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仅仅只是一个构想或设计,它并不一定在商业中应用。

它可以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申请专利,也未必就带来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想法或新装备(产品、工艺、系统)在商业上的实现。

技术发明强调以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活动,而且更关注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简言之,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当代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是:(1)技术的新颖性;(2)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4)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5)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分类:(1)按技术变化强度,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2)按导致生产要素节约的不同,分为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不同。

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二、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往往是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活动。

(1)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供者。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蕴涵着新的技术原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同时,用于科学的实验室装备,是科学家进行技术原理性探索的现成平台,成为孕育新技术的摇篮。

如晶体管的发明就得益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场效应原理为电子放大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2)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

如爱迪生现实了电灯的商业化、照明的产业化,成立了“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第1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

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提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天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固定资本),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又能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了一般的科水平和技术进步。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最要的一个组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财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4.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

(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

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4)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7)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8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9)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10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2)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5)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9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2)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25)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26)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27)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8)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一)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内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

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p1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p3(前言)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

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

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

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

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

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

科学问题是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交界。

3.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4.范式:范式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科学理论为范例,通过解决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即世界观。

5.人类发展指数:HDI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挑战的结果。

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

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6.科学的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7.汤浅现象:由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发现,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

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

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8.默顿规范: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活动的规范结构——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从我做起,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答: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内容一、进化与退化的内涵、辩证关系以及进化产生的根据和条件①什么是进化与退化?进化一般指的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或者说是时间推演引发的对称性破缺的结果。

退化则指的是相反的过程。

在热力学、协同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中,分别用熵、序参量和信息量来表示,序参量、信息量增加的一般可以表示进化,而熵增加的则表示退化。

②进化与退化的辨证关系(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

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

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

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

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

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

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

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

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

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③进化的根据和条件A、远离平衡态B、系统必须是开放的C、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经此相干性而协调动作,促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D、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E、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二、渐变和突变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1 “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是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Ch13.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性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

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4.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1)虽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它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要以系统的方式才能确切地理解它。

(2)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比电子更深一层的内部结构。

(3)系统可以从结构上理解,也可以从功能上理解,电子具有整体性。

5.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2)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原理。

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6.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在决定系统功能的四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有更为直接的根本意义。

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

Ch2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

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

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顺序、规则,具有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就是一种有序。

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

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熵最初是用于热力学中,还可以描述系统中微观状态数的大小,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2013-01-09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2013-01-09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通过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揭示自然界内部的矛盾斗争和统一发展的过程。

它是在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针对自然界内部的矛盾问题,提出的科学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思维方法旨在把矛盾对立各方面的东西看做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举个例子说明自然中的矛盾发展过程。

3.自然辩证法的哪个基本范畴可以概括其研究的对象?4.自然科学中的某些成果是否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5.把握自然矛盾的重点在哪里?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哲学家首先发现并的,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斗争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规律。

这些原理反映了事物的矛盾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2.自然界中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了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例如地壳运动和碰撞不断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而地震和火山喷发又影响到地壳运动的发展;生命体和自然界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如食物链中的捕食与被捕食,自然灾害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等。

3.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辩证法的“一分为二”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对矛盾的方面组成的,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和斗争,都可以用“一分为二”原理加以分析。

4.是的。

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成果都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例如物种的进化、量子物理等等科学成果都揭示了自然的矛盾和发展过程,反映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本质属性,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过程。

5.把握自然矛盾的重点在于把矛盾看做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在具体分析时,要关注矛盾对立两方面的联系,并且关注这个整体中的矛盾是如何发展和演化的。

只有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矛盾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和答案,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考方法,掌握科学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理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意义何在(联系实际)?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内容主要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范畴性的( vategorical )理论,但也有一定的规范性( normative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

一如果不重要,就不会开这门课,和大学时期学的马哲,毛概,邓论一样,层次更深,都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二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可以指导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一篇好的论文是需要辩证的哲学思路的,如果连辩证法都不知道,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有大作为.三理工科大都是搞科研的,在这其中会做好多的实验,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不同于古代科学的原始观察和经验描述,科学实验有很多优越性,它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进一步加工,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发出来。

人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从局部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不把局部和简单事物了解清楚,那对于整体和复杂事物的了解将更加困难。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p1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p3(前言)意义补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1.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

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

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2.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

‚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

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

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

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

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

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

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

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①哲学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学科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③交叉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

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1、⾃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发展历史:⾃然辩证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这⼀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酝酿和形成阶段。

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然界和⾃然科学的⼀般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任务。

系统地研究并建⽴⾃然辩证法的⼯作,主要是恩格斯完成的。

为了写作《⾃然辩证法》,恩格斯进⾏了长达20多年的精⼼准备和潜⼼研究。

为了总结和概括⾃然科学在认识⾃然界⽅⾯已经取得的成果,恩格斯曾对直到他那个时代为⽌⾃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进⾏了极为⼴泛、深⼊的研究。

1873年5⽉底,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提出⼀整套关于⾃然科学的辩证法的构想和计划。

以此为起点,在以后的整整3年⾥,恩格斯致⼒于对⾃然辨证法的全⾯探索和集中研究,并开始《⾃然辩证法》⼀书的撰写。

恩格斯逝世后,《⾃然辨证法》⼿稿⼀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保存。

直到1925年,在苏联学者的努⼒下,《⾃然辩证法》⾸次出版发⾏。

随后,此书各种语⾔版本相继⾯世。

1931年,苏联物理学家在第⼆届科学史世界⼤会上作了题为《⽜顿原理的社会经济》的报告,⽤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经济背景⾓度研究⾃然科学的发展,在西⽅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

1932年,⽇本学术界在“唯物论研究会”内,设⽴了⾃然科学部门研究会,专门从事⾃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学习和研究⾃然辩证法的组织,促进了⾃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

作为⼀门独⽴学科,⾃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建设始于1956年,当时全国⼗⼆年(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明确了其学科定位。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然辩证法”学科修改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级学科,这⼀更名被看做是从“⾃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实现的富有意义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然辩证法在学科建设道路上朝建制化⽅向迈出了⼀⼤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参考答案张岩整理版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包括数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的重大哲学问题。

研究对象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

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和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一书由两对矛盾贯穿,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伟大成就,论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并论述了19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论述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掌握了正确思维就能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和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

第三部分:辩证法。

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五对基本范畴(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构成。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

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空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第五部分:具体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人。

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架起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

包括L-D原子论,伊氏原子论。

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

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

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

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4.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

(1)相同点:a.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b.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c.原子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2)不同点:a.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

b.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

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c.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5.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

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

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6.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原,解释其他事物的产生与存在,从物出发,体现了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时,坚持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例如: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分别以八种事物,五种事物为本源,又以阴阳学说,相生相克的理论解释世界的状况,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古人按世界的本源面目来反映,按照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来认识,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将对世界本质和状况的认识结合起来,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具体来说有三个特点:(1)直观性: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清楚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将特殊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自身。

(2)猜测性:用假设、幻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甚至用臆测去填补空白。

(3)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与理论,通过哲学思辨与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实践的检验,甚至回避实践的检验。

7.结合古希腊的数学成果论述方法论的成就。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

主要表现在:(1)毕达格拉斯学派:运用比较分类方法对数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完全数,友爱数,创立了分析方法,把数和形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

(2)苏格拉底的成就:学园派创始人,完善了演绎推理法、助产法、佯谬法。

(3)欧几里德的几何论: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建立科学体系。

体系壮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逻辑性强。

(4)阿基米德的成就:将实验的方法引入数学研究。

8.简述哥白尼“日心说”是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的。

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其主要内容为:一、日心说主要内容:(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2)地球携月球及其轨道运动,绕太阳一周为一年,365天6小时24分,同时,绕轴自转,自转一圈为24小时。

(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一周为29.5天。

(4)各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做周期性运动,离太阳越近,周期越短,离太阳越远,周期越长。

二、日心说的意义:(1)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天体运行论:“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宣告独立的宣言书,日心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天文学的范围,公开勇敢的向宗教神学挑战,动摇了宗教统治的根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2)“将颠倒了近2000年的地日关系重新正立过来,把天文学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为其它科学冲破宗教神学的桎梏,摆脱自然哲学的束缚,纷纷独立,建立体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9.简析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一、特性:自然界绝对不变,与当时自然科学水平相适应。

(1)机械性。

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把人也比作机器。

(2)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

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科学领域,其历史观仍然是唯心史观。

二、产生的原因:(1)自然科学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除牛顿力学达到完善程度以外,其他大部分学科仍处在搜集整理材料的阶段。

(2)研究方法的局限。

分门别类研究具体领域、特殊规律,只注重本领域发展进程及成果,排斥否认其他领域的成果,片面观点随之形成。

(3)阶级原因: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已经确立,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需要从哲学上寻找依据,形而上学自然观正合乎这种需要,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因此产生很大影响。

三、评价:A.积极方面(1)对于推翻封建专治统治,解放人们的思想,有积极作用,该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抵制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对人们思想的干扰侵害。

(2)为自然科学摆脱自然哲学束缚,得以独立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3)对近代前期科学发展,探讨具体事物运动规律,获得大量科学成果也起到积极作用。

B.消极方面(1)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起阻碍作用,难以形成学科间相互结合,多层面探讨对象本质和规律,也难以在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探讨对象动态特征。

(2)为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做辩护,阻碍社会进步。

10.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1)发现过程:19世纪40年代,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十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a.德国医生迈尔,从生理学,热力学,化学,运动学等角度提出该定律。

b.焦耳从电学,热力学,运动学等角度提出该定律。

c.霍尔姆赫兹从化学,热力学,运动学,声学等角度提出该定律。

d.恩格斯在前人工作成就基础上,站在哲学高度运用辩证思维,科学界定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2)恩格斯的总结与概括:能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力”及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的位能、热、放射、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他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因此整个自然界的运动都可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

(3)意义:a.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b.更深刻、全面地论证了物质世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普通联系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静态联系,还进一步揭示了运动过程也是相互联系的。

c.该定律使世界永恒运动的哲学论断变为经验的自然科学事实,是对形而上学自然观最沉重的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11.结合19世纪自然科学的6大发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K-L星云假说,以原始星云为基础,运用吸引和排斥的矛盾,力学与热力学的观点,论述了天体的起源与演化,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出发,探讨天体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天体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维勒人工合成尿素《论尿素人工合成》总结了自1824年以来,运用普通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重大成就,将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揭示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统一,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再次打开缺口,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再添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