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节《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参考教案1 岳麓版必修2
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岳麓版必修2
![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岳麓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3f5c74225c52cc58bd6beb1.png)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 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 通发展的不平衡。 2.积极影响。 (1)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2)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3)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 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中国 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归纳,注意多方面。 答案: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 发展;政府的积极推动。
1881 年 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 庄铁路
1888 年 建成宫廷专用铁路——“紫光阁铁路”
甲午战争后 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1909 年 民国时期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铁路建设未入正 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 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成立。 (2)1900 年前后,民办轮船航运公司发展,但步履维艰。
2.电讯 (1)1877 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 办电报的开端。 (2)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 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 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增强了中外联系,便捷了异地传输,促进了中国 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 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 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 加深。 (2)工具:铁路、水运、航空。 影响: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 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306e377c850ad02de8041e0.png)
309教育网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唐胥铁路建成后,老佛爷因为火车的轰天巨响震及皇帝陵园,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2、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而且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所以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老佛爷的两则趣事,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1875年,乔致庸听说一个北欧的小国在上海建起了洋玩意。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不久也有了这么个玩意。
九年后,中法战争爆发,这个玩意排上了用场。
再后来,这个洋玩意又成了无线的了。
并且张之洞还曾用它给乔致庸发过信息。
北欧的小国是?“洋玩意”是?中国有这么个玩意是谁在哪里架设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无线的玩意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现?主要用途是什么?丹麦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中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
是用于军事,无线电波于20世纪初在上海崇明出现。
主要是官商通报。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铁路出现的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的需要;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铁路运输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
2、发展历程:(1)1876年英商修筑的松湖铁路是我国境内最早的铁路;(2)1881年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3)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4)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清朝官员认识到修铁路的急迫,修筑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愿望;(5)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航运公司在列强挤压下,处境艰难。
2、航空:(1)1909年,冯如自行设计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2)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3)1918年,北洋政府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定了以北京为中心的5条民航路线。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e2c53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6.png)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地位铁路是交通运输建立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开展的动脉。
2.出现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3.开展(1)原因:一是甲午战争后列强剧烈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
二是修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成果: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4.制约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立始终未入正轨。
知识点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在列强排挤中困难求生。
2.航空(1)起步:起步于1918年,附设在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2)开展: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3)成果: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开展。
知识点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补办邮政: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了海关。
(2)进一步开展: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电讯(1)开端:1877年,巡抚在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电报的开端。
(2)特点:进程曲折,开展缓慢,20世纪30年代才发生变化。
3.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开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络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开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近代交通业开展的影响史料20世纪初,首次出现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时,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①!〞(清朝保守大臣)“完了②!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罗,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有着落了!〞(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③!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2019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2
![2019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07f629f700abb68a982fbe4.png)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解析: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
D 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
答案:C2.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
这说明( )A.修建铁路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解析:注意关键词“铁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说明持反对态度,B、C、D不符合“说明”意图。
答案:A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两项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4.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②③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2-岳麓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 岳麓版必修2-岳麓](https://img.taocdn.com/s3/m/6f45927271fe910ef02df81b.png)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基础夯实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解析A、C两项与时间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故选D项。
答案D2.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解析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是从19世纪80年代初修建唐胥铁路开始的。
答案B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解析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D4.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中,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解析A项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的淡化,是历史进步的体现;B项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C 项体现了对先进交通工具的排斥,D项描述了城市马车的主要用途是游览观光,B、C、D三项都不能说明交通工具的进步或思想的进步。
故选A项。
答案A5.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因而在大清国境内变得过于强大。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e7c4e97c77da26925c5b0e6.png)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唐胥铁路建成后,老佛爷因为火车的轰天巨响震及皇帝陵园,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2、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而且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所以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老佛爷的两则趣事,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1875年,乔致庸听说一个北欧的小国在上海建起了洋玩意。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不久也有了这么个玩意。
九年后,中法战争爆发,这个玩意排上了用场。
再后来,这个洋玩意又成了无线的了。
并且张之洞还曾用它给乔致庸发过信息。
北欧的小国是?“洋玩意”是?中国有这么个玩意是谁在哪里架设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无线的玩意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现?主要用途是什么?丹麦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中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
是用于军事,无线电波于20世纪初在上海崇明出现。
主要是官商通报。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铁路出现的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的需要;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铁路运输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
2、发展历程:(1)1876年英商修筑的松湖铁路是我国境内最早的铁路;(2)1881年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3)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4)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清朝官员认识到修铁路的急迫,修筑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愿望;(5)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航运公司在列强挤压下,处境艰难。
2、航空:(1)1909年,冯如自行设计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2)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3)1918年,北洋政府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定了以北京为中心的5条民航路线。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149025969eae009581bec61.png)
1.铁路是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但 其建设过程艰难曲折。 2.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水运交通的发展,民国时期,航空事 业则获得较快发展。 3.近代邮政、电讯逐渐成为日益重要的通讯方式,但发展之路颇 多艰难。
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 20 世纪初, 上海首次出现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时, 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 格!”(清朝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罗,到时候一家人的 生计可就没有着落了!”(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 了。”(开明人士) 据材料分析,汽车的传入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题组一
近代交通的发展
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 是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 )
解析: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如轮船从国外传入,1865 年 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故 A 项正确;中国传统交通 工具不能体现出封闭保守,故 B 项错误;中国近代交通工具有 陆上的火车、电车、汽车,海上的轮船,空中的飞机等,整体 向海陆空立体发展,故 C 项正确;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是人 力,到近代后主要是机械牵引力,故 D 项正确。 答案:B
阻碍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因素
[材料 ]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
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 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 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 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 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 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 少。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 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做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 年
【2019-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9-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0fee54755270722182ef749.png)
【2019-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学习目标]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近代铁路的起步(1)1881年,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2.近代铁路的发展(1)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1909年,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3)到1911年,半数以上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易混易错]最早在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京张铁路是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几乎都是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
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此后10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3)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电讯(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自办电报的开端。
(2)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
3.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5156797c1cfad6185fa74c.png)
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1875 年,沈葆桢升任两江总督兼南
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扩充
南洋水师,参与经营轮船××局,
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
材料三:“电线、铁路皆中国数年
第3页/共7页
后不能自已之事,吴淞则非其地。 4、依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沈
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 葆桢拆除吴淞铁路的原因。 利用 IPAD 技术,
华商股份承办”;而当上海、江湾、 态度是 吴淞三处商民 145 名联名向沈葆桢 A.反对,不该拆除。 呈请承办吴淞铁路时,却被沈葆桢 B.支持,应该拆除。
生层层递进的思 考,培养学生史料 实证和历史理解 的学科素养。
断然拒绝了。沈的意见很明确,买 C.不理解,但沈思想守旧愚昧。
断银一旦付清,立即拆除铁路。 D.有疑惑,拆除或有合理之处。
1907 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分别 建成通车,交汇点在石家庄。到 1925 年,人口由 600 人,激增到 33077 人;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展 到 18 万人。城市面积也由原来的 0.1 平方公里,扩展到 100 多平方公里。 石家庄从一个村庄发展成华北地区 重要城市,一下子就把历史上很有 名气的古城正定抛在了后面。 材料 4
涉及铁路、航运、航空、邮政电信。对于变化的本身,学生实际上并不陌生,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
让学生能够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真切体会到交通通讯发展之艰难,理解列强的侵略和落后的传
统思想观念是阻碍交通通讯近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尝试从个案出发,以小见大,透过历史
的细节展现历史的本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苏生文,《中国早期
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67 页
材料二:(沈葆桢个人简历)1820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6a5d0e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7.png)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B.飞机C.汽车D.马车【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故A项正确;飞机、汽车都是20世纪初才在中国出现,故B、C两项错误;马车属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故D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育才中学期中)从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观念,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
这说明(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深入内地【答案】A2.(2019·某某某某月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的机械轰鸣中失去了方向,而詹天佑则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一片天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X铁路的修建。
詹天佑建造京X铁路的意义主要在于( )A.开创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时代B.使中国的铁路建设技术开始领先世界C.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D.削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答案】A【解析】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X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故A 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2019·某某平罗中学期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这首诗赞叹的是( )A.汽车的发明B.化学工业的进步C.电报通讯D.火车的发明【答案】C【解析】材料“音书万里一时通”体现了传播信息的功能,故选C项。
4.1885年6月16日,某某一菜场失火,某某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
《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 A.铁路运输的发展B.轮船航运的发展C.电报等通讯方式的发展 D.报纸等传媒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信息的传递,和通讯相关,A、B两项是交通发展状况,排除;电报等通讯方式的发展,使新闻搜集更加快捷,故C项正确;D项不能说明“新闻搜集如此快捷”,排除。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岳麓版必修20601238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岳麓版必修20601238](https://img.taocdn.com/s3/m/94bdf4d86137ee06eff918d5.png)
史论总结 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 (1)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 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 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
(2)1896年,“ 大清邮政局 ”成立。
(3)民国时期: 1913 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
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电讯
(1)1877年, 福建巡抚 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
(2)原因 ①外因 a.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b.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 纵中国交通建设。 ②内因 b.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近代交通 运输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
础……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19 世纪 80 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
“②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
话一堂中。” 史料解读
①体现了电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思想运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 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提示
3.近代通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参考教案
一、课前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
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
于是而有种种变态”。
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
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设计: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
[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
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
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
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
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
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航空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生:(回答)。
师:(归纳)。
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引出古代驿传,指出古代通信的困难,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作比较,引出近代邮政电讯事业的发展概况。
生:(回答)。
师: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的,但影响不容低估。
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还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
三、课后设计
1.课后作业:
P106-107 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1)调查家乡交通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并制作图表(或以曲线、柱状图表示)
建议:制作图表示应从车辆数量、种类的变化,公路里程的变化,公路建设的变化等方面入手。
(2)调查交通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
建议:从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交往便捷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
3.教学反馈设计:
(1)概述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起步的,处处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制约;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又长期遭受侵略,国家财政紧急困难等)。
(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
(可以借助网络)
(3)对于清末民初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守者难以理解,并极力反对,进步者则欢欣鼓舞,大力提倡。
为此,双方经常发生针锋相对的辩论。
请你编一个历史短剧,反映双方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