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贫困村致贫原因分析报告
贫困村致贫原因分析报告近年来,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大量的贫困地区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成功故事。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国贫困问题依然很严峻,其中的贫困村是最需要关注和帮助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村的导致因素和如何应对,我们进行了贫困村致贫原因分析报告,以下是分析结果和具体建议。
一、产业经济薄弱,缺少有效的生产力产业经济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但在贫困村中,由于自然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流等多方面原因,产业经济薄弱,缺少有效的生产力。
部分村庄贫困人口主要从事耕地、养殖、林业等传统经济活动,但受基础设施差、产品质量问题等制约,产值低下,难以获得高额收入。
此外,许多贫困村电商运营、特色农产品、冰雪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慢,经济产业存在单一性,缺乏市场化和扶贫与能力的结合,严重制约了村庄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的机会。
建议: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贫困村应积极引入优势企业,加速农产品品牌化和业态的多元化,并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品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增加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村庄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村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产业升级和促进村庄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在贫困村中,由于交通不便、电力水源欠缺,网络通讯故障严重,农田灌溉难度大、环境维护难度高,制约了村庄发展,也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其中的电力、道路、交通、水利、信息化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建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应加大对贫困村庄的电力、道路、交通、水利、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解决村庄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要避免盲目投入资金,在前期调研、规划、建设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确保用好每一笔扶贫资金。
三、扶贫政策实施不规范、授权不足贫困政策是扶贫工作的核心,是村庄和村民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扶贫政策面对的是一份特殊的人群,政策的实施存在一定难度。
一些贫困村扶贫政策实施不规范,没有有力担保制度的引导,资金流转方面相互关系紧密,村庄和村民中缺少足够的政策授权,致使扶贫资金流向混乱。
中国牧区贫困的经济原因分析
中国牧区贫困的经济原因分析关于中国牧区贫困的经济原因分析一、牧区经济形势概述二、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1. 天气变化导致的草原资源减少2. 牧区产业结构狭窄、专业化程度低3. 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阻力大4. 牧区人口流失导致劳动力缺乏5. 牧区教育、科技水平不高,知识结构滞后三、牧区扶贫政策建议1. 改善草原资源保护和管理2. 扩大牧区产业规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3. 强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4. 挖掘牧区人力资源潜力5. 促进教育、科技进步,提高知识结构水平四、案例分析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牧民生态旅游扶贫案例2. 甘肃金昌市牧县农产品加工扶贫案例3. 青海省玛沁县特色产业开发扶贫案例4. 青海省德令哈市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案例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文创产业发展扶贫案例一、牧区经济形势概述牧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区域之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目前,牧区的经济形势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内地地区。
牧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较高,牧民收入水平较低,牧区经济发展滞后,对于全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制约。
二、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1. 天气变化导致的草原资源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是导致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草原资源的减少,干旱、风沙等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给牧区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
此外,过度放牧、过度开采等人类活动也造成了草原资源缺乏的现象,导致草原退化加剧。
2. 牧区产业结构狭窄、专业化程度低:牧区的产业结构狭窄,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相对不发达,缺乏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方式。
畜牧业专业化程度低,农牧户规模普遍小,低效率、低收益、低品质成为牧民面临的难题。
此外,部分牧区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的问题。
3. 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阻力大: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讯不便,电力、水电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途径
农村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途径1. 引言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分析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几种解决途径。
2. 原因分析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2.1 教育水平的落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相对较低,造成居民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找到脱贫的途径。
2.2 土地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土地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量农户面临着土地不足的问题,无法发展农业生产。
2.3 产业结构转型不顺利:农村部分地区长期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收入水平难以提升。
2.4 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给贫困地区居民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3. 解决途径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3.1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
3.2 实施土地改革: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 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水平。
3.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4. 案例分析以下列举一些成功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案例,以验证上述解决途径的可行性:4.1 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教育工作:某地区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设施,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农民子女的就业竞争力。
4.2 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某县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制度,使得土地更加合理流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3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某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及扶贫政策研究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及扶贫政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扶贫成就,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彻底脱贫。
然而,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日益复杂化。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农村贫困的原因,并研究有效的扶贫政策。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长期存在、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
农村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创新和升级,无法有效提高产值。
此外,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的机会,使得农民无法更好地获得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增加了贫困的风险。
二、教育与技能水平低下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导致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此外,农村居民普遍缺乏专业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很难获得高薪就业的机会,从而导致贫困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限制了农村地区发展。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发展。
例如,道路交通不便使得农产品易腐烂、运输成本增加,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价格。
同时,缺乏电力、水资源等基础设施,也制约了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的能力。
四、对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也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一些政策存在着落地不到位、透明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一些扶贫政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解决了当前的贫困问题,但未能对农村地区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根本改变。
因此,必须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扶贫政策。
面对这些贫困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扶贫政策,努力改变农村贫困的现状。
例如,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旨在根据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提供精准的扶贫措施和帮助。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使农村学生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此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致贫原因调研报告引言:贫困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许多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的根源,本报告对致贫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经济因素:1. 就业机会不足:就业是改善贫困状况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人们难以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
2. 低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与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缺乏教育资源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3. 资源不均衡分配: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很难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导致贫困问题长期存在。
二、社会因素:1. 社会歧视和排斥:一些特定的群体,如少数民族、残疾人或其他弱势群体,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从而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2. 城乡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贫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
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导致就业机会有限,农民收入低,难以摆脱贫困。
同时,城市中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三、自身原因:1. 缺乏企业家精神:一些贫困人口缺乏创业意愿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决心,导致他们无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限制着自身发展的机会。
2. 疾病和健康问题: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疾病和健康问题成为困扰贫困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贫困条件下的营养不良和恶劣生活环境,也对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结论:贫困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解决贫困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适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来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社会歧视、加强健康保障等。
只有全面解决致贫原因,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目标。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原因复杂多样,解决途径也需要综合施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原因分析1.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农民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过剩,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很多人无法脱贫。
2.教育水平低由于受教育程度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无法获得高收入。
3.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不便使得农民生活质量较低,也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产值。
4.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空气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解决途径1.拓展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向农村转移,提升农民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2.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
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促进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3.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医疗等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动农村土地整治、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结语: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复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实施全方位的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希望未来农村地区贫困问题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让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扶贫政策评估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扶贫政策评估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并积极推行扶贫政策。
然而,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单一的扶贫政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评估。
一、经济原因1.1 土地问题中国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是集体所有制。
但由于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导致土地流转、开发难度大,农民无法充分利用土地。
此外,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使得某些地区的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耕地,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1.2 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
另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缺乏科技创新,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赢得市场竞争力。
二、社会原因2.1 人口流失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去往城市工作。
这导致农村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面临生活困境,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缺口进一步扩大。
2.2 教育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
由于教育水平的不足,农民难以获得高薪工作机会,无法改变贫困状况。
三、教育原因3.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更加偏远,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导致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并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3.2 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家庭普遍对教育投入较少,普及程度不高,容易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此外,由于农民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家庭倾向于将子女培养成农民,忽视了其他职业的培养。
四、扶贫政策评估4.1 贫困村选址问题在扶贫政策中,贫困村的选址至关重要。
然而,有时政府选择的贫困村并不是真正的贫困区域,导致了扶贫资源的浪费。
4.2 扶贫政策的针对性扶贫政策应当具备针对性,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一刀切的扶贫政策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4.3 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路径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路径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然而,中国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分析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讨一些解决路径。
一、产生原因分析1.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农业。
然而,由于中国土地资源有限和农村市场不完善,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流转市场受到了很大限制。
同时,土地面积不足以维持农民的生计,这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
2.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受到了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的限制。
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较少,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其难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因此,教育问题也是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限于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的问题,许多农村劳动力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致使他们的收入平稳增长受到限制。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二、解决路径分析1.土地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首要任务之一。
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加大土地承包权和农民土地流转市场的改革力度。
同时,通过土地改革促进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教育投入增加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水平,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
同时,鼓励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3.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村产业。
提供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同时,政府和企业可以一起合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4.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提供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保障机制。
某村贫困原因调查分析
某村贫困原因调查分析某村贫困原因调查分析某县的XX村是一个贫困村,村里的大多数居民生活贫困,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很低。
为了解决该村贫困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本文将介绍调查和分析结果,并提出一些解决该村贫困问题的建议。
一、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是该村所有家庭,共计70户。
问卷内容包括家庭收入情况、生活水平、土地使用情况、劳动力情况等。
我们的调查团队由10人组成,包括专业人员和志愿者。
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了解了村里的情况和当前的发展状况。
二、调查结果1.家庭收入情况该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和畜牧业。
其中,种植业占总收入的60%,畜牧业占40%。
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包括种植玉米、稻谷、豆类等农作物,畜牧业方面,主要是养殖猪、鸡,以及牛马等。
2.生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较低,住房条件较差,饮水不方便,用电不稳定,道路条件较差。
饮食方面,过于偏重主食,缺乏蔬菜和水果。
3.土地利用该村的耕地面积为540亩左右,其中70%的土地被用来种植粮食作物,30%的土地被用来养殖和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
4.劳动力状况该村居民多为农民,家庭劳动力不足,大多需要靠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因此家庭农业仅能维持基本生计,缺乏发展新产业的动力。
三、问题分析1.缺乏新的产业方向该村主要依靠农业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同样的产业方向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缺乏新的产业方向,导致村里发展的趋势缓慢;2.单一的收入来源该村的收入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收入来源单一,导致了相应的风险,一旦产生天气和病虫害等问题,就会对家庭收入造成较大的影响;3.交通条件较差该村道路条件较差,限制了大家的出行和物品运输能力,导致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四、解决方案1.开拓新的产业方向建议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型产业,引入新的经济问题来支持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2.提高家庭收入多样性可以试着发展社会团体和农业合作社等形式组织,增加家庭收入来源和经济的多样性。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扶贫策略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扶贫策略分析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其中包含着广大的农村地区。
然而,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扶贫策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使得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农村地区缺乏发展动力和支持。
二、土地问题农村地区的土地问题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并且大部分土地被富裕家庭或大型企业占有。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并被迫成为佃农或流动农民。
没有土地的农民往往难以谋生,陷入了贫困之中。
三、教育与技能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的产业发展需求。
缺乏教育与技能的农民往往在就业和创业方面面临困难,造成了农村贫困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城市地区而言比较薄弱,包括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
基础设施不完善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基础设施不完善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困难和农民收入的下降,从而加重了农村贫困问题。
针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扶贫策略:一、土地改革与扶持政策中国政府通过土地承包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努力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教育与技能培训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农民的教育程度提高。
同时,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这将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农民的创业和就业。
农村贫困的原因剖析及解决
农村贫困的原因剖析及解决一、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自然条件限制以及区域经济不平衡等因素,农村贫困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本文将分析农村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农村贫困的原因1.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农村贫困的根源一部分来源于历史遗留问题。
例如,土地流转制度未完全解决,集体经济组织不够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后继发展带来阻碍。
2.自然条件限制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并不处处适宜农业生产。
有的地区土地质量不佳,有的地区气候恶劣,例如,冬季漫长、线状降水、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区域经济不平衡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价格高,但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减少的是困扰的不仅仅是农村地区的脱贫难题,更是打破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大难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供给减少,造成农村贫困现象加剧。
4.社会结构和家庭生活的问题由于社会结构和家庭生活问题造成的农村贫困主要是指贫困人口无法获得基本的教育和培训,缺少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适应当代农村经济的变化。
此外,一些农民在家庭生活中也存在着多种问题,例如高额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
三、解决方案1.政策扶持政府支持贫困农村地区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政府应适时推出集体土地流转法规以及其他配套政策,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减少农村贫困的关键。
通过推进现代化农业,引入现代技术,利用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减少农村贫困。
3.改善农民生计通过解决农民在家庭生活中的问题(例如高额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并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使得农村人口可以适应经济变化,增加他们的竞争能力。
4.区域经济均衡在区域经济不平衡方面,政府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吸引人才到西部地区,从而提高当地人的经济收入水平。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2x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2x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2x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2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2x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的贫困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贫困问题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存状况,也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为了深入理解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以下将从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经济原因分析农村贫困的经济原因根植于资源缺乏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首先,农村地理环境较差,土地资源稀缺,这导致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且不可持续。
农村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面临土地面积有限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导致农业效益低下。
其次,信息不对称和技术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发展。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无法有效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导致利益受损。
对策研究:为了解决农村经济问题,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通过修建农村公路、水利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等,可以解决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其次,应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能和质量。
加强农村合作社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更好地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中。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原因分析教育是农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但农村教育滞后是让贫困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校舍设施简陋,这导致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低下。
由于家庭收入有限,农村学生普遍面临辍学或者不愿继续上学的问题,教育程度低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对策研究: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拨款,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和家庭的资助,确保贫困学生能够继续上学。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与乡村特色相关的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社会原因分析农村贫困问题还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农村贫困家庭普遍存在传统观念守旧、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贫困形成的历史原因
贫困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贫困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详细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是贫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贫困问题的出现。
2. 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干旱等,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房屋损毁等,加剧了贫困程度。
社会动荡则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治不稳定、战争等因素,使得人们无法正常地参与经济活动,进而加剧贫困问题。
3. 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健全也是贫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的政府机构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贫困人口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一些制度上的不公平和歧视也加剧了贫困问题的出现。
4. 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水平低下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和技能的关键途径,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教育水平低下,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就业和发展,加剧了贫困问题。
5. 文化传统和观念落后:文化传统和观念落后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观念相对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放精神,导致人们缺乏创业和就业的动力和机会,进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综上所述,贫困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
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教育条件、推广先进文化等。
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贫困人口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解决贫困问题的良好氛围。
贫困原因怎么写
贫困原因怎么写
贫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贫困原因:
1. 经济结构问题:一些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主要依赖于农业或少数产业,导致就业机会有限,收入水平低下。
2. 教育水平低:贫困地区或家庭的教育水平通常较低,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限制了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3. 持续的自然灾害:一些地区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洪水、干旱等,这些灾害破坏了农田和基础设施,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4. 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平现象,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导致一些群体容易陷入贫困。
5. 政府政策不力: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贫困救助政策,导致贫困地区的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6. 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贫困地区常常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道路、医疗、教育等,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7. 缺乏资本和创业机会: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缺乏创业所需的资本和资源,使
他们无法开展经济活动,提高收入。
在实际分析中,会存在多种原因交织的情况,因此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解决。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就业机会。
然而,城市贫困问题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失业与低收入城市里的大量人口使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人由于缺乏适应城市需求的技能和教育水平,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缺乏工作机会导致人们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陷入贫困。
2.不平等分配与社会阶层固化城市中的资源分配不平等,财富和机会倾向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
少数人享有繁荣与机遇,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贫困和边缘化的境地。
3.教育和技能匮乏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这种教育和技能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未来的发展。
4.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包括房屋、食品、交通和医疗等方面。
贫困人口往往无法负担得起这些基本需求,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陷入贫困。
二、解决方案1.促进就业机会政府和企业应该合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技能不足的人提供培训和机会。
同时,鼓励创新和创业,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2.加强社会公平与公正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确保资源和机会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市民。
通过改革税收和财政政策,减少财富和贫富差距,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
3.改善教育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同时,推出教育援助计划,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局限。
4.降低生活成本政府可以通过控制房屋租金、提供廉价食品和公共交通等方式降低生活成本。
同时,建立普惠医疗制度,减少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的压力。
5.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贫困人口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这些组织的发展,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扶贫政策分析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扶贫政策分析农村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贫困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农村地区。
本文将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对当前的扶贫政策进行分析。
一、农村贫困的原因1.重复种植和单一经济结构在农村地区,由于一些农民长期重复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和农作物产量的降低。
此外,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缺乏多元化的经济来源。
这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作物受灾或市场行情不佳,就容易陷入贫困。
2.资金短缺和金融服务不畅许多贫困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短缺,无法进行农业投资、发展产业和壮大农民经济实力。
此外,金融服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不畅的情况,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支持,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3.教育资源匮乏和技能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技能的不足。
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农民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限制了他们实现财富增长和脱贫的能力。
二、扶贫政策分析1.发展乡村产业针对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乡村产业。
通过引导农民发展合适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比如,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农业和农村电商等,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减少贫困的风险。
2.改善基础设施为解决农民出行不便、通信不畅等问题,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有助于扩大农民的市场覆盖面,增加收入来源。
3.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积极改善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此外,还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的需求。
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减少农村贫困。
4.完善社会保障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为什么很多国家存在贫困问题?
为什么很多国家存在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无法摆脱贫困的阴影。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根源,探究为什么会有很多国家存在贫困问题。
一、历史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曾遭受殖民统治的压迫,这种现象导致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限制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同时,很多国家还存在内战、政治动荡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
例如,非洲地区就一直受到内战和政治不稳定的影响,很难突破贫穷困境。
小点内容:-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曾被殖民国家掠夺资源、强迫开展贸易,导致国家经济资源不足。
- 内战和政治动荡导致了经济停滞和资源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贫困问题。
二、自然灾害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自然灾害问题,如洪水、地震、旱灾等等,这些灾害经常破坏农田、家园、基础设施等,并加深了贫困问题。
同时,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并不完善,导致这些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缺少基本救助措施,加剧了贫困问题。
小点内容:- 自然灾害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大量的财产和人员损失,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贫困问题。
- 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更加有限,增加了贫困程度。
三、教育水平低教育水平低是许多穷国家存在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
因为低教育水平的人难以获得更好的工作,进一步影响了财富的积累。
同时,由于这些人缺乏基本的科学、技术和健康知识,导致这些人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陷入了贫困的困境。
小点内容:- 教育水平低是很多国家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导致了很多人缺乏更好的工作和经济机会。
- 缺乏健康、科学、技术知识进一步加剧了地区贫穷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与穷国家面临的贫困问题息息相关。
了解问题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望实现开发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xx县关于全县贫困状况及贫困原因剖析汇报
xx县关于全县贫困状况及贫困原因剖析汇报贫困状况概况自XX年国务院颁布的扶贫计划实施以来,xx县一直在积极响应,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然而,目前仍有XX户贫困家庭,共计XX人,占总户数的XX%。
近年来,xx县贫困状况的变化越来越不明显,贫困程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贫困人口数量基本没有减少。
根据我们对贫困家庭的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我们对目前xx县贫困状况进行了剖析。
贫困原因分析1. 自然环境因素xx县地处山区,气温低,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农业收入难以保障。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很多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只有依靠政府的扶贫政策以及捐赠、资助等外界援助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2. 教育与文化因素由于xx县靠近城市的人口优势不足,县城内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导致了很多贫困户的子女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在现今社会,缺乏文化教育的子女往往难以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也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改善贫困家庭中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也是扶贫计划中重要的一环。
3. 社会制度因素在某些地区,由于地主经济、乡村财力不透明,很多农民难以公平地分配土地资源。
这些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影响了农民对未来的经济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稳定农民的土地属性,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建议与措施针对上述贫困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发展农村旅游业xx县山清水秀,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时在各个旅游点增加相关服务设施,让贫困家庭可以通过乡村旅游获取额外的收入。
2.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为了改善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我们建议政府在教育领域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扶持乡村学校发展,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创新创业支持。
3. 推进土地改革为了加强农村土地制度的保障力度,我们建议政府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可信度和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以此提高农民的土地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许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贫困七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原因进行了总体认识,指出地区贫困的“最大限制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关键词地区贫困政府行为人的素质技术水平最大限制因素贫困地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贫困实质是一种贫困综合症。
这里,我们试图从单因素分析入手,进而达到对地区贫困原因的总体认识,以期对贫困地区治理提供一种依据。
1.地区贫困原因的分析1.1.自然条件太差自然条件包括自然气候、地貌类型、土壤质量、地理位置、资源等等。
自然条件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中生活,人类离开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快些;反之,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慢些。
概括起来说,我国22个贫困地区1的自然条件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1.1.1.土壤质量差。
由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山区,而山区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层较薄,地力贫瘠,坡度较陡,因而质量不高。
青海省乐都县15个贫困乡中,250以上的陡坡地有14万亩,桃红营乡23500亩耕地中,浅山有11994年月10月20日光明日报曾把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22个地区,它们是:沂蒙山地区、闽奥山区、五指山地区、努鲁儿虎山地区、毛乌素地区、太行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井冈山赣南地区、九万大山区、桂西北地区、吕梁山地区、陕北地区、三西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8000亩地盐碱严重,脑山有3000亩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
这些耕地,丰收年景单产也不过75公斤。
亲仁乡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红砂土,土层只有10几厘米厚,播种早了怕旱,播种晚了不熟,单产极低。
1.1.2.地理位置偏僻。
离中心城市远。
普遍情况是,贫困乡远离县城,贫困县远离省城。
我们说贫困地区是老、少、边地区,其实老少边的核心是边。
之所以是老区,是因为远离了中心城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统治薄弱,所以共产党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
之所以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因为历史上汉民族势力大,占了中心地方,把少数民族挤到了边远山区。
1.1.3.地形复杂。
特别是贫困山区,往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比如湖南省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系,西山地南侧,境内山峦重叠,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
主要山脉40条,山峰10426座,一般海拔500—1000米,最高的八大公山主峰斗蓬山,海拔1890米,最低的柳杨溪河谷海拔154米。
全县地貌由中山原(占总面积21.1%)、中山(占52.6%)、中低(占4.2%)、低山(占5.2%)、丘陵(占10%)、岗地(占3.9%)、平原(占3%)组成,地形十分复杂。
1.1.4.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严重。
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和强台风等。
比如前面提到的乐都县15个贫困乡,从1981—1983年,连续三年遭受旱、雹灾害,受灾面积在15—23万亩之间。
自然条件最差的亲仁、桃红营、中坝等乡,5年来年年遭灾。
再比如广东省五华县,基本上是一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
1960年6月,一场暴风雨使该县倒塌房屋884间,伤亡43人,受浸水稻15万亩。
全年主杂粮比上年减少了160万公斤,全年月平均口粮只有14.2公斤。
1970年9月,一场暴雨使全县倒塌房屋5344间,死8人,冲垮大堤49处,受浸农作物18万亩,全年主杂粮减产1229万公斤。
1981年水灾,使全县主杂粮减产3632万公斤。
1988年7月受7号强台风大暴雨袭击,倒塌民房60400间,大堤缺口97处,死亡42人,受浸水稻23万亩,其中失收5.7万亩,粮食损失6000万公斤。
1.1.5.可供利用的资源不足。
《富饶的贫困》一书认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作者的依据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优势。
书中列举了云南、广西、内蒙古、西藏、贵州等省都是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但没有例举缺少横断山地区、海东地区、海西地区、西藏地区、南疆地区。
资源的贫困地区,所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一切贫困地区都是资源丰富的。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事实上,中国22个贫困地区,“富饶的贫困”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可供利用的资源是不足的。
理由是: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利用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原材料,即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因此,某些自然环境要素究竟是不是资源,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种要素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开发和利用它,就不成其为资源。
地下存在的某种矿藏,如果发现不了它,或者从中提取不出有用的元素,它的存在也无价值。
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有些在发达地区看来是资源的东西,在贫困地区却不是资源。
再有,生产活动对环境要素的利用,都不是只利用某一种环境要素,而是对若干种要素的综合利用,资源的实质是一个系统。
因此,一种环境要素是否能成为有用资源,与环境的其他要素的有无或能否有机地配合有关。
只有要素与要素之间有机协调起来以后,一种要素才能成其为有用的资源。
例如陕西省南部的秦巴山区,由于有优越的水热条件(在海拔800—1300米的地方也还有年平均气温13—10.50C,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不少人认为有发展农业的优势。
恕不知对农业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除了温度和水分以外,还要有土地。
只有三项资源配合得好才能成为农业优势,若缺其中一项,都不会变成优势。
而该区90%的面积为山区。
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尽管水热条件较好,但也不宜于开成农田。
若开成粮田耕种,几年之后,土壤和有机质将大部分流失。
陡坡地土层薄,蓄水、保肥能力差,粮食作物的根系多分布于薄层土壤之中,水分供应不稳定,雨少易受旱,雨大、雨多则土层中的养分和土粒易流失。
故实际上陕南山区的资源条件是不适宜种粮食的。
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也是这样。
如果某个矿区没有好的气候资源,或水资源相配合,单纯的矿产资源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可供利用的资源。
因此,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贫困地区可供利用的资源其实是并不丰富的。
另外,在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有不少贫困县、贫困乡的资源确实贫乏。
例如河南省台前县无任何矿产资源,再如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除零星散沙金矿、花岗岩和硫铁矿外,另无其他任何矿产资源。
从水资源方面看,目前全国贫困地区还有1000万人口、7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条件太差,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基本原因,同时也是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基本原因。
1.2.人口数量太多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尤以贫困地区最成问题。
这可从以下一些比较数字中得到说明:宁夏南部地区8个县,1949—1984年35年间人口总数增长2.39倍,年递增率为34.9%。
而同期全国人口增长89%,年递增速度1.88%。
贵州织金县1984年人口出生率28.34%,而全国为17.5%;自然增长率织金县达22.47%,而全国为10.81%;3胎以上的多胎率织金县高达到42.28%,全国为10.29%,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但是贫困山区一般都在25%左右。
1985年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1%左右,但贫困山区仍在20%以上。
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太差,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贫困地区的产出增加很少。
但是,只要产出没有少到满足不了人们温饱的程度,也还造不成贫困。
可是,贫困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很差,而且人口增加也很多,人口太多造成需要太大,太少的产出满足不了太多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贫困。
全国22个贫困地区,有些片区过去并不贫困,只是后来人口数量增加太多,才贫困下来的。
比如,秦巴山区初开发时,地多人少,如处于盆地或川道地带,土地平整可使用车辆,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家中辅助劳力,养一头牛,能种15亩良田,如以亩产250公斤计,一年能生产3750公斤粮食,一家5口除消费2000公斤外(口粮饲料、种籽按每人400公斤计算),还能余1750公斤,另外还可养活6口人(口粮按300公斤);如处于山区,一个主要劳力加上辅助劳力,养两头牛能种15亩缓坡粮田,以亩产150公斤计,一年能生产2250公斤粮,除全家4口消费1600公斤外(山区多单身,劳力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大),还能余650公斤。
可另外养活2口人。
而现在的秦巴山区,由于人口太多,不少农户的温饱未解决,收入普遍低下。
陕西南部三个地区清初只有20460户,约10—12万人,1949年全区人口为458.1万,而目前已达到840余万。
陕南三地区的财政支出皆大于收入,每年需要上亿元的财政补贴,成为陕西省的一大负担,已沦为全国瞩目的贫困山区。
人口数量太多能够解释贫困地区的许多现象,比如,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就与人口过度膨胀有密切关系,皖南山区就是这样。
解放以来,皖南山区人口大致增加了70%,部分地区增加了一倍,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
全区耕地由1949年的451.5万亩减少到1983年的426.3万亩,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全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由原来的1.55亩减至目前的0.99亩,且坡耕地比重增加,人均水田只有0.66亩。
由于人均耕地少,生产水平低,粮食自给能力低,缺粮逐年增加。
1965年缺69万公斤,1983年缺粮200万公斤。
沉重的粮食压力和落后的经济,使皖南山区人民至今能摆脱贫困的局面,以致毁林开荒种粮的现象十分普遍。
而严重的垦荒则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失调,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土壤肥力降低。
在岩石裸露的花岗岩土地区,甚至出现沙化现象。
人口增长也使燃料严重不足。
现在皖南山区农村燃料中仅有20%是秸杆,其余部分均属薪柴。
据统计,每人每年基本生活用干柴至少600公斤,这样全区每年柴薪消耗量达258900万公斤(约合172万立方米),而森林平均年生长量只有174.3万立方米(按5%计算)。
当地居民缺柴问题十分严重,国家无力供应原煤,农民就上山砍树,村舍附近几乎砍伐殆尽,有些地方甚至把树根、草皮也扒下来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贫困地区的单一粮食型产业结构也与人口数量太多有关。
“民以食为天”,有关研究证明,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时,粮食生产会不断排斥其他各项生产。
因为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时,如果扣除了农业再生产用粮、牲畜饲料和工业用粮外,人均生活用粮(原粮)每天在0.7公斤以下,这是维持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界限。
人均粮食占有量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一是粮食亩产水平;二是粮食种植面积;三是人口数量。
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太差和其他一些原因,粮食的亩产水平和种植面积变化不是很大,因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就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粮食约束程度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1.3.生产技术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人类的开发能力,而开发能力又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