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促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建议
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建议一、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1、树立“以学生为本”思想。
全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各项制度标准必须坚持人性化,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减少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让孩子在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让学校成为孩子的心灵家园。
要让我区的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生活,必须强调教育部门的责任,强调一切为学生服务的社会呼声。
2、不断优化学习教育内容。
据有关教育专家分析,因应试教育影响,目前中小学生的文化知识课本学习偏难,使孩子们的身心压力加大,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区有关部门应着手向上级反映,要求修订课本内容,深入基层调研,在不违背国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拓展学习教育,让孩子学得高兴,乐学,善学,爱学。
3、加大教育硬软件投资力度。
硬件上重点要推进教学信息化,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课件评比活动,让孩子们更易学,学习效果更佳。
软件上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资格证制度,并争取在两年内让所有老师脱岗培训一次,提高全区整体教学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智力支持。
要在教育制度上下功夫,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确保落实。
4、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和督查。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深入现场调研解决问题,针对群众反映的择校费、节日给老师送礼、培训班泛滥、学生上学及家庭作业时间较长等热点开展攻关,制定落实好卡控措施;畅通教学信息反馈渠道,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鼓励老师创新工作,如开办远程教学,设立QQ教学平台,推行网上家庭作业及微博互动等等,同时设立互联网电邮、微博及热线电话,倾听家长的心声,收集最真实的教学信息;突出热点开展专项整治,要抓一批人为增加学生负担的反面典型,让其没面子,少票子,没位子,树立政府教育部门的良好形象,形成全社会齐抓学生减负的良好局面;科学有序进行绩效考评,既以教学质量论英雄,又要注重过程考核,将创新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当作最重要的内容去评判,促进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抓教学,又为学生减负。
以生为本 教育观
以生为本教育观
“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是指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具体来说,“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质。
在实践中,“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需求和
发展,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果,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超越自我。
总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种教育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理念的核心。
这一理念源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的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也在不断地得到强调和弘扬。
以生为本,是指教育应当以学生的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首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只有健康快乐的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递和学业的成功,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智慧、身心、审美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全面发展的素质。
立德树人,是指教育应当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德育一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古人云:“立身以立德,立德以成能”,强调的就是教育应当以立德为首,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为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是品德的榜样,成长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走向善良和美好的人生境界。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当代中国,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未来发展。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社会担当。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前进中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摘要】教育理念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建立教育机构的核心目标应当是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具体做法包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个性化教学等。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成长的全面发展需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只有坚定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核心目标、具体做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积极态度、教育改革、人性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明确且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向,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使教育更具有意义和效果。
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关乎着社会的未来发展。
在当前社会变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建立教育机构的核心目标建立教育机构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为首要任务。
教育机构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
在建立教育机构的核心目标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教育机构应当设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确保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实现教育机构的核心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的核心是以学习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为主线,以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以生为本”,指的是将学生的生命作为教育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天赋和个性。
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同时,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路。
“以学定教”,指的是特定的学习需要导致相应的教学。
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素养和创新素养为目标。
学校和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不同的学科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有所收获和进步。
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和课程也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总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定制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方法,创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1、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中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结合教学实践我理解认为:1、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富有好奇心,要尊重孩子们的身心成长规律,要理解,关爱他们。
关爱学生,虽是举手之劳,对学生而言,却是感恩终生。
真诚的关爱会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热切地渴望老师的讲解和帮助,但又怕老师嫌弃自己,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日久天长,就会背上严重的思想包袱,老师一句善意鼓励,一句温暖的关怀,会令学生兴奋不已,或者成为前进的动力。
因此,教师关爱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之处,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赞扬,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和必胜的信念。
2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启迪学生,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以生为本”做真正有价值的教学
“以生为本”做真正有价值的教学“以生为本”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生活、情感、兴趣和个性特点,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激发。
这种教学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机械式学习的瓶颈,使教学更加人性化、关怀性和有价值。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和灌输思想的角色,而是扮演着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激发学生潜能的角色。
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育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培养。
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特长的培养。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理解情感、调适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良好的情感品格和良好的社交技能。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旨在创造更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单一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还要成为一种全面发展的过程。
学校应该创造更开放、温馨的校园氛围,关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元化、活泼、富有创造性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听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和利益应该处于我们工作的核心地位。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在教育政策上有所改进,更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
本文将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上将学生视为全局中的重中之重。
我们常常会听到“教育应该以学生成才为宗旨”,那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摆在第一位,而不是只看重分数和学业成绩。
小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思维和兴趣爱好的个体,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尊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养成独立自主、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思想方面,我们还需要坚持教育公平。
不同的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智力特点等各有不同,我们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他们,更不能以“唯分数论”来衡量他们的一切。
我们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我们还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教育机构和管理者对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与安排。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学习成绩评价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促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促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发表时间:2013-05-31T11:01:08.32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孙彤[导读] 成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
孙彤(襄阳市实验中学湖北襄阳 441000)【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
围绕学生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快乐成长的学习氛围,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全力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谐成长,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关键词】生本;尊重;平等;快乐;成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影响着社会的未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具有远大理想、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是一种心与心的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诠释————教师工作总结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诠释————教师工作总结2023年,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在这种情况下,“以生为本”成为了越来越多教育者所倡导的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将学生视为生命的主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持之以恒的支持。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这种理念为基础,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首先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我看来,身心健康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
因此,我会通过听取、理解学生的心声,以及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健康方式。
我会经常引导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注意饮食、运动和休息,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而帮助他们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
接下来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取得成功体验。
我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与此同时,我也会重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即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需要根据其个性和兴趣进行差异化教学。
我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将这些与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建立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一部分。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帮助学生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课堂压力,促进正面的学习氛围的建立。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每个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积极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以生为本就是要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立德树人则是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立德树人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成为学生身边的好榜样,以自身的言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人格。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校管理中要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需要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水平。
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帮助。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价值观念,只有真正将这一理念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发展的出发点,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
还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以生为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
第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现在,一些学生厌学、逃学,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是从学生的需求、爱好出发,而是从家长和他人的需求出发。
这种违背学生本意的教学活动当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这不仅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
“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生本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课堂。
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呢?一、想学生所之想做老师的肯定都听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心里烦”。
听到这句话,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好好学习,你烦什么烦?其实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正是因为“吃饱了,喝足了”,才会有更高级的需求。
所以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
二、急学生之所急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人自身的更为全面的发展和生活更加美好而进行的,但过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已经使教育活动越来越背离教育的目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异化现象。
“其实一个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获得几种能力就行。
一是自然能力(是指人健康活着的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三是知识能力;四是与社会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答: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一、以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的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科学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些基本理念的认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者,又是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启发者和培养者。
要完成这样的使命,教师必须要具备完成这些任要有务的素质和条件。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要:1、要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3、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4、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浅谈以“生”为本的中学教育理念
浅谈以“生”为本的中学教育理念在了解以生为本之前,我们要首先明确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实现人的民主权利、公正公平、价值实现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关怀人、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中,就了解了“以生为本”的意义了。
1 “以生为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内涵(1)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了解,准确的把握其学习特点,满足学生提出的合理需要。
(2)教育、社会、自身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采取人性化教育和多样化教育,充分的关心学生、宽容学生、引导学生和保护学生,从师生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
(3)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当强化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成长学习氛围。
2 “以生为本”的中学教学基本原则2.1 方向性原则教育服务于阶级,创办学校一定会受到某些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社会主义中学院校就必须树立起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地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
除此之外,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力相结合,使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彻底贯彻,最终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2 教育性原则办学的目的在于人才的培养。
教育作为中学院校的主要职能,决定了学校的各项管理都必须围绕其进行,具体表现为教育管理过程应当与教育目的相结合,将育人思想贯穿在整个教育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实现教育和管理的深度融合。
2.3 民主性原则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决定了学校的服务管理应紧贴教师,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使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一直秉持的理念。
这是对于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对于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
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立德树人,就是要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优秀的人才。
这种理念的实践,将有助于培养出真正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需求和潜能,因此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地对待学生。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在学校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以生为本,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要关注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才能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以生为本,也是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素养和品德,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教育者也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拓展、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以生为本”意味着教育应该始终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健康与快乐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以往的教育模式更多地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厌倦和疲惫。
而“以生为本”则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而有趣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因材施教”是“以生为本”的具体实践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在学习上存在差异,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量体裁衣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有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更感兴趣,教育者应该给予足够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机会;有的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更感兴趣,教育者则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只有真正抓住每个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个体化的学习效果。
在“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实践中,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这需要教育者多角度地观察学生,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困惑,教育者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于一个对于文学和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教育者可以引导他们参加文学创作活动、美术培训等,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通过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学得更高效、更有成效。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还要求教育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和能力。
教育者要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一种破解教育困境的良方。
当前,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学生普遍面临着学习压力过重、自主能力不足等问题。
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这个观念与理念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以生为本。
人生是最宝贵的,是我们活动的根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理解并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幸福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立德树人。
立德是传统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精髓。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注重启发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树人,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才华横溢的人才,更要培养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具有高尚品德和坚强意志的人。
通过教育的引导,要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真理,引导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使他们成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可以说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懈地努力,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教育资源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但它并不是全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关心孩子,教育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成为朴实、善良的人。
社会也应该多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正能量、积极向上的示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工作者自身更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推行到中小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脱胎换骨,改变传统教育思路,增强教学能力。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首先,重视学生在多维度上的发展。
教师需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多的研究他们对学习的真实情况,才能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发展学生的自觉性。
学生在学习中要更加了解自己,把握好自己学习态度,要从各个方面来评估自己,纠正差错,促进自身成长,让自身发挥最大作用,上课要认真观察,有问题就要胆敢提出,教学中老师就要布置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去实践,让学生大胆开口表达想法,习得正确的领悟能力。
此外,以生为本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要给学生安全感,增强学习动机。
学习一、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宽容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现方式,并且要给予尊重,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总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力求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做到探究和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乐趣。
以生为本,夯实办学质量的基石
以生为本,夯实办学质量的基石一直以来,教育都被视为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而办学质量更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如何夯实办学质量的基石,是每一个学校和教育机构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而以生为本,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恰恰是夯实办学质量的基石所在。
以生为本,意味着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理念和价值取向。
在现实中,以生为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落实和贯彻。
以生为本意味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快乐成长的也能拥有坚强的体魄和积极的思想。
以生为本还意味着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只有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以生为本还意味着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以生为本还意味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心灵建设,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学业成功的也能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促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发表时间:2013-05-31T11:01:08.32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孙彤[导读] 成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
孙彤(襄阳市实验中学湖北襄阳 441000)【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
围绕学生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快乐成长的学习氛围,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全力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谐成长,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关键词】生本;尊重;平等;快乐;成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影响着社会的未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具有远大理想、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是一种心与心的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
围绕学生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快乐成长的学习氛围,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全力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谐成长,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1.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为构建学生成长的乐园提供思想保证1.1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论英雄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以成绩论人才”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树立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人人成才、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人成才,鼓励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提倡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真正改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逐渐摆脱课堂上的权威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原来的“权威一服从”变成“指导—参与”的新型师生关系,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入学生中间,弯下腰与学生沟通、合作、对话,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把学习变成一种证明自身价值的自觉活动。
1.3一切为了学生,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教育必须要对学生负责,必须要对每一位学生的一切负责,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各项管理工作中,都要牢固树立服务全体学生的意识,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措施,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尽心尽责。
2.用赏识的眼光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助推器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因此,教师要学会把赏识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赏识这个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健康和谐成长。
2.1欣赏、认可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我们不能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更不能求全责备,而要用肯定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包括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这样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发现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其次,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相信只要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
尽管这种进步有大和小的差别,但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获得应有的进步。
同时,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
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度越大,成就就越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
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唤醒学生的自信,告诉学生“你能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欣赏、认可每一个学生。
2.2关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要学会热爱学生。
爱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
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快乐成长。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以所有接受我们教育的学生为本,追求的目标是“人才多样,个个能成才”,这才是我们办教育的真正目的。
学校的发展不能体现在少数学生的发展上,只有所有的学生发展了,才能实现学校的真正发展。
因此在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就应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用爱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去面对学生,培养教育学生,用爱来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心,爱生如子,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们来自何方,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如何,无论他们的成绩好坏,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指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和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从而在学校内真正形成一种无差别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得到和谐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教师的真情付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触及学生心灵。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于喜爱的老师,往往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执教的学科中,爱学,乐学,甚至为博取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进而不断进步。
而老师也会因为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工作。
2.3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还应该科学正确地评价学生。
科学地评价是指全面地、积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分析学生。
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因此,要不断完善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评价内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个人特长以及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
及时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能,我行,我能行”,找到自信。
同时,通过开展诸如“星级学生”评选,“体育竞技月”、“艺术展示月”等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展示,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3.不断优化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学校的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从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身心健康出发,细致入微,春风化雨,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3.1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同时,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常规教育为抓手,全面推进德育工作。
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渗透到教育活动中,实现活动育人;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渗透到环境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渗透到教育服务中,实现服务育人。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的立体德育网络,营造“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德育氛围。
3.2抓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也要从细处入手,从起点抓起,让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一剂良药。
一是抓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可以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植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3.3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建立动态的、不断刷新的德育内容更新机制,将体现新时代、新风尚、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使德育更具有时代特色,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施“开放式德育”和“体验式德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有计划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外、校外主题实践活动,以人人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大力加强家长学校工作,完善家长学校活动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