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苏教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 、 “地白”在文中是 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 一 句诗?
答: 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 地 上霜. ”
2 、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 请看课文注释③: 秋天的 情思, 这里指怀人的 思 绪.
第13课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 , 唐代诗人, 曾任陕 州司马, 有《王司马集》 .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 县丞、 司马一类的 小官, 又从军到边塞, 晚年退居今陕 西西安市.
注音与字词:
栖(qī) : 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 中秋的 晚上. 地白: 指月光满地.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 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
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离合悲欢,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月下起舞, 清影随人, 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月 宫的 高寒, 却有人间的 温暖. 此时作者的 思想由天上 的 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 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 歌颂 和热爱.
2.作这首词时, 苏轼正逢仕途失意, 文中哪一句 表 现他消极遁世, 幻想超脱尘世的 念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3.苏轼是 一个心胸豁达、 积极乐观的 人, 文中哪里 表现他积极乐观的 生活情趣?
人有离合悲欢, 月有阴晴圆缺, 人应该由不圆而圆. 2.“团聚的 人家是 高兴的 /骨肉被分割是 痛苦 的 ”, 透过这一句,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 内心感情吗? 渴望祖国同一、 亲朋团聚之情.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复习范厚强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复习范厚强

庭 栖 鸦 尽 落 阙 绮 长 缺 婵娟
1 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 —————?” 2 (2012.常德市中考)人生和自然都是难以完 满的,因此,人们常用苏轼《水调歌头》中 “—————,—————。”的词句来劝慰人 们不要过于忧伤。 3 (2013.扬州中考)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轻 声吟出“—————,—————”,为远方 的亲人祝福,那一刻,你不再孤独。


1 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 (2012.常德市中考)人生和自然都是难以完 满的,因此,人们常用苏轼《水调歌头》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来 劝慰人们不要过于忧伤。 3 (2013.扬州中考)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轻 声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远方 的亲人祝福,那一刻,你不再孤独。
1 2 3 4 5 1 2 3 4 5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转朱阁,———,———。 不应有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复习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水调歌头 苏轼 天星二中范厚强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题解及写作背景 :
题解: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 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 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 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 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 得名。 写作背景 :序言中,透露了写 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 (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 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 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 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 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 亲,心情抑郁惆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诵读全词并根据 课下注释讨论理解诗 词大意。
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词前小序可否去掉?其作用是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词前小序中,“中秋”、“兼怀 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 2、词的上、下阙各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上阙写景,表达作者想超脱又眷恋人间的矛盾心情。 下阙抒情,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和他的乐观旷达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你积累了哪些咏月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历代咏月名句佳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秋空明月悬,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彩露沾湿。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惊鹊栖未定,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飞萤卷帘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

七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苏教(通用)

七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苏教(通用)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2、根据下列的赏析,请同学加以体会。 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
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 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 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 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 2、对照注释,疏通全词意思。
合作探究
• 1、词中作者问天问月是哪些诗句? 2、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希求远离现实而终究 舍不得他所热爱的人间生活?
•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4、从上面这些词句,你认为本词的主题是什 么?(明确)
• 5、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明确)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 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A:哪些地方特别精彩?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 充?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作者介绍、赏析、诗画欣赏
自主学习 朗读感悟
1、读准下列字音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3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3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2019/9/14
28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 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 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 类是最多的。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虚 景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实 景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2019/9/14
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 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2019/9/14
8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 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 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 的蕴藉深沉。
到 影,何似在人间。
了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想 和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想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象 ?2019/9/14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中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中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 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 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 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
14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诗 歌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4. 文体知识
5. 相关资料
来自《点拨》
艾 青 ( 1910-1996 ), 原 名 蒋海澄,现代诗人 。浙江金华 人。艾青的诗善于把个人的悲欢 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民族 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 的生活和斗争,感情深沉,突出 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 和讴歌。 著有诗集《大堰河》 《北方》《向太阳》等。
来自《点拨》
来自《点拨》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是诗人的晚期作品。 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 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 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 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产生更深重的孤独 和凄凉之感,在这样的情境下写了这首诗。
绝句、词与现代诗
来自《点拨》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 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十五夜望月》写诗人在中秋夜晚,面对天空的明 月,引发怀人之情,从而写下了这首咏月诗。
《水调歌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 年的中秋节。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1074年,外 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的弟弟苏辙当时在 河南,兄弟二人已多年未见。1076年中秋之夜,词人 望着明月,想起仕途不顺,妻子王弗早逝,又不能与 弟弟相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语文: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年级上)

语文: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苏教版七年级上)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 怀和乐观的情致。
月亮 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这三 个字,朴实、简洁、 凝炼,既写了鸦鹊 栖树的情状,又烘 托了月夜的寂静。
这句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 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 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
小结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望 借月景抒〔情景〕 情景交融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抒怀〔情〕
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 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 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 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 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 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 浓挚的。
起舞z弄hu清ǎ影,何似qǐ在人间。mián 转朱n 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c缺h,á此n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 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 政已治七上年失没意有苏的轼字,见的与面弟弟。弟弟中苏到苏秋辙天辙对亮也月, 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今夜月明人尽望,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 不知秋思落谁家。随《全着唐银诗月》的录清此辉诗,,一“齐落洒”落字人作间“似在的”。,
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 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 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 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 “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 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 藉深沉。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2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 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 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 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 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 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 委婉动人。
2.说说你所理解的诗歌中诗人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 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2019/9/14
13
2019/9/14
14
8
2019/9/14
9
1.对照注释,疏通全词意思。 2.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3.词中哪些景物是实景,哪些是虚 景?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手法吗?
4.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 句中,你如何理解?
2019/9/14
10
2019/9/14
11
2019/9/14
12
1.有感情的朗读《我的思念是圆 的》一诗。
2019/9/14
5
2019/9/14
6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076年(丙辰)中秋节,41岁的 苏你 首轼能 词根的在据背密此景州小吗序 ?任的太内守容,,判政断治苏轼上创不作这得 意,与弟子由已经六七年未曾见 面,心情抑郁不欢。
2019/9/14
7
2019/9/14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019/9/14
12019/9/14 Nhomakorabea2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019/9/14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件讲解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件讲解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 领会诗歌的意思
•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 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 由于夜深寒冷,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八月十 五的晚上,明月当空,普天之下所有人都在望着 月亮。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中秋节怀 人的思绪。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结:
1.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 2.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
3. 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 的思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

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些 地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方 用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到 影,何似在人间。
了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想 和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想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象 ?
久,千里共婵娟。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 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 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 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苏教版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第三首:《咏月》
1
今日缘识勿论昔
月背门窗千户弄
2
今宵先尝旧酒味
云地晴风。
3
许是自君分阶去
深知身累影将长
中秋文化传承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
传统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特殊食品和活动
讲述中秋节的来源和传统,让月诗词 三首》课件-苏教版
背景介绍: 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件名称《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苏教版的教材之一。 诗词欣赏: 其中包含了三首经典的中秋咏月诗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第一首:《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鸦啼响
稻花香里说丰年
月上柳梢头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第二首:《月下独酌》
介绍中秋节上的各种传统习俗, 如赏月和猜灯谜。
探索中秋节特有的食品,如月 饼,和其他有趣的活动。
学习目标
1 掌握三首诗词的背诵和欣赏
2 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
通过学习,我们将掌握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的背诵并学会欣赏它们的美。
深入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包括传统和 习俗。
示范解读
对每首诗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上)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上)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上)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

(五)、学生小结: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

秋语文七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秋语文七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 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谪居海南儋州三年,带领乡民 挖井取水,减少疾病;改变生产 习俗,推行文化教育。虽过着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 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悲 惨生活,却随遇而安,超然物外, 深受海南人·民爱戴。
第二题: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 味了。
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 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 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 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 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 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所以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 一番宽慰的话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如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 样,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洒脱 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结束句“但愿 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 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 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虚 景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实 景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3(苏教版七上)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3(苏教版七上)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虚 景
实 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 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 内心感情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应该 由不圆而圆。
渴望祖国统一、亲朋团聚之情。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 3. 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 的思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1910——1996),现代 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 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 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 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 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 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 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 的感触。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凄清引出 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 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 的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 洵、苏辙,并称“三苏”。 曾在朝为官,后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 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 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 面。

七年级语文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苏教版

• 体味诗歌的意境 2019/3/2 • 揣摩诗歌的语言
11
配乐朗诵: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019/3/2
12
•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 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 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 意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 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 的非常委婉动人。
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
2019/3/2
1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 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 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 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 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 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 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 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 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十五夜望月王建
•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 许州人(今河南许昌)。唐代 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 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 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 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面貌,揭露同志阶级的暴行。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 《王建诗集》。 •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2019/3/2 18
名句列举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怨歌行》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 远》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 夜》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丝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学案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 朗读课文三遍,注意以下字词5、 给加点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不胜.〔〕寒 低绮.〔〕户婵.〔〕娟天涯.〔〕 6、 理解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把酒..问青天:乘风..归去: 不胜..寒:何.事.在人间: 天涯海角....: 〔二〕填空3、王建,字,代诗人。

4、,字子瞻,号,〔朝代〕文学家。

“子由”是其弟,他们的父亲是,父子三人合称“”。

5、,原名蒋海澄,闻名诗人,以一诗成名。

【三】达标检测:〔一〕默写积存1、,不知秋思落谁家?2、但愿人长久,。

学习内容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三〕思考:本课中共出现了几种诗词形式?每篇作品各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四〕质疑:诵读课文,你发明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疑为学之始:做学问,发明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探究:〔一〕交流预习〔分工合作,小组展示〕〔二〕整体..把握 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最后一句句末用的是问号,你认为用句号好不好?什么原因?2、通过阅读《水调歌头》一词,你是否认为苏轼陷入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什么原因?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三〕精点探究1、《十五夜望月》中的一个“落”字尽显诗家炼字功夫,堪称全诗诗眼。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那个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赏析〕2、联系全词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3、什么原因说“思念是圆的”?〔四〕你来赏析请找出三首诗词中你最喜爱的字词或句子,用正楷字写下来并作赏析。

原文:赏析:3、思念亲人的人//谁能把月饼咽下?4、请写出本课以外的咏月诗词名句〔连续的两句〕:,〔二〕课文阅读再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苏教版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 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 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 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 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
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 现的委婉动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内 容 探 究
} 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借景抒情
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情景交融
{ 景物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实写
宫阙、琼楼玉宇 虚写
1.有感情的朗读《我的思念是圆 的》一诗。
2.说说你所理解的诗歌中诗人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 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朗读指导
• 语速—以慢为主,慢中有快. • 语调—以低沉为主,低中有升. • 感情—乐观旷达,留恋恐惧,祝愿.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时年苏轼四十岁,刚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不久。序云: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 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 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 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 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诗人与朝中权贵不 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 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chán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 与月弟,弟怎苏能辙不苏苏轼也思辙的已绪的弟七万字弟年千没呢有?到见天面亮。中秋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答:指月光满地。由此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 “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 人以动的形象和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 淡寡味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 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乘着想象的翅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 一、二两句的画面内容。 (2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 你认为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2分)
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 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 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 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赏析
这两句写景,点明了望月的时间、 地点和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 冷寂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 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后 两句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七年级上)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二、研读《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一)、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二)、导入新词: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接下来,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三)、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知名朗读(可多位,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4)、全班齐读,加深感知。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请学生将注释自主整理在课本或笔记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明确: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学生能在文中指出即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


(7)、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4、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6、自主总结:
(1)整理本词学习思路;
(2)自主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研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艾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2、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这首诗歌(学生互评)。

3、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三)、拓展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借月亮或其他景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即简要评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词;
2、《训练册》
3、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

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五、教后反思: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