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市化启示思考
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在全球城镇化的进程中,德国的城镇化建设独具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德国的城镇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德国的城市逐渐兴起,人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聚集。
然而,与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是,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避免了过度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德国高度重视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其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考虑到了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需求。
规划涵盖了城市的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城市布局上,注重合理安排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避免相互干扰;在功能分区上,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配备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规划还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保留自身的特色和魅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德国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德国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运输高效便捷,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系统也十分完善,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产业发展是德国城镇化的关键驱动力。
德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慕尼黑的电子和汽车产业、法兰克福的金融服务业、汉堡的港口贸易等。
这些产业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的聚集。
同时,德国注重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德国也做得非常出色。
德国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职业教育更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人才的汇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德国城镇化模式有哪些可以借鉴?
德国城镇化模式有哪些可以借鉴?2017-11-20 11:44BBC最新国家形象民调结果显示,德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家。
德国受到世人赞美的原因有很多,它是一个大而重要的世界经济体,有着世界级的制造企业。
在城镇化方面,德国人要做得好得多。
那么,中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德国模式呢?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希望大家可以参考!德国的城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乡村建设仍然是理解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的核心部分。
不是因为它的模式领导着世界城镇化和乡村建设,而是因为它的城镇规划传统、它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它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做法,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其它国家。
一、收入分配问题在德国,谈论一座城镇的发展是没有基础的,所有的城镇都是处在一个发展的城市群中,又各自在生产力布局上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从德国城镇目前的发展状态看,农村、城镇和都市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可能孕育着在全球最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依靠这些企业,德国的中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上各具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为当地人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而德国的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业布局与工业发展,与中国提出的“工业带动城镇化”的说法比起来,如果中国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德国的城镇化就更值得中国去学习和借鉴。
德国联邦宪法第106条规定,德国应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因此在城乡建设和区域规划的政策上,有两项最高宗旨:一是在全境内形成平等的生活环境,减少各地区的差异;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使后代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比如东德并入西德以后,德国为使全区域生活水准平等,设立了团结税,每年有5000亿欧元对原东德地区投资,修建高速公路等大量基础设施,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在郊区与市区的平衡方面,郊区以有偿方式为市区维持农业、林业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帮助远郊区开发新的服务经济,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增长之间的矛盾;同时,都市区内部按人均来分担全部税收以维持郊区市政最低运行标准。
(完整版)城市化滞后及超前城市化现象
表中数据列出了世界上的几个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加拿大、韩国、法国,以及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俄罗斯、印度、越南和巴西。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城市化率普遍高于70%。
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俄罗斯和巴西外,城市化率普遍低于50%。
造成这一现像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发达国家经济起步早、经济实力强,城市化发展进程早而且成熟,普遍进入后城市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普遍较晚,城市化发展依托的工业化基础较薄弱,经济基础不牢。
2、发达国家人口较少,除美国日本外人口过亿的国家较少少,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压力较小,而新兴经济体国家人口普遍超过一亿人,中国和印度超过十亿,城市化任务艰巨。
3、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高的原因在于经济和大城市的畸形发展,人口过多的集中于几个大城市或超大城市所致,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
第二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化滞后、超前城市化并存的分析(一)中国城市化总体上具有“滞后城市化”特征“城市化滞后”,是指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由于以市场导向的工业化启动,城市化进程提速。
城镇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19%升至2010年的45%。
但总体上讲中国城市化水平长期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9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3.4%,我国仅达到26.4%,到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我国只有36.2%。
其次,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GOP结构转移不同步。
城市化进程的度量可以通过三大产业转移中的两大指标:产值(GDP)结构与就业结构指标加以考察。
一般来讲,经济水平越高,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城市化水平越高。
发达国家中,美国城市化水平为73%时,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仅为1.6%,就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比例仅为2.94%。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回顾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回顾及对中国的启示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回顾及对中国的启示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其城市化历程值得借鉴和学习。
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
回顾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可以从19世纪开始观察。
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进一步加速。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张。
例如,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城市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德国的工商业中心。
这种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德国注重城市规划和城乡协调发展。
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城市的良好发展。
首先,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政策,包括土地利用、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等方面。
这些政策为城市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其次,德国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城市不仅仅是经济中心,还是社会和文化中心。
为了使城市和农村相互补充,德国在城市周边建设了许多绿地和生态农村,提供了便捷的农村城市化过程。
此外,在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低碳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德国积极采用清洁能源,提倡低碳出行和建设绿色建筑,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德国城市中的公共交通发达,人们普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此外,德国的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倡导绿色建筑概念,注重节能环保,使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环境。
这种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值得中国借鉴。
回顾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可以得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过度拥堵、土地滥用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政策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的制定,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避免城市无序扩张。
其次,注重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城市不仅仅是经济中心,还是社会和文化中心。
为了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在城市周边建设绿地和生态农村,确保城乡之间的平衡。
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角度看德国经济发展
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40-01摘要德国经济发展过程显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其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流动经济发展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
19世纪中期,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加快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
国内学者普遍将德国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1871年德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一、德国迅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农业革命促进了是德国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农业革命解放出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工厂大工业的建立,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德国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市民的居住范围,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范围得到扩大。
此外,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对广大农村更具吸引力,城市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也轻而易举地通过交通流线迅速扩散到广大地区。
3.科技教育是德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发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国的教育改革,教育科技的进步为德国的大工业奠定有利基础,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型城市的出现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4.国内政治的统一加快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
19世纪初,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均处于落后状态。
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专制度,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政治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加速了德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变革,也加速了德国城市化进程。
德国政府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启示
The function of Reich Government at the height of the urbanization period and its enlightenment 作者: 陈丙欣[1];叶裕民[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37页
主题词: 德国;城市化高速增长;政府作用
摘要:1871年-1910年是德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在此期间德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在居民住宅、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从而保证了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德国城市化迅速完成的原因浅析
一
1 德 国城 市 化 的 阶段 和 特 点 、
后 的 德 意 志 帝 国通 过 立 法 . 一 了各 邦 的 经 济 制 度 . 成 了 广 统 形
11德 国城 市 化 阶 段 划 分 . 阔 的 国 内市 场 . 国资 本 主义 经 济空 前 迅 速地 发 展 起 来 德 国 的 德 f 1 8 5 14 年 是城 市 化 兴 起 的准 备 阶 段 。 时 期 。 村 统 一 为其 城 市 化 的 实 现 提供 了 广 阔舞 台 一 1- 8 0 1 这 农
人 口多 于 城 市 居 民 . 业 产 值 在 整 个 国 民 经 济 中 占 绝 对 的 支 配 农 地 位 但农 村 多余 劳 动力 逐 渐 向城 市 转 移 . 市 的 经 济 开 始 获 得 城 较 快 发 展 。 有些 大 中城 市 已初 具 规 模 例 如柏 林 人 口 1. 、 72万 汉 堡1 3万 、 尼黑 3万 。它 们 都 是 德 国城 市化 的基 础 。 同期 , 国 慕 德 的 小城 市也 有发 展. 布较 广 分 f 1 8 0 17 二 4 — 8 1年 德 意 志 帝 国建 立 是 德 国 城 市 迅 速 发 展 的 l 阶段。 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大 因为 德 国工 业 革 命, 业 的 发 工 展 首 先 集 中 在 城 市 和 原 料 产 地 . 市 中的 工 业 部 门 能 够 给 农 村 城 流 动 人 口提 供 工 作 岗位 曾经 手 工 业 较 为 发 达 的 地 区。 业革 命 工 以来 已 明显 地 呈 现 出 城市 化 的 新 面 貌 ,成 为 工 商 业 集 中的 地 区 。 同 时城 市 面积 不 断扩 大 . 1 迅 速 增 加 , 市人 口不 断 增 加 。 人 3也 城 说 明城 市 经 济 不 断 繁 荣 和 发 展 ( 从 17 年 帝 国 建立 至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之 前 是 德 国城 市 三1 81 化 的第 三 阶段 这 一 时 期 是 德 国城 市化 极 大 繁 荣 和鼎 盛 的时 期 。 各 城 市 经 济 蓬 勃 发 展 .人 口猛增 。 相 当一 部 分 城 市 的人 口 已超 有 过 1 0万 工 业 城 市 从 农 村 获 得 大批 劳 动力 . 进一 步促 进 了工 业 发 展, 此同时, 与 商业 、 务 性 业 为 主 的 城 市 人 I也 不 断 增 加 。不 仅 服 : 1 工 业 化 带 动 城 市 的发 展 . 口流 动 为 城 市 的 发 展 也 创 造 了 良好 的 人 条件 。 1 . 国城 市 化 特 点 及 其 成 因 2德 f ) 市 化 速 度 快 。 与 英 、 、 相 比, 国 工 业 革 命 起 步 较 一 城 法 美 德 晚. 是工业革命浪潮于 1 但 9世 纪 中 叶席 卷 德 国之 后 , 随 产 业 结 伴 构 的 迅 速 调 整 . 济 迅 速 发 展 。 国建 立起 统 一 的 民族 国家 后 , 经 德 政 治 上 稳 定 .城 市 的 发 展 更是 异 常 突 出。 市 在 国家 经 济 和 社 会 生 城 活 中的 地 位 和 作 用 日益 明 显 。 到 1 1 9 0年 德 国 基 本 实 现城 市化 。 f ) 国 的 中小 城 市 多 , 布 较 均 匀 , 型 城 市 少 。 就 德 国范 二 德 分 巨 围 内看 。 的 经 济 发 展 、 口分 布 及 城 市 布局 也 有 集 中 的现 象 , 它 人 如 西 部 鲁 尔 区是 较 早 发 展 起 来 的工 业 区人 口密 度 大 。 与 欧 洲 各 国 相 比. 国 独 特 之 处 在 于 。 的 中 小 城 市 、 城 镇 星 罗 棋 布 于 全 德 德 它 小 各 地 . 市 化 过 程 中, 类 城 市 相 对 协 调 发 展 。 局 较 为 合理 。 城 各 布 f 德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 口 流 动 影 响 作 用 。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三1 人 中. 国 向 国外 移 民 逐 步 减少 , 内人 口流 动不 断加 快 。 其 在 城 德 国 尤 市 化 极 大 繁 荣 时期 , 国城 市包 括 大 中 城市 人 口增 加 得 很 快 。增 德 加 的人 口主 要 来 自农 村 多 余 劳 动 力 向工 业 和 城 市 的转 移 流 动潮 。 德 国城 市 均 衡 分 散 的 分 布 特 点 源 自于 其 政 治 、历 史 及 文 化 等 多重 因 素 德 国在 统 一 前 是 个 封 建 割 据 十分 严 重, 境 有 3 0 全 6 多 个 国 家 . 各 个 狭 小 的 诸 侯 领 地 上 只 能 发 展 小 规 模 的 中 心 城 在 市 17 年 统一 后 的帝 国虽 然 集 中 了 国家 的 权 力 。 对 各 地 的 经 81 但 济 增 长 和 城 镇 布 局 仍 采 取 平 衡 发 展 的 政 策 .而 且 德 国历 届 政 府 直 以来 所 注 重 的基 础设 施 均 衡 化 也 保 障 了 各 地 的 均 衡 发 展 2 德 国 城 市 化 迅 猛 的 原 因 分 析 、 21经 济 与政 治统 一 是 基 础 . 德 国 城 市 化 是 伴 随着 德 国 经 济 政 治 统 一 的 过 程 展 开 的 统 推 进 了德 国城 市 化 的进 程 . 一 和 德 国城 市 化 之 间是 互 相 作 用 统 的. 统一 恰 是 基础 性 的作 用 。 意 志统 一 顺 应 了历 史 的潮 流 . 而 德 统
德国城市化对我们的启示
作者: 王银安
作者机构: 河南省财政厅政策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46-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1期
主题词: 德国城市化 经验 启示
摘要:德国作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的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提升城市功能,注意保护人文景观,重视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协调,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其经验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我们要借鉴德国的经验,把产业发展放在第一位,注重城市功能建设,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注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慎重选择城市化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国际交流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栏目编辑/王 雷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叶齐茂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市遍地开花,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
正因如此,德国的人口流动的方式和流向呈分散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
这一切对德国各省、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对防止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或畸型发展及缩小城乡、贫富之差别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德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痕迹至今依稀可见,形成了今日德国城市的基本框架。
一、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德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人、汉堡13万人、科隆5万人左右、慕尼黑3万人。
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 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更突出。
第三阶段:1871年,这一时期,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各联邦城市经济也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
德国内城更新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汉诺威2020”为例
I 中外名城比较
德国内城更新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串
以 “ 汉 诺威 2 0 2 0 ’ ’为 例
符文颖
李埏
摘 要 : 内城 以 独 特 的 识 别 度 和 多样 化 的 文 化 生 活 成为城 市竞争力的重要部 分 ,而在我 国快速城市化的 背景
1 引言
改革 开 放 以来 , 中 国经 历 了快 速 的城 市 化 进 程 , 至2 0 1 0 年 底 , 中 国 的 城 市 化 水平 已经 超 过 4 7 % 。 与 此 同 时 ,地 方政 府 的 “ 土 地 财 政 ” 带来 了大 范 围 的城
的公 共 利 益 等 特 点 ,最 后 结 合 我 国 内城 更 新 的发 展 ,提 出
可供 借 鉴 的建 议 。
关键词 :内城更新 ;汉诺威 ;活力;公 众参与
A bs t r ac t: I nne r c i t y s t a nd s as a n i m po r t a nt e l e me nt of ur b an c om pe t i t i ve nes s owi ng t o i t s uni qu el y r e a dabl e
p r o j e c t o f i n n e r c i t y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i n H a n n o v e r . O n b a s i s o f i t ,
i t s um m a iz r e s t h a t he t me c ha ni s m o f i n n e r c i t y r eg e n e r a t i on i n Ge r ma n y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s as t he pa r t ne r s hi p b e t we e n s p e c i a l i s t s , go ve r nm e n t a n d c om m u n i t y ,a n d t he r e ge n e r a t i o n a i m di s pl a ys
德国“乡村振兴”新思路,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
德国“乡村振兴”新思路,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德国经验:“乡村振兴”新思路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应对乡村发展危机、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是大多数国家曾经或者将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德国城市化起步较早,在其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较大差异,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在不断调整完善。
从德国应对乡村发展危机的经验做法中,可以为中国找准切入点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启示。
以产业“逆城市化”增加乡村就业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规模重建使城市成为经济和生活的中心,加之农业机械化使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乡村人口大量减少,缺乏生机活力。
针对这种情况, 1954 年和 1955 年原联邦德国先后颁布《土地整治法》和《农业法》,推动小规模农户退出后的土地流转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生活水平。
通过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规划,强化小城市和镇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增强其对大企业的吸引力,让在小城市和镇工作、回乡村居住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形成为了产业和人口的“逆城市化”发展趋势。
德国排名前 100 名的大企业,惟独 3 个将总部放在首都柏林,很多大企业的总部设在小镇上,比如:贝塔斯曼集团、大众、奥迪、欧宝的总部……分别在居特斯洛、沃尔斯堡、因戈尔施塔特和吕瑟尔斯海姆小镇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的现代化,促进了城乡的均衡协调发展。
巴伐利亚州,在促进大企业向小城市和镇布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更为明显。
1965 年原联邦德国颁布《联邦德国空间规划》后,该州遵循“城乡等值化”理念制定了《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按照城乡居民具有相同的生活、工作、交通、公共服务……等条件的目标规范建设活动。
乡村条件的改善,加之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一些大企业积极向乡村腹地转移。
例如: 20 世纪 70 年代初,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宝马公司将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慕尼黑 120 公里之外一个叫做丁格芬(Dingolfing) 的小镇,为周边 100 公里的乡村地区提供了 2.5 万多个就业机会。
德国城市化的经验与启示
万人 . 绝大部分为 中小城市 , 中^ 口在 其 2万 至 2 0万人左右的城市约 占 7 % 德 6
意 志联 邦 共 和 国 几 乎三 分 之一 的^ 口居 住在8 4个 大 城 市 里 f 0万 居 民 以 l , 1 _) 这 相 当于 2 0 6 0万 人 .而 大 多 数 ^ 住 在
的6 5万 左 右 。 与此 时 . 法兰 克 福 经 济
福市及 周围市镇 均有高速公路 相连 . 居 民出行非 常方便。良好 的城市环境吸引 了众多外国企业投资 ,市工业 区内有来
【 展研究中心 ) 发 负责 同志 , 2 0 于 0 1年
1 1月 3日 ~ 8日对德 国城市化 建设 和 1 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 德国城 市化 的经 验 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 城市化的总伸特f : l 中小 l 城镇为{的痛瞳城市化
城乖化发屡轻式 : 均 “ 静 藤 , 乡一休化 城
注 重 建 立均 衡 发 展 的 协 调机 制 首
巴登符腾 堡州和 巴饯 利亚 州管辖 .为德
国的 1 2大经济区之一。 区内有各类行政
小 区 【 似 于 我 : 乡 镇 】 0 近 f的 4 8个 , 61 ~ 2万 人 左 右 的 大 , 城 市 5 I I O多个 、
市 ,市 政府设在
个 只有 8 0 0 0人 口的
中小城镇是城 市 己的主体
全德共
黎 姆斯 【 lS ) 镇 ~ 施 瓦堡 市 的 市 政 lM 小
有大中小城市 5 0多个 ,其中人 口在百 8 万 以上 的城市 只 有 3^ ,分 别是 柏林
3 1 人 、汉 堡 1 7万 人 、慕 尼 黑 15 3 万 6 2
城 市 规 划 和 全 国 性基 础设 施 建设 、土 地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过度”或“超前”是说: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传统的生活、商业性服务)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缺乏工业化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造成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再加上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
3.德国
德国注重以财政及金融方式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联邦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以促进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
德国还注重建立均衡发展的协调机制。首先,广泛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协会发挥规划和协调作用;其次,各经济区都成立了区域经济协会,负责州及地方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第三,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开展地区性的联合;第四,德国还注重发展地区性的联合体,一般称之为村镇联盟,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有计划地改善当地的设施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
2.城市化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证明:过度城市化是病态城市化,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又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则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病”。
德国小城镇绿化特色及其启示
品 ,使 自然 美 与人 工美 紧密 结合 ,
创造 出 了独 特 的 多层 次 、多树种 、 多色彩 的庭院 园林景 观 。
民居庭 院 周边 的植 物 自然群 落 则基 于 自然 保育 原则 .崇 尚 自然 野
带 .小 城 镇 园 林 绿 化 起 着 承 前 启 后 .扩 展 延 伸 的 功 能 。对 小 城 镇 自身 而 言 ,绿 化 是 小 城 镇 系 统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要 素 ,城 镇 绿 化 除 了
A bs ra t t c :Ga m ic Pa t n r he n r s h. r e kic n i Sout her e m a ast ke a n nG r ny w a n s a
在 园 林 实 践 中 .往 往 还 会 结 合 地
形 的高 低起 伏 设计 假 山等 园林 小
注重 城镇 之 间的 协 调发展
戎镇
◆ .
~
他
山 之
石
政 区建筑 群 、住 宅建 筑群 与 公交 系 统连 接 起来 ,仅 有 几千 人 口的小 城 镇 各 项市 政 设施 的水 平 与大城 市 并
没有太 大 的差异 。
德 国森林 覆 盖 率达 3 % ,林 0
地 分 散 于 各 城 镇 周 边 ,2 世 纪 9 0 0
具 有 美 化 城 镇 形 象 的作 用 外 ,还
exa pl ,t t t r e ng a d m e he s a usofga d ni n
gre i g i het wn wa s rbe , i e n n n t o sdec i d w t h f c n c r ce itc o t r n o uso haa trsisofc uryad a d bac n a d n n fr sde i lh s s lo y g r e i g o e i nta ou e . How obetrd veo ade ngi m al t te e l p g r ni ns l t wnso i a ic s e . o fChnaw sd s u s d Ke y wor :S alt wn;Ga d n n n ds m l o r e iga d g ee ng r ni ;Cou t r r n n rya d gade i g;b l o y ac n g e nng r e i ;Gem a y r n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著名的城市思想家阿道夫·韦伯的著作,该书于1907年出版,探讨了城市和现代性的关系,以及城市对人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本书对于理解城市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下面将从城市思想和当代启示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城市思想1、城市的文化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心,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汇处。
城市为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工作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城市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智慧集聚地。
2、城市的社会结构城市的生活和社会结构是多元的、多样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城市中相互融合、相互冲突、相互学习。
城市中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产生了互动和碰撞,形成了城市多元社会结构。
3、城市的空间规划城市的空间规划关系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域之间要形成合理的联系和互动,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网络。
4、城市的精神氛围城市的精神氛围是城市文化和文明的精髓所在,城市中的文化、宗教、艺术等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城市的独特精神氛围。
城市的精神氛围对于城市居民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当代启示1、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日益严重。
应对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2、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城市文化与社会和谐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实现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需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创新城市文化产业,营造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思潮,主要表现为一种对城市现代化的追求和思考。
在当时,德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成为了德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热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对城市的思考和探索,试图回答城市现代化如何与德国文化传统相结合,以及如何建立一个人类有尊严的城市社会。
一、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更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聚集地,承载着极大的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希望。
德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应当注重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以及保护和发扬城市的文化遗产。
二、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引擎。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城市具有特殊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城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
城市中的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网络。
城市社会应该建立起公正和互助的关系,促进人们之间的平等和自由,通过城市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城市是自由和多元的空间。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城市应该是一个自由和多元的空间,容纳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的人们。
城市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保护人们的自由和平等。
德国城市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移民和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同时又要保持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
一是要注重城市的人本主义。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正的城市社会,保护人们的权益,建立一个让人们能够实现自身潜能和追求幸福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
我们应该在城市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的城市空间。
三是要推动城市的多元文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城市化启示思考
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
通过仔细考察德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国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水平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证。
德国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与英、法、美相比,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城市化启动较迟。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
法国和美国分别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实现城市化。
到1996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94.6%。
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比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
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
虽然德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但是无畸形发展现象。
德国注重协调发展。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
在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
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全国各地。
良好的区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在几千人口的小镇,各项市政设施的水平基本一样,几无差异。
加之方便的购物餐饮等生活配套条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拥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德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比较高。
规划,特色保护,公交等别具特色。
德国在城乡建设上一方面严格管理土地、环境等重要问题,一方面又大量放权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只要在规划法规的框架内,各级政府自己决定建设管理事项。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德国各地始终注意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注重城市特色的营造。
同时十分注重城市和城际的公共交通建设。
德国城乡建设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对城市化的重新认识:农民进城只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
城市化的实质在于现代化,即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问题,也不仅仅是居住区向城市的汇集,更重要的是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向城市现代化开放文化的转变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发展。
德国城市化过程既有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有很多就地转化的城市化过程。
由于拥有十分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城乡公交系统,许多人居住、生活在小城镇,而工作在其他地方,因而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大大减少了人口大量转移和高度集聚对中心城市形成的压力。
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居住在小城镇中的居民与大城市的生活无异,同样,生活在小镇上的农民与居民并无二至。
一位教授课堂上说:当时他出生的小镇,以前大部分是农民,而现在1000户居民中,只有4户是农民。
在施瓦本哈尔县的一个农业合作社中,其农家的生活已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方式也转变为大生产的农业化。
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不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当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当地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积累资金,然后才
有市容市貌的改造,不应把有限的资金都用来装点门面。
通过行政可以促进和引导城市化,但是单靠行政手段是无法实现城市化的,而且行政推动的城市化,问题将会很多。
坚持协调发展。
江苏省实施三大都市圈的战略,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群带,以中心城市带动一片地区的城市化,既发挥出城市群落的整体优势,又可以避免个别城市畸形发展。
大中小城市均衡协调发展。
根据江苏省人多地少,村镇密集的特点,城市化应走相对集中,同时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体系,避免“城市病”的出现,使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
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与集聚效应,形成雁阵式的发展。
根据江苏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江苏省土地紧缺的现状。
我们的城市规模不宜像德国那样过小,以免造成土地浪费和城市设施建设的不经济。
注重省情,正确选择城市化的道路。
德国城市化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江苏的城市化照搬别人的经验是走不通的。
江苏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根据苏南苏北不同的历史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地城市。
在苏南这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学习德国的经验,注重发展中小城市,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使数量众多,相距不远的小城镇构成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城
市群落,建构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
在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相对分散,城市密度偏低,经济相对落后。
要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积聚人气,形成中心城市,强化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相对大城市化的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特别注重城市的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城市中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关注发达国家在城建方面走过的弯路,早做预案。
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今天,要特别注意加强,防止一味追求发展而破坏不可再生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优良的生存环境。
实行公交优先战略。
在大建城市交通的今天,注重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特别要多考察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地铁和轻轨外,可以考虑建设城市有轨电车系统。
不要轻易否定自行车的作用,作为绿色交通自行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
注重科学发展,打破“诸侯规划”。
人们常常习惯于在自己行政区划范围内规划自身的发展,局限于自给自足地解决问题。
行政区划的影响,无形中会形成一些贸易上的壁垒、生产的壁垒,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重要的体制上的障碍,结果导致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盲目竞争等问题。
科学发展就是要淡化行政区划的概念,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均衡发展为追求目标。
不要过多计较肥水流了外人田,或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而是更多地看到自身是否得到发展,是否达到双赢。
区分规划的层次,注重规划的政策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学习德国的经验,明确不同层级的规划控制内容。
在规划中首先明确哪些是不可动的,那些是可以建设的。
对不可动的,要严格控制,而该放开的就要允许其充分的自由度。
加强市民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参与。
区分好市民参与与重大战略决策的范畴。
在战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由决策者,专业部门,专家学者来制定。
对于贴近老百姓的详细规划,要注重充分听取驻地群众的意见,充分让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参与规划,参与监督,参与管理。
农工一体化。
逐步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民在各项待遇上的差距,逐步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使每年进城打工的农民逐步居住在城市,转化为城市居民。
因此,在农民子女上学,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逐步出台一些政策,解决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促进农民土地的流转,使放弃土地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促进其生产方式的转化。
为了解决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可以考虑一些政策。
例如允许公民自己在市民与农民
两种身份之间做出选择。
一个农民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并连续居住满6个月,就应在放弃农民身份及其相应权利的前提下,有权获得市民身份及其相应权利。
为了适当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可以根据城市的不同规模,将获得市民身份的居住期限延长至1-3年不等。
总结德国的经验教训,避免德国的负面情况。
要注意在学习德国注重公平观,均衡观,民主观的同时,要警惕在现阶段过度强调民主和公平而陷入效率低下,成本上升的泥潭。
德国目前在这方面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例如德国的一个拆迁项目用去15年的时间。
德国自己也在检讨过去在建设上为强调公平而造成投资过散,效益不高。
对项目的意见不能统一,久议不决,延误时间。
江苏省人口为7127万人,土地10万平方公里。
江苏地少人多,面积不到德国的1/3,人口只比德国少1千万人,人地矛盾大。
2002年底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9%。
苏南地区达到57.8%,而苏北地区只达到33.8%。
总体上,江苏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别很大。
苏南地区基本达到发达国家50-60年代水平,而苏北地区则低于1970年世界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
我省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省内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我们的发展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江苏的省情,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总结他国的教训,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使我们的发展更加顺畅,更加稳健,更加迅速。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