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致使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兴趣培养”这一模块忽略掉,并且对学生每一个主体间的个体差异性缺乏考虑,进而导致历史教学固步自封,观念落后。
为了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多元化、开放化教育,优化学生学习效率,我校推出了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路径。
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热心参与课堂及课外活动,最终实现自身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
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备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开放性。
主要指在课堂中,学生的心态比较平和、轻松,无压抑感,课堂比较开放。
另外,指的是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属于开放型,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参与性。
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内,学生都是以“演员”的角色全程参与其中,属于主体,并非“观众”。
第三,主体性。
重视“学”为主体,学生是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
第四,探究性。
主要指历史教学并非传统的死板灌输知识,而是一个探索知识、分析知识、自主研究及学习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旨在使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或者小组探究以及个人探究的活动形式,解难释疑,使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得到解决。
第五,互动性。
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是交互影响,并非单一讲授与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属于一种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旨在使学生具备“会学习”的能力。
此种教学理念的寓意为“教”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为引导学生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学会”,而是让学生具备“会学”课本中的知识点的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育,做一个优秀的“导学者”,使学生可以发挥自身思维能力,善于学习,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自身的“问题意识”、“求知欲望”、“思维品质”、“质疑意识”得到培养与提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探究——以《辛亥革命》为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探究——以《辛亥革命》为例【内容摘要】深度学习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本文从已知到未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将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过观点辨析,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观点这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引导初中历史课堂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1]深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具有批判理解、有机整合、建构反思与迁移应用的特征。
[2]深度学习具有几个特质。
一是触及人的心灵深处的学习。
二是体验式学习。
三是深刻理解与实践创新的学习。
基于以上概念理解可知:(1)学生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2)唤醒学生已学知识,从已学知识走向将学知识,将新学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或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都是在进行深度学习;(3)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在走向深度学习;(4)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理性思考,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是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如何在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深度学习?笔者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进行探索。
一、从已知到未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点,寻找适合的材料、适合的切入点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教师从近代中国受到的“侵略与抗争”的角度出发,设计时间轴,梳理近代以来中国受到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将已学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侵略与抗争”这一主题联系起来。
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给 予 解 读 并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进 一 步 深 入 的
思 考 。 导 发 现 是 提 高 学 生 探 究 能 力 的 阶 引 梯 , 师 即 是 阶 梯 的 搭 建 者 。 面 我 还 以 教 下 《 美 大 陆 上 的 新 体 制 》 于 制 宪 会 议 的 北 关 学 生 提 出 的 问 题 为 例 , 述 教 师 B 导 发 现 阐 f
一
1 什 么 叫探 究 性 学 习
“ 究” 探 就是 “ 索 和研 究 ” 探 索 就是 多 探 。 方寻 求 答 案 , 决 疑 问 ; 研 究 ” 解 “ 的解 释 就 是 “ 求事 物的性 质、 展规律等 ; 探 发 考虑 或 商
般 学 生 相 对 扎 实 的 知 识 基 础 。 此 在 探 因
学 生 的 思 维 积 极 性 具 有 特 别 重要 的 作 用 。 不 能 想 象 教 师 话 语 霸 权 的 课 堂 下 , 生 的 学
思 考 和 交 流 合 作 学 习 历 史 , 养 发 现 历 史 培 问 题 和 解 决 历 史 问 题 的 能 力 , 成 探 究 式 养 学 习的 习惯 。 可 见 , 中 学 历 史 教 学 过 程 ” 在 中注 重 探 究 式 学 习 能 力 与 品 质 的 培 养 是 我 们 的 重 要 教 学 目标 之 一 , 符 合 新 时 期 也
的 探 究 意 识 和 方 法 、 力 在 走 向 社 会 后 也 能 能有 所裨益 。
决 这 个 问 题 ? 他 陷 入 思 考 中 。 他 有 同 学 ” 其
已 经 纷 纷 发 表 自 己 的 观 点 了—— “ 充 分 要 讨 论 呀 ”、 毕 竟 是 建 国 啊 , 不 能 马 虎 ” “ 可 , 还 有 同 学 说 可 能 “ 盾 太 多 吧 ”, 时 这 位 矛 这 同 学 试 探 着 说 : 制 宪 会 议 上 要 解 决 的 问 “ 题 难 度 比较 大 吧 ? 我 一 看 有 门 , 到他 面 ” 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历史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任务,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用辩证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此,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个体与小组的优势,开展活动探究,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才能构建高效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一、培养“探究性学习”的素养(1)培养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子曰:“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调节和引导,明白开展探究学习的目标,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在讨论中竞争,积极开展组内合作、小组间讨论,解决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激发学习动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落实学习目标。
(2)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爱因斯坦说:“我们的思想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水平、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这些特点,教师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个性品质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保守派、以李斯为首的革新派、秦始皇、站在现在的后世人。
保守派与革新派辩论:在当时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最后,秦始皇采纳的理由是什么?今天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加深对历史情境的理解。
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做到横向、纵向联系,拓展思维与知识视野。
二、创新思维的方式(1)“问题”意识是前提。
中国古代教育家说“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
”教师应当把自主质疑的学习舞台留给学生,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求知。
如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几个阶段的原因、表现?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共同探讨并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历史探究性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探究性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案背景:作为一门人文社科学科,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欣赏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注重背诵和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意义和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2. 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选择一段历史事件,通过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该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a)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对某一历史事件了解多少?”(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c) 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事件?”(d) 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历史探究。
2. 探究活动:(a)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b)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
(c) 学生整理所收集的信息,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d)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提问和评论。
3. 总结活动:(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研究过程和发现。
(b) 教师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巩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和客观事实;2. 学生在讨论、提问和评论中发表的观点是否合理和准确;3.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提高。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探究性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仅记忆了一段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掌握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的思维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1. 引言1.1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的重要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深度。
相比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问题探究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们有必要积极推广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究历史事件,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字数:299】1.2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通过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个性发展。
通过从学生实际兴趣和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独特特点使其成为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理想教学模式。
2. 正文2.1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1. 提出问题:教师应该首先确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思考和研究。
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一、引言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也被广泛应用,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特点和优点入手,探讨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交流、合作和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2. 合作共享: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共享,每个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来提升学习效果。
3. 任务分工:小组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习能力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最终共同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4. 提高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
三、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以下几个优点: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来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竞争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5.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合作讨论和互相交流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分析摘要: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分析总结了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有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探究的欲望,要有集中、新颖、有价值的问题即探究的主题空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和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关键词:历史探究性学习条件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收集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活动。
它的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任何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它特定的条件,那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是什么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要有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探究的欲望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想不想”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处在探究的冲动之中,激疑生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现自我发现。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
《官渡之战》教学后我提出了“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能取得胜利吗?”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精神。
二、要有集中、新颖、有价值的问题即探究的主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历史的时间、地点是无须探究的。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及学习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进展探究教学方案的设计时,要注意对探究内容的设置,设置内容要有深度,不能太过浅显。
1.课程设置虚无化。
由于教师对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设置虚无化的现象。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是将知识硬性地传输给学生,而不在乎其能否对其消化掌握,教师并不重视课程的设计与筹划,有时甚至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取缔研究性的课堂活动。
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讲述,不注意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受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致使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形同虚设。
2.活动形式化。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新课改已明确指出开展探究性的课堂学习方式,原有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当前的教育开展形势相配套,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促进人才的诞生。
然而,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即便在历史课堂中设置了探究性教学活动,却仍只是徒有其表,没有相应的教学效果。
教师虽然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了探究型教学,但是这些探究教学都是按照教师既定的内容进展,探究型教学只是“走形式”。
3.探究内容简单化。
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及学习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要注意的是,探究型教学活动不是万能的,有些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不需要通过探究性教学。
之所以对探究性学习进展强调,主要是为了提升其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
切实做好历史课堂的探究教学环节的落实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防止出现内容虚无化。
在进展探究教学方案的设计时,要注意对探究内容的设置,设置内容要有深度,不能太过浅显,否那么历史探究教学就没有意义,既是对教学资源和课堂时间的浪费,也不能有效提升课堂的效率。
1.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确保初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引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标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探究
课标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探究要改变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一要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二要创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三要培养学生的意志,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四要巧用图片,多做课件;五要优化问题设计。
标签:新课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新课标下,教育教学活动特别强调高效性。
可以这么说,高效是决定新课标课堂教学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鉴于此,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真正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事实也是,凡是优质课堂,一定也是名符其实的高效课堂,反之亦反。
那么,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真正的高效呢?本文笔者拟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在本文中着重谈谈如何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问题。
按说,作为历史学科,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历史学科的绚丽多彩,也是别的学科所不能具有的。
但是,在许多学生的眼里,历史学科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
表现在,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同学们被动的接受,老师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却是效果甚微。
要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如下:一、要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事件往往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只有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本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实施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發,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制造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
如讲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可用“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赵薇是同学们熟悉的一位明星)”的新闻导入,并提问:“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表示强烈不满?”引导学生了解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南京大屠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及其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激发学生对法西斯的愤恨,并结合目前日本右翼势力死灰复燃,撰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就避免了空喊口号,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课堂当中来了。
寓问题教学于历史课堂——探究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3-03课堂内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鉴于教育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模式也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模式,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性的教育方式,构建新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此时,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
一、问题教学法的程序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设计,基本形式是讨论,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其程序如下:创设情境→启发发现→讨论探究→网络设计→迁移应用。
这些问题一般要能体现基础性、启发性、多样性等特点。
要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成为师生可以共同检查测定的指标,要体现重点难点,要适合学生一般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
它包括:①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②问题情境的分类③问题情境的设置。
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
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教学法的意义1.它有利于学生重视课本,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它有利于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状态,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变机械地记忆为主动地思考,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成效。
总之,只要教师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吴宝瑞.高等教育心理学[M ].河北人民出版,2009,11.萧萧,毛金兰.心智何来[M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一中学)寓问题教学于历史课堂———探究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文/张乐摘要: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观。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对其课堂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策略,因此必须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学科素养;中学历史引言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我国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历史知识进行认知。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观。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课堂内容理解程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培养。
一、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家国情怀、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等,这是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着重培养的内容。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提升其历史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其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来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一、引言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改革1.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改革1. 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成绩评价:以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发展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实践案例以某高中历史课堂为例,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了“百团大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刍议探究性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刍议探究性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促学习,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各种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读史方法与习惯,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探究性问题;历史教学;作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将有关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逐渐形成各种能力,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
如何创设好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提高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作用主要有: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清晰的讲述、有序的板书和系统性的小结及尽量采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众多的方法中,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激发兴趣是最重要的一个法宝。
通过设疑,可以平中见奇,刺激求知欲,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好奇的心态中进入探索新知的境界。
我们面对的中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可塑性大,这些都可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只要学生不是采取拒绝的态度,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完全可以调动起来的。
极富挑战性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兴奋,产生一种渴求探究的强烈愿望,引发自觉的学习要求。
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1(文中所举实例均出自于此)“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关于香港回归问题,我先放映香港被英侵占的整个过程和1982年英国对阿根廷的马岛之战的资料片,然后设置了一连串探究性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收回香港?(思考、讨论、回答、归纳总结后再提问。
下同)2、英国人甘心把香港交回中国吗?为什么?3、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携带对阿根廷马岛之战的胜利之威访华,还想维护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可最终还得乖乖地跟我们谈判,这说明什么问题呢?4、香港问题的最终解决给我们什么启迪?为什么说香港的明天会更好?它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影响?这种提出探究性问题,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说是借用文艺创作和说书人的技巧而形成。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问题 ,提 出的问题可 以是对某 一个有 争议 的历史人 物或历史 事 耐心 ,要 有明确 的计划 ,巧妙创设情 境 ,逐 步引导学生 反思 自 件进行的评价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 在讨论过程 中 ,采用 竞赛 的 己的认识 ,在探究 、反思 、讨论 中使 学生得 到正确 的结论. 方法鼓励学生提更多 问题 . 最后教师把 问题分成几个类 型 ,让学 生根据 自己对 问题 的兴 趣 自由组合几 个学 习小组 ,分头查 找资
教师是课 堂教学 活动 的组 织者和指 导者 ,灵 活的组织方 式
去 ,引发历史性思考 ,去探究和发现他们感兴趣 的问题 . 教师 在 会给教学带来 意想 不到 的效果 .当学 生对一个 问题认识 模糊时 ,
创设情境 时注 意留有余 地 ,给 学生 自己提 问的机会 ,引导学 生 当阐 明一个 问题需要 多角度 、多层次进 行时 ,可 以把问题交 给 去发现问题 ,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 . 如在 讲 《 唐朝 的衰 学生 ,让他们 自由讨论 ,各抒 已见 ,共 同交流 ,寻求解决 问题 落和 灭亡》 这课 时 ,可 这样 问学生 : “ 有人 说 ‘ 唐玄 宗如果 不 的方 法 和 结论 .
爱杨贵妃 ,唐朝就不 会 由盛 而衰.’你认 为这 种说法对 吗? ”这 教学实 践说 明 ,有效 的学 习离不 开教师 的指 导 ,但教 师的 样 的问题 可 以激起 学生 兴趣 ,让他们 带着好 奇心去看 书 、去 思 指导必须 把学生导向学 习的境地 ,成为学 习的主体.学生的探 究 考 :唐朝 为什 么会 衰落 呢?杨 贵妃究竟 有没 有责任 呢?教学 过 能力与思维水 平能 否得到有效 、快速地 提高 ,关 键在于教 师指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评价不能偏激
扬会让 学生忘乎所 以沉溺在 良好的感觉 中。
对学生过 多的抱怨会导致 教育 的失败 ,
而且 当表扬过 多时 ,反倒变得 廉价 了。轻 易
气息 ,焕发 出醉人 的生 命活力 。但也 因此让 同样 对学 生 的过 多 表扬 也 会 导致 教 育 的失 就 获得 的称赞 ,学生经常不会 珍惜 ,也就 失 一切 为了 很多老 师有了错误 的认 识 ;认为批评 就是伤 败 。因此 ,对于学 生的评价我们不 能从一个 去 了愿望 中的功效。 只要我们 用 “ 极端 走 向另一个 极端 。新课改 倡导尊重 、赏 每一个学生 的发 展” 的理 念 ,用我们 的爱 心 害 了孩 子的情感 ,挫 伤孩子学 习的积极性 , 只有表 扬才是促进 学生学 习积极 性的万能药 识 ,提倡鼓励性评 价 的今天 ,表扬 诚然是件 去正确地进行评价 ,那么 ,恰如其分 的表扬 , 充满关怀 的批评 ,满怀希 望的鼓励 ,都是 好 法 宝 ,然而用 多了用过 了也 就变成 了吹捧。 膏 ,使得 教学 中过 分的推崇鼓励 评价 ,形式 化现象 严重 。那 么教师在教学 中如何进行课 常言道 :酸甜 苦辣咸都有 营养 ,成败得 失都 的评价 ,学 生都 能从 中得 到激励并不 断正确 堂 评 价 呢? 我个 人认 为应 从 以下几 方 面 做 是收获。仅剩 “ 甜”味的评价注定是会让学 的认识 自我。
一
上 ,必须 以学生 的兴趣 、爱好为前提。只有从 处技 术查 阅、收集 相关学 习内容的资料 ,同
、
探 究性学 习内容 的要求
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
保 证探 究 『 生 学 习 的成功 。
时 ,根据探究 内容的需要 ,指 导学生设计 调
探究式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合作交流和探究性,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笔者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是遥远的过去,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学生都会觉得遥远而陌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再现历史。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将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等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及场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探知愿望,急切地想进一步了解上述历史人物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又如,教师在讲授“(唐)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带领学生“乘着时间的隧道来到唐朝”,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唐朝的皇帝、农民、商人等。
有的同学会说:“朕是唐朝的皇帝,身上穿着考究的丝绸衣服,经常在大堂之上接待来自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名士……”有的同学会说:“我是唐朝的商人,经营着高档的陶瓷,无论是越窑的青瓷,还是邢窑的白瓷,我都应有尽有。
我那越窑的青瓷,可是专门从运河水路运到这里的。
”有的同学会说:“我是唐朝的农民,用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庄稼,生产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体验唐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唐都长安繁荣的情况后,话峰一转,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现在了解到唐朝的前期,尤其是唐玄宗统治的前期的确是一个盛世,那么,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重现历史,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探索者”和“发现者”,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摘要】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9-0-01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并增加了探究学习课程,倡导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都不会教学研究,怎么能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
因此探究性学习将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而从广义来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从目前情况看,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实施还有困难。
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它是近几年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良药和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
虽然它不
可能最终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实际教学效果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肩的优点。
在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它强调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探究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带有探究性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从所属的学科层面来看:历史学是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教学是历史学科的教育学;而探究学习则是现行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论”;历史学科探究学习则是历史学科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论”。
二、探究学习的探索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有关的历史问题和现象存在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观点,这个时候,学生的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观点其实就是有关学术观点的问题。
在刚参加工作的前两三年中,我对这种现象没有能够重视起来,有些时候是当时没有发现,而有的时候是因为自己课前没有充分准备,而选择了回避或者是点到即止。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对这种现象越来越重视。
实际操作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看两个案例。
(一)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的探究
教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场革命究竟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
为了探讨辛亥革命的得失成败,准确认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讨论略)
学生甲:我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
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以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它的爆发犹如一场“及时雨”,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辛亥革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他从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明辛亥革命的成功。
希望有同学发表不同的看法。
教师总结点评: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来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成败。
观点大体分两种:一种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主要从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清王朝、结束了绵延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等方面论述;另一种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从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等方面论述。
在角度选择、发言立意、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许多新颖、可取之处。
(二)关于中美建交背景的探究
教师: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外交进入了瓶颈阶段。
虽然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按照可喜的方向发展,但是外交局面想再前进并取质的飞跃,则缺少一个契机。
学生甲:我认为中美建交是毛泽东的个人因素其了主要作用,二十世纪流失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
情着眼,为了种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了旧的思维模式和感情藩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
毛泽东同志1970年的会见斯诺、1971年的乒乓外交、1972年会见尼克松,始终亲自掌握着处理中美关系的主动权,推动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展。
学生乙:我认为是苏联因素其起了主要作用,中美两国对苏联的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对苏联的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教师总结点评: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只是发言欠深度、广度,但在角度选择、发言立意、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新颖、可取之处。
我基本同意这个同学的观点,中美建交的原因主要有着几个方面。
从美方来说,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而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其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不能自拔;经济上受到了来自日欧的冲击和挑战。
三、探究学习的策略
我从实践中总结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以下基本策略:
(一)力求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结合相关教育内容,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时剖析科学探究的规范过程,挖掘其中的探究要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究过程
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探究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
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常常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如果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更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三)精心构思,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极为重要。
引导探究过程时,应针对探究的每一过程,对思维品质的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培养。
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
探究从问题开始。
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除创设引入探究时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反复实验查证,或利用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经常是科学史中的实例),使学生受到思维敏锐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