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麦害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ood/nykchx/jiaoan/4.htm

第四章 小麦害虫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北方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由于我国种植小麦面积大,历史悠久,小麦害虫种类多,危害重,常因虫害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有效的防治小麦害虫的为害对于小麦的保产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小麦上发生的害虫约237种,分属11目57科,由于小麦产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农业环境、种植制度各不相同,害虫的种类、发生为害特点及为害也有差异。我省所属全国小麦害虫害区的地方:

1.北方冬麦虫害区:陇东、陇南主要害虫有蝼蛄、沟金针虫、宽背金针虫、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条斑叶蝉、灰飞虱等(灌区及平原)。

2.西北冬麦混播虫害区:中西部地区。主要害虫有小麦黄、红吸浆虫、麦二叉蚜、麦无网蚜、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宽背金针虫、麦杆蝇、麦鞘毛眼水蝇、麦茎蜂、麦穗金龟等。

小麦害虫之所以重要,首先是为害直接造成减产损失。一般为害小麦减产损失约10-20%,为害严重的达30-50%,甚至绝产。

第二:小麦生育期长,在冬麦区是唯一的越冬禾谷类作物,大量多食性害虫常在麦田越冬,成为其它作物虫害的发源地。

第三:刺吸式害虫不仅直接危害而且还可传播植物病毒,造成远比吸食为害大数十倍、百倍的灾害。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的改革,土地的充分利用,高产品种的推产,近几年,小麦吸浆虫、东亚飞蝗又有回生和蔓延。麦蚜、粘虫、地下害虫等为害有加重趋势,有待与深入研究和解决。

第一节 麦 蚜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我国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主要有:

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

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Rond)

禾谷缢蚜 Rhopalosipum Padi (L)

麦无网蚜 Acyrthosiphon dirhodum (walker)

一、分布与为害

分布:以上几种麦蚜在我国产麦区都有分布,大多地区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但也有部分成灾。麦蚜成灾区大致有以下5类区:

1.麦二叉蚜常灾区:河西地区。特点: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年平均温10摄氏度左右,一

年一熟,冬春麦混播,以二叉蚜为优势种。

2.麦二叉蚜多灾区:陇东、陇南地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年均温12摄氏度左右。一年一熟或2年3熟。一般年份和麦长管蚜混合发生,大发生年份以麦二叉蚜为优势种。

3.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交叉易灾区。

4.麦长管蚜多灾区

5.麦长管蚜偶灾区

为害:麦蚜为害小麦,一方面由于群集在植株茎、叶、穗部刺吸组织的营养和水分,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直接造成减产。另一方面可传播植物病毒引起黄矮病、黄叶病等流行。

二.形态特征

蚜虫为多型性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性蚜等,但以无翅胎生雌蚜和有翅胎生雌蚜发生数量最多,出现历期最长,为主要为害蚜

型。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为害小麦的几种蚜虫,具有整个蚜虫类群的共同特性,具有多型现象,体色分化,寄主广泛,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周期类型。

(一)寄主植物:麦蚜属寡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均系禾本科植物。

(二)世代和生活史(以麦管蚜为例介绍)

1.生活史:麦长管蚜在我国中部、南部麦区属不全周期性,即全年均营孤雌生殖,不发生性蚜世代,以孤雌成若蚜在麦苗或其它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每年因地区不同可发生20-30代。

二叉蚜 麦长管蚜 无网蚜 禾谷缢蚜 额瘤

高与中额瘤 外倾 显著,高与中额瘤 触角为体

0.54 0.88 0.70 触角末节

为基部

3倍 5-6倍 4倍 腹管

短圆筒形,顶端黑色,为尾片1.8倍 长圆筒形,黑色,端部有网纹为尾片2倍 长圆筒形,绿色,端部无网纹 短圆筒形,端部缢缩呈瓶口,1.7倍 翅中脉

分二叉 3分叉 3分叉 3分叉 尾片 毛4根 毛7-8根 毛8根 毛7-8根

麦长管蚜在田间的群种消长呈双峰型,即春秋季为发生高峰期。春季气温为6摄氏度以上开始活动,繁殖(15摄氏度以下较低)。16摄氏度以上时小麦抽穗时转到穗部为害,直到灌浆,乳熟期达最高峰,随后小麦成熟,不宜取食,气温达22摄氏度时,出现大量有翅蚜,加之天敌数量增加,蚜口下降,向外地迁飞越夏。秋季麦苗出土后,从夏寄主迁入麦田,繁殖为害,出现第二个高峰期,但为害不严重。11月中下旬进入越冬。

麦长管蚜在我国北部及西北部以卵越冬,一年内有孤雌胎生世代,两性卵生世代及世代重叠。3月中旬为越冬卵孵化盛期(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迁入春小麦上为害。冬春麦均在穗期蚜口达最高峰,造成严重损失。6月中旬出现有翅蚜向外迁飞越夏(杂苗上)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达高峰,11月中旬产卵盛期,以后进入越冬。

2.习性:为害习性因种类不同而异:(1)二叉蚜喜食幼苗,初期群集为害,后期分散。(2)二叉蚜怕光,喜干旱,而麦长管蚜则喜光,耐潮湿。无网蚜以叶片为主,多分布于叶片上。缢管蚜则喜湿怕光,喜食叶鞘和茎杆,多分部与下部叶鞘、叶背甚至根茎部。(3)麦长管蚜及二叉蚜可传播病毒,特别是小麦黄矮病。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麦蚜发生并非连年严重,常间歇性猖獗为害,其发生主要受气侯条件、天敌和作物布局等因素影响。

(一)气候条件:温湿度对麦蚜发生消长常起主导作用。温度在15-25摄氏度,湿度在40-80%,即中温低湿有利于麦蚜发生,但种类不同,对温湿度的发生适宜范围各有差异。麦二叉蚜喜干旱,35-67%。无网蚜、麦长管蚜喜湿,40-80%,禾谷缢蚜则喜湿而不耐旱,年降雨量250毫米以下地区不致大发生。

(二)天敌:麦蚜天敌种类多,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蜂、绒螨等。其中以瓢虫和蚜茧蜂最为重要。天敌与麦蚜在田间自然种群的特点为:

1.天敌种群的波动趋势与麦蚜种群数量的消长有明显的跟随关系,天敌的高峰往往比麦蚜高峰晚5-7天出现。

2.天敌与麦蚜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周期循环的现象,二者之比为1:90左右为平衡状态。

(三)作物布局

麦蚜的寄主虽然很多,但不同寄主的喜好程度有差异,而且不同季节又有不同的寄主。麦类作物是麦蚜的主要寄主。其次为大麦、燕麦、黑麦,秋作物中的糜子为麦蚜的夏寄主。作物布局与蚜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夏寄主糜子与小麦的栽培情况,决定蚜害与病害的发生程度。

2.冬、春麦混播区,冬麦生育期长,冬麦田是各种麦蚜的越冬场所,成为年春麦的蚜源,加重了春麦的被害。

五.预测预报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在冬麦秋苗期,出苗开始每10天调查1次,至麦蚜进入越冬期。春季当冬麦开始拔节和春麦出苗后,每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