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栱专题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洋 0420010044
山西古典建筑考察报告 ——斜栱专题考察
一. 斜栱的发展脉络 斜栱是中国古代斗栱发展史上的创新,它创始、发展于辽,盛行于金,衰亡于 元、明、清。 斜栱应用已知最早的实例是蓟县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建于辽代统和二年(公 元 984 年),他们都是在转角斗栱中使用与角梁成垂直方向的斜栱,即抹角栱。此 后除转角斗栱使用 45 度斜栱外,补间斗栱中使用 45 度斜栱的实例最早见于大同下 华严寺薄加教藏殿北壁上檐明间补间斗栱。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清宁二 年,公元 1056 年)是使用斜栱较多的辽代建筑。除第五层内外都不使用斜栱外, 一至四层各层都或多或少的使用斜栱。其中,二层明间补间出现了 60 度斜栱,这 是木构建筑中已知使用 60 度斜栱的最早实例例证。此外,辽代砖塔中也有许多使 用斜栱的实例。 辽代建筑中半数以上都在斗栱中使用斜栱,早期较少,而且仅在转角斗栱中使 用抹角栱。十一世纪初,补间斗栱中出现了 45 度斜栱,差不多同时或稍晚又出现 了 60 度的斜栱,数量上较 45 度少一些。可以看出,辽代出现的斜栱,形式上还不 稳定。1 金代木构建筑中使用斜栱的有大同上华严寺大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朔州崇 福寺弥陀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等处。斜栱的形式较辽代渐趋复杂,其中朔州崇福 寺弥驼殿的开创了柱头铺作使用斜栱的先例,并与真昂结合,是又一首创2。 元代斜栱逐渐向多样性发展,出现了各式斜栱,但没有突破 45 度和 60 度的角 度界限,如万荣东岳庙午门分心槽上的明、次间斜栱,并与抹角梁结合出现了内斜 外正的斗栱,如牛王庙戏台,外檐抹角梁端头处和内藻井中的斜栱。 明清两代斜栱,逐渐不再具有结构作用,多只在明间补间布一朵,起装饰作 用。清代牌坊上出现多跳数的斜栱,外观繁杂,只起装饰作用。 二.斜栱出现的原因与分布 唐以前无斜栱,北宋、南宋亦很少用,北宋《营造法式》也没有提及。这不仅 与工程技术和艺术鉴赏有关,还有坚持正统的固有建筑规制与文化传统的缘故。辽 契丹族与金女真族,不受汉的规范与传统的约束,故而在建筑技术方面大胆地革故 鼎新,这很明显地体现在有斜栱的木建筑的地域分布上。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二 十年代为辽,北宋南北对峙的时期,山西北部属辽,中南部属北宋参见(附图 一),即当时的辽代建筑中使用斜栱的木建筑的例子多一些,中南部属北宋的地区 很少有使用斜栱的实例。到了十二世纪初为南宋与金对峙的时期,山西全部归金 3 ,但从现存的遗构来看,仍以北部使用斜栱的建筑多些。这也说明辽金时期斜栱 的使用有明显的地区性。
1 2
论 “摩尼殿新发现题记的研究”。 参见《朔州崇福寺》。 3 参考自《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辽、金部分。
1/3
2005.8
刘洋 0420010044
三.斜栱的作用 1.结构作用 ①转角使用抹角栱应是出于结构的需要,与角梁垂直的斜栱可以增加转角的刚 度和稳定性,其受力优于一般转角斗栱。 ②柱头使用斜栱是为了增加屋面荷载的受力面,使荷载更加均匀的传递到柱子 上。 ③补间使用斜栱主要是为了减小斗栱间距,使受力更加均匀。 ④有些斜栱的出现是为了配合抹角梁,在内部用 45 度斜栱而外部仍是正交斗 栱,如牛王庙外檐抹角梁端头处和内藻井中的斜栱,广胜下寺山门侧面中柱柱 头斜栱等。 2.装饰作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早期的斜栱内外多对称,受力平衡,后期出现的一些斜栱内 外不对尘,往往外多内少,以装饰为重,其中以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尤为突出。元代 以后的斜栱以装饰作用为主,多在明间补间仅施一朵,已毫无结构作用可言,多在 外跳做假昂。 四.辽金斜栱的影响 1.由于斜栱的使用,撩风槫下支点加多,支距变近,这就使替木相连,形成贯 通全间的扁平的挑檐枋,金代以后,斜栱虽衰落,而挑檐枋却保留下来,后来形成 1:2 狭高断面。 2.随着斜栱的使用,内外挑头上的横栱栱头包括散斗,不得不随着抹料以取得 调和一致的外观。这种横栱抹料的做法直到明代还保存下来,虽然当时斜栱已不再 使用。4 五.本次山西考察所见的斜栱收录 建筑群名称 单体建 筑名称 建 造 年 代 元 斜栱所在位置 斜栱 平面 备注 角度 是否 内外 对称 60 Y 45 Y 45 45 45 45 45 Y 外有假昂 Y 两斗相连,外有假昂 Y Y 外有假昂 N 外有假昂
午门 万荣东岳庙 飞云楼 山门 万荣后土祠 秋风楼
清 清
清
4
中缝明间补间 中缝次间补间 二层抱厦明间补 间 副阶明间补间 明间补间 副阶抱厦补间 副阶转角(抹角 栱)
技术
P103—104。
2/3
2005.8
刘洋 0420010044
广胜上寺 广胜下寺 关帝庙 尧庙 平遥县衙 平遥清虚观 平遥镇国寺 应县佛宫寺 晋祠东岳庙 朔州崇福寺
飞虹塔 (砖 塔) 山门 水神庙 崇宁殿 牌坊 戏台 山门 释迦塔 清 清 清 元 辽 清 金 元 元
弥陀殿
戏台 魏村牛王庙 牛王庙 主殿 浦县东岳庙 亭 亭 六.斜栱类型分类 见附图二、三。 元 元 元
明间补间 侧面中柱柱头内 部 明间补间 卷棚尽间补间 转角 次间补间 当心补间 明间补间 明间补间 明间补间 二层明间补间 二层 明间补间 转角 柱头 柱头与抹角梁交 接处 藻井内抹角梁端 头处 明间 补间 两个亭子相对的 明间补间 两个亭子相对的 明间补间
45 45 45 60 45 45 45 45 45 45 45 60 45 45 45 45 45 45 45 45
N 为砖雕斜栱 N Y Y Y Y Y Y Y Y Y Y N N N N N Y Y Y
外有假昂 三斗相连 外有假昂 三斗相连,外有假昂 外有假昂 外有假昂 外有假昂 只有第二跳有斜栱 外有假昂 有正交真昂
参考书目: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0; [2]梁思成著,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 [3]祁英涛著,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11; [4]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6; [5]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柴泽俊编,朔州崇福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5。
3/3
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