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等地唐氏庚郎一脉概况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0303)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0303)](https://img.taocdn.com/s3/m/4c6dbf75aef8941ea76e05f2.png)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0303)字辈:一仁有庆,家国荣华,朝(唐荣田提供)45、安徽巢湖唐氏字辈:正祖其建,绍述承宗,曾宏孝发(唐宗树提供)46、安徽萧县唐氏字辈:高詹超成世,怀文景光玉(唐乾坤提供)47、安徽芜湖唐氏字辈:广前世兴(开)(唐海波提供)十二、福建省各宗支1、福建邵武唐氏字辈:天文有世广,祖德日正长2、福建闽侯垚沙浯江到台湾唐家字辈:源吕德发楣乙崇文自福兴家可与仁昌(唐健文提供)3、福建某支唐氏字辈:信敏惠贤良继美(唐友限提供)十三、江西省各宗支1、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相,熙逵锡衍材2、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3、江西省临川宜黄县唐家村字辈:曾光希绍诗礼4、江西省小潭、霞山字辈:民有彝则,正家是先,懋由于思,尚其世延,格遵达道,昭穆永绵5、江西省高安市字辈:长智承忠列类似字辈:?似续悠长,绍承宗列?(唐承德提供)6、江西唐伦祖字辈:家致仕朝月,廷海云高升,扬名耀祖长,贤才宏德泽,兴胜孝友良7、江西乐平字辈:光强发庆延嘉(家)十四、山东省各宗支(主要由迁鲁青州南仇唐氏23世孙唐行永整理)1、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2、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3、山东莒县一支字辈: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4、山东青岛唐氏字辈:启明元会章,礼义道本善5、山东淄博南仇唐氏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迁来字辈:知见应锡曾,元行敬思维,继述承先志,传习裕家修,学成能保大,法立绍宗46功,文官来庆寿,万福肇金生。
(由17世起统一字辈)6、山东滕州市唐氏字辈:传家若克永,纯修学志洪,守怀应大兆,景锡世钦崇7、山东滕州市界河唐氏字辈:富来振启家8、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马宋分支长支九思支:树炳基锡洪,怀有为国志次支九立支:本烈培铭澄,繁荣昌盛家三支尚友支:林然在钟汝,升平安泰世四支尚礼支:桥耀增铎清,和睦勤俭丰原班次采用五行相生排字辈。
四川唐姓:全国第一,南充最多
![四川唐姓:全国第一,南充最多](https://img.taocdn.com/s3/m/826239f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8.png)
四川唐姓:全国第一,南充最多四川唐姓:全国第一,南充最多唐姓图腾四川唐姓支系分布与全国其他省市唐姓支系分布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四川唐姓绝大多数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入川的,支系众多,相同字辈的支系分散在各地,有的支系族人分布在省内10多个县市甚至多个地区,有的一个县内,不同字辈的支系达60多个。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至少有3600个唐姓支系。
四川唐姓人口有170万左右,是全国唐姓第一大省。
在四川各地中,南充唐姓人口超过20万,是全省唐姓人最多的地方。
其次是达州、资阳、广安、成都、遂宁、绵阳、德阳,人口都在10万以上。
春秋战国时期唐姓主要分布在四个地方上一期我们说了唐姓的几个来源,每个来源都有不同的发源地,主要有4个地方:山西、陕西、豫鲁一带、湖北。
春秋战国时期,唐姓主要分布在魏、楚、晋、秦等国,总的来说有4个地区:一是晋阳(今山西太原、临汾),这是唐姓最早的发源地;二是湖北随县一带,也是早期唐姓的聚居地;三是鲁国(今山东);四是秦国(今陕西关中地区)。
这一时期的唐姓名人较多,如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将军唐昧、文学家唐勒、将领唐狡,相术家唐举,魏国外交家唐雎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唐雎了。
唐雎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这篇文章,是中学语文老师要求学生重点关注的文言文之一,为什么呢?因为N年来的语文考试题中,都会变出各种花样来考学生,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会如此。
对于唐雎是否真的“不辱使命”过,如今有不少争议。
有学者指出,《战国策》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古代书籍,主要记录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有一些历史事实,其中的历史记载,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引用寓言故事。
所以,《战国策》的“记言记事具有艺术虚构”,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看待。
唐雎胁迫秦王的情节是虚构的,不能作为真实的史料记录。
原因是,《战国策·魏策四·秦魏为与国》中说,唐雎当时已经90多岁了,主动请缨去游说秦国;而在《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不但比较年轻,还能与年富力强的秦王相抗衡。
四川省营山县芙蓉山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四川省营山县芙蓉山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56aad789eb172ded63b788.png)
通过三个要素单项分析结果的加权平均得出吸引力综合评价数值。各项 评价因素的权重赋值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取值如下:经济活力权重值0.297, 产业结构因素权重值0.540,经济收入因素权重值0.163.
评价结果:由于本区域处于城乡交界地带,建设相对滞后,本项评价结 果普遍分值较低,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力有待加强。
Strategy positioning
基础条件篇
一 、项目概况
区位分析
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是南充的 东大门,与蓬安、仪陇、平昌、渠县相邻,古往今来均系川东北经济、文 化重镇。
芙蓉山景区位于营山县县城中心东北方向约3公里处,省道S204以东, 营佛环线将整个景区环绕其中,石佛路从内部通过与营佛环线连接形成四 通八大的道路系统。芙蓉山景区地处大巴山余脉,周边丘峦叠嶂,灵秀圆 润。规划用地面积约4.68平方公里,内含英山县城半径40公里范围内唯一 合法的寺院佛尔寺,是营山佛教信仰者生活的场所,也是当地中华传统文 化的基地,同事也是县城森林公园所在地,是县城及其周边地区业余文化 生活、旅游休闲的场所。
Lotus Mountain The Scenic And Supporting Planning 2013.08
城市宜居新标向,城北生活主轴线 为营山新城建设揭开第一乐章…
中 国·南充市·营山县 营山县芙蓉山景区及新城过渡区城市设计
Lotus Mountain The Scenic And Supporting Planning 2013.08
PART 1
规划区
规划区
中 国·南充市·营山县 营山县芙蓉山景区及新城过渡区城市设计
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65271f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d.png)
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
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唐姓是中国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唐姓姓氏源流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
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
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
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
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
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
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
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唐姓迁徙分布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
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
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
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唐姓历史名人唐昧(?-前301),战国时楚将。
昧一作蔑。
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攻楚方城,他率楚军夹沘水列阵,相持六月,后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被杀,楚失去宛、叶以北地。
四川省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等地唐氏庚郎一脉概况
![四川省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等地唐氏庚郎一脉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afa1716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b.png)
四川省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等地唐氏庚郎一脉概况四川省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等地唐氏庚郎一脉概况郡号:晋阳郡始祖:庚郎公徒迁概况:吾族始自晋平阳(古代平阳,今为山西临汾、运城两地级市辖境,解放初称晋南专区),后南迁西徏至荆楚、金陵(金陵即今南京市)形成旺族。
明之前居上海县(今上海市)。
远祖唐庚郎明朝洪武年间由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马泉浦庐墓田里移居湖南永州府零陵县进贤乡忠信里矮子渡龙芽园,即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高桥村七组龙皇塘。
为响应康熙33年岁次甲戌(公元1694年)正月诏,公元1697年(清康熙36年),庚郎嗣孙唐傅越郎的四个儿子:应奎、应崖、应銮、应美,四胞弟的第三代及第四代其中的21户子孙举家全移,顺萧水、湘江,溯长江、嘉陵江而上到达川北,置业于今四川省仪陇县、蓬安县、营山县、巴中市、绵阳市等地。
明洪武期间,我族始祖唐庚郎公移湖南零陵矮子渡,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庚郎公之曾孙共有五大房(因湘、川老谱记载有异,故按湘谱结合川谱资料整理),长房荣洪、次房荣浩、三房荣滨、四房荣法、幺房荣沛,居矮子渡的龙皇塘,即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高桥村七组,当地查明现有人口100人左右。
300多年前(约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左右)一支移居到潇水河对面,距离矮子渡龙皇塘几里路,今属零陵区富家桥镇何家坪村,查明当今100人不足。
另一支约清初移居道县有智乡双锦堂,今双牌县江村镇和平村,当今人口300人左右。
现如今,包括到外地工作的,零陵三地当今庚郎公后裔共约五六百人。
长房唐荣洪,其后裔集中居住矮子渡高桥村。
其脉先祖墓地在零陵满姑脑山、东瓜田、大花山、生花岭、琇球塘、杨梅山、周家上手窖、毛竹山、横岭、蔡家巷桐子坪、岭上山一带。
次房唐荣浩,其后裔集中居住在矮子渡高桥村。
另一支清初移居道县有智乡双锦堂,今双牌县江村镇和平村。
其脉先祖墓地在零陵矮子渡及江村镇和平村凉水井横冲口、长冲口、黑累方免子塘、陈皮洞十家塘、黑累方白虎沟。
唐姓字辈一览表
![唐姓字辈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8ead15863968011ca2009155.png)
江苏徐州睢宁县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
"堂号:继尧。
广西全州沙坪、广西灌阳、四川岳池红星、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字辈: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
湖南善邑唐氏字辈: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启";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一支:"昌升平如"。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
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湖南浏阳唐氏字辈: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着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杨氏家族辈份—四川
![杨氏家族辈份—四川](https://img.taocdn.com/s3/m/fe5149442b160b4e767fcf1d.png)
2010级杨海工作天数:20天;1.21——2.2:13天;2.18——2.24:7天;工作内容:修改QP-164、QP-440、QP1041制坯、预锻、终锻模具,并进行相关数值模拟分析;指导研二师弟师妹完成开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慎踪追远,饮水思源,问祖寻根,传承后世。
我最近重新整理了《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希望对同样在苦苦“问祖寻根”的杨家子孙们有所帮助。
下转《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卷2)》,请您提供并修正,更新中…… 共15卷:卷1卷2卷3卷4卷5卷6卷7卷8卷9卷10卷11卷12卷13卷14卷15四川————————————————————————————————————————-----------四川安岳县横庙/鱼龙/协和/石板/新建乡/湖南泸溪县各场镇杨氏“清白传家”(祖籍湖南泸溪县一都阳)字辈:“伏宣子廷杨,仲元启秀长”。
----见:《杨氏字辈考证》,本支QQ群:56191035。
四川安岳县鱼龙乡南泉村1组(祖籍江西泰和,始祖杨智通)杨氏字辈:“智世彦永兴,万焕杨有洪,昌盛其本正,文光玉斗星”。
四川安岳县杨家湾杨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天道成其德,忠和玉大元,明星光上国”。
四川安岳县两板桥镇杨氏字辈:“再正通广昌,胜秀显文章”。
四川安岳县龙台镇/射洪县杨氏字辈:“亭秀昌祖德,春选必登芳”。
四川安岳县建华乡长岭村3组杨氏字辈:“祖廷永正,朝世大明,诗书义礼,文行忠信”。
四川安岳县护建乡6村杨氏字辈:“盛朝大有奇,简拔中书普”。
四川安岳县周礼镇/千佛(祖籍湖南会同县若水乡管洲村)乡杨氏字辈:“于文明盛世,龙凤呈祥,先泽攻博,兰桂腾芳,忠勇建树,孝友定张,笃信修睦,端庄纯良,景星永兆,集庆经常,麒麟献瑞,华祚繁康,善化寰宇,福萌乡邦,清廉恪守,四如馨香,佐熙宏治,勋书天章,北极之贵,奕代辉煌,行文布智,源远流强”。
四川安岳县九龙乡/驯龙镇(祖籍江西省瑞州府新昌县,始祖杨天开)杨氏字辈:“高登文章祖,世代永联兴,有志青云汉,名魁显朝廷”。
四川重庆唐氏宗谱排辈
![四川重庆唐氏宗谱排辈](https://img.taocdn.com/s3/m/084b5b2252d380eb62946d54.png)
重慶開縣唐傳貴收集整理四川唐氏、省、市、县大宗支字辈1.啟茂公:後裔字辈啟(启)仕弘明宗(中),德能永继從(从),先传昌後(厚)慈,世代慶雲龍,遠紹平阳澤,高成文思功(恭),興家丁道本,安邦定国同。
(重慶開縣開竹鄉玖等坡大路湾支派)啟公后裔各房有待考究续录。
宗祠遺址在大路灣!2、唐瑜一脉字辈:明代(1-20)字辈:王鱼心人锦,之时宗登阶(虞世),陶火永良儒,籍元绍祖(兴)怀。
仁祖支(21-40)字辈:纯武敦仁义,经文振大勋,中和能守定,可必得荣兴。
新派( 21-40 )字辈:宗功先德盛,启佑贻谋传,忠厚徵悠远,昭融世继贤。
倌祖支(9 -28)字辈:时泽仕大级,运思爵联芳。
承元忠孝义,经伦启后昆。
佑祖支(7 -26)字辈:时宗思现王,文运恒通言。
自天开道全,德大继世怀。
俨祖支(17-36)字辈:文学传世代,荣华自成名。
得志朝天子,富贵长发兴。
价祖支(8 -47)字辈:宗登光鼎秀,文山廷全学。
有志建功大,正一朝国安。
元世崇儒恭,宗仁方配先。
甘肃分支(9 -33)字辈:自元建朝(单字),生延若(单字)国,善年科子延,继嘉兴云世,中致光宗于。
佶祖支(6-30)字辈:之时懿敦阶,陶鱼国献春,传世代科明,尧舜朝天子,诗书启后人。
新派(11-30)字辈:陶火国从学,传世代荣华。
富贵成尧舜,诗书启后人。
新派(13-32)字辈:国学文永代,荣华自成名。
得胜朝天子,诗书启后人。
鲤祖支(2-41)字辈:鱼业棣朝友,仕文珍国大。
茂两廷全学,开正显荣华。
源远流自清,德厚福必加。
虔城光宗念,屡代永发达。
鲤祖支(5-44)字辈:朝友尧应维,彦两廷学永。
世代永先德,家邦永安宁。
令绪中天启,兴源道德全。
文明隆代传,家国永昭宣。
主要分布地:达州宣汉、成都、南充、重庆万州、开县、陕西紫阳、甘肃古浪等地。
2、唐庚郎一脉字辈:明代至早清宗辈:……衡贵荣华付应兴廷希宗(啟) 承。
1804年仪陇续谱添字辈:长房字辈:一朝肇建,尚克以时;昌明鸿序,世学遵之。
四川省唐氏宗亲字辈(三)
![四川省唐氏宗亲字辈(三)](https://img.taocdn.com/s3/m/2775a3a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e.png)
四川省唐氏宗亲字辈(三)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福寿村
九再仲钦尚以敬登文永
世应国祥兆德寿祚高明
爵享万钟粟禄增亿代春
景象乾坤定纲常纪朝庭
仁崇礼可盛均沾荣焕恩
后贤智慧聪勤俭善称颂
富贵福根深创业献奇功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天福镇安家架构村
元享义贞天道之祥
仕才相纯梦承易恒
福柏荣跃吉逢昌毕
科德宏大良广安康
孝弟忠信书声永振
名登金榜光前裕后
时绍清太克兆慎方
今锡孔维啓登有上
雍傅和章恩玉里光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老观镇双庙村祖宗壬子付讳荣仲国尚
胜正三阳开仕登联科显
仙容金玉来茂美达前俊
群英冠步台树立名嘉会
时中诚攀才文博舒广秀
厚德崇高志光耀万代兴。
杨氏入川迁徙分布
![杨氏入川迁徙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9175af3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2.png)
杨氏入川迁徙分布弘农氏族,四知遗训至关西,七字分封由唐末。
唐末靖州杨再思氏族一支,字辈定为'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回运转,这七字符号。
大多数后裔已沿袭千年不改。
由于战乱,饥荒,迁徙等原因,七字鼻祖再思后裔遍布四面八方,从这部分统计数据看,虽然出现字辈多样化,但或多或少看得出'七字杨'的影子,这些支系是杨再思后裔呢?还是杨家将之后呢?备受争议,一一列出来,供大家寻根问祖做参考。
01、贵州大部分地区一直沿袭正宗字辈'再正通光昌胜秀'02'重庆秀山、酉阳等地多为七字'再正通光昌胜秀'03、湖南湘西多数是'再正通光昌胜秀'04、广西乐业、白色、凌云、田林多为'再正通光昌胜秀'05、云南分布有少数'再正通光昌胜秀'06、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多村多数为杨姓,移迁始祖杨顺洪兄弟二人,康熙36年携妻子儿子数十口奉旨从湖南省靖州通道县福佑乡杠冲团村入川,插地乐至、安岳、遂宁边界三地,以“顺”字开头,新排班辈60代:“顺进秀再政,通光昌盛荣,朝廷文武显,永远万代兴,富贵长悠久,福寿延遐龄,操守体清洁,泽心存忠厚,志高居上品,为国立功勋,作善添吉庆,修德安太平。
”07、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镇杨氏字辈:“再正通广昌,胜秀显文章”08、四川资阳市安岳县护建乡(始祖杨再春)、共和乡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应秀,朝中万代富贵荣,熙和邦家度国君”09、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共和乡(入川始祖杨再学杨再儒杨再文杨再景)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骏秀,明文思安显宗佑,尚遇朝廷宗 * *,兴仁世代方能茂”10、四川成都市彭州市杨氏字辈:“再正通光聪,胜镜维朝邦,云华成世定,家国秀文芳,祖继传清白,宗远运策长,富贵启明星,后代子贤良”。
11、四川内江市隆昌县太平铺杨氏字辈:“再胜通光定达,映郁荣华联芳,文章必显道德,金玉永传家邦”12、四川绵阳市三台县鲁班镇干湾子渡槽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盛进”13、四川德阳市、湖南邵阳市武冈市荆竹镇同兴村三角塘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盛秀天开张,太运文明远,征元进复常,诗书常四九,礼岳邵先长”14、四川达州市开江县杨氏字辈:“登进启君,再正通光昌志秀”15、四川南充市顺庆区杨氏字排:“再正通光昌胜秀,世承先泽大其家,文章道德人崇仰,祖国功名自日华”16、四川南充市高坪区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顺俊秀荣方,仁洪怀先志,德道绍中堂,文明天启运,佐廷万世良”。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历史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fa232e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3.png)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历史四川省市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川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
幅员面积1633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
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巴西郡宕渠县。
唐武德四年(621)于今县治置朗池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营山县。
古城遗址,有三处可考。
十景虽残,而白塔巍立。
隋唐时与峨嵋齐名的上石刻与摩岩造像,历历在目。
更有宋代窑藏、恐龙化石、李特读书堂、青羊宫、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龙兴寺等文物胜迹。
书画代有名人,工艺不乏巧匠。
从宋至清,57人中进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誉。
在当代,杨伯恺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农民运动为“全川之冠”。
193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5900多名营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改革开放以来,营山历届领导班子,坚持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团结实干中探索创新,在奋力追赶中实现跨越,不断致力于改变营山落后面貌,营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革命老区焕发出蓬勃生机,勤劳、善良的营山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更为灿烂的现代文明,正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营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
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相邻,北与相依,东北与相连。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
东南与渠县接壤,西南与蓬安县相邻,北与仪陇县依为唇齿,东北与平昌县错如犬牙。
幅员面积1634.27平方公里,山、丘、坝兼而有之,地势北高南低,略向东南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
营山多层次的地形,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地上再生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有960多种。
大宗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和高梁、豌豆、胡豆、大麦、黄豆等。
大米、豌豆以其质量见长,70年代曾远销东南亚。
经济作物中,红麻、苎麻、黑瓜子、油菜、花生颇负盛名。
唐姓的来源介绍
![唐姓的来源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89a52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f.png)
唐姓的来源介绍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唐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唐姓简介唐姓发源地有: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
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600余万,为全国第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6%。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
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有分布。
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
唐姓源出1.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郧,舜帝是黄帝十世嫡长孙姓姚名重华。
尧舜是他们的谥号。
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
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
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
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
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
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2.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3.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4.源于回纥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5.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
全国唐氏宗祠堂大全
![全国唐氏宗祠堂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95886a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e.png)
全国唐氏宗祠堂大全全国唐氏宗祠堂大全唐氏宗祠,山西省太原晋源区晋祠镇唐氏宗祠,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唐氏宗祠,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荆川公园唐氏宗祠,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唐氏宗祠,浙江省金华市黄店镇上唐村。
唐氏宗祠,浙江省泰顺小港唐氏宗祠,安徽省石台县大演乡唐村唐氏宗祠,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钱桥镇,唐氏宗祠,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唐氏宗祠,福建省闽侯县南屿镇尧沙村唐氏宗祠,福建省云霄永锡堂唐氏宗祠,福建省闽侯高新区南屿尧沙月山531号, 唐氏宗祠,福建省晋江市唐厝唐氏宗祠,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唐氏宗祠,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唐氏宗祠,山东省淄博沂源芝芳唐氏宗祠,湖北省孝感澴川唐氏宗祠,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陈巷镇唐氏宗祠,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三塘镇唐氏宗祠,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枫木桥乡永兴村,唐氏宗祠,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下桥三塘村唐氏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南岗街道唐氏宗祠,广东省肇庆市顶底村唐氏宗祠,广东省龙川唐氏宗祠,广东省信宜金洞镇平地六楼村唐氏宗祠,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苏湾都仙门乡唐氏宗祠,广西省贺州昭平县五将镇文曲村文竹寨唐氏宗祠,广西省崇左市江州镇粥铺村唐氏宗祠,广西省桂林市灌阳县灌阳镇唐氏宗祠,广西省全州绍水高田唐氏宗祠,广西省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唐氏宗祠,广西省都安县唐氏宗祠,广西省风水探索里程六十唐氏宗祠,广西省回龙唐氏宗祠,广西省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唐氏宗祠,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金宇街道办事处唐氏宗祠,海南省儋州唐氏宗祠,海南省琼海市菠萝园村唐氏宗祠,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坡博路唐氏宗祠,海南省海口攀丹唐氏宗祠,四川省内江威远县新场袜子丘唐氏宗祠,四川省遂宁左家坝唐氏宗祠,四川省蓬安鲜店唐氏宗祠,云南省黑龙潭唐氏宗祠,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南八公另名重现江湖
![南八公另名重现江湖](https://img.taocdn.com/s3/m/80a6006e168884868762d6d2.png)
南八公另名重现江湖自从2009年仲夏,南阳康氏文化研究会的东风吹拂着梅山荡漾起富有勃勃生机的无边绿色波涛的时候,催动了梅山康人又一轮寻根问祖的进程。
一方面部分血浓于水的执着者勤研可见旧谱中的历届谱序,已经初见端倪。
另一方面部分外徙同宗为了寻找祖源,积极发布当年携带的手稿本族谱资料,不仅多个支系已衔接到位,而且也给老家研究者提供了比较原始的资料。
如四川省康继宗亲译著的《永州郡零陵县古(康氏通谱)》爆料:南八公另有其名——万八郎!根据永州市零陵县古《康氏通谱》记载:元朝末年及明初年间,先后入湘居永州郡的康氏支派以江西泰和县徙者居多,也有从陕西省蓝田县,甘肃省陇西县入湘落业者。
按字辈字的同异计有十个支派,其中排列第三的“入湘元世始祖万八郎,元末元兵扰患,遂将其主业移于同堂,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陂金仙庙来湖南省中部邵阳新化县,二世主发诏政授‘光绿大夫’,师教后辈。
其后分别居安化九都黄沙龙坳,后世春发公徙新化县石马三都地名陂头,胡发迁太平乡青峰太公山等地。
民国三十二年前的字派:万发正春天,福仲应景祥,瑞宗秉万延,显元民自兴,光......。
另一支字派:选玉福文章,钟明大邦光。
” 查新化福十六房字辈于六修族谱为:福仲应囗祥,瑞宗秉万廷,显元民自兴(以下接光字同)。
“囗”阙字在永州谱上为“景”字辈字,可填补新化谱上之空阙。
其“万、发、正、春、天”在新化谱上相对应是:南、诏、仲、发、季。
其全称为“万八、发诏、正仲、春发、天(龙)”,在新化谱上全称对应为:南八、发诏、政仲、春发、季(四)。
这五代或按字辈计或不按字辈字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古谱上是按传统谱上书写的是族名或班名!在永州郡古谱上“天”字辈,可以佐证新化谱上的“季”字辈既“天”字辈。
因季九兄弟的字号上均有“天”字,兹不赘述。
永州谱上的“万八”也应是老谱上的“万”字辈?!有待江西同宗老谱寻证。
从其字派字相同相合来分析,永州古通谱这支是为新化康氏福十六房所分徙,其字辈是早期用的字辈字。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年0303)
![中国各省市唐氏字辈1400支(2015年0303)](https://img.taocdn.com/s3/m/ba4d2ffd6529647d272852bb.png)
重庆市各区县唐氏字辈334支(20150302)追本溯源,寻根问祖,修谱联宗,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大事。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本。
根固则枝叶茂盛,啃果思枝,饮水思源。
古人云: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人,生有父则有祖,有祖则有宗。
追本溯源,认祖归宗,此乃家业不朽,人丁兴旺,光宗耀祖之举。
衷心的希望我唐氏族人携起手来,修我唐谱,育我唐人,兴我唐氏,旺我唐族。
家族盛会联宗亲,团结齐心绘宏图。
——摘自贵州分会讲稿本人重庆綦江唐光亮(寻亲专用QQ:1214797550,綦江第一支),前不久看到唐建新宗亲在网上公布的四川地区六百多支唐氏字辈,然而并没有相对完整的重庆地区的字辈,于是萌生将重庆地区唐氏字辈收集整理在一起的念头。
为了便于宗亲查找各支系的辈份字派,我收录了重庆地区334支字辈,请按各区县的宗支查找。
以下所有字辈均收集于网络,不少是网友口传心记,有的仅是三两字,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实地考证,错谬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宗亲不吝添加、核对、修改,所有字辈我均保留有原始出处,需要的宗亲可与我联系。
在此,感谢荣昌唐氏宗亲会宗谱编修组提供的荣昌唐氏字辈,感谢合川支会唐明刚宗亲提供的合川唐氏字辈!感谢大足支会唐君奇宗亲提供的大足唐氏资料!另外征得四川唐建新宗亲同意,将《四川唐氏600多支字辈》全文附后,便于各位宗亲搜索!重庆地区唐氏QQ群大全,欢迎唐氏宗亲加入指导。
重庆綦江唐氏宗亲群,群号:136484679;唐氏宗亲重庆分群,群号:49201430;重庆唐氏宗亲联谊群,群号:40876575;中华重庆唐氏总会,群号:198909298;重庆荣昌唐氏宗亲群,群号:227893096;重庆合川唐氏,群号:362829814;中华唐氏大足区分会,群号:165943694;重庆永川唐氏宗亲群,群号:289039306;重庆彭水唐氏宗亲群,群号:284575311;梁平唐氏家族,群号:245025736其他一些人气较旺的唐氏QQ群。
四川南充仪陇县1985年姓氏人口统计
![四川南充仪陇县1985年姓氏人口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cd9cb04b73f242326c5f4c.png)
.
'. 四川南充仪陇县1985年姓氏人口统计
仪陇县1985年全县863413人,345个姓氏。
1-10人的姓氏120个,11-100人的姓氏54个,101-500人的姓氏49个。
1万人以上的姓氏19个:李、王、刘、陈、张、何、杨、吴、唐、邓、周、罗、许、胡、黄、林、彭、袁、郑,共537240人,李姓63794人为最多。
5001-10000人的姓氏有22个:易、蒋、赵、肖、龙、饶、朱、谢、郭、文、高、谭、马、曹、余、魏、徐、孙、廖、汪、蔡,共148942人。
1001-5000人的姓氏有56个:姜、杜、龚、舒、黎、陆、程、满、齐、任、毛、安、漆、于、扶、田、戴、熊、莫、伍、董、邬、潘、向、聂、苟、鲜、姚、严、侯、红、石、贾、欧、曾、席、夏、汤、康、丁、尹、甯、景、傅、梁、吕、冯、祝、苏、邱、涂、贺、钟、宋、阳、晏,共141050人。
501-1000人的姓氏25个:秦、雷、赖、兰、温、鲁、米、范、万、颜、纪、叶、韩、蒲、樊、乔、邢、敬、常、沈、佘、薛、靳、闵、后,共19437人。
前言唐昭宗光化年间为避战祸,蓝氏迁至杳无人烟的地方开荒种畲,自耕自食,并与他姓共同
![前言唐昭宗光化年间为避战祸,蓝氏迁至杳无人烟的地方开荒种畲,自耕自食,并与他姓共同](https://img.taocdn.com/s3/m/b2ec133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8.png)
前言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百越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
赵佗南征置县以后,“和辑百越”、“与越杂处”,长达2000多年的岁月嬗递,融就了源远流长、灿烂丰厚的客家文明。
这域曾经是客家先民聚集地的岭南古邑,向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
每个家庭、家族无不看重自己处世思想、应世经务、学习态度对子孙的影响,要求子弟继承家庭、家族的良好家风,而这种传承的载体就是家训。
这些蕴含了希望和期待的家训,形式多样,体裁有散文、诗歌、格言等;内容丰富,涵括了遵纪守法、和睦族亲、孝敬父母、祭祀祖宗、婚姻家庭、修身齐家等。
作为一种家教读本,家训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
”据资料显示,河源350多万人口中分布着840个姓氏,前十位姓氏分别是黄、陈、刘、张、叶、李、曾、钟、谢、吴。
综观这些族姓的家训,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聚着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结晶,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启迪童蒙,矫正人生方向。
教育之施,首重童蒙。
“童蒙养正,圣功也。
”渐渐地,这些家训以成文的名言、名篇和不成文的口头谚语根植于民间的土壤之中,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生活经验之谈,也是先辈们以自己的行为给后人留下的榜样,陶冶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情操、理想襟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连平司前村视察调研时,对当地把家训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所凸现的作用和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苏轼)那些一直如影随形、似水就岸般浸淫人们的家训,已经积淀为地域文化的人生智慧,透射出永恒的理性之光,与当今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一脉相承,或高度契合,极富教育性、哲理性、针对性和情感性,切实浅近,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整理研究这些家训文化,科学继承,辩证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四川仪陇许氏源流(已加密)
![四川仪陇许氏源流(已加密)](https://img.taocdn.com/s3/m/e72b45cece2f0066f533223a.png)
四川仪陇许氏源流仪陇县许姓,有支在湖广填川时已在四川省营山县居住了三百多年,后迁渠县,又到仪陇,这支许姓在张献忠屠四川时躲过了一劫。
其余大部分大都由广东韶州府乳源县许念二郎后裔湖广填川时迁来,称为客家许姓。
故老相传从广东入川到仪陇同宗许姓有八房,现发现六房,其余二房暂不可考。
一、入川祖许伟二郎妣张氏生四子,廷璋、廷昌、廷理、廷学兄弟四人于雍正五年(1733年),从广东韶州府乳源县均容清溪洞中村迁西蜀顺庆府仪陇县新丰里柏果坝小地名周家湾茶头寨坎下落业,雍正十一年(1739年),归广东捡许伟二郎骸骨入川葬于乌龟包。
后裔居马路许家湾(现兴犀角村)、马梁寺(现周河岐山村)、周家湾(现周河神溪村)以及武棚、福临、巴中群乐。
二、入川祖许帝仰,从粤乳源迁蜀仪陇马鞍,有二子,长曰乾万次曰坤万,有三孙:许奎先、许碧先。
三、入川祖许廷仕偕张氏于康熙辛卯年(1711年)来川,在顺庆府邻水县西千口落业历十八年又落籍于仪陇县兹土走乌岭下香炉沟。
有五子:开仁、开义、开礼、开智、开信。
四、入川祖许廷学,韶州府乳源县均容埝塘湾人,其父帝康卒于粤葬韶州乳源,母林氏于康熙初年,率子廷学别广东迁西蜀,至绥定(今达州),大竹四五载,复迁移仪之琳琅寨下西饭湾(现大垭村)落业而居。
廷学生开珍、开文、开锡,后裔居周河何家湾方坝,水口,马鞍。
五、许帝宪(宪章)后裔居周河,杨桥许家沟。
六、入川始祖许帝旺妣彭氏、林氏,生四子廷安、廷富、廷尊、廷荣(四子俱彭氏所生)。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二太君引负廷安、廷富、廷尊、廷荣兄弟四人过四川北道顺庆府仪陇县新丰里地名柏果坝御屏山下立宅住居,其后裔或居仪陇武棚一带。
班辈:帝廷开景兆、学士际昌明、期尔宏世德,宗泽大有成;家声克丕振,基业善继承,勋名光上国,忠良定泰平。
整理人:2010.6.29。
古老的营山
![古老的营山](https://img.taocdn.com/s3/m/639b1a9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6.png)
古老的营山李定国【期刊名称】《文史杂志》【年(卷),期】1996(000)002【摘要】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巴河与嘉陵江之间,北连仪陇,东北接平昌,东南与渠县为邻,西南与蓬安交界.古老的县城座落在土肥水美、阡陌流全的浅丘平坝地区.县城东郊,矗立着一座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的九级回龙塔.塔的正门镌刻着“砥柱回澜波澄朗水;奇峰拔地秀启绥山”的对联,塔顶门额上刻着“文运出震”四个大字.它告诉人们:营山是一个水秀山青、文昌人杰的地方.营山历史悠久.汉朝时候是治地设在今渠县土溪乡的宕渠县的属地.从南朝梁到宋朝的460多年间,在今营山境内的安固乡、三元乡、黄渡镇建过安固、绥安、宕渠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今蓬安境内的相如县划出一部分在今营山县城所在地设朗池县.北来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朗池为营山.因县城周围,山峦起伏,形如营垒,故以名之.世世代代的营山人,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根据零星史料和出土地文物,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这种人很可能就是后世所指的赉人,活动在流江河一带的一个土著民族.在距今大约七八千年前,他们能够制造、使用石斧、木盾、弩弓等武器,并能用火和捕鱼,过着以渔猎为主的生活.以后,又开始了农业生产.今天营山境内沿河一带崖壁上的石洞,就是他们的崖墓.赉人勇猛善战.能歌善舞.与其他民族?【总页数】2页(P40-41)【作者】李定国【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相关文献】1.一个古老戏剧中的古老声腔——祁剧高腔及其风格特点探析 [J], 张驰2.古老的房子——一座距今8000多年前的古老城镇的考古发现 [J], 吴鸣3.古老的“扭达” 精美的技艺——简介互助土族妇女的古老头饰 [J], 忞愫4.山里来了热心人——民盟四川省营山县总支“盟绿合作”帮扶营山县锁口村工作侧记 [J], 川盟5.我国发现约6亿年前的古老动物可能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动物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等地唐氏庚郎一脉概况
郡号:晋阳郡
始祖:庚郎公
徒迁概况:吾族始自晋平阳(古代平阳,今为山西临汾、运城两地级市辖境,解放初称晋南专区),后南迁西徏至荆楚、金陵(金陵即今南京市)形成旺族。
明之前居上海县(今上海市)。
远祖唐庚郎明朝洪武年间由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马泉浦庐墓田里移居湖南永州府零陵县进贤乡忠信里矮子渡龙芽园,即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高桥村七组龙皇塘。
为响应康熙33年岁次甲戌(公元1694年)正月诏,公元1697年(清康熙36年),庚郎嗣孙唐傅越郎的四个儿子:应奎、应崖、应銮、应美,四胞弟的第三代及第四代其中的21户子孙举家全移,顺萧水、湘江,溯长江、嘉陵江而上到达川北,置业于今四川省仪陇县、蓬安县、营山县、巴中市、绵阳市等地。
明洪武期间,我族始祖唐庚郎公移湖南零陵矮子渡,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庚郎公之曾孙共有五大房(因湘、川老谱记载有异,故按湘谱结合川谱资料整理),长房荣洪、次房荣浩、三房荣滨、四房荣法、幺房荣沛,居矮子渡的龙皇塘,即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高桥村七组,当地查明现有人口100人左右。
300多年前(约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左右)一支移居到潇水河对面,距离矮子渡龙皇塘几里路,今属零陵区富家桥镇何家坪村,查明当今100人不足。
另一支约清初移居道县有智乡双锦堂,今双牌县江村镇和平村,当今人口300人左右。
现如今,包括到外地工作的,零陵三地当今庚郎公后裔共约五六百人。
长房唐荣洪,其后裔集中居住矮子渡高桥村。
其脉先祖墓地在零陵满姑脑山、东瓜田、大花山、生花岭、琇球塘、杨梅山、周家上手窖、毛竹山、横岭、蔡家巷桐子坪、岭上山一带。
次房唐荣浩,其后裔集中居住在矮子渡高桥村。
另一支清初移居道县有智乡双锦堂,今双牌县江村镇和平村。
其脉先祖墓地在零陵矮子渡及江村镇和平村凉水井横冲口、长冲口、黑累方免子塘、陈皮洞十家塘、黑累方白虎沟。
岳庙、蜈蚣岭、索子坝、竹山、茶山、虎岭铺、阻水坪、黄心岭、何家祠、有头山、河家坪、虎岩辅一带。
三房唐荣滨,其后裔集中居住矮子渡高桥村,1697年荣滨之孙唐傅越郎的儿子应奎、应崖、应銮、应美胞弟四人的部分嗣孙共计21户,三代同堂奉旨迁入四川,分别定居在仪陇、蓬安、营山一带。
其脉先祖墓地在矮子渡及移川后各脉定居地一带。
大房应奎后裔共十户移川,分别是:唐希逵、唐希逸、唐希美、唐希浩、唐希贤、唐希官、唐希舜、唐希洪、唐希敏、唐希通。
其后裔集中居住今仪陇观紫镇长虹玉皇冠唐家湾,三道坎帽合山下泉水村三队唐家湾,丁石寨坎下泉水四队长虹水库岩,泉水五队袁家嘴,观紫镇长春六社黄连脚,观紫镇中学母家井周围一带,观紫镇阳光村梨树垭附近、仪陇老木大兴村4、7社,老木乡香炉寨坎下、老木乡民生村、老木乡陵水村新桥河、老木乡苏坪村奄子湾、(大仪镇民乐村,小地名:唐家桥;群力村一社,小地名:唐家湾;群策村二社,小地名:芳家湾;四社,小地名:唐家桥;奋斗村四社,小地名:石咀子;老木乡长远村三社、五、六社,小地名:裤裆田;京都村三社、五社;张公镇百锁村一社;三蚊镇三台村—社;先锋镇燕山村五社;龙门村四社;观紫镇长春九社;上述宗亲分别属于大房哪位移川祖后裔待考)、广元,仪陇县歧山乡海井坝村、仪陇双庆乡踏水桥;希敏公之子宗坦公、宗琏公、宗仕公三胞弟于乾隆初期置买绵州北乡十里,其后裔现主要分布在绵阳市游仙区柏林镇高唐村及其周边。
先后又有部分后裔移居到了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文昌宫村何家边、寇家边、尚家梁,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丫河堰三墩桥(尚家坝),绵阳市游仙区街子乡王家坝,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石桩桠,绵阳市游仙区太平乡南山寺,绵阳市游仙区柏林镇场镇以及三大队二队、七队,江油市厚坝镇金银湾(现厚坝镇街上)等地。
仪陇三蛟乡范家垭侯里坝、巴中市观音井观音桥、巴中乐丰,仪陇日兴镇马路乡白庙村、峨山村,苍溪县运山镇文庙村和双龙村3组(烂田湾),还有的迁到苍溪县岳东镇、文昌镇等地。
二房应崖后裔共六户移川,分别是:唐廷福、唐廷寿、唐廷益、唐廷星、唐廷严、唐廷书。
其后裔集中居住今仪陇县银山乡清明桥村7社;仪陇县双胜乡火井村4至7社;蓬安县鲜店乡鲁班石村1至7社;蓬安县金甲乡定顺村2、3、7社,大屋基村5、6社,小地名——尧溪桥松树沟,其中:定顺村7社、大屋基村6社都姓唐;营山县回龙镇幸福团山村(小地名:高笋沟)7社、13社以及回龙镇翻身村(小地名:水观音)、增产乡光辉村等地。
三房应銮后裔共二户移川,分别是:唐廷元,唐廷仁。
其后裔集中居住今蓬安县骑龙乡白石包村8、9社。
今仪陇县张公乡金垭村一社、乐安村、长坪村、百锁村一带。
幺房应美后裔共三户移川,分别是:唐廷羲、唐廷时、唐廷?。
其后裔集中居住今营山县回龙镇天台村5社、6社、7社(小地名:马家沟)、大磨村2社(小地名:马家大磨)、瑶坪村1社;营山县郎池镇天平村8社、11社、12社;营山县朗池镇兴云村3社、5社、12社、13社;营山县丰产乡联盟村、打石湾村;营山县增产乡三清村13社、野马
村10社;仪陇新丰里九龙山凤凰埧,今仪陇县老木乡民生村一带,观紫镇长乐村8社、9社,小地名:苦竹林。
四房唐荣法,其后裔集中居住矮子渡高桥村。
其脉先祖墓地在零陵粟山坪、蚌壳冲、枫木冲、老祖山、井冲、半边岭、西瓜田一带。
五房唐荣沛,其后裔集中居住矮子渡高桥村。
其脉先祖墓地在矮子渡高桥村一带。
一支迁今零陵富家桥镇何家坪村下霸洞属哪房待考。
唐氏庚郎族字辈:
明代至入川前字辈:……衡贵荣华,付应兴廷,啟(希)正(宗)仁(大、承)
大房应奎后裔字辈:一朝肇建,尚克以时,昌明鸿序,世学遵之。
礼道为宪,信义是师,太上宜恕,其进在慈。
二房应崖后裔字辈:一朝肇蔚,尚克以光,昌明鸿盛,世学遵扬。
礼道为则,信义是方,太上宜慎,其进在祥。
三房应銮后裔字辈:一朝肇治,尚克以平,昌明鸿继,世学遵经。
礼道为重,信义是敦,太上宜和,其进在纯。
幺房应美后裔字辈:一朝肇显,尚克以先,昌明鸿有,世学遵元。
礼道为贵,信义是贤,太上宜孚,其进在天。
最早修谱年代:最早修谱年代无详细记载,后有明初续谱、1804年续谱、2002年和2013年续谱(2002年仪陇部分续谱、2013年营山幺房续谱,均只收录了部分宗亲)。
现存最老谱为:1804年续谱。
最近一次修谱年代:2013年续谱(即营山境内幺房续谱)。
人口数量:本支营、蓬、仪三县及广元、巴中、绵阳等地主要聚居地人口总数约 21000人。
最早建祠堂年代/地址:远古有玉石碑记、大明以前建上海县马泉浦唐家祠,家史刻于祠堂内。
移川后建仪陇县老木乡苏家坝唐家祠、仪陇县歧山乡海清坝唐家祠、蓬安县鲜店乡观音堂唐家祠、蓬安县骑龙乡杨家沟唐家祠、绵阳柏林唐家坝唐家祠、苍溪县运山镇大、小唐家祠等。
现存祠堂年代/地址:清康熙建仪陇县歧山乡海清坝唐家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