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

合集下载

红军战略战术及10大战役

红军战略战术及10大战役

二万五千里‎的平平仄仄‎:红军长征大‎事记略高擎长征精‎神火炬英雄‎史诗红军长征大‎事记略1934年‎8月7日,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移,10月下旬‎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21‎日-11月15‎日,中央红军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16‎日,红军第25‎军2900‎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1934年‎12月30‎日-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7日占‎领遵义。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1935年‎1月29日‎-3月21日‎,四渡赤水河‎。

5月9日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共8万余人‎放弃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

25日,强渡大渡河‎。

29日,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7月,红25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第二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边苏区。

1935年‎6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在‎陕甘苏区的‎永坪镇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

接着,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5年‎8月15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军组‎成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地‎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21日,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由第‎1、第3、第4、第30军组‎成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开进。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
1949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据守北平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接受 和平解决方式,命令所部出城,接受和平改编。
●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解放入城仪式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前 夜。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辽沈战役
人民解放军的数百门大炮,准备向锦州国民党军队轰击
●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
●辽沈战役
1948年10月15日锦州宣告解放
沈阳人民集会游行,庆 祝全东北解放
在解放军强大攻势面前,敌军官兵毫无 斗志,争相投降.11月2日,人民解放军 攻入沈阳后,一群国民党官兵在街上找到解 放军,连忙说:“我们投降,蒋介石再也管 不着我们了。”国民党重炮团军官,将18 门重炮交给解放军,并说:“美国送给蒋介 石的36门最大的炮,那18门让你们在辽 西缴了,这18门也请你们验收。”经过辽 沈战役,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左 右.人民解放军人数增加到300万,在数 量上取得了优势.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
自左向右:粟裕、邓小平、刘 伯承、陈毅、谭震林。
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部队经鲁西南地区向徐州挺进的情形
●淮海战役
国民党徐州守敌狼狈逃窜的情形
碾庄战场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 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已改善,但运输 条件还极差。供应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 挑背负,小车推送。在淮海战役中,动员起 来的民工累计即达543万人。543万民 工在“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 口号下,跋山涉水,忍饥耐寒,不畏艰险, 将粮弹物资源运到前线。据统计,他们向前 线共累计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0 00万斤粮食等军需物资,并将伤病员及时 转送到后方进行治疗。陈毅曾充满感情地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情况2、分析说明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和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国民党军实力占绝对优势。

2、再用多媒体展示1948年秋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解放军实力大幅度提升,国民党军实力相对削弱,国共两党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抓住战机,发动三大战役,国民党政权崩溃。

这节课学习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二、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的两个版块:三大战役定乾坤渡江战役安天下四、学习第一板块:三大战役定乾坤多媒体展示:(1)1948年9月—1949年1月(向学生说明这是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时期)(2)三大战役示意图及名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大战役名称及大体位置)〈一〉辽沈战役:1、中共中央为什么把战略首战放在东北?用多媒体展示三个材料,通过学生读材料分析和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

2、让学生说一下作为一个战役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3、让学生按学习战役的方法再读本目内容,把重要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并识记下来。

4、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本目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

5、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指哪里?为什么最先攻打锦州?(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锦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领导及我军高级指挥的英明决策和智慧,也突破了本目的难点)6、老师总结: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首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重点给学生强调),至此中国的军事形势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站也震撼了蒋家王朝,过渡到第二目。

过渡: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之际,蒋介石调集重兵云集中原,试图与中共主力决战,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打响。

论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指导

论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指导

论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指导马群(033112)20111004281本文论述的是以一个工科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剖的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指导,仅以此作为我近代史课的课程总结。

在此也借此文向我的近代史课任课教师许水贵老师表示感谢。

1948年秋至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对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三大战役“其规模之博大、气势之雄伟、战绩之辉煌、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它不论在军事史上还是在革命史上,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学习和探讨。

1948年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和整个战局的发展演变,认为进行大规模战役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果断地抓住这个时机,及时地发动、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敌人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决战的时机抓住了,方向如何选定,进行哪些大的战役,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与战术指导,这便成为夺取决战胜利的根本问题。

当时从全国形势看,各个战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我军的作战,但以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最为有利。

敌军方面,孤立无援,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撤守未定。

我军方面,兵力优势,地区广大,后方巩固,多方支援。

从战略上看,敌人既企图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要点的时间,以牵制我军入关作战,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北地区,加强华中防御。

在此情况下,我们如把决战方向指向华北战场,就会使我军受到华北、东北敌军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

如果把决战方向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实行战略收缩。

而如果把决战方向指向东北战场,情况就不同了,消灭东北敌军,既可粉碎敌人妄想牵制我军入关的企图,又可打破敌人战略收缩的计划,使我军实施战略机动,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并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使我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鉴于上述情况,党中央、毛泽东确定,将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发起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战役过程
德军的蓝色行动(德军进攻计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巷战)(双方僵持) 苏军的战略反攻(天王星计划的实施)

巷战
苏德两军围绕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殊死的搏 斗,每一条小巷,每一栋房子,每一扇窗 户都成为必争的阵地。在残酷的巷战中, 德军装甲部队的优势无法施展,人与人的 搏斗成为主宰,在这样一场战役中,苏军 著名的狙击战术大发神威,无数的神枪手 们成了英雄。
指挥官的对决
猎手VS“沙漠之狐” 盟军:蒙哥马利 德军:隆美尔


伯纳德· 劳· 蒙哥马利 英国陆军元帅、军事 家,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期间,是盟军 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1943年,指挥盟军西 西里登陆,意军迫降; 1944年,指挥盟军收 复法国,取得了诺曼 底登陆的决定性胜利。 于战后才被晋升为英 国陆军元帅,受封子 爵;从1946年至 1948年,担任帝国的 总参谋长。
战役结果以及意义

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国欲占领 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 破灭。这次战役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 势,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 略撤退运作,希特勒欲通过苏伊士运河进 入印度洋的幻想破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

1941年1月,希特勒挑选隆 美尔担任德国非洲军中将军 长 。他到达北非后,不到 两个月就扭转了北非战局。 隆美尔被晋升为上将 。在 非洲战场的出色战绩,隆美 尔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美 誉。1942年6月,隆美尔被 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 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 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 方都认可的,惟有隆美尔一 人而已。

【精品】3战略大决战

【精品】3战略大决战

再见!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三月-21三月-21Tuesday, March 23, 2021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20:26:3120:26:3120:263/23/2021 8:26:31 PM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三月-2120:26:3120:26Mar-2123-Mar-21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6:3120:26:3120:26Tuesday, March 23, 2021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三月-21三月-2120:26:3120:26:31March 23, 2021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23 三月 20218:26:31 下午20:26:31三月-21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三月 218:26 下午三月-2120:26March 23, 2021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1/3/23 20:26:3120:26:3123 March 2021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8:26:31 下午8:26 下午20:26:31三月-21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三月-21三月-21Tuesday, March 23, 2021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20:26:3120:26:3120:263/23/2021 8:26:31 PM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三月-2120:26:3120:26Mar-2123-Mar-21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20:26:3120:26:3120:26Tuesday, March 23, 2021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三月-21三月-2120:26:3120:26:31March 23, 2021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3 三月 20218:26:31 下午20:26:31三月-21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三月 218:26 下午三月-2120:26March 23, 2021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2021/3/23 20:26:3120:26:3123 March 2021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8:26:31 下午8:26 下午20:26:31三月-21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三月-21三月-21Tuesday, March 23, 2021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6:3120:26:3120:263/23/2021 8:26:31 PM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三月-2120:26:3120:26Mar-2123-Mar-21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6:3120:26:3120:26Tuesday, March 23, 2021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月-21三月-2120:26:3120:26:31March 23, 2021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3 三月 20218:26:31 下午20:26:31三月-21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三月 218:26 下午三月-2120:26March 23, 2021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3/23 20:26:3120:26:3123 March 2021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8:26:31 下午8:26 下午20:26:31三月-21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PPT精选文档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PPT精选文档

国民党军 伤亡、被俘47万人
• 主要指挥官(共):林彪、罗荣桓、
刘亚楼
5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 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 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1948年 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 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 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 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 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的军、师),连同非
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 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平 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 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 一个战役,这一伟大胜
正规军总计52.1万人。 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
人民解放军伤亡3.9 万人。
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 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21 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
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
17
第三兵团突向张家口外围据点发
起攻击,吸引国民党军西援。傅
作义急调第三十五军等部连夜增
援,并令两个军主力西移。当傅
作义发觉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又
急调第三十五军速返北平,并从
天津调八个师加强北平防务。第
三十五军东返时,被华北第二兵
团包围在新保安。傅系主力分别
被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切断了
西逃的退路。东北野战军主力十
谢谢大家
22
东北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有林彪、 罗荣桓、刘亚楼、肖劲光、黄克诚、黄永胜、邓华、谭 政、李天佑、吕正操、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 “猛 将”、“怪才”。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 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 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大战役中两军战略浅析

三大战役中两军战略浅析

解放军军队数量增加,装备改善,士气高涨
国民党军队数量下降,采取重点防御,士气低落 ⑵经济方面: 解放区在土改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后方巩固, 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国统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⑶政治方面:
共产党受到人民拥护,民主党派同共产党 并肩作战 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空前孤立
首战为什么选在
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 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就 有了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
战略对比:
第一阶段 前准备
我军: 国军: 毛泽东早就预计到国民党军从东北撤 1948年3月,蒋介石计划把沈阳国军主 退的可能性。在1948年2月他就指出: 力撤至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 “对于人民解放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 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而卫立 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他 煌则力主固守沈阳、长春、锦州三大战略 始终关注着东北瞬息万变的战局,最终选 要点,保全东北,待变而起。 择锦州作为在东北“关门打狗”的战略要 5月初,蒋介石又令卫立煌打通沈锦路, 点。锦州是东北国民党军事战略门户,攻 将主力撤到锦州。 占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队与关内 直到9月辽沈战役打响,国军统帅部对 的联系,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 东北战略尚无决策,蒋、卫仍然在为打不 歼灭”的目标。1948年7月至9月初,毛 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的问题而争执 泽东多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 不休。 长 出战役设想。 春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 委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提出 沈 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 (1948.9.12-阳 黑 山、 委名义致电林罗刘,明确要求“确立攻占 1948.11.2) 锦 大 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 州 虎 塔 确定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从三大战役看敌我双方用兵布阵

从三大战役看敌我双方用兵布阵

史 海叶介甫从三大战役看敌我双方用兵布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对战略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中央军委、毛泽东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敌正规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旅),共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从此,国民党政权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国民党军队惨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主帅的蒋介石在指挥上发生一连串失误,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而人民解放军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挥下,进行通盘战略筹划与完整部署,谱写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正确把握决战时机战略决战是检验军事统帅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

国共双方统帅的个体差异与双方的成败得失紧密相连,即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二人在大决战中的不同表现和最终命运。

1946年,毛泽东审时度势,科学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他认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主义阵营里只有苏联能够和美国叫板。

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经过1年的英勇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已经完成,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也风起云涌。

可以说,全国的形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均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及时洞察到这一点,适时地抓住有利时机作出了战略决战的重大决策,把大决战的第一站放在东北战场。

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综合战争力量的对比上已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毛泽东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在经过一段酝酿和准备之后,1948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确定了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方针,决定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三大战役随此时,济南成了毛泽东的第一目标。

济南战役揭开大决战序幕。

管理学分析三大战役

管理学分析三大战役

管理学分析三大战役辽沈之战的胜利使我军迅速确立了全局性的优势,也是三大战役中最有悬念的一战。

决定战局的因素很多,毛泽东的大手笔、大智慧和大胸怀;林彪严谨的计划、严密的组织和足智多谋;蒋介石的头鼠两端;。

有一句话说“凡事皆项目”,我就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役给我们的启示。

范围与资源管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沟通管理:毛林之争,沟通解决。

锦州是东北和华北的要冲,是东北的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这作为最基本的常识。

但到底是先打锦州,实现关门战略,还是先解决长春之敌(当时长春已经被围数月成为一座死城,守军战斗力极弱),继而拿下沈阳,实行赶羊战略都各有道理。

纵观整个战役,并非展初就是场大规模战略性战役,而是从一开始的小规模兵团作战,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逐步发展交化成为大兵团集群作战的将军是整场战役的主要组织者和信挥者,在风云变幻的战场环境下.他充分发挥了其个人主观能动性,沉着应对,灵活决策,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辉煌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有三大战役被公认为特别重要,它们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本文将对这三大战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重要的战役,也被称为东北战役,它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期间,在辽宁省的沈阳、本溪、锦州等地进行。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剿灭国民党军在辽东半岛的主力,为解放东北打下基础。

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主动布防,以牵制和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路线和意图。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击败国民党军,解放了大部分沈阳。

第三阶段是追击阶段,解放军主力向南追击,逐渐控制了辽宁省。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优势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

其次,此战役不仅解放了辽宁省,也为之后的解放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被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地点跨越了江苏、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这场战役的目标是打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力量,解放长江以北的中心城市。

淮海战役分为攻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击阶段,解放军采取先从北线突破国民党军防线,然后在南线实施包围的战术。

第二阶段是防守阶段,国民党军队从北线撤退,解放军针对南线进行清剿,最终解放了苏北和苏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突破。

首先,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摧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主要城市。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解放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它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地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

1948 年秋,东北地区人民军队共有兵力100余万人,控制了东北98%的土地;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仅有兵力55万人,且又被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较为孤立的地区。

鉴于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绝对优势,1948年8月,国民党南京军事会议决定实施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的计划。

为了防止东北之敌撤入关内与华北之敌汇合后增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其实,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就极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

[1](P53)9月5日,毛泽东又强调在北宁线的作战“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使两翼敌(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1](P28) 从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就地歼灭敌人。

7日,毛泽东再次指示“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指锦州至唐山一线:作者注),而置长春、沈阳两地敌于不顾”。

[1](P1230)东北野战军按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于12日发起辽沈战役,至10月1日已切断东北之敌通往关内的惟一通道,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地区并随之全歼,避免了东北之敌南逃关内,大大减轻了后来平津及华北战场上的压力。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完整word版)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

(完整word版)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

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一,主要战略思想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

为了防止东北之敌撤入关内与华北之敌汇合后增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其实,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就极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

9月5日,毛泽东又强调在北宁线的作战“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使两翼敌(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从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就地歼灭敌人。

7日,毛泽东再次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地敌于不顾”。

在淮海、平津两战役中,毛泽东关于战役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思想更加明显。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全歼黄百韬兵团,又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

徐州杜聿明集团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至此,淮海战场上的敌人已被分割包围完毕,人民解放军已充分具备了对各孤立之敌展开全面进攻及全歼的条件。

但是在此关头,毛泽东出于配合平津战场部署并拖住华北之敌“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的考虑,毅然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的包围,切断敌人从海上南逃的路线。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

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活动与探究】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 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 ①民心所向,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军事指挥得当,解放军英勇奋战。


战 略
战 役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 林彪和罗荣桓领 导,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领导,奠 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北平和平 解放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
北平为什么能 够和平解放?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 遭战争破坏。 ②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 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解放军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 例。
三 大 战 役 示 意 图
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 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 要原因。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1.三大战役
敌我力量对比表(1948年8月)
部别
机动 总兵力 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 解放军
优于 大为 280万 敌军 改善 巩固 高昂
国民党 军队
略占 危机 365万 不足 优势 四伏 低落
么作用?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
力支持分不开的。
①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充足的兵源。
②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③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平津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地点:华北 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指挥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

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

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一,主要战略思想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

为了防止东北之敌撤入关内与华北之敌汇合后增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其实,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就极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

9月5日,毛泽东又强调在北宁线的作战“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使两翼敌(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从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就地歼灭敌人。

7日,毛泽东再次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地敌于不顾”。

在淮海、平津两战役中,毛泽东关于战役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思想更加明显。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全歼黄百韬兵团,又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

徐州杜聿明集团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至此,淮海战场上的敌人已被分割包围完毕,人民解放军已充分具备了对各孤立之敌展开全面进攻及全歼的条件。

但是在此关头,毛泽东出于配合平津战场部署并拖住华北之敌“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的考虑,毅然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的包围,切断敌人从海上南逃的路线。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

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

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

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战争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战略部署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至关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三大战役展开讨论,探索其中的战略部署。

战役一:xxxx
战略部署一:xxxxx
战役二:xxxx
战略部署二:xxxxx
战役三:xxxx
战略部署三:xxxxx
总结
通过对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中,合理的战略规划和灵活的战术部署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细致的计划和勇于调整的决策,都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让读者对战争中的战略部署有更清晰的认识。

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 一

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 一

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一、主要战略思想1.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2。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3.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二、主要战术思想1.分割敌人,各个击破2.攻城(围点)与打援、牵制相结合3.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还大量运用了其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如充分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大量歼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①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战争的军事目的和基本原则。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方面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这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的原理原则和行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战争的目的。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毛泽东指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不能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

③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基本原则是:在战略防御中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和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实行“ 诱敌深入”的方针,以“走”创造歼敌良机;通过大量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消灭敌人,逐步创造有利战略态势,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

④慎重初战,首战必胜。

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中,都要“慎重初战”。

第一仗,是战争或战役的“序战”,它的胜败能极大地影响于全局。

打第一仗,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到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简称“初战三原则”。

⑤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

毛泽东指出,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

保持主动地位,最主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被动地位时,要通过许多战役、战斗的进攻战,造成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逐步夺取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地位;用战略进攻夺取绝对的战略主动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
一,主要战略思想
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

为了防止东北之敌撤入关内与华北之敌汇合后增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其实,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就极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

9月5日,毛泽东又强调在北宁线的作战“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使两翼敌(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从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就地歼灭敌人。

7日,毛泽东再次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地敌于不顾”。

在淮海、平津两战役中,毛泽东关于战役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思想更加明显。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全歼黄百韬兵团,又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

徐州杜聿明集团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至此,淮海战场上的敌人已被分割包围完毕,人民解放军已充分具备了对各孤立之敌展开全面进攻及全歼的条件。

但是在此关头,毛泽东出于配合平津战场部署并拖住华北之敌“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的考虑,毅然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的包围,切断敌人从海上南逃的路线。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

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子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

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

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
在东北战场上,为了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点攻击目标:“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淮海战场上,敌人的兵力部署呈现出“一点两线”的十字架格局。

为了实现“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意图,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

平津战场上,针对敌人一字长蛇阵的兵力部署,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把张家口、新保安及塘沽、芦台等地区作为首攻的重点目标。

二,主要战术思想
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为了有效地歼灭敌人,在敌人兵力还较强的情况下,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使其化整为零是十分必要的。

东北战场上,因敌人长期以来就分布在较为孤立的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对其进行切割较为容易,而在淮海战场上相对较难。

为了孤立徐州,毛泽东要求人民解放军在力争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截断宿蚌路”并“向李弥兵团攻击”,以“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

平律战场上对敌人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更为突出。

毛泽东在《关手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即确定了东北野战军要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唐山等地的包围,对张家口、新保安采取“围而不打”和对平、津、通州等地采取“隔而不围”的方针;还指出完成上述任务之后的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


攻城与打援、牵制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攻城或打击孤立之敌,对敌人可能的援兵进行有效地打击或牵制是十分必要的:
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在攻打义县、高桥、兴城和绥中时“卫立煌有极大可能增援,可在运动中歼击”。

他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又指示“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在攻锦和保锦争夺战中,毛泽东更是精心部署了对敌之东西对进兵团的阻援和打援兵力。

在淮海战役中,为了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重点作战任务,毛泽东对打击可能的救援之敌进行了精心部署:“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并力求占领临城,从北面威胁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

以一个纵队,加地方兵团,位于鲁西南,侧击徐州、商邱段,以牵制邱兵团一部,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活动于宿迁、睢宁、灵璧地区,以牵制李兵团。

”毛泽东要求东北野战军“扭打平张线上之敌”以“吸引傅作义部几个军于平张线上,并歼灭该线各军之一部或大部”。

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
人民解放军攻克了锦州后,长春守敌在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情况下,经过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政治宣传,其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第7军投诚,长春遂宣告解放。

平津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对北平东、西两翼之敌进行了重大的打击,切断了敌人两头的退路之后,向被围困的傅作义集团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敌人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

在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傅作义集团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出城外接受了改编,北平获得和平解放。

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还大量运用了其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如充分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大量歼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等等。

10信管(2)班
学号:0103430
蔡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