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创作的不同

合集下载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 白居易诗歌语言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 白居易诗歌语言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 白居易诗歌语言特点主要成就是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本文库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供参考!语言特色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创作的不同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创作的不同

一、白居易前后期诗风对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

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两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这两类诗其实也是他前后期作品的代表。

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大异,也就是说白居易晚期诗风较之前期发生了巨大改变。

他的前期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而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予以谴责。

其诗歌目的只有一个,即“补察时政”。

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众疾苦的讽喻诗。

但晚期他把写作重点转移到身边琐事上,写下了大量吟咏个人闲适情怀,甚至表现自己沉缅酒色的诗作。

其时之诗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之又浅、俗之又俗。

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他在青年时代刻苦读书,终于靠科举走上仕途。

元和三年与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这一时期是他政治热情最高时,“有翎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讽喻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也正因为此,他招来权贵的仇恨、皇帝的疏远,几经贬谪。

元和六年,因母丧而回乡守制,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余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心中早就存在着的佛老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

元和十年,因为所谓的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被贬让他痛彻心扉,并成为他诗风明显转变的契机。

他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从元和十三年起,他开始平步青云,节节高升。

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

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

二、晚期诗风形成与时代的关系要谈白居易晚期诗风的形成,必须要联系当时的整个时代。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日见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各霸一方。

大学语文十四、白居易与《长恨歌》

大学语文十四、白居易与《长恨歌》
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 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 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 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 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 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 再迎归宫中。
17岁为寿王妃 22岁入度道籍 27岁册封贵妃
李隆基(685年9月8日— 762年5月3日),即唐玄 宗,先天元年(712年)至 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 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 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 极盛时期的皇帝。一生前期 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开创 开元盛世;后期纵欲荒政, 昏庸误国。历代帝王中颇有 争议的人物。
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 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 ,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 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 的遗憾。
“长恨”的原因
恨之内因 荒淫误国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恨之直因 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诗结构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 、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 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 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 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 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寄托心情 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 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 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 正式结婚。《长恨歌》并不 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 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 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 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写 作意图是什么?
开元盛世
杜甫《忆昔》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之为官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

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七十岁致仕。

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

'中国古代文学'(二)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二)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二)试题库一、填空题1.唐代的诗歌极度繁荣,仅据编成于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余人,作品余首,编为卷。

2.初唐前五十年的文学是南朝形式主义的延续,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是其代表。

3.沈佺期、宋之问对唐诗的最大贡献是“、”,最后完成了律诗的定型工作。

4.初唐四杰虽然还没有完全脱尽齐梁诗风的影响,且是已提出了轻“”、重“”的主张,对宫休诗风深表不满;稍后的陈子昂更高地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他标榜“”和“”,反对“”和“”的诗风,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5.在初唐四杰中,和擅长七言歌行,、擅长五言律诗。

6.被前人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著名诗篇是的七言歌行《》。

7.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见于他的名篇《》中,他的代表作是《》三十八首。

8.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是王维和孟浩然,此外重要作家有、、等人。

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风格是,用闻一多的话来说就是“”,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10.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

”确切地指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1.在高适现存的二百多首诗中,边塞诗大约有多首,代表作是《》。

12.岑参边塞诗中鼎足而三的代表作是《》、《》和《》,它们的共同特色是充满了的情调。

13.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是的《》;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的是的《》。

14.李白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接受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家遗世独立的思想,同时又受思想的影响。

15.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主要表现在继承了和的传统。

16.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这就是时期,时期,时期,时期。

17.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有、等人;在《箧中集》中提出了新乐府创作的主张。

1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在《》一文中提出的。

19.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属诗,《琵琶行》属诗,《卖炭翁》属诗,《观察》属诗。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大家平时会看白居易诗歌吗?关于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一)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

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

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

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

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秦中吟》10首,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
▪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 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 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
趋避党争,远任杭州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任忠州刺史。采取明哲保身、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从此心向佛、道。 ▪元和十五年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苏州刺史、 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诗酒晚年,退隐香山
▪七十一岁,乃因病以刑部尚书致仕。 ▪病愈后与香山僧侣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终于罹病不起,享年七十五。遗体葬于香山 如满师塔之侧,四方过客都奠以酒,冢前方丈常成泥泞。

中国古代文学(二)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二)试题库

6.深含着在政治生涯中失意情绪的山水文学作品是()。

①王维的山水诗②柳宗元的游记③刘禹锡的《竹枝词》7.“时桃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是()的诗句。

①白居易②皮日休③聂夷中④杜荀鹤8.唐代也有艺术成就较高的骈文,如()。

①杜牧的《阿房宫赋》②韩愈的《进学解》③王勃的《腾王阁序》9.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是()。

①在文学上复古②借古讽今③颂古非今④尊古道而创新辞10.《莺莺传》是()中的名篇。

①唐人传奇②话本③变文11.《花间集》是在()编成的一本著名的词集。

①晚唐②南唐③西蜀④后蜀12.李璟的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写的是()。

①亡国之痛苦②对敌人之怀恨③悲秋怀人之情1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唐代边塞诗人()的名句。

①高适②岑参③王昌龄④王之涣⑤王翰14.“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是()描写战乱惨景的诗句。

①高适②岑参③杜甫④白居易15.唐代很盛行的说唱文学是()。

①唐人传奇②变文③宝卷④话本16.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是()等几位。

①李白②王维③孟浩然④柳宗元⑤储光⑥崔颢17.李白的《蜀道难》是用()写的()。

①汉乐府②古体诗③近体诗④乐府旧题18.杜甫的《登岳阳楼》是属于()。

①古诗②古风③近体诗④古体诗⑤律诗19.白居易的《秦中吟》等现实主义诗歌在艺术上的特色有()等几点。

①主题专一和明确②叙事议论结合,对比强烈③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④塑造了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⑤语言通俗化20.与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的有()等几位诗人。

①元稹②李贺③柳宗元④李益⑤王建⑥张籍21.像孟郊一样以苦吟苦思而著称的诗人还有()。

①李贺②贾岛③李商隐④杜牧22.李商隐的诗以()几点特色而著称。

①现实主义②善写爱情③善写乡愁④含蓄委婉⑤气势勃然23.高适的诗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用的是()的修辞手法。

①对偶②借喻③借代④暗喻24.隋唐五代有些帝王也爱好文学并且在诗词创作方面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中唐永贞革新与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

中唐永贞革新与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

中唐永贞革新与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中唐永贞革新与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永贞革新失败和革新精神遭遇到挫折,这对白居易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来学者在对白居易的闲适诗的思想内容、文化解读等方面作了很充分的研究,而从政治因素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影响还稍显单薄。

笔者认为,白居易为数最多的前后期的闲适诗的创作都与他早年遭遇的政治打击有关,尤其是永贞革新的影响。

要解读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就不能回避中唐的一次重大的政治革新运动――永贞革新。

本文拟从白居易闲适诗中体现的佛道思想,来探讨永贞革新对白居易闲适诗创作的影响。

永贞革新昙花一现的改革,终究付诸东流,参与者受到了严酷的政治惩罚。

白居易看到了八司马的结局,宦途的无常让他们心悸。

但毕竟他不是八司马中的一员,并没有亲身感受到那种结局的痛苦,因此,白居易虽心有余悸,还是义无反顾地顺承了永贞革新的道路,但他改革的热情最终遭遇了挫折。

白居易积极地向朝廷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宪宗很少真正采纳,使他非常苦闷,他曾以世上缺少伯乐自嘲:“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羸骏》)元和十年,他上书请求捕杀行刺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在贬谪诏书到达前,他很苦闷,其《自诲》诗写道:乐天乐天,来与汝言:汝宜拳拳,终身行焉。

物有万类,锢人如锁;事有万感,热人如火。

万类递来,锁汝形骸;使汝未老,形枯如柴。

万感递至,火汝心怀;使汝未死,心化为灰。

……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

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

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乡。

汝何舍此而去,自取其遑遑?遑遑兮欲安住哉?乐天乐天归去来!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白居易亲身感受的痛苦结局,使他顿时联想到自己与“八司马”的悲惨遭遇多么相似,不仅心生悲凉之叹;再者政治的沉浮,也使白居易意识到在这种官员互相攀援、明争暗斗的局面下是非模糊,以一人之力想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甚至想按照本心、自我原则为事做官也已越来越难。

白居易的一生及其影响

白居易的一生及其影响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元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中国古代主要诗人、词人的背景、风格、代表作

中国古代主要诗人、词人的背景、风格、代表作
写了大量边塞诗,其诗直抒胸臆,不 尚雕饰.气势雄浑,想象丰富,色彩 瑰丽,热情奔放,感情真挚,•富有浪 漫主义特色。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 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别董大》
16.韩愈 (768-824).
字退之,自 称郡望昌 黎,世称韩 昌黎
幼孤貧刻苦好学,德宗贞元 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 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 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 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 表谏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 故世称韩吏那、韩文公.
3.苏轼1037〜1101宋代
字了瞻.又 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 弟苏澈合 称“三苏”, “唐宋八 大家”之一
汉族,北宋 眉州眉山 (今属四 川省眉山 市)人。嘉 祐(宋仁宗 年号,1056 〜 1063 )进 士。
首次进京应试,就受到主考 官欧阳修的称赞一时声名大 噪.曽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 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 下很史狱,贬黄州。宋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 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 贬谪惠州、储州。多惠政。 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 .励后进•【备】
字了美,自 号少陵野 老,唐代伟 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 被后人称 为“诗圣”, 他的诗被 称为“诗
汉族,河 南巩县(今 河南郑州 巩义市) 人,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 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 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 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 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划表现他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 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 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fl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 和创作道路。随若唐玄宗后期政治越 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大天地陷入 贫困失望的境地。【备】

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转变原因新探

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转变原因新探

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转变原因新探2021-05-25 16:39:36| 分类:文学研究 | 标签:白居易前后期诗歌风格转变原因 |举报|字号订阅马永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贬谪江州后诗风明显改变, 后期创作与其前期诗论观有所矛盾。

有人认为原因在他晚年缺乏进取心, 信佛奉道, 消沉遁世。

又有人说, 他早期诗歌太近于功利, 他的优秀诗章大多产生于贬谪江州之后。

本文试图就白居易前后期诗风的转变问题, 略作探讨。

前期: 政治文人的角色意识元和三年(808 年) , 37 岁的白居易, 在登上仕途8 年后, 终于有机会进入政坛, 成为重要角色。

在前一年被授予翰林学士之后, 此时又被封左拾遗, 仍充翰林学士。

尽管这只是并无实权的谏官之职, 但能接近皇帝, 有直接进言的机会和权利。

这对于满腹经纶的白居易来说, 正是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

他进入这一角色时感激涕零的心迹, 在《初授拾遗献书》等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臣所以授官已来, 仅将十日, 食不知味, 寝不遑安, 唯思粉身, 以答殊宠, 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心理可以说左右了他这时的思想和创作。

所以, 白居易用谏官和政治文人的敏锐眼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并把文学变成了批评报道和奏章, 是他的这一政治角色决定的。

他以拾遗之职,“屡陈时政”, 提出赦免囚犯、减租税、放宫人、断绝进奉、禁止掠卖良人等建议。

作于此时的《秦中吟》、《新乐府》等对此皆有反映。

另外, 还有对宦官专权的揭露(《轻肥》) , 有对官商勾结的批判(《盐商妇》) , 有对贪官污吏巧立名目的控诉(《重赋》、《卖炭翁》)。

凡有悖于民情, 不利于治国的事, 无不被纳于他的诗中,给予讽谕, 希望“上达天听”。

正如《新乐府序》中说的那样, 这些诗皆“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且从“其事核而实”、“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的这些特征来看, 白居易的《新乐府》等作品颇契合今日新闻的标准。

牛李党争与白居易思想及诗歌创作演变

牛李党争与白居易思想及诗歌创作演变
牛李党争与 白 居易 思想及诗歌创作 演变
? 王 淑梅 朱 翔




晚唐朋 党之风盛


以牛李
党争
影响 最
巨 。
期 , 二 党 雏 形 已 具 , 对 朝 廷 官 员 产 生 影 响 , 其 中 便 包 括 白 居 易 。 党
兴 统 治 阶 级 。 这 一 类 官 僚 中 间 虽然 混 杂有 家 族 沦 落 的 山 东 旧 族 子 弟 , 但 大都 出
身 寒 微 , 为 了 在 朝 廷 利 益分 配 中 争 得一 隅 , “ 用 科 举 座 主 门 生及 同 门 等 关 系 , 勾 结
① 年版 司 马光 : 《资 治通 鉴 》 , 中 华 书 局 2 009


觉 以 “ 诗 人 ” 身 份 进 行 文 学 性 的 诗 歌 创 作 , 无 意 于 仕 进 , 唯 以 吟 咏 情 性 为 事 , 感 伤 、

闲 适 之 作 大 董 产 生 。
易 思
关键词 :
牛李党 争 ;
白居易
仕途


思想
诗 歌

想 及
诗 歌
中 晚 唐 时期 , 朝 廷朋 党 之 风盛 行 , 以 牛 、 李 二党之 争 最 为 激 烈 , 波 及范 围 最
宗 、 薄 进 士 为浮 冶 者 , 大抵 出 于北 朝 以 来 山 东 士 族之 旧 家也 。 其 由 进 士 出 生 而 以
浮 华 放 浪 著 称 者 , 多 为 高 宗 武 、 后 以 来 君 主所 提 拔 之新 兴 统 治 阶级 也 。 ” ?所 谓 牛
李 党 争 之 “ 李党 ” 是 以 李 德 裕 、 郑 覃 为 领 袖 主 要 由 山 东 旧 族 子 弟 构 成 的 党 派 。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的简介资料说起白居易,相信大家对他都有所耳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的简介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号称“诗王”,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汉族,公元772年2月28日生,河南新郑人,进士学历,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再后又升迁杭州、苏州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近三千首诗。

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社会关系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巩县县长,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曾任江苏徐州别驾。

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刚出生七个月就能翻书,他用姆指划拉的“之”、“无”两字,重试数百遍都象形不差。

白居易五岁能吟诗,九岁识声律,读书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应考。

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当时的诗坛领袖人物顾况看。

顾况没看诗作,先看署名后,讥讽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转而又惊又喜地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在顾况的大力推荐下,白居易考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桩轶事亦传为美谈。

白居易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诗歌文学的“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在洛阳时,还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政治生涯:为官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唐朝后备干部。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 《钱塘湖春行》 •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 低。)坐实题目。第一句写钱塘湖的地点, 同时点出名胜“孤山寺,贾公亭” •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扣紧题目写春行,描写了早春生机, 表现出诗人春游,顾盼的心情。 •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 蹄。)处处繁花,迷人眼目。“浅”字把 初春草的特征写出来了。点明此游是放马 踏青,心情相当愉快。
<2>后期,从被贬江洲司马到死。
• 这30多年,是“独善其身”时期。由于他前期的活 动触犯了权贵.815年6月宰相武元衡被盗杀。白首 先上疏要求抓紧逮捕凶手。可是这时他已不是谏 官了,有人指责他不是谏官而上书言事,是超城职权, 同时还有人诬陷他,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淹 死的,可他还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 教。 • 这次沉重的打击,成了他的转折点。于是逃避现实 的思想,修道的思想滋长了。这时期闲适、感伤的 作品突然增多了,忧郁的思想被沉郁感伤的情调 所笼罩。
二﹑白居易的生平与诗论.
• 1﹑生平思想:(772-846)字乐天,晚年居住 “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 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原 藉山西太原,后迁下桂(guī陕西谓南县),出生 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由于少年时代 起就颠沛流离,因而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现 实主义的。 • 他的思想杂揉了儒、道、佛三家的色彩。 但其主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孟子语),并以此作为政治方向 和创作思想.
1、讽喻诗
• 有一百七十多首,这是诗人最重视的,表达兼 济之事,排在集子的最前面,―谓之讽喻诗,兼 济之志也.‖这是他现实主义精神最突出的一 类,这类诗的特点是: • <1>思想内容方面以“救济人病,禅补时阙” 为写作目的主要特点的。 • A、广泛反映了民生疾苦,表现出极大的义愤、 同情。 • B、全面揭露朝庭的弊政,大到整个朝庭,小 到一时一事都在诗人讽刺、批判、鞭挞之 内。体现在新乐府《秦中吟》十首里。

白居易:前期进取后期颓废

白居易:前期进取后期颓废

精心整理
白居易:前期进取后期颓废
白居易:前期进取后期颓废
关于这一点,老白就应该学学“神仙宰相”李泌,官场情商确实也很重要,不然的话也只能是诸葛亮式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而白居易的晚年,也就是他的后期政治生涯更加是乏善可陈,也可以说是与
汗马功劳。

尽管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他在外任时还是勤于政事,如他在杭州刺史任上曾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民众的饮水问题。

此外还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科普文章教当地人如何蓄水分洪,使人民不受旱灾之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堤”,倒也功德无量也。

他还在那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孤山
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共同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这一概念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
而言的。

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故称“新乐府运动”,也算是一种文学革新运动啦。

除了白居易、元稹作为扛鼎之人,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白居易前后期诗风对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

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两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这两类诗其实也是他前后期作品的代表。

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大异,也就是说白居易晚期诗风较之前期发生了巨大改变。

他的前期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而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予以谴责。

其诗歌目的只有一个,即“补察时政”。

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众疾苦的讽喻诗。

但晚期他把写作重点转移到身边琐事上,写下了大量吟咏个人闲适情怀,甚至表现自己沉缅酒色的诗作。

其时之诗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之又浅、俗之又俗。

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他在青年时代刻苦读书,终于靠科举走上仕途。

元和三年与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这一时期是他政治热情最高时,“有翎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讽喻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也正因为此,他招来权贵的仇恨、皇帝的疏远,几经贬谪。

元和六年,因母丧而回乡守制,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余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心中早就存在着的佛老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

元和十年,因为所谓的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被贬让他痛彻心扉,并成为他诗风明显转变的契机。

他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从元和十三年起,他开始平步青云,节节高升。

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

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

二、晚期诗风形成与时代的关系要谈白居易晚期诗风的形成,必须要联系当时的整个时代。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日见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各霸一方。

宦官掌握禁军大权,无恶不作。

统治阶级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加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我们知道,白居易本是希望通过讽谏来改革弊政的,但无论是谏书还是谏诗,都不仅不能奏效,反而招来罪责。

他的寄希望于皇帝纳谏以革弊政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幻灭了。

白居易的诗歌讽喻说夭折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淡泊平和、闲逸悠然情调的闲适诗。

这就是白居易晚期诗风的代表作了。

三、白居易的士大夫情结白居易出身于地主阶级,而后服务于封建统治者。

其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衷心是无庸质疑的。

他在做谏官时确实颇为刚直,可谓“谏纸盈箱”。

而等到元和六年四月以后他不再做谏官,他的讽喻诗就减少下来。

推究原因,大约是因为讽喻诗只是变象的一种谏书,他既然不做谏官,讽喻诗也就可写可不写了。

可见他只是对统治阶级负责,并不是真正地为人民负责。

而且他身上本身就有士大夫情结,那就是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具有各种各样的闲情雅致和因袭的审美情趣,同时又从时代的演进中学会一种可进可退、从容机智的人生哲学。

不论是身处逆境,抑或身处顺境,他始终以“适”作为向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以“适”调整心理平衡。

这种精神追求在他放弃早期政治理想时更显突出,于是“闲适诗”充斥其晚期创作。

长庆元年以后,他官运日益亨通,地主阶级的庸俗满足感越来越强烈,与早年那个“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的白谏官简直判若两人,他再也不讳言自己的世俗,并视之为理所当然。

他晚年的诗中,差不多处处提到高官厚禄的满足与得意。

他沉酒于酒色之中,万事不关心,惟逸乐是寻。

经常出现在他诗中的是一种满足和炫耀的情绪。

有多少钱,有什么妓妾,拿这些对比其早年“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的讽喻诗,真让人怀疑此白非彼白了!这与他晚年崇信佛老有密切联系,但更可见出他具有地主阶级的封建腐朽人生观,庸俗且自私。

这可能跟他晚年在杭州、苏州、洛阳等几个当时的商业大都市长期做官,而且所到之处,寻欢作乐不无关系。

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说“元轻白俗”,是非常中肯的。

在白居易的晚年,他果真俗得彻底。

四、白居肠人生信仰的转变唐代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儒释道三教可以并行不悖,白居易这位诗界的“广大教化主”就是三教融合的典型。

他在早年无疑是孺家教义的奉行者,他积极人世,关注民情,确有“达则兼济天下”之心。

但人人晚年,所经世事沧桑,人生变化无常,他的信仰发生变化,由孺者蜕变为一位居士,一位道家门人,实为明哲保身之举。

当然这种变化也可被他粉饰为儒家的处世之道—“穷则独善其身”,但他的身上确实被打下了佛老的深深烙印。

1.白居易的道缘白居易在青年时代过着顺沛流离的生活,贫穷不仅使他接近人民,而且导致他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

所以在前期,他对神仙道教的宜传持怀疑态度,就此他写下《海漫漫》、《梦仙》等“戒求仙”诗;同时他也创作了《读(老子>》及《读<庄子)》来对老庄进行质疑。

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一信仰坚持到底。

由于仕途的坎坷,他对道家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也就是在其被贬江州,开始“独善其身”之后,他不仅“面上灭除优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而且开始从道家的殿堂寻找安慰良方。

他认真研读老庄道经,与道士结交,也常到道教名山名观里去体验闲适的生活,写了不少感悟诗。

他甚至还亲身体验道教的服食方术,写下《早服云母散》。

让人意外的事,在《梦仙》中他对服食云母散的道士抱讥笑态度,在晚年竟转变为对这些“修炼之士”的羡慕之情。

我们还可以从众多虽没直接提到但言语中饱含道家思想—“知足保和”、“无为”的诗句中窥见白居易的祟道之心。

2.白居易的佛缘较之白与道教的关系,应该说佛教对其影响更是巨大。

他与之在接触时间、范围、深度和最后的归依方面,佛教无疑排行第一。

白居易躲过了不少仕途风险,说到底大部分都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起的作用。

白居易的人生典范是《维摩请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游戏人间,享尽富贵,但他又谙熟禅理,以世间为出世间,是大乘佛教在家信徒的理想形象。

白居易以此为榜样,他礼佛、敬僧、习经、参禅,而又始终热衷于世俗的生活享受,并在诗文中大肆宜传。

白居易的佛教思想完全是一团大杂烩,他早年习南宗禅,在洛阳时结交的惟宽,在江州时结交的智常,都出于马祖道一的门下。

晚年结交的和尚也多为南宗弟子。

然而他又大肆宜扬西方净土思想,讲渐修、净心和禅定,都不符合南宗教义。

除此之外,他也接受了律宗的思想,晚年常常吃斋、持戒,试图断绝一切人间杂念。

其实白居易早年这种佛教思想就已经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佛家的无竞争、消烦恼、求解脱的思想对他深有影响。

虽然他在早年因为政治的需要,写了类似《策林》—《议释教》的反佛诗,但与此同时他也作了一些真正表现他对佛家思想态度的诗歌。

《初除户曹喜而言志》以及《白发》就是他早年所作的这类诗的代表。

他在三十多岁时就曾云:“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客路感秋寄明淮上人》),向禅师讨教除烦恼之方。

特别在其丧母丧女之后,白诗中屡屡可见以佛说澄净心性的解脱语。

晚年,他在总结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后得出以后决定奉行的人生哲学,写下《不二门》:“……亦曾登玉陛,举错多纸漏,至今金阅籍,名姓独遗漏。

……坐春老病通,须得医王救,唯有不二门,其间无夭寿。

”由于仕途挫折让他心力交瘁,他终于感悟佛理,确实按照“不二门”达到了无僧无爱的境界。

可谓“外貌虽寂寞,中怀颇冲融”,事实上他人虽在官场,已不过问官场上的事了,过着“仕隐”生活。

他爱香山寺的清幽,又和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

他把元稹死后留给自己的价值六七十万的礼物用在重修香山寺上,还希望来生在此山为僧:“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人香山。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可以说他信佛越深,感情越无波动,对一切是非善恶无思无知,无见无问。

试问到了无所爱僧的地步,他还会有早年动人心魄之诗吗?有的也只能是写身边琐事的闲适之诗了。

五、白居肠闲适诗的影晌白居易晚期的闲适诗同他早期的讽喻诗一样对后代影响巨大,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境悄趣屡展被人称道。

如《采莲曲》、《杭州春望》都是闲适诗中的佳作。

但在他更多的闲适诗中,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贪图享乐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的生活态度是不值得提倡的。

然而正是这种思想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深远。

如宋人就多羡慕白居易的闲适之道,将其易形咏于诗的那种闲情逸乐移人词中。

单以东坡词为例,有案可查的与歌妓、酒筵有关的词就有《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玉楼春•次马中玉韵)、(戚氏)(玉龟山)等等数十朗之多。

凡此种种,都展示了白居易及其闲适诗的影响。

“白居易早年的积极从政,原想和杜甫一样”,“走儒家’仁政‘的老路。

后来碰了几个钉子,只好祭起老子’知足不辱‘的法宝,置身闲散”,“以求适应当时朋党斗争的复杂政治环境”。

“他中年以后的炼服丹药,晚年的归心梵乘,都是这二重性思想斗争暂时妥协的结果,可以说他到死都在矛盾徘徊中过生活的。

”他还总结道:“白居易的思想和性格:从政方面,出于儒家的’政为不忍之寄‘的观点;生活方面,近于道家的放任自然;修养方面,早岁炼丹,晚年参禅,幻灭后只好醉吟自遣了。

”他最后也认为,“我们对于白居易身为封建社会的官僚,而能够在他的行动和诗歌中到处流露着对人民的高度关心、同情和热爱,已是难能可贵,自然不能对他作过高的超历史的要求了。

”这实际上也是当时大多数学者对白居易思想的共同态度。

纵观白氏一生,他“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其思想的主干的。

只不过他的前期思想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的积极面;而在后期,他虽然说过’栖心释梵,浪迹老庄‘的门面话,但实?上他既不佞佛,也不信道,而是以’执西用中‘的儒家中庸之道,作为其思想和行为的杠杆的”。

作者还指出,作为白氏后期处世哲学的中庸主义,是他“应付一切现实矛盾的万应灵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在思想领域里,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官方立场;在出处进退的问题上,持’似出复似处‘的’中隐‘观念;在朋党之争中,持中立、调和的骑墙态度。

”蹇长春后文则通过对白居易早期思想资料百道判的分析,指出白氏早期思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鲜明的儒家正统观念;二是自觉的庶族地主的立场;三是热衷于仕进的积极用世的态度。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