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外部环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知识讲解)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5cf9ce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7.png)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知识讲解)考纲解读考点提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专门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阻碍地球自转概况昼夜交替复习建议本专题复习可结合太阳系行星数目变化、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及“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成功等材料,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特点、人类对宇宙的探究的意义、太阳对地球的阻碍。
了解地球自转的一样特点,通过生活来体会由于自转而产生的意义。
知识清单1.天体:由宇宙中的星云、________、行星、________等多种物质组成。
2.天体系统: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________的,在________和天体的永恒运动下,共同组成了________的天体系统。
3.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________星、________星、地球、____ ____星、木星、________星、天王星、________星。
5.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________反应。
6.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阻碍(1)太阳辐射经________的生物化学作用,能够转化为有机物中的____ ____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是________、________的要紧能源,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阻碍着地理环境的差不多特点。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阻碍(1)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大体上以________年为周期,而中高纬地区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对比大体对应,说明地球________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2)耀斑:引起________,从而阻碍________,干扰电子设备。
它是色球层中猛烈的能量爆发,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能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辐射衰减或中断;高能带电粒子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8.地球的自转(1)自转轴——地轴:空间位置差不多稳固,地轴北端始终指向______ __邻近。
(2)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方向自转。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41188f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0.png)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拥有复杂而精密的结构。
地壳是地球的外层,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陆地和海洋。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球上的迁移和改变位置的运动,它对地球的形态和地质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部分,相对来说它是最薄的一层,大部分地壳都集中在陆地上,而海洋地壳则位于海洋底部。
地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厚度,一般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幔由固态岩石和部分流动的岩石组成,它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具有流体特性。
地幔的高温和流动性使得地壳在其上面漂浮和运动。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的部分,它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核的高温和巨大压力产生了地球磁场,并对地球的地壳运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发生的变形和迁移现象,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和断裂等。
地震活动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
地壳的构造运动可以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类型。
垂直运动包括隆起和下沉。
隆起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的表面上升,形成山脉和高原。
下沉则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的表面下沉,形成盆地和海洋。
水平运动包括抬升和断裂。
抬升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的表面向上抬升,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
断裂则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的表面断裂和错位,形成断层和地震活动。
地壳运动的引起可以是地球内部的力学作用,也可以是外部的力学作用。
地球内部的力学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板块构造运动,这些作用推动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外部的力学作用则包括重力和地球潮汐等。
3. 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形态和地质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使地表出现了山脉、高原、盆地和海洋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地震活动还会引发海啸、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影响。
地球的环境
![地球的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12df4e6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b.png)
龙卷风
(3)旱涝灾害
旱——降雨量低于正常值(平均值), 涝——降雨量高于正常值,旱灾与涝灾合称旱涝灾害。
旱涝灾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大气环流、海水温度 异常变化(厄尔尼诺)、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因素较重要。
5. 生态系统的分类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陆地生
荒漠生态系统
自
态系统
极地生态系统
然 生
高山生态系统
态
苔原生态系统
生 态
系 统
水生生
海洋生态系统
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系
人工复合 城市生态系统
统
生态系统 矿山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
6. 生态平衡
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动态的稳定的状态。
酸 雨
破 坏 臭 氧 层
南极上空的臭 氧空洞
5. 大气环境变迁
冰期:地球上气候极其寒冷(比现今年平均温度低 8~12℃)、高纬度冰川和高山冰川扩展的阶段。
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相对温暖的阶段。 地球历史上曾有过3次大的冰期:震旦纪全球大冰期、
石炭-二叠纪南半球大冰期和第四纪全球大冰期。
二、地球的水环境
风速可达20~50m/s,大者可达110m/s。 台风的成因:一般起因于大气低压。
不同的地区给予不同 的名称,西太平洋地 区的热带气旋称台风, 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 区称飓风,印度洋地 区称热带风暴,南半 球称热带气旋。
(2)龙卷风
龙卷风的特点:中间短、活动小(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 中心气压极低,风速快(100~200m/s),龙卷风常与台风相伴。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787b4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d.png)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主要受到地球内部活动的影响。
例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可以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圈和水圈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等外部因素也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地球外部圈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以改变大气圈的成分,进而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
同时,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导致了水圈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总的来说,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3a6272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6.png)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这些运动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球运动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逐步建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特点,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性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特点,地球运动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2.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的成因及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运动的特点和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
3.观察与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特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并解释成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强调地球运动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6.实践与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6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2016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51c8576c85ec3a87c2c5be.png)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地球运动规律)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的时间和的空间的结合。
3. 宇宙的特性(1)物质性——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
)①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质量、体积都很大②其它天体: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2)运动性——天体系统①概念:距离较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小(低)到大(高)的排列,有以下4个层次③太阳系概况: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地球的普通性:就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而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2)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2. 地球的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1)外部环境:①太阳是单颗、中年恒星,太阳光稳定;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
(2)自身条件:③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短——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④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和氧为主);⑤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水汽凝结,形成原始海洋——液态的水。
⑥C、H、O、N 等元素——生命体的基本物质组成;其次,地球具有磁场,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臭氧防止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防止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等都是地球生命诞生的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光热(按波长分可见光、红外区、紫外区)。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b9d28cad51f01dc381f130.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程题目: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5页——28页)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分析】1. 本条课程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 本条活动建议提出对地球圈层进行讲解时,要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3.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教材的叙述性内容主要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特点多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来间接推断的,因此,将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及两个突变界面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必要的,而教学的成果是学生可以在指导下绘制出内部圈层结构四、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区别于初中学生的地方在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求区别于高年级学生的地方在于,读图分析能力一般,合作探究能力较为欠缺,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拨,但对手动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教师应充分激发这一兴趣。
2.本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前三节的学习,对高中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前一阶段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球运动),而地球圈层结构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低,因而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重塑学习地理的信心。
3.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对学习必修一后三章都具有重要的基础和铺垫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四大圈层的框架,并能够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逐步培养起地理思维。
地球资料
![地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b7a0292af90242a895e5bb.png)
地球表面积约5亿零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像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
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后来由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科学家进而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与运动气候与气象地貌与水文
![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与运动气候与气象地貌与水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63848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2.png)
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与运动气候与气象地貌与水文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体。
其中,地球的构造与运动、气候与气象、地貌与水文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内容。
一、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对整个地球系统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构造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洋壳。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包含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构造可以通过地震波传播的路径和速度来研究。
地球的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运动和自转、公转。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表层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具有相对运动的特点,板块间会发生地质活动,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个基本运动,自转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使得地球绕太阳运动。
二、气候与气象气候与气象是描述地球大气系统状态和变化的两个相关概念,它们与地球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气候是指地球某个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统计值,包括温度、降水、湿度等要素。
气候状况在不同地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如亚热带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气象是指地球大气状况和天气变化的研究,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力等要素的观测和预测。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
三、地貌与水文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沙漠等不同类型的地形特征。
地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壳活动、气候变化、水体侵蚀等。
水文是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科学。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分为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与运动、气候与气象、地貌与水文是互相关联的自然要素。
地球的构造和运动直接影响气候与气象的形成和变化,而地貌和水文则是地球构造和气候变化的结果。
湘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运动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湘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运动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6ad96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3.png)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境探究
2023年某楼盘(32° N,121° E)开盘销售已封顶的1~4号楼。这4幢楼均为18 层,层高3 m,南北楼间距为50 m。下图为该楼盘平面示意图。
(1) 小明发现4号楼底楼10月22日起正午就无阳光照射,一年中该楼层正午有阳光照 射的时间约为几个月?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____8_个__月___。__理__由__:__由__地__球__运__动__的__对__称__规__律__可__知__,__正__午__底__楼__无__太__阳__照__射__的__时__间__和__又__一___ _次__开__始__有__太__阳__照__射__的__时__间__是__关__于__冬__至__日__对__称__的__,__由__此__可__知__该__楼__层__又__一__次__开__始__有__阳__光__照__ _射__的__日__期__为__次__年__2_月__2_2_日__,__故__该__楼__层__一__年__中__有__4_个__月__正__午__没__有__阳__光__照__射__,__有__8_个__月__中__午__有_ _阳__光__照__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五带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形成原因:__昼__夜__长__短__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 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2) 天文四季:一年中白昼最长、__太__阳__高__度__角__ _最__高__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在气候统计上 一般__3_、__4_、__5_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 节。 (3) 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 可把地球分为南寒带、__北__寒__带__、北温带、__南__温_ _带__和热带五个热量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 量从低纬地区向__高__纬__地区减少的规律。
地理五大主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表层 认识世
![地理五大主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表层 认识世](https://img.taocdn.com/s3/m/55f2880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c.png)
地理五大主题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
认识世
地球的宇宙环境,土壤、经过光合作、气候适于人类生活,海洋因素等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分为政治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如大气、水、土壤等五大要素、第相容、植物选择性地吸收母质。
地球的宇宙环境目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
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十五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四六五米。
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表面,土壤自然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植物、中国黄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地形因素、相互包容、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地球的表层就是生物循环,生物、都是处于河谷地带、水体中的营养、要重视概念的学习、土壤。
自然环境包括水。
平等对待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地理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be6e3b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a.png)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地球的神奇运动说到地球运动,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哦,地球在转嘛!”没错!地球的转动和公转可不是简单的旋转和绕圈子,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大陀螺,不断地旋转,白天黑夜就这样来了。
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变化,真是让人觉得大自然的安排妙不可言。
1.1 日夜的交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白天阳光明媚,晚上却星光璀璨?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功劳!当一部分地区面对太阳时,阳光洒下,温暖可人;而当那部分转到背对太阳的一面,就会变得凉爽,黑夜降临。
这种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比如说,白天出门晒太阳,晚上聚在一起聊聊天,人生乐事嘛!1.2 四季的轮回再来谈谈地球的公转。
这家伙一年绕着太阳转一圈,带来了四季的变化。
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热情似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则是白雪皑皑。
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就像一部精彩的连续剧,让我们总是期待下一集的到来。
你说,谁不喜欢在春天踏青,夏天游泳,秋天赏菊,冬天打雪仗呢?2.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也变得极其多样。
不同的纬度、气候、地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咱们走出家门,就像打开了一个宝藏盒,里边藏着无数的惊喜。
2.1 气候的变化地球公转时,倾斜的轴让阳光的照射角度各不相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总是热得让人喘不过气,而极地的寒冷则让人瑟瑟发抖。
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的生物也都适应了自己的环境,热带雨林里的动物和北极的企鹅,简直是两个世界的生物代表。
2.2 自然资源的分布说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咱们不得不提到自然资源。
地球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化,使得某些地区富含矿藏,而某些地方则是水资源丰富。
举个简单的例子,沙漠里的水资源稀缺,而沿海地区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
这让人想到一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3. 人类与地球的互动最后,地球运动带来的种种变化,不仅影响了自然环境,也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地球的运动(共47张PPT)
![地球的运动(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aa26596866fb84ae55c8d5c.png)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 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 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23º26´N
夏至
0º 春分
秋分
春分
23º26´S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以南和北回归线以北:没有太阳直射
昼弧和夜弧长短变化
昼弧和夜弧
太阳直射点
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6月22日~ 9月23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12月22日~ 3月21日
太阳直射的 太阳直射点移
半球
动的方向
北半球
由南向北
北半球
由北向南
南半球
由北向南
Hale Waihona Puke 南半球由南向北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N 太
阳
光
线 S
太阳直射 日期 纬线
北半球夏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圆)的日数是186天,
冬半年(图中近日点所在的半圆)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
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月21日前后
远日点
近日点
9月23日前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异同
运动 旋转 形式 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公转
地轴 太阳
自西 向东
北逆 南顺
自西 向东
1个恒 星日( 23h56 min4s)
安排 午饭休息
读报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课外活动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da6bc4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2.png)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基本圈层组成。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其中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物质呈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地核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外核厚度约为2200千米,内核厚度约为1200千米。
1.3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由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组成,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分别位于地理南极和北极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
地球磁场对生物和电子设备等有重要影响。
2. 地球的运动2.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的形成。
2.3 地轴倾斜地球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角,目前约为23.5度。
地轴倾斜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原因,也是造成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因素。
2.4 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了人类的作息和农业生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地球五带的形成则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差异。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用于总复习)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用于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3764a5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b.png)
探索地球运动对自然灾 害的影响和预测
研究地球运动与人类活 动相互作用和影响
发展高精度地球观测技 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学习地球科学相关课程,如地质学、 气象学、海洋学等
参加地球科学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实践 活动
关注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动 态
积极思考和探索地球运动与自身专业 的联系和应用
区时是指各时区统一使用的时间。计算区时时,首先要确定两地所在时
区,然后计算两地的区时差,最后将区时差换算成小时数即可得出两地
的地方时差异。
03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
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
地球形状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赤道略鼓,两极 稍扁。这种形状导致地球的重力分布 不均匀,赤道处重力最小,两极处重 力最大。
重力分布
地球的重力分布对地表形态、海洋流 动和大气运动等产生重要影响。例如 ,重力差异导致海洋中的洋流形成, 同时影响大气的环流模式。
大气环流与洋流形成
大气环流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不均匀分布, 导致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对气候、天气和生态系统等 产生重要影响。
洋流形成地球自转和海洋与陆地热力差异导致洋流的形成。洋流对 全球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海洋环境等产生重要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与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 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到太阳光的 照射,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高度变化
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断移动,导致 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角 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研究地球的意义
![研究地球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098271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5.png)
研究地球的意义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研究地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揭示地球上的自然规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地球的起源、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环境等方面,探讨研究地球的意义。
一、地球的起源地球的起源是地球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研究地球的起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进一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起源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化学成分、地球的演化等方面。
研究地球的起源可以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球的结构研究地球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物质组成,揭示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和自然规律。
地球的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球壳与地核之间的固体层,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
研究地球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物质组成,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和自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在太阳周围做椭圆形的运动。
研究地球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理气候的分布规律等。
对于人类的农业生产、天文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地球的环境地球的环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球的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研究地球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土壤肥力等情况,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研究地球的环境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为灾害预防和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地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揭示地球上的自然规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地球,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地球表面与地形的变化
![地球表面与地形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e1cd1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8.png)
地球表面与地形的变化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它拥有丰富多彩的地表和地形,这些地表和地形的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表面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变化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其中气候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它涉及到全球气候模式、大气环流、海洋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
由于气候变化,全球温度不断上升,极地冰川快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不断上升,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引起极端天气事件,比如暴雨、洪水、干旱和热浪等,这些天气事件会给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地质变化是地球表面变化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地球内部是由地幔、外核和内核构成的,这些构造不断在运动中不停地改变着地球的地质环境。
例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水和海啸等都是地质变化的表现。
尤其是火山喷发和地震,它们常常伴随着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而洪水和海啸则会破坏海岸线和河道,导致生态失衡和经济损失。
人类活动是地球表面变化的另一大因素,它们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等活动。
由于人类活动,全球的森林面积逐年下降,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另外,人类活动也会污染土地、空气和水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地球的地形变化主要包括山脉和平原、高原和低地、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形的变化因地点而异,但都对当地的气候、生态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脉和平原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形,它们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质运动和风化作用。
山脉常常是地球上地势最高的地区,它们在气候、文化和生态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影响了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的气候、文化和生态。
而平原则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区,它们通常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比如黄河中下游的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重心。
高原和低地是地球上另一种常见的地形,低地主要包括平原和海洋等,而高原主要包括高山、高原和盆地等。
高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环境之一,它们的气候、生态和文化都非常特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外部环境与地球运动
一、天体系统
1.天体定义
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形体。
2.天体的类别
(1)星云: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
(2)恒星:恒星大部分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3)流星: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4)彗星:彗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
当它靠近太阳时,太阳辐射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5)行星:行星是指自身不发光并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
(6)卫星: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3.天体系统分级
4.八大行星
(1)排序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分类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②巨行星:木、土
③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1)稳定的光照条件;
(2)安全的宇宙环境;
(3)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二、太阳和太阳系
1.太阳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但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
其它恒星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所以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是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其它元素占2%。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
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
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
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2.日地平均距离
1天文单位= 1.49597870×10^11 米(1亿5千万公里)
3.太阳活动:
(1)黑子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最基本、最明显的太阳活动。
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
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2)耀斑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
因为耀斑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
耀斑爆发时,日面上会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
耀斑一旦出现,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至100万次强火山爆发的总能量,或相当于上百亿枚百吨级氢弹的爆炸。
(3)太阳风
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太阳风有两种:一种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被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这种太阳风被称为“扰动太阳风”。
扰动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它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与强烈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
4.太阳活动的影响
(1)影响气候
(2)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3)产生带电粒子流,干扰磁场,造成磁暴。
5.太阳辐射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2)太阳能提供能源。
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1.自转
(1)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3)周期
①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小时
(4)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
(5)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6)我国的四个卫星发射基地
①山西太原:靠近京津,技术力量强
②甘肃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四川西昌:有利于国防建设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2.公转
(1)速度
①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
②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3)黄赤交角=23°26′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五带的划分界线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黄赤交角决定五带范围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3.晨昏线
(1)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3)昼夜时长计算
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
②某地任意一天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关于0点和12点对称
③赤道上任意地点任意一天均昼夜平分,即日出时间是始终是6:00,日落时间始终是18:00
4.时间计算
(1)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2)世界时
格林尼治时间,即零时区的区时。
(3)国际日期变更线
即日界线,自西向东跨越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跨越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为了避免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分在两个日期中,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
(4)日期分割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5.太阳高度角
(1)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极值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3)五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有两次太阳直射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温带地区: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
极圈以内的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