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科学用嗓与嗓音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

谈教师的科学用嗓与嗓音保护

教师的科学用嗓和嗓音保护的问题,是广大教师不可避免都要面对的问题。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以嗓音为媒介实行知识传播。嗓音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生理功能,又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职业工具。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业工具的优劣往往决定着职业功效的高低。教师具有优美的嗓音,是教学活动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不过,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用嗓频率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绝大部分教师均未受过专门的发声训练,缺乏科学用嗓的知识,极易造成嗓音的损坏。所以,改变教师用嗓不科学的局面,甚为紧迫。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基础的发声原理入手,介绍一下教师的科学用嗓和嗓音保健等问题,使老师们了解如何科学用嗓,合理护嗓,以达到“科学用嗓、美化声音”的目的。

一、发声器官的构造及发声原理

1、发声器官的构造

人类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即动力器官)、发声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组成。呼吸、发声、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三要素。

首先是呼吸器官,它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其次是发声器官,它包括:喉头(也称喉结或喉器)、声带;最后就是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因为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发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发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发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共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准确、合理地使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们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声音。而发声技巧的训练就是充分调动这三方面的器官的积极活动。

2、发声原理

声音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实行发声运动。

声带本身是不会发出良好的声音的,是靠各发声器官的共同参与才得到良好的声音。所以,呼吸、发声、共鸣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关连而又同等重要的,在发声训练中三者是协调配合互相支持的统一体。呼吸是有深度、饱满地吸进空气和有控制地呼出气息去冲击声带,发声是声带闭合挡气,承受气息的冲击而振动发出基音:共鸣是调节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使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得到扩大和美化,所以声音的训练,—方面要强调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又要强调声带的积极闭合,向下挡气振动发声,还要强调各共鸣体的积极共鸣作用,三者缺一不可。气息是水,声音是船。没有气息,声音之船就要搁浅。

二、咽喉常见病症及原因

教师出现与嗓音相关的疾病主要有三种:疲劳发音、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

①疲劳发音是当一个人发音时自觉喉部有紧缩感、挤压感,甚至已经出现声音嘶哑时仍需继续发音,或喉部有疼痛感、烧灼感、梗阻感等还继续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医学上称为疲劳发音;②声带小结是一种慢性喉炎,从声带边缘长出结节状突起物,多为双侧声带出现;③声带息肉也是喉部常见疾病,常常附着在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的边缘,主要由长期发音方法不恰当或一次过度发音引起。声带息肉和小结均能够使发音时声带关闭不全,导致声音嘶哑,并且因为声带重量增加,导致发音疲劳。如果教师们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用嗓护嗓知识,将大大减少患上这些疾病的可能性。

三、教学用嗓发声与日常讲话发声的区别

日常发声是播音朗读以及我们讲话发声的基础。教学用嗓发声和日常用嗓发声的区别在于:日常说话的发声是非常自然原始的发声,而在教学中则应该使用实声发音。因为教师讲课是比较系统化的内容,是日常说话的提炼,所以用嗓不同于日常发声的随意零散感,而应有一种教学的状态,即用实声说话,用自我感觉最舒服的声音,不能用小嗓或者虚实声,通过自如的声区使发出来的声音既不吊,不挤又不压。形象的说,教学用嗓是介于说话音域与唱歌音域之间,也就是高于日常说话低于唱歌的声音。

四、用嗓技巧

用嗓技巧就是通过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呼吸控制等使嗓音美化。在学校教学中,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通过嗓音来完成的。如何使用自己的声音,与每个人的习惯性用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习惯用声就是比如有的人平时就习惯高声或大声说话,不管听众与他距离远近或周围环境的安静、嘈杂都大声叫嚷,不分场合,而有的人平时习惯低声或小声说话,不管听众多少,不管场合,永远是柔声细雨,轻描淡写。而这些不良的习惯性用声都防碍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顺畅性和流通感,达不到要求的目标,所以掌握准确的用嗓技巧是重中之重。

1、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用声

作为教师要有用嗓的意识。所谓用嗓意识,即能够明确自己的语言目的。要根据讲课环境的大小、听课的人数、教学设备(有无话筒)等来灵活调节控制自己的声音。一般来说,教学用嗓中要注意学会留有余地,老师上课的内容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说到重点部分的时候,声音应该比一般的时候要抬高,音量增大,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性的用声,才能在教学课堂中做到收放自如。

用气说话是教师用嗓的重要技巧,即需要大声说话的时候气就吸得深一些,用舒展的“饮开水式呼吸法”将气吸入腹部站定;吐气说话时,增大气量,将各方面状态都紧张起来,反之控制吐气气量。除此之外,还要通过状态来激发自己的传播欲望,过度低头或仰头都会改变声腔的形状影响发声,准确的发声姿势是不论坐与站,腰都要保持直立。状态好姿势正的时候声音表达也会清晰自如。

2、掌握发声方法,提升发声水平

(1)气息训练。

没有气息,声带就不能振动。声带不振动就不可能发出声音来。要想嗓音富于弹性、耐久,需要的是源源持续供给声带气流。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气息控制的方法,协助大家控制气流,进而控制声音。我们现在一般都是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法,即吸气后两肋扩大,横膈膜下降。

这种呼吸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能够使气息均匀平衡。理想的状态是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气断情持续,声断意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