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
孟子第十五篇原文与解析
![孟子第十五篇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ff0c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e.png)
孟子第十五篇原文与解析孟子第十五篇名为“离娄上”,是《孟子》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
本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离娄子的对话,通过离娄子的问题和孟子的解答,揭示了道德和人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修正人的道德品质。
以下是《孟子》第十五篇的原文及解析。
原文:离娄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并加乎其上,以求其厚生。
所以百里奚时时有功,而舜、胶鬲、管夷吾不免于尧、舜之官也。
此亦劳人之所不能逃,隐名而无闻者也。
”解析:离娄子以众多盛世名人为例,向孟子提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都是名震天下的伟人,他们都有非凡的成就,他们智慧过人,才干出众,卓越于众人之上。
天将大任降于这些人,却必先让他们经历磨难,受尽艰辛,身心俱疲,甚至饿肌肤、穷困潦倒,他们的行动常常遭受压制和干扰,以此来考验他们的决心和毅力,磨砺他们的心志和性情。
只有经历过这些磨难与考验,他们才可能成就非凡的功业。
这也意味着,普通人并不能逃避这种辛劳和考验,因此这些人没有享受隐名而香誉于世。
通过离娄子的问题,他希望孟子能解答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就非凡的秘密。
孟子的回答在后文中:原文:孟子曰:“是何言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吴起举于版筑之间,盖聪明睿智,而不明于此者也。
夫修道合义者也,所以裁万物者也;所以定国家者也;所以治乱世者也;所以平四海者也;其能事毋大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并加乎其上,以求其厚生。
”孟子又曰:“夫然,修道者也。
舜、禹、汤、文王四聪明者也,与世同忧乐,与普通言笑,然而有发于寝言,有时疾言,有时微喑,发乎事业,其心忧戚戚也,犹战栗然怈然悲翛然者然。
众人亦若是乎?众人岂无聪明哉?岂其度不若舜、禹之聪明哉?故至人愚诚,而一言以蔽之曰:修道。
《孟子-离娄上》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离娄上》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8530c6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f.png)
《孟子·离娄上》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孟子·离娄上先秦-孟子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榘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下文言文翻译
![离娄下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e470c3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d.png)
孟子曰:“仁者,爱人也;有礼者,敬人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无难也。
”翻译:孟子说:“仁者,就是爱人的人;有礼的人,就是尊敬人的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会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会常常尊敬他。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是没有困难的。
”孟子又曰:“义者,宜也。
宜者,所以正己也。
己正,则天下归之。
己不正,则天下不归之。
”翻译:孟子又说:“义者,就是适宜。
适宜,是用来端正自己的。
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附于他。
自己不端正,天下的人就不会归附于他。
”孟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
身正,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
”翻译:孟子说:“礼者,是用来端正自己的。
自己端正了,然后家庭才能和睦,家庭和睦了,然后国家才能治理,国家治理了,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孟子曰:“智者,明辨也。
明辨者,所以知得失也。
知得失者,所以知进退也。
知进退者,所以知生死也。
”翻译:孟子说:“智者,就是明辨。
明辨,是用来知道得失的。
知道得失,是用来知道进退的。
知道进退,是用来知道生死的。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统治天下的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英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哉!人之所以为人者,仁义而已矣。
”翻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很少,几乎没有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就是仁义罢了。
”孟子又曰:“君子之学也,约而精,要而广。
其道易,其事难。
道易,则易知也;事难,则难能也。
易知,则行易;难能,则行难。
故君子之学,也约而精,要而广。
”翻译:孟子又说:“君子学习,简约而精深,扼要而广泛。
他们的道路容易,但事情很难。
道路容易,就容易被理解;事情难,就难能可贵。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5f0ea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c.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1、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人教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观刈麦白居易(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刘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温庭筠(晚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陆游(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晏殊(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裏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苏轼(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明)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2、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九) 宋史【原】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
孟子离娄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离娄上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a7e3b2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4.png)
孟子离娄上原文和翻译孟子离娄上原文和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孟子离娄上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经》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9)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
事迹见于(《礼记61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
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语》等。
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
⑤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 3、5、6这五音。
孟子离娄文言文翻译
![孟子离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1436e2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9.png)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然子父有财,弗能守也,而况于国家乎?”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以天下为己任,不仁者,以天下为窃己。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悦之,人恶之,皆非己也。
乐者,所以自得其乐也;忧者,所以自得其忧也。
乐莫大焉,忧莫大焉。
今也,乐则思其所以乐,忧则思其所以忧,是以不知乐所以乐,忧所以忧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子之学何如?”孟子对曰:“吾学也,夫仁义而已矣。
吾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吾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吾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人能充有己者,无大焉。
人能充有己者,无大焉。
”孟子曰:“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君子忧道不忧贫,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共讨之。
征伐自天子出,则天下共安之。
”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共讨之;征伐自天子出,则天下共安之。
故曰:‘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此之谓也。
”孟子曰:“吾闻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故知命者,乐天知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国得利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定要谈论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965eb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4.png)
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孟子·离娄下》是一本古籍,作者是孟子。
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一起来看看吧!离娄下君臣之道,恩义为报【原文】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仇。
寇仇,何服之有?”【注释】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
②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
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
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这就叫做三有礼.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
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受;建议,君王不听从。
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
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这种情况叫做仇敌。
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读解】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
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 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 30](https://img.taocdn.com/s3/m/8a350522960590c69ec376bd.png)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21-30)孟子原文离娄上?第二十一章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孟子曰:「人之易①其言也,无责②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
乐正子见孟子。
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③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第二十六章?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
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②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1]译文21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22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
”23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24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
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乐正子说:“我错了。
”25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原文翻译解析读解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原文翻译解析读解](https://img.taocdn.com/s3/m/4d47b44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3.png)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原文翻译解析读解原文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翻译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总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解析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
”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
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
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
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
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读解因为,如果一个人真正弄懂了最佳行为方式,就不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了。
然而,时过两千余年,现在很多人仍是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动辄表扬或批评,甚至责骂。
殊不知,别人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都是经过了考虑才有所行动的,站在他的立场上,他认为是对的,正确的,站在你的立场上,你也许认为他不对。
这个是非对错问题要看各人的立场,各人的出发点,所以不能动不动就指责、教导别人。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站在这个人的立场上,就不要去教导他、指责他。
如果真想帮助他,就只能建议他,帮他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叫最佳行为方式。
文言文偏执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偏执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8c2c63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c.png)
《孟子·离娄上》曰:“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辱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在《离娄上》一书中记载,孟子拜访了梁惠王的时期,梁惠王问孟子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不是为了我们的国家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定要提及利益呢?只要我们秉持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您说,怎样能使我国受益?孟子接着说:‘从未有仁心之人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也从未有讲义之人会侮辱自己的君主。
大王您也认为仁义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强调利益呢?’”
注释:
1. 《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一书中的篇章,名为《离娄上》,是记载孟
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2. 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的君主,名梁惠王,是孟子的一个重要对话对象。
3. 叟: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此处是对孟子的尊称。
4. 利吾国:使我国家受益,即为国家谋求利益。
5.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指仁爱之心,义指道义之行为。
6. 遗其亲:遗弃自己的亲人,指不孝的行为。
7. 辱其君:侮辱自己的君主,指不忠的行为。
8. 必何:为何一定要,表示疑问和强调。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于仁义与利益的看法。
孟子认为,国家的利益并非唯一追求的目标,仁义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他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梁惠王认识到,国家的繁荣稳定不仅仅依赖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更依赖于道德伦理的维护。
这种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强调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上](https://img.taocdn.com/s3/m/1bfb75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79.png)
离娄章句上《孟子·第一节》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子·第一节》翻译及注释译文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敏锐的视力,有公输班那样精巧的手艺,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方形和圆形。
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不根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
即使有尧舜所遵循的道路,如果不施行爱民的政策,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现在有些国君虽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誉,但百姓却未能受到恩惠,未能被后世效法,就是因为不实行先王的道路的缘故。
所以说,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国政,仅有法度不能使之自行实施。
《诗经》上说:‘无过失也无遗忘,一切都按旧规章。
’遵守先王的法度竟然会犯错误,这是没有的事。
圣人既已竭尽了视力,再加以圆规、曲尺、水准、墨线,画方、圆、平、直是用不胜用的;既已竭尽了听力,再加以六律以校正五音,也是用不胜用的;既已竭尽了心思,再加以怜悯百姓的政策,因此就可以使仁爱覆盖天下。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 1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 10](https://img.taocdn.com/s3/m/d900f739f524ccbff12184bd.png)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10)《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10)孟子原文:离娄上?第一章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②,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④;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⑤,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⑥,率⑦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榘准绳⑧;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⑨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⑩,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云:『天之方蹶11,无然泄泄12。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13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②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第三章?离娄上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②。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③酒。
」离娄上?第四章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86f4e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3.png)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原创版)目录1.孟子简介及孟子三章的意义2.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3.孟子三章的现代启示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倡导“民为邦本”、“尊师重道”等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三章指的是《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滕文公上》和《孟子·离娄上》三篇文章,它们是孟子学说的核心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一、孟子简介及孟子三章的意义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时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民疾苦。
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三章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1.《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天将把重大的任务降临到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让他心灵受苦,筋骨劳累,饥饿受冻,身无分文,行为受到困扰和干扰,这样才能锻炼他的意志,忍耐力和毅力,增加他以前所不具备的能力。
2.《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翻译: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3.《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原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礼,反其敬。
翻译: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爱,那就要反思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管理别人却无法取得成效,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是否足够;对待别人有礼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敬意是否足够。
三、孟子三章的现代启示孟子三章教导我们在面临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要关心民生,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提倡尊师重道,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精品文档】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0f7f4d7f705cc175527094b.png)
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②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1]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③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译文
21
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22
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责任。”
23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24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
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
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25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我不希望你学习古人之道只是为了吃和喝。”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e0154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f.png)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吾年且盛,欲有所成。
始闻先生之名,意欲致意焉。
”孟子曰:“王之欲成也,臣闻之矣。
必以仁义为主,而功名为辅,非此道,则不能成也。
”
王曰:“仁义在何处?”孟子曰:“仁者爱人,义者使人得其所。
故曰:仁义出于心,知好恶之分别,能推行之于天下者也。
”
王曰:“寡人欲致仁义以治天下,何先生之所以为?”孟子曰:“王之贤者多,使之行仁义,更胜我。
臣初来见王,愿先知王之所以未能行仁义者。
”王曰:“寡人虽欲行之,而大臣不可使从。
吾与之言之,则皆曰‘非吾君所欲为也。
’”
孟子曰:“大王所言,非百姓之过也,臣请以大王之身语之。
王假若因百姓之欲而行仁义,则大王所欲得者,亦百姓之所欲得。
百姓之所欲得者,天下之所欲得也。
今君与群臣不相顺,而欲行仁义,是以天下毋有成也。
”
王曰:“大夫言,寡人已闻之矣,将奚宜?”孟子曰:“大王欲行之,必严於罚也。
”
王曰:“严於罚者,何为?”孟子曰:“不严於罚,则庶民不服;庶民不服,则无以行仁义;无以行仁义,则宗庙社稷昏乱;宗庙社稷昏乱,则神祇去之。
大王宜深思之。
”
王曰:“寡人虽欲於仁义,而未闻其实,愿先生躬自教之。
”孟子曰:“夫仁者,人之情也;义者,人之理也:情与理,不可相忘。
言仁义者,则仁义为主,乃至身之有害,不可背也。
”王遂信之,修身为君,使国家昌盛。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1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10)](https://img.taocdn.com/s3/m/dd5b0b4f58fafab069dc0263.png)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10)《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10)孟子原文:离娄上?第一章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②,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④;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⑤,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⑥,率⑦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榘准绳⑧;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⑨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⑩,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云:『天之方蹶11,无然泄泄12。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13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②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三章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②。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③酒。
」离娄上?第四章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e5aae6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8.png)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在这里谈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首先,孟子以离娄之明和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了规矩和技巧的重要性。
离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明察秋毫著称;公输子则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巧夺天工闻名。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遵循规矩,就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方圆和五音。
这说明,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规矩和准则的约束。
接着,孟子提到了师旷之聪。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六律(即六种音阶)来调音。
如果没有六律的规范,就无法准确地调出五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音乐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以仁政著称。
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政,就无法平治天下。
这说明,国家的治理必须以仁政为基础。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君主有仁心仁闻,却不能让民众享受到他的恩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值得效法。
这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先王的道德准则,没有实行仁政。
孟子总结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善心的实现;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来确保法律的执行。
总之,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规矩和法律在个人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遵循规矩和实施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离娄上》精选原文、译文及点评
![《离娄上》精选原文、译文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9ce2e1702020740bf1e9b06.png)
《离娄上》精选原文《离娄上》精选译文及点评1.〔原文〕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2. 〔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
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点评〕:孟子提倡人应该守仁行义,不应自暴自弃。
〔译文〕孟子说: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 3. 〔原文〕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 〔译文〕孟子说:‚事奉,以谁最为重大?以事奉父母最为重大。
守护,以什么东西最为重大?以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大。
不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
谁不做皙,必有酒肉, 将彻必请所与,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于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事奉的事呢?但事奉父母是事奉的根本。
谁不做守护的事呢,但守护自身的节操是守护的根本。
曾子奉养曾晳,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它们给谁,如果曾晳询问有没有多余,曾子必定说有。
爱的文言文翻译及其例句
![爱的文言文翻译及其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b1b20c6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1.png)
爱,古之仁者所重,今之世人所珍。
然文言文中,爱之表达,颇为微妙,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需细细品味。
今试以数则文言文为例,译其意,析其妙。
一、《孟子·离娄上》原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若爱人,人亦爱之;若敬人,人亦敬之。
例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乃家庭和睦之基,爱敬相生,人伦之道也。
二、《庄子·山木》原文:爱人利物,民自宾服。
译文:爱民利民,民众自然归顺。
例句:君王治国,当以民为本,爱人利物,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三、《诗经·周南·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例句:古之君子,择偶以德,求贤淑之女,共度美好人生。
四、《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译文:仁者爱民,有礼者尊敬他人。
例句:仁者之心,宽厚仁爱,能使民众安居乐业;有礼之人,谦逊有礼,能使社会和谐相处。
五、《礼记·中庸》原文:仁者无敌于天下,有礼者天下归心。
译文:仁者无人能敌,有礼者天下归心。
例句:仁者爱民,以礼治国,天下自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六、《论语·颜渊》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他人的美德,不助长他人的恶行。
小人则相反。
例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爱人之美,远离恶行,乃君子之风。
总结:爱在文言文中,多以仁、礼、义、信等字眼体现。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出,爱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秉持仁爱之心,关爱他人,以礼待人,共同构建美好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21-30)
孟子
原文
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①其言也,无责②耳矣。
」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
乐正子见孟子。
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③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
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②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1]
译文
21
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
22
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
”
23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
24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
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
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
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
25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
我不希望你学习古人之道只是为了吃和喝。
”
26
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严重的。
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
27
孟子说:“仁的实质就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就是懂得这两者的道理而不离弃;礼的实质,就是调节、修饰这两者;乐的实质,就是高兴地做到这两者,这样的话快乐就产生了。
只要快乐一产生,那就遏止不住,也停不下来了,于是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
28
孟子说:“整个天下都非常快乐地要来归顺自己,把整个天下快乐地归顺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只有舜能做到这样。
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不能够做人。
不顺从父母,不能够做儿子。
舜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使父亲瞽瞍高兴,瞽瞍高兴而感化了整个天下,瞽瞍高兴而给天下的父子确定了伦常的范例,这叫做大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