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与多脏器功能衰竭

合集下载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江西省胸科医院张齐龙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drome,MODS)是指当机体遭受某种严重损伤,如创伤,休克,感染,心肺脑复苏等之后,同时或序贯地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而表现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此时机体不能维持内稳态,因而生命垂危。

早在1973年Tilney在报导一组腹主动脉瘤切除的并发症时,提到“进行性或序贯性系统衰竭(Progressive or seguential system failure)”。

1975年Baue报导了3例死于进行性序贯性系统衰竭的病例。

并将其作为70年代的一个综合症。

1977年Eiseman提出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1980年Fry发现除器官功能衰竭外,尚有神经,血液系统衰竭,提出多系统器官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OSF)。

1987年我国学者王士雯提出“老年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the elderly,MOFE)。

同时提出并验证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肺启动学说。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共同倡议将MSOF改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提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等新的概念,由SIRS替代感染,菌血症,脓毒症,脓毒血症等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有全身炎症反应的非感染性疾病,如胰腺炎,多发伤和组织伤,出血性休克,免疫性器官损害等。

MODS强调器官功能障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器官功能减退和功能衰竭,注重器官衰竭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纠正了MOF过于强调器官衰竭的标准的诊断,不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

2、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质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还须计算各类细胞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菌总数值,手续麻烦,一般实验室很少采用。正常菌群分析所用的培养基,要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S培养基对肠道致病菌,伊红美蓝培养基对肠道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7.5%氯化钠琼脂对葡萄球菌,少鲍氏琼脂对真菌等。培养方法除需氧培养外,必要时尚需厌氧培养,需氧培养与一般细菌培养相同,厌氧培养则采用生物厌氧法或厌氧缸法。
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类:
定位转移因人体抵抗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肠道细菌可由肠道转移到其他部位或器官而发生感染。如寄生在肠道的大肠杆菌可转移到呼吸道,发生支气管炎和肺炎。又如拟杆菌可从下消化道转移至上消化道,分解胆汁中的胆盐,影响脂肪吸收,引起脂肪泻。
自身感染因各种原因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自身感染。如时,肠道中大肠杆菌可引起原发性腹膜炎和败血症。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稀水便或粘液便,有时带脓血)、腹胀、腹鸣等。抗生素治疗后,先有症状好转,继而恶化,常为本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肠道菌群失调疾病诊断主要靠大便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镜检和培养,作细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查,尤其是多次动态观察。表现为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过路菌过量繁殖,大便中的细菌失去正常的数量、比例,而出现以耐药的过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为主的异常细菌组合。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毒素,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也有助于诊断。

24例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护理体会

24例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护理体会

24例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预防和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发病率、死亡率。

方法:对24例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进行总结,根据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结果:2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抢救成功率4.2%。

结论:制定有效护理措施,认真实施,可有效降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病人:多脏器功能衰竭: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13-01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指老年人(≥65岁)在器官老化,功能低下和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多种器官功能处于临界状态。

由于诱发因素激发,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衰竭。

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起病隐匿、病程进展快、临床表现复杂而不典型、合并症多等临床特点,为提高救护率本文就护理程序在临床护理领域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护理实践研究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本组2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均为老年男性,意识清楚,年龄为62~93岁,平均年龄79.95岁,脑梗占20.8%、肝硬化占12.5%、肾衰占16.7%、心力衰竭占8.3%、肺部感染占8.3%、抢救成功率4.2%。

2 护理2.1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以确保及时发现及解决各种危急重症。

包括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皮肤等方面的变化。

进行持续心电、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另外还应注意尿量、血肌酐、尿素氮等的监测。

2.2 积极配合抢救:由于老年病人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发病凶险、患者年龄偏大、机体抵抗力差,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危急生命的险情,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准备好抢救仪器、药品,同时由于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涉及的治疗和护理多而复杂,护理难度大,护理质量受知识面及经验所限,达不到最佳护理,必要时可与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

2.3 加强各脏器的保护与支持:由于心、肺、肾三个器官发生衰竭的可能性最多,因此应特别重视三个器官的护理。

麦当娜的“不老秘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

麦当娜的“不老秘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

麦当娜的“不老秘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作者:季增烈何治军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年第2期【编者】55岁的麦当娜是歌坛不老传奇。

她不但容貌年轻,而且精力充沛,连续跳唱3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最近,英国《每日邮报》道出了麦当娜的不老秘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

据报道,麦当娜的食谱包括全谷物(各种粗粮)、新鲜蔬菜、海藻、发酵豆制品,这些食物共同培育出了她健康的肠道菌群,帮她更好地消化吸收各种维生素,远离疾病。

麦当娜这一抗衰老、保健康的方法,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同。

那么,我们如何学习她来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呢?⊙ 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李增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何治军提到保持肠道菌群平衡,须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了解。

肠道,细菌的“天下”人体肠道与外界相通,其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由30个属500多种组成。

可以说,肠道内的“世界”完全就是细菌的“天下”。

根据它们与主人的利害关系,可以分为有益菌(益生菌)、有害菌和中性菌3大类。

益生菌群主要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是我们的朋友。

有害菌群梭状芽孢菌为代表,还有少数革兰阴性菌,是我们的敌人。

大肠杆菌则是中性菌,也有个名字叫“条件致病菌”。

它是个“两面派”,一般情况下,它对人体有益;条件不利时,则为非作歹,伤害人体。

益生菌与有害菌处于互相对抗的状态。

有害菌的数量较少,被大量益生菌团团包围,动弹不得,更无法捣乱害人。

这样敌对双方就处于“ 和平共处”的状态,此时肠道就是健康的,执行着正常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运动、分泌等。

但肠道菌群的平衡,时刻受到外部和内部各种因素的挑战。

如果不能经受住考验,菌群的平衡就会被破坏,出现比例失调或定位转移。

即当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受宿主及外环境因素影响后,其种群数、菌量、活性发生异常或定位转移,更容易滋生外来菌,这将导致疾病的发生,进而使菌群失调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多组学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重症患者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

多组学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重症患者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

多组学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重症患者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近年来,多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术方法,然而术后重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异常常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研究发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重症患者肠道菌群发生失调,菌群多样性降低,致病菌增多。

这种菌群失调可能与术后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相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使得肠道内的有害物质、细菌和内毒素易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此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重症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异常。

手术创伤、应激反应和全身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了脂质代谢的紊乱,如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质水平升高。

脂质代谢异常不仅增加了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还会加重心脏负荷,影响心脏功能的恢复。

研究表明,术后重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菌群失调和脂质代谢紊乱的程度越严重,患者的病情也越严重。

因此,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可能有助于改善术后重症患者的预后。

目前,关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重症患者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如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通过药物干预和饮食调节等方式,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努力的目标是为术后重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综上所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重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关系,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肠道菌群与肾脏疾病发病机制探讨

肠道菌群与肾脏疾病发病机制探讨

肠道菌群与肾脏疾病发病机制探讨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微生物系统之一,其细菌数量可达到100万亿个,是肠道内最多样性的生物。

肠道菌群具有多重功能,包括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神经调节和药物代谢等。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其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肾脏疾病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而又复杂的联系,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肠道菌群与肾脏疾病发病机制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承担着滤波、排泄毒素等多种重要功能,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

肾脏疾病是指肾脏的结构和/或功能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等。

肾脏疾病的病因复杂,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外,肠道菌群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影响肾脏的健康状态。

首先,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肾小球基底膜受损,从而促进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和毒素,如硫酸固醇、胆固醇代谢产物、氨等,这些代谢产物和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肾脏排泄,从而增加肾脏负担,促进肾脏损伤和衰竭。

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还能引起免疫紊乱,使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肾脏免疫反应异常和自身免疫性肾炎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肠道菌群与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指一类由肾脏病变导致的疾病群,其中最为常见的为IgA肾病。

IgA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导致该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黏膜屏障损伤、免疫系统紊乱等,从而增加肾脏受损和肾小球滤过物减少的风险。

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还会导致肠道内毒素和代谢产物的过度积累,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和病变程度。

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肠道菌群与肾衰竭肾脏是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素的重要器官,当肾脏发生损伤和衰竭时,其代谢产物和毒素会在体内积累,引起中毒性反应。

多脏器衰竭ppt课件

多脏器衰竭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症状
少尿或无尿、水肿、高血压、贫血等 。
体征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氮 等)、电解质检查等异常。
面色苍白、皮肤瘙痒、呼吸急促等。
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
治疗措施
针对病因治疗,如解除梗阻、控制感染等; 支持治疗,如透析、营养支持等。
预后评估
根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综合评 估。部分患者可恢复肾功能,部分患者需长 期透析治疗或进行肾移植。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等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区疼痛等肝 功能异常表现。
诊断依据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了解病情和症 状;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 、便常规、肝功能等;影像学检查, 如B超、CT等。
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
治疗措施
针对病因治疗,如改善缺血缺氧、控制炎症反应等;对症治疗,如止吐、止泻、保肝等 ;营养支持治疗,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
VS
评估方法
多脏器衰竭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评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临 床评估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 进行判断;实验室检查可反映患者的生理 功能状态和内环境稳定情况;影像学检查 则可提供直观的器官结构和功能信息。
02
呼吸系统衰竭
呼吸功能减退原因及机制
肺部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
治疗措施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纠正缺血缺氧、代谢异常等;给予神经保护剂、营养支持 等治疗;积极好,重症患者预后较差,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预 后评估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05
消化系统衰竭
消化功能减退原因及机制
跨学科合作和转化医学

肠道菌群与衰弱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衰弱关系的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与临床Basic & Clinical MedicineJanuary 2021Vol.41 No.12021 年 1 月 第 41 卷 第 1 期文章编号:1001-6325 ( 2021 ) 01-0108-04短篇综述肠道菌群与衰弱关系的研究进展牛晓丹,郭静波,王惠琳,迟俊婷,阮海慧,陶红霞,王艳红*收稿日期:2020-03-01修回日期:2020-05-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0406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lzujbky-2017-16)*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 : yanghongwang@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人体肠道菌群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且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发生着变化。

肠道菌群与老年人的衰弱状况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衰弱的发生发展。

因此,研究衰弱老年人肠道菌群特征、衰弱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对调整衰弱老年人肠道菌群具有重要意义,可使处于衰弱风险的老年人得到及时和必要的干预与帮助。

关键词:肠道菌群;衰弱;衰弱表型;认知衰弱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志码:A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frailtyNIU Xiao-dan , GUO Jing-bo , WANG Hui-lin , CHI Jun-ting , RUAN Hai-hui ,TAO Hong-xia , WANG Yan-hong *(School of Nursing, Lanzhou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30, China)Abstract : The quantity of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large and diverse , its changes with age. Intestinal microbi ­ot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railty of the elderly , and can be potential risk factor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of frailty 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 Therefore ,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ilty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in elderly pati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railty , so that the elderly at risk of frailty can get timely and necessary intervention and help.Key words :intestinal microbiota ; frailty ; frailty phenotype ; cognitive frailty随着人口老龄化(aging )进程的不断加剧,衰 弱(frailty )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社区老年人衰 弱发生率高达49.0%[1]O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其核心特点是年龄相关的多个生理系统 的储备功能下降,造成机体脆弱性增加,维持稳态 能力下降,面对各种应激时,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概念与诊断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概念与诊断

8
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概念和诊断
9
概述
★ARF: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 损害,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日)内,出现血 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
衡失调等一组临床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概念和诊断
10
★三大临床表现
尿量明显减少 血肌酐,尿素氮急剧升高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肾后因素 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概念和诊断
(一) 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有效循环血量↓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灌注急剧↓
GFR↓
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功能性肾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概念和诊断
(二) 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小管坏死 肾小球损伤 肾间质疾患
肾实质损害
PMN
TNF
溶酶体酶
PAF LTS PGS
氧自由基
IL-1
单核吞噬细胞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概念和诊断
内皮细胞 靶细胞
㈡肠屏障功能损伤及肠道细菌移位
创伤 失血 休克
肠粘膜屏障功能↓
细菌、内毒素吸收↑
肝血供↓ Kupffer功能受抑 清除细菌,内毒素↓
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肠道菌群失调 G-及ET产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概念和诊断
14
肾缺血
• 肾灌注压降低: BP 80~180 mmHg,肾血管舒
张,GFR不变, BP<80 mmHg, GFR降低
• 肾血管收缩: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激活,前列腺素↓

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功能性肠病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功能性肠病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功能性肠病发生健康是人类生存之根基,而肠道健康更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功能性肠病的发生率,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研究发现,功能性肠病患者粪便内的肠道菌群数量显著减少,且各种细菌种比严重失调,故人们也更关注肠道菌群失调对功能性肠病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下仔细的分析。

一、什么是功能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的患者在咽部会出现异物感与嗳气,且伴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早饱感、餐后饱胀、上腹痛等,一些患者还会有腹痛、腹泻、便秘、腹胀、胃灼热、恶性等症状,偶见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等。

功能性肠病的特点?一般患病时间较长,通常会延续数月甚至数年。

起病相对缓慢,发作带有间歇特点,多数情况下会有缓解的过程,即症状轻、重掺杂,好、坏交替。

患者因个体差异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即不同个体针对同一种疾病时可能产生不同的表现;多数会精神过度压抑、家庭矛盾、生活困难等。

功能性肠病有哪些症状?功能性肠病主要指胃肠道症状,大部分患者存在焦虑、失眠、健忘、精力分散等问题。

不同的功能性肠病带来的临床表现也不同,患者常常有一种或多种消化道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会有上腹痛与不适、上腹胀满、恶心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多数改变了大便次数与形状,且伴有腹部不适或腹痛等。

而功能性便秘则主要是便秘或排便未尽感。

此外还有一类普遍的功能性肠病,即胀气、排气增多或绞痛等,或伴随便秘腹泻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该类疾病需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而进行确诊。

功能性肠病的原因是什么?功能性肠病出现的原因有四点,即饮食因素、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胃肠功能紊乱。

饮食因素:生活饮食是功能性肠病的重要致病因,若日常生活中时常饮食失调,或频繁使用泻药等,均会造成强烈的刺激,促使功能性肠病的发生。

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来讲精神因素是关键诱因,如情绪焦虑、生活困境、烦躁等,均会让高级神经活动异常,从而带来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一旦失调,会给我们的身体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都忽视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肠道菌群失衡的那些提示信号。

一、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感冒一般是病毒、细菌侵害机体所造成,当病毒、细菌侵害人体时,身体自身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就会被积极调动,对抗、吞噬这些外来侵略者,使病程缩短。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这些病毒超过了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所能发挥的消灭能力,致使机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害。

反复感冒与机体的免疫力差有直接的关系,身体抗病能力不强,不能抵御外来的致病菌,所以就容易反复发作。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70~80%是分布在肠道内或者肠道周围,肠道菌群失衡是免疫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腹泻便秘及其它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病因有食物过敏、应激反应、乳糖不耐受、情绪变化、环境因素、使用激素等。

多项研究发现,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其肠道菌群不平衡,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低。

瑞典等研究发现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酪酸梭菌会减轻产气、痉挛等症状甚至痊愈。

三、食物不耐受人体自身有能力代谢降解单糖、双糖、淀粉和蛋白质等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主要营养物质。

但也有部分例外。

绝大多数的非淀粉多糖和其他一些我们通过食物摄取的物质是被我们的共生微生物降解的。

所以当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和所摄入的食物不匹配时就会出现食物不耐受。

如果肠道中缺乏某些降解摄入食物的细菌,那么不仅通过这些食物改善健康的愿望会落空,还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和肠漏。

四、焦虑抑郁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抑郁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困扰科学家的是这种伴随着抑郁出现的轻度炎症,究竟起源于哪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诱导焦虑和抑郁的发病中发挥作了关键作用。

肠道内一些细菌可能让您感到抑郁,而另一些细菌又可以帮您抵抗抑郁。

所以研究者们认为未来益生菌产品或许可以替代抗抑郁药物或者至少可以作为抗抑郁药物的辅助剂。

多脏器功能衰竭范文

多脏器功能衰竭范文

多脏器功能衰竭范文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由于急性严重感染、创伤、严重出血、烧伤等原因引起多个脏器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MODS是重症医学领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MOD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感染和创伤是导致MODS的两种主要原因。

当机体遭受重大创伤或感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出一系列炎症因子。

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引发炎症反应,并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同时,炎症反应还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组织器官缺氧。

此外,炎症反应还会引起凝血系统紊乱,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从而导致微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

这些损害最终会导致多个脏器的功能障碍。

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与受累脏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肺脏功能障碍,表现为呼吸困难、氧合障碍等。

此外,心脏功能障碍也是常见的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心率失常等症状。

肾脏功能障碍会导致尿量减少、血尿等症状。

肝脏功能障碍则可能导致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与胃肠道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其他还包括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代谢功能障碍等。

MODS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抗感染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等。

抗感染治疗是MODS治疗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来抑制感染。

纠正电解质紊乱可以通过补充电解质来实现,以维持体内正常电解质平衡。

支持治疗包括机械通气、药物支持等,可以帮助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证脏器的正常功能。

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和治疗导致MODS的原发病因。

此外,保持充足的组织氧供也非常重要。

对于高危人群,如重症患者、手术后患者等,临床上可以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气分析监测来评估组织氧供。

只有及时发现和纠正组织低灌注状态,才能有效预防MODS的发生。

多脏器功能衰竭是重症医学领域的一种严重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

肠道问题会引发哪些免疫系统失调

肠道问题会引发哪些免疫系统失调

肠道问题会引发哪些免疫系统失调在我们的身体中,肠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场所,更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防线。

当肠道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免疫系统的失调,给我们的健康带来诸多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肠道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和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肠道和身体的健康平衡。

当肠道出现问题,比如肠道菌群失衡时,免疫系统很容易受到影响。

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不良的饮食习惯、压力过大等因素引起的。

失衡的肠道菌群会导致免疫系统识别和应对病原体的能力下降。

这意味着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肠道问题还可能引发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长期的炎症状态会使免疫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的状态,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

这些炎症因子不仅会在肠道局部造成损伤,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到全身其他器官和组织,导致免疫系统失调。

比如,它们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另外,肠道通透性增加也是肠道问题常见的一种情况,又被称为“肠漏症”。

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细胞紧密连接,只允许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而阻止大分子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

但当肠道受到损伤,如长期的炎症刺激、食物中毒等,肠道黏膜的紧密连接会变得松弛,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

这时,一些原本不该进入体内的物质,如细菌毒素、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颗粒等,就会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免疫系统会将这些“外来物质”视为威胁,从而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进行攻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氏甲状腺炎等,都可能与肠道问题导致的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

谢谢!
疾病因素
:恶性肿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 亢进,肾炎,肝炎,外伤,烧伤,休克及极 度营养不良等重症患者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免 疫功能低下或防御功能缺陷而疾病。 年龄因素:老年人和新生儿易患本病,可能 与免疫力低下有关。 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


病理 1、细菌生长过盛 2、细菌产生IgA分解酶 3、肠道菌从与结核癌
临床分型
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可分为白色念珠菌性肠 炎,葡萄球菌肠炎,产气荚膜杆菌性急性坏 死性肠炎,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感染,变形杆 菌肠道感染,肺炎杆菌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症以急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症状 以急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 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如突然发生腹泻, 或原有腹泻加重,即有可能发生本症。 可伴有腹胀,腹痛,呕吐,严部有局限性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3、辅助检查 菌群分析为主要检查方法 1)定性分析 2)定量检查 结肠镜检查 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支持治疗,对症治疗,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二、保守治疗 1、内治 辩证论治 湿热下注证 脾虚湿困证
西医治疗 1)全身支持治疗 2)病因治疗 3)调整菌群治疗 .饮食调节 抗菌药物应用 活菌制剂 菌群促进剂 耐药性肠球菌制剂 2、外治
疗效判断
1、治愈 大便恢复正常,便质成形,粪便涂鸦 无异常菌群。 2、显效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体温下降。 3、无效 症状无改变
预防与调护



合理运用抗生素,对年老体弱者,慢性消耗性疾 病者,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时,严格掌握适应症, 最好能做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 对老幼及病后体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时配合使 用乳酸菌素或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及维生素B族或维 生素C等,以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在大手术前,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加强 营养,输血,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服用维生素 等。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异常变化,导致
肠道功能紊乱,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肠道菌群失调
与脾胃虚弱、气滞湿阻、肝胆不和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辨治肠道
菌群失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补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关键器官,对肠道菌群
的生长和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

脾胃虚弱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因此,要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可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如四君子汤、理中汤等。

2.理气化滞。

肝胆功能失调,容易导致气滞湿阻,阻碍肠道菌群
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中医建议通过理气化滞,促进气血畅通,有助于
改善肠道环境。

常用的中药有枳实汤、香附丸等。

3.调节肝胆。

肝胆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对肠道菌群的生长和
代谢有着重要影响。

若肝胆功能不佳,会引起消化系统紊乱,诱发肠
道菌群失调。

因此,应通过调节肝胆,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改善肠
道环境。

中药中以柴胡汤为代表。

4.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呵护消化系统的重要一环。

应注意饮食清淡、多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和吸烟。

综上所述,中医辨治肠道菌群失调,需要综合施治,采取个性化
治疗方案,既要注意病灶治疗,又要全面调理,注重饮食与生活方式
的调整,从而达到修复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消化系统功能的目的。

菌群失调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的名词解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菌群失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菌群失调指的是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也被称为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菌群是指肠道中存在的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集合体,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它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参与食物消化、维持免疫系统健康、合成维生素等多个方面的生理过程。

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发生。

首先,菌群失调可能影响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

肠道菌群中的某些菌种具有活化酶的功能,有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菌群失调会导致这些菌种数量减少,从而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引发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其次,菌群失调还可能引发免疫系统问题。

肠道菌群与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能够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而当菌群失调时,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可能受到抑制,导致免疫系统失调,易患上感染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外,菌群失调还可能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人们常说“肠胃不和,心情也不好”,事实上肠道菌群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菌群失调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菌群失调与躁郁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那么,如何预防和改善菌群失调呢?首先,饮食习惯是关键。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全谷类食物,可以提供菌群所需的营养物质。

此外,要适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菌群平衡。

其次,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能够杀死致病菌,但同时也会对肠道菌群产生较大的破坏。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同时适当进行菌群调节。

最后,适当的生活方式也对菌群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睡眠、适度的运动以及减少精神压力能够提高肠道菌群的稳定性。

总之,菌群失调是指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紊乱,它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菌群失调可能导致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问题、免疫系统失调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09期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下述因素有关。

●原发于肠道的疾病:如肠道的急慢性感染、炎症性肠病、小肠细胞过度生长综合征等。

●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受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其他:如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后,各种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胃肠道改道手术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发病的各种症状,并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少数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并产生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腹泻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大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少数见于停用后。

轻者稀便2~3次/日,短期内可转为正常;重者多为水样泻或带黏液便。

可达每天数十次,且持续时间较长。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分型临床上,肠道菌群失调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型。

肠道菌群失调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发因素。

●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

●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的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分类目前,国际上将微生态制剂分成3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

①益生菌:是指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

②益生元:是指能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原有的一种或几种有益细菌(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最早发现的这类物质是双歧因子,如寡糖类物质(或称低聚糖)。

常见的有乳果糖、蔗糖低聚糖、棉子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玉米低聚糖和大豆低聚糖等。

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只能为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利用,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4202【作者简介】姜秀菊(19592),女,主任医师,从事肠道微生态研究,Email:jiangxiuju01@文章编号:10052376X (2008)0420424202【综 述】肠道菌群失调与多脏器功能衰竭姜秀菊(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新乡 453000)【关键词】 肠道菌群;菌群失调;多脏器功能衰竭【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胃肠道内寄居着400余种细菌,总量达1014个集落形成单位(CF U ),近10倍于人体体细胞数量,其中99%以上为专性厌氧菌,主要由双歧杆菌组成,1%以下为兼性厌氧菌,主要是乳酸杆菌,极少量为致病菌占0.01%,它们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分布在肠道不同部位,对宿主发挥着生物屏障、营养、免疫调节、降血氨及胆固醇、抗衰老和抗肿瘤等重要的生理作用,而机体为它们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因此,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赖,互为环境,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维持着机体的健康和长寿。

肠道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又是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储存库,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及毒素并不损害机体健康,完全依赖于人体完整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该黏膜屏障主要有:肠道菌群构建的生物屏障、肠道菌群与肠道黏液层、肠上皮细胞组成的机械屏障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形成的免疫屏障、肠2肝轴和防御素。

在生物屏障方面:双歧杆菌通过磷壁酸黏附在肠上皮细胞表面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竟争、分泌抑菌或杀菌物质,抵制肠道内、外源性潜在致病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定植,起定植抗力作用;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亲脂分子、小菌素、过氧化氢等对肠道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链球菌等起抑菌或杀菌作用[1]。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酸性代谢产物可降低肠道的pH 和Eh 以抑制致病菌生长,并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和肠道蠕动,以便使致病菌和内毒素排出体外。

在机械屏障方面:肠道粘液层主要由糖蛋白组成,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以促进糖蛋白的分泌和肠上皮细胞DNA 的合成;产生为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提供重要能源物质的短链脂肪酸,从而促进肠黏膜的增生[2];通过增强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和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加强上皮细胞层的屏障功能[3],维持黏膜结构的完整性,阻止细菌及毒素等大分子物质的通过。

在免疫屏障方面: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可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产生SI g A,SI g A 可通过与细菌胞壁抗原决定簇结合包裹细菌,抑制细菌对肠上皮的黏附;作用于细菌表面,降低致病菌毒力;中和细菌、毒素、病毒;增强单核细胞的杀菌活性;调理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补体旁路与溶菌酶协同抗菌[4];可作为封闭抗体减少由I g M 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后诱发的局部炎症,阻止有害抗原通过黏膜进入血循环,抑制全身免疫应答[5]。

可见,肠道细菌参加了三道黏膜屏障的构建。

在创伤、烧伤、大出血、休克、严重感染、重型肝炎等应激状态下及放疗、化疗、胆道和肠道梗阻、长期使用肠道外营养和广谱抗菌素均可使定居于特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的数量与各菌种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致革兰阴性菌对肠上皮的黏附增加、细菌过度生长、内毒素产生增加构成微生态失调。

另外应急时肠黏膜代谢功能发生改变,上皮结构变化和(或)功能障碍,通透性增加,细菌和毒素进入其他组织和血循环内,形成细菌和内毒素移位[6]。

肝负责机体的物质代谢及免疫防御功能,枯否氏细胞是防止肠源性细菌及毒素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占全身吞噬细胞总量的70%,但同时也为炎症介质大量释放提供了物质基础。

肝脏分泌的结合型胆汁酸在小肠部位对口腔、胃、回肠、盲肠来源的外籍菌有抑制作用,游离型胆汁酸在大肠内通过调节pH 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7]。

肝病时,肝功能障碍,胆汁分泌减少,对外籍菌的抑制作用减弱可引起菌群失调;枯否氏细胞对进入门静脉系统的细菌及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使之直接进入体循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肠道黏膜水肿,通透性增加,为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创造了条件。

严重感染时病原菌的数量和毒力超过了机体本身和(或)局部的防御能力,使得易在肠道黏附、定植和繁殖,进而导致机体微生态失衡[8]。

严重感染常破坏胃肠黏膜屏障,诱发胃肠功能障碍[9]。

严重感染必然要选择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若长期大量应用,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肠道敏感的专性厌氧菌,正常菌群结构遭破坏,定植抗力及生物拮抗功能消失,促使了条件致病菌和易产生耐药的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及外源性耐药菌和真菌黏附到肠上皮细胞上,并得到优势生长和大量繁殖,扩大内毒素池,同时削弱了厌氧菌对细菌移位的抑制作用,是引发内源性肠道感染的潜在因素和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4,10,11]。

在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内环境发生改变,常可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除可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外,缺血/再灌注不仅损伤肠上皮细胞,还促进其表达细胞因子(I L 26,T NF )等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为内毒素的入血创造条件;同时使肠上皮细胞吞噬细菌增加而杀菌功能下降,促进细菌移位,感染远处器官[1]。

放疗、化疗可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屏障受损,SI g A 产生减少,对吞入的微生物、毒素的杀灭、抑制和清除作用减弱。

当机体免疫功能持续严重低下时可引起脓毒血症即肠源性感染[12]。

谷氨酰胺是肠上皮细胞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生长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维持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特殊中性氨基酸,是应激状态下肠黏膜的一个必需营养物质,可通过对I L 24和I L 210的调节增加SI g A 水平,防止肠腔内细菌过多附着于肠黏膜发生移位[13]。

全胃肠外营养因缺乏该物质可引起肠黏膜萎缩,影响肠上皮细胞功能。

专性厌氧菌的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是结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营养来源,若缺乏促进专性厌氧菌生长的纤维食物的肠道供给或由于滥用广谱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长时间不能纠正,也可影响肠上皮细胞的生长[14],为细菌及内毒素的移位提供了机会。

胆道和肠道梗阻时,胆汁排出受阻,调节肠内PH 和对外籍菌的抑制作用减弱,肠道不能正常蠕动使“冲洗”机制失灵,长时间滞留的细菌过度生长,是细菌移位和内毒素产生的基本原因[12]。

可见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生态紊乱和机体(包括肠道本身)免疫功能受损是肠道细菌移位的重要诱发因素。

细菌可以横向移位,即肠道的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向上可移位至口咽部然后逆向定植引起肺炎,也可向肠黏424Chinese Journal ofM icr oecol ogy,Aug 2008,Vol 120No 14膜深处转移形成纵向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或门脉系统引起脓毒败血症等肠源性感染,肠道内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内毒素被大量吸收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15]。

已有研究证实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存在着从肠道移位至口咽部引起肺部感染的途径。

而这些常见的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葡萄球菌和真菌等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成分之一,在条件具备或有机会的情况下即引起机体肠外器官的感染,形成内源性感染。

在抗生素的压力下,这些条件致病菌可以形成耐药性和抗药性,同时具有传播性。

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 BL s)的G-杆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等可使感染由内源性向外源性演变,在医院内流行形成院内感染[16]。

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于上述多种情况下,其结果均为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诱发的内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病原体来源于宿主体内,流行环节无法切断,难以控制。

并且肠道微生态系统破坏所致的内外源性感染又是内毒素血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内毒素是存在于G-杆菌细胞壁外膜中脂多糖的物质,当菌体溃解后释出,是一种强烈的免疫炎症激发因素,可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诱发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炎症介质释放[17],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 RS);内毒素和肠源性细菌不断作用于肝、肠白细胞系统,使之持续处于激活状态[9],从而启动和加重炎症介质的“瀑布反应”,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最终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由SI RS向MODS发展的过程存在着炎症介质、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源性三种机制,其中肠源性机制起枢纽作用[16]。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细菌移位是危重患者促发多脏器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4]。

总之,肠道菌群失调后的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所致的内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是激发炎症反应的策源地,也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动机。

所以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护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避免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杜绝内源性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增进机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吴仲文,李兰娟.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P].全国微生态学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大连.2002:184.[2]王世荣,尤升波,张树华.生态营养学刍议[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1):54.[3]LU L,WALKER W A.Pathol ogic and physi ol ogic interacti ons of bacte2ria with the gastr ointestinal ep ithelium[J].Am J Clin Nutr,2001,73(6):1124S21130S.[4]张琳,梁庆红,段恕诚.新生儿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现象剖析.临床儿科杂志,2006,24(4):333.[5]王茂贵.小儿胃肠道特点、黏膜屏障与胃肠功能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4.[6]曾其毅.危重患儿肠屏障功能及肠内营养[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2):97.[7]朱宁川,陈岩.肝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1):61.[8]迟明,李静.微生态制剂在儿童肠道疾病的应用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1):80.[9]胡皓夫.胃肠功能障碍在小儿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地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1.[10]贾志红,吕秀美.肠道优势耐药菌造成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结果讨论[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19(3):190.[11]姜秀菊.肠道菌群及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临床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3):36.[12]祝益民.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8.[13]L I M A A A,BR I T O L F,R I B E I RO H B,et al.I ntestinal barrier func2ti on and weight gain in malnourished children taking glutam ine supp le2 mented enteral for mula[J].J pediatr Gastr oenter ol Nutr,2005,40(1): 28235.[14]BENG MARK S,JEPPSS ON B.Gastr ointestinal surface p r otecti on andmucosa reconditi oning[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1995,19(5):4102415.[15]董永绥.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与小儿胃肠功能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5.[16]郑跃杰,段恕诚.微生态失衡与内源性感染[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5):302.[17]赵祥文.要重视机体的应激反应[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2):65.(上接第423页)M icr obi ol ogy,2005,151:345223453.[3]W I L S ON S,HAM I L T ON M A,HAM I L T ON G C,et al.Statistical quan2tificati on of detachment rates and size distributi ons of cell clump s fr om wild2type(P A01)and cell signaling mutant(JP1)Pseudo m onas aeruginosa bi ofil m s[J].App l Envir on M icr obi ol ogy,2004,70(10): 584725852.[4]F UX C A,W I L S ON S,ST OODLEY P.Deta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Oxacillin resistance of S taphyloccocus aureus bi ofil m e mboli in an in vitr o catheter infecti on model[J].J Bacteri ol,2004,186(14):44862 4491.[5]D′ARGEN I O D A,M I L LER S I.Cyclic di2G MP as a bacterial secondmessenger[J].M icr obi ol ogy,2004,150:249722502[6]THORMANN K M,DUTT LER S,S AV I L LE R M,et al.Contr ol of f or2mati on and cellular detachment fr om She wanella oneidensis MR21bi o2 fil m s by cyclic di2G MP[J].J Bacteri ol,2006,188(7):268122691.[7]RY AN MORG AN,STEVEN K OHN,S UNG2HE I H WANG,et al.Bdl A,a che motaxis regulat or essential for bi ofil m dis persi on in Pseudo m onasaeruginosa[J].J Bacteri ol,2006,188(21):733527343.[8]W EBB J S,THOMPS ON L S,JAMES S,et al.Cell death in Pseudo2m onas aeruginosa bi ofil m devel opment[J].J Bacteri ol,2003,185(15):458524592.[9]P UREVDORJ2G AGE B,COSTERT ON W J,ST OODLEY P.Phenotyp icdifferentiati on and seeding dis persal in non2mucoid and mucoid Pseud2o m onas aeruginosa bi ofil m s.[J].M icr obi ol ogy,2005,151:156921576.[10]BAN I N E,BRADY K M,GREENBERG E P.Chelat or2induced dis2persal and killing of Pseudo m onas aeruginosa cells in a bi ofil m[J].M i2 cr obi ol ogy,2006,72(3):206422069.[11]I SS AM RAAD,ANT ON I O BUZ A I D,JANELLE RHY NE,et al.M ino2cycline and Ethylenedia m inetetraacetate f or the p reventi on of recurrent vascular catheter infecti ons[J].Clin I nfect D is,1997,25(1):1492 151.[12]BARRAUD N I COLAS,HASSETT DAN I EL J,S UNG2HE IH WANG,etal.I nvolve ment of nitric oxide in bi ofil m dis persal of Pseudo m onas aeruginosa[J].J Bacteri ol,2006,188(21):734427353.[13]Y UKI H I RO K ANEK O,MATTHE W T HOENDEL,OYEBODE OLA2K ANM I,et al.The transiti on metal gallium disrup ts Pseudo m onas aeruginosa ir on metabolis m and has anti m icr obial and antibi ofil m activ2 ity[J].J Clin I nvest,2007,117(4):8772888.[14]XAV I ER JOAO B,CR I STI A N P I C I O RE ANU,S UR I A N IABDUL RA2N I,et al.B i ofil m2contr ol strategies based on enzy m ic disrup ti on of the extracellular poly meric substance matrix2a modelling study[J].M icr o2 bi ol ogy,2005,151;381723832.[15]LUANNE HALL2ST OODLEY and P AUL ST OODLEY.B i ofil m for ma2ti on and dis persal and the trans m issi on of human pathogens[J].Trends M icr obi ol,2005,13(1):7210.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8年8月第20卷第4期 封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