型改变(T波)–心肌复极时间延长– 3位相延长– QT延长• 升支与降支对称• 顶端呈尖耸的箭头状• 由直立变倒置损伤电流学说• Prinzmetal 测得损伤区细胞膜4时相极化程度低• 正常心肌电流流向损伤心肌--舒张期损伤电流• 向量方向与损伤电流方向相反• 背离探查电极•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除极波受阻学说• 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 损伤心肌不除极呈正电位• 产生电位差• 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损伤型改变(ST段)–超急性ST段抬高–损伤期单向曲线–机制损伤电流学说除极受阻学说• 坏死型改变–异常Q波宽度0.04,深度1/4R– Q波镜面相–正常q波消失– QRS波正常顺序的改变–机制坏死组织不产生心电向量,正常组织照常除极,产生与梗塞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2.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早期(超急性期)数小时–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QRS高/宽– ST斜型抬高(下壁),T波高耸• 急性期数小时--数周– QS/QR波– ST段单向曲线,T波倒置加深• 亚急性期数周--数月– ST段恢复至基线,T波变浅• 陈旧期(愈合期)3-6月后– QS ST-T恒定,可出现r/R3.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前间壁:V1、V2• 前壁:V3、V4• 前侧壁:V5、V6、aVL• 广泛前壁:V1--V6• 高侧壁:I、aVL• 下壁:II、III、aVL• 正后壁:V7、V8、V9• 右室:V3R、V4R、V5R4.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非Q波心肌梗死–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局灶心肌梗死5.鉴别诊断• 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Brugada综合征• V1、V2:心脏转位、左室肥厚、LBBB、高度肺气肿,qRs/qrS波多为陈旧前间壁心肌梗死• I、aVL、V5、V6:心肌病、正常心电图• II、III、aVF:心脏横位、预激综合征第六节心律失常(arrhythmia)1.概述窦性心律失常起源异常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室性、房室交界)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房性、室性、房室交界)主动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的各个部分)心律失常窦房阻滞房内阻滞传导异常病理性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阻滞意外传导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2.心律失常心肌电生理• 自律性:心肌在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能自动地、规律地产生兴奋及发放冲动的特性。
心电图内科相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内科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1.1 心脏的电活动心脏的电活动是由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共同完成的。
心脏起搏细胞负责自律性去极化和产生动作电位,传导细胞则负责将兴奋传导到心脏不同部位。
心脏电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去极化、复极化和再极化三个阶段。
1.2 动作电位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是心脏电活动的基本单位。
动作电位包括快速上升期、平台期和快速下降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离子通道和电流参与形成心脏电活动。
1.3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而制成的图形。
在心叶细胞和心室肌细胞去极化时,产生的电流会在体表上形成电压差,通过导联系统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
二、心电图的常见图形和临床意义2.1 基本波形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其中,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
这些波形的形态、幅度和间距可以反映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
2.2 心率和节律心电图可以通过测量心跳间期来计算心率,从而评估心脏的节律。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颤、室性早搏等。
2.3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肌血供不足导致的心电图改变,表现为ST段改变、T波倒置和Q波出现。
这些改变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即可出现,并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2.4 心肌肥厚心电图可以显示心室肥厚的表现,如QRS波群增宽、ST段改变等。
这些改变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肌肥厚具有辅助意义。
2.5 心室肥大心电图上可以显示心室肥大的表现,如QRS波群增宽、ST段改变和T波倒置。
这些改变可以帮助评估心室肥大的程度和类型。
2.6 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可以反映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低钾、高钾和低钙等。
这些改变在临床上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7 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可以影响心电图的表现,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等。
医生需要警惕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以避免误诊和误治。
护资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护资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原理和技术1. 心电图的原理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成的脏器,它的收缩和舒张都是由心脏特殊的电活动引发的。
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是由窦房结产生的冲动,然后依次传导到心房、房室结、束支系统和心室。
心电图记录了这一系列电活动的变化,包括心脏收缩时的“QRS波群”和心脏舒张时的“T波”,从而可以反映心脏的整体功能状态。
2. 心电图的技术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四肢等部位,然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而得到的。
通常使用12导联心电图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包括标准的I、II、III导联,副导联(aVR、aVL、aVF)、胸前导联(V1-V6),以及特殊导联(V7-V9)。
通过这些导联的组合,可以全面地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二、心电图的基本知识1. 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的主要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距可以反映心脏的不同状态和病变。
2. 心电图的节律心电图的节律可以分为窦性节律、房性节律、室性节律和其它节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应该是窦性节律,但是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就会出现房性节律或室性节律。
3. 心电图的标准化心电图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标准化的心电图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标准化的心电图应该包括所有的导联,使得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脏情况。
三、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1. 心率通过心电图可以准确地测量患者的心率,这对于诊断心律失常等疾病非常重要。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应该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 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心律情况,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律失常的诊断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和节律情况。
3. 心肌缺血心电图还可以用来检测心肌缺血的情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等。
心电图可通过ST段的变化来反映心肌缺血的情况。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电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脏是由心脏肌组织构成的,在心肌细胞内存在着电生理活动。
在正常条件下,心肌细胞具有自主舒张与自主收缩的能力。
这种自主性来源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活动所产生的电压变化。
心脏电生理活动主要有心脏起搏及心脏传导两个过程。
心脏的起搏活动是指心脏的主导起搏点,即窦房结,在一定频率下发放冲动,刺激心肌细胞产生兴奋,从而使心脏肌肉收缩;而心脏的传导活动则是指这些兴奋电波在心脏内的传播过程。
正常心脏电路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束支→心室肌的方向传导,这种传导活动形成了正常的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是通过体表获得的一种记录心脏电生理活动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体表贴上多个导联电极,可以记录到心脏电活动的电压变化,将这些变化转化成图像,即心电图波形。
这些波形反映了心脏的起搏、传导及复极等电生理活动。
二、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心电图的特征参数。
1. P波:是由心房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房收缩的电活动。
P波一般有正负两个波峰,其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0.25mV。
2. QRS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收缩的电活动。
QRS 波一般为三个波峰,其中Q波、R波和S波。
其中Q波是向下的,R波是向上的,S波是向下的。
QRS波的持续时间通常小于0.11秒,振幅不超过1.5mV。
3. T波:是由心室肌细胞在复极时所发出的电信号形成,代表心室舒张的电活动。
T波一般是正向的波形,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0.16秒至0.24秒,振幅不超过0.5mV。
4. 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通过心电图可以测量心率,并据此进行心律的分类。
5. 异常波形:心电图波形的异常包括ST段异常、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及各种心脏传导阻滞等。
以上是常见的心电图波形的特征及其参数,通过检查这些参数,可以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是否正常,并根据波形的异常情况进行疾病的判断。
医学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医学心电图知识点总结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导联在不同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图形,通过观察波形和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常见的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结合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从导联、波形和常见心律失常等方面对心电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导联心电图采用导联技术记录心脏电活动,导联的选择对于心电图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标准导联包括Ⅰ、Ⅱ、Ⅲ导联、aVR、aVL、aVF导联、V1-V6胸导联。
这些导联可以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有助于对心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Ⅰ. 标准导联1. I导联:将右手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手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2. II导联:将右脚电极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脚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3. III导联:将右脚电极与左手电极相连,记录从右脚到左手的电压变化。
这三个导联为标准的肢体导联,可以提供心脏电活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信息。
Ⅱ. 颈肢导联1. aVR导联:将右手电极与左脚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胸廓前后的电压变化。
2. aVL导联:将左手电极与右脚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左胸侧的电压变化。
3. aVF导联:将左脚电极与右手和左手电极相连,记录心脏电活动在胸廓下部的电压变化。
这三个导联为标准的颈肢导联,可以提供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信息。
Ⅲ. 胸导联V1-V6导联:将胸部相应位置的电极与四肢导联相连,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前后、左右变化,可提供对心脏不同部位电活动的评价。
二、波形心电图上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T波等,它们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我们对常见波形进行讲解。
Ⅰ. P波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过程,通常为正向波峰,其时间正常为0.08-0.1s,振幅不超过2.5mm。
P波异常往往反映心房内传导障碍或者心房增大。
Ⅱ. QRS波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过程,是心电图上的最大波,其时间正常为0.06-0.1s,振幅应大于0.5mV。
心电图基本知识
2、极化状态
除极完毕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 为负电荷,此时称为极化状态
3、复极过程 简言之:复极就是回到原来旳状态
二、临床心电图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一)心电图各波段旳 构成(3波3期)
1、P波 2、P-R间期 3、QRS波群 4、ST段 5、T波 6、Q-T间期
心律失常
因为冠状动脉或者心肌疾患等原因,正常旳心律 会被打乱,而出现心律失常。
分类:
a房性早博
1、期前收缩(早博) b室性早博 c 结性早博
2、逸博与窦性停博
3、迅速节律 a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
b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c 心室纤颤 心室扑动
4、无规律节律
窦性心律失常、游走心律
1.1房性早搏 特点: 1、提前出现一种变异旳P’波,与正常P波不同。 2、QRS波不变形,P’-R>0.12s; 3、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每个肢体导联从不同角度统计心电变化, 电活动不变,而导联旳电极时刻在变,所 以每个角度统计旳图形并不同
记住一种概念: 额面
2、胸前导联与电极旳位置
V1 (心房) 、V2(房室结) 右胸导联 V3、V4 对着室间隔 V5(左心室)、V6 左胸导联
一般来说,前胸皮肤导联均为正极,患者 旳背面是负极。
心电图体现: 1、为P波增宽>0.11s,呈双向/峰型,以在V1导联 上最为明显。
2、双向P波旳终末部分比较大而宽
3、补充知识: 该心电图经典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
尖瓣型P波”。
左心房肥大
小结:
出现双向p波
心房肥大!
特点:P波增宽>0.11s,呈双向型,以在V1导 联上最为明显。
心电图复习要点
2,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
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
4,心房颤动,所有的P--P,Q--Q,R--R,S--S,T--T都没规律,也就是乱七八糟,就可以
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
6,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
(3)阵发性心动过速时节律绝对规整。
(4)心动过速发作前后,窦性激动的QRS波群亦宽大畸形并与发作时形态相同。
7.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典型室性期前收缩的电图特点:
(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QRS时 间≥0.12秒,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其QRS前无相关的P波;
(4) ST-T改变 STV5、V6、 avL、avF下移超过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
(1)QRS电压增高 Rv1大于1.0mv, Sv5>0.7mV, Rv1 Sv5>1.2mV; V1的R/S>1,V5的R/S<1, Ravr>0.5mv。
(2)QRS的电轴右偏,常超过 110 。
(3)V1室壁激动时 间大于0.03秒。
(4)STv1-v3下移超过0.05mV,T波倒置。
13.典型心肌缺血
1.缺血性T波改变。T波形态特点表现为顶端或底端尖锐,两支对称,波形变窄,形似箭头,习惯上称为冠状T波。并且,心肌缺血时T波常表现为“易变性T波”这种缺血性T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此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或恶化。引种现象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心电图特征。
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其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此时QRS波群常增宽。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关于心电图知识点总结1.心电图的原理心脏是由一组肌肉组织组成的,这些肌肉组织在心脏搏动时会产生一些微弱的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可以在体表上通过皮肤传导,形成心电图。
通过放置导联电极在特定的位置上,就可以记录下这些电信号的变化,从而得到心脏的电活动图形。
2.心电图的图像特征心电图是由一系列波形组成的,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幅度可以反映出心脏的工作状态和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
3.心电图的导联和位置心电图可以通过不同的导联位置来记录不同的心脏电信号。
常见的导联有12导联和3导联。
12导联是指在身体的不同位置上放置12个不同的导联电极,记录下不同角度的心脏电信号;3导联是指将3个导联电极分别放置在胸部和四肢,记录下心脏在三个方向上的电信号。
4.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其次,它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如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情况。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的变化,如在做体力活动或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的差异等。
5.心电图的解读和分析心电图的解读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他们可以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来判断心脏的工作状态和是否存在异常。
他们可以根据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间期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和充盈状态。
以上是对心电图知识点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临床上,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对心脏疾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对心电图的深入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脏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心电图重点知识总结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1)心脏的传导系统心电信号传递的三站(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3)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二、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肌细胞与心电图形成学说:极化状态除极过程复极过程心电图的波形○电偶学说:心电向量心电向量图心电图○电偶: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组成一个整体。
○心电向量:既有强度又有方向的电位幅度。
○第一次投影三个平面:额面、横面、失状面○第二次投影○心电图各导联○标准十二导联系统(一)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面情况标准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二)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包括:V1、V2、V3、V4、V5、V6第第一次投影第三个平面第第二次投影第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二)心率的测量○常用两种方法:△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乘以10。
△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范围:正常(-30 ~+90 °)左偏(-30 ~-90 °)右偏(+90 ~+180 °)不确定(-90 ~-180 °)△心电轴计算法:分别计算Ⅰ、Ⅲ导联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心电轴的简单的目测法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P波△位置:P波一定出现在QRS波群之前△形态:光滑圆钝,可有轻度切迹。
△时限:<0.12秒△电压:<0.25mV(肢导联)<0.2mV(胸导联)△方向:窦性心律Ⅰ、Ⅱ、avF, 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即PtfV1 :V1导联P波双向时,其负向波。
正常人PtfV1>-0.04mms(负向波的波幅与时间的乘积)○P-R间期△PR正常值0.12~0.20秒△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QRS波群△代表: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限:0.06 ~0.10秒<0.12秒△波形:–Ⅰ、Ⅱ、V4 ~V6导联主波:向上–avR、V1导联主波:向下–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可有q波) –V1至V6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q波<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QRS波群(续)△电压:–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至少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Rv5<2.5mv Rv5+Sv1<3.5mV(女)Rv5+Sv1<4.0mV(男)–Rv1<1.0mV○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常考知识点总结
凡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率称为窦房结性心率,简称窦性心率。
正常窦性心律:①窦性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aVF导联倒置;②
P波后必有QRS波群,PR间期0.12-0.20秒;③成人频率为60^100
次/分。
新生儿通常为120-140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发热、贫血、屮状腺功能亢进)
心电图特征: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P波后必有QRS波群,形态正常。
窦性心动过速P・P间期V0.6s; P-P波间期二R・R波间期;PR间期略短,QT间期略短。
金护子教育
治疗:大多数不需特殊治疗。
窦性心动过缓:(颅内压增高、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过量、心肌炎)心电图特征:①缓慢出现窦性P波,频率为60次/分以下;P波后必有QRS 波群,形态正常;③PR间期正常或略延长,QT间期延长。
P-P (或R・R)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s以上。
治疗:一般无症状,不需治疗。
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提早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20.12s, QRS 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期前收缩一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治疗:偶发期前收缩无重要临床意义,…般不需特殊治疗,亦可用小量镇静药(如地西泮)或B受体阻滞药、如普恭洛尔(心得安)等。
对反复发生、呈联律的期前收缩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
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异博定)、胺碘酮等;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慢心律)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和苯妥英钠治疗。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如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电图特征:连续3次或3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宽大畸形,>0.12s, T波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为150〜250/min,节律可
略不规则。
金护子教育
治疗:发作时治疗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其他药物有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胺碘酮等,如上述药物无效,或病人已面现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流灌注不足时,可用同步立流电复律,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不宜应用电复律。
急性发作控制后可选用心律平、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药物维持疗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或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甲亢、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特征:连续3次或3次以上快而规则的房性或交界区性期前收缩(QRS 波群形态止常),频率为150~250/min, P波不易分辨。
治疗:发作时间短暂,可自行停止者,不需特殊治疗。
如持续发作几分钟以上或原有心脏病人应采取兴奋迷走抽经的方法,如刺激咽部引起愿吐反射、收屏气、按压颈动脉窦等。
如上述方法无效则可选用药物治疗常用有升压药、
0受体阻滞药等,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人,
洋地黄可作首选。
心房扑动:(心绞痛、心力衰竭)
心电图特征:心房活动呈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大F波),心房率
250〜350/min,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QRS波
群形态正常。
心房颤动:(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
脏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肺心病)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基线波动、(小f波),频率350-600/min, 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mino
房扑、房颤治疗:急性期应首选电复律治疗。
心室率不快,发作时间短暂者无需特殊治疗;如心率快且发作时间长,可用洋地黄减慢心室率,维拉帕米、地尔硫罩等药物也可终止房扑、房颤。
对持续性房颤病人,如有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指征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或药物复律。
心室扑动:
心电图特征:无QRS・T波群,代之以相对规律的快速大幅波动,频率
200 〜250/mino
心电图特征:QRS波群与T波消失,呈形状、振幅各异、完全无规则
的波浪状曲线。
金护子教育
室扑、室颤:是最严重、最危险的心律失常,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室颤也是心肌梗死短时间内(通常入院24h)导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室扑、室颤治疗:室扑和室颤可致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应立即施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同吋配合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经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复苏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抢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