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识与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比较
通识 教 育受 理 想 主义 和实 用 主义 哲 学 的 影
问题 的不 同解答 。综合来看 , 国的通识教 育演进 美
和通识教育课程变化大致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 :
必要性 。所 以 , 识 教 育 的提 出跟 大 学 人 才 通
高校教 育理念 的实现一般 是通过课 程的设 置
与教学完成 的 。通识 教育理 念的历史 演进与通 识 课 程设置 的变化 紧密 联系在一 起 。 ( )通识 教育理 念的提 出 一 “ 识 教 育 ” 一 个 历 史 概 念 , 时 也 是 一 通 是 同 个 世 界概 念 。它 译 自英 文 “ e ea E u a o ” G nrl d ct n 。 i l 9世纪 以前 , G nrl d ct n ~ 词 一 般 是 中 “ e ea E uai ” o
第 7卷
第 3期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a j gA dt nvri o ra o N ni u i U i s y n e t
V0. 1 7.No 3 .
21 0 0年 7月
J 1 ,2 1 u. 0 0
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
以南京 审计学 院实施 “ 通识 教育” 人才培养 方 案为例
蔡 则祥 ,张 维
2 02 ) 10 9
( 南京审计学院 教务处 ,江苏 南京
摘 要: 识教 育理念的历 史演进 与 通识课 程 设 置的 变化 紧密联 系。过 去 十年 来 , 通 国内 高校
开始推 进通识 教育 , 通识 教育 的理 念推动 了高校课 程 改革 , 促进 了人才培养模 式的 变革。 南京审
小学 教育 的总 称 。第 一 个 把 它 与 大学 教育 联 系在 一起 的人 是 美 国 博 德 因 学 院 ( o d i c1 B w on o . 1 e 的帕 卡德 ( ak r ) 授 口 。他 在 1 2 e ) g P c ad 教 8 9年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大气污染控制前沿技术》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该课程于2011年开设,每年开课两次,近3年平均修读学生数近200多人次/年。

我们开设本课程的初衷是培养各专业本科生综合科学素养,增进其对大气污染问题、控制技术及其最新发展等科学问题及其科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使之得以实现,我们需要使用创新性的思维,遵循教育科学的理念,完善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然而,所有以上这些变革,如果没有配套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为,只有配套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教学结果的有效考评,才能检验真正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现有问题分析1.1评价主体单一,多以教师为主当前,当涉及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评价时,在整个课程成绩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只有教师,因此评价主体显得十分单一。

同样在每个学年结课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通过学校的教务处主管人员通过电脑来进行录入、操作和处理的。

正是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充分的了解,因此,所做出的评价很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公正性。

那么,如何能够公正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之充分体现在整体的课程学业成绩上来,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1.2缺乏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单一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要,因为它体现了学习者发展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由学习开始到学习的结束为一个周期活动[1]。

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无论从教育理念而言,还是从教学效果的本科生成绩评价,都应该坚持这样一个理念,即“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

就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一般主要根据期末考试,而且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平均在70%左右,而其余的30%主要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践环节。

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很高,所以学生非常重视,一般要努力做比较长期的准备,考试压力比较大。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例一则及其再探索——以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为例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例一则及其再探索——以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为例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已积累多年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对通识教育的众多研究中,“哈佛模式”是被提及最多的一种模式。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也被认为是通识教育领域绕不开的经典读物。

我国高校中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多半是参照美国高校的模式而来,却常被学生用来“充学分”和“刷手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来自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试验上海大学自2011年实施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改革以来,通过三年的实践和努力,通识教育改革已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2014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多次研讨,教务处在对原有的课程库逐一挑选、对课程框架精心改良、教师队伍重新组合后,23门核心通识课脱颖而出。

首批开设的23门核心通识课分为人文、经管、理工三个大类,涵盖“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五大模块,授课对象主要面向大一学生。

4学分的设置、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对自主学习的高要求,核心通识课处处充满着改革气息。

为了解学生修读核心通识课的基本情况和课程效果,课题组对课程进行了追踪调研,先后开展了话题征文、网络问卷、访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调研历时一个学期,参与调研的人文、经管、理工三大类学生超过300人次,其中以理工类学生为主,被调研到的课程囊括了全部23门核心通识课。

调研收集到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核心通识课“试水期”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情况,为上海大学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下面将从学生选课初衷、课堂情况反馈、教师情况反馈、作业与论文反馈四方面分析课程改革的成效。

就学生选课初衷而言,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出于个人兴趣,为选择专业做好准备。

第二类是自觉完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提升。

第二类学生对核心通识课的认识更符合学校对于通识教育培养“全人”教学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及课程改革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及课程改革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 —
以 凯里 学 院为例
姜 H 女 明 广 J
( 凯 里学 院 , 贵 州 凯里
5 5 6 0 1 1 )

要: 以通识教 育及课 程 理论 为 引导 , 以凯 里 学院 为例 , 探 讨 新 建 本科 院校 通 识教 育及 其课 程
改革 中在 树立 通识课 程 理念 和 目标 、 教 学 管理 制 度 、 通识课程设计、 通 识 课 程 内容 、 教 学方 式 方
知识 、 技 能和态 度 的教 育 。 ¨
( 二) 通识教 育课 程 的概 念 、 目标 和 内容
学、 复旦大学 、 武汉大学等研究 型大学上 , 相 比之
下, 新建 本科 院校 通识 教育 课程 的研 究还 显 得非 常
不 足 。随着 高等 教 育从 精 英 化教 育 逐 步走 向大 众 化 教育 , 随着 本科 教 育 越 来 越 强 调 加 强 基 础 、 淡 化 专业 的精 神 , 人才 的综 合 素质尤 其 是人 文素 质 和科 学 素质 的培养 , 主 要依 靠 的就是 通识 教育 课 程来进 行 。新建 本科 院 校作 为 承 担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主 力, 其人 才培 养 素质 的高 低 , 直 接 关 系 到 我 国高 等 教育 发展 水 平和人 才 培养 的成 败 , 因此加 强 对新 建 本科 院校 通识 教育 及其 课程 的研究 , 既是 新建 本科 院校 自身 发展 的需 要 , 也具 有关 乎我 国高 等 教育 发
映通识 教 育 的 目的。从 课程 论 的角度 上来 说 , 美 国 教 育学 家泰 勒 ( R . W. T y l e r ) 在《 课 程 与教 学 的基 本

通识 教育 及通 识课 程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让人应接不暇。

有些课程内容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学习起来费时费力。

而且,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不足通识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通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改革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减少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鼓励优秀教师加入通识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探析冯保庆杨林(华北煤炭医学院)摘要:本文从分析高等院棱课程体系结构出发。

提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具体设王途径和改革思路.通过拓宽人文和基础教育平台.为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进一步探讨高校公共课程建设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近几年来。

许多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和研究.但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研究并不深入。

尤其是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学科基础课程整合创新方面与综合大学相比.独立医学院校存在着严重不足。

全国医学院校约170余所,其中有三分之一已经并入综合大学.有三分之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已经向以医为主。

文、理、法、管为辅的多科型大学转型。

在课程体系改革和通识课程设置方面.综合大学的师资和课程资源有较强优势.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弱。

如何根据本校的实际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如何面向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科学设置课程平台,成为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改革现状根据学科设置和授课范围.多数医学院校一般分为基础和专业两大类课程。

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课程。

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程范围较广,面向多个专业开设;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临床医学)课,授课对象主要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生。

但对于文、理、法、管等非医学专业.医学基础和医学临床课程一般作为体现医学院校非医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

随着临床、中医、影像、麻醉、口腔、护理、康复等医学专业的扩充.不同程度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不全面、不具体、不明确、与课程体系脱节现象。

按照全球普遍认可的。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和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和完善学分制及科学设置选课平台。

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医学人才,许多院校提出了。

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等办学思路。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的知识 ,扩大 知识 面 ,满 足 学 生 的兴 趣 爱 好 ,而不
地方师 范院校 主要 是 培养 适应 地 方社 会 发展 和 基础教育 需要 的应 用人才 . 长期 以来 ,我 国高等 师范 教育过 于狭窄 的专 业教 育模 式 已经不 能满 足 基础 教
能有效 提高 学 生 能力 , 提 升学 生 的素 质 . 多数 课 程 缺 乏统 筹规 划 , 导致 通识 教育 课 程体 系 整体 上处 于
育 的重视 和 受教学 资 源限制 ,简单 的把通 识 教育 课
程 定位成 理 论 课 程 ,主 要 采 用 课 堂 教 学 的组 织 形
1 通 识教 育 课 程 存 在 的 问题
1 . 1 课程 目标 定位 不清 晰
式. 课程 教学 方 法侧 重 于 知识 的传 授 和 灌 输 ,缺 乏
关键词 : 地 方师范院校 ; 通识教 育 ;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6 4 . 8 1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4 9 7 0 ( 2 0 1 3 ) 0 8— 0 1 2 3— 0 3
U 翮 舌
程 仅仅 使不 同专 业 的学生 有机 会学 习其 它专业 领域
2 0 1 3年 8月
洛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M o f L u o y a n g N o r mM Un i v e  ̄i t y
Au g ., 2 0 1 3 V0 1 . 3 2 No . 8
第3 2卷 第 8期
地 方 师 范 院校 通 识教 育 课 程体 系改 革 策 略
散 乱状 态 , 变成 了“ 大杂绘 ” 课程 , 削 弱 了通 识课 程
育改革对高素质师资的需求. 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 , 我 国高 等教 育领 域 逐渐 开始 关 注 通识 教育 … , 对 大

浅析《管理学》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

浅析《管理学》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

浅析《管理学》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作者:潘敏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02期【摘要】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通识教育愈来愈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重视。

本文根据基于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论证了非经管专业《管理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非经管专业《管理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以期能促进地方高校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管理学;课程建设通识教育既是教育的一种理念,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地方高校由于本身的条件和办学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应用型高等人才。

然而,纵观我们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难发现非经管专业学生一味单一的专业学习贯穿始终,这种教育模式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或技术或人文的“高级专业户”,有悖于其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本文以《管理学》在非经管专业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非经管专业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和课程建设思路,以期对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效果的提高起到作用。

一、非经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素质培养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

素质的养成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作用的共同结果,但主要是经过长期内化学习而凝结起来的,一经形成便对个人与群体起长期作用。

管理素质是指管理活动的主体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格、行为倾向等个人特征。

管理素质培养在于引导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和社会,最终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及多维视野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管理素质的内容丰富,具体表现形式多样。

针对于管理素质培养这一目的,非经管专业的学生的管理素质额培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决策素质。

决策素质是管理素质中一项最重要的管理素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为组织的经营活动提供及时正确的方向。

其次是沟通表达素质。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课程改革策略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课程改革策略

3 通 识 教 育与 大 学 课 程改 革 探 索
我 国大学现在 的课程结构 , 已基本上与国外接近 . 设公共课 、 选 修课 、 专业课 , 各种课程 比例接近。但是 , 这种表层 的模仿并没有改 变我国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教育本质 。我们应 当以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与综合创新 的能力为 目的 , 借鉴 国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原 来的基础上和现有的制度条件下调整课 程的内容 、 形式 , 将某些 意识形态课程逐渐转变为真正的通识教育课 程 , 注重知识的深度 ,
追 求 知 识 的广 度 。
5 学校顺利实施通识教育 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各高校 )
应 当资 助 学 校通 识 课 程 的建 设 , 于通 识 教 育 理念 出版 优 秀 的通 识 基
识教育 ” 内涵做了详尽 的表述 : 就其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 的组成部分 , 是所有大学生应接受的非专业性 教育 ; 就其 目的而言 , 通识教育旨在 培养 积极参 与社会 生活、 有社会责任感 、 全面发展的 社会的人和 国家的公民; 就其 内容而言 ,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 的、 非 专业性 的、 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 、 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 1 1
念 、 理、 原 思想 和方 法 , 学 生 有充 分 的时 间 自学 。在 我 国 大学 课 程 让
长期 以来 , 在大学通识教育实践 中存在着一种对通识教育 的狭
隘理解 , 把通识教育仅 视为专 业教育之外独立进行 的那部分教育 。 在指导思想上 , 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行其道 , 相互分离。无疑 , 专业教育是现代大学存在的社会基础, 现代大学不能 不重视专业教 育。因此 , 也可以说 , 实际上并不存在脱离专业教育而独立存在 的 通识教育。在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 的今天 , 大学面对功利化的巨大 挑战 , 本科教育落人了“ 专业主义” 职业主义” 和“ 的陷阱 , 通识课程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话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那么,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还要学会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实中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1.1 通识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地位一直不够明确。

有时候,它被当作是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候,又被当作是一种素质教育来推广。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心中的份量不够重,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1.2 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也是个大问题。

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通识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3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既然通识教育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2.1 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要让通识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提高它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

2.2 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我们需要对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简化课程设置,避免过于繁杂;二是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细作。

2.3 创新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想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新疆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思考——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

新疆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思考——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
— —
以基础教 育新课程 改革 为背景
孙 玉 荣 买 买提 祖 农 ・ , 阿布 都 克 尤木 胡 辉 李双龙 , ,
( 喀什 师 范 学 院 1教 务 处 ,. 文 系 , 疆 喀 什 84 0 ) . 2人 新 4 0 8

要: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师 资的主要来源 , 目前基础教育 新课 程改革更加 注重 人文素质 培养 的背景 在
第 3 卷第 3期 2
2 1 年 5月 01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K s g rT a h r C l g o r lo a h a e c es ol e n e
V0 . 2 No. 13 3 Ma y201 1
新疆高等 师范院校通 识教育理念的思考
2 新课程改革背景 下加 强新疆高师 院校通
识教 育 的迫 切 性
教育, 最重 要 的是 心 灵 和 品性 的培 养 . 礼 记 《

大学 》 篇开 宗 明 义 : 大学 之 道 , 明 明德 、 亲 “ 在 在
民、 在止 于至善 ” 这 里 的 “ 学 ” 然 与 我们 今 天 . 大 虽
1 “ 识教 育” 内涵 通 的
“ 通识教 育 ” 国际人 文 素质 教育 的惯 例 性称 是 谓, 西方人称 之为 G n rl d ct n或 Lb r d — e ea E u a o i iea E u l ct n 也 译为博 雅教育 , ao , i 在其 提 出者 英 国教育 家纽 曼那 里 又称 为 “自由教 育 ” , 也有 人 直 译 为 “ 自 由人 教育 ” , 在对 大 学生 人 格 层 面 的 品 行 熏 重 陶. 国通常 谓之 “ 文教育 ” “ 我 人 或 素质教 育 ” 在纽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最初由美国学者Spady在1981年提出。

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他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他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并首先在美国的中小学中实施。

隋后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已成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施原则: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望和反向设计。

反向设计是指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要点: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逐级达到顶峰。

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

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

课程体系与能力结构的这种映射关系,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即学习成果。

二、通识课程现状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德智体美劳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文化修养、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基本素质,是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立德为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

思政课程体系,传承传统美德、宣扬社会公德、提倡职业道德,在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语言类课程体系,可培养学生准确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数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多学科的基础与综合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具有较强的工具特性。

通识选修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通识选修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通识选修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识选修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综合素质教育水平,我校决定对通识选修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课程设置1. 增加选修课程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健康等领域,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注重跨学科融合,突出通识性和前沿性,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方法1. 引入问题导向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三、评价体系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拓展活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跨学科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2. 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提升教学效果。

五、实施机制1. 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体系,明确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程序,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2.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引入外部资源和专业人才,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宣传推广1. 制定宣传推广方案,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和社交平台,向师生宣传通识选修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成果。

2. 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分享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树立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我们相信通识选修课程改革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元的发展机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通识选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而努力奋斗!。

对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文将围绕通识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


大 学本 科通 识教 育的 目标
要, 正如《 哈佛 红皮书》 中所指 出的, 通识教育 目
标应包括 “ 有效思考 的能力 ” 能做 出适 当判 和“ 断 的能力 ” lJ 。
( ) 升道 德 水 准 四 提
任何大学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实现某种教育 目 标为前提的。明确认识通识教育所要达到的 目标 是通识课程改革 的逻辑起点, 针对我国大学本科 教育的现实和特殊性并充分吸收借鉴 国外 的先进
什 么如 此重 视小 班讨论 呢 ?不仅 因为这种 方式 能
1提 高经典 文本 阅读 比重 . 这一 方 面 是 由经 典 文 本 本 身 的 特 征 所 决 定
的, 它所关 切 的问题具 有历 久 而常新 的特 征 , 经过
促进学生阅读 , 更重要 的则是通过发言来实现沟
通交 流能力 提高 的 目的 。
( ) 进 沟通 能 力 五 促
和重建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文化认 同与文化 自信 , 无偏见地以中西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来指导学生 的
生活实践 、 职业精神 、 人生历程 , 以人 文素质提升 我 国 的“ 化软 实力 ” 【J 文 。1
( ) 化知 识 结构 二 优
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 、 职业教育 的一 种主
近年来 , 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如火如荼地 我
开展 起来 , 改革 的背 后 乃 是 有 识之 士对 长 期 以来
的视野变得开 阔, 并有利于多角度思考问题 , 并在
学科 交叉 处取 得 创新 性 的成果 。 ( ) 养 思维 能力 三 培 经过若干年小学、 中学的相对僵化 的应试教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诸 多弊端所达成 的共识 , 应该

新时代高校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为例

新时代高校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为例

| 艺术教育新时代高校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为例□陈劢/文伴随着2023年新版艺术学学科目录的修订,国内各大高校逐步增强了对于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的推广,对于《艺术史》《艺术学理论》及相关课程的规划和研究也逐步搬上教学改革的日程。

目前在国内学界,无论是权威学者还是青年学者,都已经逐步意识到构建中国本土艺术史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2016年至2023年,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在老一辈权威学者们的积极推动下,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了四届“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五届“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至于同级别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交流更是不胜枚举。

通过这些学术交流,与会学者们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对于新时期艺术学理论、艺术史的本体和外延、范式和边界、跨界与媒介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研究,各种思想、观点发生了激烈碰撞,可以说成果卓越,硕果累累。

以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等为代表的艺术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在达成艺术学研究新范式的共识之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重构中国本土艺术史”的教学改革活动。

本文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艺术史论类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旨在立足于中国着力于构建本土艺术史的背景,通过《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对比古代绍兴历史上的传统艺术门类发展高峰与低谷时期的具体现象与案例,构建越地艺术文化人物的发展脉络,以探索中国区域艺术史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本体性问题。

1 国内外相关课程及研究现状分析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区域性,《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及相关研究方向目前国外暂无相关研究内容,基于国内中国“新文科”研究思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构建大背景,国内各个高校均在各个地区找寻各自独有的历史文化艺术背景,在中国传统艺术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史的研究乃大势所趋。

通过对比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艺术门类发展高峰与低谷时期,对此进行宏观的分析和探讨,这也是本课程的主要改革思路。

略谈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略谈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着十分显著 的差异 , 它需要 通过课程 来实现 , 因此 , 识教 通 育 从 理 想 到 现 实 , 须 要 走 一 段 课 程 化 的 道 路 。在 课 程 化 必 的过程 中最大的障碍 是理想 和现实 的冲突 , 通识教 育课程 建设有下列 障碍 : ( ) 识 教 育 内涵 的发 展 性 一 通 通 识 教 育 是指 人在 特 定 社 会 中 所 需 的 教 养 、 识 、 能 知 技 和能 力 , 就 意 味着 通 识 教 育 的 内涵 是 随 着社 会 的 变迁 而 在 这 不 断发 展 的 , 识教 育 内涵 是 随 着社 会 的 发展 和 知 识 的 进 步 通 而逐渐扩大的。这种 内涵不断扩 大化 的趋势要求通识 教育 课 程内容也应该及时地做 出调整 , 或是通识课程能够应对及 预 见这 些 变化 趋势 。通识 教 育 需 要 一 个柔 性 的 、 性 的 课 程 弹
体系。 ( ) 二 通识教育课程 目标的具体性 通识教育是一个高度概括 、 为抽象 的概念 , 极 它是以最 为根本 、 为高尚的 目的为出发点 , 最 即人的 自由发展和 自我 完善 。通识教育 只能作 为课程 的理 念而存 在 , 作为课 程 的 目标显然是 不合 适 的。作 为课 程 的 目标 必须 是相 对 具体 的, 应该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 可操作性和 可观察性 。用怎样

要接触 人类 迄今所拥有 全部 的庞 大 的知识体 系 , 同时还要 处理各级各类学科间繁复的关系 。教育 内容的设定和编排 是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建 设 的 最 大 瓶 颈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比其 他 课 程 更 为 庞 大 、 为 复 杂 , 理 想 状 态 上 讲 , 过 在 短 短 几 年 更 从 通 的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要 让 学 生 学 会 人 类 所 有 知 识 的 精 华 , 须 必 要求通识教育课程能对庞大繁复 的知识体 系进行整合 和浓 缩, 同时又要能够应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知识 。 ( 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手段 的难确定性 四)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和一 般 的 课 程 不 同 , 不 仅 仅 有 对 知 识 它 掌握程度 的要求 , 还有对能力 、 道德 、 人格等多方面 的要求 , 而且对后 者的 要求更 甚 于前者 。对 于知识 掌握 程度 的评 价, 相对容易解决 , 可以采取普通评价 手段 。但对 其他方 面 的评价 , 如对道德 、 人格 达成 度的评价 , 至今仍然 缺乏有 效 的 、 靠 的测 量 方 法 , 法 监 控 所设 置 的课 程 的 有 效 性 。 由 可 无 于无 法 做 出 客 观 的 评 价 , 种 课 程 结 构 和 形 式 之 间 的 比 较 各 依然很难进行。因此 , 客观评价手 段是 通识教育 课程建 设 的科 学依据 。 二 、 国 高校 通识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建 议 我 ( ) 索 和 反 思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一 探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理 念 , 识 教 育 的 开 展 必 须 是 由 理 念 通 的确立为先导 的。与其他 教育不 同 的是 , 通识 教育 对教育 的阶段 、 教育的形 式没有具体的要求 , 也就是说在任何阶段 的教育和任何形式 的教育 中都能够 开展通识教育 。理念 的 有无决定 了通识教育 的存在 与否 。因此通识教 育理 念的确 立是通识教育课程 建设 的先决条件 。高校 的办学理 念对通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课程改革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陈旧: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

这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也无法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和建议:1.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注重与时代接轨,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研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学教育联 系起来 之后 ,随之便有越 来越多的教育者对 它进行了不断的探索。2世 纪来 , 0 通识教育已逐步成 为 欧美大学的必修科 目, 到人们 的普遍认 同。基础力 学 受 是机 械 、 土木 、 学等理 工科专 业 的重要 技术基 础课 , 力 在专业 教学计划 中 占有 重要 的地位 。从知识结 构方面 看, 力学是 学生在学 习数学 、 物理等课程后最先 接触到 的专业基 础课 , 具有承 上启 下 的作用 ; 从素质 培养方面
【 教改创新 】
论通识教 育课程教学改革 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朱怀亮 ( 上海 大学 力学系 , 上海 20 4 ) 0 4 4
摘要: 根据我 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趋 势 , 结合工科基 础力学课 程改革的 实践 , 索新 形势下教 学过程 中矛 探 盾的多样性及对立统一关 系,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 育的相融合 , 促使教 育宗 旨的真正回归。

教师 的 自我反思是 “ 教学创新” 的动力 。教 师需 要 聚焦课 堂 , 反思 自身的教学。每一节课后 , 我都要 反思 下 自己的教学行为 , 并且到学生 中去 了解 , 哪些是有 益于学生的 ,哪些是对学生不利 的。有益 的就继续发 扬, 不利 的就极力避免 , 努力使课 堂教 学效果在这种反 思 中更加圆满。如 : 《 在 展开与折叠》 一节 中 , 我让学生 折 了各式各样的立体图形 , 后来 反思一 下 , 如果把一般 的纸换 成有各 种有趣 图片 的彩色纸就效 果更好 了 ; 义 如在 《 不 同方 向看 》 从 一节 , 如果改在 晚上来上 这一个 内容 , 效果会更好。 总之 , 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 新 我们要适应这新 的挑 战, 树立新 的理念 , 确定我们 的新角 色 , 准我们 的新 找 定位, 改变 我们 的教 育教学行 为 , 断学 习 , 不 勇于实践 创新, 在教 改的大潮 中展 现我们 新的风采 , 无愧 于我们 所 负有 的神圣 的使命。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摘要:美国哈佛大学于2007年2月发布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引领了当代各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走向。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启示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7-02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距今已有370余年的悠久历史,培养了众多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他们大多成为日后社会的领袖、栋梁。

哈佛大学当之无愧成为美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的典范和效仿的楷模。

通识教育成为其高等教育的真谛,也是该校的特色。

纵观哈佛大学的发展史,它对本科课程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步,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经常通过社会调查和预测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中最敏感、最多变的部分。

而每一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都会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法的榜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最终版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2007)的发布更被美国高等教育界誉为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它为许多国家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一、通识教育概念界定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所有学生提供广博的文理科知识,它是开发学生智力,公民责任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

(general education:the part of a lib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hared by all students.it provides broad learning i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disciplines,and form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important intellectual,civic,and practical capacities.[1])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概括: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教育改革十项措施 6.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 7. 营造高峰体验 8. 使研究生成为实习教师 9. 改革教师奖励机制 10. 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团体
3、几所 美国大学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
• • • • • • • 自由教育理念 培养世界公民 注重科学教育 鼓励学生跨学科探索 学习选择自由度大 开设小班研讨课 提供本科生研究机会
4、斯坦福大学教学特色
• • • • • • 主修数量多(工学院366个) 各系科主修学分仅1∕3(55-65学分) 小班研讨课75%在15人及以下 斯坦福导论性研讨班(一、二年级) 跨学科教学(20多个主修) 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50~60学分)
• 加州大学通识课程 • 伯克利分校美国文化类课程 • 院系相关课程7门(breadth requirements)
2、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数字化校园(E-campus)
MIT2001年开放网络课件(OCW)
2000年美国900所高校,1000多个在线学位 和证书项目 2002年美国秋学期160多万在校生注册一门 及以上在线课程
电化教育、远程(网络)教育
• 截止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学是土耳其的Anadolu University,它拥有超过500,000的远程学习者,他们 的绝大多数都是拥有工作的全职或兼职人员。
296
276 259 225 222 183 138 102 0 9149
1
1 1 1 1 1 1 0.5 0 40
外语和文学 农业、自然资源与保护 通信、新闻及相关计划 法律 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公共卫生 教育 未知(Undeclared/Unknown)
22
总计
22880
100
专业课程(至少60学分)
• 环境科学主修(major) 其中低段课约20学分、 高段课至少30学分
04年UCB本科生按学科分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工程

本科生人数 2885 2143 1488 1193 779 619 600 518 506 500
占学生总数(% ) 13
2008年全校开设课程数统计
课程类别 通识课程 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选修课程 小计 春夏学期 秋冬学期 310 303 162 179 1063 1331 80 64 1615 1877
2008~09学年开设教学班
秋冬 4280 273 379 4386 春夏 3802 167 191 3826 合计 8082 440 570 8212
哈佛大学本科课程设置
课程分类 工 具 课
课程名称
英文写作类 数理统计类 外语类 外国文化
学分 16
占总学分比例 12.5%
历史研究
文学与艺术 核心课程 道德评价 定量推理 科学 社会分析 主修专业课 48 32 128 37.5% 25% 100% 32 25%





哈佛大学课程改革(2002-06)
• 七大类核心课程整合为人文学科、社会学 科、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四个大类 (哈佛学院课程); • 第三学期末选择主修专业; • 主修课程16门减至12门; • 通识课、主修课、选修课界限相对模糊。
4、斯坦福大学教学特色
• 实行学季制(3+1) • 文学士、理学士(180学分) • 双学位(文理学士)225学分(3%) • 学士和硕士学位(9%) • 双主修文凭(11%) • 3年完成180学分(约20%)
计划教学班 选后停开班 新增教学班 实际开课数
08~09春夏选课人数最多教学班
626人 中国文化通论
661人 中外设计史 683人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778人 性别社会学 782人 人际沟通艺术 1002 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195人 当代电影思潮 1264人 礼仪通论
李越深
胡小军 林素兰 揭爱花 徐伟青 李立志 范志忠 叶欣 吕强 计翔翔
• 香港的开放大学为超过100,000的远程学习者提供课 程或远程学位项目。
• 西班牙国家远程大学(Spain’s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Educación a Distancia)拥有近130,000的远程学习 者。
美国高等网络教育: 从边缘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越
—以史隆联盟(2002-2007)调查报告为例
3. 本科教育培养模式
4. 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图
各类课程学分分布
课程类别 专业类别 学 分
文科 文理 理科 理工 工科 48 42 48 42 48 42 48 42 48 47
艺术 设计
通识课程 大类课程
48 42
专业课程 个性课程
第二课堂 特殊课程
55 15
4 5
55 15
4 5
55 15
4 5
• 培养学生能够扎根民族、关心民生、 关怀天下,能追求卓越、立足前沿、 视野开阔的人才;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能力, 具有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具 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组
• • • • • • • 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共约145门,修读12学分
42学分或47学分(253门) 目标: 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基础, 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 分类: 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 工程技术类、艺术设计类。
专业培养课程
55学分或82学分(约3500门) 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分类: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专业 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
课程改革与通识教育

录模式与课程的改革
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我的工作岗位在哪里?
一、本科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大学教育的重要性
梅贻琦校长:大学教育在通而不在 专,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竺可桢校长:大学教育不在于培养 多少工程师、医师之类,而在于养 成公忠坚毅、主持风气,能转移国 运的领导者。
大学教育的重要性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认为大 学生应学会四样东西: Learn to learn
Learn to do
Learn to be
Learn to together
1、 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指导思想:从创新教育战略高度,更新 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创建优质教 学,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 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体系的优化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重体系、重知识、重灌输、重记忆)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 开放性、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
二、浙 江 大学 人才 培养 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
1. 浙江大学概况
• • • • • • • • • 7个学部、35个院系 教职员工近9000名 本科生22260名、留学生2191名 硕士生和博士生19500名 自然科学研究经费20.49亿 人文社科研究经费1.22亿 2009年财务收入44.73亿 2008年SCI和 EI论文6788篇 申请专利2198项、授权1247项
6、课程设置与体系
课程价值选择与主体:
国家与学校、社会与个人、教师与学生
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关系
课程价值取向多样性中应重视学生需求
课程目标的选择
课程目标选择的向度:
学校培养目标 社会发展要求 专家教授意见 学习者本身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层次和类型) 课程(学科) 的细分化与综合化 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 国际性课程、课程国际化)
55 15
4 5
55 10
4 5
55 15
4 5
通识教育课程
48个学分 ( 298门 ) 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广博知识和思维训练, 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分类: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 导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 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 研究类、技术与设计类。
大类基础课程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改革目标: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初 步形成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 业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 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
2、美国博耶报告
本科教育改革十项措施
1. 2. 3. 4. 5.
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 建立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 延伸一年级后的教学改革 消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 将交流与沟通技能和课程学习结合 起来
4、复旦大学课程设置
• • • • • • • • • 公共必修课程 综合教育课程 文理基础课程 主修专业课程 自由选修课程 33学分 17学分 20学分 66~80学分 10~14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49学分) (文理基础课程 36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 66学分)
毕业总学分 约150学分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目标:
社会科学 多主修(Multipule Majors) 生物科学 文学 建筑与环境设计 跨学科研究 商务和管理 心理学 自然科学
9
7 5 3 3 3 2 2 2 2
11
区域、种族、文化和性研究
397
04年UCB本科生按学科分布
序号

数学

本科生人数
占学生总数(%)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03-2004 年:《进入主流》
2002-2003 年:《抓住机遇》
2007 年《在线全美》
2006 年《卓有成效》 2005 年《持续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