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良心的拷问_劳伦斯名诗_蛇_解析
诗歌《蛇》赏析
诗
歌 《 蛇
。 孙 秋 英
赏
析
曾 以 《 夜 之 歌 》和 《 游 及 其他 》 两 部 诗集 而 被 鲁 迅 昨 北 赞 为 “ 国最 为杰 出 的抒情 诗人 ”… 的冯 至 ( 9 5 l 9 ) 中 1 O 一 9 3 是 中 国现 代 最 著名 诗 人 之 ,他 的诗 歌 多深 沉 、含 蓄 , 于平
录如下:
蛇
他 在 1 2 年创 作 ,后 收 入 《 夜 之 歌 》被 广 泛 流传 的经 典 之 心 事 传 达 。 99 昨
诗 是 看 个英 国唯 美 主 义 画家 比亚 兹 莱 的一 副 黑 白线 条 画 而 作 化 出 你 、我 、它 三个 角 色 的 两 种相 思 。其 中 , “ ”对 爱 的 我
和 “ ”的相 思 , 左右 为 营 , 互相 呼 应 ,可 见 作 者 的匠 心 。 我
淡 中见 奇 巧 ,其 诗 歌 的盛 誉 几 乎 贯 穿 了整 个 现 代 文 学 。其 中
作 《 》就 是 一 很好 的例 子 。 据 作 者 自己后 来 同忆 ,这 首 蛇 个 的 一 即 景 小诗 , “ 上是 一 蛇 ,尾 部 盘 在 地 上 ,身 躯 直 首 画 条 长 ,头 部 上仰 , 口中衔 着 一 朵 花 ”,这 是 一 条 友善 的蛇 ,它 微 笑 着 , 目光 明亮 而澄 澈 , 因此 他觉 得 这 条 蛇 “ 美 无 邪 , 秀 在 诗 歌 中 ,所 以有 了这 首 脍 炙 人 r的 《 》 。现 把 其 诗 歌 摘 ] 蛇
( 载 于 昨夜 之歌 》北 新 书局 1 2 年 版 ) 原 97
的杂 志 《 面志 》 是 存 2 世 纪 9 年 代 末 由 当时 刨 造 社 的几 名 黄 O O
格雷马斯叙事学视域下《蛇》的解读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格雷马斯叙事学视域下《蛇》的解读黄兰媛(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蛇》是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诗歌之一,描述了人类的“我”与代表自然生态的蛇的相遇过程。
文章运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Actantial Mode)和符号矩阵理论(Semiotic Square)来分析这首诗,从而展示诗歌的表层结构下隐含的深层结构意义,由此揭露诗歌关于人类文明对于自然人性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的主题。
关键词: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D.H.劳伦斯;《蛇》中图分类号:I7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6-000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6.003一、引言英国作家D·H·劳伦斯(1885-1930年)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由于生活的年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时期,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倾向,并且关注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共同发展,呈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人文关怀。
虽然劳伦斯是以小说著称,但是他写的诗歌也备受关注和青睐,其中《蛇》这首诗就是作者对人类文明与自然人性和自然生态之间关系进行思考的作品。
对于《蛇》这首诗,许多学者从生态主义、精神分析和文体学等视角去解读。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解读诗歌的表层和深层结构,揭露关于人类文明破坏自然人性以及自然生态的主题。
二、《蛇》的叙事结构(一)表层结构:人与动物对于自然资源的争夺行动元是在不同叙事文本中个性不同的具体的角色形象。
格雷马斯提出两对主行动元: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同时又给出两个辅助元:辅助者/反对者。
(格雷马斯,1999)这六组三对行动范畴是两两对立的关系。
由上图示可以对这六大行动元做以下解读:客体作为对象,是主体欲望的目标,经过发送者而后到达接受者。
论劳伦斯的诗歌_蛇_与蛇形象
论劳伦斯的诗歌“蛇”与蛇形象陈 红内容提要:劳伦斯的诗歌“蛇”讲述了一个人与蛇遭遇的故事,其中的蛇象征着人作为与动物无异的“血性生命”的所有本能。
本文通过对“蛇”一诗的细读,力图对诗中的蛇形象做出一个清晰而丰富的呈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劳伦斯在其他作品中对蛇与蛇性的描述,深入探究诗人对蛇性的思考;并进而反观西方文化传统对蛇性的界定,以此突显劳伦斯对传统道德观的颠覆。
关键词:蛇 内心的动物/野兽 本能 平衡作者简介:陈红,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诗歌研究。
T itle:On wrence’s Poe m“Snake”and Its Rep resentati on of the SnakeAbstract:The poe m“Snake”tells a st ory of an encounter bet w een a man and a snake,the latter of which is recognized as a sy mbol of what Sandra Gilbert identifies as the whole of our“instinctu2 al bl ood2being.”To argue this point,the p resent paper starts with a cl ose reading of the poe m by focusing on the snake i m age,foll o wed up with an exa m inati on of the poet’s rep resentati on of the snake and his considerati ons of the snake sy mbol in his other writings.By comparing La wrence’s vie ws of snake nature with those in Judaeo2Christian traditi on,we may come t o see the signifi2 cance of La wrence’s challenge against traditi onal moral values.Key words:snake the ani m al/wild beast within instinct balanceAuthor:Chen Hong is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of English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en2 tral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W uhan430079,China)and Ph.D.in English L iterary Studie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he s pecializes in the study of English poetry.Email:lily2 chen9138@hot m 戴・赫・劳伦斯一生的诗作甚丰,有一千余首之多。
试论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解读D·H·劳伦斯的《蛇》(2)
试论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解读D·H·劳伦斯的《蛇》(2)二、“征服、统治自然观《蛇》中的“教化之声”正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以人类利益为万物衡量标准的认识论与价值体系的反映,即“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映。
而“我”既无法挣脱根深蒂固的文化思维定式,又逃不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图固。
“我”只得听凭“教化之声”的诱导,一步一步由敬畏发展到不安,最后甚至企图控制歼灭自然。
而在“我”亵渎了“我的蛇王”之后,会“立刻感到懊悔”,“憎恨我自己,憎恨可恶的教化之声”。
这时,劳伦斯对人类“征服、统治自然观”的批判立场已经表露无疑了。
“蛇”在__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与诗中温良、无辜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并达到了良好讽刺效果。
劳伦斯通过在《蛇》中渲染__文化氛围来昭示犹太一__在人们思想中深远影响力和控制力。
《蛇》开篇便为读者展开一副《创世纪》里伊甸园的画卷,“蛇与亚当(“我”)的邂逅,似乎有着不祥的预兆。
由于“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蛇在撒旦唆使下,诱惑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创III1-24],毒蛇亦常致人于死地,蛇遂成为魔鬼、邪恶的象征。
[太XXIIIt4;罗XV120;林后XI3]。
”全诗两次提及“蛇”是“大地躯体内燃烧的大肠”,暗示了地狱的意象。
而从地狱来到地狱去的“他”(“冒出/回到地下”)也成了邪恶的撒旦一冥府之王的象征。
加上金黄色的“蛇”又是“有毒的”,“我”似乎有了充足的“文化与“科学”理由去“惩奸除恶”。
否则,“我”就不是男子汉,而是不能捍卫人类“尊严”的懦弱、堕落的胆小鬼。
美国史学家林恩·怀特就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里指出,“犹太一__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它“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基础”,“鼓励着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
对“蛇”的偏见的另一来源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善恶观,即“我”所谓的科学主义的理由一“因为在西西里,黑色的蛇是清白的,金色的/蛇是有毒的。
论劳伦斯诗歌《蛇》中的生态意识
1 8 年 9月 1 85 1日 ,劳 伦 斯 出 生 在 英 国 南 部 的
个 生命充 盈 、众 声 喧 哗 的 大 世 界 。在 这 个 世 界 里
不 只 是 人 有 灵 魂 和 意 识 ,其 他 生 物 , 甚 至 是 非 生
诺 丁汉郡 。中世 纪 ,那 里 曾 是 森 林 茂 密 的 丘 陵 山
基 础 ,简明 透 彻 地 阐 述 了灵 魂 观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 创立 了宗 教 起 源 于 “ 物 有 灵 论 ” 的学 说 。 泰 勒 万
认 为 , 灵 魂 观 念 是 一 切 宗 教 观 念 中 最 重 要 、 最 基
于劳伦斯 的 意 识 中 ,使 他 有 着 强 烈 的 生 态 意 识 。 而这种生 态 意 识 ,无 论 在 他 的小 说 中 ,还 是 在 他 的诗歌 中 都 表 现得 淋 漓 尽 致 ,只 要 读 一 读 他 的名
之 一 ,例 如 , 佛 教 就 有 “ 生 平 等 ” 的 思 想 ,要 众
情 感 ,他 深情地 称其 为 “ 灵 的故 乡” 心 。劳伦 斯 自 幼 热爱 自然 , 日出月 落 、春 华 秋 实 都 能 引 发 他 的 诗 情 ;青 山 绿 水 、鸟 兽 鱼 虫 总 能 激 发 他 的 画 意 。 他 对大 自然 一 往 情 深 ,在 他 离 开 英 格 兰 ,漂 ? 自异 乡的岁 月 里 ,他 的 大 部 分 时 光 也 是 在 青 山绿 水 间
第 3 1卷第 2 期 20 10年 4月
衡 阳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u n l fHe g a g No ma ie st o r a o n y n r l Un v r iy
N O 2V o.3 . 1 1 Ap r.20 10
劳伦斯诗歌《蛇》中的悖论形象与伦理诉求
o f t h e s n a k e,t he p a r a d o x i c l a i ma g e o f“ I ”, a n d t h e p a r a d o x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I ”a n d t h e s n a k e . T h r o u g h he t
Par a do x i c a l I ma g e s a nd Et h i c a l Ap p e a l s i n D.H .La wr e nc e’ S Po e m “ Sn a ke ’ ’
CHE N Gu i —c a i ,HUANG J i e—z h o n g
陈贵才 ,黄 杰忠
( 滇西科技 师 范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云 南 临沧 6 7 7 0 0 0 )
摘
要 :D . H .劳伦 斯 的动 物诗 《 蛇》 是其现代 派诗 集 《 鸟・ 兽 ・ 花5 5 中动 物 书写的代 表之
作。在 这首诗 中,劳伦 斯精 心刻 画和 书写 了 “ 蛇” 的悖论 形 象、 “ 我 ” 的悖论 形 象、 以及 “ 我” 与 “ 蛇 ” 的悖 论关 系。通过 对这 些悖 论形 象和 悖论 关 系的刻 画和 书 写 ,劳伦 斯 旨在 表 达他 对人
e l a b o r a t e d e pi c i t o n a n d wr it i n g o f t h e s e p a r a d o  ̄c l a i ma g e s a n d r e l a t i o n, L a wr e n c e i n t e n d s t o e x pr e s s h i s u l t i ma t e e t h i c a l a p p e ls a f o r he t r e t u r n o f h u ma n i t y, t h e r e v e r e n c e f o r l i f e, a n d he t l o n g i n g or f he t h a r mo n y b e we t e n ma n a n d n a t u r e . Ke y wo r d s:S na k e; a n i ma l wr it i n g; p a r a do x i c l a i ma g e s ;p a r a d o x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e t h i c a l a p p e a l s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作者:李斌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4期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作品整体感知《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
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
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
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浅析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蛇》的艺术特色
浅析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蛇》的艺术特色作者:高雪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31期【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诗坛上一位具有浓郁现代特色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如同他的小说创作成就一样伟大.返朴归真,摈弃矫揉造作的格律,返回质朴清新的形式和自然率真的语汇是劳伦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
他使用日常自然口语的词汇、句法和节奏写诗,诗行却具有日常口语所没有的那种音乐感和抒情性。
本文探索和研究了D.H.劳伦斯的诗歌创作风格,并通过他的代表作《蛇》具体分析论证了劳伦斯的诗歌艺术具有品质率真、意象鲜明、感悟深邃的特点,该特点确保了劳伦斯诗作在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席之位。
【关键词】劳伦斯;诗歌;《蛇》;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34-01引文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urence, 1885-1930)是20世纪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创作涵盖小说、诗歌、文学评论、书信等各个方面。
劳伦斯诗歌方面的成就长期以来被小说的光芒所遮蔽。
但是越来越多的评论家认为,仅凭其洋溢着生命体验与丰富意象的诗作,劳伦斯就可以在20世纪英国文学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而且“他的诗歌作品也是他文学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西方某评论者指出:“假如劳伦斯只写诗歌,他一定会被看成是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1] 。
有的评论者认为,“他最好的诗属于本世纪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诗作”。
劳伦斯先后发表过《情歌》(Love Poems,1913)、《瞧,我们成功了!》(Look! We Have Come Through, 1917)、《鸟兽花卉》(Birds, Beasts, and Flowers,1923)、《紫堇花》(Pansies, 1929)、和《火》(Fire, 1940)等十本诗集近800首诗歌,部分诗歌经改写编成《劳伦斯诗集》(The Collected Poems of D. H. Lawrence, 1928)三卷。
解读劳伦斯《羽蛇》中的救世思想
解读劳伦斯《羽蛇》中的救世思想作者:曲家乐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9期【摘要】英国小说家们大多都具有争议性,其中D·H·劳伦斯是最具争议话题、毁誉参半的一位知名小说家,在评论界中,他一直是谈论焦点。
他高举着性爱旗帜,诠释着传统与现代各自的困惑,梦想着丰富壮大人类的生命活力。
其文学创作表现出极高的文学造诣和博远思想。
随着现代人类对劳伦斯深入了解的渴望,开始关注其以《羽蛇》为代表的后期几部小说,对其中体现的宗教救赎、男性霸权的性爱以及文艺救世思想展开了热烈争论。
本文通过分析这几点因素来解析劳伦斯后期的救世思想。
【关键词】劳伦斯;《羽蛇》;救世思想本篇文章通过对《羽蛇》的精读来发现其特性,剖析成三个层次来逐一解析。
劳伦斯后期的几部著作都是值得深究的,特别是《羽蛇》,它代表了劳伦斯艺术想上的关键转折,其宗教神话的使用奠定了其特色极具现代特性的基础。
与此同时,内容中疯狂的救世思想及世界被性爱和男性霸权带领脱离腐朽的深切渴望,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性。
通过对《羽蛇》的深度剖析,从三个层次感受其神秘,解读劳伦斯的救世思想。
一、古老宗教救赎思想包括《羽蛇》在内,劳伦斯从来不以小说情节来博取关注度。
小说的视野从爱尔兰遗孀凯特开始,她渴望寻求崭新的生活方式,于是转到墨西哥摆脱西方文明,但是却又踏入到古印第安宗教的复活活动内。
这一宗教活动意图为驱赶罗马天主教,所以将羽蛇神复活,赋予人类生命活力。
然而凯特拥有独立自由的坚韧意志,虽然被其生命力的原始粗野受到吸引,却仍不能接受其野蛮粗暴缺失感性的血腥仪式。
全书二十七章,其宗教色彩的神秘面纱等待揭开。
(一)关于劳伦斯的才华横溢劳伦斯极具高超的诗人手法,洋洋洒洒的体现在《羽蛇》中的系列颂歌中。
其流畅上口的语言既易于颂唱又通俗易懂,例如一百六十二行的“克斯卡埃多君临墨西哥”,其并不晦涩却又布满宗教色彩颂歌,更体现了劳伦斯作为诗人的才华横溢。
下面是整部小说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第一首歌谣:“在遥远的地方∕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在安宁和死寂之中,∕在水的诞生地,∕我,克斯卡埃多,∕安睡着。
劳伦斯《蛇》中蛇意象探源
劳伦斯《蛇》中的蛇意象探源摘要:本文从文化人类学、文学史、文化史以及生态文学等角度,对劳伦斯的著名诗歌《蛇》中“蛇”的意象进行了分析和探源,认为“蛇”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复杂意象,其中既有人类对蛇的本能认知,也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蛇狡诈、忘恩负义等恶毒的一面,而其深层意象则是劳伦斯对平等、和谐自然生态观的渴望,同时也是对其坎坷生命历程的自我隐喻。
关键词:d·h·劳伦斯;《蛇》;意象;探源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d·h·劳伦斯,这位20世纪英语文学界独特且富争议性的作家,一生以其杰出的小说创作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等享誉世界文坛,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也多囿于此。
事实上,其一千余首诗歌创作的知名度虽不及小说,且褒贬不一,仍颇有可观者。
英国专家anna johnston说:劳伦斯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的最好的作品里有一些是诗;更有a.alvarez认为,劳伦斯的诗歌可以与同时代的t.s.eliot和w.b.yeats等声名卓著的作家及其作品相提并论。
在完成于1923年的诗集《鸟·兽·花》(birds,beasts,and flowers)中,劳伦斯通过一系列以动植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抒发了其对生命、本能、存在等许多形而上问题的思考。
其中《蛇》(snake)最具有代表性,他以通俗的语言把自然之美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诗人独白式(dramaticmonologue)的写作特色,使文中的两种声音交替揭示出诗人性格的双重性。
诗歌表层意义讲述的是诗人与一条蛇的遭遇故事,而在引申的抽象含义上,表现的是诗人或者以他为代表的其他人自我内心思想意识之间所经历的矛盾冲撞。
因此,“蛇”这一意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隐喻、象征色彩,此前诸学者对诗中“蛇”的意象之源流和阐释一直存在争议,诸说分歧,颇有厘清来路、探究本源之须,故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劳伦斯的诗歌“蛇”的意象进行分析和溯源,敬请专家指正。
人类良心的拷问-良心拷问
人类良心的拷问:良心拷问奥多斯・赫胥黎说过:“D・H・劳伦斯对世界上的奥秘一直是很敏感的。
”这句话表明了劳伦斯善于表达他对自然美的感受。
D・H・劳伦斯把这些自然的、活生生的事物如一头动物或者一朵花看作是世界上奥秘的一部分。
它们原始,但闪烁着光芒。
劳伦斯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体验这些生物所经历的事物。
人类文明歪曲了人的想象力,但人应该去恢复它,去找到他失去的世界。
D・H・劳伦斯主要以小说著名,但他的一些最好的作品是诗。
劳伦斯最有名的一首描述生物的境遇的诗是《蛇》。
这首优美的诗收集在他一九二零年出版的《鸟・兽・花》里。
劳伦斯在《蛇》中继承了莎士比亚和布朗宁的诗歌的传统,将笔触伸入到动物的世界。
《蛇》是一首自由体诗,全诗分为十九节,共七十四行。
在此诗中,D・H・劳伦斯描述了他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家中旁边的水槽遇到一条蛇这样一件事。
面对蛇时,他内心作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一是他应该杀死这条蛇,一是他应该善待这条蛇。
最后D・H・劳伦斯将一根木条掷向蛇,而那蛇迅速地钻进了墙里的缝隙里。
旋即诗人悔恨交加,觉得不该屈从于社会偏见,错失了与世上最美的生物交融的良机。
1酷热的一天,一条蛇爬向我的水槽前去喝水,而我因为热穿着睡衣。
首先,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了诗中的时间、地点和主角。
在那样一个酷热的日子,诗人和蛇不约而同都想到水槽那里去喝水,在此就显示出人和蛇是平等的。
诗人在大白天穿着睡衣在花园里似乎有些奇怪,但在连蛇都感到饥渴难耐的大热天,穿着睡衣肯定凉爽多了,这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根本就没有料到有蛇光临。
此外,蛇和水槽在劳伦斯的作品里就是两性生殖器的象征。
劳伦斯认为两性的完美使人在精神上真正回到自然,而现代人是无力做到这一点的。
2在巨大的黑色角豆树的异香扑鼻的浓荫里,我提着大水罐走下台阶,必须等待,必须站住等待,因为他已先来到了我的水槽边。
诗人本能地觉得他不应该去打扰那条蛇,他应该在那里等待,直到蛇喝饱后离去。
诗人在此没有丝毫的害怕,有的只是对蛇的尊敬。
传统的反叛 生态的歌者——论劳伦斯诗歌《蛇》对西方文学传统中
第14卷第12期2016年12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 14 No. 12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 2016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6.12.015传统的反叛生态的歌者—论劳伦斯诗歌《蛇》对西方文学传统中“蛇”形象的颠覆*马旺艳(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西方文学传统中的蛇是魔鬼的代名词,在多数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蛇等同于撒旦。
然而劳伦斯的诗歌《蛇》却彻底颠農了蛇的消极形象。
从精神分析和生态文学的角度来看,劳伦斯创造的“蛇”积极、高贵、无害,与诗人内心中的“本我”相呼应,而“超我”对于蛇的厌恶,则揭示出了“人类教育”对人性的压抑。
诗人的仟悔表明蛇臝得了诗人的尊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完全否定了西方文学传统中“蛇”的形象。
关键词:劳伦斯;诗歌;《蛇》;“本我”;“超我”;西方文学传统;颠覆中图分类号:11〇6_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3X(2016) 12-0048-04—、弓I言蛇作为图腾,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西方文化源于两“希”文化—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蛇的故事贯穿于其中:从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蛇的怪物拉弥亚,到希伯来《圣经》伊甸园中的那条蛇,蛇一直是贪欲、诱惑、魔鬼等的代名词。
这两种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随着后世文学家的不断创作,蛇的消极形象在西方文学中的基调便确立了。
然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少数作品对蛇进行了积极的形象塑造,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叙事诗《蛇》便是其中之一。
劳伦斯一生创作过一千余首诗歌,其早期诗歌大多带有自传性质,中期诗歌则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而后期诗歌则表达了对死亡和重生的看法。
劳伦斯的诗集《鸟•兽•花》是他的中期诗歌的代表作,主题是对自然生命的赞美,《蛇》是诗集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寂寞、诱惑与罪恶:现代新诗中“蛇”
第9卷第5期Vol.9,No.5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8月Aug.,2018寂寞、诱惑与罪恶:现代新诗中“蛇徐次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蛇”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或邪恶妖媚、冷血无情,或美好善良、至情至性。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诗人冯至、邵洵美、欧阳江河的三首《蛇》进行比较分析,力图在比较之中能够对现代新诗中的蛇的形象有一个清晰的呈现,并会将中国现代新诗中的蛇的形象和英国诗人劳伦斯《蛇》的形象结合起来,进一步来表达蛇的形象。
关键词:蛇;寂寞;诱惑;罪恶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0(2018)05 -067 - 03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中对蛇的解释是:蛇,一种爬行 动物,全身都布满了鳞片,食肉。
根据毒性可以分为有 毒和无毒两类,最厉害的蛇毒可以让人在短短的几分钟 之内毙命,所以每每提及蛇时,总会让人汗毛林立,充满 了畏惧胆怯之心。
或许正是因为它这种剧毒无比的特 性,蛇的身份就不再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种了。
它经常会 作为一种意象,在诗中出现,并且出现的次数也是越来 越多。
蛇被人所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让它从生物领域 成功地过渡到文化领域。
一方面它代表着自由和新生,如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创始人,孕 育着华夏子孙,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另一方面它又代表 着邪恶与凶残,如农夫与蛇;在中国现代新诗领域之中,蛇在更多情况的也是以邪恶及冷血的隐喻象征意义出 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许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多才 会有这样的象征意义。
在冯至的《蛇》中,它却一改往日 无情冷血的形象,代表着温情与寂寞、至情至性;邵洵美 的《蛇》中代表着欲望与女性、多姿多态;欧阳江河的 《蛇》中则还是诱惑与罪恶、万祸之源。
―、寂寞:冯至的《蛇》冯至的《蛇》是一首爱情诗,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暗 恋者的相思之苦。
他打破了以往蛇给我们呈现的邪恶 的样态,让蛇成为“寂寞”的象征,温暖而又多情。
外国的动物诗歌
外国的动物诗歌在草丛里。
一条蛇盘绕着,它的身子像一节节铅管,它的头如一颗钝头的楔子。
它慢慢地抬起头,像一个梦游者从梦中醒来,它用那冰冷、无神的眼睛看着我。
我心中涌起一阵恐惧,一种对古老的、本能的恐惧,尽管它并没有威胁我。
我知道,按照人类的法律,我应该杀死它,因为它是蛇,是危险的象征。
但我更尊重生命的存在,我不想破坏这大自然的一部分,于是我让它溜走了。
解析:劳伦斯这首诗很有趣呢。
他把蛇描写得特别细致,你看把蛇的身子比作一节节铅管,头比作钝头的楔子,一下就让我们好像看到了那条蛇的样子。
当他说蛇慢慢抬起头像梦游者醒来,这个比喻很奇特,蛇那种懒洋洋又有点神秘的感觉就出来了。
诗人心里害怕蛇,这是咱们人类很正常的反应啦,毕竟蛇看起来有点危险。
但是呢,这里面又有个矛盾的地方,按照人类的观念是要杀死蛇的,可诗人又尊重生命,最后让蛇溜走了。
这就好像在问我们,对待那些看起来危险的生物,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是按照既定的观念去伤害它们,还是尊重每个生命在大自然里的存在呢?他用弯曲的爪子紧扣着巉岩;在太阳身边,在荒山之巅,他站着,周围是一片蓝天。
他下面是沧海桑田,他在峭壁上双目炯炯;像雷电一样,他会突然飞落。
解析:丁尼生写的这只鹰超级酷哦。
你看开头就写鹰用爪子紧扣着巉岩,一下子就把鹰那种很有力量、很矫健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而且它站在太阳身边、荒山之巅,周围都是蓝天,这个画面感超强,感觉这只鹰站在世界之巅一样,特别霸气。
然后说它下面是沧海桑田,它在峭壁上还双目炯炯,就好像它在俯瞰着世间的一切变化。
最后说像雷电一样突然飞落,哇,这速度感就出来了,感觉这只鹰就像一个超级英雄,随时能以一种超级迅猛的速度冲向猎物或者它想去的地方呢。
解析《羽蛇》中的生命赞歌
作者: 刘娅[1,2]
作者机构: [1]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2]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劳伦斯;《羽蛇》;生命哲学;二元
摘要:D.H劳伦斯中后期小说《羽蛇》通过大量使用神话和宗教象征,包蕴了深刻的宇宙哲理,涵盖了劳伦斯的生命哲学思想。
小说体现了始终贯穿他一生的二元论思想,即人类和宇宙是一体的,而宇宙正是那个巨大的生命体,人类只是它的一部分,人类生活最伟大的意义和最高欢乐就是和宇宙生命结合在一起。
《羽蛇》中墨西哥古老的宗教和文化充当了作者复活人类生命力的救世主,通过泯灭意识回归生命本源,充满了原始宗教和文化的神秘色彩。
这说明劳伦斯对生命、生命之源的探索才是其作品潜在的深层主题,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根基和核心。
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劳伦斯《蛇》中的概念隐喻
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劳伦斯《蛇》中的概念隐喻
薛香媛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2(10)8
【摘要】认知诗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思维方式,它涉及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隐喻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对劳伦斯《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
“蛇”一词不仅是诗歌的标题,在诗中还有“人”、“牛”、“信天翁”、“性”、“国王”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基本隐喻解释。
本文对这些隐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阐释隐喻创作背后诗人复杂的内心冲突,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诗。
【总页数】7页(P1612-1618)
【作者】薛香媛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概念隐喻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证研究
2.李商隐诗歌的认知诗学研究--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视角
3.隐喻的沿承、颠覆与重构——从认知诗学视角分析普利玛诗集《狼女》中的概念隐喻
4.
映射、情感与决择--从认知诗学视角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概念隐喻5.认知诗学视阈下英语环保公益广告文本的概念隐喻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劳伦斯诗歌 《蛇》 中的悖论形象与伦理诉求
劳伦斯诗歌《蛇》中的悖论形象与伦理诉求
陈贵才;黄杰忠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9)1
【摘要】D.H.劳伦斯的动物诗《蛇》是其现代派诗集《鸟·兽·花》中动物书写的代表之作.在这首诗中,劳伦斯精心刻画和书写了"蛇"的悖论形象、"我"的悖论形象、以及"我"与"蛇"的悖论关系.通过对这些悖论形象和悖论关系的刻画和书写,劳伦斯旨在表达他对人性的复归、生命的敬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等的终极伦理诉求.
【总页数】5页(P100-103,117)
【作者】陈贵才;黄杰忠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传统的反叛生态的歌者——论劳伦斯诗歌《蛇》对西方文学传统中“蛇”形象的颠覆 [J], 马旺艳
2.论劳伦斯诗歌《蛇》中两种意识的冲突 [J], 资云南
3.基于血性意识的终极关怀:劳伦斯诗歌中的伦理诉求 [J], 马若飞
4.论劳伦斯诗歌《蛇》中的生态意识 [J], 资云南
5.论劳伦斯的诗歌“蛇”与蛇形象 [J], 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浑身似土地般的棕色,像土地一样金黄。 这条蛇如痴如醉地饮水解渴,觉得诗人没有任 何敌意,它可以放心地喝饱。对诗人来说,蛇“就 像一头牲口”,而牲口是没有敌意和温驯安闲的。 特别要注意“来自火热的土地深处”这句,意大利 的西西里岛是一个火山岛,在其土地下就是融化的 火山熔岩, 当劳伦斯一九二〇年生活在西西里岛时, 艾特纳火山还是一座活火山, 所以诗人说它仍在冒 烟。也有人认为这指的是地狱—— — 永恒的地狱之火 就在下面。使用这样的意象,诗人暗示毒蛇是邪恶 的同义词,就世俗的观念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这 《圣经 》 条蛇与 里伊甸园里的毒蛇并没有什么不同, 都来自地狱。但劳伦斯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 蛇是一种高贵的生物,是当之无愧的神。 ) 我所受的教育发出声音,对我说: 必须处死他。 因为在西西里,黑色的蛇是无害的,金色的 蛇是有毒的。 诗人发现自己进退两难: 一是所受教育的呼唤, 一是良心的拷问。所受的教育常识告诉他金黄的蛇 是有毒的, 是伊甸园里邪恶的毒蛇, 必须将其打死, 否则就有生命危险。 教育的声音怂恿诗人去憎恶蛇, 去杀死蛇。因此,在人们的意识里,一遇到蛇将其 打死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诗人也知道从其良 心来讲,蛇是高贵和美丽的动物,都是大自然的平 等的一员,值得他尊重。而且,蛇事实上也没有招 惹他,只是来喝水。偏见和良心在这里一争高低。
,
别人超前到了我的水槽, 我呀,像后来的人,等待着。 劳伦斯在这里再一次地强调蛇比他先来,他就 必须等待。并不因为他是人,就有优先权,这体现 了劳伦斯万物平等的思想。而且,诗人这里更是明 确地把蛇看作人,因此,他必须排队等候。 * 他喝口水抬头张望,就像一头牲口, 茫然地盯着我,就像一头喝水的牲口,
4
我心中的声音说,假若你是个男子汉。 你就该抓起棍棒,把他打断,叫他一命归西。 所受教育的声音责备他胆小如鼠,“假若你是 个男子汉……叫他一命归西”。但事实上他确实犹 豫不决,不像一个真正的勇士。诗人因此觉得自己 是社会规则和偏见压力下的牺牲品。所受的教育影 响了诗人的内心和固有的品性,使他在现实面前无 所适从,只得随波逐流。诗人在矛盾弹出双叉舌头,沉思了一会儿 又俯身去喝了一点, 在这个西西里的七月的日子,当艾特纳火山 仍旧冒烟之时, 他来自火热的土地深处,
!*+,-
!"
!"#$
% & ’(()
域外视野
名作 欣赏
域外视野
也有责任让它安全地回去。
慢慢地把身子拖进去, 一种恐怖,一种对他这种行为的抗议, 占据了我的心身,可他对我不予理睬。 “当他把脑袋伸进那可怕的窟窿”,教育的声 音突然占了上风。诗人有了恐惧感,对蛇要进入的 窟窿或者说未知的世界害怕起来,也许,那种西方 教育中对地狱或死亡象征的地下世界的恐惧根深蒂 固,难以完全在诗人的心中磨灭。而且这里句子的 节奏陡变起来,从流畅的句子变得急促起来,表明 诗人内心的变化。 +/ 我环视四周,放下水罐, 随手捡起木头, 猛地砸向水槽。 劳伦斯终于掩饰不住内心对蛇的恐惧而将一根 木头掷向蛇。注意诗人是随后捡起木头,说明他并 非早有预谋,只是一时性起冲动行事,为下文的懊 恼埋下伏笔。而且这样随后一扔,很难将蛇打中, 似乎还有弥补的余地。在英文原文里 5 1 6789:; <6 = 8><?@A >BC D ,使用了移就 5 EF=G@H:FF:; :67EI:E D 的修辞 手法。直译就是“我捡起一根笨拙的木头”,但木 头不可能笨拙,实际上正常的语序是“我笨拙地捡 起一根木头”。从这诗的很多译文来看,很多翻译 家都没有准确地将其译出。 另外, 如果我们从此诗的象征意义来看, 特别是 考虑到劳伦斯也是和谐的两性关系的鼓吹者, 那么 蛇也象征着人的欲望, 而木头则象征着人的理智。 欲望是人的本能,理智是社会教育和道德约束的结 果。劳伦斯曾说:“我最大的宗教就是对血和肉体 的信仰,我认为这些比思想更有智慧,我们脑子的 思想有可能是错的,但血所感受的、所指示我们去 做的,是永远不会错的。”劳伦斯直指本能的“血 性意识”实际上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 “权力意志 ” “生命力 ” 和柏格森的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而劳伦斯更被人认为是英国的尼采。 他为了更加 突出两性关系在人生中的决定作用, 总是在作品中 攻击西方工业文明, 他把罪恶的渊薮和破坏两性关 系的和谐的原因归结于现代社会的机械文明, 从而 批评西方文明的一切,包括宗教、 教育、 民主。 +J 我想我没有砸中他, 但是,他留在洞外的后半身应声缩成一团, 像闪电般痛苦地抽搐了一下,就此不见踪影, 他已钻进了墙面上张着口的裂缝, 我带着迷恋凝视着黑洞,在这个酷热的宁静的 中午。
域外视野
!
名作 欣赏
域外视野
人类良心的拷问
—— — 劳伦斯名诗《蛇》解析
"朱谷强 !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 潮州 "#$%&$ ’
奥多斯・赫胥黎说过:“ 2 ・ 3 ・劳伦斯对 世界上的奥秘一直是很敏感的。”这句话表明了劳 伦斯善于表达他对自然美的感受。 2 ・ 3 ・劳伦 斯把这些自然的、活生生的事物如一头动物或者一 朵花看作是世界上奥秘的一部分。它们原始,但闪 烁着光芒。劳伦斯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体验 这些生物所经历的事物。人类文明歪曲了人的想象 力,但人应该去恢复它,去找到他失去的世界。 2 ・ 3 ・劳伦斯主要以小说著名,但他的一 些最好的作品是诗。劳伦斯最有名的一首描述生物 的境遇的诗是《蛇》。这首优美的诗收集在他一九 《 蛇》中 二零年出版的《鸟・兽・花 》 里。 劳伦斯在 继承了莎士比亚和布朗宁的诗歌的传统,将笔触伸 入到动物的世界。《蛇》是一首自由体诗,全诗分 为十九节,共七十四行。在此诗中, 2 ・ 3 ・劳 伦斯描述了他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家中旁边的水槽 遇到一条蛇这样一件事。面对蛇时,他内心作着激 烈的思想斗争:一是他应该杀死这条蛇,一是他应 该善待这条蛇。最后 2 ・ 3 ・劳伦斯将一根木条 掷向蛇,而那蛇迅速地钻进了墙里的缝隙里。旋即
作者简介:王明琦,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山 东省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俄语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与文学。
-.+/ * +(0/ & 1
!"#$
% & ’(()
!!
名作 欣赏
域外视野
域外视野
因为他已先来到了我的水槽边。 诗人本能地觉得他不应该去打扰那条蛇,他应 该在那里等待,直到蛇喝饱后离去。诗人在此没有 丝毫的害怕,有的只是对蛇的尊敬。这也说明诗人 品质高尚,把蛇当作人的地位来看待,在这里因为 蛇首先来到,诗人就理所当然地觉得人和蛇是平等 的,他必须等待。诗人连用了两个“必须”,表明 这是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则,即使对动物也应如此。 而且从诗人使用指代人的 “他”来代替指代动物 的“它”来看,诗人不自觉地已把蛇当作客人了。
++
的确,我感到害怕,感到非常害怕, 即使如此,我更感到已被他抬举, 因为他能从秘密大地的阴暗大门里钻出来, 前来寻求我的好客之情。 诗人承认他害怕。 另一方面, 又超于那种恐惧, 有一种荣耀感,因为他感到蛇来到他这里就是抬举 他。诗人有点受宠若惊。
+’
他喝足了, 神情恍惚地昂起头来,就像一名醉汉, 并且在空中摇动着他那像黑光一样的叉型舌头 似乎在舔着嘴唇, 接着像视而不见的神,环顾空中, 慢悠悠地转动脑袋, 慢悠悠,慢悠悠地,仿佛耽于梦幻之中, 开始拖曳长长的、绕成曲线的躯体, 又爬向我墙上的窟窿。 诗人又开始叙述细节:蛇喝饱后开始慢慢爬回 去。这是一个愉快的场景:蛇慢悠悠地准备回去, 蛇用那像“黑光一样的叉型舌头”开始探路,蛇似 乎已完全信任了诗人,他不急不慌,享受吸饱喝足 带来的惬意。同时,劳伦斯把来做客的蛇提到一个 新的高度, 如他所说, 是一位超越了凡人的神:“像 视而不见的神,环顾空中。” +0 当他把脑袋伸进那可怕的窟窿, 当他慢慢地停住,放松肩膀,再继续进洞, 当他撤进那可怕的黑洞, 不慌不忙地进入黑暗,
4 责任编辑:水
涓5 参考文献:
6+7 6’7 607 6/7 6:7 6)7 6,7
6 俄 7 勃留索夫,黎皓智译 8 《勃留索夫诗选》,上
海译文出版社, ’((( 年, +(98
6 俄 7 勃留索夫,周启超译 8 《燃烧的天使》,哈尔
滨出版社, +999 年, %8
6 俄 7 勃留索夫 8 《勃留索夫日记》,莫斯科: +9’,
+
他从土墙的黑暗的裂缝中爬下, 拖曳着黄褐色的松弛的肚皮,来到石头水 槽的边缘, 把喉咙搭在石槽底部。 那儿,水从龙头一点一点地清楚地滴下, 他用笔直的嘴啜饮着, 喝下的水通过笔直的牙床,舒畅地流入松弛 的长长躯体, 静静地流入。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笔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蛇 喝水的动作,蛇安闲自在,毫无顾忌。没有人去打 “水从龙头一点一点地清楚 扰它,它就生活在天堂。 地滴下, 他用笔直的嘴啜饮着, ……静静地流入”, 这些描述使读者仿佛可以听到那条蛇在喝水的声音 一样,在这里,蛇就是大自然的主人,体现着它固 有的高贵, 是精灵的化身。 我们欣赏的是美的图画, “黑暗的裂缝 是大自然的和谐。 但诗人也提到蛇是从 中爬下 ” , 这对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来说, 很容易使人 联想到伊甸园里的毒蛇。 对大多数人说3 蛇就是邪恶 和地狱的同义词, 虽然劳伦斯一直并不这么认为。
.$$/ 0(() 1 (0%2
%
但我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他, 我格外高兴地看到他安静地来到这儿做客, 在我的水槽里喝水, 然后平静地、 温和地离开, 用不着道谢,就让他钻进火热的土地。 “ 教育 ” 劳伦斯对那种 的声音并不苟同。 他的直 觉或者良心告诉他蛇是高贵和美丽的动物。 并且, 它 是来到他的水槽边做客的, 他应该尽地主之谊, 同样
诗人悔恨交加,觉得不该屈从于社会偏见,错失了 与世上最美的生物交融的良机。
+
酷热的一天,一条蛇爬向我的水槽 前去喝水,而我因为热 穿着睡衣。 首先,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了诗中的时间、地 点和主角。 在那样一个酷热的日子, 诗人和蛇不约而 同都想到水槽那里去喝水, 在此就显示出人和蛇是 平等的。 诗人在大白天穿着睡衣在花园里似乎有些 奇怪, 但在连蛇都感到饥渴难耐的大热天, 穿着睡衣 肯定凉爽多了, 这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根本就没有料 到有蛇光临。 此外, 蛇和水槽在劳伦斯的作品里就是 两性生殖器的象征。 劳伦斯认为两性的完美使人在 精神上真正回到自然, 而现代人是无力做到这一点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