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和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是有区别的。第一,它不是概念判断,它是用人的行为直接呈现;第二,强调当下。生命情感是不由自主地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是不可遏止的。所以良知不是理性的思考,不是心的理性,而是心的情感和精神,人的生命情感都与其相生相伴。
王阳明的心学出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老百姓都有变化了。比如我们今天仍然会说“苍天在上”以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两句话结合起来不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吗?天道高于每个人,天道又在每个人的心中,既超越又内在。所以王阳明说,“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如果天理离开人性去讲的话就是僵死的教条。
4.劳动的教化作用
书:P14-18
笔记:
辞海:
个人:
5.本体论
书:
笔记:
核心问题:存在、本身何以存在。
本体论不是宇宙学说,是思想的自我认识
辞海:
哲学术语。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称为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个人:
实际就是现实中我们所感受到那些感性的杂多。
真际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实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3.理想
书:
“所应当是”,不是“所是”,是理想。理想是由著知微后所知道的“应当”,故而是以真际之理作根据的“应当”,幻想之所以为幻想,因其由情绪和想象做成,无真际之根据。
人由“所是”知“所以是”,进而知“所应当是”,从而树立理想
讨论存在者的存在规定的学问。本体论的主旨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经验事物,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它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
二.哲学命题阐释(2题,20分/题)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提出,他认为追问世界本源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凭什么认为本源是不变的?他提出:火是本源,火是变化。世界没实体,世界就是变,它不是特定的感性事物,这个火是一个象征。这个和周易里的变是相同的,宇宙是浩转流变的。
他取消了本源问题,认为世界是一条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
笛卡尔从怀疑一切既有的定论开始,把一切定论都作为未经证明的假定而将其撇开。他要找到最不可质疑者。他首先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找到确实无疑的第一原理,再进一步推演出其他原理来。
它与之前的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问题不同,判断句的关键,即那个“是”,不是来自对感性共相的描述,也不是感性的举动,而是来自客观思维。但客观思维如何能“思”?客观思维只是“思”的基本规定,所以to be变成了being,思之纯粹活动,变成了客观思维范畴之实体性存在的证明。
辞海:
个人:
康德先验哲学的概念,与现象界相对,指由理性(区别于知性)所认识的东西,比如自由,道德等。智思体,就是本体,也可以解释为意会体,它不是被感觉到,而是被意会到,意会体。占有手表的王德峰就是这种意会体,他称为人格。
8.善端
书:
笔记:
辞海:
四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是人之为人的根据。端,端倪、苗头。
9.逻辑预存论
书:P229
世界历史进程是以精神的自由本性为基础,当人群从兽群演变为原始的社会共同体时,精神的种子便已成立,历史不在精神之外,精神则必定要展开为历史。精神在历史性地展开之前,处于种子的形态之中,而它既为理性的自我认识,便在其逻辑本性中潜在地包含了以后展开的一切形相。
即使不经历历史展开的过程,人在自己的逻辑本性中已经是完成了的。完成的根据在于理性,理性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而人的历史存在则是这种本质在时间中的展开。
个人:
7.智思体
书:P214
不是被直观到,而被理性思及的。
凡一切存在物,就其社会存在这方面来看,即为智思体。是私有财产,是作为“法权主体”的人的占有对象,占有的是一种非经验对象,完全超感觉,却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都会承认的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存在。
笔记:
康德:智思体:真实的例:人、货币->代表社会权力
意会的,不是感受的,感受的是有限的时间。
笔记:
黑格尔认为,精神一旦成立,就如一颗种子成立,包含以后长成植物的全部性质。世界的历史是内在的合理过程。时机成熟时,历史会把英雄从茫茫人海中召唤出来。历史理性借助热情彼此对抗,自己却不受伤害,最后完成理性的目标。
黑格尔:恶是历史进程的杠杆,描绘了无限乐观主义。->个体的存在被消解了,每个人只是历史理性的工具。
个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关于器的最早解释,在这一解释说明里,器是在道之下的一个哲学范畴。形而下的器是形而上的道的作用和表现,道与器的统一性是在其对立性中得以实现的。道不是超越器之外的存在,而是寓于器之中。
形而上者,泛指事物的一般规律、准则,即所谓道规;形而下者,指具体事物或操作,即所谓器用。二者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范畴,非器则道无所寓,非道则器无所主。如果套用明代哲学家王明阳的话,道是器之始,器是道之成。人要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就得学“道”,而要使道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由道到器的实践、精神和心理过程。
辞海:
个人:
da(此时此地)和sein(存在、是),但当理解此在的时候,不能将da理解为此时此地,而是指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展开的存在方式。是指人的存在,是指作为在的的意义的追问者人的存在,一般的存在者对其为什么存在,怎么存在并不关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在者,关注在,追问在,并且在存在的追问中成为了存在。此在,不仅领会其自身之在,也领会其他存在者之在。此在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存在于周围世界中。此在与世界是一种本源性关系。
这个“我”,不是肉体的我,而是肉身的我的纯粹意识,是思维。
4.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讲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我们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陆王心学认为不应该把天理放得高高在上,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去被迫服从它,这不是我们破心中贼的道路,破心中贼仍然得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我们一旦把良知呈现出来,心中之贼就破掉了。
2.实际与真际
书:P33
出自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新理学》
大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
关系: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迹,不必有实际,真际的范围大于实际
笔记:
辞海:
个人:
真际不依赖于任何实际的经验,但却蕴含了相应的实际事物只要存在就不能逃脱的“理”。真际中的“理”是不朽的,不经历时间的变易。
用冯先生常举的例子说,就是必须先有飞机之理,然后才有飞机。在飞机未出现之前,飞机之理即已存在于理世界中。他不光从时间上说“理在事先”,而且主要是从逻辑上说“理在事先”。他认为理虽然可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但同时又承认这种存在是不在时空之中的。
但是这个“理”,也是需要我们对意义法则有事先的领会才行。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太阳晒热的石头,我们其实只知觉到太阳晒,和石头变热,但是凭借我们的理性,凭借逻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出是因为太阳晒而导致石头变热的,但是我们却偏偏把知觉状态连成了事实。它不是出自理智的,而是出自知觉活动过程中各个知觉状态之间前后相继关系之重复,多次重复造成被固定起来的联想律。
同样的,社会事实如何成为可能,我们看到两个人打架,并不说成两个生物体在剧烈碰撞,而写成警匪巷战等说法,是因为我们已经对于法则、意义有深刻的领会。
3.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10.此在
书:
笔记:
海德格尔:作为人,不是先天具备认识外部世界的可能性,人不是认识客体,是Dasein,即此在。书桌存在前就被设计师设计好了,本质先与存在;而不存在上帝,人是存在先于本质,人不是被规定好的。
精神的本性是生存,对存在的领悟。人,向来就在世界中,Dasein,此在,在那,人的出生不经自己的决定,选择,是自觉承认的责任。
6.范畴
书:
笔记:
在逻辑学中,范畴就是最大的概念,比如物质、精神。黑格尔的定义:范畴是客观的思维规定,是事物内在的核心,并且没有比它更大的思维规定,需要彼此定义。什么是物质?不是精神的。
辞海: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范畴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对现实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概括。范畴也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纽结。
个人:
先验的,生来就有,道德心理的萌芽状态,还不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同时,如果没有自觉意识,善性也不能发挥作用。不是一种纯粹的事实,而是作为价值而存在着,是选择的价值指向,起引导人心的作用。
端就是根源的意思,善就是德性、道德,道德的根源在心里。孟子讲的人性是超脱自然性的,是“心”。不是生物意义的,也不是心理状态,而是高于生物和心理的心。
现在笛卡尔的“我在作判断”中,通过判断的具体内容提取了思的纯粹活动,不是通过“实体”来确定的。那个“这是黄河”其实是“我认为这是黄河”,没有我认为,就没有黄河,所以“存在”是从“我思”来的。
“我思”是思维的真正出发点,“is”只能证明“我”存在的绝对性,因为是“我”给出了这个纯粹活动,所以“我思故我在”。
哲学考试应该是愉快的
——题记
一.概念题(6题,10分/题)
1.道与器
书:P104
始源思想->人对自身存在的终极领会->文化原动力->道->文化区的中间思想,最崇高的概念。
道本无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用“无名”说不可道之道
器: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笔记:
道:无法言说民族文化生命之力让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称为道
器:一般的自然科学
笔记:
被证明的,对天道有所领会,需要生命奋斗来实现
是尚未称为实际的东西,但是是对真际的领悟
辞海:
①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个人: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领悟真际,尚未被实际所实现的,就是理想。人们先要看到实际,然后用科学进行反思,揭示它为什么是这样,然后从实际进入真际,得出“应当是怎么样”,这个“应当是怎么样”就成为了我们的理想。
2.理在事先
“理在事先”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之“本质”的性质,即“本质先于个体而存在”。在《新理学》中,理世界存于真际。
冯先生把“理”定义为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指出“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这和他提出的真际和实际的关系是相同的,即真际不依赖于任何实际的经验,但却蕴含了相应的实际事物只要存在就不能逃脱的“理”。真际中的“理”是不朽的,不经历时间的变易。实际就是现实中我们所感受到那些感性的杂多。
制作器总是要通过对道的领会,体现道->进入文化生命
辞海:
道:1法则,规律2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3一定的人生观4封建的伦理纲常5方法6从,由7古代的时候诸侯外出要事先祭路神。8说,讲9道学10道德11道器“道”是无形的,具有规律和准则的意思。“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
器:1用具。如:陶器,铁器。2生物的器官。如:消化器3才能:人才。4器量:器度。”5重视,器重。
实际的生活就是历史的逻辑展开。很像一个逻辑预存的上帝。
辞海:
个人: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外部世界是因为精神的成立而存在的。自由意识的进展潜伏在历史变迁的背后,并且遵循着理念发展的内在逻辑。"人类的热情"是"自由的观念"用来实现自身的手段,这两者交织而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人类进程的丰富在于人的精神理性之中。
5.思想存在就是感谢存在
在德语中,思想Denken=英语中think,感谢Danken=英语中thank,是同源词,可见,思想的本意是感谢,思想存在,即感谢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