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但对于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材料分析法,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核心素养:时空观念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

史料实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出土文物等的认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历史解释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和西夏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辽和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辽宋夏之间的和战。

学习难点:澶渊之盟。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展示)[展示图片]北宋形势图(1111年)[提出问题]与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大理、吐蕃诸部。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教师活动】出示《契丹的兴起示意图》,讲述契丹族的兴起。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知道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教师活动】出示辽建立的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掌握辽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介绍耶律阿保机及其统治措施。

【学生活动】了解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引导学生观察契丹文字和货币,并与汉族文字与货币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认识契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二)党项族【教师活动】出示《党项族的崛起与西夏的建立形势图》,讲述党项族的兴起时间及地理位置。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技能目标:知道这些政权兴起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对待辽与西夏的政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等【教学过程】—、复习二、导入新课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三、讲授新课结合P34《相关史事》中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 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某某东部、某某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西夏政权建立?
时间: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某某)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几个问题: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了解到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

2.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完成基训的相关内容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4)批判性思维: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学生需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题目: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
答案: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矛盾和争斗,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辽国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部分领土,但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西夏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领土,但双方最终达成和约,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7. 社会变化与民众生活: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展示图表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全班对辽、西夏与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立(党项族与契丹族)2.正确认识澶渊之盟3.正确认识宋夏议和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2自学指导:1.列表格:建立时间建立者.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3.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结果宋夏和议的内容、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北宋的建立导入新课二、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快速预习课本,完成自学指导(10分钟)四、抽生展示,完成自学指导(15分钟)1.抽生回答自学指导1教师点拨:西夏的都城:兴庆府辽的发展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西夏的发展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2.抽生回答自学指导2教师点拨: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战: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结果: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评价:(1)对于北宋是个屈辱的和约,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懦弱,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生产的发展(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影响:西夏连年遭受很大的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和: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五、当堂训练:(15分钟)背一背:表格、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六、当堂检测:(5分钟)练习题1.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和归纳比较学习后,下列哪一项不是他们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宋王朝都要缴纳岁币 C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2.“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这里的“朝廷”是指哪个朝代?(辽)与朝廷”订立了哪一个和议?和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认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态度,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呈现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内容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程标准使学生知道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的政治家的主要功绩;了解宋、辽、西夏和议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采用阅读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2、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法、欣赏法、比较法、讨论法以及感受法等来学习本堂课。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占主导,注意能力差,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10世纪初——12世纪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繁荣与开放的大唐风采,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前不久,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当他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他感慨地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

”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如此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久远的历史,学习第7课。

讲授新课契丹族与党项族提出问题:辽、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讨论回答)契丹的兴起时间:10世纪初都城:上京临潢府建立者:阿保机(辽太祖)国号:契丹民族:契丹族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在兴庆(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

提问:辽、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学生回答)辽和北宋的和战北宋为什么北伐?结果怎样?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辽军发动对北宋大规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掠夺、扩大地盘;战争性质)什么是“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兵临宋朝的澶州城下,宋军誓死抵抗。

人教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要叙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亲密关往,对确立祖国的辽阔领土,开发边疆地域,促使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拥有极大的凝集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踊跃的贡献。

经过学习本课,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交融与碰撞,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

二、学生剖析初一学生形象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广泛厌烦历史课的照本宣科,但又对历史课有一种好玩、轻松的期盼,长久的注意力仍需以活动的多样性刺激来保持。

所以本课的教课应从学生的实质出发,借助大批的图片、活动来逢迎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的兴起及政权的成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详细的时空条件下思虑北宋期间民族关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局势图(1111年)》,认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察看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钱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经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进本民族的发展;剖析资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讲和的原由及影响。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度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互相依存,共同推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契丹的盛行和与北宋的关系难点:如何正确评论“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期间的民族关系。

五、教课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首已学知识:北宋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

北宋一致的目标及结果。

教师指出:北宋的一致不过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盘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一致。

北宋的统治地区,不过本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

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势图》,指出当时由汉族成立的北宋、由契丹族成立的辽、由党项族成立的西夏,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别历史期间。

“并立”指的是几个政权同时并存。

这一期间,辽、西夏政权是如何成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日就让我们打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同去学习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现进程中的民族政权关系问题,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民族政权、民族关系上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2.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如何探究北宋与辽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设条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合作与探究中提升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

第一子目辽和西夏的建立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辽、西夏之间彼此既有有战争,更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学生情况:学生对宋朝历史了解不多,尤其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更是陌生,对与北宋对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还有偏见。

在教学中,教师加强这一方面基础知识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分析,增加少数民族政权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

教学方式:1.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引趣激疑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地图演示法教学,展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教学;3.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多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教学问题,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图片和材料学生能够具有从文学作品和文物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北宋、辽、西夏的关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民族关系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学生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新人教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标内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

一是民族迁徙。

二是战争与交往。

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四是友好往来。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

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②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③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③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知道辽、西夏、北宋是三个并列的政权,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难点】
掌握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和战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繁荣和开放的大唐风采,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和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前不久,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当他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他感慨地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

”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如此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久远的历史,学习第7课。

二、新课学习
(一)契丹族和党项族
1.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九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金和纺织等·生产视野,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辽的建立(>>>PPT播放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画像)
建立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PPT播放辽地图)
阿保机治国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PPT播放契丹文字货币以及人物画像)
2.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和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西夏的建立(>>>PPT播放元昊画像)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PPT播放西夏地图)
元昊的治国措施: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PPT播放西夏文字货币)
(二)辽和北宋的和战
1.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和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和辽保
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PPT播放辽、西夏、北宋对峙)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PPT播放燕云十六州地图)
2.动脑筋: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答: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和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和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3.澶渊之盟(>>>PPT播放澶渊之盟)
时间:1004年
人物:宋真宗、寇准
交战双方:宋、辽
地点:澶州城
结果:签署澶渊之盟
(>>>PPT播放宋真宗和寇准画像以及澶渊之战的示意图)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渊之盟内容:
①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②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③宋向辽每年送岁币;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 què ) ,互市贸易。

4.动脑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答:①对北宋政府而言: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②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
贸易和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③对于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
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PPT播放宋辽澶渊之盟签约后,宋方立“契丹出境碑”图)
(三)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1.元昊称帝之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后来,北宋和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盛。

2.动脑筋:北宋和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答: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四、课堂练习
1.如果你想考察辽和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D )
A、开封和宁夏 B 、辽宁和银川
C、杭州和宁夏
D、辽宁和宁夏
2.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B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3.10世纪初,定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少数民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B )
A、鲜卑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4.发生澶州之战时,坚决主张抵抗辽军的北宋宰相是( A )
A、寇准
B、魏征
C、王安石
D、苏辙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契丹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和感性认知仍占主导,注意能力差,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所以本课采取了阅读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