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第一篇: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环境监测1、饮用水标准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污水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地表水的常见指标有哪些?2、第一类污染物有哪些?3、含氮化合物有哪些存在形态?不同时期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别怎么检测?4、含磷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有哪些?5、BOD、COD和OC的测定原理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6、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7、BOD、COD、DO、OC、PCB、PAH、VOC、SS、TSP、PM10、HPLC、GC、ICP-MS这些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全称是什么?8、水质监测的断面要如何设置?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体划分哪几类?10、11、12、13、14、15、16、17、18、19、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采底质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成哪几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见指标有哪些?土壤采样有哪些布点类型?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土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土壤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控制要点有哪些?请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误差、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

环境监测的考试题型:不定项选择、填空、计算、简答、案例环境评价1、如何划分水环境评价等级?2、如何进行不同评价等级的水质现状调查?3、常用水质预测模型:稳态模型、一维模型、S-P模型题型至少有:简答、计算,其它不清楚第二篇:《环境监测》复习绪论1、分类: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检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包括:污染源监督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5、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重点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因子-----热、声、功、电磁辐射、振动及其放射性等的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的物理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和出现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受害状况,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的生物监测; 对区域,种群,群落的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的目的:(1)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5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2主动检测,3自动监测。

6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7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8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9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检测。

10国家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1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与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关系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2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

13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14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较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

(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

(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部分及第一章考点考点1: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考点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目的):1、监视性检测2、特定目的检测(1)污染事故检测(2)仲裁检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检测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2)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3)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区下游,废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

(4)削减断面: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水色的基本知识水的颜色分为表色和真色。

真色指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具有的颜色称为表色。

3、浊度分光光度法测定浊度原理:以甲僭聚合物配制浊度标准溶液,用分光光度计于680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与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水样的吸光度比较,得知其浊度。

该方法适用于天然水、饮用水浊度的测定。

4、溶解固体物与矿化度溶解固体物:是指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在称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时蒸发皿中的剩余物质。

矿化度: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总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一般只用于天然水。

5、溶解氧测定时采样过程6、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好养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BOD是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也是研究废水可生化降解性和生化处理效果,以及废水生化处理工艺设计和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

7、挥发酚和COD的测定COD测定重铬酸钾法在强酸性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味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空白溶液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包含的内容:由对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从确定环境实时质量到预测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4.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5.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6.中国环境标准体系:三级五类三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五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7.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得总称。

8水体污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水质急剧恶化。

水体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需要通过其所含污染物或相关参数的监测结果来判断。

9.第二章第二节重点复习10.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书本48页)11.第二章第四节重点复习加标回收(率):/link?url=-Z_cHo6Gfnhpq0ctIpftzlhgLb-IFnHFLtk2wpqjboivTyNDfmq0R_xDMYbEM4-MShZV5Ju1nZnt37hPgOcASa12.水体中的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汞、镉、铬、铅、铜、锌、砷等。

13.第二章第六节重点复习(总结测定金属元素常用的方法有哪些)14.溶解氧(DO):重点复习概念、碘量法、修正的碘量法、高锰酸钾修正法。

2023年全国环境工程师考试环境监测必备知识点

2023年全国环境工程师考试环境监测必备知识点

2023年全国环境工程师考试环境监测必备知识点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评估环境参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在2023年全国环境工程师考试中,环境监测是必备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帮助考生准备考试。

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的定性和定量观测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1.定点监测:在特定的地理位置进行长期监测,用于评估某一地区环境质量的长期动态变化。

2.点源监测:对某一源头进行监测,如工厂废水排放口的水质监测。

3.面源监测:对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源头进行监测,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三、环境监测的参数1.大气监测: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力、降雨量等。

2.水体监测: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等。

3.土壤监测: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4.噪声监测:包括噪声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1.现场监测:在实地进行采样和测试,适用于水体、土壤、空气等监测。

2.实验室监测:将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适用于化学成分等的监测。

3.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进行监测,如卫星遥感监测空气质量。

五、环境监测仪器设备1.水质监测仪器:包括PH计、溶解氧仪、电导率仪等。

2.空气监测仪器:包括颗粒物采样器、气体监测仪等。

3.土壤监测仪器:包括土壤分析仪、土壤采样器等。

4.噪声监测仪器:包括噪声级计、频谱分析仪等。

六、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数据验证、校正和修正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时序分析、趋势分析等,用于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和趋势。

3.数据可视化:将监测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示,便于人们直观地理解环境质量。

七、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1.环境监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法律规定。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以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问题,为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健康与安全:环境监测有助于掌握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

3. 资源管理:监测环境中的资源变化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数据支持。

4. 环境管理:通过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污染状况,确定环境管理目标和措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监测的要素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气象观测、大气辐射监测等。

2. 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监测、水量监测、水生态监测等。

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污染物监测、土壤湿度监测、土壤微生物监测等。

4.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工业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 传统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法、现场测试法、实地调查等。

2. 远程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3. 在线监测技术:自动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模型模拟、数据可视化等。

五、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大气污染防治法》3. 《水污染防治法》4. 《土壤污染防治法》5. 《噪声污染防治法》六、环境监测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监测网络的完善、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信度等。

2. 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将更加精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七、结语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监测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构建美丽的蓝天、清澈的水域和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考试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要点总结

1.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现场调查——环境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3.环境监测的对象: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5.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环境环境事故监测监按监测目的分:特定目的的监测(特例监测)仲裁监测测考核验证监测的咨询服务监测分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监测等。

6.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1)单独作用:即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受到混合污染物中某一成分的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使危害加深时,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2)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单独作用的总和时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3)相乘作用: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单独作用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用。

(4)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7.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p68.优先污染物:由于有毒污染物种类繁多,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进行优先监测和控制,这类污染物称为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9.中国环境标准体系:二级五类三级五类二级(三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五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监测重点整理

环境监测重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1)概念: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分类:①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和研究性监测;②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等;③按专业部门分类:气象监测、卫生监测等。

(3)任务:2.环境监测(1)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应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3.主要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4.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二章水体污染监测1.监测的对象: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前者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后者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目的: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②对污水排放源排放的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管理提供依据;③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④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⑤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监测项目:(1)地表水监测项目:①江河、湖泊、渠道、水库监测;②海水监测项目;(2)生活饮用水监测项目:①常规检验项目包括总硬度、pH等②非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硫化物等;(3)废(污)水监测项目:①第一类: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②第二类: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色度等。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

碘量法: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产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沉淀。

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

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相同点: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成二价汞,用氯化亚锡将二价汞还原为单质汞,利用汞易挥发的特点,在室温下通入载气将其载入原子化系统(吸收池)中;所用的光源均是低压汞灯,特征波长为253.7nm;不同处:冷原子吸收测定的特征紫外线在吸收池中被汞蒸汽吸收后的透射光强,而冷原子荧光仪测定的是吸收池中的汞原子蒸气吸收特征紫外线被激发后所发射的共振荧光的强度。

仪器上其光电倍增管必须放在与吸收池相垂直的方向上。

TOC:将一定量的水样注入高温炉内的石英管,在900~950℃下,以铂和三氧化钴或三氧化二铬为催化剂,使有机物燃烧裂解转化为二氧化碳,然后用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二氧化碳含量。

从而确定水样中碳的含量。

相同点:均是采用双硫腙和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一定的络合物,在一定波长下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点:反应介质不同,汞是在酸性介质中;镉是在强碱性介质中;铅是在pH为8.5~9.5的介质中;锌是在pH为4.0~5.0的介质中。

汞,冷原子吸收法: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汞转变成二价汞,用氯化亚锡将二价汞还原为单质汞。

利用汞易挥发的特点,在室温下通入空气或氮气,将其载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测量对特征波(253.7nm)的光的吸收度,与汞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定量。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

双硫腙法:水样在酸性介质中于95℃用高锰酸钾溶液和过硫酸钾溶液消解,将无机汞和有机汞转化为二价汞后,用盐酸羟胺溶液还原过剩的氧化剂,加入双硫酸腙,与汞离子反应生成橙色螯合物,用三氯甲烷或四氯化碳萃取,再加入碱溶液洗去萃取液中过量的双硫腙,与485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以标准曲线法定量。

冷原子荧光法: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为基态汞原子蒸汽,吸收2523.7nm的紫外光线后,被激发而发射特征共振荧光,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和较低的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汞浓度成正比。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3、综合水样: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

4、混合水样: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前者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这种水样在观察某一时段平均浓度很有用,但不适用于不同组分在贮存过程发生明显变化的水样;后者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变化的混合水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这种水样适用于流量和污染物浓度不稳定的水样。

5、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总称。

6、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汽等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率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7、危险废物: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8、生态监测:是在地球上的全部或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9、生物污染监测:就是应用各种检测手段测定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及时掌握被污染的程度,以便采取措施,改善生物生存环境,保证生物食品的安全。

10、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11、底质:是矿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蚀和废(污)水排出物沉积,以及生物活动,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等过程的产物。

12、瞬时水样:在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的水样。

(自己加的)SS:悬浮物 TOC:总有机碳 COD:化学需氧量 VOC S:挥发性有机物 DO:溶解氧PM10:可吸入颗粒物 BOD:生化需氧量 BOD5:五日培养法 TSP:总悬浮颗粒物填空题:1、水样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方法:洁净水72h,轻度污染48h,严重污染12h内;保存方法有:冷藏或冷冻保存法,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2、调解PH值,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总结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总结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环境监测按照监测目的分为: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检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检测】、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环境污染的特点。

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环境监测技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类。

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标准化: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其他方法。

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象色谱-质谱法、其他方法。

河流、琥珀监测断面的布设: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

P43水样类型:瞬时水样(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综合水样(把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

地表水流量测量:流速-面积法、浮标法。

废水流量监测:流量计法、容积法、溢流堰法。

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HgCl2,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CuSO4,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水样的消解:湿氏消解法、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

富集与分离:气提、顶空和蒸馏法(常压蒸馏法、减压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分馏法);萃取法(溶剂萃取法、固相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共沉淀法。

环境监测知识汇总

环境监测知识汇总

环境监测知识汇总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3.研究性监测共三类2.环境污染的特点有哪些空间分布性时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监测的特点有哪些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3.什么是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是为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工作的各项工作所作的工作4.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级几类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5.什么是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和控制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染物(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有机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凝聚、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水污染: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造成水污染。

2.化学需氧量(COD)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无机物。

(1)、重铬酸钾法(2)、高锰酸钾指数法3.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满足地表水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将监测项目分为几类?(1)基本项目(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补充项目(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5.污染物形态: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引言环境监测是保障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考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环境监测考试,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重点内容。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环境监测是通过采集、分析和解释环境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变化、识别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环境监测的意义在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要素环境监测包括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解释,主要涉及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方面的监测。

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了解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监测对象和指标:熟悉各种环境监测对象和指标,如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水中的氨氮含量等。

3. 监测标准与规范:了解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质监测规范》等。

三、环境监测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常见问题,考试中也常涉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 数据处理与分析:了解环境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如常用的统计方法和专业软件的使用。

2. 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掌握常见的污染源识别和评估方法,如污染物溯源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3. 环境监测规划与管理:了解环境监测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监测站点的选择和布局等。

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技术进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建立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基础上,同时也要关注最新的技术进展。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熟悉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的技术进展,如《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新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等。

结语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对保障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复习和准备,结合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点第一章绪论1.监测: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视、测定和监控。

2.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②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及固体废物等)。

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检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或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①独立作用;②相加作用;③协同作用;④拮抗作用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3.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4•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五类2.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3•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②监测断面布设;③采样点确定;④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考简答题写这四点)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明确监测目的;②调查研究;③确定监测对象;④设计监测网点;⑤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⑥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⑦提出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⑧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⑨提出水质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测定各种代表环境质量标志数据,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2 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检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3 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4混合水样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有时称时间混合水样,以与其他混合水样相区别。

5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综合水样。

6凯式氮指以基耶达法测得的含氮量。

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7 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8、高锰酸钾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以氧的m g/L表示。

9生化耗氧量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

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10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11平均比例混合水样在污水流量不稳定时,在不同时间依据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污水样混合而成的水样。

12 酸度水样中所有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物质的总量。

13 碱度水样中所有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物质的总量。

14悬浮物(ss)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

15 地下水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

16 共沉淀一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引起某些可溶性物质一起沉淀的现象。

17 污泥体积指数是表示污泥沉降性能的参数。

污泥指数反映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

18 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

DO19真色水的颜色可以分为真色和表色,水中悬浮物质去除后呈现的颜色称为真色。

环境监测期末考点总结

环境监测期末考点总结

环境监测期末考点总结1.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规律。

2.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定残留⽔平、出现频率较⾼、具有⽣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的污染物,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法的污染物。

3.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地⽅标准与国家标准,综合排放标准与⾏业排放标准在执⾏上的关系(1)地⽅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2)有⾏业性排放标准的执⾏⾏业排放标准,没有⾏业排放标准的执⾏综合排放标准。

4. 《地表⽔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与五类⽔体;本标准适⽤于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库等具有使⽤功能的地表⽔⽔域。

具有特定功能的⽔域,执⾏相应的专业⽤⽔⽔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地⽅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业标准地⽅环境质量标准地⽅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检测⽅法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IⅢ类场、泅游通道、⽔产养殖区等渔业⽔域及游泳区;IVV⽤⽔区及⼀般景观要求⽔域。

《污⽔综合排放标准》与第⼀、第⼆类污染物;污⽔综合排放标准是为了保证环境⽔体质量,对排放污⽔的⼀切企事业单位所做的规定。

第⼀类污染物: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体健康产⽣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第⼆类污染物:长远影响⼩于第⼀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的排放⼝采样。

《环境空⽓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物项⽬、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监测⽅法、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实施与监督等内容。

⼀类区:国家规定的⾃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化区、⼀般⼯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特定⼯业区。

标准规定了⼀类区执⾏⼀级标准,⼆类区执⾏⼆级标准,三类区执⾏三级《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内容锅炉废⽓是我国⼤⽓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控制锅炉污染物排放,防治⼤⽓污染,制定此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碘量法: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产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沉淀。

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

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相同点: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成二价汞,用氯化亚锡将二价汞还原为单质汞,利用汞易挥发的特点,在室温下通入载气将其载入原子化系统(吸收池)中;所用的光源均是低压汞灯,特征波长为253.7nm;不同处:冷原子吸收测定的特征紫外线在吸收池中被汞蒸汽吸收后的透射光强,而冷原子荧光仪测定的是吸收池中的汞原子蒸气吸收特征紫外线被激发后所发射的共振荧光的强度。

仪器上其光电倍增管必须放在与吸收池相垂直的方向上。

TOC:将一定量的水样注入高温炉内的石英管,在900~950℃下,以铂和三氧化钴或三氧化二铬为催化剂,使有机物燃烧裂解转化为二氧化碳,然后用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二氧化碳含量。

从而确定水样中碳的含量。

相同点:均是采用双硫腙和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一定的络合物,在一定波长下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点:反应介质不同,汞是在酸性介质中;镉是在强碱性介质中;铅是在pH为8.5~9.5的介质中;锌是在pH为4.0~5.0的介质中。

汞,冷原子吸收法: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汞转变成二价汞,用氯化亚锡将二价汞还原为单质汞。

利用汞易挥发的特点,在室温下通入空气或氮气,将其载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测量对特征波(253.7nm)的光的吸收度,与汞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定量。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

双硫腙法:水样在酸性介质中于95℃用高锰酸钾溶液和过硫酸钾溶液消解,将无机汞和有机汞转化为二价汞后,用盐酸羟胺溶液还原过剩的氧化剂,加入双硫酸腙,与汞离子反应生成橙色螯合物,用三氯甲烷或四氯化碳萃取,再加入碱溶液洗去萃取液中过量的双硫腙,与485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以标准曲线法定量。

冷原子荧光法: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为基态汞原子蒸汽,吸收2523.7nm的紫外光线后,被激发而发射特征共振荧光,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和较低的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汞浓度成正比。

方法检出限为0.0015ug/L,测定下限为0.006ug/L,且干扰因素少。

纳氏试剂法:在经絮凝沉淀或蒸馏法预处理的水样中,加入碘化汞和碘化钾的强碱溶液(纳氏试剂),则与氮反应生产黄棕色胶体化合物,在410-425nm波长范围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水杨酸-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在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的情况下,氨与次氯酸反应生成氯胺,氯胺与水杨酸反应生成氨基水杨酸,氨基水杨酸经氧化、缩合,生成靛酚蓝,与其最大吸收波长697nm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COD:在强酸性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空白溶液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凯氏氮:取水样与凯氏烧瓶中,加入浓硫酸和催化剂(K2SO4)加热消解,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然后在碱性介质中蒸馏出氨用硼酸溶液吸收,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含量即为水中...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方法、环境标准样品、环境基础。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标准气配置的用途1、检验监测方法2、评价采样效率3、绘制标准曲线4、校准分析仪器5、质量控制静态:优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缺点:容器壁吸附、化学反应问题。

配气不准、浓度随时间变化不适合低浓度标准气体配制动态:优点:配制大量、低浓度标准气、长时间供气;调节原料气和稀释气的流量比获所需浓度的标准气;可配置多组分混合气。

缺点:设备复杂,不适合配制高浓度标准气动态配气的种类:连续稀释法、负压喷射法、渗透管法。

布点原则:监测断面要有代表性,尽可能与物理和化学监测断面一致,并考虑水环境的整体性、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经济性等原则。

主要方法:生物群落监测法,生物测试法,细菌学检验法。

贝克生物指数: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贝克-津天生物指数:所有拟评价或监测河段各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动物种类数硅藻生物指数:不耐污染藻类的种类数,光谱性藻类的种类数,仅在污染水域才出现的。

污染生物系统法的原理将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流按照污染程度和自净过程,自上游向下游划分为四个相互连续的河段,即多污带段、α-中污带段、β-中污带段和寡污带段,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原理:以聚氨酯泡沫塑料块(PFU)作为人工基质沉入水体中,经一定时间后,水体中大部分微型生物种类均可群集到PFU内,达到种数平衡,通过观察和测定该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各种参数来评价水质状况。

PFU微型生物群落参数的变化在不同的水质范围内具有不同的行为:污染较轻的情况下,随着污染加重,集群速度G、平衡时的物种数S eq都会增大,达到90%S eq的时间T90%将缩短。

从生态学观点看,此时营养水平适合大多数原生动物的生长,因此,种类多,丰度也大;但随着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平衡时物种数S eq会减少,达到90%S eq所需时间T90%将延长,集群速度G也减小。

从生态学观点看,重污染和严重污染已超出大多数原生动物的耐受限度,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物测试方法:发光细菌法理论依据:当发光细菌与水样毒性组分接触时,可影响或干扰细菌的新陈代谢,使细菌的发光强度下降或熄灭。

在一定毒物浓度范围内,有毒物质浓度与发光强度呈负相关线性关系,因而可使用生物发光光度计测定水样的相对发光强度来监测有毒物质的浓度。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生物吸收: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可经生物体各器官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进入生物体。

主动吸收即代谢吸收,是指细胞利用生物特有的代谢作用所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吸收作用。

被动吸收即物理吸收,外液与原生质的浓度差,溶质的扩散作用,不需要供应能量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污染物,分布规律和残留含量的顺序是:根>茎>叶>穗>壳>种子。

从空气中吸收污染物,叶片残留量大。

农药:渗透能力强,果肉、米粒,弱则停留果皮、米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传输:血液和淋巴系统到全身各组织分布规律:(1)溶解于体液:如钠,钾,氟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2)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水解后生成胶体,主要蓄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3)与骨骼亲和较强:如铅,钙等二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4)特殊亲和性:汞-肾脏、碘-甲状腺(5)脂溶性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六六六,DDT等)易蓄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有机氯消除干扰:有机氯农药与脂肪、蜡质、色素等一起用石油醚被提取后,加入一种极性溶剂(如乙腈)振摇,由于农药的极性比脂肪、蜡质、色素要大一些,农药几乎完全可以与脂肪等杂质分离。

常用于有机氯农药的净化,对于易被酸分解或与之起反应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则不适用。

放射性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人体--肺,血液,全身消化道--人体--肝脏,血液,全身皮肤或粘膜--人体--可溶性物质易被皮肤吸收(伤口的吸收率更较高)放射性检测仪器的原理电离型检测器原理:如果核辐射被电离室中的气体吸收,该气体将发生电离。

电离探测器即是通过收集射线在气体中产生的电离电荷进行测量的。

半导体检测器原理:将辐射吸收在固态半导体中,当辐射与半导体晶体相互作用时将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脉冲电流优点:产生电子—空穴对需要能量较低,输出脉冲电流大小的统计涨落较小,能量分辨率高且线性范围宽;元件体积小,易于用于组织中某点吸收剂量测定缺点:耐辐射能力差;检测灵敏区小;有的需要低温条件下工作闪烁检测器原理:射线进入闪烁体,与之发生相互作用,闪烁体吸收带电粒子能量而使原子、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受激原子、分子退激时发射荧光光子;利用反射物和光导将闪烁光子尽可能多地收集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由于光电效应,光子在光阴极上击出光电子;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中倍增,数量由一个增加到10 4 -10 9 个,电子流在阳极负载上产生电信号;信号由电子仪器记录和分析。

优点:探测器灵敏度和计数率高,对不同能量的射线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应用:①能谱测量②α、β、γ强度测量③时间测量④剂量测量(强度测量+能量测量)电离型检测器的应用:个人吸收剂量测定仪;缺点:对任何电离都有响应,无法甄别射线类型;正比计数管的应用:低能γ射线的能谱测量,用于鉴定核素用的α射线能谱测量;优点:性能稳定、本底响应低;缺点:工作电压稳定性要求高,初级粒子必须将所有能量消耗在计数管盖革计数管的应用:最广泛;β射线与γ射线强度。

区别:外加工作电压不同,引起的电离过程不同水样总α放射性比活度的测定辐射α粒子的核素:226Ra、Rn及其衰变产物水样总α放射性安全浓度:0.1 Bq/L测定:①取V L水样经过滤除去固体物质;②在烧杯中加入水样和浓硫酸(100mL水样中加0.25mL浓硫酸),蒸发至体积为10-20mL;③蒸发液由烧杯转移到蒸发皿,慢慢蒸发至干;④在不超过350℃下将样品灰化30min;⑤将灰化后样品转移到测量盘中,铺展成均匀薄层;⑥ZnS闪烁探测器计数测量;⑦已知活度的硝酸铀酰标准源测定探测器的计数率;⑧对空测量盘的本底值进行计数测量。

质量保证的内容: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

确定监测指标与数据的质量要求。

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方法。

编写相关文件、指南、手册等意义:•可靠:精密、准确•有效:完整、代表、法律意义、•可比:标准、一致、权威•协调:程序、实验室、人员、仪器、方法·内部质量控制:空白试验、标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分析、质量控制图·外部质量控制:系统误差;多个实验室分析标样、加标样、空白平行样,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双样图·化学试剂规格一级GR(绿色)用于精密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废纸标准溶液二级AR(红色)配置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溶。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CP(蓝色)配置半定量、定性分析中试液和清洁液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ST=SA+SB+SA×B…+SEF检验:用水平间差方和的均方(V A=SA/LA)与随机作用差方和的均方(VE)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进行F 检验,判断是否有显著差异应用条件:(二)应用方差分析的条件方差分析要求试验数据(原始数据或编码数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同一水平的数据应遵从正态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