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合集下载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完整版)喷泉实验

(完整版)喷泉实验

(完整版)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实验原理:
稀盐酸(2mol/L)与碳酸氢钠(1mol/L)反应生成CO
2,而生成的CO
2
是微溶于水的,因此CO
2
会产生压力将水从导管三颈烧瓶中挤压出来,CO
2又是酸性气体,溶于水后会生成H
2
CO
3
能是石蕊
变色,从而生成美丽的喷泉。

NaHCO3 + HCl= NaCl + H2O+ CO2↑
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恒压漏斗、圆底烧瓶、冷凝管、三颈烧瓶各一个.
2mol/L稀盐酸:取浓盐酸(12mol/L)20ml,用蒸馏水将其稀释到120ml。

1mol/L碳酸氢钠:称取8.4g的碳酸氢钠固体用水溶解,再将其用100ml的容量瓶配成100ml
的1mol/LNaHCO
3
溶液。

石蕊试剂
实验操作:
将100ml的的1mol/LNaHCO
3
溶液倒进圆底烧瓶内,再向恒压漏斗中加入足量的2mol/L稀盐酸,并用玻璃活塞将两者隔开,再向三颈烧瓶内加入足量的水并滴加数滴石蕊试剂.最后,扭动玻璃活塞是恒压漏斗中的盐酸滴下来。

课题讨论:
(1)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2)CO
2
的产生快慢对喷泉实验的现象有什么影响?
(3)若将NaHCO
3换成Na
2
CO
3
有影响吗?如果有,有什么影响?
(4)试想CO
2
出了气体,还有什么气体可以做这个实验?。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陕西省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 孟建仓 李强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类重要实验,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小类型题,很有特点。

本文把这种计算的类型和解法总结如下。

一、类型1.气体是溶质:如用3NH HI HBr HCl 、、、等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

2.气体不是溶质:如用2NO 和水、2NO 和2O 的混合气体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

二、解题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可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出发,根据题意先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再计算出物质的量浓度。

但题中一般没有具体的数值,而且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把握好其中的两大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容器中的气体和所得溶液溶质的关系(气体是不是溶质,气体和溶质间有何定量关系);2.溶质气体(或生成溶质的气体)体积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三、例析标准状况下,在六个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纯净的3NH ,②混有少量空气的HCl ,③纯净的2NO ,④混有少量NO 的2NO ,⑤2NO 和2O [1∶4)(O ∶)(NO 22=V V ],⑥2NO 和2O [3∶4)(O ∶)(NO 22=V V ],分别和水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所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1︰1︰1︰1︰1︰1B .3︰3︰2︰2︰3︰3C .5︰5︰5︰5︰4︰4D .无法计算解析:1.第①、②个烧瓶属第一种计算类型,其中的两大关系为:(1)气体或主要气体是所得溶液的溶质;(2)烧瓶中有多少体积的溶质气体,就能得到多少体积的溶液,即V (溶质气体)=V (溶液),而与杂质气体无关。

第①个烧瓶最终会充满溶液,V (溶液)=)(NH 3V =V (烧瓶);第②个烧瓶最终不会充满溶液,会剩有空气,V (溶液)=(HCl)V <V (烧瓶)。

设两烧瓶中HCl NH 3、的体积分别为L a 、L b ,则所得溶液的浓度分别为:)mol/L (4.2214.22=a a )mol/L (4.2214.22=b b2.后四个烧瓶属第二种计算类型,2NO 或2NO 和2O 均不是溶质,它们与水反应生成了硝酸,硝酸才是溶质。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一)2024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一)2024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喷泉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水的流动特性以及液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

通过实验观察与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讨论与建议。

正文内容:一、实验设备的准备1. 准备喷泉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包括喷泉装置、水源、调节阀、纸张、墨水或食用色素等。

2. 检查实验设备是否完好,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正。

二、实验过程与观察1. 将喷泉装置安装到合适的位置,并接通水源。

2. 调节水源流量和压力,观察喷泉的高度和形状。

3. 调节喷泉的角度和方向,观察喷泉的变化。

4. 在喷泉落点处放置纸张,用墨水或食用色素涂抹,观察颜色分布和形态变化。

5. 对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重复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三、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结果1. 统计不同水流量、压力下的喷泉高度和形状。

2. 分析不同角度和方向对喷泉的影响,并相应记录。

3. 记录纸张上颜色的分布和形态变化,分析颜色传播的规律。

4. 结合实验数据,绘制相关的图表和图像。

5.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寻找规律和特点。

四、讨论与分析1. 分析喷泉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液体流动和颜色传播的原理。

2. 探讨影响喷泉高度和形状的因素,包括水流量、压力、角度和方向等。

3. 讨论染料在不同流动条件下的扩散规律,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4. 比较不同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并提出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五、结论与建议1.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关于喷泉流动和颜色传播的结论。

2. 提出对实验方法和设备的改进与建议,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探索其他液体的喷泉实验或深入研究液体扩散机制等。

总结:通过喷泉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水的流动特性以及液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的高度、形状、液体扩散规律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液体流动的机制,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

本实验报告仅是对喷泉实验的初步探讨和分析,还有许多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一、喷泉原理喷泉是一种宏观的液体喷涌现象,其成因有四个因素:①有待喷的液体;②有喷起的液体接纳空间;③待喷的液体与喷起的液体之间有顺畅的通道;④待喷的液体与喷起液体的接纳空间之间有足够的压强差(前者压强大于后者压强)。

喷泉现象既有天然的,又有人为的。

就实验室里的喷泉现象而言,喷起的液体的接纳空间压强变小的主要而又明显的原因有:第一,气体物质的量一定,温度降低;第二,气体温度一定,物质的量因气体溶解而减小;第三,气体的温度降低的同时又有气体物质的量减小。

在实验室里,气体与能溶解这些气体的液体就可以形成喷泉实验,如NH3、H F、HBr、HC l、H I、SO2和H2O;CO2、H2S、Cl2和NaOH溶液,而且NaOH浓度越大效果越好;V(NO2):V(O2)= 4:1的混合气体、V(NO):V(O2)= 4:3的混合气体和水都形成喷泉实验。

喷泉现象与化学实验中的倒吸现象是相同实质的两种现象。

即喷泉的成功等于倒吸的发生;喷泉的失败等于倒吸的避免。

例1:如图所示:(1)图1为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杯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各组合中不能形成这样的喷泉的是()A. HCl和H2OB. O2和H2OC. NH3和H2OD.CO2和NaOH溶液(2)某实验爱好者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在图2中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A. Cu与稀盐酸B. NaHCO3与NaOH溶液C. CaCO3与稀H2SO4D. NH4HCO3与稀盐酸(3)比较图1和图2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1是上部烧瓶内压强,图2是下部维形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填“增大”或“减小”),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自然景观中的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填图1或图2)装置的原理相似。

例2:如图所示为喷泉实验装置,假设实验时所用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长35mL,胶头滴管内能挤出约0.5mL水,则在0.5mL水中至少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水才会从尖嘴导管中喷出?(答案:8.5mL)二、喷泉实验后溶液里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标况下NH3与H2O组成的喷泉2、标况下HCl与H2O组成的喷泉3、标况下NO2与H2O组成的喷泉4、标况下V(NO2):V(O2)= 4:1的混合气体与H2O组成的喷泉5、标况下V(NO):V(O2)= 4:3的混合气体与H2O组成的喷泉。

教师版专题六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师版专题六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专题六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教师版)主讲王文博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专题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掌握“喷泉实验”形成原理,需要搞清楚: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好喷泉实验?例题1、在做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时,假设实验时所用的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管长为35cm,胶头滴管内能挤出约为0.5mL的水,则在0.5mL水中要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呢?(假设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解析:要使水通过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外压强差必须超过一个特定的值,我们研究玻璃管中的一段水柱,这段水柱受到瓶内气体压力pS、重力mg及向上的大气形成的压力p0S。

要使水柱喷入瓶内,要求:p0S>pS+mg。

式中p0=ρgh,要以水柱计算,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10.34m水柱产生的压强。

题中给出h为0.35m。

从而算出烧瓶内压强要求小于9.99m水柱产生的压强,减少的压强要求大于0.35m 水柱产生的压强。

根据气态方程(pV=nRT)可以求出,压强为0.35 m水柱高、体积为250mL的气体,当压强改变为1个标准大气压(即10.34m水柱形成的压强)的体积V的大小为8.50mL。

因而,当滴管内0.5mL的水挤压入烧瓶后,如能溶解1个标准大气压下8.50mL的以上的氨气,即有喷泉现象发生。

故要求气体的溶解度大于17(8.50/0.5)。

拓展:由本题给出的烧瓶数据不难得到除氨气外,HBr、HCl、SO2等气体的溶解度均大于17,均能形成美丽的喷泉。

(2)、(1)题中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试图用氨气和水去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试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

制作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制作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重力等物理原理将水喷出地面的装置。

其原理如下:1. 水泵: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增加水的势能。

2. 水管:连接水泵和喷泉,使水流动。

3. 喷嘴:将水流喷出地面,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1. 水泵:1台2. 水管:1米3. 喷嘴:1个4. 玻璃瓶:1个5. 电源:1个6. 电池:1节7. 螺丝:若干8. 胶带:1卷四、实验步骤1. 将水泵、水管、喷嘴连接在一起,确保连接牢固。

2. 将玻璃瓶放在喷嘴下方,作为喷泉的水源。

3. 将电池插入水泵,接通电源。

4. 观察喷泉工作情况,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使喷泉效果最佳。

5.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喷泉的喷水高度、水流速度等参数,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可以改变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2. 当水泵位于较低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高,水流速度较快;当水泵位于较高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低,水流速度较慢。

3. 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的水流方向与喷嘴的方向一致,且水流在喷出地面后呈扇形分布。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作了一个喷泉,验证了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调整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为以后制作更复杂的喷泉提供了经验。

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喷嘴,观察喷泉效果的变化。

2. 改变水泵的功率,比较不同功率下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3. 制作一个可调节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的智能喷泉。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差产生水流喷射的装置。

喷泉实验计算浓度的方法

喷泉实验计算浓度的方法

喷泉实验计算浓度的方法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喷泉实验计算浓度这档子事儿!你想想看,那喷泉实验多有意思啊,就像一场奇妙的魔法表演。

咱要从这魔法中找出计算浓度的门道来。

首先呢,咱得搞清楚这实验到底是咋回事。

就好比咱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得先知道路咋走不是?喷泉实验就是通过气体在液体中形成压强差,从而产生那美丽的喷泉效果。

那怎么用这个来计算浓度呢?这就好比解开一个谜题。

咱得抓住关键线索,也就是那些实验数据。

比如说,气体的体积啦,溶液的体积啦,等等。

比如说吧,咱有个实验,知道了气体的体积是多少,然后看看这喷泉喷得多高多壮观,再结合其他一些条件,就能算出浓度啦。

这就好像你知道了自己走了多少步,又知道目的地有多远,就能算出速度一样。

咱可不能马虎,得仔细分析每一个数据,就像侦探找线索一样。

要是漏了哪个关键信息,那可就全乱套啦。

然后呢,还得注意一些细节。

这就跟做饭似的,盐放多了太咸,放少了没味。

计算浓度也是一样,稍微有点偏差,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咯。

咱再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要搭积木,每一块都得放对地方,不然整个塔就歪啦。

而且啊,做实验的时候可不能瞎糊弄,得认真对待。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算错了浓度,那后面的研究不都白费啦?总之呢,喷泉实验计算浓度这事儿,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关键是咱得用心,得仔细,得把每个环节都搞清楚。

你想想,要是咱能熟练掌握这个方法,那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实验,不就轻松多啦?咱就能像个大侠一样,轻松应对,游刃有余。

所以啊,大家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其中的门道,多做做实验,多算算数据,相信你肯定能掌握这个神奇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在化学的世界里畅游,解开一个又一个的谜题吧!就这么定啦!。

喷泉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产生的现象。

3. 掌握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差异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形成喷泉现象的实验。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通过管道进入水中时,溶解在水中的氨气会迅速减少,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通过管道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氨气瓶6. 加热装置7. 止水夹8. 试管9. Ca(OH)210. NH4Cl11. 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和烧杯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将氨气瓶放置在安全位置,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a(OH)2和NH4Cl,并用导气管连接烧瓶。

(2)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加热试管,观察氨气产生。

(4)关闭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

(5)观察喷泉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6)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7)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束(1)关闭加热装置,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

(2)整理实验场地,确保安全。

五、实验现象1. 加热试管后,氨气产生,并通过导管进入烧瓶。

2. 氨气溶解在水中,烧瓶内气压降低,水通过导管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3. 在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喷泉现象。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3. 实验结果与喷泉实验原理相符。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取了氨气,并观察到了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3.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自制喷泉实验报告

自制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喷泉作为一种常见的景观元素,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喷泉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为了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并锻炼动手能力,我们小组决定进行自制喷泉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

2. 掌握自制喷泉的步骤。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实验原理喷泉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气体溶解度与压强差之间的关系。

当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时,液体的体积会减小,从而产生压强差。

在短时间内,这种压强差足以使液体被大气压压入烧瓶中,从而形成喷泉。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烧杯(500ml)1个2. 烧瓶(1000ml)1个3. 胶头滴管1个4. 导管(长约30cm)1根5. 玻璃片1块6. 水(约500ml)7. 氨水(约10ml)8. 试剂瓶1个9. 搅拌棒1根10. 计时器1个五、实验步骤1. 将烧瓶洗净,并加入约500ml的水。

2. 将玻璃片放在烧瓶口,防止水蒸发。

3. 用胶头滴管将氨水滴入烧瓶中,约10ml。

4.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氨水充分溶解于水中。

5. 将导管的一端插入烧瓶底部,另一端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6. 用手握住烧瓶,将烧瓶口朝下,使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

7.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的形成过程。

六、实验现象1. 氨水滴入水中后,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2. 当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时,溶液开始冒气泡。

3. 随着气泡的不断冒出,烧瓶中的水逐渐减少,压力逐渐增大。

4. 当压力足够大时,烧瓶中的水被大气压压入导管,形成喷泉。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喷泉。

2. 实验过程中,氨水的溶解和气泡的冒出是喷泉形成的关键因素。

3.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能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4. 气泡的冒出使烧瓶中的压力逐渐增大,当压力足够大时,水被压入导管,形成喷泉。

八、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的工作原理,掌握了自制喷泉的步骤。

泡沫喷泉的化学实验报告(3篇)

泡沫喷泉的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的实验方法。

3. 观察并分析泡沫喷泉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

二、实验日期和实验者- 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 实验者:[姓名]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滴管、锥形瓶、烧杯、酒精灯、石棉网、导管、橡皮塞- 药品:柠檬酸溶液、小苏打、蒸馏水四、实验原理泡沫喷泉实验是通过柠檬酸和小苏打之间的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气体充满锥形瓶,通过导管进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的现象。

反应方程式如下:\[ \text{C}_6\text{H}_8\text{O}_7 + 3\text{NaHCO}_3 \rightarrow\text{Na}_3\text{C}_6\text{H}_5\text{O}_7 + 3\text{CO}_2\uparrow +3\text{H}_2\text{O} \]五、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柠檬酸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2.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体积适中。

3. 用滴管将小苏打粉末逐滴加入锥形瓶中,观察反应现象。

4. 将导管插入锥形瓶,另一端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5. 观察并记录泡沫喷泉的形成过程。

六、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 实验现象:随着小苏打的加入,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持续约1分钟。

- 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温度变化,也未测量气体产生量。

七、实验问题1. 为什么加入小苏打后会产生大量气泡?2. 为什么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会形成泡沫喷泉?八、讨论与改进1. 加入小苏打后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柠檬酸和小苏打发生了酸碱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在锥形瓶中积累,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

2. 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在烧杯中的水中溶解度较低,导致气体逸出,形成气泡。

关于气体在喷泉实验后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总结

关于气体在喷泉实验后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总结
关 键 词 :喷 泉 实 验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溶 液 ;气 体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高一必修1溶液计算的 重要内容,气体的喷泉实验也是高一必 修 1 溶 液 计 算 的 重 要 内容。而气体在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 浓度的计算则可把这种计算与气体的性质很好地结合起来。 所以,气体在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形成的溶 液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的计算就成为高一 必 修 1 的 重 点 之 一,同 时 也 是 难 点 之 一。 由于难度较大,学 生 大 多 不 能 很 好 地 掌 握。 因 此,本 文 通 过 10个例题,详细对该问题 进 行 了 讲 解 和 计 算,以 促 进 广 大 学 生对该问题的学习。
根据 例 5 和 例 9 的 计 算,该 溶 液 的 浓 度 的 范 围 为:
( ) 1 4
22.4× 5
mol·L-1<c<221.4mol·L-1。
以上是10种气体(或混合气体)进 行 喷 泉 实 验 后 所 形 成
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也是对气 体 进 行 喷 泉 实 验 后
所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的总结。希望通
V(NH3)为混合气体中 NH3的体积。 进 行 喷 泉 实 验 后,剩 余 气体为空气 。故溶液的体积为V(NH3),溶质是 NH3。计算
方法与例 3相同。所得溶液的浓度是 1 mol·L-1。 22.4
例5 烧瓶内气体为 NO2。 因为发生 的 反 应 为 3NO2 +H2O 2HNO3 +NO,故
溶质为
HNO3。HNO3的物质的量=NO2的 物 质 的 量 ×
2 3






=V-V(NO)=V

模拟喷泉实验报告

模拟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化学实验,旨在演示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时,因溶解度差异产生的压强变化,从而导致液体喷涌而上的现象。

氨气(NH3)的喷泉实验因其原理简单、现象明显,常被用于教学演示。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氨气喷泉实验,探讨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实验原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基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会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下降,从而产生压强差。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四、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50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50cm)5. 氨气瓶6. 水槽7. 烧杯夹8. 酚酞指示剂五、实验步骤1. 将烧瓶洗净、烘干,确保内壁无水分。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于水槽中,导管插入烧杯底部。

3. 将氨气瓶口紧贴烧瓶塞,缓慢打开瓶口,使氨气进入烧瓶内。

4. 待氨气充满烧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水,将水滴入烧瓶内。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高度。

6.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重复步骤3-5,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六、实验现象1. 当氨气进入烧瓶后,水被迅速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2. 在酚酞指示剂的作用下,喷泉溶液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下降,从而产生压强差。

2. 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度、烧瓶内气体压强、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3.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氨气易挥发,操作时需注意安全。

2. 实验现象明显,有助于学生理解氨气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3. 可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如改变氨气浓度、导管长度等,进一步探究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

化学喷泉实验报告

化学喷泉实验报告

化学喷泉实验报告化学喷泉实验报告引言:化学喷泉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实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释放,形成如喷泉般的奇妙景象。

本文将介绍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并对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

实验原理: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基于酸碱反应。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进行反应,这两种溶液会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气体。

气体的产生会导致溶液中的液体被迫排出,从而形成喷泉效果。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需的实验器材准备齐全,包括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容器、导管等。

2. 实验设置:将容器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容器不会倾斜或移动。

3. 混合溶液: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倒入容器中,注意要保持溶液的稳定。

4. 观察结果:当两种溶液混合后,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气体。

观察气体冲出容器的速度和高度,以及液体的喷射形态。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1. 喷射高度: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喷射的高度会有所不同。

当酸碱溶液的浓度越高,喷射的高度也会随之增加。

2. 喷射速度:气体的喷射速度与酸碱溶液的反应速率有关。

如果反应速率较快,气体会迅速释放,喷射速度较快;反之,喷射速度较慢。

3. 液体形态:在喷射过程中,液体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直线喷射、喷雾状喷射等。

这取决于气体的释放方式和液体的流动性。

实验现象解释:1. 喷射高度:喷射高度的增加是由于气体的产生,推动了液体的喷射。

酸碱反应会生成大量的气体,气体的体积远大于液体,因此气体的释放会推动液体向上喷射。

2. 喷射速度:喷射速度与反应速率有关。

反应速率越快,气体的释放速度越快,从而推动液体的喷射速度加快。

3. 液体形态:液体形态的变化与气体的释放方式和液体的流动性有关。

如果气体从容器的一个点集中释放,液体会呈现直线喷射的形态;如果气体从容器的多个点释放,液体会呈现喷雾状喷射的形态。

实验应用:化学喷泉实验不仅可以用于科学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还可以应用于一些娱乐活动。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docx(一)2024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docx(一)2024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docx(一)引言概述:本实验报告旨在对喷泉实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探讨喷泉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实验分为五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过程和观测结果、实验数据分析以及结论总结。

正文内容:1. 实验目的:1.1 探究喷泉现象的形成原理;1.2 研究不同水流速度下喷泉高度和形状的变化;1.3 分析喷泉实验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1.4 获得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2. 实验装置和方法:2.1 描述实验所使用的喷泉装置,包括水泵、喷嘴等;2.2 介绍实验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测量高度和流速的仪器、计时器等;2.3 详细说明实验的操作步骤,确保实验过程规范和准确。

3. 实验过程和观测结果:3.1 记录实验过程中每个步骤的操作和观测;3.2 详细描述不同水流速度下喷泉高度和形状的变化;3.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水流速度、喷嘴形状等。

4. 实验数据分析:4.1 列出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表格或图表;4.2 通过数据分析,探讨喷泉高度与水流速度的关系;4.3 分析喷泉形状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5. 结论总结:5.1 总结喷泉实验结果,得出喷泉高度与水流速度的关系;5.2 分析实验中发现的喷泉形状变化规律;5.3 探讨喷泉实验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5.4 提出实验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5.5 总结实验的核心意义,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结语:通过本次喷泉实验的详细分析和总结,我们深入了解了喷泉现象的形成原理,探讨了它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数据和观察分析得出了一些规律和结论。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喷泉的物理机制,探索不同因素对喷泉现象的影响,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探究喷泉实验原理实验报告

探究喷泉实验原理实验报告

探究喷泉实验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喷泉实验的探究,理解喷泉原理,探究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水泵:用于供给水源。

2.喷泉装置:包括喷嘴,水管等。

3.测量工具:尺子、秤等。

4.实验介质:水。

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1.预先准备:安装好水泵,连接喷嘴和水管,调整喷嘴位置以确保水正确流入喷嘴。

2.实验前测量:先测量水面的高度,作为参考点。

然后用尺子测量喷嘴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1,以及喷嘴到水面的垂直距离h23.实验操作:启动水泵,让水流入喷嘴,形成喷泉。

记录水面高度h34.实验数据处理:计算喷泉高度H=h2+(h3-h1)。

如果实验条件改变,例如改变水流量或喷嘴口径,可以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水流量(L/min) 喷嘴口径(mm) h1(cm) h2(cm)h3(cm) H(cm)1 1.0 3.0 30 20 50 402 1.0 3.0 30 20 55 453 2.0 3.0 30 20 59 494 2.0 6.0 30 20 63 53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得到的喷泉高度H显示在最后一列。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当水流量增大时,喷泉的高度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喷泉的高度与喷射水流的动能有关,水流量增大表示单位时间内输入的能量大,所以喷泉的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另外,在实验中我们也改变了喷嘴的口径,发现喷嘴口径增加后,喷泉高度也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喷嘴口径的增大可以减小水流速度,从而减小了水流的动能损失,喷泉高度得到提升。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喷泉的高度与水流量成正比,水流量增大,喷泉高度也会增加。

2.喷泉的高度与喷嘴口径成正比,喷嘴口径增大,喷泉高度也会增加。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喷泉实验的探究,深入理解了喷泉的形成原理。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喷泉高度与水流量以及喷嘴口径相关。

热水喷泉设计实验报告(3篇)

热水喷泉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热水喷泉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学习如何利用流体力学知识进行热水喷泉的设计。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热水喷泉是一种利用热水压力将水喷射到空中形成喷泉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水,使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使水从喷口喷出。

根据伯努利方程,喷泉出口处的流速与喷口处的压力有关,流速越大,压力越小。

通过合理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使水流在空中形成美丽的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热水器2. 喷泉喷头3. 水管4. 量筒5. 计时器6. 计算器7. 纸笔四、实验步骤1. 设计喷泉形状和尺寸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

本实验采用圆柱形喷泉,喷口直径为10cm,高度为50cm。

2. 安装热水器将热水器安装在实验台上,确保热水器出水口与喷头连接良好。

3. 连接水管将水管连接到热水器出水口和喷头,确保连接牢固。

4. 加热水打开热水器,将水加热至80℃左右。

5. 调整喷头角度将喷头角度调整至最佳位置,使水从喷口喷出时呈圆柱形。

6. 测量喷泉高度将量筒放置在喷泉下方,记录喷泉高度。

7.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热水器功率、水温、喷泉高度等。

8.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喷泉的设计效果,并对设计进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热水器功率:2000W水温:80℃喷泉高度:1.5m2.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喷泉高度达到1.5m,说明喷泉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实验需求。

然而,热水器功率较高,能耗较大,可以考虑降低功率或减小喷泉尺寸以降低能耗。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设计了热水喷泉,并验证了其工作原理。

2. 通过实验,掌握了热水喷泉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设计对能耗有较大影响,需要在设计中考虑节能问题。

七、实验改进建议1. 采用节能型热水器,降低能耗。

2. 优化喷泉形状和尺寸,提高喷泉美观度。

(完整版)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完整版)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摘要: 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历年的高考中偶有出现。

本文主要是讲解喷泉的实验原理和相关的考察习题。

关键词:喷泉浓度计算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喷泉形成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当烧瓶内气体溶于液体或与之反应时,瓶内气体大量减少,压强降低,外界的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内,形成操作: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止水夹,可见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红色的喷泉。

原因分析: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压强瞬间变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氨水呈碱性,遇酚酞变红)。

(必修一实验)二、分析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②气体要充满烧瓶;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②酸性气体(HCl、CO2、SO2、NO2、H2S等)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③有机气体与其他物质反应也可形成喷泉.四、阐释形成喷泉的方式1、负压型(减小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低于大气压,而喷起液体容器与大气相通,通常是烧瓶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烧瓶内的气体与溶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低于大气压。

2、正压型(增大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与大气相通,而喷起液体容器压强大于大气压。

通常是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例如: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在图甲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4) 比较图甲和图乙的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让烧瓶中(图甲)收集到的气体大量溶于水或让气体与接触到的溶液发生反应,引起烧瓶内的压强急剧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通过带有尖嘴的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

(2)将锥形瓶(图乙)设计成一个密闭容器,通过该密闭容器中液体的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该密闭容器中压强迅速升高,将密闭容器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像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喷雾器喷雾以及火山爆发的原理均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答案】(1)B (2)D (3)A D 浓硫酸、烧碱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使锥形瓶内酒精挥发加快,,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4)图甲装置利用了减少烧瓶内压强,图乙装置利用了增大锥形瓶内压强。

五、各式各样的喷泉
1、颜色各异的喷泉
(2008年上海高考)
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
种溶液。

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试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CO2溶于水可发生以下反应:CO2+H2O H2CO3H++ HCO3- 由平衡移动原理可知,CO2在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

H2S + Cu2+= CuS ↓ + 2H+,CuS为黑色沉淀,故形成黑色喷泉。

D项中的Cl-与Ag+结合生成白色沉淀AgCl。

【答案】A
2、双喷泉实验
和HCl的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
3
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
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
法。

(4)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烧瓶Ⅱ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

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4)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

片刻后,打开b活塞。

若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在烧瓶I、Ⅱ中分别看到壮观的
红蓝的双色喷泉。

3、有机喷泉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如左图所示。

打开止水夹A ,通过导管C 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把一部分溴水压入烧瓶,夹紧止水夹A 。

振荡烧瓶,观察到溴水褪色,有油状物生成,使烧瓶形成负压。

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去,说明烧瓶中的乙烯已完全反应。

此时,打开止水夹B ,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原理:利用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使之与Br 2反应,生成油状液体,降低烧瓶内的压强而形成喷泉。

CH 2=CH 2+Br 2
CH 2BrCH 2Br
4、启动喷泉的多种方法:
(1)如果只提供下图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由PV=nRT 可知,减小压强P ,可通过①减少气体的物质
的量n ,②降低气体的温度(T )。

由实验装置可知,只能通过
方法②进行。

方法一: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
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
喷泉;
方法二:烧瓶上覆盖冷毛巾或淋洒冷水,使烧瓶内温度降
低,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
方法三:在烧瓶上涂抹无水乙醇,由于乙醇挥发带走热量使烧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引发喷泉。

(2)利用其它气体启动喷泉
加热试管中的浓氨水,打开A 处的止
水夹,向烧瓶中通入少量氨气后关闭A 处
的止水夹,再打开B 处的止水夹。

五、总结喷泉实验后的浓度计算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小类型
题,很有特点。

本文把这种计算的类型和解法总结如下:
1、气体是溶质:如用HCl 、HBr 、HI 、NH 3等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

2、气体不是溶质:如用NO 2和水、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

1、 单一气体
① 用HCl 和水做喷泉实验,若烧瓶内充满HCl 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
做完实验后烧瓶内C (HCl )= _________________ mol/L
设烧瓶的体积为V L ,由公式C=
② 用NO 2和水做喷泉实验,若烧瓶内充满NO 2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做完实验后烧瓶内C (HNO 3)= _________________ mol/L
NO 2溶于水跟H 2O 反应生成HNO 3和NO 气体:
3 NO 2+ H 2O = 2HNO 3 + NO
2/3烧瓶的气体转化为HNO 3,形成2/3烧瓶的溶液,故
/ 22.4mol/L 2、 混合气体
③ 用NO 2、O 2和水做喷泉实验,NO 2和O 2按4:1的体积比充满烧
瓶,则在则在标准状况下,做完实验后烧瓶内C (HNO 3)= _________________ mol/L
由4NO 2+ O 2 +2H 2O = 4HNO 3可知,4/5烧瓶的气体转化为HNO 3,所以
C (HNO 3)=1/22.4mol/L ×4/5=1/28 mol/L
n (溶质) V (溶液) = 1/22.4mol/L = 1/22.4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