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许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贫困七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原因进行了总体认识,指出地区贫困的“最大限制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关键词地区贫困政府行为人的素质技术水平最大限制因素

贫困地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贫困实质是一种贫困综合症。这里,我们试图从单因素分析入手,进而达到对地区贫困原因的总体认识,以期对贫困地区治理提供一种依据。

1.地区贫困原因的分析

1.1.自然条件太差

自然条件包括自然气候、地貌类型、土壤质量、地理位置、资源等等。自然条件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中生活,人类离开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快些;反之,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慢些。概括起来说,我国22个贫困地区1的自然条件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1.1.土壤质量差。由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山区,而山区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层较薄,地力贫瘠,坡度较陡,因而质量不高。青海省乐都县15个贫困乡中,250以上的陡坡地有14万亩,桃红营乡23500亩耕地中,浅山有

11994年月10月20日光明日报曾把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22个地区,它们是:沂蒙山地区、闽奥山区、五指山地区、努鲁儿虎山地区、毛乌素地区、太行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井冈山赣南地区、九万大山区、桂西北地区、吕梁山地区、陕北地区、三西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

8000亩地盐碱严重,脑山有3000亩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这些耕地,丰收年景单产也不过75公斤。亲仁乡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红砂土,土层只有10几厘米厚,播种早了怕旱,播种晚了不熟,单产极低。

1.1.2.地理位置偏僻。离中心城市远。普遍情况是,贫困乡远离县城,贫困县远离省城。我们说贫困地区是老、少、边地区,其实老少边的核心是边。之所以是老区,是因为远离了中心城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统治薄弱,所以共产党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之所以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因为历史上汉民族势力大,占了中心地方,把少数民族挤到了边远山区。

1.1.3.地形复杂。特别是贫困山区,往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比如湖南省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系,西山地南侧,境内山峦重叠,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40条,山峰10426座,一般海拔500—1000米,最高的八大公山主峰斗蓬山,海拔1890米,最低的柳杨溪河谷海拔154米。全县地貌由中山原(占总面积21.1%)、中山(占52.6%)、中低(占4.2%)、低山(占5.2%)、丘陵(占10%)、岗地(占3.9%)、平原(占3%)组成,地形十分复杂。

1.1.4.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严重。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和强台风等。比如前面提到的乐都县15个贫困乡,从1981—1983年,连续三年遭受旱、雹灾害,受灾面积在15—23万亩之间。自然条件最差的亲仁、桃红营、中坝等乡,5年来年年遭灾。再比如广东省五华县,基本上是一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1960年6月,一场暴风雨使该县倒塌房屋884间,伤亡43人,受浸水稻15万亩。全年主杂粮比上年减少了160万公斤,全年月平均口粮只有14.2公斤。1970年9月,一场暴雨使全县倒塌房屋5344间,死8人,冲垮大堤49处,受浸农作物18万亩,全年主杂粮减产1229万公斤。1981年水灾,使全县主杂粮减产3632万公斤。1988年7月受7号强台风大暴雨袭击,倒塌民房60400间,大堤缺口97处,死亡42人,受浸水稻23万亩,其中失收5.7万亩,粮食损失6000万公斤。

1.1.5.可供利用的资源不足。《富饶的贫困》一书认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作者的依据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优势。书中列举了云南、广西、内蒙古、西藏、贵州等省都是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但没有例举缺少

横断山地区、海东地区、海西地区、西藏地区、南疆地区。

资源的贫困地区,所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一切贫困地区都是资源丰富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事实上,中国22个贫困地区,“富饶的贫困”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可供利用的资源是不足的。理由是: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利用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原材料,即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因此,某些自然环境要素究竟是不是资源,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种要素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开发和利用它,就不成其为资源。地下存在的某种矿藏,如果发现不了它,或者从中提取不出有用的元素,它的存在也无价值。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有些在发达地区看来是资源的东西,在贫困地区却不是资源。再有,生产活动对环境要素的利用,都不是只利用某一种环境要素,而是对若干种要素的综合利用,资源的实质是一个系统。因此,一种环境要素是否能成为有用资源,与环境的其他要素的有无或能否有机地配合有关。只有要素与要素之间有机协调起来以后,一种要素才能成其为有用的资源。例如陕西省南部的秦巴山区,由于有优越的水热条件(在海拔800—1300米的地方也还有年平均气温13—10.50C,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不少人认为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恕不知对农业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除了温度和水分以外,还要有土地。只有三项资源配合得好才能成为农业优势,若缺其中一项,都不会变成优势。而该区90%的面积为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尽管水热条件较好,但也不宜于开成农田。若开成粮田耕种,几年之后,土壤和有机质将大部分流失。陡坡地土层薄,蓄水、保肥能力差,粮食作物的根系多分布于薄层土壤之中,水分供应不稳定,雨少易受旱,雨大、雨多则土层中的养分和土粒易流失。故实际上陕南山区的资源条件是不适宜种粮食的。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也是这样。如果某个矿区没有好的气候资源,或水资源相配合,单纯的矿产资源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可供利用的资源。因此,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贫困地区可供利用的资源其实是并不丰富的。

另外,在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有不少贫困县、贫困乡的资源确实贫乏。例如河南省台前县无任何矿产资源,再如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除零星散沙金矿、花岗岩和硫铁矿外,另无其他任何矿产资源。从水资源方面看,目前全国贫困地区还有1000万人口、7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条件太差,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