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定量分析

合集下载

案例分析 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案例分析 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案例分析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标题:案例分析: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一、引言江苏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大省,其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备受。

对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各市的经济现状,也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经济发展策略。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并对其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数据来源我们选取了江苏省各市的GDP、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作为数据来源。

这些数据均来自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报告,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

2、方法选择考虑到数据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选择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相似性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在聚类分析中,我们使用了K-means算法,这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能够根据设定的类别数,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三、结果与分析1、数据预处理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填充、异常值处理以及标准化处理等。

经过预处理后的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江苏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2、聚类分析结果我们设定类别数为3,对江苏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

该结果将江苏省各市划分为三个类别:高发展水平市、中发展水平市和低发展水平市。

3、结果分析(1)高发展水平市:这一类别的城市主要包括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城市。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些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较高,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中发展水平市:这一类别的城市主要包括常州、南通、徐州等城市。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但相较于高发展水平市还存在一定差距。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与分解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与分解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与分解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对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了测度,并对研究结论: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不存在收敛,区域内差异在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逐渐扩大,区域间差异是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等结论进行了理论分析。

据此,提出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金融差异泰尔指数测度与分解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采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使用地级这一更为微观的地域单元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不仅能够分析地带间的差异、地带内的城市间差异以及对整体区域差异的贡献,而且还能分析对省内差异的贡献,这对于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分析极具现实意义。

区域金融发展指标的选取和样本数据来源(一)区域金融发展的度量指标在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上,戈德史密斯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它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之比。

由于我国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是存款和贷款,所以国内学术界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一般采用银行的存贷款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计算,本文也借用这一方法,本文所测算的区域金融发展的泰尔指数即为金融相关比率的泰尔指数。

(二)研究的空间单元及数据来源江苏是一个地区间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区域化特征的省份,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在我国具有典型性。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区域金融发展的省内差异、省内地带差异变化,并揭示差异变化的区域构成原因,所以在空间单元划分上选择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江苏13个地级市),然后选择省内不同地带(苏南、苏中、苏北)为较大尺度的空间单元。

数据来源于江苏各地区相关年度统计年鉴。

泰尔指数及其分解(一)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设Yi是第i个地区的GDP,Y为所研究总体的GDP,DLi是第i个地区存贷款之和,DL是所研究总体存贷款之和,则区域金融发展的泰尔指数可定义为:按照2000年最新划分标准,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镇江;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和宿迁。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加快,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区域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域差异表现1.南北差异明显。

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等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如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则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需型经济发展较快。

2.城乡差异较大。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尤其是南部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3.产业结构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在南部地区集聚,如软件、电子信息等。

而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

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

2.历史因素影响。

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3.外部投资影响。

南部地区距离上海较近,外部投资较为集中,带动了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则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南北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北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南北差距,使各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3.鼓励外部投资。

加强北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原因复杂。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区域经济差距与金融差距关联性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区域经济差距与金融差距关联性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 0 2 8 , 进入 2 0世纪 9 0年 代 , 区域 差异上 升的速 度加快 , 到 杆对产业结构优化作用 的大小与经济 的信用化 、 货币化程度 0 朱志刚 、 王成( 2 0 0 7年 ) 通 过最优模 型和实证 分析认 为 : 金融
发展与经济增长 的关系是相关 的 , 然而在江苏金融发展相对
展几个指标 分析 , 得 出江苏金 融发展 已达到较高 水平 , 提 出 以结构调整为主的金 融发展思路 。 谭 中明( 2 0 0 1 ) 指 出金融杠 紧密相关 , 考察 了金融杠杆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 6 1
差距 水平 略微下 降后接 着逐步 上升 , 2 0 0 5年 后收 入差距 水
平 趋 势 改变 ,呈现 缓 慢 下 降状 态 。( 区域 差 异 1 9 7 8年 为
2 0 0 5年 上 升到 1 . 0 6 3 3 9 ,之后 缓 慢 下 降 。 区域 内部 差 异 1 9 7 8 — 1 9 9 0年 比较平 稳 , 1 9 9 0后缓慢上 升 ,总体 上呈现逐步
上 升 趋势 。
发展问题 , 但研究 的资料少且研究在样本 区间 、 衡量方法 、 系
统性方 面还存在某些欠 缺。鉴于此 , 本文试 图分别从 区域 角 度, 探讨江苏省 区域金融发展影 响区域经 济的作用 机制及作
用 效果 。 二、 江 苏 省 区 域 经 济 差 距 与 金 融 差 距 的定 量 化 描 述
由区域差异 带动的。 协整检验结果说明金 融差距指标和 经济
差 距 指 标 之 间存 在 长 期稳 定 的 均衡 关 系。 G r a n g e r 检 验 结 果
表 明: 经济差距指标是金融差距指标的 G r a n g e r 原 因. 一 定程 度上说 明江苏省 经济金 融关 系更符 合帕特里克所提 出的“ 需

【经济地理】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

【经济地理】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

【经济地理】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导下,江苏省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至2007年底,占全国总面积1.16%的江苏,创造了占全国10.2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3.18%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008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位的包括江苏的苏州和无锡。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苏北(指徐州、淮阴、宿迁、盐城、连云港五市。

下同)与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下同)的差异却日益扩大,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大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

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

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经济差距更大。

1984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596元和1354元,两者之比为1:2.27;1995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和13657元,两者之比扩大为1:3.54;到2004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9971元和42710元,两者之比再次扩大为1:4.28。

表中列出了2007年苏北与苏南地区主要的经济指标。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除了人口、土地面积、可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总产值、粮棉油总产量,苏北比苏南高以外,其他反映工业化发展水平、居民富裕程度等方面的指标,苏北均比苏南要低。

第二、第三产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苏北与苏南相比,差距都相当大,财政总收入、外商直接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居民储蓄存款、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苏北与苏南相比,均有着相当的差距。

二、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生与扩大, 是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文环境、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 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 各种因素的作用力往往是大小不一的。

从历史和现实中分析, 形成苏北与苏南差异的社会因素主要有:1.思想观念与创新意识。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差异及驱动因素

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差异及驱动因素
矗 - 0 o . 贷 0
. 科 o
_ 09 5
也晓 -刀 o . 7 02
.. O0 9
.∞ 0
m留 -7 09Βιβλιοθήκη ' . 0 9 0角 , 中核心一外围区结构的变化 是反 映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的一 其
个重 要层面 . 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变化具体地说 明是哪些地 区在支 撑着全国经济的增长 ,哪些地区在全 国经济发展 中滞后了。 核心区是指在全 国经济或者 区域 经济发展 中居于 主导地位 、
但是不 一定就 能够成 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 区。要成 为核心
区 ,需要 其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明显 高 于全 省 平 均 水 平 。 因此 .本文 以
人均 G P标准化值 的大小 ,按如下标准 ,将全省分为三 类地 区, D
但人 均 G P为 3 9 5 .仅 列 全 国 第五 .城 镇 居 民可 支 配 收 入 和 即 :核心 区 :人均 G P的标准化值大于 0 5 D 28 元 D . :外 围区:人均 G P D
经 济 增长 快 、发 展质 量 高 的地 区 .一个 国家 或 地 区实 现 经 济 发 展 的 主要 地 区 ,通 常其 人 均 G P 于 全 国 人 均 水 平 :外 围 则 是 指 经 D高
注 :以 上 数据 根 据 《 苏统 计年 鉴2 0 年 ~2 0 年》 中2 0 江 01 07 00
水平进行 了定量考察,且 分析 了江苏各地 区经济发展的 空间特征 ,并对缩 小江苏省 的 区域 经济差异提 出了一 些建议 。
[ 词 】 空间 结 构 差 异 关键
前 言 地处 我国东部沿海 的江苏省是全 国经济最发达 的省份 之一 . 但省 内南北差异却较大。2 0 年全省经济总量虽位居全 国第三 , 06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F1
F2
F3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14.6 19.3 23.6 16.5 18.2 21.0 7.9 8.7 8.9 12.7 15.3 18.0
12.6 17.3 22.1 15.1 15.7 18.6 5.7 6.5 6.7 10.9 13.3 16.2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 of
Cumula
% of
Cumulative
Variance tive %
Total
Variance

Total
61.153 61.153 7.338 61.153 61.153 5.175
22.954 84.107 2.754 22.954 84.107 3.323
宿 迁 是 这 13 个 城 市 中 得 分 最 低 的 城 市 , 得 分 为 6.82, 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宿迁市得分低的主要原 因 在于主成分 F1 的得分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宿迁市需要在基础设 施等方面加大投入, 坚持一切围绕招商引资的战略, 以科学的发 展观推动其经济发展。
从表中可以知道, 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得 分分别是 14.85、7.95 和 6.82, 可以明显看到, 苏南的经济发 展 水
9.401 93.508 1.128 9.401 93.508 2.724
% of Variance 43.122 27.689 22.697
Cumulative %
43.122 70.811 93.508
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 12 个城市, 也就是说其经济发展总 量因子得分高。

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定量评价

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定量评价

_
。 一

 ̄ 2 01 2江 苏 统 计 年 鉴 》 。
舞 一 一 _一 。 _ 一 √ KMO 江荩 3 譬 ; L 弧畜 叙 辑屯 、 统 计 量 是 通 过 比较 各 变 量 问 简 单 相 关
_ .
化 为少 数几 个彼 此互 不 相 关 的综 合 指 标 , 避免 信 息 量 的重 复 , 而 且 可 以 根 据 主 子 的 方 差 贡 献 率 客 观 地确 定 指 标权 重 ,避 免权 重 选 择 的 人 为性 。 因此 , 因 子 分 析 法 可 为 科 学 确 定 权 重 及 应 用 加 法
提 出 了合理 化 的教 育 发展 对 策 , 希 望 能 为 江 苏 省 教 育 发展 均衡 协调 发 展提 供借 鉴 。

江苍 教 研、

评 价 指 标 与 计 算 方 法
1 . 研 究 区域 概 况
X 2 × 3 X 4 X 5
江苏省共辖 1 3个 地 级 市 , 由 南 至 北 划 分 为 苏 南、 苏中、 苏北三个 区域 。苏南 由南京 、 镇江 、 苏州 、
育发 展 的区域差异 , 最为直观 地表现 在苏南 、 苏 中、
苏 北 三 个 区域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的 水 平 上 。
2. 评 价 指标 选取
要 客 观 全 面 评 价 江 苏 省 教 育 发 展 水 平 区 域 差 异 的 空 间特 征 , 需 要 选 取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评 价 指 标 , 根据定量分析的需要 , 遵循科学性 、 合理性 、
无 锡 、常 州 五 市 组 成 ,人 口 2 2 o 0多 万 , 面 积 约
十本 文 系 江 苏 省 教 育 科 学 “ 十二 五 ” 规 划立 项 课 题 “ 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 课题批准号 : D / 2 0 0 8 / 0 1 / 2 7 ) 和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 课题批准号 : 4 1 3 7 1 1 7 1 ) 研究 成果。

基于锡尔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基于锡尔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区域逐渐发散趋异 , 乡两 大区域逐渐 收敛趋 同, 过各 城 通
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 差异 收敛 与发散 贡献 的空间分 析 , 得出江苏省城市 、 农村 、 苏南 、 中与苏北地 区分别 表现 苏
为 向下 收 敛 、 向上 收敛 、 向上 发 散 和 向下 发 散 的 结 论 。
有很 多研究成果 。袁 晓虎 (9 8 通过对江苏各 区域单 一 19 )


江 苏 省 区 域 经 济 整 体 差 异 的 测 算
本文首先采用现行的行政 区划办法 , 通过计算 17 98年 20 年江苏省市级行政区划人均 G P的加权标准差反映 05 D 绝对差距的变化情况 , 自改革开放 以来 , 江苏省 内人均 G P D 水平的绝对差距总体上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 从这一角度出 发, 江苏省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 明显呈发散现象。 为了剔除人均 G P的总体 均值上 升对人 均 G P加 D D
市间差异最小。 关 键 词 : 尔 系数 ; 苏 省 ; 异 分 析 锡 江 差源自中图分 类号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0 9 2 0 ) — 09— 17 6 4 (0 7 0 0 0 0 4 4 欧向军 、 沈正平 、 传耿 (0 7 以人均 G P为测度指标 , 朱 20 ) D 定量分析 了改革开放 以来江苏省 区域经济差异 演变的总 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 , 引用 区域分离 系数 等方法 分析 了江苏省经济 增长 与 区域 差异 空 间格 局变 化 的相互 关 系 , 出随着 江苏 省 的经 济增 长 , 指 苏南 、 中与苏北 三大 苏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4期
南京财经大 学学报
No. 2 7 4, 00 S ra e ilNo. 46 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差距较大。

以南京市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南京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金融服务业发达,研发创新能力较强。

而其他地区如常州、扬州等二三线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大部分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稳定,人口密集、物质条件优越。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农民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有限。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沿海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拥有较多的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多元化。

而内陆地区如连云港、淮安等相对边远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资、税收、改革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力度相对较小,发展条件较为艰苦。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一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另一些地方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速度。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方面做得较好,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而另一些地方仍然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针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有得到协调发展 , 其区域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一直是学者
关 注 的问题 。
对 于江 苏 省 区域经 济 差 异 的分 析 研 究 , 术 界 已 经 学 有 很 多研 究 成 果 。欧 向军 等 (07 以 人 均 国 内生 产 20 ) 总值 为测 度 区域 经 济差 异 的变 量指 标 , 运用 基 尼 系数 和 塞 尔 指数 定 量 评 价 了改 革 开 放 以来 江 苏 省 区 域 经 济 差
的地区平衡和地 区产业 升级与区际产业传 递是在保持
经 济持 续 稳定 增 长 的前 提 下 缩 小 区 域 经 济 差距 的关 键 。
析 中运 用所 设 计 的 测 度 方 法 对 江 苏 省 内县 级 行 政 单 位
的综合发展进 行 了评价和 分析。姚 晓东 等从 区域可 持续发展 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 展评价指标体 系,
运用 主成 分 分 析 、 聚类 分 析 等 方 法 , 江 苏 区域 可 持 续 对
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 评价 , 并根据评价结 果把江苏 省划 分为不同的区域 。姚智谋 等运用测度 经济发展 均衡 程度的新指标——余期望系数 , 测度 了江苏 3个区域和
扩大的最主要 因素。靳诚 等通过 E D S A相关分析 , 描
述 了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江苏 省县 域 经济 格 局在 空 间上 的变化 状 况 。江 苏 经 济 空 间 格 局 连 续 性 和 自组 织 性 越
来越强 , 空间分异格局 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 降低 , 由 而
空 间 自相关 引起 的结 构化 分异 越 来 越 显 著 , 后 将 江 苏 最
关 键 词 :区域 经 济 差异 ;h i系数 ; 苏 省 Te l 江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3 3 2 1 )5 0 5 — 5 0 3 2 6 (0 0 0 —0 5 0 中图 分 类 号 :F 2 . 1 174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这对于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不平衡问题的表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北部、西部等内陆地区相对落后,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3. 城市间发展差距增大:省会南京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南京市占据着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其他城市的发展空间受限。

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差异: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毗邻上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带动效应,而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缺乏外部经济合作和资源禀赋。

2. 政策导向与发展策略差异:南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北部、西部等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3. 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不合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导致南京市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其他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1. 社会不稳定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

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生能源和环境压力。

3. 人才流失与人口流动:由于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北部、西部等地区面临人才流失和人口外流的问题。

1. 调整产业布局: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鼓励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减少南部地区的产业集中,提高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均衡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 ) 一 样本及指标 的选取 本文样本即江苏省的 1 个 主要城市 ,包 括苏南的南京市 、 3 无锡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中的南通 市 、 苏 扬州市 、 泰州 市以及 苏 北的徐 州市 、 连云港市 、 安市、 淮 盐城市 和宿迁 市。 根据全 面性原
+092 . 6X6 —0.71 0 X7+ 3 X 8 . 0.53 +0733 +0. X 1 X9 042 0+071 X 11 . 9 +062 . 0X1 2 F3 91 X 1 83 X2+ 051 3 07 =0. 1 +0. 5 0. X —0. 2X4 —0.83 0 X5— 3 X6 0.38 + 94 0. 6X7 —0.5 0 4X8+ 03 X9+ 0 0. 5 0.4X 1 0+0.49 1 +038 X 1 1 X . 2 2 1
章 一 鸣
上表表示 的是旋转后 的主成分提取结果 , 根据该 表 , 我们可 以得 出以下结论 : 1 F 主要 由 X 、 4 X 、 、 0 3 X 、 5X8X1 来解 释 , 称为经 济发展总量 因子 ;2主要 由 X 、 9 X1 、 2来解释 , F 6X 、 1X1 称为结构 及科技文 化因子 ;3主要 由 X1X F 、 2和 X 7来解 释 ,可称为基础
则、 有效性原则 、 可比性原 则 、 可操作性原则 、 整体完备性原则这
五个原 则 , 参考众 多文献 , 本文一共选取 了 x : 1 土地面积 ; 2 从 X : 业人员 ; 3 地 区生产 总值 ;4 固定资产 投资 ; 5 地方 财政 收 X: X : X : 入 ; 6 第三产 业 比重 ; 7 农林 牧 渔总产值 ; 8 工 业总 产值 ; X : X: X: X : 9 社会 消费 品零售 总额 ; 0 进 出 口总额 ; 1 专 业技 术人 X1 : X1 : 员 ; 2 卫生机构数 1 个指标 。 X1 : 2 ( ) 二 因子分 析在评价江苏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应用 1多指标评价模 型的建立 。 . 利用 S S P S软件 中的 F C O A T R功 能对 江苏省 1 3个城市 的 1 个 指标 值进行因子分析 ,并得 出相 2 关计算结果 。 需要说 明的是 , 为了消除数据悬殊过大造成 的噪音 影 响, 笔者在输入 指标 时尽量将其 同时放大或缩小 , 使每一个数 据都保 留小数点前一位 , 小数点后一位至两位 , 这样有助于使 因 子分析的结果更为简洁可靠。 ( ) 1 旋转后 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Gini 系数测度

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Gini 系数测度

1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事实特征采用江苏省目前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将江苏全省分成苏北、苏中、苏南三大经济区域,下文以这三大经济区域作为考查单元来进行计算分析(表1)。

本文所取的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14年》,按当年价格计算。

从江苏省的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近9年的GDP 均值来看(见表2),三大区域GDP 均呈上升趋势。

苏北GDP 均值从2005年的749.0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11.78亿元,9年间增长了3.62倍,年均增速最快,高达15.37%;苏中GDP 均值从2005年的1109.1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765.94亿元,9年间增长了3.40倍,年均增速达14.55%;苏南GDP 均值从2005年的2317.81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7277.17亿元,9年间增长了3.14近倍,年均增速最慢,年均增速13.56%(见图1)。

从极差和标准差来看(见表3),极差计算的最高的苏南与最低的苏北GDP 差额,从2005年差额3745.83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1390.42亿元,差距拉大了近4陪,年均拉大差距速度13.15%。

标准差是用来分析江苏省整体的经济差异,反映的是各区域GDP 和全省GDP 均值之间差距的大小。

江苏省三大区域的标准差从2005年的1079.59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3231.48亿元,9年间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速达12.95%。

从图2也可以看出极差、标准差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说明不止是苏南与苏北的差距在扩大,江苏省整体的经济差异也在扩大。

极差:R=Ymax-YminYmax 是三大区域中GDP 的最大值。

Ymin 是三大区域中GDP 的最小值。

标准差:S=(y i √-μy )2/n以上计算的均值、方差和极差指标都是绝对指标,绝对指标有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所以只能作为差异或收入的粗略度量(见万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Gini 系数测度耿春燕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筑经济系重庆400069摘要:将江苏全省分成三大经济区域,以三大经济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即地区GDP )为测度对象,采用Gini 系数计算分析2005—2013年间江苏三大经济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即地区GDP )的区域之间差异。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实证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实证研究
析 , 用线 性 回 归方 法 , 出 区域 市 场发 育程 度 、 业 结构 转 换 的 差异 和 区域 发 展 策略 是 导 致 江 苏省 经济 发展 利 得 产
差距 的主要 因素 , 出了江 苏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 提
[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异 ; e 熵 ; T i 产业结构 hl [ 中图分类号 】 1 [ F2 7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2 28( 0)1 02 — 4 l — 802 81— 1 0 D 0 8


引 言
内生产总值 占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 ,i P 为第 i 区域
的人 口份额 即第 i 区域 的人 口占江苏省 总人 口的 比重 。 当 T越接近于 0 , 明地区之 间收入的差异越小。当收 时 表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人类 在进行各种社 会经济活
动中所表现 于经济 、 社会 和政 治结 构变 化的差 异。任何 两个 区域 因自然的、 历史 的、 客观 的 以及主 观的因素 的影 响, 区域之 间必然 会存 在经 济差异 。我 国 的区域经 济发
2 0 0.7 8 2 0.2 9 l 02 056 002
系数 、 H R L值 、 i 系数和 T e 熵等 反 映相对 差距 的 指 Gn i hf t
标。T e 熵可用来衡量组 内差距和组 间差距对总差距 的 hf t
2 0 O.8 76 O.2 4 9 O 0 6 8 O 0 l6 03 O丁5 066 .154关 注。而 江
入在 3 个地 区之间按人 口份额平均分配时 ,hf熵为 : Te t 总的经济发展差异 等 于区间经济发展差异 闻 和区内经济发展差 异 内之和 , 区域 内部的经济 发展 而 差异 内 等于各个区内经济发展差距的加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定量分析一、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一)选题的来源及意义选题来源:江苏省统计局课题“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综合研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遵循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发展国内经济,各地区经济差异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不十分明显,而且长期以来相对稳定,但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以各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来指导全国经济建设。

以效率为优先考虑的目标,让一部分地区经济先发展起来,再以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改革开放至今,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所有省份的经济都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增长。

就绝对水平而言,所有地区的经济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我国的东部地区,在自身优势以及国家政策扶持多方面有利因素影响下,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然而,在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落后地区并未像预想的那样受到先进地区的带动而有超越式发展,在回流效应下,落后地区始终处于劣势,而扩散效应并未起到明显作用。

因此,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持续扩大,有文章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己经超过警戒线。

就江苏省而言, GDP总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评比中名列前十的十三个县市中就有七个出自江苏。

但是,繁荣的总量经济背后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早在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将“区域共同发展”作为指导江苏发展的五个战略之一。

但进入21世纪后,江苏内部差异仍然较大,甚至还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

苏南地区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百强县评比中江苏的前十名全部来自苏南的苏锡常地区;苏中经济比较薄弱,其经济水平还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苏北地区还很落后,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却是本省甚至全国沿海地区经济最为薄弱地带,部分地区还处于贫因的境地,成为制约江苏省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早日实现江苏“两个率先”,各级都在认真思考和探索一条有效路径。

因此,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建立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对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而建立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对策体系的前提是,要搞清楚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只有清楚的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江苏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才能更好的为江苏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献计献策。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研究对进一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乃至对其他省市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1、国外研究成果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及共同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普遍性问题。

西方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上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相当多的理论并做出了成功的实践。

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问题,很多西方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做了详细的研究。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的研究是以区域经济结构变动为出发点的,其中区域分工理论是科学认识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都认为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本和劳动的逆向运动可实现总体效率与全部经济空间的最优结合,社会不需要付出总体效率的损失,随时间的流逝,经济区域的均衡发展会自动实现。

到了20世纪50年代,针对区域均衡理论的不足,形成了一些关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理论,这些理论大体可以分成两类:有时间变量和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1)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以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dral)为代表,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

产生这种二元经济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但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基本相同的,而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如果某些区域在特定的时候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进而导致人均工资收入水平和利润等产生差距,这种差距经“累积性因果循环”产生马太效应,最后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形成区域经济差距。

(2)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发展理论以威廉逊为代表,在《区域不平等和国家发展进程:一个描述模型》论文中,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

倒U型假说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共性,得到了许多研究成果的支持。

新制度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研究认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或素质提高、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并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归因于该地区缺乏上述要素。

如索罗模式、罗默和卢卡斯模式等把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不考虑制度方面的因素,事实上,对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强调制度分析应居于经济学核心地位,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制度变迁决定技术变革, 认为产业革命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科斯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种能够提供个人激励的有效的制度是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诺斯(North,1973)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有效率的制度的建立,一种能够提供适当的个人激励的有效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新制度经济理论已经指出了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制度创新,而经济差异可以用制度安排的差异来解释。

他还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活动的创新提供激励,没有为私人收益确定产权制度的保证。

因此,需要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地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便应运而生,借以维护经济增长。

因此,制度以及制度变迁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源。

产业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研究是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开始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已是许多经济学家的共识。

西蒙·库兹涅茨认为总量高增长引起需求结构的高转移率,需求结构的高转移率则拉动生产结构高变动率。

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总量增长过程,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导致生产结构的高变换率,没有总量的足够变化将会对结构的演进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

而罗斯托与库兹涅茨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高,主要在于产业结构高度高,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它植根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积扩散之中,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之中的变化只能从产业经济部门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离开了对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经济结构的分析,也就不能解释经济增长发生的原因。

这是因为:第一,现代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吸收本来就是一个产业部门的形成过程;第二,现代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经济部门依次更替的结果;第三,引进新的重要技术或者进行技术创新只能是产业经济结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使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总量的增长是统一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子。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落后国家和地区要走出困境,必须推动资本形成和资本加速形成。

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R.Nurkes)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源于资本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方面的循环,他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来解释区域经济差异。

一方面从资本需求方面来看,由于落后地区人均收入低,人们的购买力低,因而市场狭小引诱了资本投资力度和规模小,就业不充分,人均收入水平低,形成一种资本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从资本供给方面来看,由于人均收入低人均储蓄水平低,进而资本供给不足,这又导致了人均收入水平的更低,造成资本供给方面的不足。

而发达国家或地区情况则刚好相反,最终呈现埃及发展经济学家阿明在《世界范围的积累》中所描述的“中心-外围”结构。

2、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很多,他们大都综合考虑了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来解释区域发展差异。

夏永祥(1994)认为区域差异是由客观性因素(地理位置等)、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经济结构、人口素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造成的;周民良(1998)认为是非国有制经济发育程度、经济结构、投资规模、市场发育程度、区域政策倾斜、区位、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张敦富,覃成林(2001)的著作中,作者从发展基础、倾斜的政策面、体制环境与竞争力、要素单向流动、经济结构的效率五个大的方面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有一些学者特别强调政治与政策倾斜从外部影响着地区发展,王绍光、胡鞍钢(1999)认为:地区发展自然趋同是不存在的,地区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相反是政治与经济的两方面的因素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相对差距。

并可以用两个变量来解释空间不均衡增长:即政府代表不发达地区指导生产要素流动的意愿和能力。

这里作者提到的政策倾斜除了指国家直接投资建厂之外,还指国家财政上的补贴等。

而财政制度与财政政策除了作者提到的方式外,还通过课税影响投资,影响生产要素的跨省份区域的移动。

郭庆旺和匡小平(2001),刘磊(1997)分析了税收优惠对投资的激励作用。

中国从改革开放重点发展沿海和发达地区到现在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一直用的很多,所以不一致的税收优惠是造成中国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的另一个方面转移支付由于具有粘蝇纸效应,对地区经济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所谓粘蝇纸效应是指:在长期内中央政府的拨款比中央政府的税收削减对受补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刺激效应更大。

关于粘蝇纸效应的介绍,钟晓敏(1998)有详细论述,作者认为从粘蝇纸产生的条件来看,信息不对称,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产生粘蝇纸效应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现有的公共决策体制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决策的透明度还很低,监督机制也不完善,因此,粘蝇纸效应更容易产生。

也就是说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中央对发达地区的公共支出补贴存在着调整刚性,出现易增不易减的局面,而由于粘蝇纸效应,使得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差距增大。

同样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缺乏实证上的分析。

而地区自身经济的差异则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内因,王绍光和胡鞍钢(1999)指出“在中国各省投资资本主要来自地方储蓄、其他省流入资本和外国储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