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01
合集下载
1绪论-.中医学基础课件ppt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系统:肝— 胆 —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脾— 胃 —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 膀胱经
目 筋
胆
耳 骨 肝 脉 心 舌
理法方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
精 气 阴 阳 五 行 整 体 观 念 指 导 思 想
脏 腑 精 气 血 津 液 核 心 理 论
辨 证 论 治 诊 治 特 点
哲 学 思 想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 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 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 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 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 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 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体质、病因、发病、 病机、防治等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应下 大功夫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 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 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 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膀胱
《中医学基础》幻灯片
二、辨证论治 (一)基本概念
病
证候1
证候2
症状1-1 症状1-2 症状1-n
症状2-1 症状2-2 症状2-n
2、辨证与辨病
〔二〕病治异同 (1) 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
辩证施膳
• 小儿腹泻 • 1.伤食泻:
• 胡萝卜粥?本草纲目?
2.湿热泻 车前草汁鸡蛋〔?河南省中医秘方验方汇编?〕
鲜车前草30g,鸡蛋 1 枚。用法:将车前草洗 净,捣烂取汁,同鸡蛋调匀,入锅蒸熟,顿服。 每日 1 次〔此为 2—5 岁小儿用量,其它 可依年龄适当增减用法〕。
• 火: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 土:具有生化、养育、承载、受纳作用或
性质的事物 • 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
的事物,均属于金; • 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
性质的事物
木,由升发引申为运动的开场、启动
火,由炎上,热力引申为运动的加速
土,由居中引申为平衡、协调
金,由从革、肃杀引申为下行、减速
• 唐太宗宰相魏征 创制了梨膏糖治疗慢性咳嗽
如何选择“米〞
• 大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适宜于病后脾胃虚弱
• 糯米:补益中气,兼有收涩作用,适宜于尿频、盗汗, 但难于消化,小孩或病人宜慎用。
• 小米:营养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 ,有清热解渴、 健胃除湿、和胃安眠之功
• 黑米:又称“补血米〞适于少年白发、妇女产后虚弱以 及贫血等
2.从阴阳运动抽象出对立统一规律
阴阳学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3.阴阳学说的其他应用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 1、阴阳属性的普遍性
阳:凡属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 轻浮的、活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 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的范畴。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01
临床治疗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02
03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04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
科研创新
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健 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 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机学说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包括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0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分泌物等来判 断病情。例如,如果病人面色苍白,可能表 示气血不足;舌质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
闻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获 取诊断信息。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
04
虚实辨证
判断病人的病情是虚证还是实 证。例如,如果病人气短无力 、舌质淡,可能表示属虚证; 如果病人腹胀满痛、舌质红, 可能表示属实证。
脏腑辨证Biblioteka 心与小肠辨证肝与胆辨证
脾与胃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疾 病。小肠主化物和分泌 清浊的功能异常会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五行学说
将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阐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学基础》课件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即是说肺通过脉管流注汇聚全身的血液,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 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到全身,所以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功能。
主治节
即治理和调节之意。 一是肺主呼吸,调节人体有节律的呼吸; 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维持气的正常 升降出入; 三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可以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 行; 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着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 排泄。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
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素问· 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 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 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在 形态上中空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 五脏相同。
第1节 脏腑
一、五脏
五脏为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
7.指导防病养身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
转化势必影响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顺应四 时,调整阴阳,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春、 夏季阳气旺盛,要注意“春夏养阳”;秋、 冬季阴气充盛,则要注意“秋冬养阴”。维 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不致使阴阳偏盛偏衰, 是防病养身的根本所在。
第2节 五行学说
4.用于疾病的诊断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 又是其中的总纲,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 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如望诊见色泽鲜明 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 微断续者属阴;问诊口渴喜冷饮者属阳,口淡不渴 或喜热饮者属阴;切诊脉浮、数、滑、实者属阳, 沉、迟、涩、虚者属阴。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础讲课ppt课件
思考题:
1:本病症前后阶段各属什么证? 2:试用阴阳转化的理论分析证
的变化机制。
参考答案:
1:本病症前阶段属阳证、(实)热证,后阶段属阴证、 (虚)寒证。
2:该患者因外感风热之邪而发病,风热侵于口鼻,故 鼻塞、咽喉肿痛。风热犯肺,肺失宣降,则咳嗽、咯 痰,痰色黄稠。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故微恶寒、发热, 热邪入里,邪热炽盛,则高热、汗出。在这一阶段, 因感受阳热之邪,阳热偏盛,从而表现出实热证。持 续阳热亢盛,热盛耗伤阴津,损伤阳气,导致热及生 寒,阴阳转化,出现了阳气欲脱的表现。阳气衰,不 能温养肢体,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阳衰,宗气 泄,呼吸短促、神志模糊。阳气衰,不能固摄,则大 汗淋漓,气随汗泄,病情危笃。
一: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
阴。 上—下;内—外;南—北;冬—夏;
太阳—月亮;男—女; 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1、定义: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2、规定性:以“水火”为征 兆。
3、相对性:阴阳之中还可分 阴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五:肾—作强之官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2、主水。 3、主纳气。 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
二阴。 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六腑与奇恒之腑
教学目标: 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 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 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
胆(中正之官):主决断;帮助消化。
胃(仓廪之官):主受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熟;主降浊。 小肠(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 清浊。
作业
1、请用阴阳、五行的属性理论对 人体组织器官进行分类。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01
32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戾气说”(奠基人)
33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薛雪、王孟英
34
(4)明· 《普济方》 现存中医药文献中收方数最多的古方书 61739首 (5)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以瘀血立论——逐瘀汤类
4
导论 Introduction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关键性问题
5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6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38
自 然界
人
体
五 行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 变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苦赤长暑南夏
火心
小 肠
舌
脉
喜
笑
忧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肌 思 歌 哕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39
25
寒凉派 刘完素
认为五运六气,火热居主要地位;发 病病机也以火热为主;六气皆可从火 化,因而他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 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戾气说”(奠基人)
33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薛雪、王孟英
34
(4)明· 《普济方》 现存中医药文献中收方数最多的古方书 61739首 (5)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以瘀血立论——逐瘀汤类
4
导论 Introduction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关键性问题
5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6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38
自 然界
人
体
五 行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 变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苦赤长暑南夏
火心
小 肠
舌
脉
喜
笑
忧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肌 思 歌 哕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39
25
寒凉派 刘完素
认为五运六气,火热居主要地位;发 病病机也以火热为主;六气皆可从火 化,因而他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 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食疗:中医认为食物也有药性,通过食疗可以治疗疾病。常见的食疗方 法有药粥、药膳等,如红枣、枸杞、山楂等食材具有滋补养生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饮食养生需注意食材的搭配与禁忌,避免食物相克或产生不 良反应。同时,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案。
运动养生法
五禽戏:模仿动物,强身健 体
治未病:预防为主,强调预 防和治疗相结合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 境的协调统一,强调整体治 疗
针灸与推拿结合:根据病情 选择合适的针灸和推拿手法
进行治疗
针灸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等 禁忌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皮肤破损等 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针灸推拿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需配合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治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强调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独特的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针灸、推拿等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区别
理论体系不同:中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基础,现代医学以细胞、组织、器 官等为基础。
食疗方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等功效的食物,对于五官科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07
中医养生基础
章节副标题
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宜多吃温性食物,多 进行户外活动,以养肝为主
秋季养生:宜多吃滋润食物,保 持室内湿度,以养肺为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夏季养生:宜多吃清淡食物,保 持心情舒畅,以养心为主
食疗:中医认为食物也有药性,通过食疗可以治疗疾病。常见的食疗方 法有药粥、药膳等,如红枣、枸杞、山楂等食材具有滋补养生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饮食养生需注意食材的搭配与禁忌,避免食物相克或产生不 良反应。同时,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案。
运动养生法
五禽戏:模仿动物,强身健 体
治未病:预防为主,强调预 防和治疗相结合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 境的协调统一,强调整体治 疗
针灸与推拿结合:根据病情 选择合适的针灸和推拿手法
进行治疗
针灸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等 禁忌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皮肤破损等 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针灸推拿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需配合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治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强调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独特的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针灸、推拿等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区别
理论体系不同:中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基础,现代医学以细胞、组织、器 官等为基础。
食疗方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等功效的食物,对于五官科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07
中医养生基础
章节副标题
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宜多吃温性食物,多 进行户外活动,以养肝为主
秋季养生:宜多吃滋润食物,保 持室内湿度,以养肺为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夏季养生:宜多吃清淡食物,保 持心情舒畅,以养心为主
中医学基础知识讲述(ppt 33页)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金代宋慈的《洗冤录》
•南北朝雷敩的《炮炙论》,陶弘景的《神农本草 经集注》
•唐代李勣、苏敬等主编的《新修本草》 ,陈藏器 的《本草拾遗》,孟诜的《食疗本草》,李珣的 《海药本草》
•宋代 刘翰《开宝本草》,掌禹锡《嘉祐补注本 草》,苏颂《本草图经》,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学习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熟悉辨证论治相关概念的含义。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的主要内容。
理论体系的组成:
中医基础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中医养生康复医学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 展
学习要求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及发展
概况。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的标志 :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妇科 ◇内科 ◇外科 ◇儿科 ◇法医
•南北朝时期北齐徐之才 “十月养胎法”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唐末昝殷《经效产宝》 •宋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 • 温病学派 • 明朝张介宾
•南齐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 •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
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 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 过程。
证:证候简称为“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 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然的和谐统一。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 调养,保持身体健康与
心理平衡。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调理,全面
改善体质。
中医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调理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 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八段锦等,增强体质。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采用放松、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总结词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是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原则,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功效的中药进行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和治疗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配伍的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 果。了解中药的配伍与禁忌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
中药。
04 针灸疗法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砭石刺激身体的 某些部位来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医学技 术。
针灸的发展
针灸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逐渐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现 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医学传承
中医通过师承制和经典著作传承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01
02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 调养,保持身体健康与
心理平衡。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调理,全面
改善体质。
中医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调理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 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八段锦等,增强体质。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采用放松、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总结词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是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原则,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功效的中药进行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和治疗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配伍的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 果。了解中药的配伍与禁忌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
中药。
04 针灸疗法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砭石刺激身体的 某些部位来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医学技 术。
针灸的发展
针灸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逐渐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现 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医学传承
中医通过师承制和经典著作传承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01
02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增补了大量的民间药物,并按药物的功效,
唐
《本草 拾遗》
陈 器
藏
将药物分为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湿十种,为后世方药按功效分类 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
《病三证因方极论─》陈言
在病因上首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金
《素问玄 刘 机原病式》素
完
以火热立论,用药多用寒凉,促进了温病 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 影响。
成书 年代
著作
作者 主要学术成就
明
《普济方》朱 橚
收载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方书的内容, 载方61139首。
明 清
吴 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
《温热论》叶 桂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并提出“久病入 络”之论。
清
《温病条 吴 辨》 瑭
创立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学体系。
Q&A问答环节
隋
《诸病源 巢 元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候论》 方 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绪论 学习内容小结表1
成书 年代
著作
唐
《新修 本草》
作者 主要学术成就
收录药物844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方法编 李 勣 、撰药物学著作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苏 敬 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 等 《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
真心期待着再次相会!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载方363方,
东 汉 《伤寒 末年 杂病论》
张机
配伍严谨,药味精练,疗效显著,被后世 医家称为“经方之祖”。
绪论 学习内容小结表1
成书 年代
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实践的积累
质的飞跃
抽象、系统的理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吕氏春秋》
老子“虚静无为”说
孔子“安适自养”说
《易经》
《韩非子》、《庄子》
汉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气之名和天人感 应之说,以后元气说得到王充、柳宗元、 张载、王夫之等儒生发挥。
儒家“神学 唯心主义”
“四大 经典”
•
19
上品:人参、甘草、 地黄、龟甲、阿胶等 120种。无毒或毒性小,属补养类药。
中品:葛根、当归、麻黄、知母、水银等 120种,有毒无毒均有,多系补养兼攻治 疾病药物。
下品:附子、乌头、半夏、蜈蚣、蛇蜕等 125种,多有毒,不可久服,可除 寒热破 积聚,攻治疾病药物。
(5) 汉.华佗 《中藏经》 “麻沸散” 最早的外科麻醉手术
热为主;六气皆可从火化
,因而他大力倡导火热论
,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
,善用寒凉药物。
补土派 李杲 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中心 是 “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认为人体内在元 气充足时诸病不生,而 元气的充足与否主要取 决于脾胃有无受伤。
金元四大家
攻邪派 张从正
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邪 气所致,因此治病就是 要攻邪,邪气去而人身 的元气自然恢复。去邪 的方法主要有汗、吐、 下三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18卷162篇,13首方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 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 基本理论):始见于张仲景之言
《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 经络、腧穴针灸等):始见于王冰之 述《素问》
3.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发的成药典
(3)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和)—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
寒凉派 刘完素
认为五运六气,火热居主
要地位;发病病机也以火
(2) 命门学说——温补学派 “左肾右命门”
明·张介宾《类经》、《类经附翼》、《景岳全书》: 《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认为“两肾皆属 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 气之海,为死生之窦”。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赵献可“两肾之间命门说”、孙一奎“肾间动气命门 说”、清·程知“心包络命门说”
《黄帝内经》中13首方的方名及主治。
•
15
(2)扁鹊.《难经》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史记·扁鹊传》“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过洛阳,闻周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 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经方之祖” ,共314方 “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先河、集理法方药于一
如课堂讲授、临床带教、讲座、实验室
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 医学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 特点。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 理论体系。
养阴派 朱震亨
认为人体“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人的生命 源泉在于生理之相火, 而相火之变为病理,相 火妄动则煎熬真阴。在 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 法。
金元四大家学术流派你赞同何方? 反对何方?说出你的理由?以PPT形 式汇报,可5~10人一组,每组5分 钟。请参考《各家学说》等相关书 目。
(4)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时间 题目
3.6 1.<<黄帝内经>>中13首方 的方名和主治?
答案页码 P3
老师批改
你最想了解中医学哪些方面的内容?
如理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 临床—中草药、常用中成药、养生、针灸、按
摩、美容、常见疾病的诊断(舌诊脉诊)、防治 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你最想让老师以何种方式讲授此门课程?
•
21
(1)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 最早的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最早的针灸学专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千金方》 6500余首方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焘《外台秘要》6000余首方 首载消渴 病状和治疗方法 (5)唐《新修本草》 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
中医学概论
刘 亚 梅 Ph.D
平时成绩:回答问题、作业等(占总评30%) 期末笔试:试卷(占总评70%)
请准备两本笔记,一为课堂笔记,包括上课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扉页上目录、时间、答案页码) ;一为读 书心得笔记。(参考书目见后,每周500字,有原文、 有注释、有心得体会 )
不定期批阅,作为平时成绩。
中医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 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药学 方剂学
一 、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的起源
“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 十毒”
体
《伤寒论》(外感病) 113方 《金匮要略》(内伤杂病)262方
•
汗法——解表 下法——承气汤、麻子仁丸 吐法——瓜蒂散 和法——小柴胡汤 温法——附子汤、四逆汤 清法——白虎汤 补法——炙甘草汤 消法——生姜泻心汤
(4)《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共365种中草药 上、中、下三品 四气五味 君臣佐使 七情和合
(5)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详解《伤寒论》常用方20首 开创方论的研究方法
(6)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 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4.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 11000首,分为16纲,60类、《濒湖脉学》27种脉象 体状诗、主病诗、相类诗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戾气说”(奠基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