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第二章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潘毅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潘毅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 出焉”。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 之所舍也”。
生理:“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痫病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心主宰功能失调)
四肢抽搐—肝
口中如作猪羊叫 --肺
二便失禁—肾
口吐涎沫—脾
(2)心主宰人体的(心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五脏:心、肝、 脾、肺、肾
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脏腑
奇恒之腑:脑、 髓、骨、脉、胆、 女子胞
象: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是指以五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 理系统与外在自物环境的事物与现 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的解 剖学认识
长期生活 实践的观 察
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 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病理学概念。--大大超 越了解剖学的脏腑范围。
一、心系统
概述
【形态位置认识】
《类经图翼·经络》“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 上,……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 是为心包络”。
心的现代解解剖图(参考)
【心与内外环境的联系】
脏阴—五脏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脏阳—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中医脏象 生理病理结合 具有解剖印记的功能 系统 与外环境密切相关
边界模糊 宏观、外延 动态、灵活
体系性
西医脏器 生理病理独立
解剖系统
边界清楚 微观、深入 定态、确定
单一性
中医藏象的本质
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归纳各种生理病理信息 的功能系统。
第二章 藏 象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概念和形成基础1. 中医学说的定义:中医学,全称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成的医学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和维持健康状态。

2. 中医学说的形成基础:(1)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属性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 五行学说:将宇宙间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以解释和指导医学实践。

-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儒学: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文关怀,对中医伦理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观察天象,了解季节变化,对中医时间医学有指导作用。

- 地理学:研究地域差异,对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有影响。

- 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医病因学和预防医学有重要作用。

- 生物学:对动植物的研究,为中药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3)社会实践:- 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 古代文献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 人体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生理和病理系统。

2. 辨证论治:- 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收集病象,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

-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包括治则和治法。

3. 防治结合:- 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pdf(3篇)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pdf(3篇)

第1篇第一章:概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及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一套实用的技术参考,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2.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和五行来概括。

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关系。

2.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3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内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第三章:中医诊断技术3.1 四诊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脉诊、舌诊等来判断病情。

3.2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脉象的观察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

3.3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舌头的颜色、形态、苔质等来判断病情。

第四章:中医治疗技术4.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它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草药等。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4.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目的。

4.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第五章:常见病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5.1 感冒感冒是常见病证,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中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等;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药物和退热药为主。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肺

肺的生理功能
功能正常
肺主水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痰饮、水肿 小便不利等
肺失宣肃
治疗上:
宣肺化痰法
宣肺利水法—《内经》称之为“开鬼门”, 古人喻之“提壶揭盖”法。
肺的生理功能
三、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 朝,有朝向,聚会之意;百 脉,泛指周身的血脉。肺朝百脉,是指肺与
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肺的生理功能
功能正常 肺主呼吸之气 功能失常
气道通畅 呼吸均匀 咳喘、气短、胸闷 等异常表现
肺主呼气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 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肾主 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
肺的生理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 生成与运行,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一身之气
的生成和实现调节全身气机的功能。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水谷之气 宗气 一身之气 元气 清气 先天之精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肺气的呼吸运动 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
表,为抵御外邪的屏障。
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
二、肺开窍于鼻,上系于喉
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是呼吸的门户。鼻孔
是清气和浊气出入的通道,是肺系最外端,
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脏”。
肺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4.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亢而 出现寒证。
特点:阳虚则寒——虚寒证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 过劳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偏衰:阴虚则热 概念: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亢 而出现热证。 特点:阴虚则热——虚热证 形成原因:热病后期伤阴 五志化火伤阴 久病 临床表现: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出现的虚热证。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出现的虚寒证。(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 神疲口燥。 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 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 溏薄,尿频而清。 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 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 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例如:四季气温变化




夏:阴消阳长
冬:阳消阴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脉诊”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经口鼻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宣发卫气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吸人清气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输布精微和津液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清肃异物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征象。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 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 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 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 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 • • •
肺主呼吸,调节呼吸运动 肺主呼吸, 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 肺朝百脉辅助心脏, 肺朝百脉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 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 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 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 通和调节作用 肺气宣发,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 肺气宣发,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 全身,外达皮毛, 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 全身,外达皮毛,“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 护卫各个组织器官。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 护卫各个组织器官。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 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 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皮肤 汗孔蒸发而排出体外 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 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保 持小便的通利


水肿,痰饮, 水肿,痰饮,尿少
肺朝百脉,主治节身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 肺朝百脉:全身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呼吸进行 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再通过肺宣降作用将含清气的血 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 液通过百脉输送全身, 液通过百脉输送全身,生成宗气

宗气贯心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 宗气贯心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 液的运行 肺气虚弱, 肺气虚弱,血行障碍
[附]心包络
形态部位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 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 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 生理功能 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 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 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 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 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其临床表现, 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 常,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 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 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 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 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 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 “痰浊蒙蔽心包” 痰浊蒙蔽心包”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1PPT课件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1PPT课件
5、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 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 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6、阴与阳之间的关系
包括四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1)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 静、升与降等等。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由金、木、 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的,并在阴 阳二气的推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 乐和医学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 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 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 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 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
卷2 为“中经”,论“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 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
卷3 为“下经”,论“下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 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 本下经”。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
病理、营卫、俞[shù]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 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
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 点。
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 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厥阴、少阴六经。
阴和阳正好具备这一属性,因此,就用阴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3
二.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 处,称作“气海”, 又称作“膻中”。
组成与分布:是以肺 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中运化 而化生成的水谷精气 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相互结合而成。宗气 聚集于胸中,灌注于 心肺之脉。
一.主要功能
○ 贯心脉以行气血 ○ 走息道以行呼吸
0 营气
在液为涎
01
02
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03
04
在志为思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肝的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① 调畅气

肝者,将军之官,
② 促进脾

谋虑出焉
胃的运 化功能
③ 调畅情志2. 主 Nhomakorabea血: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
肝的在志、 在液、在体 和在窍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和筋 其化在爪
在窍为目

肾为“先天之本” 腰为肾之府
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 能,是机体活动的主要物 质基础。
第三节 津 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等。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藏 象
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 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 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 的某些生理功能。 ➢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 整体观。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的哲学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气一元论——研究精气,也叫元气的内涵及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 视频《黄帝内经》纪录片,撩开气的盖头
• 方法论
世界观—是什么?
• 地心说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之后 经过学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对其进一步发展逐渐 得以建立和完善。地心说在古代西方长期处于兴盛 的地位。
•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 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这个理论体系提出 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 都在围绕太阳旋转。
进一步引申
生发、生长、向上 相对
逐渐引申……
• 光明、温暖、高兴、生发、向上、积极 • 黑暗、寒冷、抑郁、抑制、向下、消极
•阳 •阴
“阳,明也。山之南, 水之北也。
阴,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
日光向背



二、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的概括。
要点:自然界 关联 对立 属性
• 李济仁教授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他的夫人张舜 华女士同样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教授,夫妇二人一共 育有五个子女,全部都是医学专家,其中有三个儿子相继 成为博士后,四个子女被评为教授。“一门三博士,两代 六教授”,在医学界传为美谈。而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写 出了《养生大道: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易经〉 养生大道》、《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等诸多养生类畅销 书的张其成博士。
小结
• 精气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肺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肺脾)

“ 府 ” , 聚也 ,藏 货也 , 犹言 府 库 “ 腑”,又分“六腑”和“奇恒之腑”二类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奇”异也。“恒”常也。即异于常腑的意 思。因为这一类脏器的功能,既不同于五脏, 也不同于六腑,故名“奇恒之腑”。


四、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分类 五脏 : 化生贮藏人体精气 , 藏神 ,“ 满而不 能实” ,“ 藏而不泻” , 多为实质性脏 器. 六腑 : 受盛传化水谷 , 以通为用 ,“ 实而不 能满” ,“ 泻而不藏” , 多为空腔性脏 器。 奇恒之府:形态上类腑,功能上似脏。
四、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分类 心 、 肺 、 脾 、 肝 、 肾 ,功能上共同 特点 是 主 持 人体精神、意 识思维 活动和人体精气的 贮 藏。
四、在诊断上观察形体官窍外在的异常变化,诊 断内脏的病变 . 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据肝“在窍为目”的 理论, ----“ 肝血亏虚” 肢体麻木,甚至抽搐,据肝“在体为筋”的 理论, ----“ 肝风内动” 五、在治疗上通过调 整 内脏的功能来治疗 局 部 形体官窍的病变。 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可用清心利尿 的方药治疗。 耳鸣耳聋,为“肾精亏虚”的可用补肾填精 的方药治疗。

《素问 · 五脏别论》说: “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
人体精气虽然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在消耗,但又不断在 产生和补充,因之以保藏为主。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都属“神”的范畴。


六腑在功能上的共同 特点 是 主持饮食 物 的消 化 吸收 和 排泄 。
《素问 · 五脏别论》说: “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藏象学说:通过观察在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来研 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治规律 的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三章脏象第一节五脏第二节六腑第三节奇恒之府第四节形体官窍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第二节气第三节血第四节津液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五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六章体质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第二节内伤病因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四节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发病机理第二节基本病机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四节脏腑病机第五节经络病机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一节养生第二节预防第三节治则[附]五运六气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二节标本中气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单行 2、向须 3、相使 4、相畏 5、相杀 6、相恶 7、相反
何谓

妊 娠
用 药 禁 忌
汤剂的煎煮法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 间为4-6小时左右。
若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 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饭前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畏,宜 空腹服;治疟药宜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 睡前服用;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可不定时服。
:汤剂宜温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 药宜冷服;丸剂用温开水送服;散剂用蜂蜜调和送服或 装入胶囊中吞服;冲剂、膏剂用开水冲服,糖浆剂直接 吞服。
中药服药时的
一般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根据 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 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 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 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 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 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 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 辛热助阳之品;疮疡、皮肤病 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二科 张艳芳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则?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 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它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 理和病理为基础,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症、证、病
是指病人主观能感觉到的单个症状和能 被客观发现的体征,包括了症状和体征。
气血凝滞或水饮停留所致。
一、光线充足 二、伸舌自然 三、查舌苔时应注意除外“染苔” 四、查舌顺序一般先舌质后舌苔,又舌尖至舌根
望舌色:
1、淡红舌 2、淡白舌 3、红绛舌 4、青紫舌
望舌型
1、老嫩舌 2、胖大舌 3、肿胀舌 4、瘦薄舌
5、点刺舌 6、齿痕舌 7、舌下脉舌 8、裂纹舌
(一)望苔色
等方法。 八纲即 八个辨证纲领。
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脏腑、气血 阴阳、骨髓在内属里。病势由表入里是病渐加重, 有里出表是病渐减轻。 表证临床表现:
里证临床表现:
寒证与热证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 证候。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机体阴虚、阳亢所表现的 证候。
一般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 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 展规律的演变过程。
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疾病的本 质,是医者通过分析四诊所得来的资料。
何谓诊法?
诊法即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 本方法。
四法,简称“四诊”。
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神”?
“ ”是中医学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一指人体 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二指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神志错乱
二、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 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 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 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要以神会神 二、形神和参 三、重视典型症状和体征
1、白苔 2、黄苔 3、灰黑苔
1、薄厚苔 2、润燥苔 3、腐腻苔 4、剥落苔 5、真假苔
望小儿食指脉络
是通过观察小儿食指内侧脉络的 形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适用于三岁以内小儿。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 高有力
郑语: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 断时续、声音低弱
狂语:声嘶力竭、出语快、声音 高、喧扰妄动、骂詈不休
独语:自言自语 错语:语言颠倒错乱,或言后自
知说错,不能自主。
但寒不热:病人只觉怕冷而无发热 但热不寒:病人只觉发热、恶热而无怕冷 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 寒热往来:病人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
汗出性质不同汗液有何区别?
一、自汗 二、盗汗 三、战汗 四、绝汗
目前临床常用 掌握诊脉的
切脉的关键在于
何谓常色、病色?
常色即人无病时的面色 病色即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为气血不通,
经脉瘀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 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有关;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所致;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水饮,是阳虚寒盛、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异常脉象: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虚脉 6、实脉 7、滑脉 8、洪脉
9、涩脉 10、细脉 11、濡脉 12、弦脉 13、紧脉 14、缓脉 15、结学基础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各 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 病当前的病例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 的诊断过程。包括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将温病发展过程分

三个阶段。
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 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属温病 的初期阶段;
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 和足太阴脾的病变,属温病 中期阶段;
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 足厥阴肝的病变,属温病的 末期阶段;
药物的四气五味? :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
称为 。 :辛、甘、酸、苦、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