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案例分析题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十(含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十(含答案)阅读下面案例,完成后面问题。
有一天,拼音妈妈有一项“扛声调”的任务要分配给大家去完成。
拼音宝宝们知道了,都赶来向妈妈要任务。
单韵母六兄弟最积极,妈妈想把任务交给他们,但又不放心,就问:“单韵母六兄弟,你们能扛好声调吗?”单韵母六兄弟的大哥a拍着胸脯说:“妈妈,你放心,我是大哥,只要有我a在,就不用再找别人啦!”大哥a的话音刚落,二哥o和老三e也不甘示弱,一个接一个要扛声调。
可是老四i和老五u碰在一起了,谁排在后面,谁就扛着声调。
”老四i和老五u听了都说好。
只剩下六弟ü了,他也大声说:“要是哥哥们都不在,就找我ü,我也能扛得动!”从此,单韵母六兄弟就认认真真地做声调,每个都做得特别认真。
试评价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纯拼音的教学是抽象、枯燥的,但在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设计得巧妙得当,就能引起学生对拼音的兴趣,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在单韵母上标声调是拼音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直接影响后面的复韵母的标调。
而在单韵母中,“i”和“u”的标调规则是最容易混淆的。
在教学中,一味强调,重复练习效果不佳。
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师开发了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记住“i”和“u”是两兄弟。
在故事中,拼音妈妈问明了原因后说:“以后咱们规定一下:老四“i”和老五“u”碰在一起了,谁排在后边,谁就扛着声调。
”这样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记住“i”和“u”的标调规则。
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拼音编故事,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拼音图片,发挥聪明才智自由创编故事。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时,由自己创编的故事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更能巩固拼音的学习。
拼音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一些小故事,使教学变得富有趣味,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快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积极,在故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追求。
教师招聘考试常见案例分析50题(精心整理)
1、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老师们纷纷发言。
王老师说:“在我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按照书本的答案回答。
”李老师说:“我们老师非常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
”张老师说:“在学校里,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答题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所提出的困惑。
答案:①王老师:要创造积极、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
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大胆质疑,敢于发言。
②李老师:应掌握开发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如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统摄法。
③张老师:改革评价机制,使评价方式多元化。
要注意评价目的的激励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个别性。
2、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同学们在上早读。
我刚到校,来到班上。
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
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
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
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
我感到,在学生面前,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
问题:(1)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2)案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案:(1)教师扮演了“示范者”的角色。
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都能对学生起到奠基作用。
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小节,“自己也迟到了”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给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三(含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三(含答案)
评析以下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案例】指向“写什么”的课堂提问。
师: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并从文中找一找。
(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
生: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
生: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
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
它们都是字呀!
师: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
生: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
孩子们说着,教师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教师请孩子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对读。
孩子们练习读后,教师又请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于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参考答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该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提问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以“提问”代替讲解,把复杂的科学知识融入于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学生学完课文,不管是哪个水平的学生只要略做思考,便能得出结论。
这种连续性提问,意在化难为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无形中又训练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育案例分析题题库(3篇)
第1篇一、学前教育案例分析题1. 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小班,5岁的幼儿小明在园内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小明用手指着其他小朋友大声喊叫。
问题:请分析小明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2. 案例背景:某幼儿园中班,6岁的幼儿小红在园内画画时,突然把画笔扔在地上,然后大哭起来。
问题:请分析小红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3. 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大班,7岁的幼儿小华在园内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时,总是抢着当“警察”,不愿扮演其他角色。
问题:请分析小华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4. 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小班,4岁的幼儿小强在园内玩耍时,不小心摔倒了,其他小朋友纷纷围过来关心。
问题:请分析小强摔倒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5. 案例背景:某幼儿园中班,6岁的幼儿小丽在园内进行绘画活动时,总是喜欢用手指甲在纸上划来划去,导致画面混乱。
问题:请分析小丽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小学教育案例分析题1. 案例背景:某小学三年级,10岁的学生小李在课堂上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2. 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11岁的学生小王在数学考试中总是出错,对数学学科缺乏信心。
问题:请分析小王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3. 案例背景:某小学六年级,12岁的学生小张在班级中与同学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冲突。
问题:请分析小张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4.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9岁的学生小赵在语文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困难,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
问题:请分析小赵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5. 案例背景:某小学二年级,8岁的学生小刘在班级中表现优秀,但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
问题:请分析小刘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三、中学教育案例分析题1. 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15岁的学生小王在班级中与同学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冲突。
问题:请分析小王这一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四(含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四(含答案)
读出课文的“对比”(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同上一册书”活动中,有教师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抓住课题重点词语对比
1.读读课题,说说你的发现。
2.找出课文中所有含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句子,读一读。
3.说说你发现的课题的秘密。
请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做出评价。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比”,教师从课题重点词语对比开始,读出了课文的第一处对比,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从课题出发切入全文的阅读,并从课题引出“对比”,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读出了教学的切入点。
教师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教师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一、案例背景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小明,平时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同学交流。
近期,小明的数学成绩突然下滑,作业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班主任李老师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决定进行一次家访,了解小明的具体情况。
二、案例问题1. 李老师在家访中应该关注哪些方面?2. 李老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小明改善学习状况?3. 如果小明的学习问题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的,李老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沟通?三、参考答案1. 李老师在家访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小明的学习环境,包括是否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和必要的学习工具。
- 小明的学习习惯,比如作业完成情况、复习计划等。
- 小明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压力过大或其他心理问题。
-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对小明学习的支持程度和家庭氛围。
2. 李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小明改善学习状况:- 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他的学习困扰和需求。
- 为小明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监督其执行。
- 安排同学或学习小组帮助小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
- 与数学老师沟通,了解小明在课堂上的表现,寻求教学上的帮助。
3. 如果小明的学习问题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的,李老师应该:- 以建设性和同情的态度与家长沟通,避免指责或负面评价。
- 向家长提供小明在学校的表现信息,包括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与家长一起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如改善家庭学习环境、调整家长的教育方式等。
- 如果必要,可以建议家长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家庭辅导服务。
四、案例分析本案例考查了教师在面对学生学习问题时的应对策略,包括家访的目的、方法和沟通技巧。
教师需要具备观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定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同时,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五(含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五(含答案)
阅读下列的教学案例,问答后面的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复习已经学过的拼音字母。
看着图上的拼音,你觉得它们像生活中的什么?
生:“i”像高尔夫球。
生:“y”像妈妈晾衣的撑杆。
生:“m”像麦当劳的标记。
生:“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
……
试评价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
低年级的学生,会观察自然景物,会根据生活实物和已有经验进行想象,还会通过同伴的讨论进行想象,他们对生活充满着想象。
拼音字母比较抽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单纯识记会有些困难,当把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时,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就有利于学生识记拼音了。
案例中,学生将“i”比作高尔夫球,将“y”比作妈妈晾衣的撑杆,直观有趣。
拼音教学中,联系儿童丰富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与之前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当新旧知识发生联系时,学习就变得简单、有效、有趣。
教师资格证考试经典案例分析题【精选资料】
案例分析案例1、2001年7月高考时,某县中学的6名考生与2名社会青年互相勾结,利用手机将试卷答案信息发送到考生所携带的传呼机上。
还有一名考生通过该中学体育教师刘某,用8000元收买6名监考老师,这些监考老师收款后,对该位考生在考场作弊均视而不见,甚至还有一名监考老师帮他填写答题卡。
案发后,该县招生委员会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进行调查,很快就查清了这宗考场作弊案。
为严肃法纪,该县对涉及违纪作弊的老师和考生作出严肃的处理。
该县中学体育教师刘某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名监考教师分别受党纪政纪处分;违纪作弊的6名考生被取消考试资格,并停考3年。
问:⑴、该县对涉案教师和考生的处理是否合法?为什么?该县对涉案教师和考生的处理是合法。
符合《教育法》第77条规定:“ 在招收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⑵、该县中学体育教师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体育教师刘某行为已经构成犯罪。
体育教师刘某用8000元收买6名监考老师,这些监考老师收款后,对该位考生在考场作弊均视而不见,甚至还有一名监考老师帮他填写答题卡。
其行为是属于受贿和行贿行为。
其结果破坏了国家考试的公正和公平性。
案例2、某中学初三(1)班黑板旁边贴着一张班规:值日卫生不整洁者,每人每次罚款1元;上课教师提问回答不出者,每人每次罚款2元;上课迟到者,每次罚款3元;上课不专心听讲或交头接耳者,每人每次罚款4元;考试不及格者,每人每科罚款5元。
罚款由生活委员统一收取、保管,由学习委员造册奖给每次考试前“五名”的学生。
钟某是该班的学生,其父在外地工作。
1997年3月28日,母亲突然生病,为了照顾母亲,他上学迟到了,成了第一位受罚者。
第二天,钟以买笔为由,向母亲要了3元钱,“主动”交给了班上的生活委员。
这条班规制定实施仅1个月,就有13位同学受罚。
教师法律考试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小学教师乙在上课期间,因对学生丙进行批评教育,导致丙情绪激动,突然冲向讲台,用书本猛击乙头部。
乙头部受伤,经医院诊断为脑震荡,治疗期间花费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人民币5万元。
乙要求丙及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双方就赔偿金额及责任承担问题协商未果,遂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1. 乙头部受伤是否属于人身伤害?2. 丙及其监护人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3. 赔偿金额如何确定?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案例分析1. 乙头部受伤是否属于人身伤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人身伤害,是指侵害他人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残疾、死亡或者影响他人生活、工作、学习等后果的行为。
”乙头部受伤,经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属于人身伤害。
2. 丙及其监护人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本案中,丙为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在上课期间用书本猛击乙头部,造成乙头部受伤,丙的监护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赔偿金额如何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案中,乙头部受伤,治疗期间花费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人民币5万元,丙及其监护人应当赔偿乙上述费用。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教师资格证笔试案例分析题(附解答)
教师资格证笔试案例分析题(附解答)1.请从教师角色分析该行为2.请从新课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角度来分析该行为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2)在看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深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研究资源;帮助(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协作3.请用现代的教学观的理论来分析该老师的行为“交课过人”答:(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4.请从现代学生观的角度来分析该老师行为答:1.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包括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我们应用育理念看待学生(1)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3)学生是人——爱护尊重,讲民主5.新课程改革倡导什么样的研究方式?答: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方式为自主研究、探究研究、协作研究,这些研究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开展为目标(1)自主研究自主研究关注研究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研究方式。
主动性是自主研究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研究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自主研究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可否学、学什么、若何学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研究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
(2)探究研究探究研究也称发现研究,研究过程除被动接受知识,还存有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
新课改要求的研究方式转变就是要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研究,把研究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研究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试题
1。
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参考答案】:我读的是师范类的专业,当一名优秀的老师是我最大的愿望。
现在公司之类的工作不够稳定,教师稳定性比较高,尤其是好的学校很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所以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的教学法是我赞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跟学生解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用得好了,用得恰当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4.为什么学生会偏科?【参考答案】: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我着重从以下三点来分析,第一兴趣,第二环境,第三老师。
如果具体分析,第一兴趣,学生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容易出现偏科现象;第二是环境,低年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的科目会影响自己对某学科的偏好。
第三老师,部分学生因为某科老师而出现偏科现象.当然也会有其他因素.回答完毕。
5.做好一名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参考答案】:做一名好老师除了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之外,老师拥有开朗的个性,良好的品德,比较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
6。
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赞同。
教学方法因人而宜,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方法,但要适合个人,这就是贵在得法。
教师备课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等,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灵活、恰当地借鉴和选用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并善于探讨、实践,教学其实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过程。
3、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参考答案】:本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是其衍生出的众多“伟辞”中最为著名的一句。
语文教师资格证案例分析题(完整版)
语文教师资格证案例分析题(完整版)语文教师资格证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你正在教一个五年级的班级,他们正在学习《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你注意到一个名叫李华的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特别浓厚,他经常主动举手提问或者分享自己的想法。
但是,最近他似乎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上课不再积极参与,甚至开始拖欠作业。
请你根据这个情境,回答以下问题:1.描述李华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作为教师,你会如何帮助李华恢复对这门课程的兴趣?3.如果你认为李华需要额外的辅导,你会如何安排?请根据以上情境和问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超过1500字。
语文老师做案例分析好的,我将扮演语文老师跟你对话。
在接下来的聊天过程中,我将代入这个角色跟你聊天。
如果你想退出角色扮演,可以直接让我退出,退出后我将停止扮演角色。
请讲一下你想聊的案例分析的内容吧。
语文老师师生互动案例以下是一个语文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案例: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自然的文章。
请你们在文中找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告诉我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1:好的,老师。
文章中提到了“山川”这个词。
它的意思是“山和河流”,是自然风景的描述。
老师:很好,那你能告诉我“山川”在文章中的作用吗?学生1:我认为“山川”在文章中起到了描绘自然美景的作用,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和伟大。
老师:对的,这就是“山川”的用法。
它是一个描绘自然景色的形容词,也可以用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请继续找下一个关键词。
学生2:我找到了“绿树成荫”这个词。
它的意思是“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一片绿色”。
老师:非常好,那“绿树成荫”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2:我觉得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表现出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命力。
同时,它也强调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和砍伐所造成的后果。
老师:确实,“绿树成荫”是一个很形象的词语,它表达了自然的生机和美丽,也暗示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学习什么呢?学生3:老师,我想学习“瀑布”这个词。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含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含答案)阅读下列案例,完成后面问题。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女”字。
首先,你认识这个字的笔画吗?生:认识。
师:横、撇、点、撇。
生:不对,不对……生:老师,应该是先写撇、点、撇,最后写横。
生:错,应该先写横。
师:一般汉字的笔顺遵循先左后右,从上到下的规律,这个字的笔顺应该是撇点、撇、横。
注意“撇点”是一笔写成的。
师:请你伸出右手食指,在自己的左手手背上跟着老师来一起写一写这个字。
(教师在黑板上写“女”,学生在手背上写“女”)师:要写好这个字可不容易,看看,哪一笔你觉得很关键?生:长横,这个横要写得长长的。
生:老师,我还发现撇点和撇的交叉点刚好在竖中线上。
师:你的这个发现非常有价值。
是呀,这个“女”字就好像是一个小女孩在跳芭蕾,这个长横就像她伸开的双臂,长长的,撇点和撇好像是她的两条腿,交叉时要特别优美。
师:偏旁表义,你用这个方法记住了。
生:“溪”右边的撇折撇折像弯弯曲曲的小溪。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通过联想小溪的形状记住了这个字。
我们顺着她的思路,小溪弯弯曲曲地流淌最后流入什么地方呀?生:大海!师:是啊,所以下面是一个“大”字。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小儿歌可以记住这个字:三点水,撇一撇,三条小鱼歇一歇,一弯又一弯,游进大海里。
(教师边说边用手指书空)师:你们为什么笑呀?生:“一弯又一弯”特别有意思。
师:这个“一弯又一弯”就是——生:撇折撇折点。
生:我觉得“游进大海里”特别有趣。
师:趴脚“大”告诉我们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生:撇捺要舒展。
师:对,撇捺写得舒展了,小鱼才能游进大海里。
请对该教师写字教学的行为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该教师结合汉字的构字规律,创编一些生动有趣的识记儿歌,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写字兴趣。
教学中,教师创编的儿歌朗朗上口,学生对“一弯又一弯,游进大海里”特别感兴趣,他们一边说一边跟着老师书空,一下子就记住了字形。
同时,儿歌中把写字时要注意的一些关键笔画都作了介绍,便于学生在写字时自我提醒。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这些教法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这位教师出发点虽很好,但事与愿违,反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图画,花草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题1、论述遗忘的规律及可能的原因。
【参考答案】遗忘规律: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的,呈负加速型。
遗忘规律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
(2)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即某一信息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出现暂时抑制,一旦抑制被解除,记忆也就可以得到恢复。
干扰说认为遗忘的抑制现象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3)同化说。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在有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它充分说明了人们在记忆中的积极能动性。
人们为了使一些重要的适用范围广泛的观念更好地得到保存,会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
(4)动机说。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
他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回忆它们时,会使之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因而不能为自我所接纳,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中,也就是被无意识的动机所压抑。
2、(2013.江西)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
后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中“监视”,定期汇报。
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
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问题: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本题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考查。
审题时要看清楚,新课程的相关理念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等等。
本题主要涉及到哪一块知识?这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涉及到的是学生观。
案例中的小明实际上充当了班主任的“线人”的角色,代替班主任监督班上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小明实际上是班主任监督学生的工具,从本质上讲,班主任根本没有把小明当“人”,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说明班主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还倡导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只能是摧残学生的健康心理,关于这点,考生一般容易忽视。
【参考答案】我将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角度,对班主任的行为进行分析:第一,从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让小明去“监视”同学,做“眼线”,容易培养学生阴暗的人格,这种人格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班主任的做法极为不妥。
新课程倡导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班主任)“无事不晓”是通过学生小明出卖同学而做到的,这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教育是一种灵魂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唤醒”,作为班主任如此要求小明做伤害同学的事,实则为一种畸形教育。
教师(班主任)此种做法,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失去了教育学生的前提。
第二,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人。
案例中的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这充分说明班主任把学生当成监视学生的工具,充分说明班主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阅读下面一位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日志,回答后面的问题:有一次巡视教室时,刚好碰到几名男生正利用空余时间在班上玩扑克牌。
据我了解,这几名男生平时守纪观念差,自我意识强,因此觉得是该好好教育他们一番了。
当时,我便把这几名学生叫到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后,他们几个看起来精神很紧张,认为准要挨训了,一个个都把头低下。
看到这种情形,我先避而不谈他们在班上玩扑克牌的事情,而是谈了一些其他内容。
谈了一会后,当看到师生间的隔阂消除了,情感逐渐融洽了,我便开始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还没说几句,这几名同学便主动承认了错误,而且态度很诚恳。
后来,他们还主动在班级作了自我批评,使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这几个男生经过这次教育后,他们的纪律表现有明显进步,学习也认真勤奋起来。
有位同学在日记中还这样写到:“在温暖中我感悟了错误,我非常喜爱我的老师。
”看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爱戴亲近感后的教育要远比批评惩罚有力量!(1)通过教师的这篇日志,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试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
(2)根据材料,分析教师的教育工作体现了哪些班主任工作原则?参考答案:本题是对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原则的考查。
案例中的“我先避而不谈班上玩扑克牌的事情,而是谈了一些其他内容。
谈了一会后,当看到师生间的隔阂消除了,情感逐渐融洽了,我便开始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是关键语句,既反映了师生关系,也反映出了班主任的工作原则。
【参考答案】(1)这篇日志告诉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的教育效果得到最有效地发挥。
教师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案例中教师的教育工作反映了严慈相济、民主公正、学生主体、集体教育的班主任工作原则。
首先,教师面对违纪、犯错误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了改正的要求,同时又对学生“过分紧张”的神情表现出了关爱,因此体现了严慈相济的工作原则。
其次,师生之间的谈话能收到“消除隔阂、情感融洽”的效果,必定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遵循民主公正的工作原则。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说教与批评,而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这也反映了教师遵循学生主体的工作原则。
此外,让违纪、犯错的学生在班级展开自我批评,其目的是为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因此这也反映了集体教育的原则。
4、在一次班会课上,朱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周晓芾说:“我想当一名科学家,我想发明机器人。
”李鹏飞说:“我想做音乐家,我最喜欢上音乐课了。
”孙文广说:“我长大了要当警察,我要抓坏蛋。
”学生们说了许多职业理想,老师听了很满意。
这时,老师看到,在角落里,有一只不常见的小手正拼命往空中伸着。
哦,原来是班里的后进生郑晓亮。
老师立刻叫了他。
老师说:“郑晓亮,你来说说,你长大了想做什么?”郑晓亮大声地说道:“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清洁工!”老师说:“你怎么会想到要做一名清洁工呢?”郑晓亮说:“老师说过,清洁工也很了不起。
”朱老师露出了不满的神情,说道:“我说清洁工人了不起,是要让你们尊敬那些叔叔阿姨,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但是,老师不是让你们把当清洁工作为理想。
郑晓亮,你应该有一个了不起的理想才对,以后要认真再想想。
”问题:请结合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相关知识,分析此案例。
参考答案:本题是对我国教育目的考查。
此则案例要求考生思考:教育目的与人生职业理想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主要有: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上各个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社会发展固然需要科学家、音乐家、警察,清洁工人更是不可或缺,特别在当代社会,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
案例中,朱老师的观点是片面的,应该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育必须要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
5、课外活动时,正当孩子们在户外玩得起劲,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就落了下来。
我赶紧招呼孩子们进教室,却见他们站在走廊上,盯着大雨出神,脸土露出惊奇的神色,双脚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
“啊!他们被眼前的雨景迷住了,我何不利用这一时机让孩子们认识雨呢?对!就这样!”我走到孩子们中间,故作惊奇地说:“咦?这雨从哪里来,又跑到哪里去了?”这一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嚷开了:“雨从天上掉下来,跑到人的头发、衣裳里去了。
”“雨从云里落下来,落到操场上、草地上、滑梯上,还落到房顶上。
”……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活跃。
雨,大一阵,小一阵地下着,我侧耳作听雨状:“听一听,雨声是怎样的?”孩子们个个凝神屏气。
一个说:“雨声是哗哗哗的。
”另一个说:“雨声是咚咚咚的。
”还有的说:“不对不对,雨声是叭叭叭的。
”我说:“哎呀,你们说的怎么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呀!再仔细听听!”孩子们一个个认真仔细地听起来。
不一会儿,他们又报告了新发现:雨水落在不同的东西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雨继续下着,我又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雨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孩子们抢着说:“雨是一滴一滴的,像眼泪,”“雨是一条一条的,像粉丝。
”“雨是一根一根的,像密密麻麻的线。
”……我和孩子们还一起讨论了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兴奋极了。
(1)结合案例,分析教师是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
(2)从教育学原理角度分析教师的行为。
(3)结合所学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分析教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本题是对儿童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考查。
这道题目的难度很大,所涉及的考点众多,设问各不相同。
本则案例主要讲述了一个课堂教学的故事,“我”有很强的教育智慧,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教师角色观、学生观。
对这则案例的分析,需要考生能够结合案例和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的四个问题中,第(1)问的难度最大,考生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考点。
【参考答案】(1)案例中的教师是这样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第一,该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感受。
案例中,“我”看到孩子被眼前的雨景吸引,在“我”的启发下对雨的行踪、声音、形状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时,“我”没有从现成的结论出发进行说教,而是注重倾听和引导。
第二,该教师在活动中,始终注意给学生留有选择余地,尊重学生的选择。
“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由表达。
第三,该教师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雨水落在不同的东西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的创造性发现。
(2)案例中的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即教育者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