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基础理论
电影基础理论第一部分电影的影像第一节景别与构图第二节运动的魅力第三节光线和色彩(略)基本概念♦1、影像♦2、镜头♦3、画框影像♦电影中的“影像”是指借助摄影、摄像及放映等技术手段最终在二维平面(银幕)上形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感觉的运动图像。
电影通过运用活动的影像来叙事、传情、达意,“影像”是电影存在的基础。
镜头♦镜头是电影的最基本构成单位。
从技术上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为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那段胶片;从剪辑的角度看,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影片;从观众的角度看,便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影片。
每个镜头都包括下列影像要素:景别、构图、光影和色彩、镜头运动等。
画框♦电影中的“画框”指的是电影画面的边缘,具体在银幕上是一个长方形的边框。
根据宽高比例,可以将银幕分为不同的型号。
第一种被称为“普通银幕”,宽高比为1.375:1,这种银幕的问题在于它限制了观赏者的视角,观众仿佛通过一个窗口观看影像,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受,同时也限制了构图和艺术表现力。
第二种被称为“宽银幕”,1950年代以来逐渐流行,其宽高比更适应人眼的视角特点,视野开阔,在表现大的场面(如大自然景象、战争场面等)时视觉冲击力强,给人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受。
宽银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宽胶片宽银幕”,宽高比一般为2:1或2.35:1;第二种是“遮幅宽银幕”,宽高比一般为1.66:1或1.85:1。
第一节景别与构图♦一、景别♦二、构图一、景别♦画框内的影像形成了一定的景别。
简单地说,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
根据这种范围的比重和画面表现空间(一般是以画框内成年人身体部分多少为标准),可以进一步把景别分为以下五种:♦1、远景♦2、全景♦3、中景♦4、近景♦5、特写1—1、远景♦远景指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
远景镜头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因此镜头时长一般较长,以便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对画面的丰富信息作出反应。
电影理论总结
1,法国电影理论家、评论家,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新浪潮的精神之父”。
2,巴赞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他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
发现并阐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
他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而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所以提倡按照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风格拍摄,贬抑蒙太奇的功能,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破坏镜头的时空统一性。
他的美学思想和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电影本体论体系;二是电影语言史的进化。
4,巴赞的主要论著收入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他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体系对50年代西方电影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是法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领袖,新浪潮影片正是他理论的实践。
1,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美学流派,是一种与唯美主义、技术主义相对立的写实主义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法国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
2,他们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记录功能,贬低情节结构和蒙太奇之类形式的作用,认为只有在记录和揭示了实际现实的时候,电影才获得自己的生命。
3,巴赞列举了长镜头的三大优点,即保持时空的完整性和可信性、保留生活内涵的暧昧性和丰富性,饱赏多角度看动作的“眼福”;他抨击蒙太奇是一种人为创造的方法,以考分且、组合,割裂完整的时空,破坏电影的时空真实和感性真实。
4,长镜头理论是继爱森斯坦之后的别树一帜的电影理论体系,对当代影视本性、影视新观念等理论问题的建树,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纪实派电影提供了理论基础。
1,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
按照长镜头(镜头一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
即“首先是一种本体论立场,而后才是一种美学立场”。
2,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A.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
电影理论概论
1916年,德国学者明斯特伯格出版《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欣赏的心理感知过程。
他认为电影并非现实景观的机械照相,而是被附加上了感知主体的心理内涵,希冀以此来论证电影的艺术性;爱因汉姆辨析了电影与现实的种种不同,强调正是这些不同,使得电影超越了对现实的机械模仿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蒙太奇电影理论研究,并于30年代趋向成熟。
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是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等电影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和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
电影蒙太奇理论的创建,标志着人们对电影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有了深入的把握,电影真正从理论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蒙太奇电影理论遭到了纪实电影理论学派的挑战。
纪实电影理论学派最著名的理论家是法国电影学者安德烈·巴赞和长期侨居美国的德国学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以及英国纪录片学派的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
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他们都认为摄影的记录和揭示、客观性和真实性等特征是电影反映现实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同时,电影技术条件的发展,尤其是声音的出现,对以蒙太奇为中心的默片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纪实电影理论着重对电影的艺术本性和审美本性进行重新思考,这也是对苏联电影学派的蒙太奇电影理论的反思和批判。
与此同时,“作者论”的提法也开始出现。
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的《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为“作者论”的提出作了准备。
继而,弗朗索瓦·特吕弗于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首提“作者政策”的说法。
《电影手册》接着展开了关于好莱坞电影导演可否被称为“作者”的争论,“新浪潮”主将认为希区柯克、霍克斯等尽管受到好莱坞制度的限制,但仍然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应该划归在“作者”行列。
电影理论大纲
一、电影理论简史早期电影理论(古典电影理论):是对电影本体论的深究时间开端著作:德国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匈牙利巴拉兹《可见的人类》从此,开始思考电影本体,他们是默片时代理论家,探讨集中在视觉理论。
成熟时期:德国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法国巴赞《电影是什么》催生了世界电影新浪潮。
电影艺术开始成熟,独立,需有自己独特的叙事表意创造的能力现代电影理论不再关于本体讨论,而是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融合其中现代电影理论以麦次为标志:罗兰巴特试图把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中提出的设想,就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存在一种普通符号学。
罗兰巴特试图建立普通符号学,麦次具体实现一件事就是试图将视听系统作为符号学研究、第一个十年是符号学的十年,但失败了。
第二个十年是第二电影符号学的十年,即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的十年。
从文本、语言到观众的心理,影院的机制,如何影响到电影的接受。
几个大的派别出现了,女性主义、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评、有不同但有重叠。
此外还存在叙事学理论;电影与文化研究的重叠(即电影的社会学的讨论。
比如对与政治经济、阶级、性别、种族的关注相互之间的关注。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电影的本质变化或者说决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电影向传统艺术说不电影批评向创作说不;电影理论向上两者说不二、作者论1.《电影手册》派+巴赞Auteur(author),上世纪50年代,巴赞首先提出电影应该体现导演的个人风格,《电影手册》,法国电影新浪潮。
2 特吕弗1954年,在《电影手册》31期上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第一次提出作者论。
要求每一部影片都应当像一部小说、一幅画或一首乐曲那样,只是一个人的作品,而这个人——影片的作者——就是它的导演。
3作者论的主要观点及批评方法。
作者论(导演中心制)的主要观点:“没有作品,只有作者”,另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好电影和坏电影,只有好导演与坏导演”。
用作者论的方法去品评电影,绝对的要求两个:这个导演属于作者论范围的导演,或者说这个导演的作品有体现出导演的个性,就像个人的“签名”(Hitchcock签名式出场),而且这种个性必须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之中。
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二、经典电影理论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著作: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1、“上镜头性”——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
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
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
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
电影理论简介
电影理论简介电影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电影创作的本质、基本原理及一般和局部规律。
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电影史不同,后者以经验的、具体的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为研究对象,前者虽然也常以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寻求的却是对电影艺术普遍适用的准则。
电影理论的具体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电影的本质、本性、基本特征,如电影究竟是什么,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何在,电影艺术语言应是什么样的,电影形式的规律性究竟如何等;2.与创作方法相联系的电影理论,如革命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新左派”电影理论等;3.电影具体创作理论,如电影剧作理论,电影导演理论,电影表演理论,电影摄影理论等。
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阶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现代电影理论阶段。
在传统电影理论阶段,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等问题,就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一些著作探讨与戏剧组成元素有所区别的电影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演员表演、造型处理等),以及电影的社会学。
在十月革命前,俄国也已经有人提出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电影表现手段、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与各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上的紧张探索同步,各种电影理论学派接踵出现,其中,以路易·德吕克(“视觉主义”)、杰尔曼·杜拉克(“完整电影”)为代表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以汉斯·里希特(“电影即节奏”)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理论,以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最引人瞩目。
除此之外,法国的乌尔班·哈特、让·爱浦斯坦、莱昂·慕西纳克,苏联的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维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国的埃里克·艾略特,德国的弗里德里克·塔尔鲍特等,都在电影还是无声和单色的时期,对于如何理解电影的课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二、经典电影理论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著作: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1、“上镜头性”——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
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
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
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
(完整版)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
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
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电影基础知识+影评写作方法
电影基础知识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影评写作的角度四、影评写作要求一、电影基础知识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
发明于19世纪末。
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
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
(***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
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
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
“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
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
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
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
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汇总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汇总西方电影学部分1.电影的发明1895(1)1895年12月28日,世界第一次电影公开放映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公开放映。
2.原始电影--卢米埃尔梅里爱英国“布莱顿学派” 和法国艺术电影(1)《水浇园丁》是卢米埃尔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2)梅里爱最有名的影片是《月球旅行记》(1902)3.英国布莱顿学派的主要人物有:阿尔伯特.史密斯詹姆士.威廉逊埃斯美.柯林斯希塞尔.海普华斯和查尔斯.欧本等。
英国“布莱顿学派”在电影发展史上的意义:“布莱顿学派”为电影带来了富有创意的行为,平行动作的交叉、外景拍摄、景别交替,以及内容上的现实主义,他们真正涉及到了电影语言的实质。
4.鲍特和《火车大劫案》鲍特最成功、也是最有成就的影片是《火车大劫案》(1903)鲍特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的电影镜头的分切技术。
5.大卫·格里菲斯的伟大贡献:(1)格里菲斯对电影的最大贡献是他对电影的分段。
(2)格里菲斯最后完成了电影的基本叙事结构:镜头--场景--段落--影片的关系。
镜头成为电影的最小叙事单位。
(3)格里菲斯的两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4)《党同伐异》(1916)大卫·格里菲斯对电影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掘和定型。
(2)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究。
(3)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
6.美国喜剧的奠基人是塞纳特,其创立的戏剧风格为“启斯东风格”。
7.查里.卓别林最成功的影片是《淘金记》(1925)8.20年代先锋派电影对电影叙事因素的探索主要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描写和主观感受(2)画面的造型感(3)运动的节奏感9.先锋派电影的流派:先锋派电影的时间跨度大致是在1917-1928年,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辐射整个欧洲大陆,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形态,形成多种多样的艺术流派。
且与当时盛行欧洲现代艺术思潮有明显的关系。
影视导演基础考点汇总
影视导演基础知识点总结第1章电影的历史轨迹1.1 复习笔记一、电影的发明(一)产生:电影是集中了许多科学家的智慧,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验才得以成功的。
1 灯影戏我国古代的灯影戏,曾被一些电影史学家认为是电影发明的先导。
它通过灯光照射,把纸或皮做成的物象投影在布幔上,经过人的操作,可以演出不同情节的影戏。
不过它投射的影像只是象征性的剪影,不像电影那样,投射在幕布上的则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影像,让观众宛如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中。
2 活动电影视镜(1)原理:电影的真正发明,是根据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格特发现的“视觉暂留”原理。
①内容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每个形象都在消失后仍在视网膜上滞留不到一秒时间的现象,给电影的发明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②意义正因为人眼有暂留视觉的功能,才使观众从银幕上观看到映在上面的许多断续出现的画格时,感到它是正在连贯运动的影像。
(2)创造: 1894年,爱迪生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成了“活动电影视镜”,它仅仅是一个木头箱子,每次只能供一个人观看50英尺胶片,没有银幕,所以它还不能称作真正的电影。
3电影机(1)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创造出一种能将影像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影像清晰,可供很多人观看。
(2)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正式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其中有《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并获得了成功。
这一天,便被各国电影史学家公认为电影的发明日,标志着电影时代的开始。
(二)两大传统1写实主义(1)由来卢米埃尔早期拍摄的电影,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火车进站、工厂放工、街头即景、婴儿的午餐等,这为电影艺术的发展确立了写实主义的传统。
(2)特征写实主义传统,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运用纪实和记录的电影手法和技巧,追求生活的真实性,质朴、淳厚,给观众以贴近生活的逼真感见长。
(3)代表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导演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如《橄榄树下的情人》《我的朋友你在何方》《樱桃的滋味》《白气球》《小鞋子》《谁能带我回家》等,把写实主义的传统推向了极致。
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基础》阅读笔记(上)第二章电影与心理三、米特里米特里的理论试图在蒙太奇理论和纪实理论之间做出调和,认为影像的价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真实性和形式感兼具的。
经典电影理论在本体研究上的纷争至此平息。
米特里使古典电影理论的终结者和电影理论新时代的开辟者。
米特里提出电影基本结构的几大要素:影像,画框,运动和蒙太奇效果。
节奏、空间构成和声音是源于影像的有助于电影经验的次级形式。
电影经验的基本结构和次级形式界定了电影的心理学基础,并可以作为“电影化”的界定标准,即能够利用和依靠这些结构形式来表达意义的作品就是电影化的作品。
第三章电影与现实(上)蒙太奇与形式主义、长镜头与写实主义,分别代表了分解/重构与纪录/写实这两种对于电影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不同认知。
一、蒙太奇与苏联蒙太奇学派古典悲剧:三一律;《党同伐异》:三多样律。
二、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电影视觉(我通过摄影机看)+电影写作(我用摄影机在电影胶片上写)+电影组织(我剪辑)。
维尔托夫认为场面调度、演员、摄影棚之类都是资产阶级的发明物,应该排斥。
应采取实况拍摄的方法,即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方法。
“把摄影机当成比肉眼更完美的眼睛来使用,以探索充塞空间的那些混沌的视觉现象。
”(≪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他们认为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和蒙太奇之中。
三、库里肖夫原来“创造性地理”(1920年)也叫“库里肖夫效应”的一种。
库里肖夫还有“电影模特儿”理论,认为“电影演员和画家面前的模特差不多,只不过是按照规定好的动作活动起来而已。
”四、普多夫金普多夫金认为蒙太奇就是通过明确的选择和组合来强制性的支配观众的思想与联想,这是普多夫金在蒙太奇理论方面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这一句没有明白,库里肖夫不是已经做到了么?普多夫金《母亲》中“囚人的喜悦”一段是用非文字语言、纯视觉形式表达情感的典型案例。
可以在讲课中作为例子援引。
五、爱森斯坦爱森斯坦受≪党同伐异≫的影响由戏剧转向电影,贾樟柯因为≪黄土地≫的感召决心投身电影。
电影美学知识概要
一、名词解释:1.蒙太奇:1)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奇,将时间空间中断的胶片连接起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
2)作为艺术手段的蒙太奇,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修辞手段,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和组接,从而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创造出独特的电影时空,并且通过象征、隐喻和电影节奏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进而创造出电影艺术独有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
3)作为思维方式的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独特艺术方法,是此前其他传统艺术所没有的,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形象思维方法。
2.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泛指按照各种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定和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强调影片创作上的规范化、程序化、模式化。
从狭义上讲,类型电影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与创作方法。
3.意识流电影:它是指这类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
4.新浪潮电影:主要是指以法国年轻导演戈达尔、特吕弗、雷维特、夏布鲁尔的人在50 年代初拍摄的影片,这批影片敢于打破传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由于在影片题旨和表现技法方面的类似而构成的一个电影流派。
5.先锋电影: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
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6.抽象电影:在先锋派电影运动中,一种通过影片的剪辑、视觉技巧、声音性质、色彩形状以及韵律设计等,来表达意念,给人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形式感觉的电影。
7.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电影的期待视界是指观众在欣赏一部影视艺术作品时,需要依赖和借鉴他先前观赏过的文本,以及作为影视欣赏的前理解和前结构而存在的影视经验与生活经验的总和。
8.电影叙事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种依据文学叙事学或符号学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结构的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基础书单
《理论与电影:现实主义原则和快乐原则》柯林·迈凯布 《世界电影》1989-1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路易·阿尔杜塞 《当代电影》1987-3,4
《电影的“创伤性单元”:研究原则》罗兰·巴特 《世界电影》1989-2
《费里尼〈八部半〉的“套层结构” 》 《世界电影》 1983-2
《现代电影的叙事性》 米特里 《世界电影》1986-2,3
《电影语言的符号学研究:我们离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远》 米特里 《世界电影》1988-1
《电影的本体论和唯物论》【英】彼得·沃伦 《世界电影》 1987-1
《作者论》同上 1987/6
《中国电影发展史》 程季华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美】罗伯特·c·艾伦 达格拉斯·戈梅里
古典电影理论
《活动画面的艺术》 瓦契尔·林赛
《摄影剧——一次心理学研究》 于果·孟斯特堡
《“上镜头性” 》德吕克
《论“纯电影” 》 杜拉克
《论电影节奏》慕西纳克
《电影不是戏剧》卡努杜
《电影是什么》 【法】 安德烈·巴赞
《蒙太奇的形式概论》【法】让·米特里 《世界电影》1983-1
《影象的美学与心理学》 米特里 《世界电影》1983-3
《现代电影的剧作艺术》 米特里《世界电影》 1985-1
《怎样读解一部影片》詹·莫纳柯 《世界电影》1986-1 2 3 4 6
《看镜头》 马·韦尔内 《世界电影》1992-3
《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美】布里斯·汉德森 《当代电影》 1987-4
《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丹尼尔·达扬 《当代电影》 1987-4
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概论理论————————————————————————————————作者:————————————————————————————————日期: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影视表演基础知识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表演基础知识:影视基础知识电影的四大片种一故事片数量最大、社会影响最广泛基本特征:由演员扮演片中人物;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概括;二纪录片严格的真实性,不容许弄虚作假和无中生有三科教片严格的、准确的科学性,也讲究艺术性四美术片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的总称;法国人埃米尔雷诺为动画片的先驱;20年代,美国人华尔特迪斯尼摄制了以米老鼠和唐老鸭为主角的系列动画片;“万氏兄弟”是中国动画片的先驱,1926年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影视艺术的形式要素和艺术手段空镜头:画面里不出现人物或动物的镜头,又叫景物镜头;主观镜头:影片中通过某一人物的视线来观察、表现对象的镜头;这种镜头表示的是片中角色的视角,反映他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色彩;客观镜头:用不参与剧情的旁观或中立的视角拍摄的镜头;一部影片中的绝大部分镜头都是客观镜头,它担负着叙述剧情、介绍环境、刻画人物、烘托气氛等剧作任务和通过画面体现风格的艺术表现功能;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造型元素包括构图、光、色;场面调度——源于法文Mise-en-sence,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最初这个词只用于舞台剧方面;被引入到电影创作后,是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完美结合,即是影视的场面调度;演员调度:导演对演员扮演的人物在剧中的行为、运动方向、所处位置以及演员和演员之间相互交流时产生的动作与位置的变化的调度;镜头调度:即是指摄影机的调度;声音电影的声音包括人物声、自然声、音乐和画外音;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对话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声音;独白是指画面中人物单独说话的声音;旁白是指画面时空以外的人所发出的声音;自然声:我们在自然界能听到的一切音响,包括风声、雨声、流水声、动物叫声等;画外音:声源以外的各种声音;旁白和解说等也是画外音,在塑造人物、结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电影创作者的重视;声与画的关系三种主要的关系: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声画分立;声画同步:声音和画面相一致,是电影叙述中最常用的一种声画关系,它使得电影在艺术表现上产生逼真、自然的效果;声画对位:把按不同节奏发展的声音和画面组成统一的银幕形象,并在这个银幕形象中相互作用,产生蒙太奇结构;声画形象相互作用的方式通常是画外音;也可以是造成某种对比;声画分立:电影画面和声音声源有一定联系,但又使之互相分离的一种剪接方式;蒙太奇定义:法语montage一词的音译,原是构成、装配的意思,用于电影艺术后,意为剪接、组合;一部电影就是运用蒙太奇的手段按照既定的情节、节奏将单个的镜头组合成场面进而形成段落并最终完成的;美国的格里菲斯是真正使蒙太奇成为艺术手法的大师,被称作蒙太奇的创始人;长镜头长镜头理论是电影技术、艺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等人对长镜头作了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定义:用一个持续时间相当长的镜头连续对一个场景、艺术内容进行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影视的表演艺术演员的双重自我——体验派表演学派——表现派表演学派电影表演的类型——本色表演-性格表演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世界电影艺术的形成期1895-1930默片时代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火车进站,它成了电影这门艺术的开山鼻祖;在电影的默片时代,卢米埃尔兄弟、法国艺术家乔治梅里爱和美国着名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等人都分别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卢米埃尔兄弟:客观再现生活被称为“电影之父”; 经典作品: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乔治梅里爱:电影戏剧化先驱他系统的将戏剧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如冲突律,服装、道具、布景、化妆,以及场、景、幕的划分等成功的运用到电影制作中,使电影故事化、情节化、戏剧化;这是对卢米埃尔电影直接摄录生活的重要突破;为了使电影更好地表现生活,他运用了多种摄影技巧和表现方式来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他发明了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叠印与合成、摇晃拍摄、快慢动作等特技表现,至今仍在电影创作中使用,对电影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代表作月球旅行记大卫格里菲斯:电影艺术的奠基人他在摄影镜头和电影蒙太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艺术导演,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艺术的奠基人,更被后人称为°好莱坞技术主义的代表±;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他在影片中大量运用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艺术手法,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着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至今在电影创作中广泛应用;查尔斯卓别林着名喜剧大师哑剧表演,强化形体动作语言,设计了大胆而夸张、极富个性的表演;代表作摩登时代、淘金记、舞台生涯世界电影的成熟期1930-196620年代末,美国华纳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了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从此,构成电影艺术的三大基本元素画面、声音、色彩已经全部具备,电影走向更完美的成熟;苏联蒙太奇学派在苏俄电影的废墟上,爱森斯坦的不朽杰作战舰波将金号以其全新的革命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形式震动了世界影坛,标志着苏联电影学派的兴起;着名的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一般认为只有六年的历史,即从1945——1950.1945年,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它的开山之作,宣告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正式诞生;两个口号:“还我普通人”、“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新现实主义的核心主要作品: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西卡偷自行车的人、桑蒂斯罗马11时“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新现实主义的创新这是在技术上提出的口号;它创立了一种与好莱坞电影相对立的新的电影美学,即纪实主义电影美学,直接启发了巴赞的长镜头电影理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电影手册”派和“作者电影”论五位核心人员: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罗伯尔“作者电影”理论:要求每部电影都像一部小说、一幅画一样,只是一个人的作品;这实际上是导演中心论;夏布罗尔1958年拍摄的漂亮的塞尔日揭开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序幕,特吕弗1959年拍摄的自传体电影四百下奠定了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基础;“左岸派”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流派,以“作者电影”理论为指导;巴黎塞纳河畔聚集了一批文学家出身的电影导演,他们被称为“左岸派”代表人物: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新德国电影运动从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开始,在西德境内掀起的一次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艺术运动;这一运动前后延续了20多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运动;。
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二、经典电影理论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著作: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1、“上镜头性”——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
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
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
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二、经典电影理论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著作:1、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1、“上镜头性”——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
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
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
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
杂耍和噱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杂耍更注重表现主题和思想。
~是把一切因素汇到一起传达和表现思想的一种感染手段。
不合乎剧情发展,甚至脱离剧情发展,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
自由剪辑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
产生奇迹性、超越叙事,展现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6、理性电影——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
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本论》拍成电影的想法,来实现他想象的又一步骤。
他认为理性电影是克服逻辑语言与形象活动不协调的唯一手段。
在电影辨证法基础上,理性电影不是故事的、轶闻的电影,而是概念的电影,是思想体系、概念体系的直觉体现。
7、电影眼睛派——由苏联记录片导演维尔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宁发表了《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最重要》《反映苏联现实,必须从新闻电影开始》的文章,维尔托夫响应创办了《电影真理报》杂志片。
他的主要观点: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让被拍者知道,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识形态上从新组接。
他于1924年的《电影——眼睛》中应用这一理论。
他认为摄影机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电影眼睛,反对剧本、演员、照明、布景、化妆等一切手段。
“电影眼睛”是电影中一种运动,画下来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实,用偷拍记录各个生活事件,在现实中发掘戏剧性。
维尔托夫注重剪辑,他认为电影是解释客观世界的工具。
8、《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此书分别在1932、1957年分两部分完成。
书中观点是技术主义倾向,或画面至上主义。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这与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有关。
(《艺术与视知觉》)格式塔: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的局限性包括:⑴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⑵深度感减弱;⑶照明与无色;⑷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⑸时空连续性不存在;⑹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9、《电影美学》巴拉兹——1945年出德语版,也称《电影理论:新艺术特性与成长》,是《可见的人:电影文化》(24年出版)和《电影精神》(30年出版)两本书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书中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分析电影艺术特征。
他认为戏剧表现原则:⑴看到整个演出剧场;⑵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⑶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电影表现原则:⑴被拍场景可被分割;⑵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⑶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他认为上面电影的表现原则是电影艺术的革命性创新。
10、摄影机自来水笔——由法国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中提出。
他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
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
为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电影作者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1、电影作者论——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
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
作者政策要求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作家的作品——即导演个人的作品。
此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⑴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
⑵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的区分。
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的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
作者论的实质: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
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12、巴赞、克拉考尔的写实主义和物象至上主义——(与爱因汉姆的技术主义、画面至上相反)※巴赞理论: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美国理论界对巴赞观点的非严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赞对景深镜头的赞赏)。
#长镜头:单个镜头达到一定长度,也叫单长镜头。
包括变焦、景深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是相对的理论。
长镜头理论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
否则,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长镜头的本体论立场(客观的)、美学立场(倾向性)提出此理论的社会背景是因为:⑴电影在技术上的一系列发展,胶片、镜头的改变,提高了单个镜头的内容质量和容量;⑵移动摄影更加灵巧多变,大大丰富了单个镜头的镜头内变化。
长镜头理论贡献:开掘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手段,提高了人们对电影镜头内部空间的复杂构成的自觉性。
#影像本体论:由巴赞在1945年《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征: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
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理论根据:⑴摄影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⑵人具有用逼真模拟物代替外部世界的愿望,即排除人在外,单靠机械再现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木乃伊情节:巴赞提出,借助精神分析,分析电影起源的尝试,雕刻、绘画艺术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躯体的冲动。
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绘画成了后来的替代品。
同样起源于上面的冲动和愿望。
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绘画不能满足人的愿望。
摄影真正满足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
“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完整电影: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
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尔理论:#《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1960年出版美学是一种实体的美,不是形式的美。
克拉考尔阐述了“电影化的”这一概念。
电影,就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
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的时候,才是名副其实的影片。
近亲性:⑴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
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
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
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
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
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
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
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生活流。
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
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这是克拉考尔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观点的引申,指出悲剧是“非电影化的”。
他认为悲剧主题与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亲性:⑴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
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
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
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
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悲剧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但电影的悲剧就不完全是电影化的了。
※克拉考尔与巴赞理论观点异同相同点:都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不同点:⑴身份不同。
克拉考尔是理论家身份,巴赞是批评家身份。
⑵体系不同。
克拉考尔是演绎体系(理论化的),巴赞是批评体系、史学体系。
⑶影响不同。
克拉考尔对电影实践无多大影响,巴赞对电影实践产生重大世界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