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2形成性考核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一诗的节奏非常整齐 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 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里 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 这样整齐的停顿 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 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 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全诗除第一节外 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 并且每节换一次韵 在统一中有所变化 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另外 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 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 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其次 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 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 每节均四句 每句九字 做到了节的匀称 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 整整齐齐 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 具有建筑美。再次 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 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 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 又有“桃花”红 “珍珠”白 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 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 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 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 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 犹如漫画中的夸张 修辞中的反语。《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 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33.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鲁迅是怎样描写的 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试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说明。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 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 在国内 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 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 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 在写《阿Q正传》以前 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 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 因此 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 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 扫除愚昧的麻木 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 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譬如《药》 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 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 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 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 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 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 都有很大的不同 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 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 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 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 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 在鲁迅心目中 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阿Q非常穷 穷得只剩一条裤 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 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 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 什么人都能欺负他 可他却并不在乎 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 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 分明挨了别人的打 他却想 这是儿子打老子 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 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 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 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 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 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仔细分析起来 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 受了欺压 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 其次是恼恨 虽然不敢反抗 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 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 再就是自欺 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 就只有作自我辟解 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 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 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 最后是健忘 如果不健忘 自欺的效
力就不能维持 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 心境才能恢复平和 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 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 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 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 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在阿Q的恼恨中 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 但这萌芽要长大 却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 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在阿Q 身上 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 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 挨了假洋鬼子的打 却去调戏小尼姑 等等。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 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 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 就更进一步证明 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 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 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 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34、陈白露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 一方面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 另一方面她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日出》的悲剧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使一个美丽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陈白露受到过新思潮的洗礼 有着自己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 渴望有一个意中人和幸福的家庭 她独自到社会上闯荡 原以为凭借自己的年轻美貌和聪明才能 能在身会上闯出一条路来 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 论为一名交际花 过着寄生的生活。按理 她如果自甘堕落 一直麻木下去 凭她的美貌 她的聪明 即使是潘月亭破产了 也许会有李月亭、王月亭及金八爷之类的有钱、有权的人来赖以委身 直到灯枯油尽。可她偏偏是清醒的,每当奢华过后,夜深人静时她就感到一片空虚,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 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 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 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 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当她亲眼目睹“小东西”等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摧残、被蹂虐,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而想有所反抗 尤其是当她知道小东西打过金八,便连声自语 “打的好 打的好 打的痛快”。陈白露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所缺乏也希望有的东西。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 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作业三一、DBBAB BBACA 二、11,ABCD 12. 13. 14. 15 ACD 三、16.陈独秀17.尝试18. 现代19.文协20. 狂人日记21. 22.梦柯23. 寒夜24. 竹筠25. 四世同堂26.戴望舒27.穆世英28.胡风29.死水微澜30.冯至四、31. 京派作家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与“京味”小说花开了界限。在题材上 他们大多倾向于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 首先这与他们的文学态度有关 对往日生活的怀旧传统和人生态度有关。风格上 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取向。文体上 他们大多创造出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32、一、丝厂的生产原料都来源于农村 其宏大的构思与“蛛网式”布局 与题材的“史诗化”特色相呼应 概括地表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现实。二、为了突出他的阶级特征 当时 纺织业是中国最发达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工业 在吴荪甫身上 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33、1918年5月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 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继《狂人日记》后 鲁迅在1918 1922年间连续写了15篇小说 1923年收入《呐喊》 1924 1925年间创作11篇小说 加上从《呐喊》中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