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六国论》导学案设计(学生版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重要虚词“为、以”的用法,总结归纳通假字和本文特殊句式及用法。
2. 根据古代散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去鉴赏本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借助工具书总结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解题
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
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
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是属于史论文。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对强敌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作此文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以古为鉴,以当前政治,现实针对性很强。
三、归纳整理(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
1、掌握虚词“为”与“以”的用法
(1)为
a.至丹以荆卿为计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以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通假字
a.暴霜露,斩荆棘。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当与秦相较。
d.暴秦之欲无厌。
3、词类活用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李牧连却之
d.不能独完
e.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我的疑问】
探究案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去论证的?
2. 文章第二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是以什么例子去论证论点的?
3、研讨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原文例举)。
【拓展提升】请运用第二自然段中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以“自信”为例写一段文字。
《六国论》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虚词“为、以”的用法;总结归纳通假字及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 根据古代散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去鉴赏本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掌握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借助工具书总结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全国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那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洵的《六国论》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解题
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
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
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是属于史论文。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对强敌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作此文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以古为鉴,以当前政治,现实针对性很强。
三、归纳整理(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
1、掌握虚词“为”与“以”的用法
(1)为
a.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者,动词,治理;后者,介词,被)
(2)以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介词,凭借)
b.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才)
3、通假字
a.暴霜露,斩荆棘(通“爆”,暴露,显露)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
c.当与秦相较(通“倘”倘若,如果)
d,暴秦之欲无厌(通“饜”满足)
4、词类活用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c.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d.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完整地保存下来)
e.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我的疑问】
探究案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去论证的?
答: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提出中心论点——分析中心论点——采用论据(事实、比喻、对比)去论证论点)——作出小结,提出告戒)
2. 文章第二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答: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研讨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原文例举)。
明确:事实““割城””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①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