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若干;【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食品夹等。

指出这些简单的工具都称为简单机械。

幻灯展示:机床、缝纫机、起重机等。

指出这些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

但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本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

二、新授(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称为杠杆。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找支点;·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学生画力臂。

大人和小孩能一起玩跷跷板吗?(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1)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图片展示,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概念2. 杠杆平衡的条件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分析与处理5. 生活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操作步骤,生活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平衡的条件。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杠杆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平衡现象。

2. 实验一: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推导杠杆平衡的条件。

3. 实验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1)学生根据实验一的结果,设计验证实验。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4.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现象,解释杠杆平衡的条件。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杠杆平衡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生活实例分析能力。

2. 评价方法: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准确。

学生作业中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以及问题分析和解答的深度。

3. 评价标准:理解杠杆平衡概念,能准确描述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无误,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能从生活中找到杠杆平衡的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的平衡状态。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杠杆平衡条件,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1、如图所示的硬棒能围绕O点转动,请画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如图所示的杆秤是一根杠杆。

请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教师演示用杆秤称物体质量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杠杆平衡。

2.用杆秤演示称物体质量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知道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3.请同学们思考: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1)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端不同位置、挂上不同个数钩码。

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在表格中记录相应的数据。

(3)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4)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5.评估:(1)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测多组数据?(2)请同学们思考:在杠杆上挂上钩码后,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什么?三、知识的巩固应用1.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若杠杆左端下倾,则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构成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5.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4. 讲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装置。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杠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发现和运用。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每组同学需要通过改变杠杆两端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3. 数据分析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4. 公式推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力臂等。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在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的情况下,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下图中杠杆的力臂。

答案: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可得力臂 = 阻力× 阻力臂 / 动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新部编本7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新部编本7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能区分各种常见杠杆的类型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新课教学一、杠杆定义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像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

(板书定义)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

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

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会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1)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2)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2、认识杠杆(1)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各要素的含义,并学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3、提出问题展示一个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4、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二: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猜想三: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5、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

(2)制定实验方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在杠杆的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据。

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及力臂的长度,多次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案

6、4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时一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要素,能画出杠杆的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1)力臂的画法(2)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引入: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他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它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新课教学:一、生活中的杠杆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杆提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要点归纳:共同特点:1、受力的作用2、绕固定点转动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3、比较坚硬二、杠杆的五要素1、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 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③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④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⑤阻力臂:“L2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2、画力臂的方法画力臂要点:确定支点O的位置作出动、阻力的作用线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3、例题1:画出下图杠杆的支点动力臂、阻力臂思考与回答:(1)杠杆是否都是直的?(2)力臂是否一定在杠杆上?4、课堂训练: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的平衡2、实验视频(1)实验说明:①实验中,调节杠杆自身的平衡可通过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完成(左高右低把平衡螺母向左调.哪边高,所有的平衡螺母都向哪边调。

)②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准确的读出力臂(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 L1 = F2 L2例题2:假如大人重750N,小孩重250N。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目标:1、观察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的杠杆,知道什么是杠杆,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够根据杠杆的使用特点和作用效果对杠杆进行分类。

4、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作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同学们经常看到的物体,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取出一瓶未开启的啤酒、酒瓶起子、一块钉有铁钉的木板、羊角锤、镊子、筷子等物品。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将啤酒瓶打开;把木板里的铁钉取出来。

生:回答自己的设想方案,并完成活动方案。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用镊子打开啤酒瓶或用筷子将铁钉取出来呢?生:作简答思考,由老师导入新课。

师:这正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杠杆”的问题。

自然导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预习交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

生:5分钟预习交流,找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等问题。

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明确学习目标师:找一同学说一下这节课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回答自己的预习(即学习目标)如:(1)知道杠杆概念;(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杠杆的分类;(4)了解杠杆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等。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师:做最终补充确定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四)学生自主学习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自己的预习,进一步自主学习,并记录下自己在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有疑惑的地方,准备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师:根据学生学情,可提示自学相关问题,如:(1)什么是“杠杆”?(2)杠杆的五个要素是什么?如何画动力臂与阻力臂?(3)如何设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4)结合生活实际,看杠杆应该怎样进行分类。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吴培昇审核人:周峰复备人:曾伯元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于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力臂的正确确定、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学用具:杠杆和支架、、镊子、钳子、筷子、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利用、制造工具。

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帮助人们完成工作。

机械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

简单的机械是组成复杂机械的基础。

我们今天研究其中的一种简单机械——杠杆。

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地球。

”为什么他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呢?原来他使用了杠杆。

古代的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时也使用了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

二、新课教学什么是杠杆?一、初步认识杠杆1.提出问题:⑴展示木板上的图钉,想出办法怎样可以将其把出来?⑵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省力?⑶观察开瓶扳手、衣服夹子使用时的特点。

⑷指出用上述方法时,有什么共同之处?⒉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甲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⒊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4.得出杠杆的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5、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二、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⒈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①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通过阿基米德撬起地球的话题,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什么是杠杆)1.提出问题分析跷跷板、撬棒、筷子、老虎钳等,交流总结杠杆的特点,认识什么是杠杆。

观察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指出并认识杠杆的五素。

2.师生活动通过投影和板书,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交流讨论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并思考:(1)如何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杠杆所受动力和阻力是如何提供的?(3)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师生共同进行)(1)师生共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收集证据。

(2)观看实验视频。

(3)交流总结,得出结论。

(三)本节课小结:(四)课后作业布置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2、预习本节其它内容。

板书设计: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什么是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二、杠杆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F1L1=F2L2)。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能力目标: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说明杆枰要平衡,要考虑哪些因素?
实物
学生做出猜想,然后学生示范,了解杆秤的作用过程,
2.【实验Leabharlann 计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明确研究对象、恒量、变量
提问:要探究这种杠杆平衡条件除了铁架台、杠杆外,还需要什么器材?
回忆控制变量法,并回答问题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方法、目的,让学生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F1/N
L1/cm
F2/N
F2L2
5.【评估】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数据和所得结论是否可靠?PPt显示正确结论
学生台前演示,交流,总结实验结论
PPt
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的意识。
知识
应用
找出动力和阻力,并画出其力臂。
已知动力臂长10m,阻力臂长3m,吊起500Kg的货物需要多大拉力?
学生举例回答生活生产中的各式杠杆
图片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教师示范﹞
画力臂
强化练习
图片
让学生掌握力臂的画法,突破难点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并猜想】
(1)自我展示:老师这里有一杆秤,哪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它称物体?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第一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第一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回答(二)杠杆平衡创设情境:1、用小乌龟和小海星玩跷跷板,激趣引入。

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说明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观察实验,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变化,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

通过作图理解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三)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杠杆才能平衡?猜想:F1L1= F2L2F1+L1= F2+L2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讨论选用什么器材,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调节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分析论证:要求学生认真将实验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即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 F2L2 评估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多次测量1、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2、练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概念2. 杠杆平衡的条件3. 实验方法及步骤4. 数据分析与结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实验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讲述杠杆平衡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平衡现象。

1.2 提问:什么是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有哪些特点?2.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2.2 教师展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杠杆平衡的条件。

3. 实验操作与观察3.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杠杆平衡情况。

3.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数据分析与结论4.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数据。

4.2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5. 巩固练习5.1 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6. 课堂小结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 布置作业7.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杠杆平衡条件。

7.2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巩固杠杆平衡条件,并引导学生运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如翘翘板、剪刀、钳子等工具的原理。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生活中的杠杆平衡实例,并进行演示。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讨论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课题: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活动一:教师先用羊角锤往一木块上钉一铁钉到合适深度,先请一比较强壮的男同学直接用手来拔钉子,而后请一娇小的女同学利用羊角锤来拔钉子,观察其效果.活动二:教师出示一未开盖的酒瓶子,要求同学想办法打开瓶盖,可选择用起子,也可不用工具直接来开,观察其效果.学生观察后讨论:用简单的器械拔钉子和打开瓶盖既省力又方便.二、教授新课1.认识杠杆:教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简单的器械来帮助我们工作,大家来比较下这两种器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学生讨论分析:羊角锤和起子都会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教师: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做杠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杠杆五个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支点,学会画出生活中杠杆的力臂.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多媒体演示:一大人和一小孩坐跷跷板,当他们各坐在两端时,跷跷板往大人这边下沉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杠杆达到平衡呢?学生讨论:可以让大人坐得离支点近些或者在小孩这边再坐个人使总重和大人差不多。

教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学生提出猜想:杠杆的平衡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有关。

教师:请同学们针对你的猜想,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表格。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实验步骤: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分别在杠杆的左右两端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保持水平静止,记录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案标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能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与杠杆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杠杆模型和示意图。

2. 杠杆的实物或模型。

3. 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

4. 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开瓶器、钳子等)引入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作用和应用。

探究:2. 展示杠杆的模型或示意图,解释杠杆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支点、力臂、力)。

3. 通过实际操作或观察杠杆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和杠杆的平衡状态。

4.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杠杆能够保持平衡?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讲解:5.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6. 在白板上绘制示意图,解释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公式(力1 × 力臂1 = 力2 ×力臂2)。

7. 通过示例问题,演示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杠杆问题。

练习:8. 学生个体或小组练习,解决一些与杠杆相关的问题。

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9. 学生展示并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

拓展:10.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适用于其他力的平衡问题(如浮力、杆的平衡等)?11.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研究,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应用领域和原理。

总结:1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杠杆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1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杠杆的原理和平衡条件。

课后作业:14.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反思:15.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备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案中的具体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可适当调整。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优秀奖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优秀奖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认识杠杆八中东校区鲁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及画法。

【教学准备】铁架台,杠杆,钩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播放跷跷板小动画。

师:跷跷板的转动有什么特点?跷跷板怎样才能保持平衡?这节课让我们来一起探究跷跷板中所隐藏的道理。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杠杆师:跷跷板的转动有什么特点?(PPT出示跷跷板的图)生:跷跷板是绕中间的一个固定点转动的。

师:物体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和曲棒),叫做杠杆。

跷跷板就是一种杠杆。

(PPT举例说明)师:杠杆一定是直的吗?在生产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杠杆的实例?生:......2.杠杆的“五要素”师:说明杠杆的五要素。

(PPT出示杠杆五要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3.作力臂的方法(1)找出支点的位置(2)确定动力、阻力作用线(3)从支点作动力、阻力作用线的垂线段(4)标垂足,定力臂(一找支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随堂训练1试一试:画出图中杠杆各力的力臂。

学生动手画,随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作品。

4.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师:要求学生阅读活动1后思考。

(1)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状态?生: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讨论”中涉及的两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省力”指的是 F1<F2, “费力”指的是 F1>F2,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让学生讨论得出:当 L1 >L2 时,F1<F2,为省力杠杆;当 L1<L2 时,F1>F2,为费力杠杆;当 L1=L2 时,F1= F2,为等臂杠杆,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使学生领会到,对实际物体(研究对象)
进行简化、抽象后,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3)进行实验
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入教材表格中。
教师提醒学生要把悬挂点选在木尺的中心处,使用前要调节木尺平衡,钩码对木
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钩码的重量,注意测准钩码的重量和钩码到 O 点的距离。
要多次改变所挂钩码的个数和它在木尺上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
(4)分析和论证
老师可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根据你的实验分析,木尺水平平衡
由哪些因素决定?分析你的实验数据,看看在什么条件下,木尺才能平衡?通过
实验和讨论,学生会认识到木尺水平平衡由两边力的大小和两力到支点的距离两
个因素决定。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杠杆、动力、阻力、支点、力臂的概念,学生就
通过对教材图 6-42 以及其他各种杠杆类工具的抽象、概括,应使学生体会 到“杠杆”是一个物理模型,通过对物理模型的探究所得到的规律,可以应用到各 类实际的杠杆类器具中去,这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 课程理念。
最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案秤、杆秤,并对照实物认识案秤 与杆秤的结构,明确它们的制作原理,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
图 6-24
3.某同学分别用如图 6-25 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甲图
中手施的动力
乙图中手施加的动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图 6-25
4 .如图所示,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开啤酒瓶盖的开瓶器 B.剥核桃壳的核桃钳 C.钓鱼者手中的鱼杆 D.撬钉子的钉锤 5.如图 6-27 所示,质量可忽略的杠杆上所标的每一格长度都是相等的,O 为支点,杠杆两边所挂的每一个钩码均相同,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下列情况 下,杠杆仍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是( )
A.两蚂蚁的质量一定相等
B.两蚂蚁的爬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C.两蚂蚁的质量与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
D.两蚂蚁对麦桔杆的压力一定相等
7.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
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发现杠杆左端偏
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6/9
A.两边都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的钩码下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 C.左边钩码向右移一格,右边钩码同时向左移一格 D.右边钩码下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左边钩码同时向左移一格 6.如图 6-28 所示,用一细线悬挂一根粗细均匀的轻质细麦桔杆,使其静止 在水平方向上,O 为麦桔杆的中点。这时有两只大肚皮的蚂蚁同时从 O 点分别 向着麦桔杆的两端匀速爬行,在蚂蚁爬行的过程中麦桔杆在水平方向始终保持平 衡,则( )
容易理解了。
介绍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概念时,要向学生指出:①动力和阻力
是相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使杠杆绕轴转动的力为动力;而阻
碍杠杆转动的力为阻力。②动力和阻力是杠杆受到的力,是其他物体作用在杠杆
上的力,不要把杠杠作用给别的物体的力误认为是杠杆受
到的力。③无论是动力臂还是阻力臂,都是从支点到力的
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为了加深对力臂的理解,可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如 图 6-19 所示。沿 a、b 两个不同方向用力拉弹簧测力计,
图 6-19
使杠杆平衡。观察两次的拉力是否相同,想想为什么?
3/9
明确了动力、阻力、力臂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表中收集的实验数据, 找出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1/9
人体和高新科技中的杠杆,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能认识到杠杆应用的广泛性。 本节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是人们分析、计算杠杆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
研究其他各种简单机械的基础,所以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 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力臂的定义,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 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所以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是本节的 难点。
8/9
(3)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1L1 F2 L2 可得
F1
L2 L1
F2
2cm 1000N 10cm
200N 。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略 2.如图 6-32 所示。
图 6-32
3.解:由 GL2=FL1,得 F=GL2/L1=1000N×0.3/1.5=200N。 4.解:由 F1L1=F2L2,得 F1=F2L2/L1=500N×0.9/(0.9+0.8)≈265N
2/9
生答案。最后把问题锁定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师生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可以得出:跷跷板中间有一个固定的转动轴,男
生、女生分别给跷跷板一个向下的力,调整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当两人到转动
轴的距离和两力的大小满足一定条件时,跷跷板就能处于水平状态。
为了用实验研究上述问题,可以对它进行简化,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匀木尺
画力臂是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明确: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画力臂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支点, (2)画力的作用线(过 F1、F2 的直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足在力的作用线上, (4)标出力臂。可简记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
在“活动 2 认识生活中的杠杆”中,教材展示了学生熟悉的 6 幅图,指出生活 中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杠杆。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实质上都属于杠杆, 并让学生指出各个杠杆支点的位置、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的位置。在确定杠 杆的支点时,可以设想让杠杆转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便可确定杠杆绕着转动 的点——支点。
4/9
图 6-20
除了画教材上所给的几个杠杆的支点和力臂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一 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类器具,让学生巩固力臂的画法,多做几个练习,进一步理 解力臂的含义。图 6-20 可供参考。
人体内许多地方的骨骼、关节也构成杠杆,学生对此感到很好奇。教师可以 联系生物课、体育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学科渗透,再结合一些具体的动作(例如举、 拿、抬、踢等)来体会这些杠杆是如何工作的。“机械手”体现了简单机械与高新 技术的结合,最好配合幻灯片或多媒体动画进行介绍。
L2 L1
图 6-21
图 6-22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杠杆,如图 6-23 所示的托盘天平属于
杠杆,缝纫机踏脚板属于
杠杆,铡刀属于
杠杆。
图 6-23 5/9
2.如图 6-24 所示是一种拉杆式旅行箱的示意图,它相当于一个 (填“省” 或“费”)力杠杆;若箱和物品共重 100N,动力臂是阻力臂的 5 倍,则抬起拉杆 的力至少为 N。
(2)小明的第 3 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


8.小明在学校参加植树活动时,使用如图 6-30 所示的钢丝钳剪铁丝固定小
树苗。
(1)他使用的钳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2)在图中画出动力 F1 的力臂 L1 和作用在这根杠杆上的阻力 F2。 (3)剪铁丝时动力臂长为 10cm,阻力臂长为 2cm,若铁丝被剪断需要 1000N 的力,小明至少用多大的力才能将铁丝剪断? 【参考答案】 1.等臂 费力 省力 2.省 20 3.小于 4.C 5.D 6.C 提示: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1·L1 = F2·L2,可知 m1g·v1t =m2g·v2t 化简得 m1·v1 =m2·v2。 7.水平 力臂 左 左 (1) 15 2 (2) 动力臂测量错误 8.(1)省力杠杆 (2)如图 6-31 所示
3、教学建议 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如用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 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 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 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也可以通过小实验引入。例如自制“蜡烛跷跷板”:①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 些,让它像顶端一样露出烛芯。②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 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③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儿,用腿间的尖 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儿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调试蜡烛,使它平衡。 这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④点燃蜡烛两头,熔化的蜡就会一滴一滴地不断滴 下来。滴下蜡油的一端会向上翘一些,蜡烛两端会交替上下晃动,跟跷跷板一样。 这个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 还可以通过小游戏引入,例如进行“拔钉比赛”。出示两个相同的铁钉和木板, 教师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邀请男、女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男同学试着用手 拔钉子(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别弄伤了手),女同学用羊角锤拔钉子,结果女生 赢了。女生为什么会取胜?这个工具起什么作用?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 容。 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他们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例 如: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 用?等等。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经过讨论可自行解决,或者教师直接告诉学
调节。
图 6-29 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 0.5N,杠杆
上每一格长 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图 6-29
实验 次数
1
动力 F1/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