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木结构建筑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推荐: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推荐: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
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西建筑结构差异

中西建筑结构差异

中西建筑形式差异的技术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中国古代长期以木头来搭建筑,而西方主要就是靠石材来堆建筑。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中,木结构建筑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建筑的主流,古代世界上有许多民族的建筑,起初也经过木结构的阶段,随后就逐渐转向砖木混合结构或砖石结构的发展方向。

如印度,埃及,希腊等国,早在奴隶社会,已经就是以砖石建筑为主,但我们国代建筑却一直沿着木结构为主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古代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体系。

在技术方面木材有很大的优越性。

一,便于积累储备材料,其所需木材往往就是从种植树苗开始。

二,工期短,易施工,木结构建筑所需技术简易,有时就只需要一两个熟练木工做技术较高的工作,如主持绳墨,放线定平,做梁柱榑卯,安排施工程序等等。

三,易于拆迁,在必须转移居住地址时,这种房屋易于拆迁。

四,易于扩建,木构件房屋都就是长方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数可以任意增加。

五,能适应山区地形,在山坡建造木构架房屋时,只需调整柱子的长短取平室内地面,无须平整上石方或砌筑大量基础,就是山地建筑最经济便宜的建筑形式。

在技术层面上,中国古代已经将木结构图①图②技术发展的很高。

民间木结构建筑以长方形平面的间为单位,每两个横向的屋架用檩条连接起来成为间,每增加一间即再增加一个屋架,按照需要可以任意增加间数。

其中主要结构形式有穿斗(图①)与抬梁(图②)两类。

穿斗与抬梁两类屋架的纵向联系完全依靠檩条,或更在檩条下加用方子。

檐部大多使用挑梁,挑梁又有各种做法。

屋面可以做成直线,也可以做成曲线。

这些就是中国普遍应用的形式,尽管由于各地区的气候,材料,生活习惯的不同,但结构的基本形式仍不出这两类的范畴。

我国官式木构建筑长期采用构架式结构体系,它就是由梁,柱,榑,椽,以及斗拱等若干个构件组合而成,其中特别就是斗拱,到了唐,宋已经发展成由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构件拼装在一起。

经过多年的演变,这些构件,已经逐步走向标准化,定型化。

由于木材受自然影响较大,她的生长以及快慢都决定了她在建筑中处于的地位,为了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与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不得不靠联系体重的变化与组成建筑群等手法来满足,而建筑的细部构件在形式基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强度与比例尺度都要求能够有相应的变化。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东西方木结构建筑艺术对比探析-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东西方木结构建筑艺术对比探析-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东西方木结构建筑艺术对比探析-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木材是建筑中最常使用的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中以木结构建筑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木结构建筑在欧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新材料的出现,对木材的设计和研究呈现出逐渐放缓的趋势。

本文将分别介绍传统中西方木建筑结构和艺术特点,分析木材在现代受影响、发展的原因,最后对木材料在我国发展的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东西方;木结构;建筑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原始时期的居住方式主要是巢居和穴居。

巢居的最早形式是在大树上建巢,后来演变成在多株树木上结巢为屋,再到后来的在地面上打木桩修建成屋,巢居渐渐演变成落在地面上的房屋形式,这种形式的房屋多在南方被发现。

穴居早期的建筑形式有横穴、斜穴、袋状3种,后期发展为半穴居,穴居建筑的屋顶一般做得比较精致,是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建筑形式的前身,屋顶形式由中间一根木头支撑发展到多根支撑,穴居后期也逐渐发展成为地面式建筑。

传统的中国建筑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建筑、寺庙建筑还是住宅建筑,都具有三段式特征,即台基、屋身和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一般出现于中部、北方地区的宫殿建筑,抬梁式建筑一般体积较大;穿斗式多出现于东南、西南部分地区,一般用于寺庙建筑。

1.1台基台基是中国传统建筑三段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室”“堂”等汉字的底部都会带有一个“土”字,寓意着房屋是建在台基之上的。

夏、商、周时期的建筑就已经下设土台,其除了具有防潮湿的功能之外,还象征了奴隶主高贵的身份,高台基建筑从此成为身份的象征并开始流行;到了明清后期,台基经历了一个逐渐矮化的过程,但是台基的装饰开始逐渐有讲究,如采用先进雕刻镂空技术、用料珍贵的高级石台基被称为“须弥座”,这种台基在现代的寺庙建筑中仍有使用。

中西方建筑的外观形体差异

中西方建筑的外观形体差异

中西方建筑的外观形体差异
1、材料差异。

中国建筑通常果用的是木料、斗拱式。

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了中国人愿托乔本的文化情结。

面西方以欧洲为代表的建筑体系则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故以石构为基础的建筑质地坚硬,作为纪念物保存性能优越。

中西古代建筑材料一木一石、一柔一刚,各具特色。

2、外观差异。

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

建筑布局与形象特征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来表达与自然相协调的意念,有虚有实。

西方建筑则体现与自然的对抗态度,在外廓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量,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并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与自然山水的柔曲形成对比与反衬。

3、装饰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

一些装饰色彩还因附着社会政治内容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而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追求装饰色彩,标新立异。

4、布局方式差异。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崇尚“封闭型空间”。

如庭院布局,以内向性封闭空间为主,强调紧凑、聚气。

西方古代建筑则崇尚“开放空间”,如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就是证明。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西方石结构建筑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西方石结构建筑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西方石结构建筑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等方面各有特色。

中国古建筑以采用木结构为主流,而西方建筑采用的是石结构。

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一)环境取材方面中国文化起于两个大河平原,又是季风气候,物产丰富,树木资源丰富。

考古发掘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从一开始就沿夯土建筑和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两个方向发展,后来合流成为中国古典式的土木建筑,这种建筑技术到夏代时已经初具规模。

这也许可以用中原和长江下游地区黄土、木材资源丰富,而石材相对资源缺乏来解释。

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并没有好的石材,至于开山取石,是被禁止的,因为怕破坏风水,尤其是都城附近的山川河流是严禁破坏的。

至于挖矿,更是明令禁止,认为矿物是天地精华,不应被开采,于是古代人利用我国丰富的木材资源当建筑材料。

欧洲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没有冲积平原,气候恶劣,林木资源较匮乏,特别是高大且粗的树木不多,多裸露的山石。

这种山石地质因素,促进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木结构和石结构各有特性木材富韧性力学性能好。

作为建筑材料,木材与泥土具有富于韧性、加工灵活、组合方便的优点。

木材是一种质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

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达到墙倒屋不塌”的功效。

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起石头建筑有很大的优越性。

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它的缺点是施工周期长,优点是使用寿命长,特点是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易于向高空发展。

国内外木结构建筑技术与应用对比研究

国内外木结构建筑技术与应用对比研究

国内外木结构建筑技术与应用对比研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人们对更加可持续建筑材料的需求,木结构建筑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木结构建筑通过充分利用木材的优良性质,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减少能源消耗、低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将比较国内外木结构建筑技术与应用的差异,旨在探讨国内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方向和潜力。

一、技术对比国内外木结构建筑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1.1 木材选择国外木结构建筑更加注重木材的品种和质量选择。

例如,在北美地区,常用的木结构建筑材料为桨骨松、西部悬铃木等,它们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而国内木结构建筑多使用松木、杉木等软木材,尽管这些木材坚韧性好,但其强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差,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加固。

1.2 结构设计国内木结构建筑的结构设计相对保守,多采用传统的方案和构造。

而国外木结构建筑在结构设计上更加创新,注重灵活性和轻量化。

例如,使用榫卯和连接板的节点设计,可以实现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1.3 防火安全防火是木结构建筑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内对于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规定相对严格,常常需要额外的防火涂料或石膏板进行处理。

而国外木结构建筑在设计上更加注重防火考虑,采用阻燃木材、阻燃涂料等方式来提升防火性能。

二、应用对比国内外木结构建筑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2.1 用途国内木结构建筑在住宅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传统的木结构民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而国外木结构建筑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住宅,还包括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体育场馆等多个领域。

2.2 建筑高度国内木结构建筑多集中在2-3层,较少出现高层木结构建筑。

而国外木结构建筑已经在5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例如加拿大的“Tall Wood”项目,建造了多个12层的木结构建筑,证明了木结构建筑在高层领域的可行性。

2.3 可持续性国内木结构建筑在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由于木材供应链的不完善,木材的价格较高,且木结构建筑的市场需求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中西方建筑之区别

中西方建筑之区别

中西方建筑之区别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

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2]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

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

古代建筑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

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

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

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

中式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

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

中式建筑品类繁盛,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

外国建筑实用艺术的一种,又归于广义的造型艺术。

指用沉重的物质材料堆砌而成的物质产品,是人类为满足自身居住、交往和其他活动需要而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人类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西方石结构建筑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西方石结构建筑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西方石结构建筑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等方面各有特色。

中国古建筑以采用木结构为主流,而西方建筑采用的是石结构。

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一)环境取材方面中国文化起于两个大河平原,又是季风气候,物产丰富,树木资源丰富。

考古发掘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从一开始就沿夯土建筑和干栏式木结构建筑两个方向发展,后来合流成为中国古典式的土木建筑,这种建筑技术到夏代时已经初具规模。

这也许可以用中原和长江下游地区黄土、木材资源丰富,而石材相对资源缺乏来解释。

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并没有好的石材,至于开山取石,是被禁止的,因为怕破坏风水,尤其是都城附近的山川河流是严禁破坏的。

至于挖矿,更是明令禁止,认为矿物是天地精华,不应被开采,于是古代人利用我国丰富的木材资源当建筑材料。

欧洲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没有冲积平原,气候恶劣,林木资源较匮乏,特别是高大且粗的树木不多,多裸露的山石。

这种山石地质因素,促进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木结构和石结构各有特性木材富韧性力学性能好。

作为建筑材料,木材与泥土具有富于韧性、加工灵活、组合方便的优点。

木材是一种质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

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达到墙倒屋不塌”的功效。

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起石头建筑有很大的优越性。

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它的缺点是施工周期长,优点是使用寿命长,特点是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易于向高空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

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中西方建筑差异》课件

《中西方建筑差异》课件

03
中方建筑中的庭院设计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感和采光 通风效果;而西方建筑则更倾向于使用硬质材料来营造 厚重、稳定的建筑形象。
谢谢聆听

工艺特点
中国木材加工工艺历史悠久,木 结构建筑具有灵活性和抗震性能 ;而西方石材加工工艺精湛,建
筑外观庄重、雄伟。
文化内涵
中方建筑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木材的选用也体现了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的思想;而西方建筑则 强调永恒与崇高,石材的使用体
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03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中方建筑结构特点
注重文化传承
中方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与当地文化 和传统的融合,以体现地域特色。
庭院设计
中方建筑中,庭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增加 了建筑的空间层次感,还有利于采光和通风。
西方建筑功能特点
强调美学价值
01
西方建筑在功能上更注重美学价值,追求形式美和艺术性。
宗教色彩浓厚
02
西方建筑中,宗教建筑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教堂、寺庙等,
西方建筑风格特点
石材为主
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注重建筑物的实体性和坚固性,强调建筑的 质量和稳定性。
开放式布局
西方建筑注重开放式布局,以建筑物本身为中心,其他元素如草坪 、花园等围绕建筑物展开,形成一种外向、开放的居住环境。
现代主义风格
西方建筑注重现代主义风格,追求简洁、明快、抽象的设计理念,强 调建筑的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装饰性强
中方建筑注重装饰,通过雕刻、彩绘、琉璃瓦等方式, 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西方建筑特点
01
02
03
石材为主
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采 用石块和石柱作为承重结 构,具有坚实、厚重体感,通 过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变 化,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 击力。

中西方建筑的不同

中西方建筑的不同

中西方建筑的不同:
1. 建筑材料的不同,西方普遍使用砖石结构,我国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筑的发展不同,中国建筑是保守的,西方建筑经常求变,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4建筑价值的不同,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造成中西方建筑差异的原因:
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中国传统哲学,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思想较保守。

西方则继承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世界大学城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世界大学城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 区别-世界大学城
contents
目录
• 建筑材料的差异 • 建筑风格的差异 • 建筑功能的差异 • 建筑历史的差异 • 建筑文化的差异
01
建筑材料的差异
中国:木结构为主
01
木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 ,因为它轻巧、柔韧、易于加工 和运输。木结构建筑在抗震、防 风等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西方:强调个性,突出人本
建筑布局
西方建筑则更加强调个性化和自由布 局,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 点,不受固定的对称或规则限制。
建筑材料
建筑美学
西方建筑美学更注重表现性和形式感, 强调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通过建 筑的形态、光影、质感等来展现建筑 的艺术魅力。
西方建筑多采用混凝土、大理石等硬 质材料,强调材料的质地和装饰性, 给人以宏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02
木结构建筑在构造上采用抬梁式 和穿斗式两种主要形式,通过榫 卯连接,实现结构的整体性和稳 定性。
西方:石结构为主
西方建筑传统上以石材为主要材料, 特别是大理石和石灰石。石材坚固、 耐久,能够承受较大的重量。
西方建筑多采用石拱券和石柱支撑的 结构形式,如古罗马的拱形结构和哥 特式建筑的飞扶壁等,以实现建筑的 承重和装饰效果。
03
建筑功能的差异
中国:实用性为主
居住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以居住功能为主, 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
需求。
文化传承
建筑形式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化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 想等。
历史价值
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西方:宗教性为主
01
02
03
宗教建筑

《中西建筑对比》课件

《中西建筑对比》课件
特点。
个性表达
西方建筑强调个性表达 ,注重建筑师个人风格 的体现,追求创新和突
破。
立体构成
西方建筑注重立体构成 ,通过几何形体和空间 组合来表现建筑的形态
和美感。
装饰艺术
西方建筑同样注重装饰 艺术,通过雕刻、绘画 等手法表现历史文化和
传统艺术。
中西建筑的历史背景
中国建筑历史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自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历经唐宋元明清等 朝代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THANKS
[ 感谢观看 ]
地域特色与多元化
中国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地域特色和多元化发展,不同地区 的建筑风格各异,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注重节能、环保和生态平衡。
西方建筑的现代发展
简约主义与功能主义
西方现代建筑注重简约和功能主义,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美学效 果的统一。
文化与审美
发展与影响
中国建筑强调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西 方建筑则更加注重科学精神和宗教信仰。
中国建筑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自我发展和完 善的状态,而西方建筑则不断受到其他文 明的冲击和影响。
CHAPTER 04
中西建筑的装饰与艺术
中国建筑的装饰与艺术
01
02
03
木雕
中国建筑以木雕为主,注 重细节和工艺,常在梁、 柱、门窗等部位进行雕刻 ,图案丰富,寓意深远。
性能。
群体布局
中国建筑注重群体布局,讲究 层次感和空间序列,通过庭院 、廊道等元素进行空间组织。
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强调文化内涵,注重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

中西方在建筑上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在建筑上的差异有哪些

9
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融合
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融合
1
中西方现 代建筑设 2 计融合
3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也在不断融 合
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逐渐吸收了西方的设计 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西方的现代建筑设计也在借 鉴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设计理念
这种融合为中西方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创意, 使得现代建筑设计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1
引言
引言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 映了社会的物质需求,还体现了人们的 精神追求
中西方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地理 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建筑上也表现出 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方建筑的风格、材料、功 能、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 入了解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2
中西方建筑风格差异
3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1.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通过斗拱、榫卯等结构连接, 形成了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此外 ,中国还大量使用砖、瓦等材料 ,用于建造城墙、房屋等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2. 西方传统建 筑材料
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材 为主要材料,通过石 材的堆砌和雕刻,形 成了独特的石结构体 系。此外,西方还使 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 ,用于建造高层建筑 和现代建筑
4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1. 中国传统建筑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多样,包括 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宫 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寺庙是信徒祈福的地方,园林 是文人雅士休闲娱乐的地方,民 居则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2. 西方传统建筑功能
西方传统建筑的功能也多样,包括教堂、 城堡、宫殿、市政厅等。教堂是基督教信 徒礼拜和祈祷的地方,城堡是军事防御和 政治统治的地方,宫殿是国王和贵族居住 的地方,市政厅则是市政机构办公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木结构建筑之比较摘要:中国古代木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和与夯土技术的接合等。

本文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作了简要阐述,并且从中国古典思想上分析了木结构形成的深层原因。

古代西方木结构在居住建筑上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砖石结构建筑并行发展。

由于砖石结构的教堂等公共建筑一直是西方建筑的主流,因此与砖石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一直处于次席的位置。

最后对比中西方古建筑选材,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

关键词:中国木结构建筑西方木结构建筑砖石材料框架结构人本思想一、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形成对中国建筑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建筑文化像中国那样热衷于土木结构,从史前穴居、巢居到清代的大木作、小木作,中国的建筑文化一直以土木及其结构技术为主旋律,从未大力发展砖石建筑,致使砖石建筑始终处在支流地位。

木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

这些优势大致是:1、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国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是林木森郁的地区。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我国一个优良的传统。

在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很广,木料比砖石更容易获取,可迅速而经济地解决材料的供应问题,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以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

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质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支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业,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谚。

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以任意开设。

无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件的房屋,只要在房屋高度、墙壁与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变化,就能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

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使整个木架构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之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样式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所以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要花上百余年才能建成,而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几十年。

故虽然木材极易失火和损坏,但依然流传至广。

5、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历史上也有宫殿、庙宇拆迁异地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6、夯土技术的结合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夯土技术,利用黄土地区取之不尽的土材做夯土台基、夯土墙。

夯土台基既避免了地下水经毛细作用蒸发到地表,又使木构免受雨水浸害,有效地保证了土和木的耐久性能,克服了土和木的重大缺陷,因此在很长时期里阻碍了石材和砖的大量应用。

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木结构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图要的一个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三角形稳定架构的做法。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如图0-1)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木构(如图0-2)的特点是:柱头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架构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竹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2、特有的斗栱结构(如图0-3)形式由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栱”。

它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生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檩的结合,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到损害,在物理力学上具有分力之效,同时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3、灵活安排空间布局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在室内主要是依靠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

而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帐幔和各种形式花罩、博古架等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这些活动构筑物便于安装、拆卸,使室内空间既能够满足屋主自己的生活习惯,又能够在特殊情况下迅速改变空间划分。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

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唐代已经比较成熟。

到宋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

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但后继者“遵制法祖”,则妨碍了建筑的创新。

5、单体建筑形象优美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个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之一。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以及木材料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再和直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所以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6、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单座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每一种的尺度、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从而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来取得。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这也就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7、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中国最早的单座房屋,随着功能提高,已不能满足各种用途需要的空间,但木结构建筑扩大空间的主要方法是加大构架尺度和增加梁架数目或增加层数,而这些都受到材料、结构技术和使用要求的限制,因此,自然的发展了单个建筑物的群体组合的形式。

虽然是一些不大的简单的单座建筑物,也可以构成庞大的复杂的整体,从而满足建筑的功能和思想性、艺术性的多方面的要求。

它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

而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在住房上的体现。

8、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涂漆和桐油等防腐措施,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目的,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中国建筑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用色大胆、强烈,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

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是帝王所专用,民居只能用灰色陶瓦;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

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但总的效果是和谐的;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

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三、从中国传统思想看古代木结构建筑盛行原因1、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与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研究,而非像西方那样执着于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把人作为主体的,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的意义。

春秋末年,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尤其是儒家,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以人为中心,立足于人的伦理道德,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桎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道路。

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关心的是社会、人生等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和“物”都具有永恒性,而“人”和“人生”却具有短暂性。

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建筑物看成永久的纪念物。

建筑如同人生一样,是有寿命的,是随着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的,因此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永恒的石头更有生命意义。

木材源于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而石材的冰冷则暗示着死亡。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石材多用于墓室或佛塔,而住宅则多用木材。

2、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神韵中国古代建筑是一部“木头的史诗”,中国古代匠人将木头的价值予以充分的发挥,给木头注入了灵魂,使其充满了生命力,于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展现出的是礼——理——情的融合统一,是典章与艺术、理性与情感、伦理与心理的统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广泛使用木质作为原料,以木为“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正是由于以木头作为骨架,中国古代建筑集坚忍不拔与婀娜多姿于一体。

所谓以木为“骨”,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柱、木梁等构成房屋的框架。

屋顶与房檐的重量可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或划分内外空间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的负重。

“勾心斗角”这个成语含贬义,但它却形象地勾勒出了斗栱的组合方式。

斗栱是中国独有的木结构元素,凡是抬梁式的建筑都缺少不了它。

中国人讲求“方正”,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矩形构架也是一种基本的构架方式,而斗栱系统正是一种矩形的结构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