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的知觉运动理论到具身语义学:来自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证据
学习从“离身”到“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
学习从“离⾝”到“具⾝”——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本⽂转⾃《现代教育科学》2019-11从古⾄今,哲学家和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灵魂和⼼灵等内在的发展与提升。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只有摆脱⾁欲,才能真正得到灵魂的上升。
在其后的很多西⽅哲学家也认为,灵魂和⾝体是相互分离的,这种⾝⼼分离的理论在笛卡尔时期达到了顶峰。
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物⼆元世界的存在。
但“如果把⼀切归结为精神,世界被观念化,⼈就成为⼀个超然的意识主体;如果把⼀切归结为物质,⼈就成为了机器”。
20世纪50年代末,认知科学诞⽣初期从多学科视⾓探究⼈类的学习,关注⼈类思维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随着信息加⼯理论的出现,把⼈脑看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器和问题解决者的隐喻开始⼴为流传,并被迅速运⽤到认知发展的研究上。
传统认知科学认为,⼈的⼤脑是为各种⼼智活动构建算法和程序的。
这种把⼈当做机器的传统认知科学存在着⼀些弊端,认为它只能接受简单的指令算法。
但⼈作为⼀种具有复杂脑结构的⾼级⽣物,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这些是传统认知观点所⽆法预测的。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们更加关注学习的具⾝性、情境性和⽣成性,形成了第⼆次认知⾰命。
MR技术、体感技术和社会学研究⽅⾯都证实了⾝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巨⼤作⽤,同时新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技术⽀持。
2019年《地平线报告》(⾼等教育版)中提到移动学习设备和头戴式显⽰器可增加学习者的临场体验。
⽽混合现实技术是最近两三年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把数字技术和物理世界连接起来,创造了物理空间的模拟化环境,使学习者沉浸于学习环境中,通过⾝体体验形成了新的感知和理解。
语⾔学家莱考夫从现象学的视⾓揭⽰了概念隐喻的具⾝性,也有学者从⽣物学⾓度探讨学习者⾝体运动参与带来的学习效果,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具⾝理论的⽀撑。
笔者通过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困境进⾏分析,并梳理了具⾝认知理论⽀持下的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情况,并从具⾝技术开发、⽣成性具⾝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的教育转向展开论述,旨在为具⾝认知在传统认知科学向第⼆代认知科学发展中的应⽤提供参考。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一、概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是对经典认知科学框架的一种革新性回应。
传统认知科学倾向于将认知视为一种抽象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这一“黑箱”内部,且与具体的物理身体及其环境作用相对独立。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现象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融合,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认知并非孤立于身体与环境,而是与之紧密耦合。
具身认知理论正是在这种跨学科对话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强调认知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生理状态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互动。
感觉运动基础:认知过程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紧密相关。
我们的知觉、理解、推理等活动都是基于并依赖于身体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实际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手部的动作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来理解空间关系,甚至情绪体验也与特定的生理反应(如面部表情、心跳变化等)紧密相连。
情境嵌入性:认知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而是始终嵌入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我们的认知表征、记忆和决策往往受到当前环境特征、任务要求以及身体状态的影响。
情境不仅提供了认知过程所需的外部线索,还塑造了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信息。
模拟与仿真: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常常通过模拟或仿真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和情境来实现。
例如,我们在思考未来行动方案时,可能会在心中“预演”各种可能的身体动作,以此来评估其可行性和预期后果。
动态交互与演化:认知不是静态的结构或模块,而是与环境持续交互并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过程。
学习和适应新知识、技能往往伴随着身体经验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具身认知理论对认知心理学乃至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对认知机制的重新解读,促使研究者更加关注身体、环境与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实践层面,具身认知理念已被应用于教育、临床干预、人机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多个领域,倡导以身体参与和情境化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心理治疗手段,以及设计更为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3大支柱的认知科学,以及语言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开阔了言语思维研究的视野,也为言语思维机制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分析的新手段。
从语言知觉的认知理论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成中,可以看到言语思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对言语思维机制的认识给出一种新的启示。
人类言语与其他声学信号相比有许多特点。
首先是任何一段口头语言中,都包含许多分离的音紊,每个词都是由音亲连续起来所构成的。
所以,每个音素和词都对应一类声能的模式。
这种声能模式具有双重性,即节段性和恒常性。
节段性表现为在音素之间有一段段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言语声频谱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
恒常性表现为不依说话人不同而异,同一词不论什么人发音,频谱特征都大体相似。
当然,发音人不同频谱可能相差较大,但对同一词发音,其频谱模式是相似的。
这是由于同一音素是由相似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所制约的。
这样在言语知觉形成中,不但靠听觉分辨音素和词的声学特征,还由视觉对讲话人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进行图像分析。
因此,人类言语知觉实际是听觉和视觉协同工作的结果。
不仅聋哑人的言语知觉是靠视觉分析完成的,对正常人的实验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规律。
马萨诺(D.W.Massarno)和寇恩(M.M.Cohen,1983)以唇辅音“b”和齿龈辅音“d”为实验材料,由计算机合成音节“a”和“da”以及"ba”变为“da”的7个中间音节,让正常被试倾听等概率呈现的9个音,并判断呈现“ba”和“da”的次数。
在3种条件下重复同样的音节识别测验。
一种条件是只靠听觉判断,另两种条件是呈现音节时,总伴有发出“ba”音节或“da”音节的口唇运动的闭路电视,结果发现,从录像中得到的视觉信息显著提高了“ba”和“da”音节的正确判断率。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言语知觉是视觉和听觉信息并行处理的结果。
米勒(J.L.Miller 1990)总结出关于人类言语知觉机制的两种认知理论:运动理论和听觉理论。
具身认知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具身认知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研究近年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不仅受到大脑的控制,还与身体的感觉、动作和环境交互密切相关。
在行为学习中,具身认知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首先,具身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模拟他人的行为。
根据镜像神经元理论,人类在观察他人进行某项行为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触发,从而产生出和被观察者类似的神经活动,导致观察者可以在大脑中模拟出被观察者的行为。
这种具身认知的作用对于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行为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习滑雪,通过观察和模拟滑雪教练的动作,他可以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滑雪技巧,提高自己的滑雪水平。
其次,具身认知还可以通过感知运动信息帮助人们加速学习过程。
研究发现,当人们在学习新的动作或技能时,相比于仅仅依靠语言或符号来学习,通过身体的感觉和动作参与其中会使学习效果更好。
例如,学习弹奏乐器时,仅仅通过看乐谱和听音乐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手指的触摸和运动感受琴键才能更好地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
此外,具身认知还可以通过身体动作的反馈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行为。
在行为学习中,反馈是促进学习和改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身体动作的反馈可以提供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效果。
例如,在学习打篮球时,通过身体动作的反馈,运动员可以感知到自己的投篮动作是否准确,从而及时调整姿势、力量和角度,提高投篮的准确率。
最后,具身认知还在情绪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的情绪和行为紧密相连,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也是通过身体感觉和动作生成的。
在情绪学习中,人们通过身体感受和表达来理解和调节情绪。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焦虑时,通过身体动作,如深呼吸、放松肌肉,可以帮助平息情绪。
反过来,情绪也会影响人的行为。
通过学习和理解具身认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镜像神经元理论简介及应用
镜像神经元理论简介及应用镜像神经元理论(Mirror Neuron Theory)是由意大利神经科学家吉亚科莫·拉坎提在1996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某些非人类动物,在观察到他人进行某个特定动作时,自身的脑部神经元会被激活,仿佛在进行该动作一样。
这些被激活的神经元被称为镜像神经元,因为它们“镜像”了他人的动作。
镜像神经元最早是在研究猴子的实验中发现的。
在实验中,当猴子进行某个动作,如抓取物体时,特定脑部区域的神经元被激活。
然而,当猴子仅仅观察到研究人员抓取物体时,相同的脑部区域的神经元同样被激活。
这表明猴子的脑部神经元可以模仿他人的动作,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产生类似的脑部活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脑部中也存在类似的镜像神经元系统。
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提出对于理解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镜像神经元,我们能够模仿他人的动作、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并进行情感共感。
这一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新的技能,并迅速地与他人建立共情。
除了在理解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方面,镜像神经元理论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关于镜像神经元的应用领域:1. 教育:理解镜像神经元在学习和模仿中的作用,可以为教育提供新的方法。
通过创造一个富有激励的学习环境,提供观察、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观察优秀的演讲者或运动员的表现,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2. 运动康复:镜像神经元可以在运动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他人的正常动作,患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可以模仿并重新学习如何进行正常的运动。
这种方法称为镜像疗法,已经在康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中风后的肌肉康复、帕金森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
3. 社交技能培训:镜像神经元理论可以用于培养社交技能。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个体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表达情感和理解他人的意图。
这对于自闭症患者等社交困难群体尤为重要,帮助他们改善社交交流能力。
具身认知是否是行为主义的兴起
具身认知是否是行为主义的复兴姓名丁敏学号104753110448专业基础心理学课程名称理论心理学与名著选读任课教师许波教授上课时间2012.3 ~ 2012.6具身认知是否是行为主义的复兴摘要具身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由于强调认知过程对身体与环境的依赖性,被一些心理学家视为一种新形式的行为主义。
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具身认知实际研究中的不足,过于偏重身体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的研究,而忽视了认知对身体的影响;第二,这些心理学对具身认知认识不足。
实际上,身体与环境在具身认知与行为主义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是由它们不同的本体论决定的,具身认知是一体论,而行为主义是唯物一元论。
所以这两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思潮。
关键词具身认知;行为主义;复兴具身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已经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但其中也不乏对其的质疑,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视其为一种新形式的行为主义。
本文针对具身认知是否是行为主义的复兴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我们不妨先从行为主义和具身认知各自产生的过程说起。
1 行为主义与具身认知的产生与发展自1876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有关心理学到底应该研究什么,什么是心理,以及如何研究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家们,并且产生了很多的分歧与对立。
最初,在欧洲,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相对立。
冯特主张用实验的内省法研究意识的内容,而布伦塔诺则认为意识的内容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心理学应该研究的是意识的动作。
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心理学研究转战到了美国,这一对立继续发展,成为了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与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对立。
前者主张心理学应该以分析心理的内在结构为主要目的,后者则重视心理学的应用,反对狭隘的心理结构研究。
虽然以上这些对立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但正如华生所说,它们在根本上可以说是一样的。
“都主张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材料。
语言理解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第 3 3卷 第 l 期 2 0 t 3年 t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o 1 . 33 No.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0一l 8 一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度 国 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面上 项 目“ 基 于 镜 像神 经 元 系统 的失语 症 治 疗 作 用及 超 越 定 位 的动 态 脑 机制 ” ( 8 1 1 7 1 8 5 3 ) ; 2 0 1 1 年度南京师范 大学全 国优 秀博 士学位 论文 培育项 目“ 迈 向整合 脑 与意 识经 验的 认知科 学 : 神经 现象 学研 究” 。
摘
要: 语言理解一直是认 知心理 学的研 究重点, 同时也深受认 知科学发展 的影响 。第一代认 知科 学以计 算机 隐喻 为
核心假 设 , 语言理解被认为是对被描 述情境建 构抽 象规 则的心理表征 ; 第二代认 知科学 以具 身认知 为核心假设 , 语 言理解
也开始被认 为是对被描 述情境 建构基 于理解者 身体的心理模拟 。该文从 第二代认 知科 学的视 角 出发 , 对 基 于具 身认 知论 的语言理解的具身观就其起 源、 理论架构 、 实证进展进行全 面介绍 。 关键词 : 第二代认知科 学; 具身认知 ; 语言理解; 心理表征 ; 心理模 拟
点问题。在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观念的引导下 , 语言理解被认 为足建构被描述情 境 的心理 表征 , 以K i n t s e h的情境 模型 为典 型代 表 ¨ J 。该 模 型 假 设认 知 可 以被 当作 一 系列 独 立 于大脑 和
语言具身认知原理及其理论基础
视不单单是涉及到身体那么简单 , 而是强调身体 在认知活动中 的参与性 和动态性。身 体在语言 认知中始终 处于 动 起来 的状 态 , 从语词 上辨 析 , 语言具身认知 中的 具身 就有 使身体运 转起来 之 意。 重要 的不 是我 们拥有 身体 , 而 思维 在 某 种程 度 上 是 em bod ied 的 即 具 身 。可见 , ELC 的核 的 )。正是我们身体 的天然特点 塑造 ( shape) 了 概念化和 范畴 化的 可能 性 与和能动作用。 与传统的语言认知理论相比 , ELC 至少有如 心要义就在于身体 在语言认 知中不可 或缺的参
尝试。 ELC 是具身认知与语言认知结合的选题 , 具 有逻辑和实践的双重依据。从逻辑上说 , 具身认 知与 ELC 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 ELC 是具身认知 这一普遍性的认知方式在语言认知这一特殊领域 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安德森 ( M. Anderson) 认为 : 我们所解释的是这样一个事实 : 实践的、 身体行 为具有认知的和认识论的意义; 身体行为构成了 一个特定问题求解过程的重要组成 , 例如在一个 复杂除法运算中对纸的利用, 或者涉入当下的认 知发展 , 再比如利用与环境互动和对环境控制去 认识 物体 , 或 者去 领会这 些物 体概 念内 涵和 意 义。 实践中 , 将具身认知与 具体的研究领域 结 合形成新的、 独立的认 知方式, 已有实例作为 参 考。如 , 国外有人将具身认知与音乐认知相融合 提出音乐具身 认知 ( Em bodied M usic Cognitio n) , 同样道 理, 语言具身认知 即 Em bodied L an guage Cogn ition ( 作 者译 ) 的研 究前景 和研究 路 径 , 值得期待和探索。 语言是身体参与认知活动、 将外部感受到的 语言经验经过心脑、 认知神经的作用进行加工处 理后获得的印象。人类语言的获得离不开身体、 环境的交互作用 , 其中 , 身体 发挥着核 心的参与 功能。 身体为语言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知 觉经验, 成为我们认识世 界的源 泉, 成 为我们认 识存在的手段 。 C lark 认为 心 智和认知与具 。然 而, ELC 对 身体 的重 体的身体 密切 相关
_镜像_的内涵与外延_围绕镜像神经元的争议_陈波
1
前言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 di Pellegrino, Fadiga,
索转向了寻找人类镜像神经元活动的跨学科研究 , 这对个体的动作模仿学习、共情、语言习得和意 图理解等社会认知活动的展开也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镜像神经元甚至被描述为“心理科学的 DNA” 或 “ 塑 造 文 明 的 神 经 元 ” (Ramachandran, 2011) 。然而 , 虽然在镜像神经元发现至今的 20 余年 内 , 相 关 的 研 究 报 告 一 直 以 几 何 级 数 递 增 , 但研究者却很难从这些纷繁的研究成果中听到和 谐的声音 , 更多的是无休止的激烈争论。这些争 论有的来自严谨的实验室实验(Eshuis, Coventry, & Vulchanova, 2009; Lingnau, Gesierich, & Caramazza, 2009), 有 的 则 来 自 理 论 性 的 反 思 (Hickok, 2009, 2013; Gallese, Gernsbacher, Heyes, Hickok, & Iacoboni, 2011; Kosonogov, 2012; Casile, 2013; Caramazza, Anzelotti, Strnad, & Lingnau, 2014) 、 哲 学 思 辩 (Borg, 2007, 2012; Uithol, Van Rooij, Bekkering, & Haselager, 2011)或者对当前研究的 元分析(Molenberghs, Cunnington, Mattingley, 2009, 2012)。由此带来的影响直接质疑了 20 年来基于 镜像神经元及其系统提出的种种假设 , 包括动作 目的的编码与模仿 (Cook & Bird, 2013; Caggiano et al., 2013), 以及自闭症的“碎镜理论” (Fan, Decety,
镜像神经元_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
心理学探新2012,Vol.32,No.1,3-7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镜像神经元: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叶浩生(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广州510006)摘要:传统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类似于计算机对抽象符号的加工和运算,这种观点支持了身心二元论。
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具身认知运动却否定了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是身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果,是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作用于世界而塑造出来的。
认知是具身的,离不开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系统的作用。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支持了认知的具身特征,为认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身心二元论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1-0003-05认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究竟是抽象的符号加工,还是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内部模拟(simulation)与复演(reenaction)?如果像传统认知主义主张的那样,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软件,是对抽象符号的计算和操纵,这意味着认知可以脱离身体,运行在任何具有适当性质的物质载体上,那么这种认知是离身的(disembodied)。
如果认知与身体的具体构造有关,认知实质上是被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出来的,那么认知就无法脱离具体的身体。
换言之,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
离身认知和具身认知的争论实际上是有关身心关系哲学思考的继续。
这一争论从古希腊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
然而,认知神经科学有关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这一争论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给认知的具身特征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1从离身的“转换原则”到具身的“模拟原则”离身认知观源远流长。
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借其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一个学习的“回忆说”,认为灵魂暂时寓居于身体,当身体毁灭以后,灵魂重新回归天国。
而灵魂在天国具有了各种知识,与身体结合以后,受到肉体的玷污,忘却了天国的知识。
大脑理解语言还是身体理解语言——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语义理解
第 5 2卷 第 6期
Vo 1 . 5 2 No . 6
2 0 1 3年 1 1月
NOV . 2 O1 3
大 脑 理 解 语 言 还是 身体 理 解 语 言
— —
具 身认 知 视 角下 的语 义 理 解
苏得 权 叶 浩 生
( i . 南京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9 7 ;2 . 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号 。非模 态 的语 义 系 统把 原 本 来 自身 体 的感 觉经 验剥 离 出去 , 把语 言 转 换 成 一 种 与 身体 、 知 觉经 验
无关 的东 西 。这 种 转换 使 得 语 义 系 统 中只 留下 知
觉 经 验 的 符 号 躯 壳 。语 义 表 征 就 依 赖 这 些 抽 象 的
活动 , 并 伴 随有身 体 的姿势 动作 的改变 。有些 形 象
性 的名 词 ( 如扳手 、 杯子 ) 除 了激 活 颞 叶 、 顶 叶 和前 额 皮层 等传 统语 言 区外 , 也会 引起 前运 动皮层 的活 动 。人类 的抽象概 念 系统也 是 以感 觉 经验 为基础 , 并 通过 隐喻 的方 式 建 立 起来 的 。认 知 主 体 运 用 直
观 的身体 感 觉隐 喻抽象 的概 念 , 并 凭借 感知运 动 经 验对 抽象 概念 进行 体验式 加工 。
具 身 的语 义 理解 与 计算 机 隐 喻 的认 知 观 点之 间的差异 引起 了人 们 的广 泛 关 注 。语 义 表 征 系统 与 身体动 作 的关系 是如何 形成 的 , 身 体在 语义 理解 过程 中发 挥怎 样 的 作 用 呢?本 文 以动 词语 义理 解 为例 , 从 感觉运 动 经 验 与认 知 之 间 的关 系 , 具 身 语 义理 解 的实证研 究 , 以及语 义 理解具 身性 的形 成和 活动 机制 等方 面阐述 这两 个 问题 。
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与语言模仿能力的关系
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与语言模仿能力的关系人类语言能力的独特性一直是语言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大脑中与语言相关的神经机制。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神经元类型,即镜像神经元,这种神经元对于语言模仿能力的发展和语言学习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与语言模仿能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镜像神经元的概念和特点。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其活动模式与观察到的动作或行为高度相似。
这意味着当我们观察到别人做某个动作时,我们的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仿佛我们自己在进行这个动作一样。
这种神经元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模仿他人的动作,从而实现语言的学习和交流。
镜像神经元与语言模仿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语言模仿是婴儿学习语言的关键过程之一。
在早期的语言发展阶段,婴儿通过模仿父母或其他成人的语音和语调来学习语言。
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婴儿观察到成人的口型和发音时,他们的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模仿并学习正确的发音和语音。
此外,镜像神经元还与语言理解和交流的能力密切相关。
当我们听到别人说话时,我们的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仿佛我们自己在说话一样。
这种激活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意图和情感,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
研究还发现,镜像神经元的激活程度与个体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那些在镜像神经元激活程度较高的人往往具有更好的语言理解和交流能力。
然而,镜像神经元与语言模仿能力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
除了镜像神经元对语言模仿的作用外,语言模仿也可以促进镜像神经元的发展和活跃。
通过模仿他人的语音和语调,我们可以加强自己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的连接和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交流能力。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语言模仿成为了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尽管镜像神经元在语言模仿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神经机制。
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
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郑皓元;叶浩生;苏得权【摘要】The embodied cognition(EC)emphasizes the formative role the organism's structure of body and sensorimotor systems play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cognitive processes.Relative theoretical analysis admit the sha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ind bydirect(indirect)illustration.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disagreements which leads the embodied cognition difficult to unify.The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ree kinds of theoretical models: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and Simulated Sensorimotor Metaphor.%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关键作用,主张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的形成产生了根本影响.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虽然直接或者间接承认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关系,但是存在一些观点的不一致,导致具身认知理论难以统一到相同的框架上来,具身认知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型: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感知运动模拟隐喻理论.【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卷),期】2017(037)003【总页数】5页(P195-199)【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感知运动模拟隐喻理论【作者】郑皓元;叶浩生;苏得权【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 510006;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09“近20年时间里,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发生了变化。
认知心理学中的身心关系—对具身认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中的身心关系1,身心二元论纵观心理学百余年发展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人类身体与心灵的究竟有怎么样的关系?也即人的心理性质和物理性质是相联系,还是相分离的?几千年以来,学者大多采取的是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心灵和身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灵魂和肉体相互分离的观念自古就有。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
感性世界是人们通过身体的视、听、触等感官活动认识的,而理念世界的了解则需要灵魂的理智能力。
肉体和灵魂因而成为两个世界的代表(叶浩生,2011)。
17世纪,法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从“怀疑一切”出发,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身体在内的一切物理世界都是可以怀疑的,但逻辑上讲,我们并不可以对心灵怀疑的思维过程产生怀疑。
实际上,这也就接受了身体和心灵具有不同的属性的观点。
对于身体和心灵的具体关系,笛卡尔提出了身心交互论,认为心灵可以影响身体,身体也可以影响心灵,这种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作用的。
冯特在建立科学心理学之初,秉持的是身心平行论的观点,这之后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多有争论,但基本都在身心二元论的大框架之内。
即使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只应该关注客观可见的行为,似乎也认为身心是相互分离的。
身心二元论似乎存在这样的困境,如果我们承认了身心分离的观点,过多强调心灵(意识)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将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结论很难达成统一;如果过多强调了身体(物质)的作用,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时候将会过于机械,将很难表现出人主观能动的一面,并且将很难表现人心灵的主观能动性。
身心二元论受到很多人质疑,法国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主张知觉的主题是身体,身体嵌入世界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存在”(Being in the word)的概念,他认为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通过我们的身体,以合适的方式与世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知觉动作联合【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知觉动作联合【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摘要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 __。
关键词具身认知;语言理解;动作知觉;心理模拟分类号B8421引言语言理解是当前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什么是语言理解?当我们说我们理解了一个单词,一句话,一段文字时,我们是指什么?在第一代认知科学的框架下,语言理解是建立在抽象规则和表征的基础之上,认为人们通过对独立于大脑和世界的抽象规则和表征的理解来进行语言理解。
然而这种观点无法回答符号接地问题(symbolgrounding problem),即如何使一个形式符号系统的语义解释具有系统的内在性,而不仅仅是寄生于我们头脑中的意义?抽象符号和规则并不能完全的解释现实世界,因此在解释语言理解机制的过程中存在缺陷。
针对这种语言理解理论遇到的问题,一些研究者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具身认知的语言观(embodied language of cognition)。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概念是植根于动作和知觉系统中的(Glenberg,1997;Barsalou,1999;Barsalou,Simmons,Barbey,&Wilson,xx),单词的意义植根于身体的知觉与运动,而并非通过抽象的非模态符号来进行表征。
具体的说,语言理解植根于我们身体的感知系统和行为计划之中,并且与我们的感知系统与计划交互作用。
从言语的知觉运动理论到具身语义学:来自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证据
从言语的知觉运动理论到具身语义学:来自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证据陈巍;郭本禹;单春雷【摘要】语言活动可视为人类认知活动中最高级也是最具复杂性的现象之一.传统的心理语言学理论难以回答语言规则的起源以及后天经验在语言规则形成中的作用.言语的知觉运动理论认为,语言与运动系统存在复杂的联结和交互作用.听者通过自动化的模仿语言表述者的舌部肌肉的运动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从神经科学层面上支持了上述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心理语言学分支——具身语义学.该学说尝试从进化论的角度揭示动作执行向语言理解的迁移轨迹.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建构微观的实体理论以及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两个方面出发继续论证具身语义学的合理性.【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57)005【总页数】7页(P144-150)【关键词】语言;具身语义学;镜像神经元【作者】陈巍;郭本禹;单春雷【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浙江绍兴,321000;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一、引言“在从最智能的非人灵长目动物到以语言为交流的人类的这个进化过程中,交流和大脑复杂性取得了质的飞跃。
作为独一无二的人类,口语和符号语言标志着猴脑到人类大脑的剧烈转变。
”[1]因此,语言活动可以被视为人类认知活动中最高级也是最具复杂性的现象之一。
在Chomsky等传统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是一种以抽象的符号为基础的计算系统,并以语法(规则)操作这些符号,这些符号与语言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关联[2]。
例如,英文的“dog”、法文的“Chien”、中文的“狗”所指的都是狗的意思,但是这些单词听起来并没有它所代表的意思,只是不同语言里改为代表“狗”这一词的发音,是一种抽象的符号。
寓身认知的神经生物学证据_费多益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5日/第008版哲学寓身认知的神经生物学证据费多益《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传统观点认为,认知是纯粹的大脑活动。
然而,寓身认知研究却对此持否定意见。
寓身认知的英文表述是em-bodied cognition,按其“身心合一”、“心寓于身”的含义,我们将其译为“寓身认知”。
寓身认知不再把计算看做认知活动的本质和唯一路径,也不再坚持经典的大脑假设,而是把大脑、身体与环境组成的整体活动系统作为建构认知活动的实在基础。
与经典认知研究相比,寓身认知最重要的理论洞见在于将认知主体从生物大脑与物理装置扩展为包含大脑在内的活的身体,无论是知觉还是抽象思维等认知活动,都深深植根于身体活动和经验。
寓身认知理论是针对认知心理学的缺陷进行的哲学反思,但它能否在主流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神经生物学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为寓身认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镜像神经元。
科学家们在测算短尾猿脑细胞的电活性研究中发现,猴子在进行简单的目标导向行为(譬如伸手去抓一块水果)时,一些特别的神经细胞活跃起来;尔后,当实验猴观看别人进行相同举动时,脑中同一批神经元也会再度活跃,就像先前它们自己实施这一行为一样。
由于这批新发现的神经元似乎让观看者在脑中直接反映出他人的行为,研究者称之为镜像神经元,它们不仅在我们执行某种动作时被触发,而且在我们观看别人执行那个动作时也会被触发。
镜像神经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来让我们领会别人的意思。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印证了智力技能和知觉动作技能的同源性,尽管这两种技能表面看起来不同,但是个体习得它们的途径基本一致,即使是高级的认知,也都是建立在知觉动作活动的基础上。
精细运动技能。
行为学研究发现,脑瘫、癫痫、中风和脑外伤等颅脑疾病患者在进行手指精细运动训练的同时,言语等认知水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经常同时伴有语言等发育障碍,并与其他类型的认知障碍伴有很高的同现率;言语、书写和阅读困难的患儿常常同时兼有精细动作困难病史,并伴有颞叶活动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言语 的知觉 运动 理论
首先 , 虽然 言语 (peh ②中 ( 少在 现 代 言 sec ) 至
学说 尝试从进 化论 的角度揭 示动作执行 向语 言理解 的迁移 轨迹。未来 的研 究需要从建 构微观 的实体 理论 以及 语 言功能障碍的康 复治疗两个方面 出发继续论 证具 身语 义学的合理性。 关键词 : 语言 ; 具身语义学; 镜像神经元 中图分 类号 : B 4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57 ( 0 2 0 0 4 0 1 1— 9 3 2 1 ) 5— 14— 7 0
女 稿 日期 :0 2— 6— O 收 2 1 0 3
作者简介 : 陈巍( 9 3 18 一
(9 2 17 一
)男 , , 浙江绍兴人 ,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 师, 博士 , 浙江大 学“ 8 9 5工程 ” 国家哲学社会 科学创 新基 )男, , 安徽 肥西 人 , 南京 师范 大学 心理 学 院教授 , 士生 导师 ; 春雷 博 单
学的松散线索无法进一步揭示在语言发生的过程
中我们 的大脑究竟发生 着怎样 的变化 , 也就更谈 不 上反 哺语 言 的认 知理 论 了 。近 2 0年 , 像 神经 元 镜 及其 系统 的发 现为 研究 者窥 视语 言 的 奥秘 打开 了 新 的窗 口 , 以此 为基础形成 了一个 崭新 的心理 并且 语 言 学 分 支—— 具 身 语 义 学 ( m oidSm n E bde e a-
一
、
引 言
计 算过 程 , 么构 成 语 言 的 规则 究 竟 是 什 么 ?这 那
些规则 又 会 牵 扯 到 哪 些 认 知 活 动 ( 比如 , 了说 除
“ 从最智 能 的非 人灵 长 目动 物 到 以语 言 为 在 交 流 的人类 的这 个 进 化过 程 中 , 流 和 大 脑 复杂 交 性 取得 了质 的飞跃 。作 为独 一 无 二 的人 类 , 口语 和 符 号 语 言 标 志 着 猴 脑 到 人 类 大 脑 的 剧 烈 转 变 。 因此 , 言活 动 可 以被 视 为人 类认 知 活动 ” 语
山 东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R A F S A O G N R L U I E ST H ma ie n o il ce c s O N L O H ND N O MA N V R I Y( u nt sa dS c i e ) i aS n
ts 。 一种 以抽 象的 k y 语 符号为基础的计算系统 , 以语法( 并 规则) 操作这 些符号 , 这些符号与语言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很少 或几 乎没 有关 联 J 。例 如 , 文 的“ o ” 法 文 的 英 dg 、 “h n 、 C i ” 中文的“ 所指的都是狗的意思 , e 狗” 但是 这些 单词 听起 来并 没 有 它 所代 表 的意 思 , 是 不 只
摘要 : 语言活动可视 为人 类认 知活动中最高级也是最具 复杂性的现象之一。传统 的心理语 言学理论难 以回 答语 言规则 的起源 以及后天经验在语言规则形成 中的作用 。言语 的知觉运 动理论 认为 , 言 与运 动系统存在 复杂 语 的联 结和交互作 用。听者通过 自动化的模仿语 言表述 者 的舌部肌 肉的运 动来理解其 中蕴含 的意 义。镜 像神 经元 的发现从神经科 学层 面上支持 了上述假说 ,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一 门崭新 的心 理语 言学分 支—— 具身语义 学。该
(1绍兴文理学院 教育学 院, . 浙江 绍 兴,20 0 2 浙江大学 语言与认知研究 中心 , 3 10 ;. 浙江 杭州 ,10 2 30 1 ; 3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 院, . 江苏 南京 ,107 4 南京 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 中心 , 2 09 ;. 江苏 南京 ,10 9) 20 2
21 0 2年第 5 7卷 第 5期 ( 总第 2 4期 ) 4
2 2 Vo. 7 No 5(S ra No 2 4) 01 15 . ei l .4
从 言语 的知 觉 运 动理 论 到具 身 语 义 学 : 来 自镜 像 神 经 元 系统 的证 据
陈 巍 , 郭本 禹 , 单春 雷4
中最 高级也 是最 具复 杂性 的现 象 之一 。在 C o — hm
或 写 之 外 , 势 为 什 么 也 能 作 为 语 言 的 表 达 形 手 式) ?这些 规则从 何 而来 ?经 验 又 在 这些 规 则 的 形成 中扮 演 了 怎样 的角 色 ?最 为 重要 的是 , 虽然 长达几 个 世纪 以来 , 些 脑 区长 期 以来 一 直 被认 一 为是与语 言有关 的核心 区域 , 但这些来 自神经病 理
地语言与认 知中心博 士后 ; 本禹 ( 9 4 郭 16 一
)男 , , 安徽淮北人 , 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 , 南 副主任 医师 , 博士 。
①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 2 1 年度 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 项 目“ 01 基于 镜像 神经元 系统 的失语 症治 疗作 用 及超 越定 位 的动态 脑机 制 ” ( 17 83 、0 1 8 1 15 ) 2 1 年度南京师范大学全 国优秀博士学位论 文培育项 目 迈 向整合脑与意识 经验 的认知科学 : “ 神经现象学研究” 的资助。 ②言语是语言 的口头表述形式与产物 。 言可以以更抽象 的、 语 多通道的形式出现 , 比如手势 、 符号 、 手语书写单词与盲文等等。 1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