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杨宪益译本中饮食词汇翻译商榷_谢俊

合集下载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摘要:总体上来说,《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扬宪益夫妇的译本更多采取直译,而霍克斯的译本更多采取意译,无论直译还是意译,绝对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行。

本论文试着探讨比较扬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中涉及文化翻译时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希望为汉英翻译的研究提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红楼梦》直译意译1 导语《红楼梦》的完整译作现有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版本和英国牛津教授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ins)的译本,由于《红楼梦》帙卷浩繁,翻译难度极大,尤其涉及文化的翻译。

翻译这样的文化巨著,对译者的中英文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大卫·霍克斯和扬宪益在翻译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时,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

霍氏更多地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意译,也就是翻译理论界的归化法(domestication),将中国传统文化化入英语语言文化中,将不同的历史文化高明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能使《红楼梦》更好地被英语读者接受,使它在世界范围内更广的传播。

但是霍氏意译法,毕竟是一个将源语(即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归化入译入语(即英语)中,有时就会出现翻译地不够准确。

因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某些特有的文化就不可能在译入语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译语。

彭发胜说:“归化翻译意味着,以译入语文化既有的价值观、信条和再现手段来重组源语文本,以译入语读者可以理解的文本强行取代源语中的文化差异。

”杨宪益夫妇翻译中国特有文化现象时,与霍氏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采用直译,即翻译理论界所说的异化法(forreignization)。

杨氏翻译主要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介绍给译入语读者。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更多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尤其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就有必要用直译(异化法)向译入语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东西,而不是经过改造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各种粥名的英译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各种粥名的英译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各种粥名的英译周维【摘要】<红楼梦>中的各种粥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以.对于各种粥名,如何翻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使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有效理解是译者必须慎重对待的.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杨宪益所译<红楼梦>中有关各种粥名的翻译,首先简单介绍了目的论,接着运用目的论分析了杨宪所译<红楼梦>中有关各种粥名的翻译,说明了杨先生的译文并没有达到最佳翻译效果.【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3【总页数】3页(P180-182)【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各种粥名;英译【作者】周维【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作,《红楼梦》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其中有关各种“粥”的词语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红楼梦》提到的粥有奶子糖粳米粥、碧粳粥、枣熬粳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腊八粥、鸭子肉粥、江米粥和米汤。

对于这些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各种粥名,如何翻译才能尽量减少文化流失,达到理想的效果,使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有效理解是译者必须慎重对待的。

翻译应该采用什么策略主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即如何让目的语读者更有效地理解译文。

对于各种粥名,杨宪益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红楼梦》第 19回,写贾宝玉编说“香玉”故事: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

在此,杨先生把“腊八粥”翻译成了“sweet gruel”,即“甜稀粥”,没有将腊八粥的信息译出 (各种干果熬成及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祭祖敬神),从目的论的角度而言,没能准确完整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因此英语读者从这一译文无法完全了解该粥名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

其它粥名也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同样必须慎重对待。

20世纪 70年代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浅谈_红楼梦_杨宪益和Hawkes翻译版本中食物名称的误译

浅谈_红楼梦_杨宪益和Hawkes翻译版本中食物名称的误译
(1)“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有“栗糕”条,“煮 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煮之,上加瓜仁,松 子,此重阳小食也。”贾府的栗糕,用新鲜上市 的栗子做成,上加桂花,取其清香,是极讲究极 美味的佳点。可见,这种新栗粉糕是加糖蒸制而 成,桂花是撒在上面的调味品,而不是这种桂花 味道的糖(cassia-flavored sugar)。杨翻译为 “powered chestnut cake”,省略了原文相当 重要的部分。Hawkes则翻译为“a saucerful of chestnut fudge (made of chestnut puree steamcooked with cassia-flavored sugar)”。事实 上,这里的“桂花”和“糖”是两个独立的名 词,翻译者却在结构上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2)“藕粉桂糖糕” 做法是糯米粉加水和白糖,藕粉调匀,放屉 上蒸,熟后粉嫩可爱,随即撒上桂花,稍冷, 切成菱形,可见桂花也是后来撒上去的。杨翻 译为“cake made of ground lotus-root flavored with fragrant osmanthus”,Hawkes翻译为 “marzipan cakes made of ground lotus-root and sugared cassia-flowers”,两者都没有准确 表达出该食物的桂花是后来撒在上面的,都错误 地把桂花理解成是和在糕点里面的一种调味品。 (3)“鸭子粥” 杨翻译为“duck congee”,Hawkes翻译为 “duck and rice stew”。而“鸭子粥”的做法 是鸭肉切块,先腌再水煮,再与米同煮。最讲究 的是只取煮鸭的汤来煮粥。因此,上述两者都没 有翻译出原文中的关键内容。 2.3 英语译文错误的表达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候原文的汉语意思显 而易见、简单明了,但翻译者在翻译时却常常容 易出错,导致在目的语的表达运用上发生明显的 错误。

《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周维【摘要】从目的论视角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茶名、茶具和茶水的翻译,发现两位译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对文本的理解差异,对这些茶文化词语作出了不同的翻译处理,以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原文蕴含意义的理解,其翻译效果亦是各有千秋.【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2【总页数】6页(P86-91)【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词语;茶名;茶具;茶水;翻译效果;目的论【作者】周维【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中国茶文化历经数朝不断发展,到《红楼梦》成书时期的清朝已经接近成熟完美的地步。

据统计,《红楼梦》中提到茶的地方达 260多处,有一个章节竟达到11处。

咏及茶的诗词也有10多处。

[1]除了介绍茶的品种,《红楼梦》还提到了各种精致的茶具,对茶水的描写也用了不少笔墨。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文译本的推广。

红楼梦有两个最有名的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

两位译者由于其所处不同的文化背景,译本自然也各有千秋。

用目的论来指导译文的翻译和译文的赏析,可以解析译者的翻译过程,更好地赏析译文。

德国功能派翻译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

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性法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即“结果决定方法”。

[2]29随后的克里斯汀娜·诺德又系统阐述了如何在原文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鉴于《红楼梦》内容纷繁复杂,笔者拟从目的论视角,撷取其中有关茶名、茶具和茶水等茶文化词语的翻译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以窥知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传达作品内容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其所达致的不同翻译效果。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在他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 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的新概念对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译语表达形式上。

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

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公元1 世纪以来,那些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研究者们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把翻译过程看得太过理想化了。

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但Newmark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该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

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但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后的译文只能将原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翻译出来,虽然符合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未考虑原语用语的语境因素和使用场合。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服从原语文化,只在对原语文本的内涵意义理解出现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因此,语义翻译有时更倾向于超额翻译( overtranslation );相比较而言,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

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

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的读者,要求原语服从目标语的文化,不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

因此,交际翻译有时更倾向于欠额翻译( undertranslation )。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对比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对比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对比
谢俊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0(000)032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巨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杨宪益版和霍克斯版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比较小说中文化翻译的差异,并分析了各自的翻译技巧和特色,使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提高翻译能力.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谢俊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4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9
【相关文献】
1.论译者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英译本文化信息翻译对比 [J], 朱耕
2.中国文化输出的顺应策略——《红楼梦》两英译本中麻将等游戏情节的语言翻译对比研究 [J], 张静静
3.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比[J], 朱敏虹
4.模因论视角下《红楼梦》两英译本中医文化翻译对比研究 [J], 赵顺; 罗茜
5.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酒名翻译对比分析 [J], 周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菜名翻译对比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菜名翻译对比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菜名翻译对比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的中文版中,许多菜名都是以古代汉语的用词和拼写表达的,而自20世纪以来,有不少译者为了更好地将《红楼梦》的文字表达翻译成其他语言,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案。

本文将以《红楼梦》英文译本中的菜名翻译说明以上观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英文菜名的翻译方案。

例如“鲜桃仁汤”,英文译本中将其翻译为“peach kernel soup”,其中“peach”意指桃子,而“kernel”则指桃仁。

其次,“灌汤包”在英文译本中的表达则是“soup dumplings”,这里“soup”是汤的意思,dumplings”则指包子等小食物。

此外,作者在《红楼梦》中提到的“糖水”,英文译本中的说法则是“syrup”,意思是浓稠的糖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英文译本中的菜名翻译,既保持了原著中的文字表达,又突出了相关细节和结果,从而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文化内涵,使英文读者更容易理解菜肴的文化特点。

究竟是什么使得翻译者能够把《红楼梦》中菜名中的一些古汉语表达方式,融入到英文国家本土菜名中,这是本篇文章会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译者要了解《红楼梦》所使用的古汉语的特点,并从单字的意义、文字的拼写,和词组的组合来推测古汉语的含义,其次,译者还要深入了解各地的传统菜肴文化,才能够正确理解原著中菜名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出英文版本中的菜肴名称。

本文就是要通过对比研究,来比较《红楼梦》中文版本中菜名的表达方式和英文版的表达方式,来加深对古汉语菜名翻译的理解,从而强化翻译工作以及中国文化的语言传播。

了《红楼梦》的研究,未来的翻译研究还可以尝试对比研究前文学作品中菜肴的表达方式,以及今日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中所用的菜肴表达,以此来加深对菜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之,本篇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中文版本和英文版本菜肴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菜名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价值,而且可以为翻译者提供借鉴,在翻译其他文学作品时,也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含义得以完美传达给英文读者,从而深入人心。

翻译中的文化移植——以《红楼梦》中饮食文化词的翻译为例

翻译中的文化移植——以《红楼梦》中饮食文化词的翻译为例
和 最 有 效 的 翻 译 方 法
关键 词 : 《 红楼 梦 》 ; 饮食文化 ; 移植 ; 异化
中 图分 类 号 : H31 5 .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7 5 2 X( 2 01 4) 0 2 — 0 0 4 3 — 0 3
1 . 引言
给吃 增 添 了诗 情 画 意 。 使读 者 得 到 美 的享 受 。但 若 ’
译 者 不 能 深刻 了解 我 国 的饮 食 文化 , 那 么 在 对 此 书 进行翻译时 , 不仅 不 能 很好 的传 达 书 中具 有 文化 含
2 . 《 红楼 梦》 中的饮 食文 化 中 国 自古有 俗 语 云 “ 民 以食 为天 ” , 从 中 可见 饮
文 化翻译 观 ,在 翻译过 程 中采用 各 种有 效手 段 准确
语 言 生动 丰富 . 而且 内容 广泛 . 涉及 到 中 国古 代传 统 文化 的方方 面 面 ,其 中对 于饮食 文 化 的描 述尤 为 突 出。 纵 观《 红 楼梦 》 , 关 于饮食 文化 的内容散 见 于各章
各 回, 其 中提 到 的饮料 、 酒水、 茶点 、 菜肴 等 大多是 精
有 效地 传递 文化 信息 。《 红 楼梦 》 中的饮 食文 化 词具 有 丰富 的 民族 文 化特色 ,翻译 中如何 保 留并 传 达其
中所 富 含 的文化 内涵是 一个 非常 棘 手 的问题 。本文
深 的饮食 文化 。随着 场 合 的不 同 , 不 仅 吃 的东 西 不
同, 吃的方 法不 同 , 而且 环绕着 吃 , 人 物 的性 格 特
发 展 的高峰 , 被誉 为 “ 中华 文化 的百科 全 书 ” 。 它 不仅
语 言是 文化 的载体 , 也 是文 化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随着经 济 的发展 ,我 国与 世界 各 国的交 流越 来 越频 繁, 翻译 的重要性 也 日益 突显 。 作 为一 种跨 语言 的交 际 活动 ,翻译 同时也是 一种 跨文 化 的交 际活 动 。但 是. 由于 地域 、 宗教 和 社 会 习俗 等 各 方 面 的影 响 , 两 种语 言 所负 载 的的文 化信 息也 大不 相 同 。这 就 要求 译 者对 中西 方文 化差 异有 深入 的 了解 并 具有 正 确 的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茶词语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茶词语翻译研究

2018年第07期作者简介:罗丹,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

很久以前,茶叶就在我国产生并发展起来了,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和丰富的内涵,使得其不仅受到民间组织的喜爱,也广泛的受到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喜欢。

于是就有了很多关于茶的诗句、书画和书籍等。

等到清朝的时候,描写茶文化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多,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典型的代表作,作者以及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与文化素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起起落落,其不仅有着极强的阅读性,同时里面还包含了很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广大的研究意义。

因此历来就有很多研究者投身于《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中,研究它里面每一个名字的含义,研究它里面每一种文化。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优秀的一部分,对我国人民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所以《红楼梦》中不可避免的有着很多关于茶文化的优秀内容。

打开这本小说,你会发现,各种茶文化内容充斥其间,茶香满溢,里面不仅讲述了各种不同种类的茶,还有各种独特茶艺技术,同时描述了茶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里面也还有很多关于茶的诗句,里面与茶有关的茶词语简直数不胜数,作者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红楼梦》备受历来学者的推崇。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从目的论的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中茶词语的翻译研究,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1目的论视角1.1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提出以全新的视角来指导书籍的翻译,其主要是一种翻译理论,在书籍的翻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的论主要是把翻译的重心更多的放在译文的功能上,动摇了传统的以源文为中心的翻译观念,其更注重于强调翻译的目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书籍的翻译也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着目的论的不断发展,除了语言学领域目的论也开始更多的扩展到心理学领域,被众多的语言心理学家运用到相关的一些言语研究中,极大的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不同译本下《红楼梦》“茶语”翻译效果对比分析

不同译本下《红楼梦》“茶语”翻译效果对比分析
在 第 四十 一 回 《栊 翠 庵茶 品梅 花雪 ,怡 红 院 劫遇 母 蝗虫 》中提 到 了两 种 名茶 :六 安茶和 老 君眉 。贾母 带着 刘 姥姥 一众 人等游 大 观 园 , 路过 拢 翠庵 ,向妙 玉讨 茶 喝 ,并且 交 代 自己不 喝六 安 茶 ,精 谙 茶道 的 妙玉 为 贾母 沏 了一杯 老 君眉 。六 安茶产 于 安徽六 安 ,是 中国十 大名 茶
在 第 五 回 《游幻 境指 迷十 二 钗 ,饮 仙醪 曲演 红楼 梦》中 ,宝玉 随 贾 母 去 宁府 花 园欣 赏 梅花 ,因 困倦 被秦 可卿 安置 在房 中睡 觉 ,在梦 中入 了太虚 幻境 ,警 幻仙 子请 他 品名 为“千 红一窟 ”的仙茶 。当然这 种仙 茶 是 作 者杜 撰虚 构 的 ,旨在 隐 喻 ,为 《红楼 梦》中女 子 的命 运 做 了埋 笔 。 “千 红 ”代 表 书 中所 有 的 女 子 ,“窟 ”与“哭 ”同音 ,所 有 的 女 子 都在 哭 泣 ,寓 意着 书 中女子 以后 悲惨 的命 运 。杨 宪益在 翻译“干 红 一窟 ”时 , 将 其 译 为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是“在 一 座 山洞 里 有 一千 朵红 花 ”的意 思 ,他 采 用 的直译手 法 虽准 确表 达 出 了字 面 上 的 含 义 ,但 失 去 了作者 所要 隐喻 的 内涵 。这 一点上 霍克 斯却 不 同 ,他 翻 译 时采 用 了隐 喻式 的手 法 ,将 其翻 译 为“Maiden s Tears”,“少 女 眼泪 ” 的翻译 与作 者 的暗 喻相 同 ,对 后 面故事 情节 的 发展有 铺 垫 的作用 。
在 第 二十五 回 《魇魔 法姊 弟逢 五鬼 ,红楼 梦通 灵 遇双 真》中 ,有 一 段 对暹 罗茶 的描 写 。暹 罗是 我 国对古 泰 国的称 呼 ,宝玉 、宝钗 、风姐 都 不 喜欢 饮暹 罗茶 ,唯 有黛 玉爱 吃 ,这 是 由于暹 罗 茶具 有调 理脾 胃的功 效 ,黛 玉脾 胃虚 弱 ,所 以吃着 正好 。对 这段 贡茶 的 描写 ,说 明曹 雪芹对 茶十 分 了解 ,甚 至知道 它们 的 功效 ,体现 了他 深厚 的 茶学造 诣 。杨 宪 益在 处 理暹 罗茶 名翻 译 时,与 原文相 差很 大 ,他将 其 译为“It S tr ibute tea from the Laos Kingdom”,“老 挝 王 国进 贡 的茶 叶 ”而不 是 古 泰 国贡 的 茶叶 ,与原 文 不符 。霍克 斯在 处理 暹罗 茶 名翻译 时 ,更加 符 合原 文 所表 达 的含 义 ,他将 其直 译为“that was tribute tea from Siam”,意 思是 从泰 国贡的 茶叶 。

《红楼梦》英译本中菜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中菜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中菜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前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饮食文化上均有着浓烈的艺术体现,但以《红楼梦》最为繁盛昌荣。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酒肉大餐虽然馋涎欲滴,却终究显得粗糙而不够雅致,唯有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贵族生活,在饮食上尽显餐饮文化的风采,充分展现出古代餐饮文化和物质生产能力的发达与精悍。

光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菜名,就别有一番韵味,体现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然而,菜名在语言中陌生化用法次数的增加,在翻译过程中却增添了无形的压力,以至于杨宪益先生和其他汉学学者,在菜名翻译中,不得已而借助中英翻译中常用的异化与归化的手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学固有的艺术色彩和水准,却毕竟将中国的餐饮文明纳入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中,体现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一、异化与归化的定义阐述及二者区别(一)定义阐述不论是异化还是归化,在翻译活动中,都属于一种跨文化交流而形成的产物。

按照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来加以阐释,“异化”主要指的是在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中,要求译者主动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的翻译方式;“归化”主要是指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的翻译方式。

异化和归化作为中英翻译过程中的两种翻译技巧,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运用,体现出比较文学非比寻常的艺术展现方式,另一方面借助对翻译难度和语言陌生化所持有的规避政策,实现翻译成本的降低,以展现语言捷径的力量。

(二)二者区别异化与归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蕴含着必然的联系。

其中二者之间的个性,具体体现在区别上,主要体现出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区别。

前者主张采取译文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原则,后者则强调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具体影响到翻译双方的语言媒介上,异化着重于体现出原著语言的体制,而归化则着重于展现翻译版本的审美阅读模式。

《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菜名翻译对比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菜名翻译对比研究
、 —
从 以上 表 格 中 我们 不 难 看 出 ,对 于小 说 中 出现 的直 接 以 食 材 命 名 的菜 肴 、 茶 和 糕 点 名称 , 宪 益 和 霍 克 斯 两 位 译 者 酒 杨 总 体 的倾 向是 采 用 形 式 对 等 的策 略 ,这 种 策 略 有 利 于 原 文 本 文 化 信息 的传 播 。 接 以食 材 命 名 的菜 名 全 文 有 3个 . 译 本 直 6 杨 中 有 3 个 采 用 了直 译 的方 法 ,而 霍 克 斯 对 其 中 的2 个 进 行 直 4 9 译 。 红 楼梦 》 涉及 的菜 名 大 部 分 包 含 现实 中的 食 材 , 于这 《 中 对 部 分 的 翻译 , 宪益 没有 采 取 音 译 法 , 霍 克 斯 将 “ 饺 儿 ” 杨 而 小 和 “ 露 茶 ” 译 为 “ n a — i 和 “ u gL o 。两 位 译 者 在 翻 译 枫 音 t y io z i i ” F n o ” 的 时 候 都有 漏 译 的现 象 , 如杨 宪益 没有 翻译 “ 芦 蒿 ” 霍 克 斯 炒 . 没 有 翻译 “ 风腌 果子 狸 ” “ 仁茶 ” 和 杏 。也 许 是 因 为 原 著 不 同版 本 的 问题 , 者 是译 者 自身 的 原 因 . 者 译 者 考 虑 到 他 们 毕 竞 或 或 是 在 翻译 小 说 , 太难 理解 的菜 名 会 对 读 者 的理 解 带 来 障碍 , 所 以 在 不影 响情 节 的情 况 下 省 略 了个 别 菜 名 的翻 译 。杨 宪 益 和 霍 克 斯 都 将 “ 茶 ” 为 “ raf t. 取 了功 能对 等 的 原 则 , 面 译 beka ” 采 s 虽 然 指 出 了小 说 中人 物 当时 吃 的 是 早 饭 ,但 是 没 有 译 出具 体 的 名 字 , 小 说 的角 度 来 看 , 乎 对 情 节 没 什 么影 响 , 是 无 从 似 但 形 中 已经 丢失 了一 部 分 饮 食 文 化 方 面 的 信 息 。 “ 面茶 ” 为 中 作 国 的 传 统 食 品 , 受 老 百 姓 喜 爱 ,红 楼 梦 》 深 《 中也 多 次 提 到 , 而 此 处 译 者将 它 译 为 “ra f t似有 不 妥 。 beka ” s 在研 究 过 程 中 . 我还 发 现 , 克 斯 作 为 有 异 域 文 化 背 景 的 霍 译 者 . 然 对 原 作非 常喜 爱 , 是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尤 其 是 饮 食 虽 但 文 化 的 了解 并 不 是 面面 俱 到 的 .这 从 他 误 译 的几 个 菜 名 中可 以 反 映 出来 : “ 掌 鸭 信 ” 霍 克 斯 将 其 翻 译 为 “os—ot 如 鹅 . goe f o peev ”其 实 ,鹅 掌 鸭 信 ” 是 鹅 掌 和 鸭 舌 头 , 克 斯 在 翻 rsre , “ 就 霍 译 中没 有译 出鸭 舌 头 。 如 “ 粉 桂 糖 糕 ” 霍 克斯 将 其 翻译 为 再 藕 。

目的论视域下的《红楼梦》饮食词汇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域下的《红楼梦》饮食词汇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域下的《红楼梦》饮食词汇英译研究摘要: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重要的理论。

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翻译《红楼梦》饮食名称过程中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探讨了翻译目的与饮食名称翻译策略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饮食名称翻译策略一、引言功能派翻译目的论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

该理论突破了对等的框架,强调了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nord,2001:29)。

这一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那·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第二阶段,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约束中摆脱出来。

他认为“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的环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

”(nord,2001:28)目的论认为译文的交际目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由发起者决定的,但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个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

这就是翻译过程的目的性。

第三阶段,霍茨·曼塔利在威密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这一时期的目的论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以目的准则作为唯一的翻译原则的绝对性和局限性。

第四阶段中,翻译学教授克里斯汀那·诺德为了弥补目的论的缺陷,在目的论的翻译法则中加入了忠诚原则,“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了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李文革,2004: 138)。

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的目的,可以将翻译及过程分为“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两大类。

文献型翻译是指译文充当原文化中作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交流的文献,翻译较多采用直译、注释翻译、音译等体现原文语言及文化特征的翻译方法。

(0传情达意巧夺天工_试论杨宪益_红楼梦_译作中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0传情达意巧夺天工_试论杨宪益_红楼梦_译作中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0传情达意巧夺天工_试论杨宪益_红楼梦_译作中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2000年6月第8卷第2期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ou rnal of X i’an Fo reign L anguages U n iversityJun.2000V o l.8N o.2传情达意巧夺天工——试论杨宪益《红楼梦》译作中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李露(陕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作者对杨宪益译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作了较详尽的分析,举例说明杨在译作中对汉语习语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得出杨在习语翻译中所坚持的直译原则,并总结出他的四种翻译方法:11等效对译法;21完全直译法;31部分直译法;41意译法。

【关键词】习语翻译;直译;意译;等效对译;完全直译;部分直译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0)022*******所谓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汉语中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而这些习语都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与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时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的词句。

习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简洁而深刻,因此在各种文体中都非常常见。

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心理状态和生活经验等密切相关。

习语的各种形式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中英两国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了大量不同习语的出现。

从翻译的角度看,这部分往往是译者遇到的最大困难。

习语翻译的特殊困难就在于既比翻译一般语言难以理解,又比一般译文语言难于表达。

这是因为习语最集中地表现出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色和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段,在翻译时,那些为一种语言的习语所特有的,而为另一种语言所不具备的不同表达手段和形式往往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

但是,习语仍然是语言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中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尽管语言千变万化,但是思维是统一的。

《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饮食词汇翻译商榷

《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饮食词汇翻译商榷
学教 育
《 楼梦》 红 杨宪益译 本中 饮食词汇 翻译商 榷
回谢 俊
内容摘要 : 红楼梦》 在《 英语译本中, 由杨宪益、 乃迭夫 妇翻译 的英语译本是公认 的优秀作 品, 戴 其译本 中的 饮食 词汇翻译 出现频率非常高, 是英文读 者极为关注的对象, 而这些传统的 中国美食也是译文 中能起到 中西方 文 化 交流 的 重要 元 素 之 一 。 因此 为 了让 所 有 饮 食 词 汇 翻 译 的 贴 切 易 懂 , 本 都 尽 量 遵 从 英 语 语 言 习惯 去 翻 译 , 译
翻译 。
但是在这种翻译 理念 下 , 有一些饮食词汇 的翻译是值得 我们 商
榷 的。 在 茶 类 的 翻译 中 ,千 红 一 窟 ”被 译 为 T o sn R d Fo es “ huad e lw r i O e C vr, n n ae 这相 当于 一 种 直译 , n 即为 “ 朵 红 花 汇 一 洞 窟 ” 千 。
的茶对 于英文读 者来说也 显得很
突兀。
(A ni) ,埃 涅 阿斯 是特 洛 伊 < ee ) ( d)
人 ,由于特洛 伊在 战争 中战败 被 毁, 他只好带着家人逃 离流浪。有

在 酒 类 的翻 译 中 , 万艳 同 “
杯 ” 译 成 T n T os d B a— 被 e h ua eu n ts i O e C p 意 思是 “ 千 i n n u , e 万 美艳汇于一杯” 。这 样 翻 译 所 显 现
全一百二十 回的故事情节 , 详实 的表现 了由封建礼教压迫造 成的宝
黛爱情悲剧 , 而且对 于原著所展现出的中 国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
化也进行了极为细致 的翻译 。如在服饰 、 风景 、 游戏 、 饮食等场景 的 翻译 上都尽可能的将它们所涵盖 的中 国传统文 化信息 向英文读 者

《红豆词》英译赏评

《红豆词》英译赏评

《红豆词》英译赏评本文对《红楼梦》中《红豆词》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鉴赏评析。

对比分析了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汉学家霍克斯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解析了两个译本的异同与特点。

《红豆词》的英译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乃译诗之理想境界。

标签:诗歌翻译;《红豆词》;评析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株奇葩,曾盛传“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该巨著中诗歌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学者、翻译家及诗书爱好者的研读和翻译。

本文选取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汉学家霍克斯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红豆词》的英译进行评析。

二、译文赏评原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杨译: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 of longing,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s and flowers untold;Sleepless at night when wind and rain lash gauze windows,She cannot forget her sorrows new and old;Choking on rice like jade and wine like gold,She turns from her wan reflection in the glass;Nothing can smooth away her frown,It seems that the long night will never pass;Like the shadow of peaks,her grief is never gone;Like the green stream it flows for ever on.霍譯:Still weeping tears of blood about our separation:Little red love—beans of my desolation.Still blooming flowers I see outside my window growing.Still awake in the dark I hear the wind blowing.Still oh still I can’t forget those old hopes and fears.Still I can’t swallow food and drink,’cos I’m choked with tears. Mirror,mirror on the wall,tell me it’s not true:Do I look so thin and pale,do I look so blue?Mirror,mirror,this long night how shall I get through?Oh—oh—ohBlue as the mist upon the distant mountains,Blue as the water in the ever—flowing fountains.《红豆词》是贾宝玉在冯紫英家中聚会时所唱的一首酒令。

浅谈《红楼梦》杨宪益和Hawkes翻译版本中食物名称的误译

浅谈《红楼梦》杨宪益和Hawkes翻译版本中食物名称的误译

浅谈《红楼梦》杨宪益和Hawkes翻译版本中食物名称的误

袁炳宏
【期刊名称】《疯狂英语(教师版)》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红楼梦>食物名称语言精练,结构富有特征,文化信息丰富,这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分析研究了<红楼梦>杨宪益和Hawkes两个版本中食物名称翻译中的错误,考证了这些食物名称的中英文含义,探讨翻译错误的类别和错误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语言错误主要体现在原文具体名词的理解错误、原文结构的理解错误、译文表达的错误、修辞手段的误译,文化错误主要体现在文化信息的误译.纵观这些翻译,可以看出出现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者对原文理解错误和翻译过于简单化以及目的语文化内涵与原语相差甚远等.
【总页数】4页(P115-117,127)
【作者】袁炳宏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探讨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版本 [J], 李海蓉
2.《红楼梦》英译本饮食名称翻译的对比研究——以杨宪益和霍克思的英译本为例[J], 戴清娥;杨成虎
3.语用对等的理论阐释及其在《红楼梦》习语翻译中的体现——析杨宪益版《红楼梦》译作 [J], 盛卓立
4.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运用——以杨宪益在《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为例 [J], 王亦琳
5.《红楼梦》中典故翻译的厚重翻译法\r——以杨宪益《红楼梦》译本为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2学教育文内容摘要:在《红楼梦》英语译本中,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语译本是公认的优秀作品,其译本中的饮食词汇翻译出现频率非常高,是英文读者极为关注的对象,而这些传统的中国美食也是译文中能起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此为了让所有饮食词汇翻译的贴切易懂,译本都尽量遵从英语语言习惯去翻译,这是一种带有“归化”色彩的翻译。

但是在这种翻译理念下,有一些饮食词汇的翻译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词汇翻译商榷谢俊《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饮食词汇翻译商榷在《红楼梦》英语译本中,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语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是公认的优秀作品,该译本不仅完整的保留了全一百二十回的故事情节,详实的表现了由封建礼教压迫造成的宝黛爱情悲剧,而且对于原著所展现出的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翻译。

如在服饰、风景、游戏、饮食等场景的翻译上都尽可能的将它们所涵盖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向英文读者传达出来。

杨译本中的饮食词汇翻译可谓是其中的一个显著代表,民以食为天,作为在文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饮食词汇,是英文读者极为关注的对象,而这些传统的中国美食也是译文中能起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此为了让所有饮食词汇翻译的贴切易懂,杨译本都尽量遵从英语语言习惯去翻译,这是一种带有“归化”色彩的翻译。

但是在这种翻译理念下,有一些饮食词汇的翻译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在茶类的翻译中,“千红一窟”被译为ThousandRedFlowersinOneCavern,这相当于一种直译,即为“千朵红花汇一洞窟”。

“千红一窟”在原文中实际上是一个谐音双关词,谐“千红一哭”之音,“一哭”可以理解为“同哭”,整个词隐含的意思是这茶是由无数少女的泪水烹制而成,这个词虽然在原文中没有将其谐音双关解答出来,但是深入到文中去就会发现它与整个第五回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有更深刻的意义。

这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激发,作者将秘密隐藏在文中,期待读者自己通过表相去追寻真实的答案。

而杨译本做了这种直译化处理,且没有在译文中对其有所点拨。

虽然这样做是顺理成章,因为原文自己也没有直接表现出“千红一窟”的双关意思,翻译时不完全按照谐音双关去翻译,也因为汉语语音和英文语音不同,有可能找不到恰到好处的又能表意又能表音的英文谐音双关词来表示“千红一窟”,这样也能让英文读者不用伤神的去理解原词谐音双关的那种意境。

可是就这样完全将“千红一窟”淡化为一个非常平常的词似在1362012.02学教育文翻译的传神上打了折扣,毕竟这个词在原文中是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而且一款叫做ThousandRedFlowersinOneCavern的茶对于英文读者来说也显得很突兀。

在酒类的翻译中,“万艳同杯”被译成TenThousandBeau-tiesinOneCup,意思是“万千美艳汇于一杯”。

这样翻译所显现出来的问题与“千红一窟”相同。

原文中“万艳同杯”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词,也是谐音双关,谐“万艳同悲”之音。

杨译本依然将其直译,并模糊谐音双关,让英文读者不对其产生联想。

是否可以对其做些点拨呢?如果能在译文中对此做稍许的说明,比如做个小注解,也许能让英文读者理解的更透彻。

或者干脆进行意译,突显出其双关之意,或许更能激发英文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由霍克斯和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中(以下简称霍译本),“千红一窟”被译成Maiden’sTears,意思是少女之泪。

Maiden’sTears依然没有谐音的效果,虽然比较接近原词的双关之意,可是它与文中对此茶来源的说明也毫不相干了。

但这并不重要,霍译本这样翻译的重点除了想表示出原文的双关意境之外还有可能在于Maiden’sTears更具有神秘感,且这种简短的词组更适合作为茶的名称,也许英文读者终究不可能明白为何要将茶叫做“少女之泪”,但他们可以始终沉浸在对这茶的想象之中。

这样处理虽然完全将原词搁置不用,却有它积极的意义。

而霍译本对于“万艳同杯”的翻译则更显出深刻的含义。

霍译本中的“万艳同杯”被译作Lachry-maeRerum,意思是“万物之泪”。

这个词出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长诗《埃涅阿斯纪》(《Aeneid》),埃涅阿斯是特洛伊人,由于特洛伊在战争中战败被毁,他只好带着家人逃离流浪。

有一次埃涅阿斯在教堂中看见一幅描述特洛伊战争的壁画,当看到特洛伊人惨遭屠杀的画面时,历经亡国流浪之痛的埃涅阿斯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痛苦流涕,悲伤不止。

诗人维吉尔将埃涅阿斯流出的汇集了无数特洛伊人痛苦的眼泪称作LachrymaeRerum。

用LachrymaeRerum来表示“万艳同杯”没有谐音却可以透彻的表示出原词的双关意,熟知罗马史诗的读者定会对此产生联想,而且这样以罗马史诗词汇来命名更能增添读者在阅读时的神秘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样看来,杨译本中对“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这两个词的翻译略微显的有些平淡苍白。

在酒类的翻译中,“屠苏酒”被译成New-Yearwine,意思是新年酒。

实际上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屠苏酒的意思。

“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

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谓曰:屠苏酒,屠,割也,苏,腐也。

言割腐草为药也。

晋海西令问议郎董勋曰:正月饮酒,先小者,何也?勋曰:小者得岁,故先贺之。

老者失岁,故后也。

”(明·徐树丕《识小录》)后演变为每“阴历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饮屠苏酒,相传可避不正之气。

”(周汝昌《红楼梦辞典》,1987)由此可见,“屠苏酒”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酒,“屠苏”的含义也不仅仅在于指新年饮酒。

如果能在译文中对这种传统酒做些注解,也许能更好的传达出原文的文化韵味。

在零食点心类的翻译中,“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被译为pow-deredchestnutcakesweetenedwithosmanthus,意为用桂花糖拌的栗粉糕。

糖蒸酥酪被译为sweetenedjunket,意思是糖拌乳酪。

在这两个词的翻译中,杨译本都将其制作手法“蒸”模糊掉了,取而代之的是“sweetened”,在此它作动词用,意为“用糖拌”。

在西方糕点中用糖蒸的手法实在是不多见,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将“蒸”处理成了“sweetened”,以符合西方人的饮食习惯。

对中国传统糕点这样改动翻译,略显出不准确。

在粥类的翻译中,“腊八粥”被译作sweetgruel,意思是甜粥。

前文中出现的“腊八节”被译作FeastofWinterGruel,意思是冬日粥节。

杨译本做这样意译的处理,目的在于将腊八的含义简化,直接用表示其大意的词语来让英文读者明白腊八节和腊八粥。

可是这样做虽然能简化原文意思,让读者阅读流畅,但是失去了原文原词的文化韵味。

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是佛陀得道的日子,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用各种干果粳米熬粥祭祀且食用。

但在其演变的过程中,腊八的宗教意味渐渐淡化,而民俗风味却越来越浓。

对于这样传统的食物“腊八粥”,译者仅用sweetgru-el来翻译,显得过于单薄了。

也许我们在日常的英文交流中可以这样说,但是作为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翻译中表现出“腊八粥”,是否可以更具特色一点。

比如用拼音做翻译,并加注解。

读者应该对弄清楚腊八粥和腊八节到1372012.02学教育文底是什么同样感兴趣。

当然,在译文中加注解太多也并不是好事,容易影响读者阅读的流畅性,所以如“腊八粥”这样的词,译者宁愿模糊掉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色彩,翻译成符合英语国家饮食习惯的词语,也不愿对其多加注解。

但我们可以只对那些极具文化特色的词语保留原汁原味翻译再加以注释,因为这样的词是值得去加注解的。

在腌制菜类的翻译中,有三个词的翻译值得商讨。

“豇豆”被译为string-bean,这里略显不准确,string-bean表示四季豆或者刀豆,英文中表示豇豆的应该是cowpea。

“法制紫姜”被译为crystallizedginger,这是一种西方国家的甜点,类似于蜜饯姜糖。

而法制紫姜是“一种用嫰姜制作的酱菜。

法制:按传统方法制作,是地道、标准的意思。

”(周汝昌《红楼梦辞典》,1987),酱菜姜和蜜饯姜还是有区别的。

“茄鲞”被译作friedegg-plant,意思是油炸茄子。

油炸倒也可以算作是这道菜的制作方法,只是译者把“鲞”字没有译出,“茄鲞”实际上就是“茄干,鲞,原指干鱼、腊鱼,也泛指成片或成丁的腌制食品。

”(周汝昌《红楼梦辞典》,1987)。

如果再加上一个diced(丁,小块儿),也许会更形象些。

不过在这里译者就简单的译作油炸茄子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在后文,杨译本对这道菜的做法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

在药类的翻译中,杨译本的失误比较多。

“八味地黄丸”被译作six-flavour-digitalispill,将“八味”译成“六味”,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妥,六味地黄丸与八味地黄丸的功效相近。

只是digitalis做为地黄来讲并不准确,它表示的是一种叫做毛地黄的植物,毛地黄跟地黄同科不同属,而且药用功效也不一样,八味地黄丸主要是补肾养气,而毛地黄恰恰对肾有害。

“梅花点舌丹”被译作plum-blossompowder,这里只把主料梅花译出了,“点舌”是服药的方法,“服药时将丸药放在舌尖之上,以麻为度,俗称点舌”(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点舌”在此确实不容易翻译,译者将其模糊也无可厚非,只是原药为“丹”,而译后成为“powder”,pow-der意思是粉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散”,中药中“丹”和“散”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活络丹”被译作tonicfortheblood。

顾名思义,活络丹应该是活血化瘀的药,而tonic意思是滋补药,tonicfortheblood则表示血液滋补药。

这与“活络”相去甚远。

“催生保命丹”被译作restora-tivepill,意思是复原丹,完全模糊了其“催生”功效,并将功效“保命”降低到了“复原”。

“保命”在此并不夸张,在古代,医药不发达,产妇难产而亡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保命”在此是一种写实。

用restorativepill来对应此药名略显薄弱。

“调经养荣丸”被译成fortifyingpill,fortifying意思是加强、稳固,这样对应也不准确。

“冰片”被译为barooscam-phor,而这个词组表示樟脑。

“陈皮”被译作orangepeel,陈皮虽然是桔子皮,但是也是晒干脱水过后的,这里直接用orangepeel,不太准确。

这些颇有争议的药类翻译都带有很强的归化翻译色彩,杨译本均将其简化,而这种简化很多是将原药繁杂的功效性状都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英文读者最容易懂的词。

虽然这样可以让不熟悉中医药的英文读者不用伤神的去琢磨这些完全陌生的药物,让他们的思绪不被这些药名从故事情节中牵走,但是简化后译文将不能保有原文中那种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