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是一种中药方剂,起源于《伤寒论》。
它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炮甘草、附子、乌梅和生姜。
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1. 温阳散寒:四逆散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除湿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并改善寒凉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刺激血管收缩,提高体温,并改善寒症带来的不适感。
2. 祛寒止痛:四逆散对于因寒引起的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能够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感,减轻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寒冷引起的不适。
同时,四逆散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湿气的滞留,从而减轻寒湿引发的疼痛。
3. 处理寒热错杂症:四逆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症的情况。
这种症状表现为体内同时存在有寒凉和发热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四逆散能够平衡体内的寒热之气,恢复身体的正常温度。
总之,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它对于寒冷引发的不适感包括疼痛、寒战、寒冷感等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四逆散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果患者不是这种情况,使用四逆散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在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挟食发热70例

颊部、 上腭 、 面 出现 大 小 不 等 的多 枚 溃 疡 , 舌 查血
常规 中 白细 胞计 数 1 ×1 。L, 3 O/ 中性粒 细胞 0 4 , . 0
治疗方法
单 纯 采 用 中药 口服 , 用 抗 生 素 停
及退 热剂 。 药组 成 : 方 柴胡 、 枳壳 、 白芍 、 甘草 、 生 神
淋 巴细 胞 0 5 , 外 院予 西 药 头 孢 噻肟 钠 、 毒 .0 在 病 复 升 , 它 症 状 毫无 改善 , 我 处 就 诊 , 断为 口 其 来 诊
曲各 8 , 衣 3 , 蚕 、 胡 各 6 , 豆豉 、 g蝉 g僵 前 g淡 生石 膏
菇 4 ; 便干 燥 者 加生 大黄 3 ; g大 g 咳嗽 有 痰 者加 炙
疗效标 准 服 药 5 d内 口腔溃 疡愈合 , 部无 局
不适 感 , 身症 状 消失 为治 愈 , 全 不符 合 以上标 准者
为无 效 。
例, 2 女 9例 பைடு நூலகம் 年龄 1 2岁 2 , ~ 4岁 3 , ~ 1例 3 2例 5
~
8岁 1 例 ; 7 病程 2 d不 等 ; 线胸 片及 血常规 ~5 X 所 有 病人 均 表 现 为 发 热 , 以午 后 为 甚 , 呆 , 纳
例, 1岁至 2岁 4 7例 , 2岁至 4岁 2 1例 。 全部 病 例 火 , 通上 清 心 经 之 热 , 则 清 利 小 肠 , 叶 清心 木 下 竹
均 有不 同程 度 发 热 , 温 3 ℃至 4 . ℃ ; 体 8 0 5 全部 病 除烦 , 生甘 草 清 热 解 毒 , 和 诸 药 ; 用人 中 黄人 调 加 例 均有 多 个 2 5 ~ mm 的溃 疡 、 痛哭 闹 、 疼 流涎 、 不 心 、 胃经 , 味甘 寒 , 清 热解 毒 之 功 ; 具 马勃辛 、 , 平 有 肯 进食 , 2 有 5例 伴 有齿 龈 红 肿 ; 检 白细 胞计 数 清热利 咽 , 毒 止血 之 效 , 血 解 外敷 能 治诸 疮 。笔者 体 正常 7 6例 , 白细 胞 减 少 6例 , 细胞 升高 1 白 6例 。 会 , 加 味导 赤 汤 较单 用导 赤散 临 床 效 果 更 为理 用 全部 病例 均 符 合 国家 中医药 管 理 局 1 9 9 4年 6月
四逆散化裁的儿科临床运用

中推 分 类 号 :2 9 1 R 8 .
四逆散 方 由柴 胡 、 白芍 、 实 、 甘 草组 成 。原 枳 炙 方 主治 :少 阴病 , “ 四逆 , 人 或 咳 , 悸 , 小 便 不 其 或 或
部充 血 明显 , 桃体 Ⅱ。 扁 肿大 , 颈部无抵抗 感 , 心肺 腹
利, 或腹 中痛 , 或泄利 下重者 ” 。方 中柴 胡疏肝 解 郁, 枳实行气散 结 , 药 和 营而 调 肝脾 , 草 缓 急 和 芍 甘
逆止 呕 ; 食滞 加鸡 内金 、 焦三 仙 、 仁 以消食 导滞 、 砂 化 积止 痛 。
速, 热极生风” 在它的治疗上, 伤寒指南》 就指 , < 早
出 :厥深 者 , “ 白虎 汤 , 微 者 , 厥 四逆 散 , 气 犯 胃是 肝
也” 。费晋卿《 医方论》肃
科
技
第2 6卷
甘缓 和急 , 重者 加姜黄 、 痛 鸡血藤 、 威灵 仙 , 木发凉 麻 者加 桑枝 、 细辛 、 防风等 。 [ 案例 3 : 儿 吴 某 , ,0岁 。20 ]患 女 l 08年 l O月
第2 6卷
第1 5期
感冒发烧与四逆散

感冒发烧与四逆散感冒发烧,和四逆散也有关系吗?I导读:四逆散各位书友们自然都熟知,这个方多用治肝郁、肝脾不和所致的病症,对于“热邪深伏,阳气被阻”形成的外感热厥作者用四逆散收获了良效,其中的道理为何?一起看看作者怎么说。
(编辑/张伟雄)四逆散治疗外感热厥作者/王晓燕四逆散见于《伤寒论》之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本条虽然冠名少阴病,但与心肾阳虚阴盛的厥逆根本不同。
乃为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不能布达四肢所致。
常人多用于治疗肝郁之症见四肢厥逆或肝脾不和以致脘腹肋胁诸痛之症。
本人在临床上用来治疗外感热厥,但凡外感发热、四肢厥冷者,应用多效。
《伤寒论》335条日:“伤寒一二日到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发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这充分说明了热厥的形成机理,即是热邪深伏,阳气被阻,以致阴阳之气不能相互贯通周流,故见四肢厥冷。
其表现虽厥,而实则为热。
“前热者后必厥”说明了热盛与发厥的因果关系。
四逆散方中柴胡透表泄热,疏肝解郁,主升;枳壳理气散结,主降;白芍敛阴和营,主收;甘草调和诸药,主和。
四药相配,一升一降一收一和,有透解郁热、升降通调之妙用。
正如《医方论》言:“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碍厥,故但用枳实以散郁热,仍用柴胡以达阳邪,阳邪外泄,则手足自温矣”。
o病案举例李某,男,3 岁。
于1993年3月10日就诊。
患儿于5天前因受凉出现发热,体温达39℃以上。
伴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
曾在市某院诊为上感,给予口服抗生素及退热片,体温不降,就诊于我处。
现在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口干多饮,舌红,脉沉实。
辨证为外寒内热之感冒,拟药一付。
用药后反而发热更甚。
再诊,细查发现其四肢厥冷达肘膝,脉洪大沉实有力,实乃外感热厥之表现。
小儿初为外感风寒,失于治疗,入里化热,热邪深伏于内,不能布达四肢而致热厥,治宜透解郁热,选用四逆散原方,进药二剂,发热退,四肢温,病愈。
四逆散加减治多病

四逆散加减治多病四逆散(柴胡10白芍30枳壳15炙甘草10克),01偏正头痛;四逆散加川芎10白芷20丹参20菖蒲20。
02忧郁症失眠症;四逆散加木香10郁金各10克龙骨30牡蛎30 03口腔溃疡;四逆散配合四君子(党参20白术20茯苓20甘草10)制附片10,肉桂10,干姜15,菖蒲15、黄连5。
04鼻炎;鼻流清涕;四逆散加苍耳子散(苍耳子10辛夷花10白芷10克)薄荷5克05鼻痒症;四逆散加苍耳子散合四君子(党参20白术20茯苓20甘草10)黄芪30。
06高血压;四逆散跟颈三药(葛根30丹参30川芎10)天麻10钩藤20川牛膝30克。
07面部痤疮四逆散加小活络丹(丹参15当归15乳香没药各5克)大黄5克后下。
08顽固头痛;四逆散加川芎20丹参20菖蒲20白芷20。
09老人虚喘;四逆散加黄芪50桔梗10党参30五味子10加生姜10红枣20。
10易感冒;四逆散加四君子(党参20白术20茯苓20甘草10)陈皮10和玉屏风散(黄芪30白术20防风10)12手脚冰冷症;四逆散加四君子(党参20白术20茯苓20甘草10)陈皮10。
制附片10牛膝20桂枝20生姜10红枣20。
13风寒感冒;四逆散加颈三药(葛根30丹参20川芎10)羌活20生姜10红枣2014胃溃疡;四逆散加平胃散(苍术10厚朴10陈皮10炒麦芽30) 15食积肠胃四逆散加焦三仙(山楂20、麦芽20、神曲20)木香10、郁金10、陈皮10、苍术10。
16肥胖;四逆散加焦三仙(神曲30山楂30炒麦芽30)、平胃(散苍术10厚朴10陈皮10)17食积咳嗽;四逆散加焦三仙(神曲20山楂20炒麦芽20)18气逆咳嗽;四逆散加胸三药(枳壳10桔梗10木香10),19胃痛;四逆散加元胡10川楝10木香10郁金10,20胃胀满;四逆散合平胃散(苍术10厚朴10陈皮10生姜10片)。
21腹胀;四逆散加腹三药(小茴香15厚朴10苍术10)。
22小便频漏;四逆散加杜仲金樱子黄芪各30克。
四逆散和八子散的功能主治

四逆散和八子散的功能主治四逆散四逆散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它由四种草药组成,包括生姜、大枣、桂枝和牡蛎。
四逆散被用于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解表散寒:四逆散主要用于寒邪外袭引起的感冒、发热等症状。
生姜能够温中散寒,大枣具有补气益血的作用,桂枝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牡蛎能够开窍安神。
这些草药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散寒解表,改善寒邪引起的不适感。
2.补血调经:四逆散还可以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和血气不足的症状。
大枣具有补养血液的作用,可以调节经血的流动,改善月经不调等问题。
3.安神定志:四逆散中的牡蛎具有开窍安神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多梦等症状。
它能够舒缓神经,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提高睡眠质量。
4.平喘化痰:四逆散也被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桂枝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可以缓解气喘症状,牡蛎则能够清热化痰,帮助排除体内的痰湿。
综上所述,四逆散具有解表散寒、补血调经、安神定志、平喘化痰等功能主治。
八子散八子散是一种中药制剂,由八种草药组成,包括白薇、麦冬、陈皮、桔梗、紫苏子、甘草、薄荷和枳实。
八子散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八子散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的功效。
紫苏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缓解热毒引起的症状,如热病、咽喉肿痛等。
2.宣肺利咽:八子散中的桔梗能够宣通肺气,利咽化痰。
它常被用于治疗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可以有效地改善呼吸道不适。
3.清热燥湿:八子散还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薄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缓解湿热引起的不适。
同时,白薇、麦冬和紫苏子也有燥湿功效,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
4.平肝息风:八子散中的甘草具有平肝息风的作用,可以舒缓肝气郁结引起的风症状,如头晕、眩晕等。
综上所述,八子散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清热燥湿、平肝息风等功能主治。
以上内容介绍了四逆散和八子散的功能主治,这两种中药制剂在中医药领域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相关症状和疾病。
但是,使用中药仍需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遵循适当的用药剂量和方法。
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

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3年11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达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22%。
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5,P<0.05)。
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5)。
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可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四逆散;治疗;小儿发热【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338-02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3年2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所接受治疗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研究组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8±3.41)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8±1.41)d;发热体温37.6℃~39.7℃。
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2±3.43)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2±1.50)d;发热体温37.5℃~39.8℃。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第1篇: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养生之道网导读: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中医方剂名。
那么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方剂名]四逆散[出处]<伤寒论>[组成]柴胡(6克)、枳实(6克)、芍*(6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枳实甘草补,阳气内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方组趣味记忆]只烧干柴。
解:只(枳实),烧(芍*),干(炙甘草),柴(柴胡)。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达于四末所致。
此[四逆"与阳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中涵阳之*,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阳郁于里,而不外达,则身微热;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则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解肝郁,透热外出解郁热,为君*。
芍*养血敛*,柔肝缓急,为臣*。
芍*与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补肝体,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无伤*血之弊。
枳实行气消痞,理气开郁,为佐*,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调,加强疏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
与芍*合用,又可调理气血。
甘草调和诸*,为使*。
与芍*同用,又缓急止痛。
全方四*,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平胃散的功效与作用人这一辈子很可能会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缠身,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阻挡的。
当我们人体患病了之后,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必然是要靠*物治疗的,中*方剂由于可以从根本上治愈且无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
下面来介绍一种:平胃散。
[处方]苍术(去粗皮。
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
姜汁制。
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
甘草(炒)三十两。
[*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面*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中药四逆散功效与作用

中药四逆散功效与作用中药四逆散是一种具有独特功效与作用的中药制剂,由柴胡、黄芩、炙甘草、生姜等多味中药组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恶寒等病症。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一、四逆散的主要功效1. 温阳解表:四逆散的主要功效之一是温阳解表,适用于寒邪外袭引起的感冒症状。
四逆散中的柴胡和生姜具有发散表邪之能,可使寒邪逐渐消退,舒展经脉,促进体表的微循环,缓解寒冷症状。
2. 祛湿散寒:四逆散中的黄芩和炙甘草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适用于寒湿侵袭引起的身体不适。
黄芩具有燥湿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重症状。
炙甘草则具有温中祛寒的作用,可调整体内的气机,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3. 舒肝解郁:柴胡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舒肝解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柴胡属于五行中的木,与肝脏相应。
柴胡能够调节肝气的运行,缓解肝郁症状,如脾气暴躁、焦虑易怒等,同时还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4. 缓解头痛:四逆散中的柴胡有舒肝解郁、疏泄气机的功效,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头痛多与气机不畅有关,柴胡通过调整体内的气机,改善气血循环,消散头部的瘀血,从而缓解头痛。
5. 散瘀止痛:四逆散中的黄芩具有散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堆积,从而起到止痛的效果。
黄芩中的黄芩素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对于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四逆散的作用机理1. 发散寒邪:四逆散中的柴胡和生姜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柴胡能够疏泄气机,发散寒邪,生姜则有温阳散寒的效果。
寒邪外袭会导致气机郁滞,体表不温,四逆散能够通过发散寒邪来缓解寒冷症状。
2. 清热解毒:柴胡、黄芩等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调和营卫,化湿祛邪。
寒湿侵袭时,四逆散中的黄芩和炙甘草能够排出体内的湿气,改善湿重症状。
3. 舒肝解郁:四逆散的主要成分柴胡具有舒肝解郁的作用,可调节肝气的运行,缓解肝郁症状。
肝郁可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头痛、口苦、脾气暴躁等症状,四逆散能够通过舒肝解郁来改善这些症状。
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四逆散(《伤寒论》)【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各等分【用法】上4味,各10份,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3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5份,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5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5份;腹中痛者,加附子1枚,炮令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5升,煮薤白3升,煮取3升,去渣,以散方寸匕内汤中,煮取1.5升,温分再服。
近作汤剂,水煎服。
【主治】】肝气郁结,四肢逆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证析】此方《伤寒论》虽然用治少阴四肢逆冷证候,实属肝气郁结,经隧挛急病变。
病本虽在肝经,证象可以见于五脏,究其证象能够见于五脏之理,则与肝系筋膜挛急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有关。
五脏六腑及躯体上下,均由大小不同经隧联成一体。
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
心系血管,肺系气管,脾胃肠管,肝系胆管,肾系输尿管、输精管、输卵管等皆是。
这些经隧,是摄取能量,排泄废料,流通气血通道。
不止于此,肝系还包括少阳三焦膜腠在内,膜腠也是津气升降出人通道。
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如果发生病变,经隧弛张异常,必然影响气血津液升降出入;气血津液运行失度,势必影响经隧和柔,组织结构和基础物质之间,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同时出现经隧、气血津液病变证象。
此证属于肝气郁结,经隧挛急,影响血液流通,阳气不能随血达于四末,成为四肢逆冷;脉络紧张,血运不利,遂致心悸不宁,这是肝病及心见证。
肝病及肺,肺系挛急,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肝病及肾,肾系挛急,水道失修,则小便不利;肝胆自病,胆道痉挛,胆液壅阻,则腹中急痛;肝木克土,传导失常,则下利后重。
由此可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以影响五大系统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流通;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则因经隧挛急所致。
【病机】肝气郁结,经脉挛急。
【治法】调气疏肝,柔和经脉法。
【方义】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治宜调气疏肝,恢复肝胆疏泄之常;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又与经隧挛急有关,单纯调气,难免顾此失彼,配伍柔肝缓急之品,解其痉挛,才是两全之策。
四逆散合方思路与技巧

四逆散合方思路与技巧一、什么是四逆散合方四逆散合方,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主要用于治疗寒邪所致的病症,通过散寒、合阳的作用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四逆散合方的应用范围四逆散合方适用于以下病症: 1. 寒邪引起的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 2. 寒凝所致的经闭不调、腹痛等病症; 3. 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水肿等症状; 4. 寒痹所致的肌肉酸痛、活动不便等病症。
三、四逆散合方的主要药物组成四逆散合方的主要药物组成包括以下几味中药: 1. 细辛: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2. 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3.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4. 炙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 人参:具有补气温阳的作用。
四、四逆散合方的疗效与注意事项1.四逆散合方通过温阳散寒,调和阴阳的作用,可以缓解寒邪引起的病症,促进疾病康复;2.使用四逆散合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确定剂量和用药方式;3.对于体质虚寒的患者,应选择合适的辅助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4.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四逆散合方;5.使用四逆散合方时,患者应遵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要求,避免寒冷及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五、四逆散合方的常见配方与用法以下是四逆散合方的一种常见配方及用法:配方1.细辛3克;2.桂枝3克;3.干姜3克;4.炙甘草3克;5.人参3克。
用法1.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末;2.每次取药粉2克,用温水冲服。
六、四逆散合方的临床应用案例以下是几个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案例一:感冒发热患者年龄:30岁症状:发热、头痛、咳嗽、鼻塞用药方案:四逆散合方(配方见第五部分)用药方法: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3天治疗效果:发热缓解,咳嗽减轻,症状逐渐好转案例二:寒湿关节疼痛患者年龄:50岁症状:关节疼痛、水肿用药方案:四逆散合方(配方见第五部分)+红花、白芍组方用药方法: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7天治疗效果: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水肿消退,活动能力恢复总结四逆散合方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适用于寒邪引起的各种病症。
四逆散--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四逆散--解郁泄热·调和肝脾四逆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 枳实12g 柴胡12g 芍药9g 此为汤剂之量,水煎服。
如作散服,则各等份,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2g,白开水送服。
原方后之制法合算现代分量:上四味各3g,捣筛,白开水送服,日3次,每次2g。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l.5g,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1.5g;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
5g,腹中痛者加附子9g;泄利下重者,先以水1000mI,煮薤白600m|,煮取600ml,去滓,以散18g加入汤中,煮取300ral,分温再服。
(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主治] 主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舌红苔黄,脉弦或沉滑而数。
副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1.四逆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生白芍、炒枳实各10g,炙甘草5g,胃热炽盛加川连、蒲公英、连翘,炙甘草改碧玉散(包煎);积滞内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炒莱菔子;脾胃虚寒加黄芪、桂枝、红枣、生姜;夹有络瘀者加丹参、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胃阴不足加石斛、麦冬、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乌贝散(吞服),大便溏薄加黄芩、炒白术。
每日工剂,分2次服。
[黑龙江中医药。
1991,c5,,113 ,.2.四逆散加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取柴胡、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川栋子、佛手、谷芽、麦芽、吴茱萸、瓦楞子。
肝胃不和与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胀痛明显加川楝子、延胡;脾虚加四君子汤;肝胃郁热加丹皮、栀子;胃阴不足加太子参、川石斛。
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c11,,,]3.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药用柴胡、法半夏各 12g,白芍、枳实各10--12g。
肝郁加郁金、佛手;郁热选加蒲公英、黄芩、栀子、夏枯草;腹胀加砂仁或改枳实为枳壳;呕吐苦水加竹茹、代赭石、柿蒂、丁香、苏梗;大便秘结或不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大腹皮、大黄;脾胃虚弱加四君子汤。
四逆散加减治疗小儿疾病举隅

…★朱卫娜*…邱明亮…占科…喻闽凤(摘要:介绍经方四逆散在小儿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四逆散;儿科;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中“四逆”是由于气机不畅、肝阳之气郁滞于里,不能宣达四肢所致,与四逆汤证的阳衰阴盛致四肢厥逆有着本质区别[1]。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注解伤寒论·卷六》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不温也。
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
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四逆散之四逆病位在肝;而四逆汤之四逆病位在肾。
因此前者用四逆散治宜宣散气血之郁滞,条畅气机。
后者用四逆汤以温通肾阳。
1…诸家认识王旭高在《退思集类方歌注》中言:“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也;四逆散,少阴枢机之剂也。
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
此四逆散与小柴胡制方之义略同,特以枢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
”《医方集解》汪切庵曰:“此足少阴药也。
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
经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也。
故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散布于四末矣。
此与少阳之用小柴胡意同。
有兼证者,视证加减为治。
”此四逆散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
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宽中下气,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芍药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且柴胡与枳实同伍,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脾之功;芍药与甘草相合,善能调和肝脾,缓急止痛;合而成方,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则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升,四逆自愈[3]。
四逆散加干姜治小儿外感发热肢厥52例临床报告

四逆散加干姜治小儿外感发热肢厥52例临床报告段莉;李鹏;张健【摘要】@@ 小儿外感发热大多因感受风邪所致,其中热多于寒,尤其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儿,大多数医者认为符合中医诊断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的临床症状,故多以“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但笔者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实为风寒感冒的患儿在静脉滴注抗生素、口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之品后,体温不降,头腹部热而手足冰凉.对于此种患儿,笔者用四逆散加干姜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1(011)004【总页数】1页(P65)【关键词】小儿发热;中医药疗法;四逆散【作者】段莉;李鹏;张健【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中心血站,包头,014010;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医院,包头,014010;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1.6小儿外感发热大多因感受风邪所致,其中热多于寒,尤其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儿,大多数医者认为符合中医诊断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的临床症状,故多以“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但笔者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实为风寒感冒的患儿在静脉滴注抗生素、口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之品后,体温不降,头腹部热而手足冰凉。
对于此种患儿,笔者用四逆散加干姜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儿。
其中女27例,男25例;年龄 0.8~14 岁,平均为 5 岁;病程 2~7 d;体温37.8~40.5℃,平均体温(39.1±1.4)℃。
其中35例患儿就诊前曾自服或遵医嘱口服辛凉解表或清热解毒中药,17例患儿曾进行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激素、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就诊时均有精神萎靡、发热恶寒、无汗、手足冰凉、口渴但饮水量少、烦躁、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临床症状。
四逆散加味方

四逆散加味方
【药物组成】柴胡、木香,炒白芍、蒲公英,炒枳实,甘草,炒白术。
加减:疼痛重者,加延胡索,制香附;胃酸过多者,加海螵蛸,浙贝母;嗳气者,加沉香(后下),苏梗,代赭石(先煎);腹胀者,加佛手,炒莱菔子;口苦灼热者,加黄连,郁金;嘈杂偏热者,加黄连,吴茱萸;偏阴虚者,加北沙参,麦冬、石斛;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五味子;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伴腹泻者,加焦苍术,砂仁(后下),藿香、茯苓。
【适用病症】慢性胃炎。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共取药液300毫升,分早、午、晚饭前30分钟服。
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
【临床疗效】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对胃脘痛、腹胀、暖气、泛酸、灼热、嘈杂等症状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按:四逆散加味方中的柴胡疏肝解郁,畅达气机,配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两药相配,散收并用,使肝体得养,肝用得调,为君药;枳实下气除痞,与柴胡升降并用,调畅气机,散郁解热,为臣药;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增强缓急止痛之力;配蒲公英清热解毒,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促进胃粘膜炎症消退;加木香、白术增强行气运脾、化湿和中止痛之效。
诸药合用,具有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功能,中和或调节胃酸分泌,改变胃内环境,杀灭幽门螺杆菌,改善胃粘膜血流状态和保护胃粘膜功能等作用。
全方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温而不燥,刚柔相济,散中有收。
升降相因,体现了脾升胃降、中州宜和的生理特点,故疗效明显。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属于回阳救逆药剂。
临床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此药剂在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少阴病,阳微阴盛导致的,四肢厥逆、面色苍白、神疲欲寐、腹痛下利、呕吐不渴、恶寒蜷卧等疾病。
还可以用来治疗太阳病导致的汗多亡阳的疾病。
药方详解:
四逆散主要有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
方剂中,生附子大辛大热,能够温壮命火,破阴逐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作为君药来使用。
干姜辛热,能够温中助阳、散寒通脉,作为臣药使用。
附子、干姜一同使用,一个药物能够壮命火,一个药物能够温脾阳,两者配伍可以使回阳的力量更加强大。
方中炙甘草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能够补中益气,使整个药方温中有滋补的功效,来治疗虚寒疾病。
第二个作用是能够缓和干姜、附子的燥烈药性。
第三个作用是此药能够调和药性,使附子、干姜回阳救逆的作用更加持久,作为佐使药使用。
现代应用,使用注意:
现代应用此药可以用来治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胃肠道疾病吐泻太多、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某些急症导致的大汗而出现休克的疾病。
此药在使用时要注意,此药方中都是辛热药物,所以使用是要中病即止,不能长久服用。
方剂中的附子生用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应该慎重的使用此药的用量。
此药对于真热假寒导致的四肢厥逆的患者,是禁止使用的。
四逆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四逆散一、古方简介【来源】《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6g,枳实6g,柴胡6g,芍药6g。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脉弦。
②肝郁脾滞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等。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发热【案例】某女,18岁。
患者于去年盛夏之际,感受暑邪,发热恶寒,汗出身倦,胸闷不舒,经前医调治后,它症已除,惟发热时高时低,以低热为主,时或高热,易医数人不愈,绵延将近1年。
诊见:精神萎靡,面色淡白,唇红心烦,脘胁胀闷,恶心欲呕,食欲不振,四肢厥冷,时感恶寒,大暑天还需加衣盖被。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先后用清暑益气法、甘温除热法,皆如石投海,治疗月余,毫无进展。
后察患者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忧郁,始悟其为肝木失于条达,气郁而化热,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胸胁胀闷、纳呆呕恶亦为肝胃不和之佐证。
遂投四逆散加青蒿、黄芩、香附,透解郁热,疏理肝脾,3剂热退厥回,其病顿失[陈荣钟.伤寒方治杂病举隅.浙江中医杂志,1988,(5):228]。
【按语】本例治疗经过挫折,始获成功。
可知精神因素不可不察,且须细审。
患者除发热缠绵外,四肢厥逆亦始终不除,与《伤寒论》318条四逆散证病机相符,故投四逆散即取效于反掌之间。
费伯雄在《医方论》上说:“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碍厥,故但用枳实以散郁热,仍用柴胡以达阳郁,阳邪外清,手足自温矣”。
其论甚为透彻。
2.肺炎【案例】某女,45岁,干部。
恶寒发热,干咳无痰,胸闷气短,烦躁易怒,口苦咽干,食欲欠佳。
内科诊断:左下叶肺炎。
服咳必清及肌内注射青、链霉素等药效不佳,舌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肝气郁结,化火犯肺。
治宜平肝降火,清肺止咳。
方用四逆散加桑白皮、杏仁、瓜蒌各9g,地骨皮12g,青黛1g(冲),黄芩12g。
二诊:9剂后恶寒、发热已除,干咳无痰、胸闷气短、口苦咽于明显减轻,舌苔薄黄转薄白,脉弦数转弦。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四逆散是我国传统医药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显著的疗效。
它主要由人参、甘草、白术、附子、干姜等多种药材组成,以及柴胡、黄连、炙甘草等多种辅助药物。
四逆散具有温阳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寒邪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四逆散的功效和作用。
首先,四逆散能够温阳解寒。
在中医理论中,寒邪是指寒冷的外界因素进入人体,引起寒凝、气滞等病变。
寒邪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升降失调、经络阻滞等问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四逆散中的人参具有温补阳气、健脾益胃的作用,能够提升人体的阳气水平。
而附子则具有温阳通络、驱寒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寒邪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缓慢等问题。
此外,干姜和白术也具有温中行气的作用,能够帮助消除体内的寒湿,增强脾胃功能,促使气血畅通。
其次,四逆散还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中医认为,寒邪侵入人体会引发气滞病痛。
这是因为寒邪具有凝滞作用,会导致经络闭塞、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疼痛症状。
四逆散中的干姜、人参等药材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畅通,从而减轻疼痛。
柴胡和黄连也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减轻因情志不畅所引起的疼痛。
此外,四逆散还具有调理脾胃的功效。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寒邪进入人体后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问题。
四逆散中的人参、白术等药材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从而改善脾胃功能。
柴胡则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缓解因郁怒而引起的脾胃不调症状。
此外,四逆散还能够改善寒邪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问题。
中医认为,寒邪容易导致寒凝血瘀,引发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缓慢等症状。
四逆散中的附子、干姜等药物具有温暖阳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寒凝血瘀问题,促使血液畅通。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消除血液中的热毒,帮助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总的来说,四逆散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逆散合方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人参、黄芪、白
术和干姜。
这种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如感冒、胃病、心血管疾病等。
四逆散合方的主要成分是人参,它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
黄芪则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白术可以健脾开胃,缓
解腹胀和消化不良。
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治疗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等。
四逆散合方
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病人的康复。
其次,四逆散合方也可以用于治疗胃病。
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
疾病,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四逆散合方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胃部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四逆散合方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
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
四逆散合方可以降低血压、改善
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四逆散合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多
种疾病。
它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健脾开胃、温中散寒等功效,可以缓解病人的症状,促进康复。
在使用四逆散合方时,需要根据病
情和病人的体质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54例临床观察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54例临床观察
王树红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9(024)010
【摘要】目的:比较中药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方法:将5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西药,治疗组应用中药内服.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疗效可靠.
【总页数】1页(P1909-1909)
【作者】王树红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挟食发热70例 [J], 妥忠
2.中药塌渍方配合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观察 [J], 陈婕; 吴飒
3.推拿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观察 [J], 王金芳;徐巧云
4.银翘散泡浴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观察 [J], 莫玲岚;李永仪;李华;汪曼
5.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J], 胡秀武;邓陈英;梅澜君;吴中原;杨艳莎;王小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5-09T16:23:39.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作者:孙晓燕
[导读] (洛阳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河南洛阳 471000)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可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孙晓燕
(洛阳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3年11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达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22%。
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5,P<0.05)。
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5)。
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可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四逆散;治疗;小儿发热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338-02
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3年2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所接受治疗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研究组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8±3.41)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8±1.41)d;发热体温37.6℃~39.7℃。
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2±3.43)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2±1.50)d;发热体温37.5℃~39.8℃。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热体温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以中药汤剂四逆散加味口服:柴胡、枳实各5g,白芍10g,炙甘草3g,山栀3g,生石膏15g,薄荷3g,白术、连翘各6g,射干6g,蝉蜕3g等。
扁桃体红肿者加银花、牛蒡子各8g;偏腹胀者加陈皮3g;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3g;呕吐者去白芍加竹茹3g[1]。
水煎服,每日1剂,取50~100ml,分3次温服,3剂为一个疗程。
对比组给予:静点炎虎宁注射液及头孢类抗炎药,每日1次[2]。
1.3疗效体现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临床指导原则,来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
(1)显效:用药24~48h内体温开始下降(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2~3 日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证候消失,理化项指标从异常恢复到正常;
(2)有效:用药后48~72h内体温下降38℃以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大部分消失了主要证候,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
(3)无效:用药后体温虽然下降,但不稳定或体温不降,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血常规无改变[3]。
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应用SPSS17.0版软件包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
2.结果
2.1 治疗两组患儿的效果对比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的有效率达到了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的有效率为82.22%。
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不仅远远超过了对照组,而且其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意义(x2=
3.95,P<0.05)。
从表1中可看出具体结果。
2.2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而且其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的意义(t=
3.32,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证治准绳·幼科》云:“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发热,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一个症状,也是病邪与机体正气相互对抗的表现[4]。
患儿既有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的体质,又有外感暑热之邪的病史,故热邪传里.阳气内郁,湿热蕴滞,肝脾失调,实为导致发热持续不退的病因病机,故予四逆散加味治疗最好台拍,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5];白芍配甘草能缓急舒挛和肝脾止痛,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加蝉蜕,莲翘祛风散热以治标,加蚕砂祛凤除湿和胃化浊,加白术、乳香,消疳积健脾胃,诸药相舍共奏疏汇肝热,理脾滞之功,药中病所,自然效佳矣。
【参考文献】
[1] 杨皓.美林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2):67.
[2] 路瑜,赵颜俐,苟春雁.张西俭主任中医师平脉辨证治疗小儿发热经验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13-1415.
[3] 王树红.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54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10):1909.
[4] 蔡亲武,李华河.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发热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18):70-71.
[5] 汪芸,邵淑芳,李辉等.柴防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3):266-269.。